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1818 光大银行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商业银行业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环渤海地区(地区) 127.23亿 19.30 68.24亿 21.93 53.64
总行(地区) 126.13亿 19.13 49.06亿 15.76 38.90
长江三角洲(地区) 119.98亿 18.20 75.18亿 24.16 62.66
中部地区(地区) 99.34亿 15.07 52.48亿 16.86 52.83
珠江三角洲(地区) 84.79亿 12.86 5.14亿 1.65 6.06
西部地区(地区) 71.15亿 10.79 43.86亿 14.09 61.64
东北地区(地区) 18.07亿 2.74 10.98亿 3.53 60.76
境外(地区) 12.49亿 1.89 1.87亿 0.60 14.97
─────────────────────────────────────────────────
零售银行业务(业务) 255.38亿 38.74 9.21亿 2.96 3.61
公司银行业务(业务) 249.76亿 37.89 152.02亿 48.85 60.87
金融市场业务(业务) 154.06亿 23.37 149.87亿 48.16 97.28
其他业务(业务) -200.00万 0.00 -4.29亿 -1.38 21450.00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环渤海地区(地区) 255.48亿 18.87 --- --- ---
总行(地区) 254.56亿 18.80 --- --- ---
长江三角洲(地区) 232.86亿 17.20 --- --- ---
中部地区(地区) 212.89亿 15.72 --- --- ---
珠江三角洲(地区) 179.66亿 13.27 --- --- ---
西部地区(地区) 153.16亿 11.31 --- --- ---
东北地区(地区) 41.38亿 3.06 --- --- ---
境外(地区) 24.16亿 1.78 --- --- ---
─────────────────────────────────────────────────
零售银行业务(业务) 550.96亿 40.69 2.72亿 0.52 0.49
公司银行业务(业务) 507.42亿 37.47 261.52亿 50.47 51.54
本期年金融市场业务(业务) 299.75亿 22.14 257.89亿 49.77 86.04
其他业务(业务) -3.98亿 -0.29 -3.98亿 -0.77 100.00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总行(地区) 135.01亿 19.34 --- --- ---
环渤海地区(地区) 133.10亿 19.07 --- --- ---
长江三角洲(地区) 119.94亿 17.18 --- --- ---
中部地区(地区) 109.29亿 15.66 --- --- ---
珠江三角洲(地区) 88.28亿 12.65 --- --- ---
西部地区(地区) 77.05亿 11.04 --- --- ---
东北地区(地区) 21.10亿 3.02 --- --- ---
境外(地区) 14.31亿 2.05 --- --- ---
─────────────────────────────────────────────────
零售金融业务(业务) 285.62亿 40.92 -18.68亿 -6.26 -6.54
公司金融业务(业务) 257.01亿 36.82 179.64亿 60.19 69.90
金融市场业务(业务) 156.52亿 22.42 138.58亿 46.43 88.54
其他业务(业务) -1.07亿 -0.15 -1.07亿 -0.36 100.0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长江三角洲(地区) 256.84亿 17.63 171.39亿 34.41 66.73
环渤海地区(地区) 256.11亿 17.58 101.49亿 20.38 39.63
中部地区(地区) 247.36亿 16.98 78.87亿 15.84 31.88
总行(地区) 227.90亿 15.64 71.28亿 14.31 31.28
珠江三角洲(地区) 202.90亿 13.93 13.78亿 2.77 6.79
西部地区(地区) 179.72亿 12.34 51.78亿 10.40 28.81
东北地区(地区) 56.31亿 3.87 1.78亿 0.36 3.16
境外(地区) 29.71亿 2.04 7.20亿 1.45 24.23
─────────────────────────────────────────────────
零售金融业务(业务) 649.49亿 44.58 67.41亿 13.54 10.38
公司金融业务(业务) 539.16亿 37.01 239.99亿 48.19 44.51
金融市场业务(业务) 278.72亿 19.13 201.33亿 40.43 72.23
其他业务(业务) -10.52亿 -0.72 -11.16亿 -2.24 106.0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暂无数据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暂无数据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主要工作回顾
(一)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坚定不移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好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报告期末,
推动16家分行设立“科创金融中心”,创设6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科技型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长9.88%。
做好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绿色贷款比上年末增长12.37%。加快建设普惠金融“3+1+N”线上化产品
体系,拓展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普惠贷款、涉农贷款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95%、9.18%。发挥协同服务
优势,打造养老金融品牌,养老产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长29.95%。云缴费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推动AI技术
应用,持续打造数字金融差异化竞争能力。
(二)履行金融央企使命担当,落实“一揽子”金融政策
积极推动“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见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报告期末,用好用足科技创新、设备
更新、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发行7单全国首批科技创新债券,成功落地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
大力支持民营小微融资,发布“服务民企光大行”行动方案,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分别
比上年末增长7.61%、19.11%。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批复清单企业3.34万户,实现投放2134.69亿元
。落实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批复项目343个,实现投放1133.48亿元。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打造“
约惠中国”旅游场景消费品牌,推动个人消费贷产品创新及流程优化。
(三)打造业务经营特色,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
以特色产品、特色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丰富“阳光理财”“阳光金选”产
品供给,强化零售客群经营,着力做好阳光财富特色业务。报告期末,理财产品管理规模1.80万亿元;围绕
8个重点民生领域,拓宽服务边界,打造一站式“金融+民生”服务,不断扩大“云缴费”领先优势;稳固债
券承销业务市场排名,保持居间撮合、股权融资、结构化融资等投行业务发展势头,持续构建光大特色投行
业务品牌;加强跨境金融服务,加快推动“依核供应链”“脱核供应链”等标准线上化产品落地,做优做强
交银特色业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灵活调整组合交易策略,提升金融市场业务盈利贡献,精细化推动金
融市场业务健康发展。
(四)牢牢守住风险底线,不断筑牢安全堤坝
认真落实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要求,强化“三道防线”一盘棋防控体系,坚持对风险早识别、早预
警、早暴露、早处置,形成风险梯次防御机制,通过预警监测、强制应对、大额穿透,及时处置化解风险。
做好零售信贷、信用卡、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合理控制客户集中度,不断优化
调整业务结构。着力加强境外风险防范,强化应急演练和压力测试。加强清收催收工作力度,提高处置效率
。
二、本行发展战略
(一)使命和愿景
本行坚定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管理财富、服务社会”为企业使命,坚守本源、立足主
业、守正创新,依托光大集团综合金融、产融协同、跨境经营优势,推动构建“一个客户、一个光大、一体
化服务”综合金融生态,从经营自身资产负债表向帮助客户改善财务报表转变,持续为客户、为社会创造和
提供一流的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围绕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努力形成本行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当好
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
(二)发展思路
本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
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支持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努力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主动应对低息差市场环境,充分利用新一轮改革政策契机,完善中国特色
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升客户服务、综合经营、科技支撑、人才培养、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方面核心能力
,降本提质增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将“光大所能”与“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紧密结
合,培育壮大特色业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
(三)战略实施情况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拓展重点业务领域,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核心竞争
力,努力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是扎实服务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发挥特色化经营优势,通过单列信贷计划、实
施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FTP减点优惠、重点项目资本收费优惠等专项支持措施,推动全行科技、绿色、普惠
、中长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贷款实现较快增长。科技金融方面,持续健全“1+
16+100”科技金融专业化专营化组织体系,打造强服务、强产品、强生态、强行研、强数智的“五强”特色
支撑体系,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4170.29亿元,比上年末增
加375.03亿元,增长9.88%。绿色金融方面,持续推进体系建设、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完善“传统信贷+创
新产品”绿色金融产品谱系,覆盖可持续表现挂钩类、环境权益类、未来收益权类等创新产品及服务。报告
期末,绿色贷款余额(新口径)4641.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10.99亿元,增长12.37%。普惠金融方面,深
化落实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强化普惠线上贷款全流程风控体系建设,打造普惠金融“3+1+N”系列
线上化产品,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报告期末,普惠贷款余额4526.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2
.17亿元,增长3.95%。养老金融方面,打造“和光颐享”品牌,逐步形成“金融+医养康旅”综合服务与“
银保养”协同服务两大特色,创建首批64家“养老金融服务中心”,持续助力养老保障三支柱建设,优化线
上线下服务体验,积极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报告期末,累计提供830余支养老金融产品,养老金
融专区累计服务客户260.58万人次。数字金融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快
推动重点业务全流程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重点发力支付缴费类场景与融资类场景建设。通过
植根实体经济,业务规模稳步增长,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
二是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综合经营效益。资产方面,优化资产配置结构,聚焦重点领域重点赛道,
强化行业研究,细化营销范式,提升特色化、专业化竞争优势。负债方面,坚持动态的量价平衡策略,优化
存款产品结构,推动“现金管理、受托支付、链式拓客、资格专户”四大新动能建设,开展主投资主结算活
动,强化公私联动推进代发业务发展,不断增强批量拓客与源头资金导入能力,提升存款量价经营精细化管
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存款资金沉淀。
三是夯实客户基础,持续深化客群综合经营。公司客群经营方面,践行“分群、分层、分级”经营理念
,针对战略客群、潜力客群、基础客群,匹配差异化营销策略,提升客户服务质效。零售客群经营方面,深
化公私联动批量拓客与业务协同经营,增强线上线下一体化渠道服务能力,加强数字化赋能和理财经理队伍
专业化建设,迭代升级“阳光+”客户会员权益体系,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质效。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培育经营特色。打造“阳光科创”科技金融业务,围绕企业不同阶段投融资诉
求推出“科技研发贷”等特色产品,提供“股、贷、债、托、私”全周期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阳光财富”
业务,推出“阳光金自选计划”“旅游钱包-随心购”等理财功能,实现现金产品“24小时不打烊”购买,
发行养老、普惠、绿色科创等主题理财产品。报告期末,理财产品管理规模1.80万亿元。持续保持“云缴费
”行业领先优势,着力建设数字化金融场景平台,打造“薪悦通”等特色产品。报告期末,云缴费累计接入
项目18858项,累计输出合作平台898个,服务人次16.09亿次;强化薪悦通平台“人、财、事”功能建设,
打造特色福利板块,累计入驻企业3.43万户。推进“阳光投行”业务发展,践行“商投私一体化”策略,提
升综合融资服务能力,上半年债券承销1906.11亿元,发放并购贷款166.23亿元。构建“阳光交银”生态化
综合金融服务,整合打造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提高国际结算客群贡献度,满足企业资金管理数字化转型升
级及经营场景结算需求。报告期末,供应链客户18362户。大力发展“阳光金市”业务,坚持“稳配置、活
交易、增代客、强风控”发展主线,做优做强投资基本盘,激发市场交易活力。通过着力发展特色业务,打
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对公综合融资规模(FPA)5.41万亿元,零售资产管理规模(AUM)3.10万亿元,同
业金融交易额(GMV)1.74万亿元。
五是坚守合规底线,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控。强化内控合规管理,健全洗钱风险管理体系。深化授信行
业研究,积极赋能业务发展。持续强化集中度管理,常态化开展大额授信客户穿透式风险监测,推进预警强
制应对机制,坚决遏制新增不良。强化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和信用卡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推进特资
经营转型,构建特资生态圈,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六是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业务发展。强化数字化手段对经营发展的驱动作用,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
。坚持数字技术赋能场景生态,建立“价值分层、模式分类、总分协同”数字化场景工作机制,提升场景流
量客户转化效能。强化技术支撑能力,运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力,积极开展关键业务领域大
模型技术应用研究,推动AI智能报告在全行范围的使用,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效能。
三、本行核心竞争力
一是具有强大的股东背景。光大集团是由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发起设立的国有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拥有金
融全牌照和环保、文旅、康养等特色实业,具有综合金融、产融协同、跨境经营优势,为本行开展综合金融
服务和产融协同提供坚实可靠的平台。
二是具有良好的创新基因。本行具有较强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在国内银行中首家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
,打造出中国领先开放便民缴费平台“云缴费”。
三是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本行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努力培育竞争特色,在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
金融服务等领域形成较强市场优势,债券承销、金融市场投资、阳光财政等业务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
四是具有较好的境外网络体系。本行设立香港、首尔、卢森堡、悉尼、澳门、墨尔本六家分行,光银国
际、光银欧洲两家子公司,以及东京代表处共九家境外机构,基本形成商、投行,分、子行(公司)全覆盖
的境外综合性经营网络。
五是具有稳健的经营风格。本行始终坚持审慎的风险管理理念、稳健的业务发展策略和依法合规的经营
管理原则,全面风险管理策略和手段不断丰富,风险管理主动性、前瞻性持续提高,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
基础。
六是具有较强的科技发展基础。本行持续推进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倾力打造具有光大特色的“科技引
领、数据驱动”科技发展体系,加速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科技基础和赋能业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薪悦
通”“阳光普惠云”“阳光融e链”“物流通”“光速贷”等科技名品得到市场认可。
四、本行整体经营情况
(一)业务规模平稳增长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72385.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95.70亿元,增长4.02%;贷款和垫款本金总
额40840.7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01.68亿元,增长3.82%;存款余额42531.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74.95
亿元,增长5.39%。
(二)盈利能力稳健提升
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59.18亿元,同比下降5.57%。其中,利息净收入454.32亿元,同比下
降5.5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04.43亿元,同比下降0.85%;其他收入100.43亿元,同比下降10.04%。实现
净利润247.41亿元,同比增长0.53%。
(三)资产质量稳定可控
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509.1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63亿元;不良贷款率1.25%,与上年末持
平;拨备覆盖率172.47%,比上年末下降8.1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15%,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四)资本充足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报告期末,本集团资本净额6910.7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0.02亿元;资本充足率13.53%,一级资本充足
率11.5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49%,均符合监管要求。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