经营分析☆ ◇301571 国科天成 更新日期:2025-05-10◇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红外热成像等光电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8.74亿 90.99 2.85亿 81.50 32.56
行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 8050.79万 8.38 6397.28万 18.32 79.46
业)
其他业务(行业) 605.76万 0.63 62.86万 0.18 10.38
─────────────────────────────────────────────────
光电业务(产品) 8.25亿 85.83 2.62亿 75.03 31.77
导航业务(产品) 4952.63万 5.16 2260.68万 6.47 45.65
信息系统业务(产品) 4744.38万 4.94 3956.01万 11.33 83.38
遥感业务(产品) 3306.42万 3.44 2441.26万 6.99 73.83
其他业务(产品) 605.76万 0.63 62.86万 0.18 10.38
─────────────────────────────────────────────────
国内(地区) 9.61亿 100.00 3.49亿 100.00 36.35
─────────────────────────────────────────────────
直销(销售模式) 9.61亿 100.00 3.49亿 100.00 36.3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光电业务(产品) 3.49亿 92.44 1.22亿 89.87 35.12
导航业务(产品) 1421.30万 3.77 537.95万 3.95 37.85
遥感业务(产品) 1059.06万 2.81 726.85万 5.34 68.63
其他业务(产品) 210.91万 0.56 18.03万 0.13 8.55
信息系统(产品) 159.29万 0.42 96.54万 0.71 60.61
─────────────────────────────────────────────────
华北地区(地区) 1.70亿 45.14 6172.20万 45.32 36.26
华东地区(地区) 7953.90万 21.09 2692.79万 19.77 33.86
华南地区(地区) 3977.48万 10.55 1665.23万 12.23 41.87
西南地区(地区) 3220.29万 8.54 1198.05万 8.80 37.20
西北地区(地区) 2827.16万 7.50 811.33万 5.96 28.70
华中地区(地区) 1499.39万 3.98 528.76万 3.88 35.26
东北地区(地区) 1206.55万 3.20 551.36万 4.05 45.7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光电业务(产品) 6.10亿 86.99 2.37亿 83.96 38.88
导航业务(产品) 3383.90万 4.82 1628.88万 5.76 48.14
信息系统(产品) 2845.51万 4.06 1452.89万 5.14 51.06
遥感业务(产品) 2517.24万 3.59 1429.46万 5.06 56.79
其他业务(产品) 383.44万 0.55 23.49万 0.08 6.13
─────────────────────────────────────────────────
华北地区(地区) 3.49亿 49.81 1.45亿 51.20 41.41
华东地区(地区) 1.33亿 18.99 5154.96万 18.24 38.69
西南地区(地区) 5611.85万 8.00 2403.92万 8.51 42.84
东北地区(地区) 5546.27万 7.91 2499.05万 8.84 45.06
西北地区(地区) 4839.52万 6.90 1975.59万 6.99 40.82
华南地区(地区) 3461.62万 4.93 821.83万 2.91 23.74
华中地区(地区) 2430.81万 3.46 937.91万 3.32 38.58
─────────────────────────────────────────────────
光电业务:红外产品(业务) 4.22亿 60.17 1.69亿 59.95 40.14
光电业务:零部件(业务) 1.15亿 16.42 2755.88万 9.75 23.92
光电业务:研制业务(业务) 3801.63万 5.42 2241.91万 7.93 58.97
光电业务:精密光学(业务) 3491.35万 4.98 1788.43万 6.33 51.22
其他主营业务:导航业务(业务) 3383.90万 4.82 1628.88万 5.76 48.14
其他主营业务:信息系统(业务) 2845.51万 4.06 1452.89万 5.14 51.06
其他主营业务:遥感业务(业务) 2517.24万 3.59 1429.47万 5.06 56.79
其他业务(业务) 383.44万 0.55 23.49万 0.08 6.13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光电业务(产品) 2.44亿 --- 8590.28万 85.76 35.14
信息系统(产品) 988.50万 --- 638.22万 6.37 64.56
遥感业务(产品) 899.77万 --- 482.62万 4.82 53.64
导航业务(产品) 700.80万 --- 275.10万 2.75 39.26
其他业务(产品) 122.61万 --- 29.91万 0.30 24.40
─────────────────────────────────────────────────
华北地区(地区) 1.21亿 --- 4361.98万 43.55 35.97
华东地区(地区) 5496.16万 --- 2134.47万 21.31 38.84
西北地区(地区) 2550.97万 --- 1044.21万 10.43 40.93
西南地区(地区) 2257.48万 --- 937.18万 9.36 41.51
华南地区(地区) 2014.77万 --- 390.80万 3.90 19.40
东北地区(地区) 2002.96万 --- 807.81万 8.07 40.33
华中地区(地区) 711.54万 --- 339.68万 3.39 47.74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3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4.72%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单位1 │ 5987.24│ 6.23│
│单位2 │ 4915.66│ 5.12│
│单位3 │ 4805.31│ 5.00│
│单位4 │ 4122.39│ 4.29│
│单位5 │ 3913.72│ 4.07│
│合计 │ 23744.32│ 24.72│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4.6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2.2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单位1 │ 32879.87│ 50.96│
│单位2 │ 4887.67│ 7.58│
│单位3 │ 3808.85│ 5.90│
│单位4 │ 2576.31│ 3.99│
│单位5 │ 2455.40│ 3.81│
│合计 │ 46608.10│ 72.2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1)公司所处的行业
公司所处行业主要为红外热成像行业。红外热成像是指通过探测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然后经过光电转
换、电信号处理及数字图像处理等手段,将目标物体的温度分布转换成肉眼可见图像。根据所用红外探测器
的不同,红外热成像可以分为制冷红外和非制冷红外两个细分领域,其中:
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主要是利用半导体材料之间的光子效应进行探测成像,通常需要将半导体温度降低到
约零下200℃以降低热噪声的影响。由于制冷型红外探测器需要搭配制冷机使用,其体积、成本、功耗等高
于非制冷型探测器,但同时具有探测距离远、灵敏度高、分辨温差能力强、响应速度快等性能优势,可以探
测到数公里乃至上百公里外的目标,因此主要用于远距离监测、目标跟踪、制导、航空航天、军事侦察等对
探测距离、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等性能指标要求较高的领域。
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主要是利用红外辐射的热效应进行探测成像,将红外辐射转化为热,再通过敏感元
材料将热转化为电信号。非制冷型探测器在常温下即可工作,无需为敏感元材料提供低温环境,相较于制冷
型红外探测器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寿命长等优势,但有效探测距离通常只有几百米至几公里,灵
敏度、温差分辨能力等性能指标亦明显弱于制冷型,因此主要用于红外枪瞄、户外观测、无人机、安防监控
、消费电子、辅助驾驶等探测距离需求较近、对轻量化和性价比要求较高的领域。
(2)行业发展阶段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军事需求,鉴于其在国防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长期以
来掌握先进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虽然我国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起步时
间相对晚于西方国家,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自主化探索,我国已经打破全球红外热成
像领域的原有封锁格局,成为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掌握制冷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技术的国家之一,并逐步由红
外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型。
随着我国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红外热成像产品在我国防务领域的应用快速提升。同时,随着红
外热成像产品的成本下降,各种适用于民用的低成本红外成像设备得以广泛应用,除安防监控、个人消费、
工业监测、人体体温筛查、电力监测、医疗检疫等诸多传统领域的持续需求外,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智能
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需求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红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3)行业主要特点
①行业进入壁垒高
红外热成像行业,特别是上游核心器件领域的技术壁垒较高,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对原有竞争格局产
生重大影响,主要壁垒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红外热成像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涉及材料、微电子、光学、计算机、软件、图像处理等多个
学科门类,需要大量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光学设计、软件开发、电路设计等专业背景人才的合作,行
业新进入者在短期内组建一只专业背景齐全、具有实践经验的团队难度较大,因此红外行业存在较高的专业
和人才壁垒。
另一方面,红外热成像产品的研发、生产需要大量专业设备投入和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例如制冷型探
测器的研制需要分子束外延设备、刻蚀设备、沉积设备、蒸发设备、光刻机、倒装焊等半导体加工设备,以
及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上述硬件平台建设、技术工人培养、工艺经验积累均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
从而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②技术持续迭代升级
随着红外热成像的技术进步和应用领域增加,下游市场对红外产品的分辨率、体积、价格等方面提出了
新要求,推动红外成像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在制冷红外领域,目前国际前沿技术已全面进入以大面阵、小像元、双色/多色成像为核心性能特点的
发展阶段,低成本、高性能、小体积、低功耗、轻重量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求产品具有更稳定的可
靠性和更高的工作温度。碲镉汞探测器在成本、可靠性等方面面临发展瓶颈,近年来锑化铟探测器凭借稳定
性、高性能等优势得到快速推广应用,但在工作波段方面亦面临一定发展瓶颈,而II类超晶格探测器相较于
上一代的碲镉汞及锑化铟探测器在多个性能指标方面均有明显提升,预计将逐步成为未来的主流应用技术。
在非制冷红外领域,目前国内外主流的非制冷红外芯片像元间距已经迅速从几年前的35um发展到12um,
国内最小可达到8um,能够显著缩小芯片尺寸,降低生产成本,在相同焦距的光学系统下所能实现的分辨率
更高、探测距离更远,从而满足下游市场对于非制冷红外产品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的需求趋势。
③国产化渗透率持续提升
鉴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国防领域的重要作用,掌握相关技术的西方国家一直将红外热成像核心技术对中
国进行严格封锁,导致我国在过去较长时间内缺乏自主可控的红外供应能力,对进口产品依赖度及使用成本
均相对较高,进而影响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国防及众多民用领域的应用范围。
经过多年的自主化探索,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众多科研院所、头部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目
前已经打破全球红外热成像领域原有封锁格局,在探测器、光学、算法和图像处理等技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的
进步。最近十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制冷型、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的批量化国产,并已经在国防和众多民用领
域得到广泛应用,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国产化渗透率的持续提升,为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
公司深耕红外光电领域多年,现已成为国内少数同时具备制冷型红外探测器、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红
外镜头研制生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建立了以锑化物技术路线制冷红外产品为特色和优势,非制冷红外产品和
光学产品快速突破的业务格局,经营业绩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市场地位持续提升。
在制冷红外领域,公司主要采用锑化物制冷红外技术路线,区别于多数竞争对手的碲镉汞技术路线,在
国内制冷红外市场具有较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其中:公司的锑化铟系列制冷红外产品经过多年应用推广和
实践检验,已取得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销量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公司引进海外顶尖人才并研制出的II
类超晶格探测器,代表着现阶段制冷红外领域最前沿的技术方向,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公司在制冷红外领域
的优势地位。
在非制冷红外领域,公司自主研制的非制冷型探测器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内头部企业主流水平,兼具
低成本优势,下游客户使用后均给予高度评价,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现有产能已难以满足下游客
户的旺盛需求,目前处于产能扩张阶段。
在光学产品领域,公司具备完整的光学设计、加工、镀膜、装配和调试能力和先进的全套光学加工设备
,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研制开发超过50款红外镜头产品,光学加工水平和镜头性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产品及其用途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以红外热成像等光电领域业务为核心,以导航、遥感和信息
系统业务为补充。
(1)光电业务板块
公司光电业务以红外热成像业务为主,是目前国内少数同时具备制冷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研制生产能力
的民营红外厂商之一,建立了以锑化物技术路线制冷红外为优势特色,非制冷红外和光学产品快速突破的业
务格局。
公司制冷红外产品主要包括锑化铟系列产品和II类超晶格系列,其中:锑化铟系列已获得下游市场的充
分检验和广泛认可,是报告期内公司制冷红外产品销量的主要构成;II类超晶格系列代表国内外制冷红外领
域的技术前沿,公司已具备中试级别的生产能力,目前处于市场推广应用阶段,报告期内销量占比较低但未
来增长潜力巨大。按照集成度的不同,公司制冷红外产品包括探测器、机芯、整机、电路模块等形式,客户
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采购形式,集成后可用于对探测距离、灵敏度、响应速度等性能指标要求较高的领域。
公司非制冷红外产品以自主研发的非制冷探测器、机芯为主,经下游客户集成后可广泛用于红外枪瞄、
户外观测、无人机载荷、安防监控等探测距离较近、对轻量化和性价比要求较高的领域。公司非制冷红外产
品的性能已达到国内头部企业主流水平,性价比较高,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产品方向之一。
公司具备完整的光学设计、镜片加工、镀膜、镜头装配和调试能力,已累计研制开发了超过50款制冷型
和非制冷型镜头产品,既可以与红外机芯集成为整机后出售,也可以单独对外销售。公司光学产品定位于中
高端市场,下游应用以国防装备、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科研等领域为主,是公司未来重点发展的产品方向
之一。
(2)其他主营业务板块
公司其他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在主营业务中处于补充地位,其中:
①导航业务是公司自成立初期所延续下来的业务板块,主要产品为导航信号接收、处理、控制等功能模
块,客户可以集成至各类需要配置导航接收功能的系统中使用,且下游客户群体与公司光电业务存在一定重
叠,与光电业务存在一定协同效应。
②遥感业务和信息系统业务属于公司拓展的多元化经营业务板块,主要为客户提供软件开发服务,其中
:信息系统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指挥控制、保障调度、综合管理、可视化数据分析等软件开发服务;遥感业
务主要为客户提供遥感数据应用软件的开发服务,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农情监测、自然灾害监测、森林/草原
等资源监测等领域。
2、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模式包括备货采购和按需采购,其中:备货采购主要针对探测器等常用原材料,公司会根据销
售计划、库存、市场供给、采购周期等因素制定采购计划并提前备货;按需采购主要针对定制化原材料和其
他市场通用件,公司会根据不同研制项目的需求和实施进展按需采购。公司建立了供应商准入和管理制度以
保障原材料质量、时效和成本,采购业务的具体流程为:生产或研发等需求部门提交物料采购申请单,经需
求部门负责人、采购部门和公司主管领导签字,完成采购物料审批,采购人员依据采购申请从合格供方目录
中选择供应商并通知报价和货期,在供应商报价和供货周期满足公司要求时,双方签署采购合同,物料到货
并经公司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手续。
(2)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通过客户择优评选、客户主动联系、业务员拜访等方式获取订单。公司的主要
销售流程为:发现客户需求并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并提供产品介绍或技术方案,客户认
可后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公司完成报价并与客户商定产品交付时间、交付地点及付款信用期等主要事项后,
双方签署购销合同或技术开发合同,并依据签署合同约定执行。
(3)生产模式
公司结合自身产品和行业特性,实行以销定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公司根据销售计划、客户订单和市场预
测等信息,结合公司自身库存、产能等情况,综合制定生产和交付计划,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实施生产交付工
作,并依照公司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相关文件执行生产计划。
(4)研发模式
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自身产品与技术特点、公司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因素,综合确
定各期的研发方向和具体内容。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以做强主业为原则,持续推动II类超晶格探测器、非
制冷红外探测器、红外镜头等红外核心器件的优化升级和新品研发;另一方面,公司为实现高质量的持续发
展,对雪崩光电探测器、半导体激光器等新产品开展了研发工作,为丰富自身光电产品条线奠定了基础。
3、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064.50万元,同比增长36.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267.
39万元,同比增长36.18%,各项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
:(1)公司制冷红外产品主要采用锑化物技术路线,产品质量及性能获得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在国内市
场具有较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2024年销量保持了快速增长趋势;(2)公司非制冷红外产品和光学产品开
始批量供应,2024年两类产品收入同比均大幅增长,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动力;(3)公司在上市后
的市场知名度、资信等级和综合实力均显著提升,从而有利于公司开拓市场和发展新客户,本期各个业务板
块的优质客户数量均有明显增加。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产业布局优势
公司致力于打造完善的产业布局,持续向上游核心领域拓展,是国内少数同时掌握制冷型红外探测器、
非制冷型红外探测器和精密红外镜头核心技术的民营红外厂商之一。公司目前具备II类超晶格探测器中试级
别生产能力,具备非制冷探测器和红外镜头镜片的批量生产加工能力,同时还有成都II类超晶格探测器量产
基地、上海非制冷探测器封装线、杭州红外镜头产线扩建等项目处于推进建设中。同时,公司还投资参股了
外延材料制造商南京国科半导体、分子束外延设备制造商国成仪器等产业链上游企业,建立起覆盖制冷红外
与非制冷红外产业、上游核心器件与中游关键产品的产业布局,相较于国内多数竞争对手具有全产业布局的
竞争优势。
2、技术路线优势
公司制冷红外产品主要选用锑化物技术路线,包括已经获得下游市场充分检验和广泛认可的锑化铟系列
产品,以及代表制冷红外技术前沿的II类超晶格系列产品,在锑化物红外技术路线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技
术壁垒和产业布局优势。相较于国内多数竞争对手采用的碲镉汞技术路线,公司制冷红外产品在稳定性、盲
元率等方面表现更佳,获得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并在客户组织的比测、谈判、询价、招投标等活动中多次
胜出,客户数量和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加。
3、人才储备优势
作为技术驱动型公司,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建立了一只高素质的研发团队,研发
团队的技术领域覆盖半导体集成电路、图形处理算法、光学设计、光电集成等核心业务技术环节,同时具有
红外核心技术相关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为公司持续技术创新、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致力于成为光电行业的核心器件供应商,以先进技术和领先性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与各个应用领域
的下游客户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
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四川九洲集团、中航工业集团等大型客户建立了业务合
作关系,同时拓展了大批从事光电集成、应用业务的中游客户,相较于竞争对手具有客户资源丰富和下游应
用领域广泛的优势,业绩增长不依赖于单一客户或单一应用领域,业绩稳定性和增长潜力优势更强。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4年是公司成立的第十周年,公司在2024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首发上市,进入“国科天成3
.0”时代。站在新的起点,公司持续深耕红外光电行业,完善产业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并加大研发投入,以
持续的技术进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巩固自身在制冷红外市场的竞争
优势,提升非制冷红外产品和光学产品业务能力,实现在国防和民用领域的协同发展,为业绩持续稳定均衡
增长奠定扎实基础。
2024年公司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紧密围绕年度经营目标,持续推进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全年实现营业收
入96,064.50万元,同比增长36.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7,267.39万元,同比增长36.18%,各项
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公司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1)市场拓展情况
经过多年推广应用和实践检验,公司锑化物制冷红外产品的性能优势已得到下游客户的广泛认可,报告
期内公司在与原有主要客户保持良好业务合作关系的同时,充分把握发展机遇期,优化市场人员配置,采取
更加积极的销售策略,在继续推广锑化铟系列产品的同时,开始重点推进II类超晶格系列的市场应用,与公
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客户持续增加。除制冷红外业务外,公司持续加大对非制冷红外业务、光学产品业务的支
持力度,推进非制冷红外产品、光学产品业务的市场拓展,打造制冷红外、非制冷红外和精密光学共同驱动
的业务格局。
(2)研发投入情况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5,710.68万元,同比增长14.84%。公司以市场方向和客户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大研
发投入,研发实力不断增强。报告期内,公司一方面以做强主业为原则,持续推动II类超晶格探测器、非制
冷红外探测器、红外镜头、SoC红外芯片等红外业务核心器件的优化升级和新型号研发,另一方面为实现高
质量的持续发展,公司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和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雪崩光电探测器、半导体激光器等领域开展
了系列研发工作,为未来拓展光电业务产品条线奠定了基础。
(3)生产备货情况
公司紧密围绕年度经营目标,落实生产交付计划,并根据在手订单和下年度预计订单情况进行积极备货
,为迎接“十四五”收官之年做好备货准备。2024年度,公司持续加强存货管理水平,加快存货周转效率,
优化存货库龄结构,当期存货周转率为1.22,同比增长18.45%。同时优化生产备货节奏,减少备货所占用的
流动资金,2024年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同比仅增长10.69%,低于同期收入增速36.93%。
(4)产能建设情况
公司围绕向上游核心器件领域拓展的战略定位,持续完善产业布局,具体工作包括:
在制冷型探测器产能建设方面,公司已在成都购置土地用于化合物半导体生产基地建设,并完成产线所
需设备的选型和订购工作,该基地投入使用后,公司将具备II类超晶格探测器的大批量生产能力。鉴于该基
地的建设周期较长,公司已先行搭建了一条II类超晶格探测器中试生产线,用于满足过渡期内的II类超晶格
探测器生产和销售需求。
在非制冷型探测器产能建设方面,公司已在上海租赁一处厂房用于非制冷探测器封装线建设,该封装线
预计可在2025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在自建产线投入使用前,公司先行以委外方式进行非制冷型探测器封
装,用于满足过渡期内的生产和销售需求。
在光学产品产能建设方面,公司在上市前已使用自有资金先行投资建设了杭州超精密光学加工中心项目
的首条产线,报告期内该产线已处于正常运转状态。募集资金到位后,公司已按计划启动杭州镜头产线扩建
,扩建项目预计可在2025年内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光学领域的产能和市场竞争力。
●未来展望:
1、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光电制造企业。未来公司将深入贯彻国家“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
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战略部署,继续深耕红外技术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通过强大的工程化应用能力将先进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积极推动先进光电技术在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
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应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增量价值。同时,公司将根据国家战略和下游市场需求,在做大
做强红外主业的同时,积极研发和拓展其他光电业务领域,打造企业未来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2、2025年度经营计划
2025年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产能建设,提高量产能力
2025年公司将加快推进成都II类超晶格量产基地、上海非制冷探测器封装线、杭州红外镜头扩建等产能
建设项目,力争在2025年将非制冷探测器封装线和红外镜头产线扩建项目完工并投入使用,并在2025年内完
成II类超晶格量产基地厂房的主体建设,提高核心器件的量产交付能力。同时,公司2025年将持续完善供应
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严控产品质量,保质保量完成本年度的各项生产交付任务。
(2)巩固优势市场,开拓新兴市场
公司的锑化铟系列制冷红外产品已取得下游市场充分验证和广泛认可,2025年公司将积极把握国内制冷
红外市场的发展机遇,加大市场拓展力度,采取更积极的销售策略,巩固优势市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