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162 巨一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和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行业(行业) 34.77亿 98.70 5.09亿 99.34 14.63
其他业务(行业) 4580.33万 1.30 338.76万 0.66 7.40
─────────────────────────────────────────────────
智能装备(产品) 23.43亿 66.49 3.98亿 77.72 16.99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 11.35亿 32.21 1.11亿 21.62 9.75
其他业务(产品) 4580.33万 1.30 338.76万 0.66 7.40
─────────────────────────────────────────────────
境内(地区) 31.93亿 90.62 4.52亿 88.24 14.15
境外(地区) 2.85亿 8.08 5683.78万 11.10 19.97
其他业务(地区) 4580.33万 1.30 338.76万 0.66 7.40
─────────────────────────────────────────────────
直销收入(销售模式) 34.77亿 98.70 5.09亿 99.34 14.63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4580.33万 1.30 338.76万 0.66 7.40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装备(产品) 11.61亿 77.07 1.94亿 83.17 16.69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 3.46亿 22.93 3921.61万 16.83 11.35
─────────────────────────────────────────────────
国内地区(地区) 13.14亿 87.17 1.95亿 83.79 14.87
国外地区(地区) 1.93亿 12.83 3777.34万 16.21 19.54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汽车行业(行业) 36.28亿 98.29 4.28亿 96.37 11.80
其他业务(行业) 6315.71万 1.71 1612.60万 3.63 25.53
─────────────────────────────────────────────────
智能装备(产品) 29.36亿 79.56 4.14亿 93.15 14.09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 6.91亿 18.73 1428.55万 3.22 2.07
其他业务(产品) 6315.71万 1.71 1612.60万 3.63 25.53
─────────────────────────────────────────────────
境内(地区) 31.86亿 86.32 3.41亿 76.72 10.69
境外(地区) 4.42亿 11.97 8725.95万 19.65 19.75
其他业务(地区) 6315.71万 1.71 1612.60万 3.63 25.53
─────────────────────────────────────────────────
直销收入(销售模式) 36.28亿 98.29 4.28亿 96.37 11.80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6315.71万 1.71 1612.60万 3.63 25.53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装备-分部(行业) 12.21亿 82.43 --- --- ---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分部(行业) 2.60亿 17.57 2232.92万 9.59 8.58
─────────────────────────────────────────────────
智能装备(产品) 12.21亿 82.43 --- --- ---
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 2.60亿 17.57 2232.92万 9.59 8.58
─────────────────────────────────────────────────
国内地区(地区) 12.68亿 85.60 --- --- ---
国外地区(地区) 2.13亿 14.40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7.8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0.58%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57680.41│ 16.37│
│第二名 │ 35996.63│ 10.22│
│第三名 │ 32577.80│ 9.25│
│第四名 │ 30227.58│ 8.58│
│第五名 │ 21738.74│ 6.17│
│合计 │ 178221.16│ 50.58│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6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9.6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8827.36│ 3.24│
│第二名 │ 5525.14│ 2.03│
│第三名 │ 4107.40│ 1.51│
│第四名 │ 4010.36│ 1.47│
│第五名 │ 3767.94│ 1.38│
│合计 │ 26238.20│ 9.6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352,328.58万元,同比下降4.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1
31.8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427.41万元,较上年同
期增加21,926.87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520.67万元。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为759,977.76万元,较期初增长6.12%;归属于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为232,907.0
7万元,较期初增长0.13%。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营业务
公司是汽车等先进制造领域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的主流供应商,致力于围绕汽车
工业的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把公司打造成为业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公司产品主要包括智能
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
2.主要产品及服务
公司主要产品为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其中智能装备主要包括动力电池智能装备和装
测生产线、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备和装测生产线、汽车车身智能连接装备和生产线等;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
零部件产品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车载电源及集成式电驱动系统产品。
(1)智能装备
智能装备是基于对目标产品原理、结构、性能、工艺和质量要求的充分理解,在公司数据库与知识库的
支持下,通过工艺方案规划、模拟仿真与虚拟调试、设计开发、制造与集成、工程实施、服务与优化等环节
为客户所开发的、满足特定需求的,能实现高品质、高可靠性、高柔性生产制造的智能装备,具体包括如下
产品:
a)动力电池智能装备和装测生产线
公司电池智能装备业务聚焦于动力电池模组及电池包(PACK)自动装配与测试设备领域,同时覆盖储能
智能装备。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装测技术体系,公司核心产品包括智能模组装测设备、PACK全流程智能装配
与测试系统,以及面向储能场景的智能产线整体解决方案。公司已形成显著行业竞争优势,主要客户涵盖两
大战略领域:
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欣旺达、国轩高科、因湃电池、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
整车制造企业:特斯拉、北京奔驰、大众安徽、沃尔沃、上汽通用、蔚来汽车等知名品牌。动力电池智
能装备和装测生产线
b)动力总成智能装备和装测生产线
公司动力总成智能装备业务全面覆盖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动力总成领域,提供电驱动系统、混合动力系
统、发动机及自动变速器的装测一体化解决方案。依托二十年行业深耕与持续的技术创新突破,构建了涵盖
工艺仿真、虚拟调试、大数据管理的智能制造技术体系,形成从精密零部件装配到整机性能测试的全流程交
付能力。目前产品已深度渗透汽车产业链核心环节,服务客户覆盖整车和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品已广泛
应用于大众汽车、宝马汽车、沃尔沃、特斯拉、长安汽车、北京汽车、广州汽车、中国一汽、比亚迪、吉利
汽车、长城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小米汽车、宁德时代、东风智新科技、麦格纳、本田零
部件、利纳马、上汽变速器、青山工业、潍柴动力、金康动力、万里扬、法士特、全柴动力、华为、立讯、
威睿、海纳川等企业。公司持续推动动力总成系统高效化、轻量化、低碳化进程,助力中国汽车工业智能化
转型与双碳战略落地。
c)车身智能连接装备和生产线
公司车身智能连接系统聚焦白车身多工艺集成领域,提供涵盖门盖、侧围、地板和车身总成的柔性化连
接解决方案,通过自主研发的视觉引导、智能路径规划及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了高节拍、高柔性的智能产
线技术体系。依托行业领先的数字化开发体系与百万级焊接工艺数据库积淀,形成激光焊接、SPR、FDS等先
进工艺的智能解决方案,已为全球车企交付百余条全自动化连接产线。当前客户覆盖特斯拉、Rivian、捷豹
路虎、大众汽车、宝马汽车、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中国一汽、吉利汽车、广汽集团、北汽集团
、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东风汽车、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国内外整车企业。
(2)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
公司新能源汽车电驱动产品矩阵覆盖驱动电机、控制器、车载电源及集成式电驱动系统,基于全域安全
防护架构与智能控制算法,实现高功率密度、低噪声及轻量化核心优势。通过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开发与验证
体系,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理想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东风本田、广汽本田、越南VINFAST、吉利汽车
、东风汽车、蔚来汽车、江淮汽车、江铃新能源等客户市场。
(二)主要经营模式公司产品分为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两大类,相关研发、采购、生产
和销售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公司构建了多层次、开放协同的研发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1)自主创新研发模式:聚
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在智能装备业务领域自主研发核心工艺装备;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领域掌握全流程核
心技术,确保技术自主可控与持续迭代能力。(2)客户协同研发模式:以深度洞察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将
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紧密结合。建立客户需求快速响应机制,采用联合开发方式,帮助客户在智能装备和新
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领域实现技术升级与业务拓展,形成紧密协同的创新共同体。(3)产学研融合创
新模式: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链优质资源,搭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平台
,推动前沿技术落地与规模化应用。
2.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原材料主要包括机械设备类、电气类、机加工类及辅材等。其中,对机械设备类、电
气类原材料的采购,供应链中心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订单,经过招标竞价流程确定供应商和采购价格,签
订采购合同进而进入供货流程;对于机加工类的采购,供应链中心根据生产所需向供应商定制采购,由供应
商根据公司提供的图纸和标准加工。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在选择供应商时,综合考虑其在产
品质量、产品供应的稳定性、产品报价、产品技术支持与服务等方面的综合实力,选择性价比高的供应商。
同时,公司在产品的采购过程中对供应商持续进行评价和管理。
3.生产模式
公司智能装备属于非标定制产品,生产计划按照具体项目的合同交货期来安排。公司项目管理中心负责
制定项目总体计划,项目执行部门拟定具体计划。公司机械设计团队和硬件设计团队针对具体项目设计方案
图纸,同时由电气设计团队完成控制系统和软件的适用设计。根据项目计划和设计图纸,供应链中心完成物
料采购,经设备制造、单元装配与调试、整线装配与集成、生产线调试、初验收等环节后,发货至客户现场
并完成客户现场的装配调试,经客户试生产后予以终验收。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属于标准化
产品,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公司接受客户订单,由生产部门按照客户订单组织生产。
4.销售模式
公司智能装备业务的客户主要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系根据
客户定制化需求制造的非标准化产品,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项目订单。单个项目合同签订流程一般为:
承接项目前,公司与客户进行技术交流,了解客户需求,制定项目规划方案;根据规划方案,制定技术方案
,确保满足客户要求;结合客户的预算、项目成本、竞争对手情况等因素制定项目报价并参加客户组织的招
投标;项目中标后,公司与客户签订技术协议和商务合同。公司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的客户主要
为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该产品为标准化产品。公司销售部门通过前期市场调研、拜访整车生产厂商等
方式获取市场信息,整车生产厂商通过现场考核公司的研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质量管
理能力等,考核通过后公司进入整车生产厂商供应商体系。后续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取得具体车型对应的电
机电控零部件批量供货资格。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行业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及技术门槛
我国制造装备呈现出自动化、柔性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制造业呈现出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网
络互联为支撑的新形态,具备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和精准控制自执行等功能。国内制造业企业
在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内生需求持续增长,智能装备市场日新月盛。以大模型、AI智能体
、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引发装备制造的效率革命,通过运营、决策、管理三大价值链重构
,推动产业场景向智能化跃迁。
(2)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行业发展阶段、基本特点及技术门槛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动力性、经济性、驾驶舒适性等需求定义了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要求其做到低
成本、高性能、高可靠和轻量化,这使得电机电控零部件呈现出集成化、高速化及高效化的技术趋势。在产
品形态方面,电机电控零部件产品由三合一向多合一深度集成发展;在技术方面,扁线电机、基于SiC的800
V高压电驱动技术、功能安全、EMC/EMI、NVH等技术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未来,电机电控零部件行业进一步突破的门槛主要集中在机电热磁一体的多物理场的设计与优化技术、
少稀土的电机技术、深度集成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面向乘客体验的多性能优化技术、大规模的高效柔性制造
技术等方面。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智能装备行业2024年12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名
单》的通知,确定的151项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中,有33个装备产品类上榜,充分展示了
装备产品在智能化升级方面的巨大潜力。汽车智能装备产品是汽车制造的“脊梁”,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
汽车生产的效率、质量和安全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装备产品正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智能
化、数字化方向迈进,人工智能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智能制造正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开花。通过AI技
术的赋能,汽车智能装备产品不仅能够实现更高精度的操作与检测,还能通过数据驱动优化工艺流程,减少
人工干预,提升生产效率。
公司深耕智能装备领域二十年,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创新、充足的项目实施经验、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
质的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塑造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公司智能装备业务综合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位
居国内前列。
(2)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行业
2024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呈现持续走强的拉升态势,年度总量突破1200万大关,渗透率超过45%。T
OP10车企中除特斯拉之外,均为中国本土品牌,自主品牌车型起到了绝对的推动作用。随着“两新”政策[
报废+置换]支持范围和补贴标准的提升,叠加地方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延续,部分车企兜底权益或补贴
政策的限时保障,系列政策的加码将进一步稳定并激发市场活力。叠加国际市场需求的提升,新能源汽车电
机电控零部件产品的市场空间将持续扩大。
根据NE时代新能源乘用车终端数据统计,2024年公司电控产品同比增长超过180%,行业排名显著提升。
主流的三合一产品在头部新势力车企的爆款车型上取得批量搭载,并在多家客户的纯电、混动平台上推广应
用;800VSiC、高压异步等产品已陆续投产,将保持行业先进性并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智能装备领域
2024年,智能装备进一步向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演进,以“AI+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为核心的解决方
案成为主流;轻量化、一体式压铸、复合材料连接、AI驱动的虚拟调试/智能检测、工业机器人等技术持续
升级,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的迭代。
2024年,智能装备行业新业态发展呈现“服务化+平台化+开源化”三维突破:头部企业转型“产品+服
务+数据”生态服务商,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推动服务收入占比超30%;基于5G+边缘计算的协同制造平台实
现跨地域资源实时调度,响应效率提升50%;开源生态兴起,企业开放底层接口共建AI算法库,形成“硬件+
开源软件”创新范式。
国内政策进一步聚焦新质生产力,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基础,推动着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我国智能装备产业体系持续完善,以AI驱动的自动化产线、高精度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核心领域加速迭代
,进口替代纵深推进,工业机器人控制器、高动态视觉传感器国产化率不断突破,新质生产力政策驱动下,
智能装备向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战略新兴领域加速渗透。
基于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成熟性与垄断性,差异化、系统化和垂直并购是该领域企业追求技术优势增长及
市场规模扩张最常见的模式。竞争维度向生态化跃迁,具备“装备+工业软件+碳管理”全栈能力的企业主导
市场,中国企业凭借汽车、锂电、光伏智能装备的技术优势,加速向半导体封装、细胞治疗等精密制造领域
渗透,将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2)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领域
2024年,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产业在高压化、集成化与智能化浪潮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扁线电机
全面普及,渗透率突破85%;油冷技术持续迭代,温控效率显著提升;SiC器件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高压平
台车型渗透率达60%;域控融合架构普及,基于中央计算平台的“动力域控制器”占比超50%,实现电机、电
控、BMS、热管理的一体化控制。
行业加速向“软件定义电驱”转型,硬件标准化叠加软件订阅服务成主流模式;产业链纵向协同深化,
电机电控企业与芯片/材料商共建联合实验室,推动核心部件国产替代;开源生态与敏捷开发体系普及,模
块化平台支撑车企高速迭代。同时,行业加速垂直整合与跨界协同,企业通过并购补齐芯片、软件等核心能
力,构建本土化研发网络;分布式智造模式兴起,区域化微型工厂实现近地化敏捷交付。
伴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电机电控零部件需求激增,市场加速向技术驱动转型。跨界造车势力
涌入推动行业迭代提速,对供应商技术前瞻性、开发敏捷性及规模化交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技术端,深度
集成化(多合一系统)、高压SiC方案及智能化控制算法成为主流方向;供应链端,国产替代深化,兼具高
可靠性、低成本与快速响应能力的本土企业逐步主导市场,行业竞争从单一产品比拼转向“硬件+软件+服务
”生态化角逐。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01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92项。本报告期内,新增获得
授权专利16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8项、实用新型专利120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
PCT累计申请53项,已获得海外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持续提升的技术与研发平台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开展自主研发工作,技术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大规模研发投入保障了公司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竞争力提升。基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平台,经过长期的
研发积累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在智能装备领域,公司建立了基于同步工程的生产线规划仿真平台,基于标准
化、流程化的产品设计平台,基于模块化的电控系统设计平台,智能工厂运维技术开发平台等;建立了动力
总成EOL测试技术试验室、铝车身连接技术试验室、AI工业智造生态中心、激光与视觉共性技术等开发与试
验平台,保持了公司在高节拍、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制造技术的持续发展。在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领
域,公司建立了电机设计平台、控制器设计平台、减速器设计平台、电源设计平台、CAE分析平台、软硬件
开发与测试平台等设计开发平台;公司拥有通过了CNAS认证的电驱动系统试验中心,包括软硬件仿真试验室
、性能标定与测试试验室、耐久测试试验室、三综合(温、湿、振)试验室、温度冲击试验室、流体和热传
导试验室,以及行业领先的EMC试验室、NVH试验室等,支持公司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更安静、更可靠
、轻量化产品的开发。
2.丰富优质的客户资源优势
凭借长期为汽车行业提供优质的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服务,公司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
长期合作关系,获得了国内外知名客户的广泛认可,形成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和美誉度。
公司多次获得沃尔沃、奇瑞捷豹路虎、一汽大众、蔚来汽车、吉利汽车、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宁德时
代、上汽变速器等客户的优秀供应商等奖项,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丰富、优质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品牌
形象为公司业务拓展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国际化优势
公司积极推进“向海外”发展战略,组建国际事业部,矢志以“全面的国际化,成就国际化的巨一”,
做大做强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务,打造中国的世界品牌。目前,公司产品和技术服务直
接走进了大众汽车、特斯拉、捷豹路虎、本田、沃尔沃等国际一流企业,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国际业务新
增订单占比显著攀升。随着国际项目的成功落地和交付,公司精心搭建起一支涵盖销售、规划、设计开发、
集成与交付以及服务管理的国际化业务团队,并同步建立成熟完善的业务规范与流程体系。这不仅提升了公
司的管理效能与技术水平,更为公司国际市场的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4.双轮驱动的业务布局优势
在公司发展进程中,基于对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大势的精准洞察与深度研判,公司成功构建起智能
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两大核心业务板块。二者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公司蓬勃发展
的强劲动力。
在汽车智能装备领域,公司凭借深厚的知识技术沉淀,成功打通进入汽车核心部件领域的通道。对整车
及零部件产品的深刻理解,成为电机电控产品开发的有力助推器。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业
务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公司在智能装备业务开展过程中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为智能装备业务的拓展和服务
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双轮驱动的业务布局,让公司牢牢掌握了汽车制造的核心工艺装备与核心部件的
开发与制造技术。两大业务板块在协同发展中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公司在汽车产业的
赛道上稳健前行。
5.区位优势
安徽省已将汽车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重点培育,全力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同时前瞻性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赛道。省政府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专项政策,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新能源汽车+未来产业”协同发展的新
格局。在产业布局方面,省内已汇聚奇瑞、江淮、蔚来等7家整车企业及3000余家配套企业,形成覆盖动力
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的集聚优势,更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培育出智能传感器、精密减速器、伺服驱
动器等配套产业集群。
合肥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综合交通枢纽,坐拥丰富的科技创新资
源与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储备。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之一,合肥紧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
源汽车之都这一目标,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助推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全方位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延
伸、完善与强化,成果斐然。同时依托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院所的前沿技术突破,在类脑智能、智能感知
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为企业在相关领域的业务拓展提供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作为区域内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核心供应商,公司深度受益于合肥“新能源汽车之都
”的产业集聚效应。公司将在新能源汽车主赛道持续深耕的同时,借助区域创新策源地和政策试验田的优势
,培育出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产业相关的战略增长极。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智能装备行业发展格局和趋势
当前,我国智能装备正朝着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认知化方向持续演进,呈现出三大显著趋势:其
一,装备智能化程度不断向纵深拓展,AI原生系统与工业元宇宙技术相互融合,能够实现生产全流程的动态
优化与自主决策,纳米级精密控制技术也在逐步推广应用、日益普及;其二,“软硬一体”的发展态势加速
升级,5G-A、星地一体物联网为装备集群的实时交互提供有力支撑,边缘智能节点得到广泛部署,有力地推
动了分布式协同制造模式的发展;其三,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工业大模型嵌入装
备内核,为多模态感知以及跨场景知识迁移赋予强大能量,数字孪生工厂正加速覆盖复杂生产场景,进程不
断加快。
汽车装备作为智能装备的重要分支,在全球范围内,正加速向智能化、电动化方向进行深度转型,核心
关注点聚焦于轻量化制造以及多能源兼容能力。行业当前面临着供应链区域化重构与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压
力,这促使汽车装备商不得不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交付韧性,在此过程中,数字孪生、AI工艺优化已成
为行业竞争的关键制高点。
2.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行业发展格局和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扩容,电机电控零部件行业面临高能效、高可靠性及低成本的多维挑战。技术
趋势上,扁线工艺、油冷与多材料混合散热、SiC方案、NVH主动抑制、功能安全等级提升以及绿色制造、材
料循环技术将成为竞争新焦点。
产品形态持续向深度集成化演进,“多合一”系统整合电机、电控、热管理及电源模块,大幅缩减体积
与能耗;智能化趋势凸显,AI算法嵌入电控系统实现动态效率优化与故障预判,软件定义电驱能力显著增强
。行业竞争从单一硬件比拼转向“核心部件自研+生态协同”模式,国产企业凭借快速响应与成本优势,在S
iC模块、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速替代,主导全球中高端市场份额,推动产业链向绿色化、敏捷化纵深
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愿景:成为智能解决方案的全球领跑者
使命:智造·驱动·科创未来
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结果为导向、与奋斗者共赢企业文化精神:激情、开放
、执行、共享
未来,公司将秉承“成为智能解决方案的全球领跑者”的发展愿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客户
导向的自主研发,围绕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打造产品,以全球化拓展市场空间,致力于将公司打造成为
全球智能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零部件领域的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