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帕瓦股份(688184)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688184 帕瓦股份 更新日期:2024-05-1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 11.48亿 97.97 9921.38万 92.09 8.64 其他业务(行业) 2378.07万 2.03 852.53万 7.91 35.85 ─────────────────────────────────────────────── 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10.70亿 91.32 9308.76万 86.40 8.70 多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3971.28万 3.39 328.14万 3.05 8.26 镍钴料(产品) 3677.68万 3.14 285.51万 2.65 7.76 其他业务(产品) 2378.07万 2.03 852.53万 7.91 35.85 钠电(产品) 138.36万 0.12 -1.02万 -0.01 -0.74 ─────────────────────────────────────────────── 内销(地区) 11.48亿 97.97 9920.13万 92.08 8.64 其他业务(地区) 2378.07万 2.03 852.53万 7.91 35.85 外销(地区) 1.77万 0.00 1.26万 0.01 71.00 ─────────────────────────────────────────────── 单晶型NCM产品(业务) 10.70亿 91.32 9308.76万 86.40 8.70 原辅料(业务) 6055.75万 5.17 1138.04万 10.56 18.79 多晶型NCM产品(业务) 3971.28万 3.39 328.14万 3.05 8.26 钠电(业务) 138.36万 0.12 -1.02万 -0.01 -0.74 ─────────────────────────────────────────────── 直销(销售模式) 11.48亿 97.97 9921.38万 92.09 8.64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2378.07万 2.03 852.53万 7.91 35.85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单晶型NCM产品(产品) 4.23亿 91.57 5020.81万 90.31 11.88 其他(产品) 1827.27万 3.96 322.84万 5.81 17.67 多晶型NCM产品(产品) 1404.02万 3.04 180.70万 3.25 12.87 镍钴料(产品) 608.27万 1.32 --- --- --- 钠电-铁基(产品) 49.90万 0.11 --- --- --- ─────────────────────────────────────────────── 境内(地区) 4.61亿 100.00 --- --- --- 境外(地区) 1.77万 0.00 --- --- ---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 16.35亿 98.69 1.99亿 90.21 12.18 ─────────────────────────────────────────────── 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15.97亿 96.41 1.92亿 87.01 12.03 多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3776.86万 2.28 704.68万 3.19 18.66 ─────────────────────────────────────────────── 内销(地区) 16.35亿 98.69 1.99亿 90.21 12.18 ─────────────────────────────────────────────── 直销(销售模式) 16.35亿 98.69 1.99亿 90.21 12.18 ─────────────────────────────────────────────── 截止日期:2021-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6.84亿 79.77 --- --- --- 多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1.65亿 19.28 --- --- --- 其他业务(产品) 447.19万 0.52 447.19万 3.26 100.00 镍钴锰酸锂(产品) 365.75万 0.43 --- --- --- 其他(补充)(产品) 30.45 0.00 --- --- --- ─────────────────────────────────────────────── 内销-华东地区(地区) 6.34亿 73.86 --- --- --- 内销-华中地区(地区) 1.54亿 17.94 --- --- --- 内销-其他地区(地区) 6522.79万 7.60 --- --- --- 其他业务(地区) 447.19万 0.52 447.19万 3.26 100.00 外销(地区) 65.80万 0.08 --- --- --- 其他(补充)(地区) 30.45 0.00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1.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5.1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46371.85│ 39.58│ │客户二 │ 30361.45│ 25.91│ │客户三 │ 24972.04│ 21.31│ │客户四 │ 6274.88│ 5.36│ │客户五 │ 3508.85│ 2.99│ │合计 │ 111489.07│ 95.1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7.5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7.7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28894.11│ 22.00│ │供应商二 │ 26008.45│ 19.80│ │供应商三 │ 9040.74│ 6.88│ │供应商四 │ 6120.97│ 4.66│ │供应商五 │ 5803.93│ 4.42│ │合计 │ 75868.20│ 57.7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3-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化学储能市场蓬勃发展,带动锂电行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根据EVTa nk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出货量为1202.6GWh,同比增长25.5%,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 出货量达887.4GWh,同比增长34.3%。终端需求向上游传导过程中,受资源品价格大幅波动、产能供需关系 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普遍进入去库存周期,下游环节主动维持低库存水平运行,致使需求传导不畅,上 游材料企业产能释放承压。根据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约66.4万吨,同比 微增0.9%,增速明显低于终端需求的增速。 在行业阶段性承压的背景下,公司在以下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1、开拓市场,逐季提升出货量 2023年,随着锂价在一季度和三、四季度的两次大跌,行业出货承压明显,并与锂价呈现同向波动的特 征。公司积极抓住二季度行情回暖、下半年搭载三元电池热门车型上市、及高电压路线渗透率提升的机会, 深挖市场,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客户需求,大力开拓销售渠道,二、 三、四季度出货量环比逐季增长,全年实现出货量约1.48万吨,进一步稳固了市场份额。 2、降本增效,优化提升生产力 报告期内,为应对竞争加剧的形势,公司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多个环节集约资源、挖潜聚能、苦练内 功。生产制造方面,以安全环保、节能降耗、精益质量为导向,加强员工培训,改进设备性能,组织安环演 练,重点考核产品一次合格率、一次收率、单吨母液量、单吨清液量等关键指标,相关指标较上年度同比改 善;经营管理方面,以员工、干部队伍打造为抓手,重视熟练技工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引进,推进“五定” 工作,优化人力结构,提高组织效率,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3、卡位研发,前瞻布局新技术 2023年,公司高度关注产业技术迭代的发展趋势,持续投入研发,投入研发费用5076.86万元,占营业 收入的比例同比提升1.14个百分点,新获授权发明专利39项。报告期内,锂电材料方面,公司围绕单晶、高 电压技术路线,采用多元掺杂等工艺,进一步优化材料综合性能,成熟开发出单晶型NCM7系4.45V超高电压 产品,能量密度与多晶型NCM9系产品持平,在材料成本端更具性价比,具有领先优势;钠电材料方面,公司 抓住层状氧化物方案相对成熟的市场契机,大力推进铁基三元材料、铜基四元材料相关产品的落地进程,全 年实现数十吨级的出货,积极构筑先发优势;半固态/固态电池方面,公司成立专业子公司,联合中南大学 等高校团队,积极加大研发投入,采用原位自聚合策略,利用溶剂改性,开发了阻燃性优良、高电压稳定的 凝胶电解质,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电解质膜策略,基于PVDF基复合全固态电解质,利用特殊快离子无机填料 ,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全固态电解质体系的离子导电率,并建成软包叠片固态电池小试试验线,已申请相关 发明专利。 4、紧抓募投,高效建成新产能 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之一“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工程竣工, 进入验收、投产环节。该项目是公司打造的新一代工厂,通过信息手段保障安全生产、立体车间实现科学作 业、环保措施追求绿色低碳。该项目建成后,公司前驱体产能从原有的 2.5万吨提升至5万吨,实现产能翻倍。新建产能的落成,将显著增强公司的制造实力,尤其是高端产品 的供货能力,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效益,预计将对公司未来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市场占 有率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5、升级战略,谋篇布局一体化 上市前,公司发展紧扣三元前驱体;上市后,面对新的市场环境、技术趋势、发展机遇,公司在战略层 面积极推动、实施优化升级,确立以“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提供商”为战略目标,业务 边界从三元前驱体扩展到新能源材料,内涵既包括横向一体化,聚焦技术迭代,向钠电材料、半固态/固态 材料等领域扩张,也包括纵向一体化,以投资、合作等形式,向上游原料、中间品、矿物资源、废旧电池综 合利用等方向延展,着力于补足短板、聚焦新质生产力、构筑二次增长极。 6、优化治理,提质增效重回报 为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公司从多个维度推动治理水平提升、强化长期发展信心、树立良好企 业形象。报告期内,公司高度重视独立董事工作,紧密跟进监管指导精神,及时更新相关制度、规则,为独 立董事履职提供便利条件;积极实施利润分配,2022年度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3元(含税), 合计派发现金红利4434.48万元(含税),占当年公司合并报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41%,与投资 者共享企业成长;及时启动股份回购,基于对公司长期价值的认可、未来发展的信心,为促进公司长远、健 康、持续发展,公司及时组织审议、开展实施股份回购工作,并计划将该次回购的股份全部予以注销、减少 注册资本,以实际行动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细分方向 ,并积极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等前瞻领域,尤其锂电材料方面,开创性地推出了单晶型、中高镍、超高电 压三元前驱体产品,解决了三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不可兼得的难题,是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 服务提供商。公司目前主要产品包括锂电三元正极前驱体、钠电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其中,三 元正极前驱体主要应用于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的制造,继而作为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用于动力电池的生产, 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主要应用于镍铁锰三元和镍铜铁锰四元正极 材料的制造,继而作为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用于小动力、储能电池的生产,最终应用在两轮车、小动力、储 能等场景。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具体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基于客户产品需求、技术发展方向和前沿科学探索,公司秉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 发理念,建立了基础研发、小试研发、中试研发的研发体系。 (1)基础研发 基础研发是公司研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公司具体研发项目指明方向。在基础研发层面, 公司研发团队基于对锂电、钠电基础材料的深刻理解,把握最新科研热点,对基础材料进行前沿科学探索, 形成潜在产品技术储备。 公司在基础研发领域与中南大学等在冶金、电池材料方面具有学科带头性的高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持续良 好的合作研发关系。通过合作研发和产学研交流,公司可以及时把握科研前沿方向,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实 现基础科学和产业落地的互补。 (2)小试研发 小试研发是公司基础研发成果向具体产品转化的第一个步骤。结合基础研发结果,公司研发团队对预期 应用产品、预期生产工艺等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初步验证试验。小试研发成果成为公司导入下游客户供应 链的基础。 (3)中试研发 中试研发是公司经小试初步验证后潜在产品进入成果转化的重要步骤。在此阶段,公司与下游客户持续 进行技术交流,基于客户对产品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的诉求,凭借对技术工艺的掌握,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客 户产品迭代的研发过程,并根据客户实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研发投入,保证在研发协同、成果转化方面的 独特优势。公司基于中试阶段的研发成果,对在研产品进行工艺放大研究,进行设备自主研发设计、工艺流 程优化改造,进而推动下一代产品品质性能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等金属盐类物质。 公司结合销售订单、生产计划、原材料价格、运输周期等因素,一般采取“安全库存+适当备货”的采 购模式。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在上海有色金属网存在公开市场报价,公司采购时基于公开市场参考价格 、付款条件等因素,向供应商进行询价、议价,在保证原材料品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 3.生产模式 (1)自主生产模式 为了满足向客户及时供货的需求,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根据销售计划、客户 订单、发货计划、生产排期、市场预测等信息,结合产能和库存的实际情况,制定生产计划。 (2)委托加工模式 出于降低采购成本和拓宽原料来源的考量,在金属盐类原料常规采购之外,公司少量采用委托加工模式 ,即公司直接采购金属原料,委托有资质的加工企业将金属原料加工为金属盐后作为生产原料,金额及占比 较小。 4.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销售采取直销模式,客户主要为大型、知名的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产品销售价格由“ 主要原料成本+加工费”的模式构成。其中,原料成本的计价基础主要为各类金属盐材料的市场价格,同时 公司考虑前期采购入库的原材料价格,与客户协商确定;加工费则根据产品制造成本、预期利润及议价能力 等因素协商确定。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行业情况及基本特点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中,三元和磷酸铁锂仍是主流的正极路线,磷酸锰铁锂及钠电材料发展较快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387.7GWh,同比增长31 .6%,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126.2GWh,占总装车量32.6%;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261.0GWh,占总装车量67.3 %。全年来看,磷酸铁锂受益于成本较低、安全性较好的特点及储能市场空间的打开,发展势头较为强劲, 市场占比继续提升。但磷酸铁锂因已接近理论能量密度的上限,难以匹配高端动力电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 且相比三元材料,未来在回收利用方面的经济价值有所欠缺,长周期来看,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较低。三元 材料虽然短期承压,低端产品受到磷酸锰铁锂的挤压,但基于终端消费者对长续航的客观需求,中高端板块 的市场地位稳固。尤其未来随着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对高能量密度需求的爆发,结合半固态/固 态电池等技术的进步,三元材料依然具备更有吸引力的发展路径。报告期内,相较于三元材料高镍化,高电 压化的趋势逐渐兴起,被下游市场看好。由于多晶材料在高电压下容易产生微裂纹,不适合高电压,单晶材 料在结构稳定性上的差异化优势正在得到显现,未来单晶、高镍、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 前景。 从晶体结构上看,单晶三元正极材料为一次颗粒,粒径约几微米,呈现单分散状态,而多晶三元正极材 料则是若干直径约几百纳米的一次颗粒团聚而形成的直径约十微米的二次球,相对而言更为杂乱、不均匀。 多晶三元正极材料由许多纳米级小颗粒构成,循环过程中,由于颗粒不断膨胀、收缩,容易导致材料开 裂、破碎,进而致使电池循环寿命缩短。同时,由于晶体颗粒之间的连接较为脆弱,在极片冷压过程中,容 易导致颗粒破碎,引起电池性能恶化。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在压实和高温循环过程中,不易发生破碎,具有更 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 (2)主要技术门槛 1、技术与工艺壁垒 前驱体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前驱体对于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粒度、比表面积、杂质含量、振 实密度、表面形态等指标有严格的要求,尤其锂电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化的发展趋势对前驱体企业在 基础研发能力、生产工艺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苛。因此,前驱体的发展需要进行技术研发、工艺改善、 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长期积累。 目前行业常用的共沉淀法合成前驱体,是在热溶液中进行的涉及气、液、固三相复杂反应的过程,影响 反应体系稳定的因素多,控制繁琐,并伴随产生一定的副产物。因此,深入了解和精确控制反应体系的各个 相关参数,才能合成出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的前驱体产品。为实现高品质单晶型、中高镍、高电压三元前驱体 的稳定生产,企业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成熟的生产工艺。 2、人才壁垒 前驱体行业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产品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定制化以契合客户的生产工艺需要。 为满足下游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前驱体企业需要结合对前驱体合成机理和制备技术的理解,调整前驱体产品 制备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和生产工艺,以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保证稳定、可控的产品产出能力。随着技 术要求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前驱体企业需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队伍。因此,前驱体行 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壁垒。 3、客户壁垒 前驱体企业进入下游客户供应链认证所需时间较长。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下游客户通常需要对 前驱体进行使用认证,包括小试、中试、试产等流程,并进行量产产品的各项性能测试,认证通过后方可开 展批量采购。前驱体产品的性能和需求响应速度是客户选择生产厂商的主要依据,产品得到市场检验和客户 认可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因此,该认证过程往往对前驱体企业的综合实力有较高的要求。一 旦完成认证,由于技术和生产的协同效应,下游客户普遍倾向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4、资金壁垒 在前驱体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高。为了应对企业连续生产需求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前驱体企 业需要进行原料适度储备,并普遍需要在较短付款周期内支付采购款。而在销售端,行业下游客户集中度较 高,上游应收账款回收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前驱体企业通常需要较大规模的营运资金支持。此外,前驱体 企业在设立之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新建厂房、购置设备、建设环保设施。以上因素均对前驱体企业提出了 较高的资金要求。 5、生产规模壁垒 前驱体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壁垒,生产规模较大的前驱体企业可以在生产和管理上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对 外具备更强的谈判能力。而且,新能源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主流电池生产企业为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 性,对前驱体供应商的规模化供货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产能不足的前驱体企业往往难以承接大型订单。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细分方向 ,并积极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等前瞻领域。为满足客户需求,适应行业发展,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构 建起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融合等模式为辅的研发体系,积极推动工艺升级、产品创新。尤其锂电材料方 面,开创性地推出了单晶型、中高镍、超高电压三元前驱体产品,解决了三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不 可兼得的难题,是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提供商,在单晶材料、高电压领域已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公司产品已进入厦钨新能、宁德时代、巴斯夫杉杉、长远锂科、贝特瑞、中科海钠等主流电池材料厂商的 供应链。 2023年,公司实现正极前驱体产品出货量约1.48万吨,进一步稳固了市场份额。按季度来看,呈现前低 后高的趋势,二、三、四季度出货量环比逐季增长,尤其二季度以来,抓住了行情回暖、搭载三元电池热门 车型上市、及高电压路线渗透率提升的机会,积极对接客户需求,大力开拓销售渠道,在高电压领域的市场 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深耕客户、优化产品、开拓业务。锂电材料方面,公司保持与厦钨新能的深度协同 ,推动在单晶型、超高电压材料上的迭代,并签署了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厦钨新能预计未来三年累计 向公司采购前驱体产品不少于8万吨,其中,2024年不少于2万吨,2025年、2026年均不少于3万吨;与广东 邦普加强合作,推动产品升级,合作重点由单晶型NCM5系产品向单晶型NCM6系4.35V高电压产品升级,进一 步契合下游终端市场的需求;与巴斯夫杉杉完成碳足迹认证,为进一步挖掘、开拓海外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与长远锂科构建战略关系,着力推动多晶型高镍、超高镍产品的验证与出货;与贝特瑞以多晶型高镍产品为 切入点,不断夯实合作关系。钠电材料方面,公司积极配合挖潜应用场景、推动产品适配,已向中科海钠、 厦钨新能、多氟多等下游客户实现数十吨级的出货,位于行业先进水平。总体上,公司多元化的战略初见成 效,下游客户结构持续完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之一“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工程已于2023 年年底竣工,累计建成前驱体产能5万吨,实现产能翻倍,预计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的规模化 效益、行业竞争力。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成熟,终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续航里程、安全性、性价比等指 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需求导向下,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呈现向单晶化、高镍化、高电压化、半固态/固态 、掺锰改性、钠离子电池等方向的革新,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从消费电子、乘用车逐渐延展到二轮车、 小动力、低空、储能等领域,行业天花板逐渐抬高,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三元正极材料,是未来高端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等于质量(体积)比容量与平均工作电压的乘积。提高材料的质量(体积)比容 量或提高平均工作电压,均可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提升安全性,是高端电池的主 要目标。 (1)高镍化:提升能量密度 三元材料中,镍是主要的电化学活性元素,提高其比例将使电池可反应电子数增多,进而提升电池能量 密度、支持更长续航里程。高镍是提高单位能量密度普遍、有效的方法,但随着镍占比的提高,会随之产生 一系列问题,如Li+/Ni2+混排、表面不稳定、相变导致的微裂纹及有效组分溶解等,导致材料容量衰减、倍 率及安全性能变差。 (2)单晶化:结构更稳定、安全性更好、寿命更长、适合高电压 晶体结构上,单晶材料为一次颗粒,粒径约几微米,呈现单分散状态,多晶材料则是若干直径约几百纳 米的一次颗粒团聚而形成的直径约十微米的二次球,相对更为杂乱、不均匀。因此,多晶材料在循环过程中 ,由于颗粒不断膨胀、收缩,容易导致材料开裂、破碎,尤其若在高电压下充放电,容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 ,并与电解液在材料表面发生副反应,进而导致晶体结构稳定性变差,不适合高电压。此外,由于多晶材料 晶体颗粒之间的连接较为脆弱,在极片冷压过程中容易导致颗粒破碎,引起电池性能恶化。单晶材料由于颗 粒内部结构密实,在高电压下反复充放电,不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可有效抑制因微裂纹产生的副作用,具 有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的优势,更适合高电压,可沿着高镍、高电压两个维度双轮迭代,并且在压实和高 温循环过程中不易破碎,具备较高机械强度,拥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 显示,2023年,国内单晶三元材料产量为25.4万吨,同比增长1.3%,占当年国内三元材料总产量的43.05%, 国内渗透率较2022年继续提升1.4个百分点。 (3)高电压化:提升能量密度,降本增效 单晶材料的抗压应力强于多晶材料,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可以适配高电压平台,进而带动能量密度提升 。公司成熟开发的单晶型NCM5系、6系材料在4.4V超高电压下能达到多晶型NCM8系材料的能量密度,单晶型N CM7系材料在4.45V超高电压下能与多晶型NCM9系材料持平,并在安全性、成本方面具备优势。下游电池或整 机厂,一般以单GWh材料计价,在相同能量密度的条件下,单晶材料可以使用更少的贵金属,实现降本增效 。 报告期内,国内、国际客户对单晶材料的认识不断加深,对高电压方案的接受度日益提高,公司将沿着 单晶、高镍、高电压、低钴的路线,继续引领产业发展。 2.磷酸锰铁锂将在中低端动力电池领域有迭代空间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较磷 酸铁锂,磷酸锰铁锂能量密度更高是其核心优势,同时又保留了磷酸铁锂电芯高安全性、低成本的特点。此 外,磷酸锰铁锂的电压平台与三元材料较为接近,可实现混掺。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技术等改性技术 的进步,产业化进程加速。 3.钠离子电池在二轮车、小动力、工程机械、储能上打开应用场景 钠电此前由于电化学性能相较锂电更差,商业化进程较慢。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电化学储能市场的快 速发展,全球锂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造成的锂盐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导致锂价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走高。在此 背景下,钠电发展加速。近年来,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来推动钠电的产业化进程。在政府的支持及资本的推动 下,钠电在低温性能、快充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结合主要原料自主可控的特点,目前处于 产业化过程中,未来随着规模化程度提高,性价比仍有空间,有望在部分领域替代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 钠电产业化进程中,正极材料是关键一环。在现有的正极技术路线中,层状氧化物路线的制备方法相对 简单、能量密度高、低温及倍率性能好,且具有更成熟的产业基础,量产转化相对容易,短期更具备快速产 业化、商业化的条件。 公司重视钠电方向的投入,在正极材料前驱体方向前瞻布局。报告期内,公司已向中科海钠、厦钨新能 、多氟多等下游客户完成数十吨级产品的出货,出货产品主要包含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其他新 产品的研发、合作进展顺利。 4.半固态/固态蓄势待发,商业化进程提速 电池行业仍处于技术迭代、工艺进步的进程中,由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且存在热失 控风险,而固态电池在大幅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可以兼顾高比容量正、负极,打开能量密度的天花板,有望 成为下一轮技术迭代、突破的关键。目前,全固态电池工艺尚未成熟,存在离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