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0196 复星医药 更新日期:2025-03-29◇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药品制造,药品销售,医疗器械和医疗诊断产品等。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药(行业) 289.24亿 70.43 157.06亿 80.10 54.30
医疗健康服务(行业) 76.47亿 18.62 17.37亿 8.86 22.71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行业) 43.23亿 10.53 21.65亿 11.04 50.08
其他(补充)(行业) 1.73亿 0.42 9362.19万 --- 54.06
─────────────────────────────────────────────────
其他(补充)(产品) 222.75亿 54.24 66.30亿 33.65 29.77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产品) 80.85亿 19.69 63.69亿 32.33 78.78
抗感染核心产品(产品) 31.26亿 7.61 21.23亿 10.78 67.91
代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27.93亿 6.80 21.00亿 10.66 75.19
心血管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19.12亿 4.66 7.27亿 3.69 38.02
原料药和中间体核心产品(产品) 11.06亿 2.69 2.96亿 1.50 26.76
中枢神经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10.99亿 2.68 9.40亿 4.77 85.53
其他业务(产品) 6.71亿 1.63 5.16亿 2.62 76.93
─────────────────────────────────────────────────
中国大陆(地区) 297.70亿 72.49 153.20亿 77.76 51.46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 112.97亿 27.51 43.81亿 22.24 38.78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药(行业) 146.77亿 71.73 80.56亿 80.56 54.89
医疗健康服务(行业) 36.59亿 17.88 8.87亿 8.87 24.24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行业) 20.69亿 10.11 10.41亿 10.41 50.31
其他(补充)(行业) 5781.27万 0.28 1542.72万 0.15 26.68
─────────────────────────────────────────────────
其他(补充)(产品) 112.64亿 55.05 35.83亿 35.83 31.81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产品) 40.51亿 19.80 31.98亿 31.98 78.94
抗感染核心产品(产品) 14.53亿 7.10 10.36亿 10.36 71.30
代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13.98亿 6.83 10.57亿 10.57 75.61
心血管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10.26亿 5.01 3.81亿 3.81 37.13
原料药和中间体核心产品(产品) 5.60亿 2.74 1.43亿 1.43 25.54
中枢神经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4.92亿 2.40 4.39亿 4.39 89.23
其他业务(产品) 2.19亿 1.07 1.63亿 1.63 74.44
─────────────────────────────────────────────────
中国大陆(地区) 149.53亿 73.07 79.55亿 79.55 53.20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 55.10亿 26.93 20.45亿 20.45 37.1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药(行业) 302.22亿 73.00 161.32亿 81.46 53.38
医疗健康服务(行业) 66.72亿 16.12 14.41亿 7.28 21.60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行业) 43.90亿 10.60 21.89亿 11.05 49.86
其他(补充)(行业) 1.16亿 0.28 4223.08万 0.21 36.55
─────────────────────────────────────────────────
其他(补充)(产品) 219.77亿 53.08 70.23亿 35.46 31.96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产品) 76.38亿 18.45 60.72亿 30.66 79.50
抗感染核心产品(产品) 43.40亿 10.48 21.67亿 10.94 49.93
代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28.24亿 6.82 21.85亿 11.03 77.37
心血管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16.77亿 4.05 6.35亿 3.21 37.87
原料药和中间体核心产品(产品) 12.71亿 3.07 3.61亿 1.82 28.40
中枢神经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11.84亿 2.86 10.77亿 5.44 90.96
其他业务(产品) 4.89亿 1.18 2.84亿 1.43 58.06
─────────────────────────────────────────────────
中国大陆(地区) 310.29亿 74.95 155.42亿 78.48 50.09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 103.71亿 25.05 42.63亿 21.52 41.11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药(行业) 159.95亿 74.76 88.80亿 83.02 55.52
医疗健康服务(行业) 31.30亿 14.63 6.46亿 6.04 20.64
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行业) 22.18亿 10.37 11.66亿 10.90 52.57
其他(补充)(行业) 5219.26万 0.24 467.21万 0.04 8.95
─────────────────────────────────────────────────
其他(补充)(产品) 108.30亿 50.62 37.02亿 34.61 34.18
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产品) 36.99亿 17.29 29.42亿 27.50 79.54
抗感染核心产品(产品) 33.18亿 15.51 18.56亿 17.35 55.94
代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15.04亿 7.03 11.78亿 11.01 78.32
心血管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8.39亿 3.92 3.32亿 3.10 39.57
原料药和中间体核心产品(产品) 6.54亿 3.06 1.86亿 1.74 28.44
中枢神经系统核心产品(产品) 5.51亿 2.58 5.01亿 4.68 90.93
─────────────────────────────────────────────────
中国大陆(地区) 166.09亿 77.63 86.20亿 80.59 51.90
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和其他国家(地区) 47.86亿 22.37 20.76亿 19.41 43.3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00.6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4.52%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006900.00│ 24.52│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3.5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8.9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35400.00│ 8.9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新药的上市步伐逐步加快,本土医药企业的研发加速
向差异化、全球化转型;本土药企创新能力愈加得到全球市场认可,对外许可交易愈加频繁,价值屡创新高
;在医疗器械领域,高值医疗耗材持续面临集采压力,但创新器械仍受国家大力鼓励和支持,终端用户对高
品质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不断升级,国产替代和医疗新基建驱动未来市场长期扩容,同时,设备更新支持力
度的持续加大,也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拓展空间;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民营医疗已成为公立医疗体
系的有力补充,伴随着消费医疗的崛起,医疗、保险和数字科技的有机融合将成为民营医疗的主流趋势。国
内医药健康产业对于创新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研发、生产、人力等各项成本不断上涨,同时还面临着跨
国企业的竞争,企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报告期内,本集团秉持“持续创新、乐享健康”的经营理念,持续推进创新转型,积极布局国际化,强
化业务聚焦,推动整合式运营和效率提升。
(一)主要业务
本集团直接运营的业务包括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并通过参股国药控股覆盖到医
药商业领域。
制药业务为本集团核心业务,包括三大业务:创新药业务、成熟产品及制造业务以及疫苗业务。创新药
业务,聚焦肿瘤(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重点强化抗体/ADC、细胞治疗、小分子等
核心技术平台,打造开放式、全球化的创新研发体系,持续提升管线价值,推动重磅产品的研发及商业化;
成熟产品及制造业务,以整合式发展为目标,聚焦差异化、高技术壁垒、高毛利产品研发,加大首仿、高难
度复杂制剂及改良型新药的比重,同时推动产线产能整合,持续降本增效;疫苗业务,已搭建以细菌性疫苗
、病毒性疫苗两大技术平台为核心的自主研发体系,未来将加速推进自研疫苗产品的上市进度,并通过合作
开发进一步拓宽疫苗产品管线,提升疫苗产业化能力。
医疗器械业务已构建形成以医疗美容产品、呼吸健康产品、专业医疗产品为核心的三大业务分支。医学
诊断业务以生化诊断为基石,并积极拓展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病理诊断以及居家检测试剂的
研发、销售等。
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包括以大湾区为重点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以及康复专科连锁。
(二)经营模式
本集团在“4IN”(创新Innovation、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智能化Intelligentization、整
合Integration)战略的指导下,秉承“创新转型、整合运营、稳健增长”的发展模式以及为股东创造价值
的信念,不断加强自主研发与外部合作,丰富产品管线,强化全球化布局;同时积极推进业务聚焦,持续提
升运营效率和资产效率。具体运营模式如下:
1、研发创新
本集团以创新和国际化为导向,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产业
投资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持续丰富创新产品管线,提升早研转化与临床开发能力,以最大化创新
技术和产品的商业价值。
2、生产运营
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加强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本集团持续推进生产体系的整合,强化规
模化、有成本竞争力的制造体系,以最终实现全球产能产型的统筹规划。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制药板块国
内控股子公司所有商业化生产线均已通过国内GMP认证,并已有10条生产线通过美国、欧盟等主流法规市场G
MP认证;同时,在国内,本集团持续提升专业产线生产能力,继续有序推进两大综合制剂制造中心及三大原
料药生产基地建设,逐步夯实原料制剂一体化的产业优势;在海外,控股子公司GlandPharma的多条注射剂
生产线已通过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法规市场的GMP认证,并供应全球市场。
3、商业化
本集团持续建设专业化、品牌化、数字化、合规化的商业化体系,并已形成肿瘤(实体瘤、血液瘤)、
免疫炎症、慢病等专线队伍,同时积极提升集采后仿制药业务的商业化人效;海外市场以美国为突破口,积
极推进仿制药销售和创新药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抗PD-1单抗)的上市,持续强化美国市场商业化能力;同时
,控股子公司GlandPharma和TridemPharma已分别在印度、非洲建立营销队伍。此外,本集团亦在中东、东
南亚等新兴市场探索与当地合作伙伴携手共建区域商业化体系,进一步扩大产品在新兴市场的推广与销售;
于报告期内,与沙特医药企业SVAX达成战略合作,拟于沙特阿拉伯新设合资公司,共同推动多款创新和高价
值药(产)品进入MENAT地区(中东、北非、土耳其)。
(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创新产品上市带来的产品结构优化和销售增长是报告期内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本集团专注于以临
床需求为导向、疗效确切、符合现代医学发展导向的疾病及技术领域,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许可引进
、产业投资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推动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转化落地。
2、整合效应逐步显现。本集团持续推进业务聚焦,并加速研发、生产及营销三大体系的整合和运营效
率的提升。
3、深化国际合作,加速产品出海。本集团积极深化全球合作,进一步拓宽区域市场覆盖广度与业务纵
深;加速推进产品出海,以差异化竞争优势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需求,海外业务占比提升。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发展状况及行业地位
1、行业发展状况
创新是医药产业稳健发展的核心驱动。2024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创新药”,将创新药列为积极培育的新兴产业之一;2025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将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并制定创新药目录,支持创
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意见》,提出要
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
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24年6月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
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研究对创新药和先进医疗技术应用给予在DRG/DI
P付费中除外支付等政策倾斜,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创新药、罕见病治疗药品、临床急需药品
等以及创新医疗器械等的审评审批。
与此同时,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逐步常态化。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会
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10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已有累计42个已通过或视为通过仿制药
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在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中选,药品集采常态化后对本集团的影响逐步减弱。
药品质量是生物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监管的重点。《药品标准管理办法》于2024年1月起正
式实施,通过规范和加强药品标准管理,建立严谨的药品标准,保障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促进药品
高质量发展。
2024年,医疗健康产业的反腐纠风持续推进,对医药合规提出更高要求。2024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
《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央纪委监委也多次发文明确医药行
业反腐突出重点领域。2025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行业
反腐和规范发展的要求持续加强,有利于医疗健康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设备更新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政策性销售机会。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
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
装备更新改造,以及推动医疗机构病房改造提升、补齐病房环境与设施短板。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工信部等
部门先后于2024年3月、4月发布《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工业领域设
备更新实施方案》等,为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设备更新和配备升级、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可持续的动力源头
。
在此背景下,本集团创新研发始终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坚持科技驱动和产品驱动;同时,坚
持开放式创新策略,积极通过BD途径扩充产品管线。药物方面,本集团自主研发的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
液)为国内首款获批生物类似药、许可引进的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为国内首款获批的CAR-T细胞治疗
药物,先后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市场空白;报告期内,本集团许可引进的达希斐(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
普瑞尼(普托马尼片)以及苏可欣(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的第二项适应症(治疗既往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慢
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于中国境内获批上市。此外,本集团积极推动优质产品出海。其中,
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于报告期内先后于美国、加拿大获上市批准,成为中、美、欧三
地获批的国产生物类似药,同时,通过与国际知名药企许可合作全面布局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地和众多新
兴国家市场,并累计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本集团自主研发的斯鲁利单抗注射液(抗PD-1单抗)用
于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的上市许可申请(MAA)亦于2025年2月获得欧盟委员会的批准,成为
首个欧盟批准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治疗的抗PD-1单抗,于美国的桥接试验亦在有序开展中。
医疗器械方面,报告期内,Ion支气管导航操作控制系统、无液氦脑磁图仪等创新医疗器械和F-i6000全
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诊断设备于中国境内获批上市;专业医疗设备国产化也取得突破性进展,联营公
司直观复星总部产业基地于2024年6月在上海落成启用,该基地是直观医疗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生产和
培训一体化基地,该基地的启用将进一步加速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国产化进程。
2、行业地位
本集团持续保持健康高质量发展。根据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颁布的“2023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
强企业榜单”,本集团位列第4位;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药智网等主办的“2024中国药品研发实力排行
榜”系列榜单,本集团荣登研发综合实力排行榜第4位、化药研发实力排行榜第3位、生物药研发实力排行榜
第4位;根据Citeline发布的《2024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白皮书(PharmaR&DAnnualReview2024),本集团
连续第三年入选“全球TOP25管线规模的制药公司”;根据IQVIA统计,2024年本集团的医院用处方药销售收
入位列全国第12位。此外,凭借多年来在ESG领域的持续深耕,报告期内,复星医药MSCIESG评级维持A级,
荣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ESG卓越实践30强”并入选“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
控股子公司层面,复宏汉霖是2024福布斯中国·出海全球化旗舰品牌TOP30唯一上榜的生物制药公司;G
landPharma系目前印度规模最大的专注于注射剂生产的企业之一;复锐医疗科技(Sisram)是全球能量源医
美器械领导者之一;复星健康荣登艾力彼“2024届社会办医·医院集团100强”第二名,控股医疗机构佛山
复星禅诚医院已连续七年(即2018-2024年)蝉联“艾力彼社会办医·单体医院竞争力榜”第一位。此外,
与Insightec成立的合资公司复星医视特于中国境内及港澳市场商业化的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系统
(即“磁波刀”脑部治疗系统)是目前全球最尖端的无创经颅治疗科技产品之一;联营公司直观复星于中国
境内及港澳地区销售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全球领先的外科手术机器人,也是目前全球运用最广泛的微
创手术机器人之一。
(二)行业政策的影响以及本集团的应对措施
1、国家战略政策
“二十大”确立的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医疗健康产业长远发展勾画了宏大远景。2024年3月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医药行业相关内容,为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指明方向;2025年3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基层”等
医疗健康产业工作重点。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
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此外,报
告期内相继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
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以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等文件
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具体措施,为国家医疗健康产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的政策制度和产业环境保护。
“二十大”报告明确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健全举国创新体制,强化国家战
略科技力量。2022年,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大力鼓励
并倡导企业重点加强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制造能力系统升级以及创造国
际竞争优势。
本集团坚持以国家健康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围绕人民健康需求,持续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的
健康产品和服务。
2、创新研发、注册审评及合规监管相关政策法规
创新作为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政策法规的出台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和先进技术平台,以持
续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
2024年,国家卫健委陆续印发《第三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关于第五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建议清
单的公示》等,为药品创新研发提出鼓励方向。国家药监局于2024年9月关于发布《以患者为中心的罕见疾
病药物研发试点工作计划(“关爱计划”)》,指导罕见病药物的快速研发,并于2024年10月发布《生物制品
分段生产试点工作方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配套发布《抗体偶联药物分段生产试点注册申报技术要
求》《生物制品分段生产现场检查指南》,推动生物制品分段生产的试点工作。2024年7月,国家药监局发
布《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工作方案》,11月又发文关于同意北京等十省(市)开展优化药品补
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试点的批复,持续推动药品审批和补充申请程序改革试点。
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是新药创新研发的重要保障,国家药监局于2024年11月印发《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药理
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进一步规范细胞治疗产品临床前研究。国家药监局于2023年内先后发布《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人工智能辅助检测医疗器械(软件)临床评价注册审查指导原
则》《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药学变更研究的问题与解答》等监管政策和技术文件,从源头到末端、从整
体到局部,持续提升药品监管技术保障能力,为新药创新提供支撑。在医药产业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
局的政策指导下,为发挥大湾区政策优势,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导原则下,国家发
改委、商务部于2023年12月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2022
年广东省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指定医疗机构非首次使用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申报指南》以及
《第二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临床急需进口港澳药品医疗器械目录》等,为探索国际先进医药产品进入国内、
打通粤港澳医药市场创造了条件。
本集团高度关注国家对重点技术领域和疾病领域的发展规划,积极响应国家医药产业发展的号召,持续
优化产业布局,不断提升竞争力。本集团积极布局核药、RNA、基因治疗、AI药物研发等前沿技术,重点围
绕抗肿瘤及免疫等治疗领域,开展医药创新研发,为患者提供真正有临床价值的医药产品和服务。随着医药
卫生健康相关领域立法的持续完善和配套政策的不断落实和细化,本集团也将高效调整相关经营策略,把握
医药产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契机,加速推动产品上市、参与市场竞争。与此同时,本集团亦将遵守产品研
发、注册和上市后等环节的监管要求,持续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并注重把控生物安全风险,严守质
量合规底线,保护知识产权。
3、医疗保障和医保支付、招标采购相关政策
国家医疗保障改革为牵引,拉动“三医”实现联动的机制不断深化。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于2024年7月发
布《关于印发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于2025
年1月还发布《按病种付费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规程(2025版)》《关于有序推进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纳入
按病种付费管理的通知》,对医保支付方式进行升级。
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医保目录调整、药械集采等都已进入常态化。《关于加强医疗保障基金使用常态化
监管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入医疗保障基金智能审核和监控工作的通知》《2024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
检查工作方案》等,对医保基金使用监管等提出更具体的要求。
2024年,胰岛素专项集采和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共涉及62个品种。国家药品集采模式进一步带动医药产
业整体转型升级,行业预期稳定。同期,国家药品集采往期多批次协议也陆续到期,各省到期续约工作平稳
过渡。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对国家组织集采协议期满接续采购药品开展价格风险处置的函》
,启动对集采药品的价格治理工作,为统一市场统一价格提供政策指引;2024年12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
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对落实集采药械的“采、供、用、报
”做出进一步明确要求。
2024年,国家医保局启动药品耗材追溯码工作,2024年10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
信息采集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2024年11月举办“全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采集工作的解读会”,明确
要求企业上传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未来,国家医保局将构建并持续完善“无码不采、无码不收、无码不付
”的数据基础,医保药品耗材信息化建设将迈出一大步。
医保监管同样兼顾鼓励医药创新。2024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规则进一步完善,对医保目录的准入方式进
行调整,为创新药进入目录和患者可及提供便利。在配套发布医保目录的同时,更加强调各大型公立医院要
及时召开药事会议,抓紧采购新进目录的创新药品,早日使患者受益。同时,各地双通道政策持续完善,为
医保目录新增产品及时进院、患者可及提供便捷。国家医保局办公室于2024年10月发布的《关于规范医保药
品外配处方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医保药品外配药品和双通道药品的管理。
医保机制是撬动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点,更与医药企业的创新发展息息相关。在新形势下,本集
团将持续推动提升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同时,也将一如既往地以质量为先,优化生产、提质增效,积
极参与到国家政策改革中,为患者带来更多质高价优的产品。
4、医疗服务和机构、互联网医疗改革政策
医疗临床的创新是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2024年9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
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对医疗临床创新研究。2024年11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独
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
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推动中国医疗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对此,本集团将积极应对医疗技术和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的新变化,顺应医疗布局向基层延伸的新趋势,
立足新产品业态,探索新业务模式。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本集团将持续以精益化、智慧化运营为手段,抢抓
发展机遇,积极推进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发展,并通过与区域公立医院形成专科互补的模式积极探索,围绕
医疗新需求,加快布局医疗新机构。
5、医药反腐及合规发展
2023年起,医药领域的纠风和反腐全面展开,从医疗和医保端到医药产业端,从医疗健康服务到医药销
售,医药反腐层层深入。2024年5月,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
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巩固整治成效,健全长效机制。国家药监局于2024年11月发布《医药代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拟对规范医药代表从业行为,有序合规开展药品学术推广活动等作出规定。
医保基金监管是落实医药反腐的重要源头。2024年,国家医保局先后发布《2024年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
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24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方案》和《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
的指导意见》等,不断完善医保基金监管的政策措施体系;此外,2025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印发
《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进一步为医药反腐和行业合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对此,本集团也将进一步明确制度红线,加强对各运营环节的合规要求和监督,维护公平廉洁的商业环
境和文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进一步聚焦创新药和高值器械,推进产品结构和策略转型,实现营业收入410.67亿元
。其中,创新产品收入稳步增长,核心品种创新型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注射液(中国境内商品名:汉斯状
)、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止吐药物奥康泽(奈妥匹坦帕洛诺司琼胶囊)以及长
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产品珮金(拓培非格司亭注射液)、心衰和高血压治疗药物一心坦(沙库巴曲
缬沙坦钠片)均实现较快增长。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经营现金流44.77亿元,同比增长31.13%,高于当期经营性利润的增速,同时通过
资产结构优化和严格控制资本性支出等多项措施,实现自由现金流的提升。本集团在质量提升、成本控制、
效率提升、周期管理、创新研发等环节持续推进精益管理,推动运营效率和盈利空间的提升,报告期内,毛
利率减销售费用率同比提升2.45个百分点;剔除新并购企业的影响,管理费用下降3.55亿元。
此外,本集团持续推进非战略非核心资产的退出和整合,集中资源聚焦核心业务,以实现资产结构的优
化和资产效能的提升。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推进资产结构优化,加速现金回流,2024年以来回笼资金总额
近30亿元。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70亿元,同比增加16.08%。其中,实现归属于
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3.14亿元,同比增加15.10%;非经常性损益为4.56亿元,同比
增加21.28%。
报告期内,本集团在保持研发强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持续优化创新研发体系,提升研发效率,研发投
入共计55.54亿元,其中,研发费用36.44亿元。在自主研发的同时,本集团还充分践行开放式研发模式,通
过产业基金等方式开展创新研发项目的孵化,确保创新研发的持续性。
(一)报告期内本集团主要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