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3949 雪龙集团 更新日期:2025-04-02◇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总成、离合器风扇集成系统及汽车轻量化塑料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业(行业) 3.50亿 97.36 1.17亿 101.34 33.48
其他业务(行业) 950.03万 2.64 -154.80万 -1.34 -16.29
─────────────────────────────────────────────────
离合器风扇总成(产品) 2.24亿 62.21 6872.45万 59.35 30.69
风扇总成(产品) 7954.84万 22.10 3986.36万 34.42 50.11
汽车轻量化吹塑系列产品(产品) 3204.81万 8.90 351.51万 3.04 10.97
其他(产品) 2442.13万 6.78 369.57万 3.19 15.13
─────────────────────────────────────────────────
境内(地区) 3.45亿 95.92 1.14亿 98.78 33.13
其他业务(地区) 950.03万 2.64 -154.80万 -1.34 -16.29
境外(地区) 519.41万 1.44 295.62万 2.55 56.91
─────────────────────────────────────────────────
直销(销售模式) 3.50亿 97.36 1.17亿 101.34 33.48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950.03万 2.64 -154.80万 -1.34 -16.2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业(行业) 3.68亿 95.95 1.47亿 100.96 39.95
其他业务(行业) 1554.82万 4.05 -140.63万 -0.96 -9.04
─────────────────────────────────────────────────
离合器风扇总成(产品) 2.35亿 61.08 9026.33万 61.92 38.48
风扇总成(产品) 8245.65万 21.47 4108.59万 28.18 49.83
汽车轻量化吹塑系列产品(产品) 3460.64万 9.01 945.85万 6.49 27.33
其他(产品) 3237.26万 8.43 496.48万 3.41 15.34
─────────────────────────────────────────────────
境内(地区) 3.64亿 94.67 1.45亿 99.20 39.78
其他业务(地区) 1554.82万 4.05 -140.63万 -0.96 -9.04
境外(地区) 493.15万 1.28 256.63万 1.76 52.04
─────────────────────────────────────────────────
直销(销售模式) 3.68亿 95.95 1.47亿 100.96 39.95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554.82万 4.05 -140.63万 -0.96 -9.04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离合器风扇总成(产品) 1.15亿 60.47 --- --- ---
风扇总成(产品) 4285.14万 22.44 --- --- ---
汽车轻量化吹塑系列产品(产品) 1815.94万 9.51 --- --- ---
其他(产品) 1446.59万 7.58 --- --- ---
─────────────────────────────────────────────────
境内(地区) 1.88亿 98.47 --- --- ---
境外(地区) 292.04万 1.53 --- --- ---
─────────────────────────────────────────────────
产品分部(业务) 1.91亿 100.00 7132.41万 100.00 37.35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业(行业) 2.83亿 97.09 9823.87万 97.73 34.77
其他(补充)(行业) 845.53万 2.91 227.86万 2.27 26.95
─────────────────────────────────────────────────
离合器风扇总成(产品) 1.66亿 57.03 5402.31万 54.99 32.55
风扇总成(产品) 7999.40万 27.49 3690.50万 37.57 46.13
汽车轻量化吹塑系列产品(产品) 3027.43万 10.40 499.13万 5.08 16.49
其他(补充)(产品) 845.53万 2.91 227.86万 --- 26.95
其他(产品) 632.12万 2.17 231.93万 2.36 36.69
─────────────────────────────────────────────────
内销(地区) 2.76亿 94.82 9536.10万 94.87 34.56
其他(补充)(地区) 845.53万 2.91 227.86万 2.27 26.95
外销(地区) 663.38万 2.28 287.77万 2.86 43.38
─────────────────────────────────────────────────
直销(销售模式) 2.83亿 97.09 9823.87万 97.73 34.77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845.53万 2.91 227.86万 2.27 26.95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4.62%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23260.48│ 64.62│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6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2.9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6277.56│ 42.9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商用车市场处于调整期,需求有所放缓,主要系货运市场不景气,购车需求低迷,卡车市场存
量竞争和“内卷”加剧等多重因素所致。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商用车产量380.
47万辆,同比下降5.76%;其中重卡产量86.39万辆,同比下降5.75%。作为商用车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
,公司业绩受到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5,995.09万元,同比下降6.26%;实现归属于
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040.97万元,同比下降14.43%;实现扣非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36.10
万元,同比下降21.31%。
尽管面临行业下行压力,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国际市场、深化精益管理等措施,保持了经营韧
性。公司在细分市场的配套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电控硅油离合器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新能源转
型加速,新能源产品研发取得突破;国际市场拓展初显成效,实现了国际市场与售后市场双轮驱动。具体工
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新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2024年10月,公司成功获得北仑区芯港小镇区域约95亩的新地块,并于同年12月获批施工许可证,目前
,公司已完成桩基工程,拟新增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用于建设新能源商用车关键零部件创新研发中心及
智慧工厂项目。该项目将进一步提升公司产能及研发能力,满足市场需求,增强竞争力。新地块将成为公司
战略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公司将充分利用该地块优势,打造现代化的研发生产总部基地,推动公司
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二)市场拓展持续发力
2024年,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荣获多项行业奖项,包括一汽解放“2024年度优秀供应
商协同发展奖”、北汽福田“2024年度技术领先奖”、云内动力“2024年度质量成就奖”、广西玉柴“最佳
协同供应商”以及东风柳汽“2024年度先进供应商”等。在国际市场与售后市场方面,公司积极对接客户,
开展技术和商务交流,进一步提升了主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科技创新驱动提速
公司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提升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推动产品创新。2024年,公司自主开发的
新能源电动风扇总成BL104系列产品,经过多轮调试及改进,已基本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此外,公司完成
了第三代电控硅油离合器的重点型号开发工作,显著提升了低速响应性能和冷启动性能,低速分离时间缩短
74%,冷启动时间缩短86%,该产品经过客户综合路况验证考核,性能领先于国外竞品。2024年,公司在上述
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2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四)精益管理提质增效
2024年,公司持续推进精益管理,重点打造“抓创新”与“抓精益”的“一体两翼”管理模式,充分发
挥两者的协同效应。通过一系列精益管理措施,公司在生产效率、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
效。公司通过内部培训和精益管理项目的推广,逐步建立了全员参与的精益文化。2024年,公司组织的精益
管理培训,覆盖了生产、研发、供应链等多个部门。通过培训和实践,员工精益管理意识明显增强,提出了
多项合理化建议,有效推动了公司整体运营效率的提升。
(五)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推进
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报告期内,公司邀请了多位资深专家和技术能手授课,课程内容涵盖了行
业最新标准、实操技能训练、职业素养、企业安全管理提升等多个方面。公司被评选为浙江省企业职业技能
等级认定试点单位,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了教育、人才、产业、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了坚
实的人才保障。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商用车行业分析
商用车的应用与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生产活动关系密切,其市场需求变化受宏观经济、基建投资、市
场环境、政策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近年来,我国商用车市场销量跌宕起伏,2016开始,随着经济形
势向好,国五切换加快国二报废带动新置换潮,商用车销量触底反弹,2018年我国商用车销量达到437.10万
辆;2020年受国三汽车淘汰、治理超限超载加严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六a切换带
动国三汽车报废进入高峰,促进商用车市场置换,商用车市场销售实现了18.7%的爆发式增长;随后2021至2
022年由于需求透支,市场发展疲软;2023年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消费市场需求回暖因素影响,加之各项
利好政策的拉动,商用车市场谷底回弹,实现恢复性增长;2024年商用车行业处于调整期,需求有所放缓。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实现380.47万辆和387.32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76
%和3.91%;其中重卡产销分别完成86.39万辆和90.1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75%和1.03%。2015-2024年我国
商用车产销量(万辆)
商用车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将为商用车市
场需求提供支撑。后续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逐渐深化,预计国内商用车市场仍将保持稳定的发展
态势。
(二)工程机械行业分析
根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呈现下滑后的逐步回升态势。
(三)农业机械行业分析
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协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农业机械行业总体低迷,全年销售各类农机约为265万台套
,同比下降13%。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及主营产品
公司专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产品及汽车轻量化塑料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商用车、
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公司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是中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却风扇行业标准的主导制订单位。近年来,公司围绕“节能环保”产品发
展理念,不断进行全球国际化战略布局,主要产品包括:
商用车热管理相关的冷却风扇总成、硅油离合器风扇总成、电控硅油离合器风扇总成等;
工程机械热管理相关的冷却风扇总成、硅油离合器风扇总成等;
农业机械热管理相关的冷却风扇总成、硅油离合器风扇总成等;
汽车轻量化相关的膨胀水箱、护风罩、发动机进气管、空调出风管等。
(二)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成熟的研发流程,并基于多年的研发经验,坚持“环保智能”开发理念进行
新产品的研发,使公司保持国际先进的技术研发优势。公司研发模式可分为同步开发和自主开发。
(1)同步开发
公司与客户签订销售框架合同后,即进入项目同步开发阶段。技术开发部制定技术方案和作出初步评审
后,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成型并经客户测试检验通过后,由技术开发部提交样品,在得到客户的修改
反馈意见后,技术开发部进行产品和工艺的修正直至客户满意,随后由生产部组织进行小批量生产,技术开
发部提交完整PPAP文件供客户认可,认可通过后,由生产部进行大批量生产。
(2)自主开发
公司会根据市场需求或判断产品技术的未来趋势,以此系统化地进行创新项目研究开发。新产品立项后
,技术开发部制定技术方案和作出初步评审后,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开发出样品后,由经营部推荐给客户
,待客户认可后,获得新车型的项目定点。公司是商用车冷却系统行业的标准制定者,也是行业的技术领导
者,同时,公司拥有成熟的、体系化的创新流程,可以通过产品战略规划以及先进工艺的结合,在前期判断
产品技术的未来趋势,并系统化地进行创新项目开发,使公司时刻保持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
2、采购模式
公司对外采购内容主要为PA基料、PP基料、HDPE基料、铝压铸、钢材及五金件等原材料,产品通用性强
,市场供应充足。公司采用框架协议和临时合同两种形式对外采购,对于质量稳定、信用度高的供应商签订
框架协议,明确供应关系保证材料来源;对于临时性需求,公司与合格供应商签订临时采购合同。生产管理
部结合现有的原材料高低库存量、临时需求得出采购数量,通过ERP系统提出采购申请,按流程审批完成后
交由经营部实施采购。经营部综合考虑库存量、集中采购、错峰采购等因素,确定原材料采购数量,并形成
采购订单,在保障材料质量、供货及时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
3、生产模式
公司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客户对性能指标、外观形状、产品标识等要求差异较大。公司根据客户的采
购计划制定生产计划,再结合客户库存量以及订单实时更新生产计划。公司具备塑料改性、模具制造、冲压
、锻打、机加工、吹塑、注塑等全流程生产能力。此外,公司从节约资源、减少资金占用及提高生产能力等
角度出发,对个别加工工序如表面处理等采用委外加工。
4、销售模式
公司设立销售部门统一布署营销工作,主要负责市场开拓、售后服务、客户维护及外库管理等。公司根
据市场分布情况在主要客户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建立中转仓库,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公司产品销售均采用直
销模式,作为一级配套供应商,直接向整车及发动机厂商销售产品,少量产品作为配件销售供应给维修配件
市场。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引领,长期占据行业龙头优势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有院士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
心、省级企业研究院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先后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专
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称号;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及
推动者,牵头或参与制订标准75项。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拥有国内最大的商用车冷却风扇总成研发与
制造基地,已成为国内商用车冷却系统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勇于试错、自主创新,掌握了一系列行业领先核心技术,能够快速响应整
车厂商及发动机厂商,具备风扇总成、离合器风扇总成等商用车冷却系统产品的同步研发能力。随着“国六
”排放标准的实施,市场对电控离合器风扇总成产品的需求大大增加,公司已经储备了充足的电控离合器核
心技术,来承接行业红利。公司正聚焦拓展汽车新能源化、轻量化、智能化等新兴领域业务,为公司业务长
期可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质量保证,卓越的产品配套能力
公司建成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利用敏捷、精益、信息化、自动化、智能物联和防错技术,因地制宜
地采用国际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坚持永无止境的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期,
使得公司的制造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司制订了严格的质量内控标准,实施并通过IATF16949质量管理
体系认证,从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与试验、计量理化检测等多方面控制产品质量。历年来获得了一汽集团、
东风集团、卡特彼勒等客户多次质量表彰。
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节能、减排、智能”的高效商用车冷却系统解决方案。经过20余年生产经营实
践积累和持续的新产品研发,公司已具备全系列商用车冷却系统配套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众多解决方案与
产品。产品配套种类完整,随着排放标准切换,单车配套价值增长空间巨大。
(三)优质客户,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产品面向全球市场,客户分布广泛,成功开拓了国内外众多优质高端客户资源,形成稳固伙伴关系
。公司配套的主要客户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北汽福田、云内动力等国内知名整车厂商及柴油发动机厂
商,以及卡特彼勒、沃尔沃、韩国斗山、日本洋马等世界500强企业。公司与国内商用车整车和发动机厂商
均建立较高的配套率。公司产品客户覆盖率正在获得持续提升,为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四)精细化管理,先进的产品制造及成本管控能力
公司多年来专注于内燃机冷却系统产品及汽车轻量化塑料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积累了丰富的生产
经营管理经验,结合客户先进管理体系,形成了与公司业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高效、简洁、专业性强,能
够更好地适应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同时,公司还通过系统管理不断
革新,实行精益生产方式,完善限额领料制度、控制内部损失成本指标、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减少生产过程
中人为因素造成的报废、返工引起的产品报废损失和工时损失,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
公司拥有较为完整的产品生产链,产品自制率高,从自主开模、材料改性到成品产出的全流程化生产,
从源头上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品性能,充分发挥各工艺流程的协同效应,提升公司毛利水平,生产成本在行
业内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另外,公司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在进行成本考核工作的同时,持续完
善各岗位、各工种的成本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司降本增效。
(五)人才培养,长效的激励体系
公司视人才培养为重中之重。公司围绕“岗薪人”循环匹配,以岗位体系、绩效体系、人才评估体系、
薪酬福利体系、职务晋升体系为基础,有效识别公司的各类人才,并逐步建立公司“管理、技术、专业”三
条线路的人才发展通道,同步完成人才结构和数量的盘点调整,建立有效的人才继任计划和核心关键人才档
案。伴随体系搭建完成及逐步深入应用,将有效促进公司从人才引入、人才识别、人才应用、人才培养、人
才业绩验证、人才激励的全流程管理,为员工打造一个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过程透明、奖惩公平的职业发
展环境及路径。除了为员工提供业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回报外,公司设立了员工持股平台、实施了限制性股
票激励计划,覆盖公司各级管理干部及业务核心骨干、高潜人才,为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增强员工凝聚力
,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财务模式稳健,有效控制交易风险
公司有效地控制交易风险,通过控制渠道存货规模,使得公司常年保持较低的坏账率。报告期末,公司
的资产负债率约7%,在当前不少企业面临现金流紧张、陷于财务困境的情况下,公司仍然保持轻装上阵、未
来可期的局面,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995.09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26%;营业利润为6,929.39万元,较去
年同期下降12.5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40.97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4.43%。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商用车行业
商用车行业趋势具有周期波动的特点。步入2025年,三部委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
知》,补贴政策加力扩围,将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补贴范围扩大至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货车;2025年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从商用车行业视角来看,近年来海外出口已成为
行业重要增长极,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非洲、东南亚、中东等经济快速增长、基建活跃的地区
,更是成为主要增量市场;物流作为实体经济的“筋络”,是促进“双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2025年政府
工作报告多次强调“物流”和“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新一
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我国商用车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激变与重构,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驱动力。在前述多重积极因素的驱动
下,预计2025年我国商用车市场将止跌回升,加之结构性替代带来的新增需求,市场有望迎来周期上行的新
起点。
2、工程机械行业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的通知》(发改环资〔2025〕13号)。2025年将在2024年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超长期特别国
债资金规模,加大支持力度,丰富支持手段,放大撬动效应,构建大规模设备更新长效机制。国开证券研报
显示,大规模设备更新将扩大国内工程机械替换需求空间,加速国一、国二排放标准工程机械出清。展望未
来,2025年国家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随着宏观调控力
度加大,支撑行业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因素会继续增多,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环境将持续向好。
3、农业机械行业分析
2025年中国农业机械行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将保持稳步增长。智能化、高端化、节能环
保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行业也面临着产品同质化、技术水平差距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挑战
,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以应对这些挑战。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坚持“创国际品牌,做行业巨人”的愿景,紧紧抓住汽车产业的机遇,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
新产品研发为手段,全方面积极推进公司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研发创新;坚持服务与节能减
排、绿色出行的总体方向,继续做精做强业务,成为汽车热管理系统产品领先供应商。
1、专注主业,不断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公司从一片简单的塑料冷却风扇起步,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更新,助力“国六”排放标准实施
,为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趁着国产替代的契机,努力提升电控离合器风扇总成市场及轻量化市
场占比。公司持续关注单车配套价值的提升,努力扩充产品线,不断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2、紧随汽车零部件采购全球化的发展新态势,加快国际市场的开拓
相比国内行业龙头地位,现阶段公司国外市场销售占比较低。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是突破当前行业天花板
的重要途径,为此,公司将在现有国外客户及供货品种的基础上,开发新客户、新产品,提升国外市场的销
售份额。
3、开辟新的产品线,打造世界一流的汽车热管理系统集成供应商
利用广泛的客户群体基础,丰富产品线,实现多条腿走路,积极参与整车厂新能源车型同步研发,确保
始终走在行业技术的前沿。公司依靠优秀的客户服务能力与绑定大客户战略,保证公司市场地位稳固,实现
与下游行业的共同成长。
4、持续关注新能源商用车行业机遇,通过内生与外延方式提高企业扩张能力
公司持续关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未来发展态势,充分利用自身的在商用车龙头企业的核心供应商地位
,努力扩充新能源产品线,提升终端的单车配套金额。公司组建专项研发团队对新能源商用车冷却风扇用高
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设计、制造等方面进行技术突破,有望成为公司未来重大业绩增长点。
(三)经营计划
1、抢抓政策机遇,提升经营业绩
2025年3月18日,三部委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明确报废国四及以下排放标
准营运类货车补贴标准,补贴范围或扩大至天然气营运货车,有望明显带动重卡内需向上。公司应用于重卡
的电控硅油离合器总成产品符合国六排放标准,预计带来收入增长。同时,公司已具备新能源商用车低压电
动风扇总成的批量生产能力,力争形成规模化业务,成为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将加
大海外市场调研力度,稳步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寻找业绩新增量。
2、强化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公司将持续加大资源投入,抓住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系统领域的窗口期,以"国内一流水平"为目标,进
一步巩固先发优势。我们将持续优化低压电动风扇总成产品性能,并加快高压大功率电动风扇总成产品的研
发与应用。围绕新能源商用车热管理系统的需求,公司将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关键零部件制造工艺和验证
能力。此外,公司还将扩充第三代电控硅油离合器风扇总成型号,开发排风系列和低弯矩系列产品等,进一
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3、用好“精益果实”,实现融合发展
公司将以“问路、问因、问果”的“三问”方式,注重抓关键之举、抓关键之人、抓关键之功,聚焦产
品质量、效率提升、节能降耗等,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以体系建设持续稳固发展定力,以对标管理持
续增强发展动力,以降本增效持续激发发展活力,以创新活动持续厚植发展潜力,以人才培养持续提高综合
素养。公司将精益与各项管理活动有机结合,实现融合发展、齐头并进。通过创新统筹和各车间的创新探索
,要让“精益”二字真正扎根企业生产经营,融入企业发展各个方面,形成齐抓共管、创优争先的精益管理
工作新局面。
4、扩大战略投资,完善产业布局
公司将围绕战略规划,积极推进北仑新基地建设项目,并结合公司业务布局,通过对外投资拓宽新能源
产业发展空间。公司将投入更多精力研究筛选并购项目,加大调研力度,特别是项目实地调研、多轮调研和
多渠道调研,提高调研评估质量,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公司进一步强化前期筹建方案的制定与落实
,争取在项目落地和产业链精准延伸上取得突破。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支撑经济、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宏观经济的
发展态势会对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行业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相关产品的订单,对公司业
绩造成一定的影响。
2、市场竞争风险
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公司如不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产品技术含量、提升品牌
影响力等,可能无法继续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及实现市场份额提升,甚至面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
3、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
汽车零部件产品价格与配套车型销售价格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新车型销售价格较高,以后随着销售
规模扩大和竞争车型的更新换代,销售价格将呈下降趋势。由于整车厂商处于汽车产业链顶端,对汽车零部
件供应商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会将降价部分传导至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导致与其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价
格也需逐年下降。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在产品质量、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形成的竞争优势,巩固与主要客户的合作
关系,不断加大业务开拓力度,并通过降低成本、增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