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05319 无锡振华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和相关模具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以及提供分拼总成加工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行业) 23.94亿 94.60 5.27亿 80.42 21.99
其他业务(行业) 1.37亿 5.40 1.28亿 19.58 93.75
─────────────────────────────────────────────────
冲压零部件业务(产品) 14.84亿 58.63 2.49亿 37.98 16.76
分拼总成加工业务(产品) 4.39亿 17.36 9625.92万 14.70 21.91
模具业务(产品) 2.91亿 11.49 3662.74万 5.59 12.59
选择性精密电镀加工业务(产品) 1.80亿 7.11 1.45亿 22.14 80.53
其他业务(产品) 1.37亿 5.40 1.28亿 19.58 93.75
─────────────────────────────────────────────────
国内(地区) 23.89亿 94.41 5.24亿 80.07 21.94
其他业务(地区) 1.37亿 5.40 1.28亿 19.58 93.75
国外(地区) 464.38万 0.18 226.85万 0.35 48.85
─────────────────────────────────────────────────
直销(销售模式) 23.94亿 94.60 5.27亿 80.42 21.99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37亿 5.40 1.28亿 19.58 93.7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冲压零部件(产品) 6.06亿 54.19 9660.97万 35.29 15.96
分拼总成加工业务(产品) 2.03亿 18.15 3941.41万 14.40 19.44
模具(产品) 1.58亿 14.18 1081.35万 3.95 6.83
选择性精密电镀加工业务(产品) 8913.16万 7.98 7291.47万 26.63 81.81
其他(产品) 6161.93万 5.51 5403.06万 19.73 87.68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行业) 21.45亿 92.58 4.82亿 82.92 22.46
其他业务(行业) 1.72亿 7.42 9922.91万 17.08 57.72
─────────────────────────────────────────────────
冲压零部件业务(产品) 12.72亿 54.91 1.09亿 18.76 8.57
分拼总成加工业务(产品) 5.91亿 25.53 2.46亿 42.32 41.57
其他业务(产品) 1.72亿 7.42 9922.91万 17.08 57.72
选择性精密电镀加工业务(产品) 1.53亿 6.61 1.22亿 20.93 79.42
模具业务(产品) 1.28亿 5.54 531.19万 0.91 4.14
─────────────────────────────────────────────────
国内(地区) 21.40亿 92.38 4.80亿 82.62 22.43
其他业务(地区) 1.72亿 7.42 9922.91万 17.08 57.72
国外(地区) 468.48万 0.20 175.31万 0.30 37.42
─────────────────────────────────────────────────
直销(销售模式) 21.45亿 92.58 4.82亿 82.92 22.46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72亿 7.42 9922.91万 17.08 57.72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零部件(产品) 5.32亿 54.91 --- --- ---
分拼总成加工业务(产品) 2.42亿 25.02 --- --- ---
其他(补充)(产品) 9462.27万 9.77 --- --- ---
电镀加工业务(产品) 5859.88万 6.05 --- --- ---
模具(产品) 4121.55万 4.25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8.6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5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86038.36│ 73.5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8.4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8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84424.02│ 26.80│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经营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传统业务智能化+新能源业务规模化”的双轮驱动,紧抓汽车行业发展新机遇,
持续发力新能源转型。与特斯拉、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商的合作不断深化,新能源汽车
零部件业务占比稳步提升,为公司业绩增长注入新动力。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为253073.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23%;公司营业成本187602.10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8.02%。
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264.92万元,同比增加39.54%;管理费用9494.29万元,同比减少6.86%;研发费
用6281.72万元,同比减少2.98%;财务费用2549.18万元,同比增加17.15%。
2024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为45350.27万元,同比增长30.80%;实现净利润为37786.48万元,同比增长
36.30%。
(二)、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经营情况的分析
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2.58%、94.60%。公司围绕“传统业
务智能化+新能源业务规模化”的双轮驱动,深化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新格局。报告期内,收入总体呈增长趋
势,经营稳健。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冲压零部件业务、分拼总成加工业务、选择性精密电镀业务及模具业务组成。
2024年度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相比2023年度增加24891.10万元,同比增长11.60%,主要原因是2024年国内汽车
产销规模再创新高,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汽车工业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庞大的汽车工业规模给
上游汽车零部件行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公司汽车冲压零部件、选择性精密电镀加工业务、模具业务都
有较好表现。
报告期内,冲压零部件业务同比增长比例在16.64%,“传统业务智能化+新能源业务规模化”的双轮驱
动模式中,传统燃油车客户上汽乘用车多年深度合作,确保订单稳定,新能源客户特斯拉、理想、小米给公
司提供全新的增长曲线。选择性精密电镀业务同比增长17.55%,主要是终端产品高压电喷系统在传统燃油车
的使用的同时,在混动车、增程车等新能源车型上也得到使用,随着国内新能源产销规模达千万级,无锡开
祥的营收增长增添新动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公司属于“36汽车制造业”,大类下细分分类“3670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
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
积极施策,及时出台“两新”政策,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汽车产业转型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全年产销稳中有进,表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
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
。其中,乘用车产销持续增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积极作用;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年产销首
次突破1000万辆,销量占比超过40%,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汽车出口再上新台阶,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
多样化消费选择。
伴随着我国整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亦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凭
借其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在诸如发动机、变速器、底盘各系总成等高附加值关键零部件形成了主导地位;自
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则通过不断学习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先进经验,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行业经过长期发展,具有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实力充足、产业集中度高、全
球同步配套的特点,目前已涌现出以德国博世、日本电装、加拿大麦格纳等为代表的销售收入超百亿美元的
企业。在地域上,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美国、日本、德国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出现了一批汽车零部件龙头
企业。《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2024年发布的《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榜》中,我国
企业共15家上榜,上榜企业数量在日本、美国和德国之后排名第四。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应用于公司持续深耕于汽车零部件领域,主营业务板块为冲压零部件业务、分拼总成加工业务、模具和
选择性精密电镀加工业务。具体情况如下:
1、冲压零部件业务
冲压是指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
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冲压件)的成形加工方法。汽车制造中有60%-70%的金属零部件需要冲压加工成型
。冲压零部件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每辆车上约有1500个冲压件,广泛应用在车身覆盖件、车内支撑
件、结构加强件、座椅系统、仪表系统、排气系统及动力总成等。
公司生产的汽车冲压零部件产品因客户、车型、用途、工艺复杂程度等因素而各不相同。报告期内,公
司生产并销售的汽车冲压零部件涵盖汽车车身件、底盘件、动力总成件和电子电器件等,其中部分零部件专
为新能源车型使用。
2、分拼总成加工业务
整车制造商生产车间一般分为冲压、车身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车间,分拼总成加工业务来源于原
整车制造商的车身焊接车间。报告期内,公司分拼总成加工业务主要为上汽乘用车郑州工厂和宁德工厂提供
服务,分拼总成加工零部件涉及500余种。
3、选择性精密电镀加工业务
公司为汽车发动机高压喷油器和高压燃油泵中的部分零部件(主要为衔铁、内支撑杆和铁芯等)提供选
择性精密电镀加工服务,在客户指定的零部件关键部位进行精密镀铬,提升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确保
上述零部件在长期高压高频率运动的工况下保持正常工作。
4、模具业务
公司的汽车冲压模具主要用于配套生产汽车冲压零部件。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具生产能力,
可以实现单冲模、多工位模和级进模的开发设计、制造加工、销售和服务一体化。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是经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税务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目前拥有包括“双向压边的拉深及压印一体化模具”“锁支撑三动式拉伸机及拉伸方法”“级进模感
应定位装置”等在内的多项专利技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专利148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体现出
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冲压及焊接零部件领域,公司目前已形成从前期工艺流程设计分析、冲压模具研发、到后期的冲压及
焊接技术工艺的完整技术体系,有效地缩短了冲压模具制造的周期,降低整体的生产成本,提高冲压及焊接
零部件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在选择性精密电镀领域,制造商对于内部元件的电镀位置、膜厚分布与均匀
性、表面形貌修饰、产品一致性等有着极高的要求,工艺研发难度大,生产控制严苛,公司通过自主开发与
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研制并不断完善生产设备,并针对性地自主开发工装夹具,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
性、一致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2)生产设备优势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特点是生产批量大、标准化程度高、质量要求严格,这要求制造设备拥有较高的加工
精度和质量稳定性,并能适应快速连续满负荷的生产环境。公司拥有机器人柔性自动冲压生产线、多工位级
进模自动冲压线、自动开卷落料冲压生产线、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等先进设备。上述设备在保证公司汽车车身
冲压及焊接总成零部件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和高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及下游整车制造商对产品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司也在不断引进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生产工艺
水平,优化产品性能指标。
(3)客户资源优势
对于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与整车厂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公司
主要客户为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等国内知名整车制造商,并已与特斯拉、理想汽车、小米汽车
等多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公司全资子公司无锡开祥目前为联合电子在精密
镀铬工艺领域国内唯一的合格供应商,也是德国博世全球产能重要供应基地之一。这部分客户在选择产品时
注重供应商的综合实力,因此成为该类企业的供应商不仅体现了公司较强的产品竞争能力,提升公司在汽车
零部件领域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开拓新的客户。
(4)行业配套优势
公司在汽车配套产业链中耕耘多年,形成了较为显著的行业配套优势。一方面,公司已经在国内主要客
户周边建有多个生产基地以及全面的生产配套网络,缩短了与整车厂的配套距离,也缩短了对整车厂要求的
反应时间。另一方面,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行业运作经验,能充分了解客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实际需求。从前期
产品设计阶段开始,公司就能将客户需求快速准确的融入产品开发规划,并不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究工作
,从而快速生产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5)管理优势
公司主要管理团队一直专注于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行业的管理工作,核心成员大多具有十年以上的行
业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索,在消化吸收众多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公司形成了
一套较为完善,且行之有效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同时,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逐步引入了ERP业务管
理系统、MES系统、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全面覆盖采购、生产、仓储、物流、财务等
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全环节的实时信息共享,提高了沟通效率,为控制产品成本、保障产品质量提供
支持。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30730250.02元,同比增长9.2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
7864819.25元,同比上升36.30%。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汽车产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具有市场潜力大、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规模效益明显、资金
和技术密集的特点。汽车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公司所属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下游汽车整车制造业提供相应的零部件产品
,是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1)汽车行业概况
①全球汽车产业已趋于成熟
汽车工业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演变,现已步入产业成熟期,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世界汽
车组织(OICA)的数据,2010年至2017年,全球汽车产销量保持稳步增长;2018年至2020年,全球汽车产销
量出现负增长;2021年起全球汽车产销量重回增长趋势,2023年产量、销量分别为9454.7万辆、9272.5万辆
,同比变动分别为10.3%、11.9%。
②我国是全球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
汽车工业产业链长,覆盖面广,上下游关联行业众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快速扩张,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汽车工业总体呈增长态势。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交通拥堵及停车难、部分大城市实施限购以及共享用车模式的兴起等一系
列因素,导致我国汽车产销量的增速曾出现下滑。但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型城镇化的推进,
刚性需求导致的汽车保有量增长仍将长期存在,我国汽车行业仍具有增长的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
,2024年我国民用汽车千人保有量为250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汽车市场发展潜力仍
然较大。2021年起,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带动以及系列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拉动下,我国汽车的产
销量开始呈现复苏增长态势。2024年我国汽车产量、销量分别为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
7%和4.5%,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
伴随多国政府的政策鼓励支持与技术迭代升级,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市场规模逐年升高
,渗透率持续提升。根据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白皮书
(2025年)》,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23.6万辆,同比增长24.4%。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
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的数据,2024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
,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呈高速增长态势。
(2)汽车零部件行业概况
①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汽车行业是以整车装配为核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为支撑的产业。汽车零部件行业是汽车产业链中的重
要环节,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需要众多零部件生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在成熟的汽车产业链体系中,整车厂商
负责车型开发设计、整车组装和终端品牌经营,零部件企业负责零部件的模块化、系统化开发、设计和制造
,其供应链条为“零件→组件→部件→系统→总成”。
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逐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多层级供应商体系结构,其中,一级供应商直接为整车
厂商供应产品,双方之间往往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地位比较稳定;二级供应商通过一级供应商向整车
厂商供应配套产品,依此类推,随着所处金字塔层级的降低,产业进入壁垒和技术要求也相应降低,市场竞
争也就越激烈。
②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与汽车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伴随我国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
持续增加以及零部件采购的全球化,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在汽车行业平稳增长
的带动下,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发展总体情况良好,呈现出持续稳步增长的态势。2012年至2017年,下游整
车市场的旺盛消费需求驱动国内零部件行业迅速发展。2018年受汽车行业整体市场变动的影响,汽车零部件
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出现下滑。2019年以来,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所增加,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
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310.65亿元,较2019年增长1.55%,行业重新进入上升通道。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
恢复正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大幅增长。汽车行业的回暖也给相关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大量订单,汽
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增加,2021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667.65亿元,较2020
年增长12.00%。
③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分工模式不断趋于专业化
随着汽车行业战略格局的调整,以及全球化采购的推进,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分工模式不断趋于专
业化。整车企业将致力于整车开发及装配技术、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并将以往内部完成的大量生产和
研发活动委托给专业零部件厂商;零部件企业则在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大规模生产。
零部件企业接替整车企业转移出来的生产和研发任务,使得零部件厂商在整车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得以
越来越深地介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来样或来图加工,而是要承担产品设计、制造、检验、质量保证、及时
供货以及市场服务的全部责任。因此,具备研发、生产、装配能力并且具有良好信誉的零部件供应商才能成
为整车厂商的一级配套供应商,其它零部件企业只能成为二级或更低级别的供应商。
④中国自主品牌整车的发展将带动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自主创新能力突
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自主品牌企业。根据乘联会数据,2024年我国乘用车市场范围内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
售1797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比例提升至65.2%。自主品牌整车制造企业因地缘和成本的因素,倾向于向
内资汽车零部件厂商采购零部件,自主品牌整车厂的崛起为国内上游零部件行业带来新的市场空间,有助于
培育国内优质零部件供应商,将带动内资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未来,公司将持续抓住我国汽车工业持续稳步发展的机遇,在汽车零部件领域持续深耕,进一步拓展公
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板块。围绕“保持定力,开拓发展”的宗旨,凭借在汽车车身冲压及焊接总成零部件领域
积累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优势,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产能力,实现产能布局的优化提升,持续落实生产
技术工艺改造升级以及产品研发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发挥规模化经营效应。此外,公司还将加强企业内部管
理,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持续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持续经营能力。最终使无锡振华成为令客户满意的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进一步将公司真正打造成基业常青、行业一流品牌。
(三)经营计划
根据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公司制定了未来几年在公司整体产能布局、研发、生产及制造工艺升级、人
才引进与培养、企业组织结构、融资及对外收购兼并等各方面的计划,具体如下:
1、产能战略布局计划
公司将在不断提升公司无锡总部研发生产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公司郑州、宁德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
,并积极建设并拓展上海、廊坊、武汉生产基地的产能极限,解决当前产能瓶颈的同时,为下游整车制造商
提供更为全面、及时的支持与配套服务。公司未来会进一步加强与整车制造商的合作,进行贴近式的产能布
局,大力提升现有整车制造商客户、零部件供应商客户及其他新客户的配套服务能力。
2、生产技术工艺改造升级计划
未来几年,公司将继续紧随当前工业技术不断提升的脚步和工业自动化的时代趋势,同时顺应汽车零部
件轻量化的潮流,不断提升公司生产工艺技术,通过外部先进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内部生产工艺的提升改
进,一方面增加公司单位时间内的生产能力,满足整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配套商客户对于产品类型和产品
供应及时性的需求,另一方面显著提升公司产成品的质量,进一步降低公司生产零部件的废品率,提高公司
单位原材料的生产效率。
无锡开祥已获取上汽英飞凌汽车功率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功率半导体电镀底板产品的定点通知。报
告期内,相关产品正在研发试制当中。随着无锡开祥新建车用功率半导体组件项目取得有权部门的环境批复
,公司新项目新工艺的成功落地,将为公司拓展全新的新能源业务赛道。
3、模具技术研发计划
汽车模具是决定汽车冲压零部件产品质量最核心的因素之一。模具的质量水平决定了汽车冲压及焊接零
部件产品的品质及生产成本情况,目前公司的模具一方面来自于公司内部无锡方园的自主研发和制造,另一
方面则主要来自于从公司外部进行的模具采购。未来公司会不断加强汽车冲压零部件模具的研发能力,一方
面,通过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提升公司自身模具的加工制造能力,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模具设计方面的
专业人才,提升模具设计团队的实力,以提升自身模具设计质量。
4、人才引进及培养计划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公司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的不断拓展,公司将在现有职工编制的基
础上,遵循提升效率、优化结构和保证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持续吸引业务
操作能力过硬的高级技术人才,具备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和模具开发能力的科研人才,通晓财务会计、法律知
识的专业人才,及具备质量控制和物流管理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等。
公司会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完善更为有效的用人机制,一方面,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内
外部课程培训与岗位学习,提升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健全更为有效的绩效考核
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发挥自身所长,进行自我学习和能力提升,进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公司通
过合理的绩效激励等方式努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5、组织结构深化调整规划
公司将继续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规及部门规章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运作,完善公司管理层的工作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决策机制、市场快速反
应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提升整体运作效率,实现企业管理的高效灵活,驱动组织的
高成长,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
6、融资计划
未来,公司会根据行业的变动趋势及自身实际财务情况,合理测算自身的资金需求;公司会在巩固自身
经营利润积累的同时,综合各种融资方式的具体融资成本,合理地使用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间接融资和在资
本市场中的股权、债权等直接融资方式,为公司的未来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汽车行业产销下滑的风险
汽车行业整体增速受宏观经济运行和行业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虽然2024年汽车产销量保持双增长,但
因为国内外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汽车行业依然有较大影响。如果汽车行业产销下滑,则将对公司营业收
入产生相应冲击。
2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
目前国际摩擦、加息周期、高通胀压力等对市场整体影响依旧持续,原材料单价存在继续上涨的可能性
,进而导致公司采购成本上升,公司原材料的价格波动对主营业务毛利率的影响较大。
3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所在行业的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相对充分、激烈。如公司不能充分利用自身已积累的优势,抓
住有利时机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公司产品的自动化生产及稳定供应,并通过优化产品结构,紧跟国内外汽车
市场趋势,公司市场竞争力会被不断削弱,对公司未来新业务承接带来不利影响。
4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风险
公司经过多年持续健康发展,建立了较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和组织运行模式,培养了具有先进理念、视
野开阔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目前公司已经有九家全资子公司,生产和管理人员相应增加,公司的组织结
构和管理体系将趋于复杂,对公司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内部控制等各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
倘若公司不能及时提高管理能力以及充实相关高素质人力资源以适应公司未来的成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将
会给公司带来相应的管理风险。
5国际贸易摩擦风险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对欧美等主流市场的出口量和市占率逐步提升,给传统汽车强国带
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潜在的贸易摩擦风险不断提高。近期欧盟地区、美国等出于支持本土产业发展等目的
,出台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相关限制性政策与法案,影响了公司下游整车厂商电动汽车出口,进而可能对
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了不利影响。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