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0276 恒瑞医药 更新日期:2025-04-02◇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片剂、针剂、胶囊、粉针等制剂的开发、制造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医药制造业(行业) 250.10亿 89.37 212.73亿 88.14 85.06
其他业务(行业) 29.75亿 10.63 28.64亿 11.86 96.26
─────────────────────────────────────────────────
肿瘤(产品) 145.87亿 52.12 135.02亿 55.94 92.57
神经科学(产品) 42.89亿 15.33 36.35亿 15.06 84.76
其他(产品) 38.35亿 13.71 33.47亿 13.87 87.28
造影剂(产品) 27.49亿 9.82 16.62亿 6.89 60.46
代谢和心血管(产品) 17.48亿 6.25 13.39亿 5.55 76.61
免疫和呼吸系统(产品) 7.77亿 2.78 6.50亿 2.69 83.69
─────────────────────────────────────────────────
国内(地区) 242.94亿 86.81 209.71亿 86.89 86.32
其他业务(地区) 29.75亿 10.63 28.64亿 11.86 96.26
国外(地区) 7.16亿 2.56 3.02亿 1.25 42.12
─────────────────────────────────────────────────
自营销售(销售模式) 245.94亿 87.89 211.01亿 87.42 85.80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29.75亿 10.63 28.64亿 11.86 96.26
代理销售(销售模式) 4.15亿 1.48 1.72亿 0.71 41.40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抗肿瘤(产品) 71.41亿 52.50 65.91亿 56.20 92.29
其他(产品) 32.61亿 23.98 27.56亿 23.50 84.51
镇痛麻醉(产品) 18.24亿 13.41 15.40亿 13.13 84.45
造影剂(产品) 13.75亿 10.11 8.41亿 7.17 61.1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医药制造业(行业) 223.77亿 98.06 189.15亿 98.04 84.53
其他业务(行业) 4.43亿 1.94 3.79亿 1.96 85.65
─────────────────────────────────────────────────
抗肿瘤(产品) 122.17亿 53.54 112.18亿 58.14 91.82
其他(产品) 41.17亿 18.04 32.10亿 16.64 77.97
镇痛麻醉(产品) 37.43亿 16.40 31.90亿 16.53 85.22
造影剂(产品) 27.42亿 12.02 16.77亿 8.69 61.14
─────────────────────────────────────────────────
国内(地区) 217.60亿 95.36 186.12亿 96.46 85.53
国外(地区) 6.17亿 2.70 3.04亿 1.57 49.22
其他业务(地区) 4.43亿 1.94 3.79亿 1.96 85.65
─────────────────────────────────────────────────
自营销售(销售模式) 220.40亿 96.58 187.28亿 97.06 84.97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4.43亿 1.94 3.79亿 1.96 85.65
代理销售(销售模式) 3.37亿 1.48 1.87亿 0.97 55.56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医药制造业(行业) 212.13亿 99.71 177.53亿 99.80 83.69
其他(补充)(行业) 6224.53万 0.29 3533.13万 0.20 56.76
─────────────────────────────────────────────────
抗肿瘤(产品) 113.13亿 53.17 102.02亿 57.35 90.18
其他(产品) 38.36亿 18.03 29.76亿 16.73 77.59
麻醉(产品) 33.36亿 15.68 27.87亿 15.67 83.54
造影剂(产品) 27.29亿 12.83 17.88亿 10.05 65.52
其他(补充)(产品) 6224.53万 0.29 3533.13万 0.20 56.76
─────────────────────────────────────────────────
国内(地区) 204.34亿 96.04 174.29亿 97.98 85.29
国外(地区) 7.79亿 3.66 3.25亿 1.82 41.65
其他(补充)(地区) 6224.53万 0.29 3533.13万 0.20 56.76
─────────────────────────────────────────────────
自营销售(销售模式) 206.79亿 97.20 174.76亿 98.24 84.51
代理销售(销售模式) 5.34亿 2.51 2.77亿 1.56 51.81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6224.53万 0.29 3533.13万 0.20 56.7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5.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1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255708.53│ 9.1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9.4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7.9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94804.43│ 27.9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医药行业机遇与挑战交织。一方面,全球医药新技术、新疗法持续迭代,医药需求不断释放,
国家政策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医药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另一方面,行业内
卷式竞争仍有待破局,药品集采持续推进,创新药通过国谈进入医保后准入医院不畅,企业经营面临严峻考
验。公司坚持科技创新与国际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全球化拓展步履坚定,经营业绩持
续回升向好。
(一)公司经营业绩及影响因素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85亿元,同比增长22.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37亿元,
同比增长47.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1.78亿元,同比增长49.18%。为保证
创新产出,公司持续加大创新力度,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82.28亿元,其中费
用化研发投入65.83亿元。
1.创新成果持续获批,临床价值凸显,惠及更多患者,驱动收入增长
2024年公司创新药销售收入达138.92亿元(含税,不含对外许可收入),虽然面临竞争加剧、产品降价
及准入难等因素影响,仍然实现了同比30.60%的增长。报告期内公司2款1类创新药(富马酸泰吉利定、夫那
奇珠单抗)获批上市,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在中国获批上市17款新分子实体药物(1类创新药)、4款其他
创新药(2类新药)。其中,瑞维鲁胺、达尔西利、恒格列净等产品进入医保后可及性大大提高,凭借更贴
合中国人群的优异临床数据,伴随进院数量的增加及临床价值的有效传递,惠及更多患者,收入保持快速增
长;阿得贝利单抗虽尚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但其显著提高患者总生存期,为中国患者提供了更优治疗方案
,多地普惠性惠民保已将其纳入特药报销目录,有效减轻患者负担,收入贡献进一步扩大;卡瑞利珠单抗、
吡咯替尼、阿帕替尼及瑞马唑仑等上市较早的创新药,随着新适应症的持续获批及上市后研究积累的详实循
证医学证据,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报告期亦取得了稳健的业绩增长。
2.创新药出海取得成效,成为业绩增长的第二引擎
报告期内,公司收到MerckHealthcare1.6亿欧元对外许可首付款以及KaileraTherapeutics1.0亿美元对
外许可首付款等许可合作对价,并确认为收入,进一步推动经营业绩指标增长。
3.报告期内公司仿制药收入仍略有下滑
尽管布比卡因脂质体、昂丹司琼口溶膜等首仿产品纳入医保后取得了较快的收入增长,但仿制药集采对
业绩仍然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纳入第九批国家集采的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纳入地方集采的吸入用七氟烷
和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共减少8.44亿元。
(二)公司具体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挑战,公司始终坚守初心,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加快创新研发与上
市步伐,全心服务患者,提升服务品质,全面落实高质量合规要求,完善科学管理机制,努力实现可持续稳
健发展。
1.坚持医学及市场双轮驱动,持续整合资源提质增效
(1)优化组织结构,促进运营提效。其一,完善医学及市场体系,医学职能按领域拆分,市场职能下
沉销售事业部;继续增强医学及市场专业化人才团队力量,减少一线销售人员。其二,整合设立新的综合事
业部,组建自免、代谢专线销售团队,不断完善内部产品线设置,促进效率提升。其三,全面推进省级分公
司管理中心职能优化,整合公司研发、医学、准入项目及销售资源,加强属地管理,形成资源合力,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确保公司战略落地并高效执行。其四,提高各级干部的管理和经营能力,落实合规主体责任,
不断巩固合规意识,确保全面高质量合规,推动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
(2)持续强化商业化体系建设,加快创新药销售渠道覆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商业化网络覆盖中国3
0多个省级行政区的超过22000家医院及超过200000家线下零售药店,除线下零售药店外,公司专业的处方药
销售团队还覆盖了所有的主流线上药店平台。同时,公司已成立专业的直接面向患者(“DTP”)团队,致力
于拓展DTP的药房渠道,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为持续提升产品可及性,服务更多患者,公司从战略
层面深入布局零售市场,升级现有业务模式,已建成一支专业化处方药零售推广团队。此外,公司设立基层
广阔市场架构,根据市场潜力和产品属性,对广阔市场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县域专队建设,明确县域发展三
年规划。从核心市场到零售、县域、线上销售,形成全面覆盖的销售网络,通过加强市场准入,实现产品快
速上量。
(3)夯实医学、市场双引擎驱动机制,打造公司创新药品牌。由中央医学、中央市场部引领医学市场
策略,加强中央医学、市场团队与区域销售团队的协调配合,开展学术品牌项目活动、收集与传播关键临床
数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建立与领域专家的合规化交流渠道、组织患者公益教育活动,将产品设计中的差
异化竞争力转化为差异化品牌优势,助力公司全面、高效、快速推广创新产品。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提供更
详实的长期生存循证医学证据,公司通过积极推动临床科研项目,积累丰富的临床数据,推动“中国实践”
转化为“中国证据”。例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双艾”组合)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uHCC)
取得长期随访数据,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23.8个月,患者生存获益再创新高,在所有获批肝细胞癌一线
治疗适应症的方案中,“双艾”组合方案是迄今为止获得最长中位OS研究数据的治疗方案。
(4)积极探索创新治疗方案,向世界展现“中国药”的临床价值。报告期内已有与公司产品相关的386
项重要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相继在BMJ(英国医学杂志)、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JournalofClinic
al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CancerCell(癌症细胞杂志)、LancetOncology(柳叶刀·肿瘤学)等全
球顶级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达2869.2分,包括40篇重磅研究论文(影响因子≥15分,详见附表1),全
球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证据”全面迈向国际权威期刊。其中,艾司氯胺酮用于产后抑郁预防的研究
结果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时影响因子达105.7分,这是首次在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群体中
尝试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预防产后抑郁;卡瑞利珠单抗新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Ⅲ期关键研究成果
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时影响因子达63.1分,该研究是JAMA创刊141年以来首次发表基
于中国人群的乳腺癌原创新药研究,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中国方案”提供有力证据。
2.加速推进技术平台建设,优质创新成果持续获批
(1)加快推进早期研发与转化医学建设。在早期立项阶段,转化医学团队从疾病生物学出发,围绕公
司战略目标和关注的重点疾病领域,持续进行新靶点收集和评估工作,及时对基础研究、国际会议披露的最
新进展及行业内的研究热点展开深度调研,并借助内部丰富的实验平台对有潜力的新靶点、新组合、新平台
展开预研验证,以确定其开发潜力,根据内部管线发现探索多个适应症;完善生物信息平台,整合并构建内
部多组学数据库,利用AI建立靶点发现平台,用高质量的内部数据为公司早期开发策略选择提供支持;引进
结构生物学平台,为小分子药物发现和生物项目研究提供支持,该平台拥有最先进的高通量蛋白质晶体学管
道,能够精确地识别蛋白-配体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晶体结构,深入了解分子相互作用,为更好地设计分
子、阐述作用机制提供支持。报告期内公司有多个预研项目表现亮眼,并已转为正式立项项目。
(2)持续建设行业领先的新技术平台,加强源头创新,打造优质创新产品。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完善
已建立成熟的PROTAC、肽类、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多特异性抗体、ADC及放射性配体疗法等技术平
台,初步建成新分子模式平台,并不断开拓AI药物研发等平台。同时,公司还建立了恒瑞-灵枢平台及生物
信息学平台,以简化包括药物发现、分子设计、药性预测及优化的各项研发流程。在新技术平台的支持和研
发团队的努力下,公司不断产出差异化、具有创新竞争力的产品。报告期内,公司有26个自主研发的创新分
子进入临床阶段,药物类型包括小分子化药、抗体、ADC,涉及肿瘤、自免、呼吸、代谢、心血管和影像等
多个疾病治疗领域,公司研发体系继续深耕肿瘤领域的同时不断扩大慢病产品管线多元化覆盖,并积极对现
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与迭代创新,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公司ADC平台已有10余个新型、具有
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其中SHR-A1811(HER2ADC)目前已有8项适应症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名单。
(3)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推进研发提质增效。公司整合内部资源,完善创新研发管理机制,根据创新
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成立四个研发管理委员会,进一步规范创新药研发决策流程,明确各自权责,对包括进
度变更、风险合规、绩效、跨部门协作、公司战略落实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尤其是针对临床端未被满足
的需求与商业端市场价值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做好资源优化配置,最大化研发产品线价值,更有效地将研发
策略融入公司的整体经营战略之中。报告期内,公司成立研发体系与商业化团队沟通协作工作委员会,负责
指导和推动研发体系和商业化团队沟通协作工作的开展,对重大事项集中智慧、集体决策。同时,研发体系
继续完善创新药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规范立项流程,加强研发项目预算的动态管理,减少资源浪费与重
复投入,持续提升研发效率。
(4)快速推进创新药临床试验,6项创新成果获批上市,多项研发管线取得进展。报告期内,公司2款1
类创新药富马酸泰吉利定、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氟唑帕利2个新适应症(用于晚期卵巢癌一线含
铂化疗后维持治疗;单药或联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用于伴有胚系BRCA突变的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获批
上市;阿帕替尼的第4个适应症(联合氟唑帕利用于伴有胚系BRCA突变的HER2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与恒格列
净的第2个适应症(与盐酸二甲双胍和磷酸瑞格列汀联合使用治疗2型糖尿病)获批上市。报告期内研发管线
进展包括(详见附表2):共有8项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24项临床推进至Ⅲ期,27项临床推进至Ⅱ期,26项
创新产品首次推进至临床Ⅰ期。主要临床研发管线详见附表3-4。公司未来三年(2025-2027年)预计获批上
市创新产品及适应症约47项,详见附表5。
(5)项目注册申报工作有序推进。报告期内,公司取得创新药制剂生产批件6个、仿制药制剂生产批件
1个;取得创新药临床批件112个、仿制药临床批件2个;9项临床试验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4个品种
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3项临床试验被纳入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1项临床试验获得EMA孤儿药资格
认证。以上详见附表8-14。
(6)专利申请和维持工作顺利开展。报告期内,公司提交大中华地区新申请专利456件、国际PCT新申
请66件,获得大中华地区授权123件、国外授权91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于大中华区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60
9件,PCT专利704件,拥有大中华区授权发明专利1084件,欧美日等国外授权专利753件。专利覆盖新药化合
物、蛋白分子结构、制备工艺、用途、制剂配方等,为公司产品提供了充分、长生命周期的专利保护。
3.内生发展与对外合作并重,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1)坚持自主研发与开放合作并重,在内生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国际合作。公司在全球研发团队整
合过程中,不断优化国际化的顶层设计思路,并充分利用中国、海外不同国家和地区临床研发团队在审批条
件以及疾病流行特点等方面各自的优势,在技术、人才、其他资源等多方面强化互补、深度融合。公司以重
点项目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国际合作模式,在充分调研、做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并实时调整在研产品的
中长期全球临床研发规划。同时,公司以全球化的视野积极探索与跨国制药企业、创新型初创公司、创新投
资基金、区域性领先药企等多种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寻求与全球领先医药企业的合作机会,实现研发成果
的快速转化,借助国际领先的合作伙伴覆盖海外市场,加速融入全球药物创新网络,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
报告期内,公司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类创新药HRS-7535、HRS9531、HRS-4729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
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KaileraTherapeutics公司。根据协议条款,Kaile
raTherapeutics公司需向公司支付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总计1.1亿美元,临床开发及监管里程碑款累计不
超过2亿美元,销售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57.25亿美元,及达到实际年净销售额低个位数至低两位数比例的销
售提成。作为对外许可交易对价一部分,公司将取得美国KaileraTherapeutics公司19.9%的股权。此外,公
司还将自主研发的DLL3ADC创新药SHR-4849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
,有偿许可给美国IDEAYABiosciences公司。根据协议条款,IDEAYABiosciences公司需向公司支付7500万美
元首付款,研发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2亿美元,销售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7.7亿美元,及达到实际年净销售额
一到两位数比例的销售提成。
(2)稳步开展创新药国际临床试验。在外部形势复杂、审评审批政策等不确定性因素仍不明朗的背景
下,公司会根据不同产品、不同适应症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慎评估,稳步推进后续研发及申报工作。公司已有
多个项目在美国、欧洲、亚太等国家和地区获得临床试验资格,报告期内,3个ADC产品获得美国FDA授予快
速通道资格(FTD),分别为:SHR-A1912(CD79bADC)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2线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SHR-A1921(TROP-2ADC)用于治疗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以及SHR
-A2102(Nectin-4ADC)用于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公司未来将通过自研、合作、许可引进等多种模式,拓展
海外研发边界,丰富创新产品管线。
(3)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通过学术交流持续增强国际影响力。公司已连续14年携重磅研究成果参加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2024ASCO年会上,公司共有14款肿瘤领域创新药的79项研究入选,包括
4项口头报告、31项壁报展示和44项线上发表。研究成果涵盖消化系统肿瘤、乳腺癌、肺癌、妇科肿瘤、泌
尿肿瘤、黑色素瘤、头颈肿瘤、肉瘤、鼻咽癌和血液肿瘤等十余个肿瘤治疗领域。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
(ESMO)大会上,公司共有13款创新药的37项肿瘤领域研究成果入围,包括1项口头报告、3项简短口头报告
、1项虚拟全体会议报告、32项壁报展示。此外,公司多项肿瘤产品研究被2024欧洲肺癌大会(ELCC)、美
国妇科肿瘤学会年会(SGO)、欧洲乳腺癌大会(EBCC)、世界肺癌大会(WCLC)等国际肿瘤学术会议录用
为口头报告/会议壁报。与此同时,公司慢病产品研究也纷纷亮相国际学术舞台:HRS-5965(FactorB)、SH
R-1314(IL-17A)、SHR-1209(PCSK9)、SHR0302(JAK1)、SHR4640(URAT1)、SHR-1918(ANGPTL3)、S
HR-1905(TSLP)等产品被美国血液学会(ASH)、美国肾脏病学会(ASN)、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
)、美国皮肤科学会年会(AAD)、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等国际会议录用为口头报告。大量自主研发产
品的相关研究成功入选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展现了公司强大的自主药物研发实力,也让国际医学界看到了
更多中国力量。
(4)持续推进仿制药海外注册申请,努力推动高质量医药产品惠及全球患者。目前公司产品已进入超4
0个国家,在欧、美、日获得包括注射剂、口服制剂和吸入性麻醉剂在内的20余个注册批件。报告期内,公
司在美国获批上市3款首仿药品,分别为: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注射用紫杉醇(白
蛋白结合型),其中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是该品种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的首仿药。公司还在持续加快开拓
全球市场并重点关注新兴市场,努力造福全球更多患者。
4.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安全、清洁生产水平
公司始终本着“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原则,以质量为依托,树立品牌形象,满足市场需求,打造环
保企业,为健康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公司持续完善从研发、生产到产品上市全流程
管控,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全方位产品质量管控和服务品质管理,不断精进质量管理模式。公司上市产品
的所有生产线均通过GMP检查,建立了拥有一流生产设备、国际标准化的生产车间。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
过了国内药品监管部门以及欧盟等国际官方药品监管部门对各分子公司进行的各类官方检查共计59次,针对
FDA在连云港黄河路38号厂区现场检查中提出的整改建议,公司已组织内外专家及第三方咨询机构评估和指
导,将尽快整改到位。
(2)不断加强先进质量文化建设,营造全员质量管理的良好文化氛围。公司把GMP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
中,积极开展各类质量管理(QC)小组以及项目精益管理等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公司员工参加各级药监药检
机构、行业协会举办的多场GMP相关培训,持续提升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已开展完成多个
精益管理项目,助力提升工作效率,公司质量管理(QC)小组被评为江苏省医药行业质量管理(QC)发表交
流优秀小组,获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优秀成果及一等成果奖;公司参与编撰的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45
56-2023药品生产检验结果超标调查指南》被评为2024年度江苏省科技智库优秀成果奖。
(3)不断优化完善EHS管理体系及文化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形成系统化、规范
化管理模式,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修订完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健康等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严谨科学
的制度体系,为EHS管理提供坚实保障。同时,加大安全文化建设力度,通过组织开展EHS宣传教育培训活动
、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整治、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员工安全环保意识、应急处置能力。报告期内
,公司顺利通过环境、能源管理体系监督审核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再认证。
(4)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公司始终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报告期内,持续开展节能技
改工作,对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升级;积极践行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引入新工艺及新设备治理新污
染物;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管控系统,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5.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加速推进研发及生产进程
公司积极打造国际一流的研发实验室及生产车间,报告期内公司在上海、苏州、广州、厦门、天津等地
的项目建设顺利开展。重点项目主要包括:上海创新研发中心项目、苏州盛迪亚ADC中试车间项目、广州恒
瑞知识城与生物岛项目、厦门高端原料工厂项目、天津核药工厂项目等。
6.引智育才,优化架构,提升组织效能
公司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面对创新转型升级带来的全新形势与要求,紧扣创新及国际
化战略,不断精进人力资源策略,助力公司战略落地实施。
(1)引智育才,推进人才转型升级。第一,加大引才力度。战略层面,持续扩充具备国际视野的领军
人才队伍,提升人才层次的上限;执行层面,确保研发团队的核心、关键人才与国际接轨,推动销售、市场
医学人才向专业化、年轻化成功转型。2024年公司共引进700多名核心人才,其中200多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
历。第二,加快内部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各项人才储备培养计划,如瑞鹰计划、星青年、恒星计划等,通过
干部轮岗、干部见习制等机制,系统推进高潜人才的快速培养;同时打造新晋总监训练营、新晋经理训练营
等人才项目,助力管理者角色转变,有效提升管理能力。
(2)增效赋能,打造高绩效团队。第一,与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开展组织-体系-人才升级深度合作
,更好地支撑公司战略落地,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与创新转型。第二,不断完善以能力模型为导向的用人机
制、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结合低绩效人员改进制度、干部试用期管理制度、干部退出制度和干部
晋升晋级考察机制,强化全体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人才管理意识,不断激发组织活力。
(3)凝心聚力,传承恒瑞文化。坚持“以贡献者为本”,通过恒瑞荣誉体系、晋升晋级、培训发展等
措施不断激励高绩效人员,让回报看得见、摸得着;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关爱员工身心发展,弘扬
和传承恒瑞“创新、务实、专注、奋进”核心价值观,持续提升员工归属感与满意度。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医药行业具有弱周期性、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壁垒、严监管等特点。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长,加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药
行业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医药研发、医疗
保障等政策面临重大调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步入常态化、制度化,同质化竞争严重,医药行业发展也面临
着巨大的挑战。
(二)行业政策情况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全面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受
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支持政策陆续出台,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24年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同时制定未来产业发
展规划,开辟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新药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24
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提出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2024年6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要制定关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
的指导性文件,深化药品领域改革创新,促进新药加快合理应用,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完善多
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扩大创新药支付范围。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
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
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重点提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支持创新药发展机制。各项支持政
策充分体现出国家对推动创新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的决心,国内创新药发展生态有望得到全方位完善。
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地方配套政策也在密集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
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允许生物医药新产品参照国际同类药品定价,有利于创新药企业获得
与新药研发高风险相对应的回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印发支持医药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方案,从
优化创新药审评审批流程、促进创新医药临床应用、拓展创新医药支付渠道、加强创新医药服务支持等方面
为创新药产业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持。江苏、山东、天津、浙江等多地也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创新药高质量
发展。
药品研发方面,国家药监局针对抗体偶联药物、改良型新药及放射性药物等领域发布一系列制度文件,
鼓励和引导新药研发。《抗体偶联药物药学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针对ADC药物申报上市阶段的药学研
究提出建议性技术要求,为研发单位提供技术指导。公司基于模块化ADC创新平台(HRMAP),经过多年研发
积累,已有10余个新型、具有差异化的ADC分子成功获批临床,6款产品实现国际同步开发,该文件的发布将
更好地指导公司ADC产品的研发及申报。《化学药改良型新药临床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旨在
规范企业正确开展改良型新药研究,公司目前已有4款改良型新药获批上市,还有多款改良型新药处于临床
研发阶段,指导原则的出台将有助于公司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患者提供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改良
型药品。《放射性治疗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放射性化学仿制药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规范了
放射性治疗药物的研究与评价,将有效促进放射性药品研发和科学监管,公司目前已布局多个放射性诊疗一
体化药物,未来将积极响应政策要求,提高临床研发效率,加快产品上市进度。
医疗保障方面,《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4年)》于2025年1月1日起正
式执行。根据国家医保局介绍,本次目录调整共有117种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89种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
76%、平均降价63%,总体与2023年基本相当;共新增91种药品,其中38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