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1798 蓝科高新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石油、石化专用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安装、技术服务以及石油、石化设备的质量性能检验检测服务
等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产品销售及安装(行业) 6.12亿 90.57 6528.62万 72.51 10.67
技术开发及检测服务(行业) 3795.75万 5.62 1489.01万 16.54 39.23
其他收入(行业) 2576.48万 3.81 986.70万 10.96 38.30
─────────────────────────────────────────────────
热交换技术产品(产品) 4.72亿 69.94 3092.77万 34.35 6.55
球罐及容器技术产品(产品) 1.23亿 18.14 2858.20万 31.74 23.33
检测分析技术产品(产品) 3878.83万 5.74 1572.09万 17.46 40.53
其他业务(产品) 2576.48万 3.81 986.70万 10.96 38.30
钻采设备技术产品(产品) 1184.26万 1.75 422.35万 4.69 35.66
分离技术产品(产品) 410.70万 0.61 72.21万 0.80 17.58
─────────────────────────────────────────────────
国内(地区) 5.22亿 77.26 6815.65万 75.69 13.06
国外(地区) 1.28亿 18.92 1201.98万 13.35 9.41
其他业务(地区) 2576.48万 3.81 986.70万 10.96 38.30
─────────────────────────────────────────────────
直销(销售模式) 6.75亿 100.00 9004.34万 100.00 13.3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业设备制造及检测服务收入(产品) 3.39亿 99.39 6907.64万 97.11 20.36
其他收入(产品) 206.88万 0.61 205.79万 2.89 99.47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产品销售及安装 (行业) 10.73亿 96.18 1.30亿 83.33 12.13
技术开发及检测服务 (行业) 3151.99万 2.83 1971.98万 12.63 62.56
其他收入 (行业) 1107.55万 0.99 629.56万 4.03 56.84
─────────────────────────────────────────────────
热交换技术产品(产品) 8.41亿 75.36 9762.14万 62.54 11.61
球罐及容器技术产品(产品) 1.49亿 13.32 1331.08万 8.53 8.96
分离技术产品(产品) 6612.07万 5.93 1548.77万 9.92 23.42
技术服务产品(产品) 2920.35万 2.62 1740.34万 11.15 59.59
钻采设备技术产品(产品) 1987.41万 1.78 598.53万 3.83 30.12
其他业务(产品) 1107.55万 0.99 629.56万 4.03 56.84
─────────────────────────────────────────────────
国内(地区) 9.32亿 83.55 1.08亿 68.89 11.54
国外(地区) 1.72亿 15.46 4226.55万 27.08 24.52
其他业务(地区) 1107.55万 0.99 629.56万 4.03 56.84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收入(产品) 4.50亿 98.33 5936.84万 95.38 13.20
其他收入(产品) 765.78万 1.67 287.79万 4.62 37.5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5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83%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25546.94│ 37.83│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2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0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2465.58│ 26.0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前三季度新签订单额同比下降较大,虽四季度新签订单同比有所增长,但受公司主要产
品生产周期较长的影响,全年合同交付额同比大幅减少,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538.65万元,同比
下降39.4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40.06万元,同比减亏5,121.73万元。
2024年,面对复杂的外部市场环境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公司内强管理提质增效,外拓市场智启未来
,持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产业、产品
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创新和绿色发展战略,依托公司在石油化工装备研发和制造方面的坚实基础,以及
在新能源装备业务上的优势,积极拓展氢能、光热储能、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新兴市场和领域。
(一)强战略促引领,持续提升战略管理能力
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公司紧扣年度经营目标,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科技研发能力
,深耕国内外市场,推进生产制造精益管理,强化内部管理效能提升和规范治理。集中公司有限的资源,投
入到能够产生实际效益的领域,经过多次深入研讨和论证,我们提出了公司的战略定位。总体可以概括为:
一条主线、两大市场、三类业务。一条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市场需求为导向,精益制造为支撑。两大
市场:石油石化装备与新能源装备。三类业务:产品、工程和服务。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市场需求为导
向,精益制造为支撑,聚焦石油石化装备与新能源装备两大市场领域,围绕产品、工程和服务三类业务,向
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打造产研结合的专精特新企业。
(二)优组织建平台,持续提升组织人才体系
一是优化组织架构,提升组织能力,在科研板块,整合研发资源,相互协同支撑业务发展;在生产板块
,统筹兰州和上海两大生产基地,一体化管理运作提升效率;在业务板块,公司产品、工程和服务逐渐形成
专业化竞争优势,各业务平台的资质和能力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管理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二
是加强组织裂变,激发组织活力,明确业务方向,划分市场范围,优化考核机制,充分激发业务人员全力以
赴开拓市场。三是讲实绩重考核,强化组织动力,完成薪酬考核体系和人才成长通道的重构,全面完成了“
定组织、定岗位、定编制、定职级、定人员、定薪酬”的六定工作。
(三)优结构拓市场,持续提升业务质效
一是聚焦重点产品,产品板块聚焦换热器类核心产品,推动板式换热器类产品迭代升级,扩大市场份额
;工程板块聚焦光热储能等细分市场,高质量完成阿克塞、格尔木、济宁华源等一批光热熔盐储罐EPC工程
项目。二是聚焦核心客户,大客户战略实施落地取得新突破,产品板块重点客户合同额占比近47%,工程板
块重点客户合同额占比超80%,公司新签海外合同超1亿元,完成英国派特法、墨西哥石油公司、东巴格达石
油公司的入网注册,为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基础。三是强化业务协同,通过客户需求的整合、业务资源的
对接,加强内部协同提升我们为客户服务的能力;加强国机体系的外部业务协同,今年我们和苏美达能源公
司、船舶公司、成套公司已经展开了业务交流与合作,和中工国际展开了海外项目的合作,高质量保障了伊
拉克B9项目。
(四)重创新激活力,持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2024年,公司持续推动业务与科研的双向支持与激励,强化业务部门对技术部门的考评,激发科研人员
技术创新动力,科研团队支撑业务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完成锆特材板壳式换热器首台套研制和发
货,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特材板壳式热交换器结构。通过工信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实验室”
平台复评,夯实了检测业务长期发展的基石。3个重点研发项目被列入国机集团科技专项计划;协同打造国
机集团氢能储运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获批国机集团8青年基金1项、甘肃省科技研发项目4项。
(五)保质量降成本,持续提升精益制造能力
一是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过程管控,质量“三检制”全面推广,推动生产工艺优化,修订内外
部质量管理追责和考核办法,开展“千锤百炼”质量复盘行动,对质量问题严格追责问责,加强员工培训,
开展技能竞赛,提升全员质量意识,深入践行“质量是生命、品牌筑未来”的理念。二是全面加强成本管控
,“低价格不是竞争力,低成本才是竞争力”,在成本控制方面,全面推行工时核算模型,明确制定各类产
品制造费用的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增强了业务部门投标报价的竞争性,开展成本对标与后评价,在生产效率
、能耗、材料消耗等环节对标头部企业,开展集中采购,与核心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努力从原材料采
购、生产制造、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三是全面加强绩效考核,2024年,制造板块围绕
“质量第一、交期第二、成本第三,安全为底线”的生产经营理念,全面强化生产管理人员和一线技能人员
的绩效考核,切实做到让质量、交期和利润都与每一位制造板块的员工相关联。
(六)防风险重服务,持续提升总部赋能意识
一是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公司各项制度,建立项目预审会制度,从业务源头控制风险。二是提
升价值创造能力,全面上线协同办公平台,新建检测、工程业务业财管理系统,更新U8系统,运筹金融资源
,创新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三是提升服务协同能力,进一步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响
应速度,确保客户需求的快速满足。通过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服
务效率。同时,我们将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服务方案,增
强客户粘性,推动公司业务持续增长。
(七)兴文化聚人心,持续提升干部职工精神面貌
2024年,我们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激
发员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培养一
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团结协作的干部职工队伍。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凝聚人心,激发干
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公司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八)强党建抓党纪,持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水平
2024年,公司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在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大幅调整的同时,第一时间依据新的组织同步
完成基层党组织调整,确保支部始终建在连上,为党建业务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
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四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同时,加强
党员教育和管理,通过定期开展党课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此
外,我们还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以业务成效检验党建成果,实现党建与
业务双提升。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将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水平,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
保障。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蓝科高新作为中国石油石化装备行业的先驱,海洋与沙漠石油开发领域的先行者,经过六十多年的持续
发展和历代员工的不懈努力,始终专注于石油石化及新能源装备领域的自主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推动国家能
源装备安全与技术进步。凭借在石油化工装备研发和制造方面的坚实基础,以及在新能源装备业务上的优势
,公司积极拓展氢能、光热储能、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新兴市场和领域。致力于成为向客户提供卓
越品质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现已构建起产品、工程、服务三大业务板块。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4年,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受国家“两重”“两新”政策的需求牵引以及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持续
进步影响,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传统能源与化工装备领域,随着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设备
更新行动的开展,低碳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化工产品需求精细化、高端化、定制化的发展趋势,
各相关行业对高端能源装备的需求快速增长。新能源装备领域,在国家能源结构优化与“双碳”战略目标引
领下,核电、氢能、光热储能等新能源装备行业正逐步实现技术迭代、成本压降与规模化应用,成为装备制
造行业未来的增长极。节能环保装备领域,随着各行业节能降碳行动的开展,炼油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
压铸、电力、采矿等高耗能行业对于高效节能换热器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工业三废治理以及生物质资源化
利用的需求也推动了环保装备市场的增长。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大型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煤化工行业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快速增长以及西部
风光储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陆续搭建,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工程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总承包模式集设计、采
购、施工、试运行于一体,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模式的应用不仅
提升了项目的全周期管理能力,还对企业的专业化以及数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相关行业的高质量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工程总包模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
要选择,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国际项目机会,并加快了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一体化服务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当前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已构建起“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新业态,形成了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
制造加工到检测检维修全流程服务新模式,系服务型制造的代表性行业。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全面融通制
造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深度挖掘并精准把握客户的潜在期望,与产业链上的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长期稳
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行业生态的优化升级。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服务型制造
是实现需求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化攀升的重要路径,其中技术服务对
装备制造企业的收入贡献也将进一步提升。
(二)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
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2027
年重点领域设备投资年均增速需超过5.74%,2027年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聚焦石化、化工、
机械、航空、钢铁、有色等重点行业,大力推动生产设备、用能设备等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广应用智能制造
设备和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和普及应用,培育数字经济赋智赋能新模式。
2024年3月27日,工信部等七部委发布《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推动石化化工老旧装
置安全改造。推广应用连续化、微反应、超重力反应等工艺技术,反应器优化控制、机泵预测性维护等数字
化技术,更新老旧煤气化炉、反应器(釜)、精馏塔、换热器、储罐等设备;推动工业母机行业更新服役超
过10年的机床等;有色金属行业要加快高效稳定铝电解、绿色环保铜冶炼、再生金属冶炼等绿色高效环保装
备更新改造。
2024年5月14日,工信部印发《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加快形成能够支撑服务型制造
创新发展的标准体系,累计制修订20项以上服务型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通用、核心要素、业务类型及融
合业态应用相关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促进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
。”
2024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方案部署了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
行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提升行动等10方面行动27项任务。在能源领域要求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电
“三改联动”,优化油气消费结构,加大非化石能源开发力度,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等。
2024年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委印发《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
提出推动煤化工装备数字化与场景融合,培育智慧生产典型场景,强化绿色工艺和清洁生产装备研发。
2024年8月2日,国务院发布《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石化、化工等高碳行业需
纳入碳排放双控管理,倒逼企业采用低碳技术装备,如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绿氢耦合技术。
2024年9月9日,工信部印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涉及高端工
业母机、电子专用装备、电力装备、先进节能环保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15个大类,旨在促进首台(套)重
大技术装备创新发展和推广应用,加强产业、财政、金融、科技等国家支持政策的协同。
2024年10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核
心举措包括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供给能力,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需求侧资源调控潜力等。明确
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2030年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以支撑2030年碳达峰目标
。
2024年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法律通过强化绿色转型
责任、确立氢能、核能等新能源战略地位、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构建统一能源市场及碳排放双控制度
,全面推动各行业向低碳化、智能化升级:传统能源企业加速技术革新与多元化布局(如石油行业拓展氢能
、页岩油气开发),新能源产业依托政策红利扩大规模(如氢能全产业链增长、新一代核能安全利用),能
源市场机制改革(如电力现货交易、碳交易)激发创新活力,同时催生储能、智能电网、碳资产管理等新兴
领域机遇,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双碳”目标实现奠定法治化与市场化协同推进的基础。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石油石化、新能源专用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安装、技术服务以及石油石化设备的质
量性能检验检测服务等。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换热器、空冷器、原油生产分离处理设备、纤维液膜分离技术
及成套设置、膜分离技术及产品、球罐、熔盐罐、塔器、容器、石油钻采技术设备、检验检测服务等。产品
主要用于石油、化工、电力、船舶、轻工食品、制药、纺织等行业。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
变化。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科研创新的优势
作为转制院所改制上市的公司,一直以来,公司注重技术队伍建设和研发能力建设,不断完善研发体系
,提高创新能力。公司研制的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板式空冷器、大型板壳式换热器、煤制油循环换热分离
器等产品,不仅满足了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装置国产化、大型化要求,进一步降低装置投
资及能耗,为用户创造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产品的节能、降耗、减排等环境保护特质,表现优异
,为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公司立足石油化工行业,不断开拓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和新
市场,近年来,大型光热发电熔盐储能系统、LNG开架式气化装置、船用烟气脱硫装置、板(管)式蒸发结晶
成套技术及装置等产品,在光热发电、洁净能源、环保减排等新兴行业取得了较好的应用。
蓝科高新为国家贡献科技成果1181多项,其中,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
10项、重大技术装备成果3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81项,获得国家级新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产品22项。
目前拥有授权专利334项,其中发明专利79项,实用新型专利219项,软件著作权37项。由蓝科高新主持和组
织编制的经国家批准的石油化工设备行业国家和行业标准80余类430余项。
(二)客户和品牌的优势
公司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涵盖石化、石油、冶金、钢铁、电
力、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我们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已成功出口至亚洲、非洲、
南美洲等地区,并已形成稳定的出口规模。我们与欧美等国家的相关公司保持着密切的技术交流和友好的合
作关系。作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及优质供应商,我们是中国石化物
资采购平台(易派客)的主力供应商、中国石油能源一号网的会员单位,也是中国石油炼化设备一级设备类
供应商、中海油物资供应链平台的一级设备合格供应商,中国化学和中化物采平台的会员单位和主要供应商
。
(三)制造能力和产能布局的优势
公司拥有两个主要的产业化基地,分别位于兰州和上海。兰州产业化基地占地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
积达到4.9万平方米,配备有476台(套)主要生产设备;上海产业化基地的总面积为30.6万平方米,建筑面
积为15.5万平方米,拥有695台(套)主要生产设备,并具备500吨的最大起吊能力,同时配备了一座水运码
头。这两个基地共同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且质量可靠的产品研发、试制、检测以及生产等一系列服务。
(四)专业资质及技术的优势
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获得了I、II、Ⅲ类压力容器、超高压容器A6设
计以及制造许可证,并且取得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颁发的ASME压力容器U和U2证书。此外,上海蓝滨成功
取得了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检测所获得了甲B1级资质。
同时,公司拥有一支由资深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他们在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及检测领域
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研发,公司成功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高质量的产品,
并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这些专利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公司的产品质量,也为我们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广
泛认可和信赖。
(五)新能源产业布局的优势
公司紧抓“双碳”政策机遇,在新能源装备领域,公司持续深耕新能源及降碳装备领域,已参与完成多
台套光热发电、火电灵活性改造、压缩空气储能、CCUS等项目核心设备的设计及建造工作,具有良好的技术
积累和丰富的经验。公司参与设计的山东肥城300MW/1800MWh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首次并网发电
成功,该电站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公司参建的华能海门电厂“基于熔盐储热的调
频调峰安全供热综合提升示范项目”顺利投运,该项目是全国首例熔盐储热耦合百万机组、四机联调汽水电
控调频调峰示范项目。公司参建的国投阿克塞汇东750MW光热+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国家
首批“沙戈荒”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塔式光热电站,采用“光热+光伏”智能耦合发电模式。公司承建的三峡
能源新疆哈密综合能源示范项目100MW光热项目中的两台冷热熔盐罐提前顺利落罐,该项目是全国最大的“
线性菲涅尔”光热综合能源示范项目。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2024年,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受国家“两重”“两新”政策的需求牵引以及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持续
进步影响,呈现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传统能源与化工装备领域,随着石油化工、煤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设备
更新行动的开展,低碳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化工产品需求精细化、高端化、定制化的发展趋势,
各相关行业对高端能源装备的需求快速增长。新能源装备领域,在国家能源结构优化与“双碳”战略目标引
领下,核电、氢能、光热储能等新能源装备行业正逐步实现技术迭代、成本压降与规模化应用,成为装备制
造行业未来的增长极。节能环保装备领域,随着各行业节能降碳行动的开展,炼油化工、煤化工、金属冶炼
压铸、电力、采矿等高耗能行业对于高效节能换热器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工业三废治理以及生物质资源化
利用的需求也推动了环保装备市场的增长。
随着石油化工行业项目大型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煤化工行业清洁高效利用项目的快速增长以及西部
风光储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陆续搭建,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工程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总承包模式集设计、采
购、施工、试运行于一体,能够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提高了工程项目的效率和质量,这种模式的应用不仅
提升了项目的全周期管理能力,还对企业的专业化以及数字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相关行业的高质量
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工程总包模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
要选择,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国际项目机会,并加快了高端能源装备制造一体化服务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当前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已构建起“制造+服务”一体化的产业新业态,形成了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
制造加工到检测检维修全流程服务新模式,系服务型制造的代表性行业。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全面融通制
造与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深度挖掘并精准把握客户的潜在期望,与产业链上的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长期稳
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行业生态的优化升级。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服务型制造
是实现需求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化攀升的重要路径,其中技术服务对
装备制造企业的收入贡献也将进一步提升。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
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融入新发展格局。践行“坚定信心、聚力创新、提质增量
”十二字工作方针,致力于石油石化和新能源装备自主核心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动国家能源装备安全和技术
进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市场需求为导向、精益制造为支撑,聚焦石油石化装备与新能源装备两大领域,
围绕产品、工程和服务三类业务,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系统解决方案,打造产研结合的“专精特新“企业。
2025年,公司将致力于优化石油石化、煤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强化以光热储能、节能环保装备为核心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加大力度发展以设计服务、检验检测、检维修服务等为主的服务业务,以推动公司的
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三)经营计划
1.坚持科技引领,研发创新
首先,公司将专注于现有核心产品的升级换代,通过产品改造和升级来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性能和可靠
性,从而在细分市场中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我们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特别是在关
键的、依赖进口的技术领域实现国产化。其次,我们将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和
技术水平,确保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保持领先地位。我们还将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
发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为公司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2.坚持市场拓展,提质增量
一是聚焦核心产品和核心客户,专注于核心技术产品的发展,创造竞争优势。全焊接板式产品积极拓展
至煤化工、新能源等领域。撬装产品和工程业务向系统化、集成化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深化与核心
客户的项目合作,提升业务占比。通过科技项目合作推动业务发展。三是加强业务协同,开拓海外市场,利
用苏美达的管理经验和海外市场经验,与战略伙伴建立合作机制。针对中东与中亚市场,精准定位产品,快
速增长业务。发挥检验检测业务的牵引作用,实现共赢发展。
3.坚持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一是优化生产布局以提升效率。对上海和兰州基地进行布局优化和设备升级,实现车间专业化运营。二
是改进流程,加强考核。控制“安全、质量、交期、成本”,持续优化生产计划、工艺和流程,增强焊接工
艺能力,提高对重大合同项目的保障能力,支持市场拓展。三是进行精细核算,提升成本核算和考核能力。
提高工时核算的准确性和细致度,加强信息化和数字化工具应用,提高考核精确性,促进良性竞争环境,激
发工作热情和活力。
4.坚持风险管控,赋能创效
一是持续优化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强化业务监控和风险评估,确保稳健运营。加强合规
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严格遵循法规,减少违规风险,合理控制负债,优化债务结构,保障资金安全。二是
提升业务发展资源支持,增加研发和生产投入,保持技术和设备先进性,满足市场需求。加强供应商合作,
建立稳定供应链,保证原材料质量和供应稳定。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高素质团队,为公司持续发展提
供人才支持。
5.坚持党建引领,融合发展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
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经营质效,动态完善重大
决策事项清单,严格规范落实党委会前置研究讨论要求,推动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深度融合。聚焦科技创新
、质量提升、市场开拓等重点任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落实“暖心工程”。同时,统筹企业文化与社会责
任,打造文化矩阵及宣传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和创新动力。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和政策风险
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能源和化工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其发展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
大,若下游行业景气度降低,则本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将随之减少,将对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采取的应对措施:一是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要加大研发创新
力度,通过管理提升和技术升级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上述措施的全面深入落实,使公司在复
杂的经济环境下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稳定增长。
2.市场风险
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影响较大,与国民经济增长相关性较强。公司依托传统能源装
备制造业优势,积极拓展工程总包市场,在设备订单获取中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公司在石油炼化
设备设计、制造、服务领域具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主导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目前,公司行业地位
稳固,但长期来看,公司依然面临竞争加剧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
采取的应对措施:公司将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开拓新市场,与客户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加大新
产品、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