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1868 中国能建 更新日期:2025-04-05◇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勘测设计及咨询、工程建设、工业制造、清洁能源及环保水务、投资及其他业务等。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程建设业务(行业) 3668.18亿 84.00 278.92亿 51.48 7.60
投资运营业务(行业) 361.29亿 8.27 123.19亿 22.74 34.10
工业制造业务(行业) 322.22亿 7.38 54.22亿 10.01 16.83
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行业) 208.34亿 4.77 75.44亿 13.92 36.21
其他业务(行业) 53.40亿 1.22 17.43亿 3.22 32.64
分部间抵消(行业) -246.31亿 -5.64 -7.38亿 -1.36 3.00
─────────────────────────────────────────────────
境内(地区) 3805.72亿 87.14 476.25亿 87.90 12.51
境外(地区) 561.40亿 12.86 65.58亿 12.10 11.68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程建设业务(行业) 1649.83亿 84.93 121.08亿 51.11 7.34
工业制造业务(行业) 146.43亿 7.54 25.23亿 10.65 17.23
投资运营业务(行业) 131.40亿 6.76 57.08亿 24.10 43.44
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行业) 78.12亿 4.02 28.56亿 12.06 36.56
其他业务(行业) 46.26亿 2.38 6.66亿 2.81 14.40
分部间抵消(行业) -109.43亿 -5.63 -1.72亿 -0.72 1.57
─────────────────────────────────────────────────
境内(地区) 1661.42亿 85.52 208.28亿 87.92 12.54
境外(地区) 281.20亿 14.48 28.61亿 12.08 10.17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程建设业务(行业) 3434.64亿 84.59 269.48亿 52.53 7.85
工业制造业务(行业) 337.32亿 8.31 57.10亿 11.13 16.93
投资运营业务(行业) 294.32亿 7.25 103.78亿 20.23 35.26
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行业) 191.87亿 4.73 75.61亿 14.74 39.41
其他业务(行业) 96.16亿 2.37 13.55亿 2.64 14.09
分部间抵消(行业) -293.99亿 -7.24 -6.48亿 -1.26 2.20
─────────────────────────────────────────────────
境内(地区) 3499.08亿 86.18 447.61亿 87.24 12.79
境外(地区) 561.24亿 13.82 65.44亿 12.76 11.66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境内(地区) 1666.32亿 86.73 186.28亿 88.69 11.18
境外(地区) 254.88亿 13.27 23.75亿 11.31 9.32
─────────────────────────────────────────────────
工程建设业务(业务) 1603.29亿 83.45 110.03亿 52.39 6.86
工业制造(业务) 154.68亿 8.05 29.16亿 13.88 18.85
投资运营业务(业务) 147.95亿 7.70 42.99亿 20.47 29.06
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业务) 63.70亿 3.32 23.12亿 11.01 36.29
其他业务(业务) 39.28亿 2.04 5.94亿 2.83 15.12
分部间抵销(业务) -87.70亿 -4.57 -1.20亿 -0.57 1.37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06.1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0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3061800.00│ 7.0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74.6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5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746200.00│ 4.5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
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紧紧围绕践行公司《若干意见》、“1466”和“四新”能建战略,全面提升价
值创造,加快推动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共享融合“四大转型”,全力聚焦“稳增长、调结构、
促转型、控风险”,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公司总体呈现出核心功能持续增强、经营质效全面提升、新质
生产力加速发展、活力动力更加强劲、凝聚力显著增强、“四新”能建品牌形象大幅跃升的良好态势。2024
年,公司完成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4088.76亿元,同比增长9.75%;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367.13亿元,同比增
长7.56%;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151.28亿元,同比增长7.97%;实现归母净利润人民币83.96亿元,同比增长5
.13%。
(一)抓经营提质效,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取得新进展。
一是高端营销成果丰硕。坚持高端一体化营销,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亲自出席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年
度大会、“三新”联盟大会、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大会等高端对接活动126场,深层次参与全球可持续交通
高峰论坛、中非论坛、“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等大型活动30余场,与青海省、海南省、拉萨市等地方政
府及中信集团、华为等行业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1份,高访牵引带动作用成效显著。全年实现新签合
同额突破人民币1.41万亿元,近四年新签合同额年均增长率达25%,在国内形成1个千亿级核心市场,5个500
亿级核心市场,其中现汇业务合同额占比超过70%,市场经营量质齐升。
二是国际化经营成效突出。坚持国际优先协同发展战略,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2024年公司境外
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4.5%,增速领先中国“走出去”企业平均水平。升级升维海外市场布局方案,沙特、
菲律宾新签合同额均超人民币200亿元,澳大利亚、印尼等10个国别新签合同额均超人民币100亿元。海外投
资额、投资营收、投资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装机规模突破3GW,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SK水电站、乌兹别克斯
坦1GW光伏等项目顺利投运,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我国首个海外能源规划研究机构,国际化经营质量大幅跃
升。
三是经营质效持续改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达38.8%,以
公司为核心资产的中国能建集团在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考核中位列建筑央企首位,公司在全球品牌价值
500强排名跃升至192位。扎实开展经营现金流提升、成本领先、重大债务风险管控、亏损系统治理、财务数
智攻坚“五大专项行动”,经营创现能力不断增强,营业收现率同比提高8.0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同
比增加人民币4.35万元/人。
(二)抓改革谋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取得新进展。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科技强企、创新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
代产业链链长,瞄准一批重大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和科技攻关力度,抢占发展制高
点。组织6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人工智能等22项选题完成“揭榜挂帅”科技立项,持续加强公司关键核心
技术攻关布局。形成多维度多场景“30·60”碳达峰碳中和系统解决方案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解决方案,率先发布世界首台(套)660MW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突破新疆大石峡破世界最高精品面
板堆石坝高效建造技术,研制亚洲最大、国际领先的年600吨级碳直接空气捕集(DAC)装置以及国内领先的
蓄能空调、二氧化碳相变膨胀爆破等系列装备产品。公司牵头的“300兆瓦压缩空气蓄能系统压缩机和膨胀
机”入选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基于硬岩人工硐室的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沙戈荒基地大
型光伏中压直流发电系统”等4项装备入选国家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高空风能发电、
汽轮发电机基座弹簧隔振器等实现“卡脖子”技术重大突破。2024年,公司获得专利授权1841项,其中,发
明专利授权673项,同比增长57%;获得省部级\行业级科技奖励269项。
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跑出新速度。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系统开展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新
材料和生态环保等产业顶层设计。大力推动大容量储能示范项目建设,世界首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
范项目湖北应城示范工程于2025年1月实现全容量全商业并网发电,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
等多项世界纪录,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和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积极探索大容量重力储能
和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路径,河北张家口300兆瓦时重力储能项目和甘肃酒泉300兆瓦人工硐室压缩空
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已纳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福建厦门5GWh电芯生产线开工建设,生产自研的高
能量密度、低成本、长循环寿命314Ah、420Ah储能专用电芯产品。着力构建氢能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大“绿
电+绿氢+绿氨+绿醇”项目的投资开发,全力贯通氢能“制储运用”全链条,公司投建的吉林松原绿色氢氨
醇一体化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目前正处于全力建设之中,项目建成后年产氢3.
24万吨,全部用于合成氨及合成甲醇,合成氨装置年产16.6万吨,二氧化碳合成甲醇装置年产1.66万吨。大
力培育能源新材料和基建新材料业务,辽宁朝阳膨润土、河南南阳钙钛矿、山西大同煤矸石等绿色新材料产
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力打造“工业固废—建筑新材料—新型部品部件—绿色建筑产品”示范样板。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迈出新步伐。高质量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超前完成80%以上的目标任务。重塑项
目管理体系等多个改革典型案例在权威媒体刊发,得到各界高度认同。深入开展“双百”“科改”改革专项
工程,所属企业安徽电建二公司蝉联“双百”考核标杆企业,所属企业易普力公司入选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
点。全面推进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专业领军企业示范行动。市场化激励约束系统提质,科技创
新人才全面激励和保障机制落实落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劳动用工适应性改革全面推进。
(三)抓转型促升级,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取得新进展。
一是绿色转型持续深化。持续巩固能源电力领域自身优势,大力抢抓风光储氢等新能源市场机遇。2024
年,公司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人民币5597.39亿元,占公司新签合同总额39.73%,近3
年复合增长率达42.27%;新获取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2020.9万千瓦,累计获取开发指标7043.5万千瓦。截至
2024年末,新能源控股并网项目装机容量1519.55万千瓦,同比增长59.7%。成功签约广东汕尾红海湾四海上
风电示范项目、辽宁省抚顺市分布式光伏项目、沙特哈登光伏电站、菲律宾圣金庭400MW风电项目等一批新
能源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辽宁太子河、山西垣曲抽水蓄能、摩洛哥艾勒瓦达2×450MW、乌兹塔什干光储等重
点项目建设,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397.62亿元,同比增长13.92%,占公司总营
业收入的32.00%。
二是数智赋能系统深入。聚焦“AI+能源电力”“AI+产业融合”系统发力,积极发挥公司“数能融合”
和“算电协同”优势,深度参与全国“东数西算”八大节点区域算力枢纽中心建设。在甘肃庆阳、宁夏中卫
、安徽芜湖、广东韶关、山西大同、北京经开区等多个枢纽节点投资或布局了数据中心项目,其中甘肃庆阳
“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中心园区示范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含算力投资、不含配套新
能源投资),总IT功率6万kW,截至2024年底一期项目已建成1700面8~12kW高密机柜并出租。大力推动建立
国家级交能融合大数据平台,建成公司业财一体化等“四大数字化平台”。扎实开展数据治理和数据价值挖
掘,发布《公司人工智能三年行动方案》,完成155个人工智能场景技术开发应用布局,推动所属企业加快
拓展数字产业化新战场,全面培育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新型生产力体系。
三是融合发展加速领跑。深入推进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健康网、文化网
“八网”融合,持续深化技术、模式和产品创新,形成能建独特的融合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力。公司投建的全
国首个高速公路全路域光储充一体化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枣菏高速公路工程实现并网发电,并成功入选国
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与宁德时代合作大力推动氢燃料电池车与电动重卡规模化应用;积极
打造“电化运河”“沈大氢能高速走廊”等一批“交能融合”项目。成功签订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改
扩建工程、肇庆至高明高速公路端州连接线工程、无锡地铁6号线项目、深圳轨道交通32号线项目等一批城
市“八网”融合示范项目,持续探索与打造形成具有能建特色的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标杆。
(四)抓管理提效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取得新进展。
一是基础管理更加巩固。深入开展基础“334”工程深化提升行动,中央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考核排名跃
升30名。加强对经营计划执行的定期分析和穿透管理,系统优化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和评价机制,对所属企业
分类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差异化考核,考核精准性、实效性不断提升。强化项目及供应链管理,
扎实开展项目管理价值创造提升专项行动,建成生产运营调度指挥中心,提级监管国家级战略工程、战略性
新兴产业项目等国内外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履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市值管理系统推进。积极响应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展的沪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的倡议
,制定并发布《公司2024-2025年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从6大类20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推动公司高质
量发展。制定并实施2024年度中期分红方案,增强分红可预期性和投资者获得感。推进控股股东开展2次增
持计划,不断提振市场信心。持续强化信息披露管理和投资者交流,主动回应市场关切,公司连续3年获得
上海证券交易所A级评价。
三是财务管理创效明显。集团级财务数智平台全面建成,司库监控系统上线运行。科学构建十大类监测
模型,穿透做好动态监测,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6.25%。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展融资空间,发行科技
创新、绿色等创新品种债券超人民币200亿元,综合融资利率压降39个基点。建立存量运营资产信息库,创
新推动资产盘活,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实现盘活收益显著增长。全年投入支持所属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深化
改革等资金共计人民币117.3亿元。
四是风险管控不断升级。坚持上下联动、系统施策,重拳整治债务、工程履约、国际化经营、投资、海
外合规等重点风险隐患,着力扎牢制度防控网,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抓实“零事故月”管理举措,强化事
故追责问责,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质量环境事件,安全质量环保形势总体稳定。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能源行业
目前,我国能源革命取得重大进展,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新型能源体系加
快构建。电力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为服
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
1.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
截至2024年底,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
增长18.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3.6亿千瓦,占新增发电装机总容量的比重超过八成。我国风电
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14亿千瓦。这是继2021年、2022年、2023年装机容量分别超过6亿千瓦、7亿
千瓦、10亿千瓦之后,跃上的又一新台阶。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新能源发展的主战场
、主阵地,是新能源装机容量增长的基本盘。2024年,新型储能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
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装机规模的20倍,较2
023年底增长超过130%。平均储能时长2.3小时,较2023年底增加约0.2小时。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
升,2024年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000小时,发挥了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顶峰保供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
行功效,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2024年,氢能首次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和“前沿新兴产业”,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地位显著提
升。各地政府将绿氢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出台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目前已有28个省
(区、市)发布了地方氢能产业相关政策。氢能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首次从法律层面明确
氢的能源属性,为其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绿氢项目投资爆发,2024年签约项目达74个,总投资额超过人民币
4700亿元,投产后新增产能280万吨/年。公司是新能源发展的坚定先行者和推动者,风光新能源构建“规划
咨询+工程承包+装备制造+投资运营”四位一体模式,加快布局储能和氢能,形成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
2.传统能源
2024年,国内传统能源发展总体保持平稳,火电累计装机容量约14.4亿千瓦,同比增长3.8%;核电累计
装机容量约6083万千瓦,同比增长6.9%;水电装机容量约4.4亿千瓦,同比增长3.2%。我国化石能源清洁高
效利用加快推进,改造升级煤电机组超1.8亿千瓦,淘汰落后产能超过800万千瓦。2024年,江苏徐圩等5个
项目、11台机组获得核准,全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102台,装机容量约1.13亿千瓦,我国成为世界第
一核电大国。2024年,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人民币11687亿元,同比增长12.1%。电网工程完成投
资人民币6083亿元,同比增长15.3%。
公司是传统能源电力建设的国家队、排头兵和主力军,在火电建设领域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完成了国
内90%以上的火电设计业务,承担了国内70%以上的火电工程建设,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
大型水电超过50%),承担了国内已投运核电90%以上常规岛勘察设计、66%以上常规岛工程建设和几乎所有
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
(二)水利、环保行业
1.水利
2024年,国内水利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年新开工国家水网重大工程41项,实施水利工程项目46967
个,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人民币13529亿元、同比增长12.8%,连续3年超人民币1万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
模创新高。论证70年之久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完
善,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深入推进。88条母亲河中有74条实现全线贯通,有5条增加了有水河长和时长,9
个湖泊的水位和水面面积得到有效保障,河湖面貌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公司具有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和高等级勘察设计及施工总承包资质,在水利施工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
先地位。
2.生态环保
2024年,国内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
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并建设保障体系。20
24年中央财政持续支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人民币340亿元,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人
民币267亿元,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人民币44亿元,安排农村环境整治资金人民币40亿元。
公司将生态环保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持续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抢抓生态环保市场。
(三)交通运输业
2024年,中国交通运输业通过大规模投资、技术创新和政策优化,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全
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人民币3.8万亿元,推动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公路通车里程
约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新增近3000公里,新增5个民用运输机场,建成多个智
慧绿色安全自动化码头。
公司是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领域的生力军,参与投资建设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000多公里,打造了多项
行业精品典范工程。
(四)建筑业
2024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人民币32.6万亿元,同比增长3.9%,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6.8亿
平方米,同比下降10.6%。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出台《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发布《绿
色建筑评价标准》,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动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新兴领域成为增长亮点。城中村改造扩围至300多个
城市,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1790个,建设筹集安置住房161.7万套,建设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
赁住房、公租房共计172万套(间)。在“两重”“两新”政策支持下,建设改造地下管网,全年累计建设
改造各类管网16.3万公里,新开工综合管廊项目建设201公里,更新设备117万台。
公司作为世界领先的建筑企业,具有建筑设计、施工、投资、运营一体化综合实力。
(五)制造业
1.水泥
2024年,水泥供需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企稳回升。全国水泥产量18.1亿吨,全口径下降10.5%。截至202
4年12月底,散装水泥均价人民币395.2元/吨,同比上涨14.8%。
公司具有水泥、商砼、砂石骨料、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研发制造等完整产业链条,拥有全国最大的特
种水泥生产基地,特种水泥生产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民爆
2024年,从全年总体运行情况看,行业利润稳定增长,企业整合持续推进,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西部
地区需求旺盛,热点亮点突出。民爆行业生产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96.4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生产
总值、销售总值分别为人民币416.9亿元和411.4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5%、5.3%。
公司具备混装炸药一体化服务和自主研发能力,市场覆盖范围、盈利水平、一体化服务能力位居行业前
列。
3.装备制造
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6.1%,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新能
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增长尤为突出。制造业投资增长9.2%,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助企融资
突破人民币万亿元。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已经达到28%。产业科技创新取
得新突破,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国核一号”示范工程一号机组并网发电,大容量钠离子
电池储能系统在广西南宁、湖北潜江成功应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黄
金机遇期。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在能源电力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
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规划研究、咨询、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
、项目管理、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业务。公司致力于建设“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
,在能源电力勘察设计技术上处于引领地位。在能源电力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百万千瓦级超超临
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清洁燃煤发电、特高压交直流和GIL综合管廊输变电、柔性交直流输电、海上风
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勘察设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公司不断拓展提升跨行业综合设计能力,积极进
军水利、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建、化工等非电业务,大力拓展数能融合、交能融合、建能融合项
目,强化设计咨询牵引作用,以全过程、高品质的设计咨询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2024年,公司勘
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197.2亿元,同比下降8.1%。
(二)工程建设业务
公司工程建设业务主要包括境内外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城市建设、综合交通和其他工程
建设业务。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工程承包商,具有以能源工程建设为先导的一体化、全领域工程建设能力。
2024年,公司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2750.8亿元,同比增长6.4%。
1.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
公司将新能源开发作为市场开发第一要务,积极抢占新能源市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工程
业务。境内签订广东汕尾红海湾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青海共和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京源天津绿电集
储枢纽示范项目等一大批新能源项目。加快氢能业务布局,签订了吉林白城通榆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新
疆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新能源产业项目等一批代表项目。积极拓展抽水蓄能业务,签订了四川成都市大邑
抽水蓄能电站、湖北长阳清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代表项目;境外签订了老挝北部新能源光伏项目、乌兹别
克斯坦安集延州洛奇150MW/300MWh储能电站等一批新能源项目。2024年,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工程建设业
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5553.5亿元,同比增长5.0%,占比达43.6%。
2.传统能源
公司积极抢抓传统能源升级改造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总部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布局优势,在火电
、水电、核电、输变电等传统市场取得优异成绩。境内签订中煤鄂州电厂四期(2×1000MW)扩建项目、新
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吐米亚水利枢纽工程、甘肃景泰上沙沃330千伏汇集站等一批传统能源代表项目。境外成
功签订摩洛哥艾勒瓦达2X450MW燃气轮机项目、印尼特里帕梯级水电站项目、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西北
区域中压配电网项目等一批传统能源代表项目。2024年,传统能源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3129.7亿
元,同比增长57.6%,占比达24.5%。
3.城市建设
公司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开发,开拓市政、房屋建筑市场,统筹
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战略性、一体化、重特大项目集团化营销,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加大投融资牵引力度,
城市建设领域增长迅速。境内签订了河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陆港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山东省临
沂市河东区滨河智慧生态城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嘉兴运河湾新城项目、陕西西安市西北科创中心项目住宅东
地块施工总承包工程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境外成功签订了安哥拉北宽扎省市政改造项目、南非罗格巴伊酒
店大楼、埃及北部湾哈仙达沃特斯新城2标项目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2024年,城市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
民币2248.7亿元,同比下降19.2%。
4.综合交通
公司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单位,积极开展高速公路交能融合试点工作,形成具有
能建特色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动交能融合的能建方案,聚焦公路行业加快形成
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发展需求,促进能源、设施、信息、产业等多维度融合。统筹资源,精心组织、科学策
划,成功签订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宜昌段改扩建工程、肇庆至高明高速公路端州连接线工程、陕西宝鸡市关
中环线眉县经岐山至凤翔公路和麟游至法门寺高速公路项目。
(三)工业制造业务
公司工业制造业务主要包括建材、民用爆破及装备制造等业务。公司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工业节能
减排,致力于建设一流的绿色建材、工业产品及装备提供商。
1.建材
公司建材业务具有研发制造、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砂石骨料、商砼服务、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等完整
产业链条。所属水泥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
排试点示范企业,曾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优秀示范企业”称号;所属绿色建材公司入选国资委首批“启航企
业”,组建绿色先进材料研究院,积极进军绿色新材料产业;成立了绿色建筑设计研究专业化公司,专注于
绿色低碳、建能融合和智慧建筑等多个领域,以推动装配式建筑的转型升级。辽宁朝阳膨润土、河南南阳钙
钛矿、山西大同煤矸石等新材料业务加快推进。2024年,水泥产量2414万吨,同比增长5.1%;熟料产量1913
万吨,同比增长5.8%;商品混凝土产销257万方,同比增长31.3%;砂石骨料产量278.8万吨,同比下降9.76%
。
2.民用爆破
公司民用爆破业务具有集民爆物品研发、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矿山开采施工总承包完整产业链于一
体的强大实力,在大型水利水电、核电、火电等国家重点能源工程,港口码头、机场等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工
程和大型矿山开采等工程项目持续推广民爆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爆破技术、施工管理
、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拥有引领行业的现场混装炸药一体化应用技术。公司设立绿色民爆研究院
,建有国内首条工业炸药科研试验平台,围绕混装炸药、电子雷管、智能爆破、绿色矿山构筑核心技术集群
。2024年,公司充分利用民爆业务分拆单独上市平台优势,积极推进智慧矿山、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
业向智慧化、清洁低碳化发展,发展规模保持行业领先,行业地位持续巩固,完成营业收入人民币85.8亿元
,同比增长2.1%。
3.装备制造
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依托全产业链技术背景,以高端专业产品制造与专有技术研发为方向,培育高端专业
产品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和加工制造能力,研发的特高压干式平波电抗器、海水过滤与阴极保护、核级电动
执行机构、第四代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装备等核心产品具有技术领先及市场优势。积极响应国家能源转型战略
,布局氢能等新产业新领域,推动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持续发展。2024年,装备制造新签合同额人民
币144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四)投资运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