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057 金达莱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提供创新型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营(产品) 9450.94万 56.15 6371.93万 59.90 67.42
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产品) 3583.16万 21.29 1995.05万 18.75 55.68
水污染治理装备(产品) 2592.83万 15.40 1648.29万 15.49 63.57
其他业务(产品) 1205.26万 7.16 623.07万 5.86 51.70
─────────────────────────────────────────────────
国内地区(地区) 1.68亿 100.00 1.06亿 100.00 63.20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环保行业(行业) 4.08亿 99.74 2.52亿 100.21 61.87
其他业务(行业) 107.33万 0.26 -52.22万 -0.21 -48.65
─────────────────────────────────────────────────
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营(产品) 2.23亿 54.64 1.54亿 60.99 68.74
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产品) 1.33亿 32.50 7681.54万 30.50 57.79
水污染治理装备(产品) 3378.12万 8.26 1585.98万 6.30 46.95
其他业务(产品) 1882.06万 4.60 557.35万 2.21 29.61
─────────────────────────────────────────────────
国内地区(地区) 4.08亿 99.74 2.52亿 100.21 61.87
其他业务(地区) 107.33万 0.26 -52.22万 -0.21 -48.65
─────────────────────────────────────────────────
直销(销售模式) 4.08亿 99.74 2.52亿 100.21 61.87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07.33万 0.26 -52.22万 -0.21 -48.6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营(产品) 1.10亿 53.33 7610.13万 58.95 69.37
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产品) 5832.13万 28.35 3926.95万 30.42 67.33
水污染治理装备(产品) 2913.74万 14.16 1162.87万 9.01 39.91
其他业务(产品) 856.23万 4.16 210.57万 1.63 24.59
─────────────────────────────────────────────────
国内地区(地区) 2.06亿 100.00 1.29亿 100.00 62.7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环保行业(行业) 5.02亿 99.31 3.24亿 99.96 64.61
其他业务(行业) 346.93万 0.69 14.13万 0.04 4.07
─────────────────────────────────────────────────
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营(产品) 2.31亿 45.79 1.57亿 48.47 67.94
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产品) 2.14亿 42.39 1.33亿 41.15 62.32
水污染治理装备(产品) 3439.39万 6.81 2425.60万 7.48 70.52
其他业务(产品) 2528.31万 5.00 941.79万 2.90 37.25
─────────────────────────────────────────────────
国内地区(地区) 5.02亿 99.31 3.24亿 99.96 64.61
其他业务(地区) 346.93万 0.69 14.13万 0.04 4.07
─────────────────────────────────────────────────
直销(销售模式) 5.02亿 99.31 3.24亿 99.96 64.61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346.93万 0.69 14.13万 0.04 4.07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2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5.3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6609.53│ 16.16│
│客户2 │ 5677.06│ 13.88│
│客户3 │ 3974.76│ 9.72│
│客户4 │ 3776.02│ 9.23│
│客户5 │ 2618.12│ 6.40│
│合计 │ 22655.49│ 55.3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2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8.4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1373.18│ 19.90│
│供应商2 │ 559.36│ 8.11│
│供应商3 │ 340.18│ 4.93│
│供应商4 │ 231.93│ 3.36│
│供应商5 │ 148.84│ 2.16│
│合计 │ 2653.49│ 38.4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发展情况
1、行业发展阶段及特点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
出第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环保行业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监管体系等框架不
断成型和稳定,同时持续开展大规模污染防治攻坚战,很多环境问题得到了缓解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
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措施。
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要求聚焦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底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目
标任务,在区域、省域、城市、县域各层级,分级分类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到2027年底前重点支持京津冀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和长江、黄河流域以及5个左右省份、50个左右城市、100个左右县开展先
行区建设,率先建成一批示范区域和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标杆。2025年3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
部联合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环保装备
制造业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技术保障,并从推动关键环保技术装备研发攻关
、加快先进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推动环保装备制
造产业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202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
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总结了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工作体制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作出全面规范,为法治化、规范化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提供
重要制度依据。2025年5月,生态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美丽河湖
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要求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水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以高水平
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当前,环保行业大监管格局已基本形成,以国央企为主的重资产企业是环保行业的主导者,能够以良好
的资本手段构建平台、扩大资产规模、提高效率,普遍具备较强的产业属性,竞争优势明显,且行业整合趋
势显著,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而受当前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环保行业的新增项目需求逐步放缓,市
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不少环保企业的经营从“开拓型模式”变为“运营型模式”,这就对企业的运营技术
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水环境治理而言,水体污染构成因素复杂且多元,污染物种类多、含量各异、变化快,而市场对于污
水处理效果及效益的要求日益提高,监管也日趋严格,这就要求污水处理不再仅仅依托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
工艺,而应当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在处理效果效率、降本增效方面持续发力,以实现更好的社会、经济、
环境效益。目前常见的污水生化处理工艺可分为自然生态型和人工强化型两大类,其中自然生态型主要包括
人工湿地、稳定塘以及土壤地下渗滤处理工艺等。人工强化型工艺是目前主流的污水处理工艺,包括活性污
泥法及其衍生工艺、MBR工艺,以及公司开创的FMBR工艺等。目前行业工艺特点突出体现在工艺路线及核心
技术原理、整体污水处理效果等方面,FMBR工艺作为公司独创的核心专利技术体系,在脱氮除磷效果、工艺
流程缩短、有机污泥减量、运维成本降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于2025年被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
的第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是江西省唯一入选的先进实用技术。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市场地位
随着环保市场的成熟度逐步提升,增量市场空间变窄,存量竞争更为激烈,行业增长速度放缓。需求升
级的同时也带来了环保技术的升级迭代,这不仅体现在环保设施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更体现
在环保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是环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和监
管要求的提高及常态化将推动行业实现“价值回归”,企业也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不断提高效率和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和附加价值。
基于自主研发的FMBR核心技术,公司开发出成套化、标准化的FMBR一体化技术装备以及“地上公园、地
下治污”的花园式生态水厂建设模式,具有集成度高,出水稳定、水质好,有机剩余污泥排放量少,占地小
,综合成本低等显著优势,实现了自动化运行、智能化监控、标准化生产,产品通用性强、简单易用,应用
规模可大可小、形式可集可散、地域可城可乡,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海外多个国家取得广泛应
用,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企业形象,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指
出要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到2027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和较大面积劣V类水体。要求以设计日处
理能力100吨及以上的设施为重点,加强监管,到2027年和2035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分别
达到60%、85%。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23年,全国建制镇污水处理率为
67.71%,乡污水处理率为33.37%,乡镇村污水处理市场尚有较大增长空间。公司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灵活性
强,适用于排污点分散、灵活度要求高的村镇,可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回用,在村镇污水处理市场能
够迅速推广;2017~2024年度,公司连续多年被中国水网、E20环境平台评为“村镇污水处理领域领先企业”
。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村镇污水处理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的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村镇污水处理装备供应商。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3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23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6
9%,县城污水处理率达97.66%。城市污水处理市场总体以存量为主,但不同地区存在污水治理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特点,以及老旧管网渗漏严重、设施提标改造需求迫切、再生水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20
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要求加强城市生活
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及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改造,加快建立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建设运维机制。近年
,公司依托自身核心技术,同时结合“源头截污、就地治污、集散结合、清水回补”分布模式,针对承接的
相对大型化、集中化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强化运营、加强精细化管理,取得良好的治污效果,有效推动城市
污水处理的精细化运营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司无人值守的新型智慧化运营也高度契合国家数字化基础建
设和“双碳”趋势。
(2)技术地位
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高新技术
企业,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火炬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近
30项,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编制了两项国家标准、三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两项化工行业标准、一项行业
技术指南。“十二五”期间,公司承担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流域面源污染处理设备研
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课题,进一步完善了FMBR工艺及装备,被纳入水专项“水污染治理关键技术、核心材
料及成套装备国产化与产业化”标志性成果。
公司自主研发的FMBR污水处理新工艺,攻克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碳氮磷同步深度去除、污
泥源头减量等技术难题,成功构建起微生物平衡共生、内源循环的生态系统,提高了生物降解效率,实现了
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去除碳、氮、磷等污染物,已在多个污水处理领域、国内大多数省份迅速推广应用。
FMBR工艺具有工艺流程短、集成度高,出水稳定、水质好,降低有机剩余污泥排放量,综合成本低等显
著优势,得到政府等客户的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被认定为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先后被列入工信部第一批
先进适用技术名单、工信部第四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国家水
专项第一批典型工程示范及推广工程清单、《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水污染防治领域)》《节水治污
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等多个国家级、省市级先进、主推水环境治理
技术目录,获得美国爱迪生发明奖、美国马萨诸塞州公开征集污水处理创新技术试点项目、美国科学技术创
新奖(R&D100)-企业社会责任特殊贡献奖、国际水协东亚应用研究领域项目创新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
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等一系列国内外重要奖项。
(二)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系国内先进的创新型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长期专注于解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的痛点、难
点,立足自主创新,先后攻克碳氮磷同步深度去除、污泥源头减量等技术难题,独立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
权的FMBR污水处理新工艺和JDL重金属废水处理新工艺,并在全国村镇污水处理、市政污水处理、黑臭水体
外源截污治理、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公司以自有核心工艺为支撑,不断整合产品、技术、生产与服务,构建起水污染治理装备、水环境整体
解决方案与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业务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能力,及以新
工艺、新技术开发推广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导的市场竞争力。
2、主要产品及服务
(1)水污染治理装备
公司水污染治理装备产品由污水提升系统、曝气系统、膜系统、产水系统、反清洗系统、电气系统、壳
体以及其他标准部件等高效集成,配合自主开发的集反清洗、曝气、产水、液位等于一体的PLC智能控制系
统,实现了系统自动化控制和远程智能化监管,布局科学、合理,一体化程度高。
公司水污染治理装备主要根据客户快速实施或相对分散的治理需求进行生产、销售,产品按外形可分为
罐体和箱体,其技术原理、产品性能均一致,该产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作为标准化产品,公司水污染治理
装备根据客户进水水质、出水要求、处理规模等形成了系列化标准装备。
公司的水污染治理装备应用规模可大可小、分布可集可散、地域可城可乡,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强,在
村镇污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市政污水处理等领域快速推广,促进了水环境治理事业提质增效。
(2)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
该业务主要针对相对规模大、集中化的水环境治理需求,为客户提供标准化设计、物料采购、预加工及
二次开发、现场系统集成、调试、售后维保等一揽子服务,对水环境治理项目实施全过程或若干阶段承包,
为客户提供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
基于自身水污染治理装备在村镇污水处理等领域积累的口碑,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公司实施的中大型项
目具有集成度高、水质好、占地小、建设周期短、综合成本低等特点,公司逐步将FMBR工艺应用于市政污水
处理厂扩容或新建、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同时,公司项目可建设为地下生态水厂、地上公园的智慧生态水
厂模式,形成水城相融、人水相依的生态水景公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3)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营
实现良好的水环境治理效益需要先进的装备、设施,也需要专业的运营。目前,我国环境公用设施投资
运营市场化加速推进,第三方治理机制加速完善,市政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对专
业机构“全托管”运营的需求不断提升。公司独创了集“信息感知+多端互联+大数据分析+精准决策”为一
体的FMBR水环境智慧系统,实现了人工监视向智能化管控的技术革新,助力传统污水处理厂向智慧生态水厂
飞跃升级。同时,结合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的“流动4S站”,为客户提供高效的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营服务
,丰富了业态,实现了核心技术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三)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形成了以自主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开发推广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以技术创新服务能力为主导的市场竞
争力,构建起水污染治理装备、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与水污染治理项目运营服务三位一体的业务体系,通过
三大业务的开展获取收入和利润。公司订单一般通过公开招投标、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协议采购等
方式获取。
2、采购模式
公司注重产品质量和过程控制,建立了完善的采购流程和制度。公司采购中心依据《采购管理制度》等
相关规定,及时收集供应商的相关信息,对其经营资质、产品质量、质量保证能力、服务能力、价格等信息
进行调查、评估;对于重大采购或公司新产品开发所需的供应商,采购中心人员需现场实地考察其生产及配
套能力,确定合格供应商,并建立供应商档案。采购中心定期或不定期根据供应商合同履行、产品质量、性
价比、售后服务等指标,对供应商进行考核,淘汰不合格供应商。
公司已建立了完备的质量控制体系,以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规定的采购要求,除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筛选
制度外,采购流程也制定并实施严格的核验程序。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生产基地位于新余金达莱和宜兴金达莱,具体实施部件预加工、水污染治理装备生产,以及水
环境治理整体解决方案的建设。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并结合市场预测的方式安排采购、生产。公司水污染治理装备主要在车间内
生产,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待执行合同、预期合同、库存等因素安排次月的生产;公司水环境整体解决方
案的部分物料直接运送至项目现场,部分物料在车间完成预加工及二次开发后运送至项目现场,系统集成过
程均在项目现场完成。公司泵、风机、装备外壳、膜、钢材、管材、电气元器件、电缆等均为外购原材料,
其中,装备外壳、设施柜体等属于非标原材料,由公司向供应商提供图纸及相关技术参数进行定制采购。
4、销售模式
公司业务主要通过公开招投标、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协议采购等方式获取,销售模式以直销为
主,经销为辅。其中,直销模式包括了自行开发和居间代理两种类型。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年度经营计划与发展战略,在管理层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有核心技术优势,积极
开拓水环境治理市场,不断巩固和提升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公司坚持稳健经营,将应收账款管理作为重
点工作持续推进,切实保障资金安全与运营效率,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和长期战略推进奠定坚实基础。2025年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321903.73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545978.45元,较上年同期分
别下降18.18%、5.55%,主要是受宏观环境和市场竞争影响,公司对项目承接采取较为谨慎的经营策略,尤
其是对于投资类项目、回款周期预期较长的工程项目承接十分慎重,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项目承接
数量有所减少;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2125745.47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8.83%,总体保持健康良性
水平,主要得益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执行效果较好以及政府补助政策;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21392
8704.24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98%,经营情况较为稳健。
(二)研发创新
公司持续践行“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围绕核心技术工艺的升级和完善持续进行研发,并进一步加强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报告期内,公司对地下生态水厂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系统、未来生态水厂标准化设计及技
术集成、生物除臭系统以及高浓度造纸废水、石化废水、铜氨废水等废水的深度处理和资源化等课题进行研
发,上半年共拥有在研课题17项,申请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获授权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国外发明专利28项),拥有软
件著作权2项。此外,公司FMBR技术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
(三)公司治理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解释对公司会计政策进行相应变更,持
续完善相关业务流程及标准。积极回报广大投资者,与公司股东共享发展成果,2024年度利润分配向全体股
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0元(含税),共计派发现金红利69000000.00元。同时,公司积极参加投资者关
系管理活动,顺利召开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参加2025年江西辖区上市公司集体接待日等
活动,积极与投资者保持沟通,增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