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3950 长源东谷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柴油发动机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制造业(行业) 18.68亿 97.31 4.35亿 98.54 23.29
其他业务(行业) 5165.00万 2.69 645.47万 1.46 12.50
─────────────────────────────────────────────────
缸体(产品) 10.18亿 53.02 2.87亿 65.01 28.20
缸盖(产品) 7.12亿 37.07 1.39亿 31.51 19.55
连杆(产品) 9545.05万 4.97 1011.40万 2.29 10.60
其他(产品) 9472.25万 4.93 526.68万 1.19 5.56
─────────────────────────────────────────────────
其他省市(地区) 10.45亿 54.46 1.93亿 43.61 18.42
北京市(地区) 4.84亿 25.19 1.16亿 26.34 24.05
湖北省(地区) 3.39亿 17.66 1.26亿 28.59 37.23
其他业务(地区) 5165.00万 2.69 645.47万 1.46 12.50
─────────────────────────────────────────────────
产品销售业务(销售模式) 13.87亿 72.24 2.29亿 51.92 16.53
受托加工业务(销售模式) 4.81亿 25.07 2.06亿 46.62 42.77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5165.00万 2.69 645.47万 1.46 12.50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缸体(产品) 3.83亿 49.45 1.18亿 63.56 30.71
缸盖(产品) 2.91亿 37.53 5826.82万 31.45 20.02
连杆(产品) 5361.82万 6.92 717.73万 3.87 13.39
其他业务(产品) 2506.93万 3.23 228.49万 1.23 9.11
其他产品(产品) 2227.90万 2.87 -22.73万 -0.12 -1.02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制造业(行业) 14.28亿 97.02 3.69亿 97.02 25.84
其他业务(行业) 4390.79万 2.98 1132.81万 2.98 25.80
─────────────────────────────────────────────────
缸体(产品) 7.91亿 53.72 2.11亿 55.48 26.69
缸盖(产品) 4.79亿 32.53 1.39亿 36.41 28.93
连杆(产品) 1.27亿 8.63 1853.36万 4.87 14.58
其他业务(产品) 4390.79万 2.98 1132.81万 2.98 25.80
其他产品(产品) 3156.42万 2.14 99.74万 0.26 3.16
─────────────────────────────────────────────────
北京市(地区) 5.69亿 38.65 1.45亿 38.05 25.50
湖北省(地区) 5.31亿 36.04 1.96亿 51.50 37.02
其他(地区) 3.73亿 25.31 3985.44万 10.45 10.69
─────────────────────────────────────────────────
产品销售业务(销售模式) 9.69亿 65.82 1.41亿 36.96 14.51
受托加工业务(销售模式) 4.59亿 31.20 2.28亿 60.06 49.74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4390.79万 2.98 1132.81万 2.98 25.80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缸体(产品) 4.22亿 58.23 --- --- ---
缸盖(产品) 2.13亿 29.43 --- --- ---
连杆(产品) 5535.47万 7.64 --- --- ---
其他(产品) 3410.27万 4.71 --- --- ---
─────────────────────────────────────────────────
产品销售业务(业务) 5.08亿 70.12 --- --- ---
受托加工业务(业务) 2.16亿 29.88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6.4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5.6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64500.28│ 85.6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6.0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4.8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60785.05│ 44.8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主要经营情况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968.62万元,同比增长30.38%;实现营业利润26,879.72万元,同比增
长10.09%;实现净利润23,018.11万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036.72万元,同
比增长5.37%。
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资产总额508,343.66万元,负债总额237,348.8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所有者
权益268,367.54万元。
2024年度,公司经营保持持续的增长,稳健发展,财务状况良好。
(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在2024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公司积极作为,主动迎接挑战。在商用车市场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公
司稳固了传统商用车业务的基本盘,同时大力开拓新能源混动车业务,协同客户推进产能提升工作,使产能
稳步增长,释放出强劲效能。随着商用车客户的稳健发展,乘用车产品销量快速上扬,多重利好因素协同发
力,公司营业收入实现显著增长,创下历史新高,成功全面推行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双轨并行的战略。以下为
2024年公司重点工作的完成详情:
1、传统市场稳扎稳打,持续深耕
凭借多年来积累的深厚行业底蕴,公司在商用车领域精心耕耘,成功构建起广泛且稳固的客户网络。产
品布局实现多元化发展,不仅有传统的柴油机产品,还积极拓展至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类别,以满足不同客户
的需求和市场的多样化趋势。在面对商用车市场整体下滑的严峻挑战时,公司积极应变,成功拓展重庆康明
斯、湖南道依兹、安徽汉马、浙江新柴等客户,尤其是重庆康明斯的业务拓展,将公司的传统业务由中重卡
车市场进一步扩展到大型工程机械用、船用、发电用发动机零部件市场,拓展了公司的业务领域。公司通过
优化生产线布局,引入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
此外,公司还加强了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
举措,公司成功抵御了市场下行压力,有效保持了业绩稳定,产品市场份额也实现了稳步提升。
2、新能源混动缸体缸盖业务蓬勃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在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度调研与精准预判后,公司果断在老河口和襄阳积极布局,新建了多条全
自动化的生产线。这些生产线引入了行业前沿的制造工艺与设备,从原材料的精准上线,到零部件的精细加
工,再到最后的装配环节,均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依托新增产能,公司在混动缸体缸盖领域发力显
著,全年比亚迪、赛力斯混动车缸体缸盖销量由2023年的8.98万套成功跃升至约54.5万套,实现了极为可观
的大幅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与业务拓展潜力。
3、智能化升级加速推进,成果明显
为全面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公司大力推进智能工厂建设项目。积极引入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
术,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促使生产线实现全自动化、智能化运行。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协同
效率和质量控制能力,显著增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4、开源节流深入开展,成效显著
公司持续深化开源节流工作,高度重视成本管理。对采购、设计、生产、运输等各个业务流程进行持续
优化,深入挖掘每个环节的降本增效潜力,全力提升公司整体经营效益。通过这些努力,公司在资源利用效
率、运营成本控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商用车市场
2024年,商用车市场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8
0.5万辆和387.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5.8%和3.9%。其中货车市场受运价低迷、需求疲软影响,产销降幅明显
(货车销量336.2万辆,同比降5%)。市场整体面临一定压力,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中投资减弱以及运价持
续偏低等因素影响,导致终端市场换车需求动力不足。
从商用车的燃料类型来看,2024年新能源商用车全年销量53.2万辆,市场渗透率从2023年的10.5%跃升
至17.9%,其中新能源重卡渗透率达13.6%。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占商用车总销量的13.7%。2024年商用车市场
在整体低迷中展现新能源转型韧性,政策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渗透率提升。
2024年中国柴油商用车销量为195.1万辆,同比下降约5%。受商用车整体市场下滑及新能源渗透率提升
影响,柴油商用车需求持续承压。短期来看,柴油商用车仍将在特定场景(如长途运输、出口市场)发挥重
要作用,长期来看,柴油商用车需通过技术升级、成本控制及市场定位调整,在环保法规和新能源竞争中寻
找新的生存空间,同时抓住出口市场的增长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年中国天然气商用车(主要为重卡)销量达17.82万辆,同比增长17%,主要受气价波动、政策支持
与调整、市场需求回暖及产品技术升级等因素影响。气价的周期性变化是短期销量波动的核心驱动力,而政
策导向和长期经济性优势则为行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行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扩张和政策支持下进入快速增长期,智能化、电动化与产业
集群化成为核心驱动力。新政策通过刺激需求、规范市场和推动技术升级,进一步巩固了新能源汽车的主导
地位,为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能源乘用车主要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燃料电池电动乘用车因技
术不成熟尚未普及。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全球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2024年新能
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消费者关注点从政策驱动转向产品性能、智能化和使用成本。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导入期、成长期进入快速增长期。技术层面,从电动化向智能化升级,2024年
城市导航的自动辅助导航驾驶(NOA)等技术实现产业化;产品层面,车型从中高级和经济型向家用主流A级
紧凑型拓展,电驱动系统形成纯电动与插电/增程“双轮驱动”格局;产业层面,从增量探索转向存量博弈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竞争进入决战阶段,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博弈白热化。
2024年,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混动车型发展迅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表明,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
售1,286.60万辆,同比增长35.5%,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514.1万辆,占比突破40%,较2023年上
升10.4个百分点。
由于混合动力汽车存在续航里程长、充电灵活性高、政策支持多等明显优势,消费者对车辆的认知和接
受度逐渐提高,随着插电混动车型的价格逐渐下探,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大了对插电混动技术的研发和投入,
推出了更多款式、更高品质的插电混动车型,也促进了该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柴油、天然气、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公司的柴油、天然气发动机零部件产品主要应用于轻、中、重型卡车、客车、工程机械和发电等市场,公司
的汽油发动机缸体和缸盖主要应用于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混动车型。公司的主营业务模式包括产品销售模式及
受托加工模式。产品销售模式下,公司自行生产或采购缸体、缸盖、连杆等毛坯进行加工后向客户销售;受
托加工模式下,公司按照客户要求为其提供的缸体、缸盖、连杆等毛坯进行加工。公司主要客户为福田康明
斯、东风康明斯、东风商用车、广西玉柴、比亚迪、赛力斯等大型发动机整机生产厂商和整车生产厂商。
公司采用行业内普遍适用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公司与主要客户一般先签署包含产品类型等在内的框
架性协议。在框架性协议下,客户定期提供具体订单,公司按客户的具体订单进行批量采购、生产、供货。
公司的生产模式为“精益生产下的订单驱动”的生产模式。公司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基准,按照客户指定的
产品设计图纸、产品生产工艺要求和产品供应标准,组织实施论证并为客户量身定制配套的发动机零部件生
产加工工艺流程,形成一整套的发动机零部件生产加工解决方案,在约定的时间内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
公司所处行业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制造专业化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汽车制造业”(C36)中的“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C3670);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证监会公告[2012]31号),公司所处行业为“汽车制造业”(
C36)。
汽车工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上下游关联产业众多,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加强,并成为支撑和拉动中国经济持续
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中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也显著拉动了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成为
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为中国成长为世界汽车制造强国奠
定了基础。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发动机缸体、缸盖、连杆、飞轮壳等发动机零部件,下游客户主要为发动机整机生产
厂商及大型整车生产厂商等。商用车发动机整机生产厂商及大型整车生产厂商筛选、培育新的核心发动机零
配件供应商通常需要3-5年的时间,需要对供应商进行技术及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成本控制
能力与及时供货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公司在发动机零部件领域具有多年的生产经验,公司的主营产品在
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与优质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公司已经与福田康明斯、东风康明
斯、广西玉柴等大型发动机整机生产厂商与东风商用车、比亚迪、赛力斯等大型整车生产厂商建立了长期、
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上述客户缸体、缸盖、连杆等核心发动机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
国内众多知名发动机整机生产厂商及大型整车生产厂的认可,一方面体现了公司技术、质量等方面的优
越性,另一方面也为公司在发动机零部件领域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为公司拓展新的客户资源及业务市
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2、技术优势
经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积累,公司形成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柔性发动机零部件生产技术。公司的
技术研发以自主研发为主,研发成功了多套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并已成功应用于规模化生产中。如针对发
动机零部件缸盖,公司研发成功了缸盖多品种柔性化生产线,开发出了柔性自动线用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控
加工模块,当柔性自动线由加工变型品种中的一种工件转向加工另一种工件时,可通过改变数控程序来适应
变型多品种加工,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在同类产品开发时也可借用此生产线,极大提高了开
发速度。针对发动机零部件缸体,公司研发成功了缸孔和曲轴孔偏置式设计技术,缸孔与曲轴的偏置错位布
局设计一方面降低了活塞的侧压力和摩擦力,延长缸套和活塞的使用寿命,降低发动机后续的维护成本;另
一方面节约曲轴和活塞运动的空间,减小发动机体积,节省整车安装空间、降低传输功率的损失。此外,针
对连杆、飞轮壳、主轴承盖、齿轮室、排气管等产品,公司分别掌握了胀断震动掉屑装置技术及小头衬套热
压装技术、自动定心胀紧夹具、瓦槽防错装置、永磁不变形装置、管口立加套车装置等核心技术体系。
3、装备优势
公司拥有众多国际领先的装备配置,如公司拥有德国进口的卧式加工中心、ALFING胀断机、辅助设备产
品检测三坐标、从澳大利亚进口的TX7+磨刀机、从日本进口的KOYORV2磨床、OKK卧式加工中心及立式加工中
心等。公司自主研发的生产技术及拥有的国际领先的生产装备能够良好地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满足客户
对高加工精度及高产品稳定性的要求,帮助公司获得了主流整车制造企业及发动机整机制造企业的充分认可
。
4、质量控制优势
公司通过了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并通过了福田康明斯、东风康明斯
等大型发动机整机生产厂商及东风商用车、比亚迪等整车生产厂商严格的供应商认证,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
理体系,对产品质量进行策划、控制、检验和监控,产品质量获得客户高度认可。公司于2024年被东风康明
斯授予“风雨同舟20载卓越合作伙伴”,2022年-2024年连续三年被广西康明斯授予优秀客户支持奖,2022
年-2024年连续三年被西安康明斯授予最佳支持奖、最佳交付奖,被广西玉柴授予2019年度国六最佳合作奖
、2021年度战略协同奖、2023年度准时交付优秀奖,被上菲红授予2022年度优秀供应商,被东风商用车授予
2021年度最佳供应商奖、2022年度COST活动优秀供应商,被上海新动力授予2022年度优秀合作奖,被弗迪动
力授予2023年度优秀供应商,子公司北京长源曾被福田康明斯授予2021年最佳供应商、2022年质量贡献奖、
2023年新产品开发奖、2023年台湖产业贡献奖、2023年北京市市级交通安全工作突出单位等奖项。
5、规模与产品优势
公司产品的产销规模在发动机零部件中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公司拥有多条缸体、缸盖、连杆、飞轮壳以
及排气管等主要产品的专业加工生产线,可以高效地为客户提供大批量生产作业,能够保证较强的供货能力
,赢得新老客户的认可。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柴油、天然气、汽油发动机缸体、缸盖、连杆、飞轮壳、主轴承盖、排气管及齿轮室
等发动机零部件,覆盖商用车和乘用车市场。产品的多样性有利于公司各产品的客户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共享
,降低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及管理成本。另外,产品的多样性也有利于满足客户集中配套采购的需求,同时
促进公司与客户在产品设计、开发技术、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多层面、多维度相互交流,有利于提升公司
产品及技术的研发能力。产品结构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公司避免单一产品带来的市场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1,968.62万元,同比增长30.38%;实现营业利润26,879.72万元,同比增
长10.09%;实现净利润23,018.11万元,同比增长5.37%;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036.72万元,同
比增长5.37%。
截至2024年年末,公司资产总额508,343.66万元,负债总额237,348.83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所有
者权益268,367.54万元。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本上形成了以整车配套为主,纵向一体化的“依附式”发展模式,本土零部件处
于整车的从属地位。汽车的规模化发展,驱动了围绕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形成,随着近年来上海、长
春、湖北、安徽、重庆、四川、广东、京津冀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崛起,中国已基本形成长三角、东北
、中部、西南、珠三角、京津冀六大汽车零部件集中区域,六大产业集群区域零部件产值占据全国的80%左
右。
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动力系统的核心,对汽车的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传统
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核心技术已经实现突破,我国品牌汽车及主要发动机生产企业逐步掌握了缸内直喷汽油机
、涡轮增压、乘用车柴油机、商用车柴油机高压共轨等产品的核心技术。
汽车发动机主要由缸体、缸盖、连杆、曲轴、凸轮轴、齿轮室、机油泵、排气管、进气管、活塞、汽缸
套、飞轮壳、主轴承盖等零部件构成,其中缸体、缸盖、连杆、曲轴、凸轮轴等属于发动机主要核心零部件
,具有可靠性高、耐久性强、精密度高等特点。上述核心零部件批量运用于发动机制造前,需要经过手工样
件、性能测试、工装样件、台架测试、环境试验、整车道路试验直到小批及大批量生产等多个环节,通常需
要耗时两年或更长,其开发、验证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及资金成本。
鉴于上述行业特点,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可靠性,发动机主机厂在选择核心配件供应商时,会考虑供应商
的历史经验、研发创新能力、生产保证能力、品质保证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财务状况等多方面要素。因此
,发动机主机厂在选择供应商时非常谨慎,零部件供应商和发动机厂的合作关系一旦确定后就比较稳定。行
业内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在拓展业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我国柴油、天然气发动机及其零部件发展趋势如下:
大马力:牵引车大马力化趋势明显,主流功率段越来越高。
轻量化:GB1589-2016新国标严格实施,将大力推动车辆向轻量化方向发展,通过降低车辆自重多装货
物和降低油耗,提升用户收益。
高端化:国内主机厂纷纷推出高端车型,在车辆品质上向进口车靠近。同时,保修期和保养周期大幅度
提升。
专业化:未来的物流会逐渐专业化,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需求匹配不同的车型,需求更细化、更场景化
。以快递为例,货物轻、干线运输,要求时效快、出勤率高,要求车辆装载容积大、高速度、高效率。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国家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对传统燃料汽车的发展迎来了新
的挑战。但就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在商用车尤其是中重卡市场,替代范围有限,部分整车厂虽已陆续推出
纯电、换电、氢燃料等新能源重卡,但是目前占比较小,鉴于目前动力电池的动力与续航能力的局限性,以
柴油、天然气等传统燃料为动力的内燃机商用车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是市场的主力,具有难以替代的地位
,特别是在货运、非移动道路机械以及船舶运输中,更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对
公司所处行业影响较小,传统燃料内燃机依然具有长期广阔发展的市场前景。
二、我国乘用车及其零部件发展趋势如下:
近年来,在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混动车型发展迅猛,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1,286.6万辆,同比增
长35.5%,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514.1万辆,占比突破40%,较2023年上升10.4个百分点。
随着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混动车型结合了传统燃油车和纯电动车的优势,既拥有燃油车的
长续航能力,又具备电动车的节能环保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出行需求,减少里程焦虑。自主品牌
在混动领域发展迅速,比亚迪、赛力斯等国产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将越来越高。随着越来越多的纯电车企也开
始布局混动赛道,各品牌车企等纷纷宣布推出混动车型,混动车市场迎来更多新玩家和新产品。
2025年,插混和增程车将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快速发展领域,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比重将接近50
%。在全球汽车行业逐渐向燃油车全面混合动力化的趋势下,混合动力汽车有望迎来发展的“快车道”,其
年销量潜力巨大,未来有望达到千万级别。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秉持“长于品质,源于专业”的经营理念,聚焦于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专业化发展,将质量
视作企业发展的基石,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在行业中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一、商用车市场深耕
在商用车市场板块,公司在维持现有客户产品合作稳定的基础上,持续深化合作层次。凭借公司独有的
核心技术优势,积极拓展产品品类,逐步提高产品在各应用场景的渗透率。与此同时,充分借助公司积累的
品牌优势,大力开拓商用车市场的新客户资源,拓展公司的产品种类,稳步提升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最大化发挥公司规模化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及效率优势。
二、新能源领域拓展
进一步强化与国内新能源头部车企的合作紧密度,以发动机缸体、缸盖等核心零部件业务为依托,积极
探寻并开拓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其他客户群体,拓展相关产品业务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传统能源与新
能源业务协同共进、双轨并行”的发展格局,有力推动公司业务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加速转型升级进程。
三、研发投入与品质提升
公司持续加大在研发层面的投入力度,专注于产品品质的全方位提升,全力打造长源特色的精品产品。
以高品质、高效率的产品为客户提供精细化服务,以此增强客户满意度,稳固公司在市场中的良好口碑与竞
争地位。
(三)经营计划
2025年,公司将坚定不移地围绕既定经营战略开展各项工作。
在商用车领域,全力提升柴油、天然气发动机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一方面,在巩固现有核心客户长期稳
定合作关系的同时,深入挖掘公司在柴油、天然气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制造领域积累的领先技术优势,凭借良
好的品牌声誉,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拓展公司的产品种类。公司将充分利用规模优势与先进设备优势,
主动与更多整车生产商及发动机制造企业对接,通过建立深度合作模式,从产品研发协同、供应链整合等多
维度发力,稳步提升公司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
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以新能源混动、增程式车型发动机缸体、缸盖业务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新能源业
务的发展。公司仍将积极配合现有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建设和提升产能,提升现有客户的渗透率,同时还将
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产品品质稳定,
按时交付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同时,密切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动态,积极拓展其他头部车企客户,
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规模生产优势。
产品研发上,公司将整合内部及外部的发动机缸体缸盖生产经验与技术,组织专业研发团队进行深入研
究。持续投入资金更新生产工艺,对新技术、新工艺进行重点攻关。通过建立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让实验室
的成果快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切实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成本管控层面,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在生产环节,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优化生产流程;采购环
节,与优质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降低采购成本;运输环节,合理规划物流路线,提高运输效率。进一
步强化工艺创新,深入开展标准化生产与作业,提升产品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为满足公司长期战略发展需求,制定完善的人才成长与培养路径,根据员工岗位需
求和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定制化培训课程。完善薪酬体系及激励机制,设立绩效奖金、项目奖励、股权激励
等多种激励方式,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入,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战略后备人才梯队。
上述经营计划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行业周期波动风险
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为下游汽车发动机整机生产厂商及整车制造企
业提供相关零部件产品。
公司商用车板块的生产经营状况与下游汽车行业的景气程度尤其是商用车行业的景气程度密切相关,且
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
公司乘用车板块的业务与下游乘用车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新能源混动车型的发展趋势对公司的
客户需求影响较大。
2、新能源商用车与传统商用车的替代风险
近年来,受政策与市场需求共同推动,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目前在商用车领域,新能
源汽车与传统燃料汽车相比,仍存在续航能力差、能源补充困难以及动力不足等方面限制。若未来新能源汽
车的上述技术瓶颈取得突破性进展,可能会改变目前以汽柴油为动力的传统汽车产业格局,进而对公司的生
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3、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发动机零部件毛坯,公司直接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较高。
公司商用车缸体、缸盖毛坯主要由铸铁等加工而成,其价格受铁矿石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虽然公司
与主要客户建立了原材料价格联动机制,能够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部分风险予以转嫁,但是原材料价格
的波动仍会导致公司存在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乘用车项目缸体、缸盖毛坯主要由铝材铸造加工而成,其价格受有色金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