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184 帕瓦股份 更新日期:2024-11-20◇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单晶型NCM产品(产品) 6.73亿 94.76 -6587.64万 94.84 -9.79
原辅料(产品) 2154.43万 3.03 610.29万 -8.79 28.33
多晶型NCM产品(产品) 1488.47万 2.10 -967.93万 13.94 -65.03
钠电(产品) 80.23万 0.11 -7010.22 0.01 -0.87
─────────────────────────────────────────────────
境内(地区) 7.10亿 100.00 -6945.98万 100.00 -9.78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 11.48亿 97.97 9921.38万 92.09 8.64
其他业务(行业) 2378.07万 2.03 852.53万 7.91 35.85
─────────────────────────────────────────────────
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10.70亿 91.32 9308.76万 86.40 8.70
多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3971.28万 3.39 328.14万 3.05 8.26
镍钴料(产品) 3677.68万 3.14 285.51万 2.65 7.76
其他业务(产品) 2378.07万 2.03 852.53万 7.91 35.85
钠电(产品) 138.36万 0.12 -1.02万 -0.01 -0.74
─────────────────────────────────────────────────
内销(地区) 11.48亿 97.97 9920.13万 92.08 8.64
其他业务(地区) 2378.07万 2.03 852.53万 7.91 35.85
外销(地区) 1.77万 0.00 1.26万 0.01 71.00
─────────────────────────────────────────────────
单晶型NCM产品(业务) 10.70亿 91.32 9308.76万 86.40 8.70
原辅料(业务) 6055.75万 5.17 1138.04万 10.56 18.79
多晶型NCM产品(业务) 3971.28万 3.39 328.14万 3.05 8.26
钠电(业务) 138.36万 0.12 -1.02万 -0.01 -0.74
─────────────────────────────────────────────────
直销(销售模式) 11.48亿 97.97 9921.38万 92.09 8.64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2378.07万 2.03 852.53万 7.91 35.85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单晶型NCM产品(产品) 4.23亿 91.57 5020.81万 90.31 11.88
其他(产品) 1827.27万 3.96 322.84万 5.81 17.67
多晶型NCM产品(产品) 1404.02万 3.04 180.70万 3.25 12.87
镍钴料(产品) 608.27万 1.32 --- --- ---
钠电-铁基(产品) 49.90万 0.11 --- --- ---
─────────────────────────────────────────────────
境内(地区) 4.61亿 100.00 --- --- ---
境外(地区) 1.77万 0.00 --- --- ---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电池材料(行业) 16.35亿 98.69 1.99亿 90.21 12.18
─────────────────────────────────────────────────
单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15.97亿 96.41 1.92亿 87.01 12.03
多晶型NCM三元前驱体(产品) 3776.86万 2.28 704.68万 3.19 18.66
─────────────────────────────────────────────────
内销(地区) 16.35亿 98.69 1.99亿 90.21 12.18
─────────────────────────────────────────────────
直销(销售模式) 16.35亿 98.69 1.99亿 90.21 12.1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1.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5.1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46371.85│ 39.58│
│客户二 │ 30361.45│ 25.91│
│客户三 │ 24972.04│ 21.31│
│客户四 │ 6274.88│ 5.36│
│客户五 │ 3508.85│ 2.99│
│合计 │ 111489.07│ 95.1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7.5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7.7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28894.11│ 22.00│
│供应商二 │ 26008.45│ 19.80│
│供应商三 │ 9040.74│ 6.88│
│供应商四 │ 6120.97│ 4.66│
│供应商五 │ 5803.93│ 4.42│
│合计 │ 75868.20│ 57.7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行业,正极前驱体是构成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材料,对电池的
理化性能有直接影响。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驱动了锂电产业的快速扩容,作为锂电关键材料之一
的三元前驱体,经历了高速发展。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以及储能、低空等应用领域的不断拓
展,全球电动化趋势方兴未艾,预计未来终端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继而带动上游材料行业长坡厚雪。
目前,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是全球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磷酸锰铁锂及半固态/固态电池发展较快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203.3GWh,同比
增长33.7%,其中,三元电池装车量62.3GWh,占总装车量30.6%,同比增长29.7%;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141.
0GWh,占总装车量69.3%,同比增长35.7%。磷酸铁锂得益于低成本、高安全的特点,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相
较三元材料,在市场份额上占优。但长周期来看,磷酸铁锂因已接近理论能量密度的上限,难以匹配高端动
力电池的需求,且未来在回收利用方面的经济价值有所欠缺,全生命周期价值较低。因此,三元材料虽短期
承压,但基于消费者对长续航的需求,中高端市场地位稳固,尤其未来随着低空、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对高
能量密度、高倍率需求的爆发,结合半固态/固态电池等技术的进步,三元材料依然具备更有吸引力的发展
前景。三元材料细分路线中,单晶材料凭借高性价比、高安全的优势,市场认可度、渗透率不断提升,迭代
趋势明显,未来有望持续获得高于板块的发展增速,市场空间广阔。
(二)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成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能、续航里程、安全性、性价比等指标的
要求不断提高。在需求导向下,电池技术不断突破,呈现向单晶化、高镍化、高电压化、半固态/固态、掺
锰改性、钠离子电池等方向的革新,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从消费电子、乘用车逐渐延展到二轮车、小动
力、储能、低空等领域,行业天花板逐渐抬高,展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单晶、高镍、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是未来高端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等于质量(体积)比容量与平均工作电压的乘积。提高材料的质量(体积)比容
量或提高平均工作电压,均可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提升安全性,是高端电池的主
要目标。
(1)单晶化:结构更稳定、安全性更好、寿命更长、适合高电压
晶体结构上,单晶材料为粒径约几微米的一次颗粒,呈现单分散状态,多晶材料则是若干一次颗粒团聚
而形成的直径约十微米的二次球,相对更为杂乱、不均匀。因此,多晶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颗粒不断膨
胀、收缩,容易导致材料开裂、破碎,尤其在高电压下充放电,容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并与电解液在材料
表面发生副反应,进而导致晶体结构稳定性变差,不适合高电压。此外,由于多晶材料晶体颗粒之间的连接
较为脆弱,在极片冷压过程中容易导致颗粒破碎,引起电池性能恶化。单晶材料由于颗粒内部结构密实,在
高电压下反复充放电,不易产生晶粒间微裂纹,可有效抑制因微裂纹产生的副作用,具有稳定性好、循环寿
命长的优势,更适合高电压,可沿着高镍、高电压两个维度双轮迭代,且在压实和高温循环过程中不易破碎
,具备较高机械强度,拥有更好的结构稳定性和耐高温性能。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单
晶三元材料出货量占比为43.05%,继续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
(2)高电压化:提升能量密度,降本增效
单晶材料的抗压应力强于多晶材料,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可以适配高电压平台,进而带动能量密度提升
。公司成熟开发的单晶型NCM5系、6系材料在4.4V超高电压下能达到多晶型NCM8系材料的能量密度,单晶型N
CM7系材料在4.45V超高电压下能量密度与多晶型NCM9系材料持平,并在安全性、成本方面具备优势。下游电
池或整机厂,一般以单GWh材料计价,在相同能量密度的条件下,单晶材料可以使用更少的贵金属,实现降
本增效。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客户对单晶材料的认识不断加深,下游市场对高电压方案的接受度日益提高。
报告期内,受益于相关热门车型热销的带动,单晶型、中高镍、高电压产品出货走俏,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
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NCM6系高电压产品出货持续放量,带动NCM6系三元材料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8%
,相较2023年提升8个百分点,同比增速超过60%。
(3)高镍化:提升能量密度
三元材料中,镍是主要的电化学活性元素,提高其比例将使电池可反应电子数增多,进而提升电池能量
密度、支持更长续航里程。高镍是提高单位能量密度普遍、有效的方法,但随着镍占比的提高,会随之产生
一系列问题,如Li+/Ni2+混排、表面不稳定、相变导致的微裂纹及有效组分溶解等,导致材料容量衰减、倍
率及安全性能变差。
2.磷酸锰铁锂将在中低端动力电池领域有发展空间
磷酸锰铁锂是在磷酸铁锂基础上掺杂一定比例的锰而形成的新型磷酸盐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相较磷
酸铁锂,更高能量密度是其核心优势,同时又保留了磷酸铁锂电芯低成本、高安全的特点。此外,磷酸锰铁
锂的电压平台与三元材料较为接近,可实现混掺。随着碳包覆、纳米化、补锂技术等改性技术的进步,产业
化进程加速。
3.钠离子电池在二轮车、小动力、工程机械、储能上打开应用场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锂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造成的锂盐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在此背景下,钠电发展加速。近年来,在政府支持及资本推动下,钠电在低温性能、快充性能、安全性能等
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结合主要原料自主可控的特点,目前处于产业化过程中,未来随着规模化程度提高、
差异化应用场景拓展,有望在部分领域替代磷酸铁锂和铅酸电池。钠电现有正极技术路线中,层状氧化物路
线的制备方法相对简单,低温及倍率性能好,且具有更成熟的产业基础,量产转化相对容易。公司重视钠电
方向的投入,在正极材料前驱体方向前瞻布局,与中科海钠、多氟多等下游客户深入合作,报告期内,钠电
前驱体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79.28%,新产品的研发、合作进展顺利。
4.半固态/固态蓄势待发,商业化进程提速
由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已接近能量密度上限,且存在热失控风险,固态电池在大幅提升安全性的同时,可
以兼顾高比容量正、负极,打开能量密度的天花板,有望成为下一轮技术突破的关键。目前,全固态电池工
艺尚未成熟,存在离子电导率低、循环寿命差、倍率性能差、成本高等问题。半固态电池作为液态电池到全
固态电池的过渡方案,兼具安全性、能量密度和经济性,率先进入产业化阶段,已开始切入部分高端领域。
固态电池中,电解质取代了传统液态锂电池中的电解液及隔膜,是影响电池性能的核心材料。2023年以来,
公司高度重视在电解质材料上的孵化,成立专业子公司,积极加大研发投入,采用原位自聚合策略,利用溶
剂改性,开发了阻燃性优良、高电压稳定的凝胶电解质;利用特殊快离子无机填料,提高了聚合物全固态电
解质体系的离子导电率,并在技术孵化过程中积极挖掘电解质材料与正极材料间的协同效应。
(三)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细分方向
,并积极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等前瞻领域。为满足客户需求、适应行业发展,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构
建起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融合等模式为辅的研发体系,积极推动工艺升级、产品创新。尤其锂电材料方
面,公司开创性地推出了单晶型、中高镍、超高电压三元前驱体产品,解决了三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
性不可兼得的难题,是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服务提供商,在单晶材料、高电压领域已具有明显的领先
优势。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锂电三元正极前驱体、钠电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其中,锂电三
元正极前驱体主要用于锂电正极材料的制造,继而用于动力电池的生产,最终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钠电
铁基三元与铜基四元正极前驱体主要用于钠电正极材料的制造,继而用于小动力、储能电池的生产,最终应
用在二轮车、小动力、储能等场景。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业”。
(四)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具体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基于客户产品需求、技术发展方向和前沿科学探索,公司秉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
发理念,建立了基础研发、小试研发、中试研发的研发体系。
(1)基础研发
基础研发是公司研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公司具体研发项目指明方向。在基础研发层面,
公司研发团队基于对锂电、钠电基础材料的深刻理解,把握最新科研热点,对基础材料进行前沿科学探索,
形成潜在产品技术储备。
公司在基础研发领域与中南大学等在冶金、电池材料方面具有学科带头性的高等科研机构建立了持续深
入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发和产学研交流,公司可以及时把握科研前沿方向,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实现基
础科学和产业落地的互补。
(2)小试研发
小试研发是公司基础研发成果向具体产品转化的第一个步骤。结合基础研发成果,公司研发团队对预期
应用产品、预期生产工艺等进行初步判断,并进行初步验证试验。小试研发成果是公司导入下游客户供应链
的基础。
(3)中试研发
中试研发是公司经小试初步验证后潜在产品进入成果转化的重要步骤。在此阶段,公司与下游客户持续
进行技术交流,基于客户降本增效的需求,凭借对技术工艺的掌握,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客户产品迭代的研发
进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设计和研发投入,保证在研发协同、成果转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公司基于中试阶
段的研发成果,对在研产品进行工艺放大研究,进行设备自主研发设计、工艺流程优化改造,进而推动下一
代产品品质性能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帕瓦供应链经营的贸易产品主要为硫酸钴、硫酸镍、硫酸锰等金属盐类物质。公司
结合销售订单、生产计划、原材料价格、运输周期等因素,一般采取“安全库存+适当备货”的采购模式。
硫酸镍、硫酸钴、硫酸锰在上海有色金属网存在公开市场报价,公司采购时基于公开市场参考价格、付款条
件等因素,向供应商进行询价、议价,在保证原材料品质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采购成本。帕瓦供应链充分利用
母公司的产业资源赋能,发挥集采优势,争取更大的采购成本优势。
3.生产模式
(1)自主生产模式
为了满足向客户及时供货的需要,公司采用“以销定产+适度备货”的生产模式,根据销售计划、客户
订单、发货计划、生产排期、市场预测等信息,结合产能和库存的实际情况,制定生产计划。
(2)委托加工模式
出于降低采购成本和拓宽原料来源的考量,在对原材料的常规采购之外,公司少量采用委托加工模式,
即公司直接采购金属原料,委托有资质的加工企业将金属原料加工为金属盐后作为生产原料,金额及占比较
小。
4.销售模式
公司产品销售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大型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产品销售价格由“
主要原料成本+加工费”的模式构成。其中,原料成本的计价基础主要为各类金属盐材料的市场价格,同时
公司考虑前期采购入库的原材料价格,与客户协商确定;加工费则根据产品制造成本、预期利润及议价能力
等因素,与客户协商确定。帕瓦供应链主要采取贸易销售模式,与客户、供应商分别签订购销协议,赚取贸
易利润。
(五)主要技术门槛
1、技术与工艺壁垒
前驱体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前驱体产品对一致性、稳定性、粒度、比表面积、杂质含量、振实密
度、表面形态等指标有严格的要求,尤其锂电材料单晶化、高镍化、高电压化的发展趋势对前驱体企业在基
础研发能力、生产工艺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更为严苛。因此,前驱体企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研发、工艺改善、质
量控制等方面的长期积累。
目前,行业常用的共沉淀法合成前驱体是在热溶液中进行的涉及气、液、固三相复杂反应的过程,影响
反应体系稳定的因素多,控制繁琐,并伴随产生一定的副产物。因此,深入了解和精确控制反应体系的各相
关参数,才能合成出满足下游客户需求的前驱体产品。为实现高品质单晶型、中高镍、高电压三元前驱体的
稳定生产,企业需要同时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过硬的技术实力和成熟的生产工艺。
2、人才壁垒
前驱体行业产品更新迭代速度较快,产品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定制化以契合客户的生产工艺需要。
为满足下游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前驱体企业需要结合对前驱体合成机理和制备技术的理解,调整前驱体产品
制备过程中的控制参数和生产工艺,保证稳定、可控的产品产出能力。随着技术要求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
大,前驱体企业需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队伍。因此,前驱体行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壁垒。
3、客户壁垒
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下游客户通常需要对前驱体产品、产线进行认证,包括小试、中试、试产
等环节,认证通过后方可开展批量采购。产品性能、产线品控、成本管控能力、需求响应速度是下游客户选
择前驱体供应商的主要依据。因此,该认证过程往往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对前驱体企业的综合实力有较高
的要求。完成认证后,鉴于技术和生产的协同效应,下游客户普遍倾向于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
系。
4、资金壁垒
前驱体企业在设立之初一般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环保设施部署。此外,在前驱
体产品的成本构成中,原材料占比较高。在采购端,为了应对连续生产需求和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前驱体
企业需要进行适度原料储备,并往往需要在较短周期内支付货款。而在销售端,下游客户集中度较高、议价
能力较强,上游应收账款回收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前驱体企业通常需要较大规模的营运资金支持。
5、生产规模壁垒
前驱体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壁垒,生产规模较大的前驱体企业可以在生产和管理上更好发挥规模效应,对
外具备更强的谈判能力。同时,新能源电池行业集中度较高,主流电池生产企业为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安全
性,对前驱体供应商的规模化供货能力有较高要求,产能不足的前驱体企业一般难以承接大型订单。
(六)公司市场地位分析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细分方向
,并积极布局半固态/固态电池等前瞻领域。尤其锂电材料方面,开创性地推出了单晶型、中高镍、超高电
压三元前驱体产品,解决了三元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与安全性不可兼得的难题,是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材料综合
服务提供商,在单晶材料、高电压领域已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公司产品已进入厦钨新能、宁德时代、巴斯
夫杉杉、五矿新能、贝特瑞、中科海钠、多氟多等主流电池材料厂商的供应链。
报告期内,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投项目之一“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已建成、达到预定可
使用状态,生产制造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同时,在相关热门车型热销的带动下,公司积极把握三元材料
需求放量的市场窗口,抓住单晶型、中高镍、高电压产品出货走俏、渗透率提升的市场契机,积极对接客户
需求,大力开拓销售渠道,累计实现正极前驱体产品出货量约1.14万吨,同比增长109.48%。
同时,公司高度重视行业迭代的发展趋势。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新能源汽车、低空、储能等应用场景,
聚焦锂电4.5V超高电压前驱体材料、钠电铜基多元前驱体材料、聚合物半固态/固态电解质材料、短流程喷
雾热解技术等相关新产品、新工艺方向,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累计投入研发费用4336.77万元,同比增长77.
49%,相关重点在研项目推进至中试环节,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获得发明专
利授权11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1项,合计144项,构筑了较为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七)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7.10亿元,同比增长53.92%,主要系上半年在相关热门车型热销的带动
下,公司积极把握三元材料需求放量的市场窗口,抓住单晶型、中高镍、高电压产品出货走俏、渗透率提升
的市场契机,积极对接客户需求,大力开拓销售渠道,累计实现正极前驱体产品出货量约1.14万吨,同比增
长109.48%。
报告期内,公司业绩亏损,相关利润、收益指标下滑,主要系在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加剧、原料价
格波动、出货结构调整等的背景下,公司为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采取了积极的市场竞争策略,致使毛利率
水平下降;同时,为保持技术优势,公司在相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上的研发投入有所增加;此外,随
着“年产2.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的建成、投产,相关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并开始计提折旧,以及公司
基于谨慎性原则,对部分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计提减值准备,对当期利润有较大影响。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发展驱动力,以战略眼光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形成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
研成果与非专利技术,并应运用于生产中,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锂电方面,公司基于对三元前驱体基础材料性能和生产工艺的深刻理解,着力发展单晶型NCM三元前驱
体技术路线,通过对分子结构的独特设计和金属元素的创新掺杂,成功攻克超高电压多元前驱体技术,并开
发了半连续法生产工艺,在单晶型、高电压和超高电压方向上建立了明显的先发优势和较高的专利壁垒,未
来将继续沿着该技术方向持续推动迭代、升级。
钠电方面,公司已掌握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合成的核心技术,并加快相关产品的研发落地和产业化。报
告期内,公司铁基三元、铜基四元前驱体产品进一步成熟,钠电前驱体产品出货量同比增长79.08%。未来,
公司将继续与下游客户加强协同,积极开发掺杂型、包覆型等多类型钠电前驱体产品。
半固态/固态电池方面,公司高度重视该方向的布局,成立专业子公司,积极加大研发投入,采用原位
自聚合策略,利用溶剂改性,开发了阻燃性优良、高电压稳定的凝胶电解质,采用无机-有机复合电解质膜
策略,基于PVDF基复合全固态电解质,利用特殊快离子无机填料,进一步提高了聚合物全固态电解质体系的
离子导电率。未来,公司将进一步挖掘电解质材料与正极材料间的协同效应,推动中试项目建设及相关产品
的验证。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5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13项,实用新
型专利授权31项,合计144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为保持技术优势,报告期内,公司在锂电4.5V超高电压前驱体材料、钠电铜基多元前驱体材料、聚合物
半固态/固态电解质材料、短流程喷雾热解技术等相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上的研发投入有所增加。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基础研发和应用转化,已成熟掌握窄分布单晶三元前驱体合成技术、一次颗粒排列方式可
控技术、高活性花瓣状三元前驱体制备技术、前驱体湿法掺杂技术等一系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在单晶型、高电压三元前驱体技术领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使用公司单晶型三元前驱体烧结而成的正极材料
具有良好的循环性和稳定性。同时,公司在多晶型、高镍三元前驱体领域亦已完成产线认证,实现量产和批
量出货,产品获得下游客户认可。此外,公司参与研发的“难处理镍钴资源材料化增值冶金新技术”获中国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技术研发优势明显。
2.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优势
公司拥有先进的前驱体材料制备技术及生产制造工艺,生产的产品具有品质稳定、元素比例控制精准、
磁性物质含量低、杂质元素控制效果好的特点,采用的半连续法生产工艺具有单釜产量高、反应速率可控、
一次形貌可控、产品微粉少的优势。
3.成熟研发团队优势
公司重视研发团队建设,核心技术团队以复合专业背景的研发人员为基础、外部特聘专家为补充,构建
了成熟的研发体系和完备的人才队伍,并与中南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紧密,基础科学研究扎实,
能够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具备切入新能源材料行业其他先进领域的技术潜力。同时,公司研发团队与销售
一线、生产一线人员密切合作,组成了以基础研发、应用研发、成果转化三步走为核心架构的科研成果研发
和转化机制。公司首席科学家张宝在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先后入选浙江省“特支计划”
科技创新人才、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
4.客户深度合作优势
随着下游客户对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核心指标要求的日益提高,正极材料厂商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阶
段即与核心材料供应商就设计性能、控制参数等多方面进行协同,从而形成上下游在技术、生产、购销方面
的深度合作关系。因此,主流正极材料厂商对前驱体供应商大多设有严格、复杂的认证程序。在此模式下,
行业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公司与厦钨新能、广东邦普、巴斯夫杉杉、五矿新能、贝特瑞、中科海钠、多氟
多等多家知名正极材料企业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下游客户产品立项早期融入交流,并提供从研
发到生产的全流程技术咨询和服务,合作介入程度深、稳定性高。
四、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但行业内部,产能扩张明显,市场竞争
加剧,带动加工费水平下行,叠加磷酸铁锂进一步挤占市场份额,三元板块显著承压。在此背景下,公司积
极应对,围绕发展战略、经营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市场开拓,提高市场份额
上半年,公司立足现有客户,深挖需求,深化合作,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