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0114 东睦股份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设计、生产、销售各种粉末冶金制品。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造业(行业) 51.04亿 99.24 12.04亿 97.70 23.59
其他业务(行业) 3923.75万 0.76 2837.64万 2.30 72.32
─────────────────────────────────────────────────
粉末压制成形产品(产品) 22.37亿 43.49 5.37亿 43.55 23.99
金属注射成形产品(产品) 19.65亿 38.21 4.73亿 38.39 24.07
软磁复合材料(产品) 9.02亿 17.54 1.94亿 15.76 21.53
其他业务(产品) 3923.75万 0.76 2837.64万 2.30 72.32
─────────────────────────────────────────────────
境内(地区) 44.03亿 85.60 10.10亿 81.96 22.94
境外(地区) 7.01亿 13.63 1.94亿 15.74 27.66
其他业务(地区) 3923.75万 0.76 2837.64万 2.30 72.32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造业(行业) 23.50亿 99.88 5.74亿 99.77 24.41
其他(补充)(行业) 281.71万 0.12 130.53万 0.23 46.33
─────────────────────────────────────────────────
粉末压制成形产品(产品) 11.10亿 47.18 2.84亿 49.35 25.56
金属注射成形产品(产品) 7.67亿 32.61 1.67亿 29.05 21.77
软磁复合材料(产品) 4.56亿 19.40 1.11亿 19.29 24.30
其他(产品) 1911.88万 0.81 1328.91万 2.31 69.51
─────────────────────────────────────────────────
境内(地区) 19.94亿 84.74 4.68亿 81.61 23.48
境外(地区) 3.56亿 15.14 1.05亿 18.39 29.60
其他(补充)(地区) 281.71万 0.12 130.53万 --- 46.33
─────────────────────────────────────────────────
粉末压制成形(业务) 11.10亿 47.18 2.84亿 49.35 25.56
金属注射成形(业务) 7.67亿 32.61 1.67亿 29.05 21.77
软磁复合材料(业务) 4.56亿 19.40 1.11亿 19.29 24.30
其他业务(业务) 1911.88万 0.81 1328.91万 2.31 69.5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造业(行业) 38.24亿 99.04 8.35亿 96.81 21.83
其他业务(行业) 3709.32万 0.96 2749.65万 3.19 74.13
─────────────────────────────────────────────────
粉末压制成形产品(产品) 19.75亿 51.16 4.64亿 53.85 23.51
金属注射成形产品(产品) 10.22亿 26.48 1.96亿 22.76 19.19
软磁复合材料(产品) 8.26亿 21.40 1.74亿 20.20 21.08
其他业务(产品) 3709.32万 0.96 2749.65万 3.19 74.13
─────────────────────────────────────────────────
境内(地区) 32.24亿 83.51 6.55亿 76.00 20.32
境外(地区) 6.00亿 15.53 1.79亿 20.81 29.91
其他业务(地区) 3709.32万 0.96 2749.65万 3.19 74.13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造业(行业) 17.58亿 99.75 3.26亿 98.64 18.53
─────────────────────────────────────────────────
粉末冶金压制成形(产品) 8.76亿 49.72 1.71亿 51.68 19.48
软磁复合材料(产品) 4.88亿 27.70 1.06亿 32.24 21.81
金属注射成形(产品) 3.82亿 21.64 4153.71万 12.58 10.89
其他(产品) 1201.85万 0.68 709.42万 2.15 59.03
─────────────────────────────────────────────────
境内(地区) 14.92亿 84.67 --- --- ---
境外(地区) 2.66亿 15.08 --- --- ---
其他(补充)(地区) 448.01万 0.25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1.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4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19474.36│ 23.4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7.0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3.6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70213.29│ 23.6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度,公司紧紧围绕“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
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
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外不断拓展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对内持续推动技术创
新和管理革新,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挖掘了内部潜力,达成了预期的年度经营目标,实现了全年高质
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04亿元,同比增长33.47%,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主营业务收入分
别创历史新高,P&S、SMC和MIM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7亿元、9.02亿元和19.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
25%、9.13%和92.19%。
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7亿元,同比增长100.59%,非经常性损益0.18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79亿元,同比增长153.62%。报告期内,公司紧
扣发展战略,兼顾当下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研发了新技术、开发了新产品、
构建了新能力。报告期内,投入研发费用3.2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26%,新增发明专利19件,累计
获得发明专利222件,新增实用新型专利13件,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22件。报告期内,公司推进了新产品
或新项目的建设,并对有潜在机会的未来产业,作出了积极布局,主要情况如下:
(一)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机器人上的运用现状或机会
1、液态金属谐波减速器柔轮
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公司上海驰声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了机器人谐波减速器用液态金属柔轮样件
,经初步测试,在使用寿命、传动误差、噪声、轻量化等指标方面,液态金属柔轮样件性能良好。
谐波减速器预计能广泛运用到人形机器人关节,而柔轮又为谐波减速器的核心关键零件之一,它决定了
机器人手臂的抓取定位精度及使用寿命。液态金属是一类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大、强度高、硬度高、耐
腐蚀性能强、耐磨性能好、弹性模量良好等优点,而且它有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去除后形变马上
恢复的特性,这个特性非常符合谐波减速器中柔轮的材料选型要求,而且使用一次成型技术制造液态金属柔
轮,简化了柔轮的制造流程,可实现复杂齿形的精密铸造,减少传统加工中的切削损耗,材料利用率明显提
升,因锆基液态金属密度6~6.8g/立方米,而钢料密度7.5~7.8g/立方米,所以在轻量化方面液态金属柔轮
也具有优势。
上海驰声公司为专门从事液态金属研发和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液态金属学名块体非晶合金,也
叫块体金属玻璃(BULKMETALGLASS),是指金属溶液在冷却过程中通过快速凝固而来不及发生结晶,是一种
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微观组织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晶态结构是无缺陷的,而不是像晶体材料那样
有位错和晶界,因此与晶体材料相比,液态金属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独特的优良特性,是金属材料中的新贵
,能有机会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装饰件、航空航天、军工、医疗、体育用品、奢侈品、机器人等领域
。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液态金属主营业务收入5663万元,主要为折叠机模组配套使用,部分材料应用到高
档汽车零件中。
2、轴向磁通电机最新进展
(1)参股公司深圳小象电动公司情况
公司间接参股深圳小象电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小象电动公司”)22%股权。报告期内,深
圳小象电动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195万元,净利润372万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6项,
实用新型专利54项。因深圳小象电动公司研发生产的轴向磁场电机相对于传统径向磁场电机具有体积小、重
量轻和效率高等显著特点,特别适用于对体积重量有特殊要求的应用领域,比如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
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船舶以及电动飞机等,为客户提供节能、高效及重量尺寸具有优势
的电驱动解决方案。轴向磁通电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性能优势。轴向磁通电机通过薄饼状转子设计,以更大直径与更短轴向长度的结构特性实现扭矩
密度提升;其磁通路径短且直接的拓扑结构,可降低磁阻损耗,在同等电流输入下实现更高输出功率和效率
。轴向磁通电机轴向长度缩减至径向电机的1/3,部分情况下整体体积可减小50%,且在原材料相近条件下实
现自重仅为径向电机的1/3。
其次,节能优势。轴向磁通拓扑引发的紧凑设计思路有利于减少轴向电机的生产耗材与能耗。轴向磁通
电机采用SMC定子压铸工艺,使铜、铁等金属材料用量较径向永磁电机减少约50%,同时制造能耗降低15%,
兼具轻量化与能效提升优势,助力低碳生产。
(2)公司轴向磁通电机项目建设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轴向磁通电机销售收入154.23万元。目前,合作在研或开发中项目超过90个型号,
涉及机器人或机器狗用关节电机和三关节电机合作客户超过30家,涉及汽车用轮毂或转向电机合作客户超过
11家,涉及低空飞行发电机及二轮车E-BIKE电机合作客户超过5家。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1000平方米的轴
向磁通电机生产车间基建建设,组建了1条轴向磁通电机装配生产样版线,具备量产后5万套/年产线能力;
提升了软磁定子、减速机精密齿轮的工艺技术水平。后续着重在降低制造成本、供应链开发建设、精益自动
化、产品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
3、手术机器人及微创手术电动吻合器
报告期内,公司已经批量生产手术机器人及微创手术电动吻合器等医用材料,且上海富驰公司是国际手
术机器人头部企业如达芬奇、强生、美敦力,以及国内众多手术机器人公司唯一或者首选供应商。报告期内
,公司实现了该类产品销售额约9500万元。
手术机器人钳头、铰链、连杆技术方案需采用MIM和CNC精密加工等多种工艺,相较于其他工艺,MIM工
艺具备设计自由度高,MIM在复杂结构、精度、材料性能、成本效益、生产效率、一致性和轻量化方面都有
优势。
4、在人形机器人灵巧手上的MIM应用机会
报告期内,公司投入资源,研究了MIM技术应用到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方案。根据研究表明,随着人形
机器人的逐步推广运用,灵巧手的需求量随之而增加,基于使用MIM技术生产微型齿轮具有模数小(小于0.5
,甚至可达0.05)、强度高、设计自由度大、可带台阶,且净近成型成本低等优势,预计MIM产品能在灵巧
手指驱动齿轮和仿生手手指连接结构件等应用场景的潜在需求量将大幅提升。
(二)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AI上的运用现状或机会
1、高速连接器外罩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并成功实现批量交付了高速连接器外罩(housing)MIM件共计两个料号,产品间接
配套到英伟达GB200服务器。以此,公司对类似产品进行了系列化的技术和市场开发,后续有潜在机会在英
伟达GB300、谷歌、微软、特斯拉、大客户等场景得到配套机会,此系列产品也将成为公司长周期特色优势
产品。
2、AI芯片电感
报告期内,顺应了AI等算力建设的发展趋势,重点推进了金属软磁新型一体化电感等技术的研发和市场
开拓,并取得了里程碑性的进展。报告期内,SMC实现芯片电感和服务器电源软磁材料销售收入17515万元,
与上年同期6854万元相比增加155.54%。
AI的快速发展和数据中心的高功率计算需求,使芯片电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芯片电源面
临“高效率、微尺寸、高集成”挑战,器件的微型化、耐低电压、大电流、低损耗、多相供电,客观要求电
感结构要设计成一体,这对材料选择要求为低损耗、高Bs、性能稳定性好,这些变化,为公司软磁复合材料
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芯片电感主要分为组合式和一体式,一体式芯片电感又分为传统一体成型和铜铁共烧型两类型。目前,
东睦科达已经批量生产组合式芯片电感,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开发出了铜铁共烧一体式芯片电感,并向客户
交样待产。
3、关于芯片和光模块散热器的机会
MIM技术在芯片散热器方面的解决方案。随着算力建设的快速发展,AI服务器、数据中心、消费电子、5
G基站和通信等设备中的芯片功耗和发热显著增加,为保证运行高效与稳定,需要有效的热管理解决方案,
如通过液冷、风冷等技术。MIM技术为纯铜材料提供了高效、精密的制造途径,铜导热性能优异,适合散热
器等应用,特别适合精小复杂、高精度、大批量生产的散热器件制造。
MIM技术在光模块散热器方面的解决方案。光模块的功耗随着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功耗急剧增大,产生
的热量也相应增多。早期的10G光模块的功耗在1W左右,目前400G光模块的功耗在15W左右,而800G光模块功
耗要到24W左右,1.6T光模块功耗预计到30W左右。光模块传输速率的增加导致功耗增大,产生的热量增多,
为MIM结构件如外壳,基座导热垫片等提供广大潜在市场容量。
(三)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新能源上的运用现状或机会
1、氢能源高温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
公司前期布局了浙江氢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通过宁波东睦广泰公司持有20%股权,其主要从事固体氧
化物电池电堆研发与工程化制造,发电系统和电解设备设计与开发,并基于电堆与系统核心技术,联合产业
链客户开展应用示范。
2、燃料电池连接板
公司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板积累了多年和丰富的材料经验,解决了连接板的封闭孔隙的难题
,开发了新的制备方法,并构建Know-How和相关专利保护。拥有《一种粉末冶金铬合金燃料电池连接件的封
孔方法》、《一种铬合金燃料电池连接件的制备方法》、《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金属支撑板的制备方法等专
利》,已与国内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或系统研发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3、激光雷达零件
随着汽车智能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不断增加,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势,可广泛
应用于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前车碰撞警示(FCW)及自动紧急制动(AEB)等。报告期内,公司新开发
出了新型激光雷达MIM零件,并为知名的企业生产激光雷达配套,预计2025年开始量产。
4、斜齿轮
齿轮传动是最典型的啮合传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形式。根据传动原理的不同,有直齿齿轮啮
合传动和斜齿齿轮啮合传动,斜齿主要优势为传动平稳,噪音低,斜齿轮的螺旋齿形使啮合过程逐渐接触,
减少冲击和振动,尤其适用于高速、高精度传动(如汽车变速箱、工业及人形机器人减速器);其次,斜齿
承载能力高,因同时参与啮合的齿数更多(接触比更大),单位面积载荷降低,适合大功率、重载工况。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了大量粉末冶金斜齿轮工艺技术,且将粉末冶金斜齿轮的螺旋角提升到30°以上(
齿廓与齿轮轴线的夹角,影响轴向力与传动平稳性)。斜齿轮的技术突破,使得公司既有机会在现有结构零
件市场争得新份额,又有潜在机会满足未来工业及人形机器人减速器的需求。
(四)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消费电子上的运用现状或机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MIM技术平台销售收入19.
65亿元,其中消费电子占其收入比约83.39%,医疗占比5.05%、汽车类占比8.89%,其它产品占比2.67%。与
折叠机相关的产品占MIM技术平台收入比达46.31%。
除继续巩固MIM技术在消费电子中运用外,公司逐步加大其在非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开拓,以及材料技
术丰富化方面的突破。
1、MIM钛合金
报告期内,公司战略性布局了钛合金MIM粉末原料技术,参股公司宁波东睦广泰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
限合伙)增资入股一家新材料企业5%股份,专门从事钛及钛合金粉末、磁性材料粉末研发和生产。钛合金MI
M粉末原料技术结合公司前期开发的钛合金大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为公司未来拓展钛合金大规模应用于消
费电子、医疗等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钛合金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电子和医疗行业的高度关注。由于钛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
、导热系数低、生物相容性好,耐高温低温性能好、耐腐蚀能力强等突出的优异的性能,同时又具备切削加
工性差、热加工性能差、冷压加工性差、难以焊接、与其他材料的连接性不佳,以及价格昂贵劣势,导致钛
材在消费电子行业大规模运用受限,因此解决钛粉制备、MIM烧结工艺和焊接等技术难题是实现低成本钛材
在消费电子行业商业化运用的关键。
2、折叠机模组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突破自我,发展了以构建折叠屏手机铰链模组能力提升为中
心任务的重点工作,紧随大客户新产品上市的节奏,截至报告期末已投入使用了7条折叠机铰链模组生产线
,并随新机型开发,正加大投资构建新增的生产线,落实了从折叠机MIM零件向“MIM零件+模组”的发展模
式,同时,对折叠机相关核心材料进行了性能再升级,不断给客户强力赋能。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折叠机有关产品的销售收入9.10亿元,折叠机铰链正成为公司MIM技术平台的重
要增长极,公司将计划进一步整合上海、华南、连云港三大MIM基地资源,以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更优质的
服务保障能力为产业发展赋能。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所属行业为新材料行业的子行业——粉末冶金(PM)行业。粉末冶金是一种先进的金属成形技术,
通过制取金属或非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原料,经过成形和烧结等工艺过程,
制造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几何构造制品的工艺技术,具有近净成形、材料利用率高、适合复杂零件
制造等技术特点,在新材料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针对新材料重点领域
出台了相关专项政策,国内“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已将高性能粉末冶金列为重点方向。
近年来,粉末冶金行业呈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随着粉末冶金技术的不断提升,以
及国内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消费电子在中国市场表现亮眼,同时受益于国家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
,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报告期内发展效果显著,分别创主营业务收入历史新高。
1、P&S技术平台
公司P&S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供给国内外汽车行业中高端客户,2024年度汽车零件销售占公司P&S主营
业务收入的76.40%,达17.09亿元,同比增长11.08%,家电零件营收占公司P&S主营业务收入的19.93%,达4.
46亿元,同比增长26.77%。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4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度报告》,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
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渗透率达到40.9%,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
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会”)《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初步统计,2024年世界汽车销量
达到9060万辆,新能源汽车达到1603万辆。2024年中国汽车实现出口641万辆,出口增速23%,其中常规燃油
车型出口约440万,增长26%,纯电动车型出口约170万,增长6%;新能源插混车型出口约32万,增长128%。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强大,电动化转型改变了市场需求结构。公司与国内外汽车行业中高端客户长期战
略合作,且由于中外制造业性价比差异,以及国外友商减少投资甚至逐步计划退出等,使得公司在汽车行业
粉末冶金制品的进口替代和全球市场拓展方面仍有较大空间。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增速较快,它具备纯电动
驱动和内燃机备用能源两种模式,部分保留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使得P&S技术保留的最大的运用场景,同时
又给公司SMC技术带来机会。
由于机器人的发展,为P&S制造机器人用减速器齿轮、MIM制造灵巧手精密小齿轮和液态金属柔轮提供了
机遇。因粉末冶金方法制造精密齿轮具有净近成形、节能节材等优势,机器人减速器齿轮为小模数精密齿轮
,要求精度高、噪音低和耐磨性好等,理论上适合用粉末冶金解决材料问题。
2、SMC技术平台
报告期内,SMC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13%。公司SMC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源等行
业,报告期内,光伏领域销售收入约占公司SMC主营业务收入的35%,新能源汽车领域SMC技术平台销售约占
公司SMC主营业务收入的18.72%。同时公司顺应了AI等算力建设的发展趋势,报告期内SMC实现芯片电感和服
务器电源软磁材料销售收入17515万元,同比增长155.54%。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光伏行业发展回
顾与2025年形势展望》报告,2024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77.57GW,同比增长28.3%,全国光伏累计装机突破8
80GW。全球主要光伏市场增长出现分化,部分市场如美国、德国等受政策红利消退、市场饱和及供应链挑战
等影响,2024年新增光伏装机增速较2023年下降,导致国内光伏产品出口额下降;新兴光伏市场由于其电力
需求增长快,可再生能源潜力大等原因,规模小但增长潜力初显,如阿联酋目标为到2050年将清洁能源在总
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高到50%。
鉴于光伏行业增速放缓,公司积极寻求SMC技术平台新的业务增长点。AI的快速发展和数据中心的高功
率计算需求,使芯片电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芯片电源面临“高效率、微尺寸、高集成”挑战
,器件的微型化、耐低电压、大电流、低损耗、多相供电,客观要求电感结构要设计成一体,这对材料选择
要求为低损耗、高Bs、性能稳定性好,为公司软磁复合材料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根据国际数据公司
(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
.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
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EFLOPS,较2024年增长43%;中国
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36.2%。根据IDC预测,全球AI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
增至2218.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2%。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推进了金属软磁新型一体化电感等技
术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并取得了里程碑性的进展:报告期内已批量生产组合式芯片电感,并成功开发出了铜
铁共烧一体式芯片电感,已向客户交样待产。
与此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的发展,车载电源和电子控制系
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金属磁粉芯作为储能和滤波电感的核心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车载充电机、车载直流变换器、混合动力电机控制系统、车载48V控制系统以及其他车载电源领域。随
着新能源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进一步普及,为SMC金属磁粉
芯及其器件的市场需求量增长提供可能。
3、MIM技术平台
公司MIM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行业。受益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强劲复苏以及大客户新
产品上市等,报告期内,MIM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2.19%,其中实现了折叠机有关产品的销售收入9.10亿
元。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报告》初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6
.4%,出货量达到12.4亿部,这标志着在经历了两年充满挑战的下滑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强劲复苏
。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折叠屏智能手机追踪报告》,2024年中国的折叠屏智
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27%,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且竞争最激烈的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
尽管折叠屏手机市场仍然属于小众领域,仅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约3%,但折叠设备在每一代迭代中不断演
进并趋于成熟。展望未来,随着软件和硬件的更好整合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应用场景出现,折叠屏手机市场有
望实现可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紧随大客户新产品上市的节奏,已配备7条折叠机模组生产线,并对折
叠机相关核心材料进行了性能再升级。同时在AI这一新技术的加持下,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都将进入新一
轮的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战略性布局了钛合金MIM粉末原料技术。钛合金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越来越受到
消费电子和医疗行业的高度关注,2023年苹果首次将钛合金导入高端手机领域,应用于手机中框等核心零部
件,小米、三星等主流手机厂亦在落布局钛合金材料用于消费电子,亚马逊、枭龙、Rokid等厂商都推出了
使用钛合金部件的AR设备,诸多信息表明,钛合金将为MIM技术运用提供另一巨大赛道。
随着AI和算力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MIM技术在高速连接器外罩、芯片和光模块散热器等场景提供了巨
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二)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东睦股份作为中国粉末冶金行业的龙头企业和本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逐渐确立了其竞争
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得以展现。
根据中国机协粉末冶金协会2024年1~9月的统计数据,公司2024年1~9月的粉末冶金制品销售收入占该
协会统计范围内生产厂家销售总额的44.38%,粉末冶金制品销量占该协会统计范围内生产厂家总销售量的37
.51%,继续排名在国内粉末冶金行业榜首,公司已连续多年在国内粉末冶金行业中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
公司在粉末冶金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行业均为全球知名头部生产企业之
一。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
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三大
技术平台在技术、客户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优势,制造的产品能广泛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如光伏逆变
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电力电子、电机等领域提供储能及能源转换方案,为折叠屏手机、智能穿戴、
机器人、现代通信、医疗器械、汽车、高效节能家电、工具、锁具等领域提供高精度、高强度粉末冶金结构
零部件和材料工艺综合解决方案。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积极参与整机、部件(器件)制造商新产品设计,
或者利用提供的设计图纸或提出的性能要求,经过公司产品优化设计及制造流程合理设计后,利用专业的新
材料技术、精良的专用设备、复合的制造工艺技术能力和优秀的制程控制水平,进行订单式生产或配套服务
,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材料及制品(元件)技术解决方案。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沉淀,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在竞争中不断巩固和强化,使得公司能
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新材料开发设计、制造工艺设计组合、专用模具设计工程人员队伍。公司设立了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东睦新材料粉末冶金重点企业研究院,
并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东睦股份打造优秀高效的管理与研发制造团队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母公司及大部分子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P&S、MIM、SMC三大板块业务在行内都具有突
出的研发优势。公司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
,充分发挥三大技术平台在技术、客户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优势,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
,具备了根据应用需求设计各种新产品,帮助应用端提升产品力和性价比优势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