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0893 航发动力 更新日期:2025-09-1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外贸出口转包业务、非航空产品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产品) 128.88亿 91.41 12.93亿 83.68 10.03
外贸出口(产品) 8.68亿 6.16 1.89亿 12.23 21.76
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产品) 3.21亿 2.28 6090.00万 3.94 18.95
其他(补充)(产品) 2102.10万 0.15 225.81万 0.15 10.74
─────────────────────────────────────────────────
境内(地区) 132.09亿 93.69 13.54亿 87.75 10.25
境外(地区) 8.68亿 6.16 1.89亿 12.25 21.76
其他(补充)(地区) 2102.10万 0.15 225.81万 --- 10.74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140.77亿 99.85 15.43亿 99.85 10.96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2102.10万 0.15 225.81万 0.15 10.74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造业(行业) 471.68亿 98.51 47.25亿 98.12 10.02
其他业务(行业) 6.15亿 1.28 8061.95万 1.67 13.11
非航空服务业(行业) 9690.16万 0.20 1014.05万 0.21 10.46
─────────────────────────────────────────────────
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产品) 449.94亿 93.97 42.90亿 89.08 9.54
外贸出口转包(产品) 20.74亿 4.33 4.09亿 8.49 19.72
其他业务(产品) 6.15亿 1.28 8061.95万 1.67 13.11
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产品) 1.97亿 0.41 3624.23万 0.75 18.41
─────────────────────────────────────────────────
境内销售(地区) 451.91亿 94.38 43.26亿 89.84 9.57
境外销售(地区) 20.74亿 4.33 4.09亿 8.49 19.72
其他业务(地区) 6.15亿 1.28 8061.95万 1.67 13.11
─────────────────────────────────────────────────
直销(销售模式) 472.65亿 98.72 47.35亿 98.33 10.02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6.15亿 1.28 8061.95万 1.67 13.11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产品) 171.60亿 92.52 17.81亿 85.46 10.38
外贸出口(产品) 10.04亿 5.41 1.64亿 7.86 16.31
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产品) 3.60亿 1.94 1.39亿 6.68 38.61
其他(补充)(产品) 2388.43万 0.13 728.98万 --- 30.52
─────────────────────────────────────────────────
境内销售(地区) 175.20亿 94.46 19.20亿 91.82 10.96
境外销售(地区) 10.04亿 5.41 1.64亿 7.83 16.31
其他(补充)(地区) 2388.43万 0.13 728.98万 0.35 30.52
─────────────────────────────────────────────────
直接销售(销售模式) 185.24亿 99.87 20.84亿 99.65 11.25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2388.43万 0.13 728.98万 0.35 30.52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制造业(行业) 429.95亿 98.31 46.33亿 95.56 10.77
其他业务(行业) 6.31亿 1.44 2.05亿 4.23 32.50
非航空服务业(行业) 1.08亿 0.25 1024.33万 0.21 9.47
─────────────────────────────────────────────────
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产品) 408.93亿 93.50 43.10亿 88.91 10.54
外贸出口转包(产品) 19.48亿 4.45 2.81亿 5.79 14.42
其他业务(产品) 6.31亿 1.44 2.05亿 4.23 32.50
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产品) 2.62亿 0.60 5173.54万 1.07 19.73
─────────────────────────────────────────────────
境内销售(地区) 411.55亿 94.10 43.62亿 89.98 10.60
境外销售(地区) 19.48亿 4.45 2.81亿 5.79 14.42
其他业务(地区) 6.31亿 1.44 2.05亿 4.23 32.50
─────────────────────────────────────────────────
直销(销售模式) 431.03亿 98.56 46.43亿 95.77 10.77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6.31亿 1.44 2.05亿 4.23 32.50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52.0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53%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3520609.50│ 73.53│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77.9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0.5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779842.92│ 20.5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行业情况
从国际格局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战略格局深度调整,大国间军备竞赛加剧。新
一代和新型航空发动机产品发展日新月异,全球航空发动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制造技术发展推动航空动力
产业高速发展,下一代自适应变循环技术为核心的军用航空动力趋于成熟,基于不同场景的新原理、新构型
动力技术加速推进,远程化、隐身化、无人化和智能化航空发动机成为重要研究方向。航空动力产业既面临
积极的市场增长和技术创新机遇,也面临应用场景变化、能源转型、供应链整合等挑战,为提升燃油效率并
满足环保要求,各航空强国积极采用高强度、低重量的新型复合材料。同时,不断改进低排放燃烧技术,采
用新能源技术等,以实现高效、低污染的目标。
从国内来看,我国周边地缘政治环境日益复杂和严峻,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航空发动机主
力产品换代加速。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航空发动机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
步,在创新驱动和新质生产力引领推动下,国产商用发动机研制进一步加快。“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不断
拓展,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低空经济蓄势高飞。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三类: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业务、外贸出口转包业务、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主
要产品和服务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整机、部件,维修保障服务以及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出口转包等。公司
产品用于为航空器、舰船提供动力。公司经营模式为多元化经营,具备涵盖产品全寿命周期的设计、制造、
总装、试车整套技术和航空发动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综合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从实现价值的方式看,公司
为差异化模式,以全谱系航空发动机产品和全生命周期研发制造及维修服务保障为特色。
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业务方面,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研制涡喷、涡扇、涡轴、涡桨、活塞等全谱系军
用航空发动机的企业,在国际上,公司是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产品的少数企业之一。在军用领域,公司
是我国航空器最主要的供应商、舰船重要的供应商。从产业链所处位置看,公司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覆盖
全产业链,包括研制、生产、试验、销售、服务保障五大产业链层级。在民用领域,公司主要产品有民用航
空动力和工业燃机,是长江系列发动机最主要的配套商;公司充分发挥“国家队”“主力军”作用,精心擘
画通用航空与低空经济发展蓝图,完善产品谱系,多型民用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为持续推动
我国通航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外贸出口转包业务方面,公司处于产业链中游,以生产制造为主,开展国际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
零部件等制造业务,并积极参与部分新型民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试制。主要客户有SAFRAN(法国赛峰集团)
、RR(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GEAerospace(美国通用电气航空航天集团)、SLB(美国斯伦贝谢公司
)、GEHC(美国通用医疗公司)、Stryker(爱尔兰史泰克公司)等世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以及石油
钻探、医疗等非航空企业。主要产品是航空发动机的各类盘、环、轴、机匣、整体叶盘、叶片等零部件,主
要配套于GE9X、CFM56、LEAP、Pearl、Trent、LM2500、LM6000等发动机和燃气轮机。
非航空产品及其他业务方面,主要发展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技术同源、工艺相近的高附加值产品及
服务,如工艺装备、工业物业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主要经营成果
一是激发技术创新活力,提升技术创新价值创造。优化管理流程,健全技术平台管理模式,建立技术合
作资源投入机制,吸引各高校、科研院所及优势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开展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和成果转
化。通过揭榜挂帅、厂所联合、产学研合作等多种渠道开展科研攻关。建立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产
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动力,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质量制胜战略
为引领,以客户满意、绩效提升为目标,推进新时代质量体系建设,质量保障稳定有效。
二是全面启动业务域流程体系运营。对准业务战略、业务目标,持续开展变革提升,围绕流程执行遵从
、运行高效、风险可控,建立流程体系运营机制,通过运营策划、执行、评估、改进,持续优化流程体系。
开展运营评估,有效识别流程运营问题,重点解决“高频次、高能耗、高风险”业务问题,持续激发体系运
营活力。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向优聚焦、向深推进、向细延伸。
三是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人力资源改革,持续激活员工队伍活力、提升员工的价值创造能
力;通过构建数字化工具,积极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持续升级;推动选人用人科学化,优化干部队伍整体
结构;优化通道、加速培养,持续推进员工成长成才,实现公司战略规划与人才发展规划的高效联动;价值
导向、效率优先,持续完善薪酬激励体系。
四是坚持发挥“链主”引领作用。重构并强化供应链前端管控能力,着力构建稳健强劲的现代化产业链
、供应链体系。探索运用供应链全景地图,识别供应链资源、技术、质量、成本等方面短板,持续优化供应
商结构、稳步提升全链的安全性和韧性。
五是大党建工作体系不断健全。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
批示和重要回信精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执行监督,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落实深入贯彻中央八
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部署要求,全力推进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党建“铸心”工作,着力增强宣传思
想文化实效,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系,切实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
(二)2025年上半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落实情况
1、提质增效,聚焦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聚焦主业,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航空发动机产业和技术优势,加速追赶超
越,不断提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发制造水平,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需要;持续拓展国产民用航空
发动机产品市场份额,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向无人机动力市场领域拓展,争取新的经济增长点;着眼绿
色低碳,依托现有产品开展SAF(可持续航空燃料)和氢燃料应用技术验证,加快混电动力产品前期论证。
2、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持“军机民机、国内国际、航机燃机”协同发展的思路,谋划预研型号新任务,多个航空发动机和燃
气轮机重点型号研制转批加速,批产新机占比同比提升。
2025年上半年,南方公司把握通用航空发动机市场发展机遇,着力打造民用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为核心的
通航动力品牌。AES100发动机取得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标志着该型号完成研发到批量生产的转化,其
工业化制造能力获得适航批准。同期,南方公司与深圳联合飞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6台AES100发动机销售
合同,标志着该型发动机正式进入市场,为低空装备发展提供支撑;南方公司向白鲸航线(北京)科技有限
公司交付2台AEP100发动机,助力W5000大型货运无人机飞机在2025年下半年实现首飞,目前双方正联合开展
飞行验证,加速抢占低空干支线物流市场。
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及子公司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专
利体系布局规划,使核心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和延伸,申请发明专利271件;授权专利121件,其中发明专利12
0件。
3、坚持现金分红,积极回报投资者
公司高度重视对投资者的合理投资回报,坚定落实新“国九条”中“增强分红稳定性、持续性”的要求
,利润分配政策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兼顾公司的长远利益、全体股东的整体利益及公司的可持续
发展。2024年度,公司每10股派送现金股利0.97元(含税),共计分配股利25,856.26万元,占当年合并财
务报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06%。2025年6月27日,公司实施完成现金红利分配。
4、加强市值管理,深化投资者关系管理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结合
公司实际情况,公司制定了《市值管理规则》。该规则旨在从战略高度系统推进市值管理工作,通过持续完
善公司治理、优化经营管理机制、提升核心竞争优势,实现公司价值可持续增长。在此基础上,公司将进一
步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和透明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投资者信心,促进公司市值与
内在价值相匹配,切实维护股东权益,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公司建立了多元化投资者沟通渠道,通过可视化、通俗化的方式传递公司价值,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认
识,增强投资者信心。公司的定期报告、ESG报告及各类公告充分考虑投资者的阅读理解需求,借助图片、
图表、量化数据等可视化形式,提高信息披露内容的可读性和有效性。公司通过组织业绩说明会及参加集体
业绩说明会的方式,与投资者就经营情况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并及时披露交流信息,确保投资者公平获取
公司信息。保持日常沟通交流渠道顺畅,公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分析师调研等多种方式与各类投资者,
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且定期将投资者关注的问题及建议反馈公司董事会及经营层。
5、坚持规范运作,完善公司治理
公司严格遵守《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持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公
司董事会从军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特点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1+3+4+N”上市公司治理体系,并
根据实际管理及法律法规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及完善治理结构。根据《公司法》、《关于新<公司法>配套制
度规则实施相关过渡期安排》《上市公司章程指引(2025年修订)》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完成了
《公司章程》及《董事会议事规则》《股东会议事规则》修订。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产品竞争力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是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国内唯一能够研制涡喷、
涡扇、涡轴、涡桨、活塞等全谱系军用航空发动机的企业,承担了绝大多数的研发和制造任务,也是为国产
商用大飞机动力提供配套、民用直升机提供动力的重要企业。公司航空发动机产品形成了各代次相互衔接发
展的良好局面,为航空发动机的谱系化、系列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公司航空发动机及衍生产品覆盖全产业链
,包括研制、生产、试验、销售、维修保障等环节。在外贸出口转包方面,凭借资源优势和技术能力,与世
界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合作企业的“核心供应商”。
(二)技术研发能力
公司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公司级、中心级四
级技术创新平台,为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速协同创新铸造坚实基础。公司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强化企业
自身的工程化技术研发优势,建立了以“型号牵引和技术预研”双驱动模式推动核心技术发展的创新机制,
全面推进以产品研发体系和技术人才队伍为主体内容的研发条件与创新环境建设,深化建设以聚焦航空发动
机主业、聚集优秀科技资源、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为目标的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等技术(合作)研发平
台,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总体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
公司拥有理化、计量、无损检测等国家认可实验室;建立了完整的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生产线,具有
一定的技术技能优势,制造能力处于行业领先。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为型号研制及交付的坚
强后盾。
(三)智能制造能力
公司建立了完整的航空发动机研制和生产体系,不断实践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实现了端到端的业
务贯通和流程优化;借助协同网络环境,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了协同研制、设计制造一体化和价值链的整合,
实现了企业组织、流程、工具、数据、知识的集成和标准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数字
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推动生产制造领域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与制造深度融合。在关键重要件的制造环
节,一批先进仿真软件、信息化条件普遍应用,数字化产线建设初具规模,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大幅提升。拥
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制造、计量检测、试验等设备及试车台等,在数量和先进性方面处于国内绝对优势
。
(四)供应链管理能力
公司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主导作用,围绕航空发动机产品全级次供应链,依据“小核心、大协作、专业
化、开放型”战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造优质供应链,不断优化产业链布局。研究设计公司的供应商能
力矩阵,以专业能力矩阵为工具,引导培育供应商的专业化建设,针对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特点和企业核心能
力,通过全面推进专业化引导培育,发展一批技术生产能力强、专业化特点和生产规模突出的供应商,满足
新形势下装备发展需求,提升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的安全性和韧性。
(五)服务保障能力
公司基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制造基础和专业化能力,持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主动健康管理”正
在逐步成熟。开展了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研究,学习借鉴了标杆企业先进技术与经验,建立服
务保障端到端流程,保障效能持续改善。将体系建设成果与业务场景精准匹配,实现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体系化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开发保障设备,提升故障诊断和应急响应能力。
(六)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体系优化与创新生态构建成效显著。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正加速构建多层
次、多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为航空发动机领域突破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