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165 埃夫特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 5.08亿 100.00 3609.14万 100.00 7.10
─────────────────────────────────────────────────
机器人整机(产品) 3.70亿 72.77 4473.95万 123.96 12.09
系统集成(产品) 1.16亿 22.86 -1324.92万 -36.71 -11.40
其他业务(产品) 2218.25万 4.36 460.11万 12.75 20.74
─────────────────────────────────────────────────
中国大陆(地区) 3.58亿 70.39 4051.92万 112.27 11.32
其他国家和地区(地区) 1.51亿 29.61 -442.78万 -12.27 -2.94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 13.45亿 97.97 2.28亿 96.55 16.95
其他业务(行业) 2781.77万 2.03 815.92万 3.45 29.33
─────────────────────────────────────────────────
机器人整机(产品) 8.13亿 59.24 1.57亿 66.36 19.27
系统集成(产品) 5.32亿 38.74 7132.17万 30.19 13.41
其他业务(产品) 2781.77万 2.03 815.92万 3.45 29.33
─────────────────────────────────────────────────
中国大陆(地区) 7.82亿 56.92 1.42亿 60.00 18.13
其他国家和地区(地区) 5.92亿 43.08 9451.10万 40.00 15.98
─────────────────────────────────────────────────
直销(销售模式) 13.45亿 97.97 2.28亿 96.55 16.95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2781.77万 2.03 815.92万 3.45 29.3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机器人整机产品(产品) 4.00亿 58.81 7505.21万 67.36 18.77
系统集成产品(产品) 2.70亿 39.77 3466.65万 31.11 12.82
其他(产品) 964.55万 1.42 170.42万 1.53 17.67
─────────────────────────────────────────────────
中国大陆(地区) 3.81亿 56.05 6216.53万 55.79 16.32
其他国家和地区(地区) 2.99亿 43.95 4925.75万 44.21 16.4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 18.57亿 98.42 3.19亿 97.63 17.18
其他业务(行业) 2981.17万 1.58 772.61万 2.37 25.92
─────────────────────────────────────────────────
系统集成(产品) 10.02亿 53.12 1.27亿 39.00 12.71
机器人整机(产品) 8.55亿 45.30 1.92亿 58.63 22.41
其他业务(产品) 2981.17万 1.58 772.61万 2.37 25.92
─────────────────────────────────────────────────
其他国家和地区(地区) 10.31亿 54.64 1.49亿 45.61 14.45
中国大陆(地区) 8.26亿 43.78 1.70亿 52.03 20.58
其他业务(地区) 2981.17万 1.58 772.61万 2.37 25.92
─────────────────────────────────────────────────
直销(销售模式) 18.57亿 98.42 3.19亿 97.63 17.18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2981.17万 1.58 772.61万 2.37 25.92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3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8.8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7781.88│ 12.95│
│第二名 │ 16906.22│ 12.31│
│第三名 │ 8588.88│ 6.25│
│第四名 │ 5631.74│ 4.10│
│第五名 │ 4498.79│ 3.28│
│合计 │ 53407.52│ 38.8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4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5.3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6733.50│ 6.94│
│第二名 │ 5597.34│ 5.77│
│第三名 │ 5405.65│ 5.57│
│第四名 │ 3522.34│ 3.63│
│第五名 │ 3293.26│ 3.40│
│合计 │ 24552.09│ 25.32│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情况说明
(一)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2024版),公司工业机器人整机业务属于“CG
34专用、通用及交通运输设备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CG349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公司控制器及伺服驱
动业务归属于“CI40仪器仪表制造业”中的“CI401通用仪器仪表制造”;公司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属
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根据《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重点对工业领域产业进行分
类,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中国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公司主营业务属于“2高端装备
制造产业”、“2.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中的“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
工业机器人产业可分为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和系统集成三大核心环节:
(1)产业链上游主要为传感器、控制系统、执行结构、伺服驱动系统以及电池组等关键材料。
其中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直接决定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可靠性
和负荷能力,对机器人整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产业链中游是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工业机器人整机制造的技术主要体现于:①整机结构设计和
加工工艺,重点解决机械防护、精度补偿、机械刚度优化等机械问题;②结合机械本体开发机器人专用运动
学,动力学控制算法,实现机器人整机的各项性能指标;③针对行业和应用场景,开发机器人编程环境和工
艺包,以满足机器人相关功能需求。
(3)产业链下游主要面向终端用户及市场应用,包括系统集成、工业制造、商用服务、特种机器人、
家用服务等第三方服务。
工业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是一个技术门槛相对较高,需要长期行业及应用积累的行业,集成
了精密传动、伺服驱动、运动控制、人机交互、视觉、力控传感等技术领域。除了提供标准产品外,还需要
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机器人是一种标准的产品,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需要系统集成进行一定的
定制化解决方案开发。应用领域涉及制造业的各个方面,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3C电子、光伏、锂电、金属
加工、新能源、船舶、桥梁、航空航天、食品、建材、卫浴陶瓷、家具等等,其为一种通用的工具,为生产
柔性化制造提供执行的单元。除工业制造场景,工业机器人在商用服务、特种作业、家用服务三大领域也有
深入渗透。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机器人“具身智能体化”将使工业机器人突破传统预
编程限制,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将逐步提升,未来智能工业机器人将涉及零售与餐饮的自动化升级、酒店与接
待的服务升级、电力、化工、矿山等危险场景的作业、家庭养老、教育、协作家务等诸多场景。智能工业机
器人正从“替代人力”向“创造新价值”跃迁。
该领域的技术门槛涉及机器人智能化软件、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整机和系统集成,具体为:(1)机器
人智能化软件:一种专门为机器人开发的软件系统,它能够使机器人具备感知、学习、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化
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任务需求。
(2)核心零部件:
减速器:国产谐波减速器已实现技术突破,可实现国产替代,RV减速器相对于谐波结构更为复杂,加工
和装配的难度较大,随着公司与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目前国产化比例已经大幅增加,仅少数机型还
在采用进口RV减速器。
伺服系统:机器人需要高速、高精度、高可靠的伺服电机和伺服驱动(统称为伺服系统),国产品牌伺
服系统在性能方面与国际主流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距离在逐渐缩小。
控制器:硬件部分国产品牌已经掌握,基本可以满足需求;软件部分,国产品牌已基本可以满足需求,
但在稳定性、响应速度、易用性方面与国际主流产品存在一定的差距。
除以上核心零部件外,随着机器人智能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及智能机器人在更加丰富的场景应用,传感器
、电池组、关节模组等也将越来越成为智能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
(3)机器人整机技术:关节机器人的整机优化设计;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控制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技
术;关节机器人的离线编程和仿真技术;基于外部传感技术的运动控制;远程故障诊断和修复;人机协同作
业技术。
(4)系统集成技术:面向汽车行业高端系统集成技术,如动力总成、车身制造、总装设备、柔性冲压
、高效精冲、高端涂装线等技术,以及面向其他不同行业的相关工艺技术。
2、行业的发展情况
机器人市场前景巨大::我国从2013年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换人是大势所趋。公
司所从事的智能机器人行业,其本质是一种改变人类作业方式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直接影响了生产力,而
生产力直接影响了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了上层建筑。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不
断提升,机器不断换人的历史。随着出生率波动,老龄化的加快,出现了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机器人换人
是大势所趋,既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也符合现实社会的需求。在我国制造业具有庞大规模和产业工人逐步
减少的大背景下,机器人市场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政策环境持续利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
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集成应用新高地。2023年1月,工信部等17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
实施方案》,方案制定了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的目标,给工业机器人市场带来
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及长期增长动能;政府持续出台稳经济稳增长政策、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也为
工业机器人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行业短期增速承压:2025年上半年全球多地地缘政治冲突不断、贸易摩擦频发、经济形势不稳定、制造
业投资不确定性高,下游光伏、食品饮料、家电、金属制品等行业需求增速仍相对较缓,虽然汽车、锂电、
半导体等领域需求呈现结构性复苏增长,但此类市场对本土企业整体业务发展仍有一定压力,行业增速放缓
。
国产替代趋势明朗:随着国产品牌机器人产品竞争力的不断突破,在下游新能源相关战略新兴行业带动
以及传统行业中本土产品的影响力增强的情况下,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从2019年的31%,迅速提升到2024年
的52.3%,内资品牌市场份额也实现首次超越外资。2025年上半年,根据MIR睿工业相关数据,国产机器人企
业市场占有率连续两个季度超过50%,国产替代进入新一轮挑战,但仍在持续进行。
3、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中国工业机器人第一梯队企业(引自《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是国家机
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是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国家机器人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重点单位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原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成员
单位、安徽省首批科技领军企业。2025年2月,公司入选安徽省优秀创新型企业。
公司技术中心2019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公司在
中国、意大利分别设立研发中心,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达成
战略合作,牵头承担国家发改委项目1项、工信部项目2项、参与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3项、863计划项目
5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8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9项,参与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2024年安徽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项目(控
股孙公司启智机器人牵头),参与制定机器人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共26项(其中
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12项,地方标准1项),建有机器人行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
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安徽省创新
联合体、安徽省产业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经过多年研发创新,公司实现了关键核心
技术自主可控,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奇瑞汽车下属项目组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2项、国家
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安徽省
科学技术奖三等奖4项、安徽省专利金奖4项、安徽省专利银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公司产品
力也取得长足发展,2025年公司ER25-1800入选安徽省第一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名单。
在工业机器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且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根据MIR睿工业统计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
销售台数排名(含所有外资品牌),公司由2023年的第8位进步到2024年的第6位,持续巩固市场地位。截至
本报告披露日,公司累计81款机器人获得CE认证,37款机器人获得CR认证,6款机器人获得洁净度等级认证
,累计38款机器人获得NRTL认证,累计获得16款整机及零部件功能安全认证,3款机器人获得Profisafe配置
的功能安全认证,累计14款机器人获得国内防爆认证,6款机器人获得ATEX防爆认证,是获得欧盟ATEX防爆
认证证书的国内首家机器人企业;累计9款机器人获得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120000小时认证;目前正在
开展18款机器人的高级功能安全认证。公司持续开展机器人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认证认可工作。
4、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机器人“具身智能体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工业机器人正从“机械臂工具”向“具身智能体”跃
迁。通过多模态感知(视觉/力觉/触觉融合)和实时动态建模,工业机器人将突破传统预编程限制,基于数
字孪生和5G-MEC边缘计算,工业机器人也正构建“云-边-端”协同智能集群。这种智能体集群化将促进新质
生产力从单体设备升级转向系统级生态重构。
(2)从“机器替人”到“人机共融”
“具身智能”与“自适应交互技术”结合将打破传统“人机隔离”的边界,构建安全、高效、柔性的协
作生态。工业机器人将从被动式的人机响应模式,转向无边界、动态互馈的“人机共融”模式。数字孪生实
时同步人机行为数据,将优化任务分配与效率平衡,使机器人在精密装配、医疗辅助等场景中与人类形成“
技能互补”的新生态。“人机共融”模式是工业机器人的重要趋势,同时人机共融具有广泛的应用延展性,
未来市场拓展潜力较大。
(3)通用工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蓝海市场
通用工业碎片化、长尾化的生产需求与设备柔性化、智能化的技术趋势深度耦合,将催生出以RaaS、AI
驱动的工艺自适应系统为核心的新业态。
面向中小型制造企业,工业机器人通过“感知-决策-执行”一体化架构(如视觉引导的3D分拣、力控精
密装配)打破行业壁垒,结合5G+边缘计算实现低代码部署,使家具、纺织、食品等传统行业快速构建“按
需付费”的自动化产线。
跨行业工艺知识库与数字孪生平台的兴起,进一步推动机器人从“单点替代”向“全链赋能”跃迁,衍
生出共享工厂、分布式制造网络等新模式,重塑全球供应链价值分配逻辑。这一变革将释放万亿级市场空间
。
(4)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应用领域向更多细分行业拓展
近年来,国内厂商攻克了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应用程度不断提升,继汽车、
3C电子行业后,新能源、卫浴陶瓷、金属加工、家具家电等通用工业领域开始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新增市
场主力。工业机器人在新兴应用领域也开始逐步放量。从行业来看,机器人市场受工业及非工业需求的双轮
驱动:工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3C电子、锂电、光伏等需求旺盛;一般工业应用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协
作机器人在非工业场景如餐饮、健康理疗等领域应用持续落地,非工业领域打开了机器人新增量市场。
(5)数字化、信息化在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发展
机器人软件时代拉开序幕,数字化智慧工厂将是机器人自动化发展的新阶段。数字化、信息化将贯通制
造的各个环节,从设计到生产之间的不确定性降低,从而缩短产品设计到生产的转化时间,产能的优化配置
孕育了共享制造这一新的商业模式。
(6)人形机器人的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成为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
关键力量之一。在部分应用场景中,人形机器人具有更高的柔性,可与工业机器人一起共同为企业创造更大
的价值。
(二)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属于智能制造装备行业,主营业务为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其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销
售。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是埃夫特应对挑战、投入破局的关键年份。
当下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惨烈”。当下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将内卷诠释得淋漓尽致,整
个行业出现了“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情况。虽然惨烈,但国产机器人市场占有率仍实现了明显增长
,根据MIR睿工业统计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约16.3万台,同比增长约15.9%,增速
有所提升。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国产工业机器人整体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为51.4%和55.3%,继续
维持超过50%的比例,其背后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大环境越有压力,越是需要机器换人。自动化和智能
化带来的降本提质增效是埃夫特的终端客户应对外部经营压力的有效途径;2)国产头部工业机器人厂家产
品力近年来不断提升,终端客户接纳度不断提升。相比于进口机器人,客户的投入和维护成本明显降低,在
大环境有压力的情况下,客户会优先选择国产机器人;3)工业机器人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能力和生产工具,
其自主化程度涉及国家战略安全,国家政策将持续引导和推进工业机器人国产化。可以看到,埃夫特作为国
产工业机器人的头部企业,对于进口机器人的大规模替代将形成公司在存量市场增长的基础。
第二个关键词是“智能”。2023年开始CHATGPT等大模型的火爆出圈,2024年开始各个同行业公司陆续
发布人形机器人最新进展,使得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产物——“具身智能”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都属于使能技术,都可以赋能千行百业。
两者融合即称为具身智能,实现相辅相成。人工智能使得机器人有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机器人
的智能化水平;机器人则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可以在物理空间交互的“躯体”。
因此,埃夫特与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二期(有限合伙)、芜湖科创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一起设立启智机
器人作为起点,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公司的策略做出了重大的调整,即以“机器人智能化”作为公司的差
异化突破点,以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为技术差异的具体着力点。基于埃夫特的现有业务,一方面,埃夫
特的主营工业机器人产品为具身智能探索提供技术基础、团队基础、客户基础;另一方面,具身智能技术的
突破将打破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天花板,激发增量市场,成为埃夫特持续起飞的引擎和积蓄能量的飞轮。用创
新拓展边界、破除内卷。
策略是清晰的,但实现的过程是漫长且艰难的。
(一)从智能机器人业务维度来看,公司的答卷是喜忧参半。
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作为埃夫特的战略核心业务,销售量比上年同期增长近20%,公司在汽车及
汽车零部件领域实现突破,在该行业应用的机器人数量增长超过40%,在电子制造领域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在该行业应用的机器人数量增长超过50%。这些行业对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大且对机器人产品质量及可靠性
要求较高,公司通过深入的市场需求洞察和应用场景提炼,陆续推出的机器人新产品与既有产品形成行业的
产品组合策略渐见成效,这些产品组合将给公司带来差异化竞争优势并提供持续业绩成长支撑。公司机器人
市场占有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5.4%增长到2025年上半年的5.5%。公司机器人销量增速高于市场的平均增速,
也更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工业机器人头部企业的地位,逐步体现了规模效应。
报告期内,公司在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取得重大突破,公司的点焊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喷涂机
器人和通用机器人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获得批量订单,用于乘用车白车身主焊线、底板线、侧围线、
四门两盖线、机舱线的焊装一、二级总成自动化产线工艺环节、汽车后地板纵梁产线、轮罩三级总成、尾喉
零部件点焊、模具轮罩三级总成点焊以及汽车整车喷涂、汽车内外饰件喷涂、汽车车灯喷涂、汽车座椅涂胶
、汽车顶棚涂胶等工艺环节。特别是国产机器人在白车身焊装产线上首次成功应用了铝点焊工艺、辊边工艺
,这是以埃夫特机器人为首的国产大负载焊装机器人首次批量应用在主机厂白车身焊装产线上,代表了埃夫
特机器人已经具备了主机厂焊装产线国产替代的产品能力。国产喷涂机器人在境内外汽车乘用车、汽车商用
车灯塔客户实现整车喷涂领域零的突破和示范应用,打破国外喷涂机器人企业在汽车行业的垄断。截至本报
告披露日,公司已经与国内外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如比亚迪、长安、长城、广汽、理想、小鹏、赛力斯、华翔
、敏实、斯凯孚、诺博、李尔等展开了深入的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把握替代进口趋势,在3C电子行业持续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并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如富士康、比亚迪电子、立讯精密、捷普绿点等达成战略合作;公司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3C电子行业的产
品打磨、热弯、装配、搬运、PCB板多工位投放等场景。
报告期内,公司机器人产品在通用工业的健身器材、电动二轮车、电动三轮车、杯壶等细分行业实现大
幅增长。特别在弧焊应用场景,依靠通用技术底座,支持客户二次开发自主化APP工艺包,在电弧跟踪、接
触寻位、激光跟踪、多层多道等工艺包方面有较大提升,广泛应用于船舶钢构等免示教智能焊接行业并在重
工等行业突破。公司推出激光焊工艺包、激光电弧复合焊等工艺包,配合高精度机器人本体,也取得了显著
成绩。在喷涂应用场景,公司实现喷涂机器人搭载VR技术、3D版AxPS技术在立体工件喷涂的示范应用和批量
推广应用。
产品、行业和应用的成绩是显性的,但业绩表现存在巨大差距。2025年上半年行业的价格竞争依然在持
续,公司的产品整体价格持续下降,加上2025年上半年战略大客户订单的获取和交付使得公司工业机器人产
品的整体毛利率下降4.83个百分点。
(二)从系统集成业务维度来看,战略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但2025年上半年的经营情况不尽如人意。
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公司为进一步聚焦资源投入智能机器人这一战略主航道,同时避免与公司机器人
业务客户群之一的国内系统集成商的潜在竞争关系,采取主动控制集成业务规模的战略调整。公司主动缩减
国内系统集成业务规模,主动退出巴西和印度的汽车系统集成业务,保留欧洲汽车系统集成业务并在此能力
基础上拓展航空航天方向的系统集成业务,调整境外通用工业系统集成业务定位,强化与埃夫特机器人业务
在欧洲的协同。
从2024年下半年起,欧洲汽车行业面临转型的阵痛期,面对电动汽车政策调整、成本压力、区域分化及
外部竞争等多重挑战,主要汽车厂商纷纷出现利润大幅下降、投资大幅延迟或压缩投资规模等情况,公司的
欧洲系统集成业务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尽管公司投入了比较大的销售成本开拓新的德系世界级客户,
但2025年上半年欧洲集成业务收入规模大幅减少55.87%,在手订单不足,目标订单推迟或取消,固定成本无
法得到有效利用,出现了负毛利率的情况。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归母净亏损7766.21万元,是影响
上半年业绩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这一市场情况,2025年7月,公司进一步出售巴西参股公司股权,回笼资金,减少亏损源,同时
开始从欧洲集成业务的组织结构和成本结构着手,进一步降低固定成本、采购成本等核心成本,以迎接欧洲
汽车行业转型后的投资期。
(三)从现有机器人产品和技术维度来看,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的工作成效还是值得肯定的。
1、持续补齐和升级平台产品,埃夫特机器人家族逐步壮大
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产品更加丰富,产品力和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
。在产品端,公司进一步落实平台化战略,积极探索机器人在典型场景中的应用,持续补齐和升级平台产品
,埃夫特机器人家族逐步壮大:
重载SCARA系列机型上市,最大额定负载65kg,臂展可达1200mm,能够更好地服务于3C电子、汽车电子
、锂电等行业。
桌面平台产品机型持续丰富,且基于该平台衍生多款应用机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3C电子、汽车电子、
光伏、锂电、PCB等行业。
中负载平台有多款衍生机型走向市场,基于平台的高刚性、高精度、高节拍的优势,广泛用于对节拍要
求更高的移载和对精度要求更高的如涂胶、打磨、激光切割等场景,广泛应用于机床上下料、光伏、锂电、
纸浆模塑等行业。
全新大负载300公斤平台多款机型发布,具有高刚性、高节拍、动态好等特点,能够适用于汽车、光伏
、锂电等行业的大负载应用场景。
全新发布GR6150系列中空腕喷涂机器人和GR6100系列偏置腕喷涂机器人,打造差异化产品矩阵组合,实
现对汽车行业和通用工业喷涂机器人需求的全覆盖,大幅提升喷涂机器人的易用性,实现对进口喷涂机器人
的国产替代。
公司持续开展人形机器人相关产品的研发,2025年2月,公司发布了第一款人形机器人YobotR1和YobotW
1,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YobotR2产品的迭代和研发,新款机器人将具备更加优秀的性能指标、场景适应性和
运动能力。
同时为响应市场柔性制造需求、加速通用技术底座场景验证,公司完成单臂复合机器人和双臂复合机器
人样机的方案设计。
对于SCARA、桌面及中小负载机型,推出了EC-2C/3S平台电柜,集成度、易用性及可靠性均有提升,电
柜的各项性能有了明显提升。全新开发了平台型C型电柜,该电柜集成度高、结构紧凑,适用于3C等对于电
柜尺寸要求较为苛刻的应用场景。新升级的M型平台控制柜具有更高的连接可靠性,更适合汽车零部件行业
大件注塑、金属行业打磨、上下料等空间紧凑或非地面安装等应用场景。
以上产品的发布上市及迭代来源于公司多年深耕的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
2、聚焦资源于大树根部,进一步深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2025年上半年,新一代自主一体化伺服驱动器进入小批量阶段,发布了最新的非线性补偿算法,并进一
步提升了驱动器的抗干扰能力,提升了自主驱动器的可靠性和易用水平。
基于控制器底层代码的自主可控,面向公司重点市场发展方向,持续进行机器人及应用相关功能和工艺
软件开发,实现了在新能源、3C电子、汽车等场景功能的快速上市,满足了这些领域客户的需求。
基于自主设计能力开发的机器人轮系传动部件继续进行品类扩展,并推动部分成熟产品在整机中的应用
,通过轮系传动部件的应用,提升了整机可靠性和传动效率。
基于动力学的时间最优轨迹规划技术在轨迹平滑方面进行了提升。对碰撞检测技术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
进,提升了碰撞检测的灵敏度,降低了对用户现场的使用要求;对机器人精度补偿最新算法进行了工程化,
实现在了重点机型中软件的发版。
研发及系统级测试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增强,产品质量问题持续减少,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