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3680 今创集团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销售商品(产品) 24.38亿 97.07 6.87亿 92.70 28.17
其他收入(产品) 4208.42万 1.68 3236.56万 4.37 76.91
租赁收入(产品) 3144.75万 1.25 2168.36万 2.93 68.95
─────────────────────────────────────────────────
境内(地区) 19.91亿 79.27 6.79亿 91.68 34.12
境外(地区) 5.21亿 20.73 6160.91万 8.32 11.83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及其他(行业) 43.54亿 96.77 10.45亿 91.38 24.01
其他业务(行业) 1.45亿 3.23 9856.22万 8.62 67.79
─────────────────────────────────────────────────
城轨地铁车辆(产品) 20.98亿 46.62 4.21亿 36.84 20.09
动车组车辆(产品) 15.05亿 33.46 5.08亿 44.39 33.74
其他(产品) 6.64亿 14.76 1.55亿 13.53 23.31
普通客车车辆(产品) 1.16亿 2.59 2749.89万 2.40 23.61
特种车辆(产品) 1.16亿 2.57 3243.08万 2.83 28.02
─────────────────────────────────────────────────
境内(地区) 30.49亿 67.77 8.67亿 75.77 28.43
境外(地区) 13.05亿 29.00 1.79亿 15.62 13.69
其他业务(地区) 1.45亿 3.23 9856.22万 8.62 67.79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轨道交通设备及其延伸产业(行业) 18.27亿 93.12 4.55亿 90.74 24.91
电子通信设备(行业) 7611.20万 3.88 2007.97万 4.01 26.38
其他(行业) 5886.35万 3.00 2633.27万 5.25 44.74
─────────────────────────────────────────────────
城轨地铁车辆(产品) 11.19亿 57.04 2.64亿 52.62 23.58
动车组车辆(产品) 4.59亿 23.42 1.14亿 22.71 24.79
其他(产品) 1.99亿 10.17 7417.09万 14.79 37.20
电子通信设备(产品) 7682.05万 3.92 1889.02万 3.77 24.59
普通客车车辆(产品) 5519.31万 2.81 1690.40万 3.37 30.63
特种车辆(产品) 5198.59万 2.65 1370.32万 2.73 26.36
─────────────────────────────────────────────────
境内(地区) 12.90亿 65.75 3.83亿 76.31 29.66
境外(地区) 6.72亿 34.25 1.19亿 23.69 17.68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行业) 34.01亿 91.99 8.89亿 89.99 26.13
电子通信设备制造(行业) 1.66亿 4.50 1534.47万 1.55 9.23
其他业务(行业) 1.30亿 3.52 8355.69万 8.46 64.26
─────────────────────────────────────────────────
城轨地铁车辆(产品) 20.57亿 55.62 4.96亿 50.27 24.14
动车组车辆(产品) 9.30亿 25.16 3.12亿 31.63 33.57
其他(产品) 3.25亿 8.79 1.14亿 11.52 35.04
电子通信设备(产品) 1.66亿 4.50 1534.47万 1.55 9.23
特种车辆(产品) 1.32亿 3.57 3158.74万 3.20 23.94
普通客车车辆(产品) 8728.83万 2.36 1798.44万 1.82 20.60
─────────────────────────────────────────────────
境内(地区) 21.39亿 57.86 5.92亿 59.93 27.66
境外(地区) 14.28亿 38.62 3.12亿 31.61 21.86
其他业务(地区) 1.30亿 3.52 8355.69万 8.46 64.2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3.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1.0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39468.53│ 31.0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5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0.0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24992.18│ 10.0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
公司产品主要用于轨道交通车辆,按照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轨
道交通车辆配套业务所处行业为“C3714高铁设备、配件制造行业”和“C3720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
(二)行业发展情况
报告期内,全球轨道交通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加速推进装备技术迭代和产
业布局,不断完善产业链体系提升综合竞争力,以智能化、绿色化、高速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成为竞争焦点
。然而,行业发展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国际局势正经历深刻调整,地缘政治风险的不确定性持续
上升,全球供应链遭遇多重挑战,部分关键环节的稳定性受到冲击,导致轨道交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实施面
临更多变量,市场拓展的难度与风险同步增加。而领跑全球的中国轨道交通正依托新型城镇化与“双碳”目
标的双重驱动,实现从“交通基础设施”向“城市价值引擎”的战略转型。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
我国轨道交通不仅承载着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使命,更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绿色
低碳发展的核心载体。
随着"八纵八横"高铁主骨架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
通道加速贯通,以及一大批区域性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铁路专线支线相继建成投产,铁
路网络不断织密补强,轨道交通的便利性与通达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日益改变着民众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促进了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推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铁路建设的稳定投入
,有效发挥了投资拉动作用,助力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在此背景下,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持续保持稳定发
展的态势。
根据国铁集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客货运量持续增长,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2
.36亿人,同比增长6.7%,其中动车组旅客发送量16.64亿人,同比增长5.5%;全国铁路完成旅客周转量7995
.81亿人公里,同比增长2.8%,其中动车组旅客周转量5454.29亿人公里,同比增长3.9%。全国铁路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3559亿元,同比增长5.5%,持续创历史新高。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国铁路营业里
程要达到16.5万公里,其中高铁达5万公里,截至2024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铁
达4.8万公里。作为规划收官之年,2025年上半年累计投产新线301公里,国铁集团计划全年投产新线2600公
里以上,将集中在下半年完成。此外,依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等中长期规划,到2035年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铁达7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
以上城市高铁通达,预计未来10年还有3.5万公里新线投用,为铁路新造市场提供了长期保障。客运需求增
长叠加路网深度拓展,将驱动车辆配套市场高速发展。继2024年高铁车辆招标数量激增达265组后,截至本
报告期出具日,2025年国铁集团已发布了2批动车组招标,共计278组,超越去年总量,持续提振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跃迁,核心城市加密骨干网络,既有
线路智慧化改造提速,市域铁路蓬勃发展加速都市圈的互通互联,维持了稳定的市场需求。根据中国城市轨
道交通协会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线路概况》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国内地共有58
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2381.48公里,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220.70公里,较上年同
期新增运营线路略有增长,预计2025年下半年还将开通城轨交通线路约600公里,全面新投运城轨交通总长
度预计超过800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规模上趋稳。在此基础上,我国正以“智慧提效、绿色降碳、融合
增值、国创筑基”构建中国城轨“自主创新引领、多维协同发展”的新型战略体系,推进城轨装备的创新发
展,持续深化“质量提升”转型成效。
此外,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长,车辆装备运行频次的增加,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的持续革新
,铁路运维、改造市场快速崛起。“十一五”和“十二五”前期开通运营的线路将陆续进入大修期,同时将
重点围绕既有线电化、标准提升和扩能改造等持续推进通道项目改扩建。新造需求与改造、维保市场两大引
擎的协同发力,国内轨道交通产业增量空间将进一步打开,实现轨道交通车辆等装备从新造、维保到更新的
全生命周期服务市场的增长闭环。
作为轨道交通配套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将集中优势,以“技术驱动+服务升级”深耕国内市场,打造
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优化产品业务结构,实现运营质量与行业贡献双提升。
(三)主要业务情况
公司目前主要从事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是轨道交通车辆配套领域生产规
模、产品品类、系统集成能力领先的一站式总包服务供应商,主要产品包括轨道交通车辆配套的行车安全系
统、智能控制系统、车身联接系统、旅客界面系统、运维保障系统产品,涵盖了电气及网络控制、驾驶操控
台、电池箱总成、贯通道风挡、内饰、车门、座椅、灯具、集成厨房、整体卫生间,以及内燃机车和特种工
程车辆、站台屏蔽门、高速铁路自然灾害与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等千余个细分品类。此外,公司与国际知名轨
道交通车辆装备生产企业合资成立了多家中外合营企业,生产信息显示系统、车钩系统、制动系统、减震系
统等配套产品。公司产品目前全面覆盖到我国各主要动车车型及主要城市轨道车辆,并出口应用于英国、法
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的轨道交通车辆项目。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和主营产品尚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主要业务经营模式
1、研发设计模式
公司的技术研发涉及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与车辆制造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与车辆制造企业项目联合设
计三个方面:
(1)自主研发:公司设有技术中心,统筹整个公司的研发设计。围绕公司轨道交通配套产品的关键技
术、工艺,不断开展创新与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并对相关技术和工艺进行基础前瞻性研究,为产品的升级和
提升打好基础。
(2)合作研发:车辆整车制造企业提出全新产品的研发要求或对产品新的技术要求、指标等研发性需
求课题,由公司具体承担研发工作,通过技术开发及创新达到整车制造企业的要求。为整车制造企业新平台
车或产品的实现做好前期的研发准备工作,加快整车厂新产品的升级应用。
(3)联合设计:公司产品系列针对车辆制造企业的每个项目都有着特定的技术要求,尤其在前期设计
方案阶段,公司的技术团队有时需与车辆制造企业技术团队联合设计,实现特定项目的方案,必要时需报最
终客户批准,在总体方案实现和批准后,公司进行方案的工程化设计,完成产品的具体细化设计并负责达到
既定的技术指标。
2、采购模式
公司设有采购部负责原材料采购,公司质量管理部负责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并和采购部、技术中心及
工艺部共同组成审核小组对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产品首件验证合格后才可供货。公司从多个方面对供应商
进行后续管理,并根据供应商相关的多个因素进行考核,将供应商分级,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对于需要签订
长期合作协议的原材料,采购部采取比价、议价或招标等方式选择供应商,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采购部根
据采购计划向合格供应商下达采购订单并跟踪供货情况。对于不需要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物料采购,采购部
按照生产计划,在确定的供应商范围内组织供应商进行报价,经过比价、核价最终确定供应商并签订采购合
同。
3、生产模式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动车、地铁、普通客车等轨道交通车辆电气、内装、设备配套产品及轨道交通其他相
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不同车型的设计要求、产品类型、规格型号存在较大差异,主营业务产
品存在非标准化、小批量、多品种、短交期、高要求的供货特点,公司采取柔性化的订单导向型生产模式。
公司主营业务产品具有鲜明的定制化特性,需要以客户具体的订单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开发,由生产部门
根据营销部门提供的销售计划制定生产计划,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生产。在生产安排时,为了提高非
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效率,需要公司生产线具备一定的柔性生产能力,即同一生产线可根据生产计划的安排生
产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轨道交通车辆内装及设备产品。
4、销售模式
公司营销中心负责公司所有销售业务,及时跟踪客户订单完成情况,通过项目管理模式管理合同和订单
的质量、成本、交付和服务,确保满足客户需求。作为轨道交通车辆设备配套产品制造商,公司销售通过直
销模式实现,通过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获取客户订单,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设计生产。公司与客户的结算
方式为云信、电汇或承兑汇票等。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轨道交通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公司精准把握市场窗口,系统推进创新赋能、服务
升级、智慧管理、精益制造、增强风控及优化业务等战略举措,高效驱动主营业务运营,实现业绩的可持续
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完成营业收入25.11亿元,同比增长28.0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
7亿元,同比增长149.2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4.09亿元,同比增长194.60%,基本每股收益0
.47元。
(一)坚持创新驱动,强化市场核心竞争力
面对市场发展新机遇,公司构建SCM客户平台,通过与客户系统对接,支持订单实时获取,库存数据同
步及系统配送功能协同处理,实现客户到供应商的供需数据实时交互,有效提升订单响应效率和准时交付能
力,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国内业务订单持续放量。
为深化和巩固公司市场份额,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导向,强化前瞻布局,在新材料、新结
构、新领域等方向深度布局,推进研发课题16项,重点攻克门系统关键技术,推出升降式高铁站台门、BRT
半高门、新一代塞拉门等新品,持续丰富公司产品矩阵;深化联合设计能力,前移项目介入节点,提升在项
目前期总体设计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持续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筑技术护城河,报告期内新增有效专
利36项,其中新增发明专利12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效专利达671项,其中发明专利153项,自主创新能
力持续提升,加速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
(二)优化内控治理,提升经营韧性与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以“稳健运营”为核心,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深化内控能力建设,依据最新的法律
法规全面修订公司治理制度,调整管理架构,强化监督职能,细化重要事项的决策流程,构建韧性运营体系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公司全面诊断现有业务及子公司运营质量,重构投资布局。清理印度3C等不良业务资产,审慎退出盈利
质量差、经营风险高的业务,或调整转变业务模式以提升销售回报率和资产运营效率;注销低效项目子公司
,整合区域资源以减少管理重叠;根据实际经营情况调整部分子公司注册资本,有效提升管理能效,降低财
务、法律及贸易风险,集中资源与资金优势深耕核心业务,为公司在行业发展周期中捕捉市场机遇提供坚实
保障。
(三)践行ESG理念,构建可持续价值创造体系
公司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要求深度融入战略决策和运营流程,构建ESG驱动的价值创造体系,形成
长效的ESG管理机制。报告期内,公司扩容智慧管理平台,整合管理应用以提升数据透明度和数智化管理纵
深,强化决策科学性;深化关键特殊过程数智化管控,对特殊过程中的操作人员的资质、关键工艺数据及工
序节点等实现智能化监控,同时与ERP系统的生产订单关联,提升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与安全性;通过生产
流程优化、生产设备更新及精细化耗材管理等,持续推动降本增效与绿色生产。此外,公司在绿色设计、责
任供应链、安全保障等方面多措并举,共同推动业务全流程的可持续运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
同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构建的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制造数字化智能工厂被认定为“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同时,公司荣获万得(Wind)ESG评级AA级、华证评级A级,彰显了公司在ESG管理与实践方面的卓越表现
。
下半年,公司将以战略目标为引领,深化数据赋能与信息化运营管控,严格推行预算刚性约束与风险闭
环机制,精准实施关键举措,全链升级业务效能,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把握行业发展机遇窗口期,驱动公司
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站式配套业务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在产品设计、材料运用、制
造工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
从产品覆盖面来说,公司目前的主要产品包括车辆配套的行车安全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车身联接系统
、旅客界面系统、运维保障系统产品,涵盖了电气及网络控制、驾驶操控台、电池箱总成、贯通道风挡、内
饰、车门、座椅、灯具、集成厨房、整体卫生间,以及内燃机车和特种工程车辆、站台屏蔽门、高速铁路自
然灾害与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等千余个细分品类,同时公司与国际知名轨道交通车辆装备配套企业合资成立了
多家中外合资企业,制造车钩、制动、多媒体互动、空气弹簧等多类配套产品,能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选
择。
从业务覆盖面来说,公司具备动车组、城轨车辆内装产品从整体设计、生产到交付、维保的总包服务能
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行业内,整车厂商为便于管理,整车生产企业更加偏向于产品线丰富、整体供应能力强的供应商,这
有利于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属地化快捷服务优势
为更快、更好地服务客户,多年来公司坚持贴近客户生产、服务,积极加快布局本地化生产及属地化检
修服务,有效缩短生产及服务的响应时间,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服务,不断增强
客户粘性。截至本报告出具日,公司在法国、印度、新加坡、英国等国家,以及国内常州、长春、青岛、成
都、重庆、武汉、唐山、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20多个城市设立了生产、服务公司及物流仓储服务,及
时响应各地客户的需求。
(三)智敏合一定制化优势
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多品种、小批量、变更频、要求高等特点,公司以“智慧管理平台”和“五维知识
平台”为支撑,构建全数字全过程智慧管理模式,聚焦客户体验,协同创新、柔性工艺和链合智造,从营销
、设计、工艺、制造、质量、供应链、管理全方位覆盖,形成统一的管理语言,贯通业务流程,通过大规模
总承包的柔性敏捷制造,打造“价值共享、智敏合一”质量制造模式,全过程全数字管理输出“一案一策一
作品”,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打造更快、更优、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体验,持续升级公司服务口碑
。
(四)先进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轨道车辆内饰装
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公司技术中心坚持自主研发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轨
道交通装备综合性创新研发平台。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公司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出经验丰富的专
业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控制、设备、内装、复合材料、FRP、屏蔽门产品以及结构件设计和制造团队,自主创
新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具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设计总包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公司不断创新技术管理体
系,完善科研创新机制,开启高价值专利体系建设,持续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方面不断突
破,使公司在轨道交通制造行业始终保持先进的技术研发实力,为公司开拓相关制造类业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
(五)智慧管理创新优势
1、管理体系兼容各项需求。公司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围绕企业日常经营中的研、产
、供、销、存各大过程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各项业务要素,以ISO9001、ISO14001、IRIS等各类体系和认
证为基础,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EN15085、DIN6701、安全生产标准化、SA8000、ECOVADIS、WCA等标准整
合形成“十位一体”的体系架构,并参照GBT15496企业标准体系要求,运用过程方法,建立了兼容管理体系
平台,涵盖了各类经营管理活动,既能够适应不同产品系列的生产经营管理,又能够满足不同客户对产品质
量、技术要求、管理体系标准的各种要求。
2、信息管理平台智能管理。公司在多位一体的管理标准体系平台基础上,通过引入卓越绩效模式、BPR
流程、ERP系统、信息云管理平台等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促进信
息技术在日常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营销服务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有效推进智能制造和智
慧管理进程,不断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促进公司核心竞争软实力的形成。
3、集团管理资源协同优化。公司以“战略中枢”与“资源枢纽”的双轮驱动模式,优化集团整体资源
配置。母公司作为战略规划中枢,统筹规划公司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布局,协调人力、技术、资金等核心资源
要素,通过人才柔性调配、技术资源共享、规模化集采降本增效等方式,实现资源协同效能释放提升;同时
,公司深化穿透式管控体系,执行严谨的内控制度,包括但不限于规定子公司经营管理层定期向公司汇报经
营情况及提供财务报告,涉及重大的交易、投资、资金使用、可能影响子公司的经营模式、经营计划的转变
等重要事项,并由母公司按照年度管理督察和审计计划的安排,委派督查审计组对子公司进行滚动式经营管
理督查和审计,驱动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持续进化与治理能效提升,在保障独立运营活力的同时,实现资源全
局最优配置与战略目标的精准锚定。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