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125 安达智能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流体控制设备、等离子设备、固化及组装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流体控制设备(产品) 1.27亿 36.94 6121.43万 43.68 48.38
固化及其他设备(产品) 1.20亿 35.08 2115.59万 15.10 17.60
配件及技术服务(产品) 9283.85万 27.10 5601.62万 39.97 60.34
等离子设备(产品) 296.19万 0.86 167.53万 1.20 56.56
其他(产品) 5.95万 0.02 5.95万 0.04 100.00
─────────────────────────────────────────────────
华南地区(地区) 9807.33万 28.63 4738.89万 33.81 48.32
亚洲(地区) 9662.50万 28.20 4724.03万 33.71 48.89
华东地区(地区) 8932.03万 26.07 1782.58万 12.72 19.96
保税区(地区) 2767.45万 8.08 717.93万 5.12 25.94
其他境内地区(地区) 1209.37万 3.53 777.38万 5.55 64.28
北美洲(地区) 1111.33万 3.24 786.28万 5.61 70.75
华中地区(地区) 633.25万 1.85 400.63万 2.86 63.27
其他境外地区(地区) 133.88万 0.39 84.42万 0.60 63.05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 7.11亿 100.00 3.15亿 100.00 44.31
─────────────────────────────────────────────────
流体控制设备(产品) 2.48亿 34.82 1.21亿 38.35 48.80
固化及其他设备(产品) 2.23亿 31.42 5258.17万 16.69 23.53
配件及技术服务(产品) 2.22亿 31.28 1.30亿 41.35 58.58
等离子设备(产品) 1745.27万 2.45 1121.72万 3.56 64.27
其他(产品) 16.92万 0.02 16.31万 0.05 96.38
─────────────────────────────────────────────────
内销(地区) 4.16亿 58.52 1.82亿 57.65 43.65
外销(包含国内保税区)(地区) 2.95亿 41.48 1.33亿 42.35 45.24
─────────────────────────────────────────────────
直销(销售模式) 7.02亿 98.65 3.11亿 98.76 44.36
经销(销售模式) 960.86万 1.35 389.91万 1.24 40.58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流体控制设备(产品) 1.48亿 47.40 8613.49万 51.57 58.11
固化及智能组装设备(产品) 8911.47万 28.50 3475.10万 20.81 39.00
配件及技术服务(产品) 6753.41万 21.59 4058.64万 24.30 60.10
等离子设备(产品) 769.41万 2.46 552.56万 3.31 71.82
其他(产品) 14.49万 0.05 7921.55 0.00 5.47
─────────────────────────────────────────────────
其他境内地区(地区) 8079.25万 25.83 4968.24万 29.74 61.49
保税区(地区) 7010.32万 22.42 2604.00万 15.59 37.15
亚洲(地区) 4557.65万 14.57 2970.71万 17.79 65.18
华东地区(地区) 4285.72万 13.70 1901.33万 11.38 44.36
华南地区(地区) 4283.15万 13.70 1898.76万 11.37 44.33
北美洲(地区) 1846.85万 5.91 1520.08万 9.10 82.31
华中地区(地区) 960.59万 3.07 650.23万 3.89 67.69
其他境外地区(地区) 247.59万 0.79 187.24万 1.12 75.63
─────────────────────────────────────────────────
直销(销售模式) 3.05亿 97.51 1.63亿 97.77 53.55
经销(销售模式) 775.31万 2.48 369.44万 2.21 47.6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 4.72亿 100.00 2.65亿 100.00 56.17
─────────────────────────────────────────────────
流体控制设备(产品) 2.17亿 45.86 1.20亿 45.33 55.52
配件及技术服务(产品) 1.50亿 31.71 1.00亿 37.72 66.82
固化及智能组装设备(产品) 8587.53万 18.18 2974.21万 11.21 34.63
等离子设备(产品) 1941.20万 4.11 1489.26万 5.61 76.72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71.03万 0.15 33.00万 0.12 46.46
─────────────────────────────────────────────────
外销(地区) 2.52亿 53.36 1.53亿 57.75 60.78
内销(地区) 2.20亿 46.64 1.12亿 42.25 50.89
─────────────────────────────────────────────────
直销(销售模式) 4.63亿 98.05 2.62亿 98.86 56.63
经销(销售模式) 920.78万 1.95 303.60万 1.14 32.97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1.65%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8664.64│ 26.25│
│第二名 │ 11757.26│ 16.53│
│第三名 │ 11417.54│ 16.06│
│第四名 │ 6073.43│ 8.54│
│第五名 │ 3039.68│ 4.27│
│合计 │ 50952.56│ 71.65│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0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0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5511.65│ 13.98│
│第二名 │ 1851.47│ 4.70│
│第三名 │ 1008.83│ 2.56│
│第四名 │ 976.69│ 2.48│
│第五名 │ 936.85│ 2.38│
│合计 │ 10285.50│ 26.09│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公司所属行业及确定依据
公司主营业务为部品研发、流体控制设备、等离子设备、固化及智能组装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
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属于“C3569其
他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属于“2.1智能
制造装备产业-3569其他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
务指导目录(2016版)》,公司产品属于“2.1.4智能加工装备”中的“智能基础制造装备”。
(2)行业发展阶段
公司广义的行业分类属于智能装备制造业,生产的流体控制设备属于更为细分的电子专用设备制造行业
。智能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是推动下游制造业突破工艺和产能限制的核心驱动力。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精度
、小型化方向发展的速度加快,对生产工艺变革的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不仅催生智能制造装备更新换
代的迫切需求,更对相关技术的迭代升级提出新的挑战。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
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将加速赋能制造业,推动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的形成和发展。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政策导向从技术研发转向实际场景应用,重点更
聚焦于大模型与工业场景的深度适配,将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向柔性生产、供应链协同等方向纵深发展。
当前,制造业自动化面临四大行业痛点,即:自动化设备通用性低、故障排除时间长、操作门槛高、柔
性化不足。以设备通用性为例,各类电子产品因生产工艺不同需使用专用电子设备,同一产品生产线因工序
环节不同,亦需采用不同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由于以上行业痛点,导致企业在智能制造装备购置、人力资
源培训及设备更新换代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正成为制约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因
素。
2025年,智能装备制造业呈现“政策标准化落地、国产替代深化、细分场景规模化”的特征,但行业仍
处于技术红利释放与成本压力博弈的关键阶段。未来,强化产业链协同、提升核心部件自给率、拓展全球化
布局,将成为企业突破内卷的重要路径。
(3)行业基本特点
①下游行业的高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
智能装备制造业的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制造、半导体、医疗器械
、家居等行业。其中,因3C产品的消费属性明显、产业庞大、更新换代周期较短,所以智能装备在消费电子
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起步较早且竞争激烈的消费电子逐渐趋于稳定发展态势,相较之下,我国光伏
、新能源汽车、储能、半导体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智能装备是这些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设备,下
游行业的快速增长将会显著推动智能装备市场容量的扩大,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②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坚进入提速期,自主化与高端化并行突破
核心零部件的结构设计与精密加工能力始终是支撑智能装备升级的关键基础。我国高端制造业因发展历
程较短,在上游技术积累和产业链配套方面仍存短板,部分高端领域的关键材料、工艺及核心部件与国际先
进水平存在代际差距,对外依存度较高。
在此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
2025年重点任务,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
业。基于此,国内各地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持续深化自主创新,促进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积累,不断夯实
国内民族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高端制造领域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智能制造向标准化与高质量升级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行业,历经多年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规模持续壮大,根据
工信部数据,截至2024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规模突破3.2万亿元,建成2,500余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
厂。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各类智能制造装备已覆盖多种电子产品的多个工序环节,基本满足了电子、汽车
、工程机械、物流仓储、医疗等领域对中低端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并逐步向高端领域渗透:国内已形成具备
全链条创新能力的智能装备企业集群,在核心算法、精密传动等关键技术实现自主突破,部分高端产品达国
际先进水平。
当前行业核心任务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与标准化建设。2025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
合印发《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工信部联通装〔2025〕152号),明确构建“
两步走”发展路径:到2027年实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占比达50%、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
智能工厂;到2030年,机械工业规上企业基本完成一轮数字化改造,重点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实现数
据互联、共享协同。该方案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强化标准引领与技术融
合,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并依托智能工厂梯度培育降低中小企业转型成本,进一步巩固国产替代成
果,为行业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生态重构”提供制度保障。
(4)主要技术门槛
①技术壁垒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业,其发展融合了多学科技术体系且更
新迭代快,是下游终端制造业突破工艺和产能限制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需要在包括先进制造、光学成像、
机械系统、电气控制、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大量技术积累,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储备行业应用经
验,深度把握下游行业技术变革趋势,才能够在行业中立足并建立竞争优势。
②应用领域的行业经验壁垒
面对市场不断变化的终端产品,客户对智能制造装备的稳定性、精密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供应商的
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智能制造装备企业需要根据客户行业特点、行业规范、货品类型、
功能需求、相关配套工程、客户预算等众多因素进行解决方案设计,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因此下游客户更
青睐于拥有较强的研发设计能力、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并能够提供长期售后服务
的设备制造商,这才是行业的客观需求和长期发展趋势。
(二)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1、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流体控制设备、等离子设备、固化及组装设备、ADA智能平台、半导体装备等智能制造设
备及系统平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可广泛运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AI服务器、新能源、半导体、
智能家居、医疗等多领域电子产品的智能生产制造,致力为客户提供工厂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历经多年发展和技术积累,公司已形成核心零部件研发、运动算法和整机结构设计的一体化技术平台,
依托一体化技术平台,公司的智能制造装备已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交付速度等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已与全球科技行业头部客户及产业链EMS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深度的合作关系,帮助其在点胶、涂覆
、等离子清洗和组装等多个环节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生产。
2、主要产品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点胶机、涂覆机、AOI检测、灌胶机、等离子清洗机、固化炉、智能组装设备、ADA智
能平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超快激光设备、仓储物流设备等多种智能制造装备和点胶阀体、驱控、电机等
多种核心零部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生产的关键核心装备,目前已形成了以高
端流体控制设备为核心、覆盖多道工序的多元化产品布局。
(1)流体控制设备
流体控制设备主要包括点胶机、涂覆机、灌胶机和喷墨机等。流体控制设备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
车电子、新能源、智能家居和半导体等领域产品的SMT电子装联段、FATP后段组装的底部填充、围坝、引脚
封装、堆栈封装POP、补强、三防涂覆等工艺,以实现电子产品的贴装和部件组装。
(2)等离子设备
等离子设备主要有真空等离子清洗机和常压等离子清洗机,用于清洗FPC、PCB、半导体引线支架、玻璃
和各种手机零部件等表面有机物,以提高产品表面附着力,从而提升产品可靠度。
(3)固化、智能组装设备及其他设备
固化设备包括红外固化炉、紫外固化炉和热风固化炉,主要用于产品完成点胶或涂覆、灌胶或打印等工
序后的固化或烘干。智能组装设备主要用于零部件或产品贴装、插装、锁付等工序,包括上料机、下料机和
传输设备等其他设备。
ADA智能平台是在通用机架的基础上搭载主机模组形成一个通用平台,再在通用平台基础上搭载不同的
工艺模块、供料模块、输送和校准模块以快速形成一台智能平台设备,实现给什么工具和物料就能完成相应
的工序工作,如点胶、涂覆、组装、等离子清洗、锁付、视觉检测等。ADA智能平台的“智能”体现在设备
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的特点,能有效解决制造业设备不通用、故障排除时间长、
操作技术门槛高、换线转产不灵活的行业四大痛点问题。
(4)配件及技术服务
公司销售的配件以阀体为主,包括点胶阀、涂覆阀、雾化阀、薄膜阀等,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LE
D、新能源等多领域的表面贴装胶、导电银浆、IC封装胶、底部填充胶、涂助焊剂或活化剂等工序环节。技
术服务业务是公司为保障客户生产线的稳定、安全、高效运行而提供的运营维护服务,具体内容包括智能制
造装备的操作培训、定期检查、维护保养、故障分析等,贯穿了客户智能化生产的全生命周期,有效提升客
户黏性。
(5)智能生产解决方案
公司除了销售单一整机设备外,还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覆盖PCBA加工、终端组装等多环节的智能生产整线
解决方案,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新能源、半导体、智能家居及医疗等多行业领域的电子产品
智能生产制造。
①点胶线体解决方案:该生产线以304不锈钢设计的高速点胶机系列为主体,配有自动上下料机、接驳
台、UV检测台等设备,可配置单双轨&单双阀、微量天平、激光测高等,多种功能灵活搭配升级来实现不同
的点胶工艺。
②PCBA板涂覆解决方案:该生产线以 iCoat系列涂覆机为主体,配有自动升降机、接驳台、UV检测台、
UV固化炉等装置,亦可配置双机双炉等定制化方案,最大程度保证加工工艺稳定性。
③在线真空/常压灌胶线体解决方案:该生产线包含真空/常压灌胶机、升降机、接驳台、预热炉、固化
炉、全景/3D相机视觉拍照、PC+PLC控制整线,为客户实现自动识别产品型号、自动灌胶、自动烘干、工装
自动回流等功能。
④ADA智能平台多模组整线方案:ADA智能平台可以单机生产模式,亦可以多机连线的生产模式。根据产
品的工艺流程、产能需求与排线平衡,公司可以为客户自定义布局模组,采用多单元和各种工艺模块的组合
实现量产目的,换线只需更换模块即可,无需移动设备。ADA智能平台不同工作站选配不同工艺模块,或与
人工位或与其他专用设备混搭结合使用,能实现产线的无限扩展,为快速搭建大型生产线提供一站式智能制
造服务。通过搭载LMES系统实现离线排产、离线编程、离线生产等,使其有效解决制造业设备通用性低、故
障排除时间长、操作技术门槛高、换线转产不灵活的四大行业痛点。
(三)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已建立覆盖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业务模式,基于产品的前期研发投入、生
产成本等因素制定产品价格,并通过向客户销售智能制造装备、提供配件及技术服务实现盈利。
2、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根据生产计划、研发需求以及销售订单相关的产品BOM清单,按需下达采购订单。此外,公司
亦会根据与客户沟通的预测订单安排批量生产,并依此提前采购一部分通用物料,以满足生产排产的领料需
求。公司直接采购的物料以标准化零配件为主,属于原材料采购,直接面向供应商进行采购。另外,公司还
会委托部分供应商进行部分五金件、机加件、电气件的简单加工,即外协加工模式,公司向其支付加工费。
3、生产模式
公司以自主生产为主,对少部分附加值较低的钣金件、机加件和电气件的简单加工以委托加工方式进行
。在生产组织方面,公司主要为订单导向型,生产计划主要根据销售订单及客户告知的订单预测情况执行,
公司会通过与客户深入沟通,充分了解主要客户当年度的预计产能需求,并根据客户生产计划着手开始进行
材料采购、制定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计划均衡分配、按时完成、准时发货;在生产工艺方面,公司产品在标
准设备的基础平台上,通过加载工艺模块、变更关键核心零部件或优化运动算法等方式,即可满足客户多样
化的工艺需求。当客户有特殊的工艺需求时,公司亦会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生产。
4、研发模式
公司建立了前沿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应用研发“三层”研发体系。其中,前沿技术中心致力于推动技术
创新,整合和应用先进的视觉软件、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公司在智能装备领域的
竞争力和市场领导地位;研发中心主要负责核心部件、标准产品、ADA智能平台三大模块的研发;应用研发
则与研发中心标准产品部形成联动,针对市场及客户对产品的工艺要求进行产品升级研发,解决客户现场的
应用问题,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5、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以直接销售为主。公司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快速交付等优势,实现了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头
部客户及其EMS厂商的互赖互信,建立了长效而稳定的合作机制。公司直接与客户或其EMS厂商签订订单并直
接发货,为其提供相关的智能制造装备及解决方案、零配件和技术服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259.2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5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
净利润-5,844.38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132.04万元。报告期内,公司营
业收入保持增长,净利润仍呈现亏损状态。经营业绩承压主要源于公司为把握中长期发展机遇,在技术创新
与市场开拓方面保持较高投入水平,同时受全球贸易环境变化、新产品放量初期毛利率相对较低及资金收益
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受全球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影响,国际供应链格局发生变动,公司海外销售业务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二是公司加快了新产品的推广力度,由于公司新产品在放量初期毛利率相对较低以及产品收入结构的变
化等因素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下降。在费用方面,公司持续优化研发投入结构与效率,上半年研发费用6,20
4.13万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29.54万元;为积极拓展AI服务器、氢能源等新兴产业市场,公司加大市场推广
力度,上半年销售费用8,280.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70.31万元;公司上半年管理费用4,528.37万元,比
去年同期增加926.13万元,主要由于公司去年引入了高端管理人才以加强企业管理带来职工薪酬增加。此外
,公司募投项目部分主体大楼按照完工进度转入固定资产,导致折旧费用增加。
三是在财务收益方面,公司本期投资收益加利息收入合计为520.41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117.41万元显
著减少,主要由于募集资金逐步投入项目使用,以及理财市场收益率整体下行所致。此外,报告期内公司使
用自有资金购买了一项投资金额为3,000万元的信托产品,截至本报告披露日,该信托产品已逾期,尚未兑
付本息。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于2025年半年度对上述信托产品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950万元;同时,
公司对截至本报告披露日使用自有资金投资理财产品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自查,除上述信托产品外,公司不存
在已购买、尚未到期的中航信托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面临多方面经营压力,管理层高度重视当前情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通过系统性复盘
深入剖析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痛点与难点,并持续推进优化资源配置、降本增效及加强市场开拓等措施,努力
提升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统筹推进以下重点工作落地:
(一)深化大客户战略:纵深绑定与横向复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行业周期内的竞争力,在深耕消费电子核心赛道的同时,公司积极践行大客户战
略的横向复制逻辑,将服务消费电子行业产业链积累的精密制造经验与客户服务能力延伸至汽车电子、新能
源、AI服务器、半导体封测领域,进一步实现头部客户的突破及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的纵深布局。
1、消费电子领域
公司始终致力于与全球电子行业头部客户及其指定EMS厂商构建深度且稳固的合作关系,将此作为公司
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依托技术研发、工艺创新与定制化服务的综合优势,公司在大客户供应链中的战略地
位持续强化,业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展。在工序应用层面,公司已逐步加深在SMT电子装联、FATP后段组装等
工序的应用,并在巩固点胶、组装、等离子清洗等成熟工艺设备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推广ADA智能平台驱动
的模块化设备,涵盖精密组装、智能锁螺丝、测试等工艺环节。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技术拓展与应用深化,在消费电子终端的自动化设备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应用范围
已全面覆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无线耳机、手机、智能手表等多元产品线,在SMT电子装联、FATP后段
组装工艺段均取得了有效拓展,直接推动了订单稳步增长,有力验证了技术投入的市场价值。其中,在FATP
终端组装测试工艺段,公司通过对自动上下料、螺丝机、保压锁附、贴膜撕膜、贴合及密封圈组装、检测等
关键设备进行专项优化,已实现量产稳定交付;与此同时,同步推进多工序新工艺的测试验证与打样工作,
加速订单转化进程,持续提升市场响应速度。此外,电脑包装段的DPO项目(喷墨打印)设备亦顺利完成测
试打样并赢得客户认可,为后续客户需求的稳步上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领域业务拓展
公司持续加深国内通用市场大客户的开拓力度,并依托服务消费电子行业积累的精密制造经验与客户服
务能力,积极拓展汽车电子、新能源、AI服务器、半导体封测等非消费电子市场,聚集资源优先拓展各行业
领域的头部客户。
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围绕电控系统、电池管理、电机组件以及相关配件的精密流体设备需求,依托既
有技术优势以期实现头部客户突破。在新能源领域,通过战略布局四大产线矩阵——燃料电池实验室产线、
PEM实验室产线、燃料电池量产产线、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产线,精准覆盖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并通过线
上品牌推广和线下展会、行业研讨会等活动宣传,进一步提升客户转化效率。在半导体封测领域,公司以精
密流体控制技术、光刻胶剥离技术及真空等离子清洁技术为支撑,形成了精密点胶机、微波/射频去胶机与
真空等离子清洗机等关键设备矩阵,产品精准匹配半导体精密制造需求。在AI服务器领域,公司针对AI服务
器组装段的精密工艺需求,推出了智能整线解决方案,致力于提升组装流程的柔性化与智能化水平,目前公
司AI服务器的智能化组装解决方案已经进入全球知名AI服务器厂商。与此同时,公司正在配合AI服务器厂商
客户开发点胶环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进一步延伸技术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汽车电子、半导体、新能源、AI服务器具备广阔的应用市场,为公司的成长提供较大发展空间。2023年
以来公司已成功切入特斯拉、比亚迪、捷普、印度TATA等国际汽车电子头部客户和国内头部客户的供应链,
在半导体封装头部客户的供应链上亦有所突破,未来公司将持续推进上述非消费电子应用市场的开拓,并深
化与合作方的沟通对接,打造公司新的增长极。
(二)产品创新与技术突破
公司以“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方向,关注前沿市场需求,夯实公司基础底层技术及产
品研发能力。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投入研发资源,重点攻克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如阀体、光学镜头)、工艺
算法优化及ADA智能平台升级。着力提升自研核心部件与设备的高度适配、软硬件解耦和联动,从而强化产
品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
1、核心部件研发:构建自主核心壁垒
①一体式压电阀
采用阀体与控制器一体化设计,集成度高,生产线适配性好。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新型电路设计大大减
小了阀控制器的体积,将阀控制器的控制面板变为电脑界面的UI界面;通过理论仿真分析优化核心部组件的
设计和工艺提升压电阀体的精度和使用寿命。该项目目前处于组装测试阶段,组装测试阶段将重点验证性能
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各项性能指标达到预期标准,为后续批量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②智能螺杆阀、智能薄膜阀、智能雾化阀
以公司现有传统阀系列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控制模块与机械结构一体化,显著提升设备的紧凑性和便携
性,同时减少能耗和维护成本,确保更高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报告期内,通过内置旋转倾斜模块(出胶针
嘴可以实现R轴和U轴旋转),比外置旋转倾斜模块体积小50%以上,重量轻40%以上。其中智能螺杆阀,已经
完成初步性能验证;智能薄膜阀喷嘴旋转倾斜重复精度±1°,喷嘴倾斜最大速度60°/s,膜宽稳定性好,
适用于高精度涂覆精细化工领域,正在进一步测试验证中;智能雾化阀目前已完成功能验证,雾化功能正常
,其喷嘴旋转倾斜机构与智能薄膜阀相同,准备测试验证。
③光学镜头和视觉模组
报告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