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197 首药控股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临床研究阶段的小分子创新药。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200.00万 100.00 --- --- ---
─────────────────────────────────────────────────
境内地区(地区) 200.00万 100.00 --- --- ---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技术开发及服务分部(行业) 394.20万 100.00 390.09万 100.00 98.96
─────────────────────────────────────────────────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394.20万 100.00 390.09万 100.00 98.96
─────────────────────────────────────────────────
境内地区(地区) 394.20万 100.00 390.09万 100.00 98.96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380.00万 100.00 --- --- ---
─────────────────────────────────────────────────
境内地区(地区) 380.00万 100.00 --- --- ---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技术开发及服务分部(行业) 522.92万 100.00 511.78万 100.00 97.87
─────────────────────────────────────────────────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522.92万 100.00 511.78万 100.00 97.87
─────────────────────────────────────────────────
境内地区(地区) 522.92万 100.00 511.78万 100.00 97.87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0.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0.0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84.39│ 97.51│
│北京优迅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9.81│ 2.49│
│合计 │ 394.20│ 100.0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5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8.1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619.79│ 18.07│
│上海有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875.85│ 6.04│
│杭州海王星辰健康药房有限公司 │ 771.18│ 5.32│
│普蕊斯(上海)医药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 650.49│ 4.49│
│北京四季慧谷园区管理有限公司 │ 614.40│ 4.24│
│合计 │ 5531.71│ 38.1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概述
公司自2010年起从事小分子创新药的研发,在小分子创新药领域深耕十余年,依靠扎实的研发实力,致
力于开发出疗效更好、副作用更低的国产靶向新药,以解决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肝细胞癌、胰腺癌、
甲状腺癌、卵巢癌等重点肿瘤适应症治疗领域中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惠及更多的我国患者。据国家统计局
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公司所处行业为医药制造业中的化学药品制剂制造(C272);根据中国
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行业目录及分类原则,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
截至目前,首药控股已拥有多款在国内外具备充分差异化水平和前沿创新性的候选药物管线:SY-707是
一款ALK/FAK/PYK2/IGF1R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ALK阳性NSCLC患者的NDA已于2024
年10月获NMPA受理,上市审评工作目前正在有序推进,预计于2026年内获批,商业价值即将释放。SY-3505
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正在进行关键性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完全国产三代ALK抑制剂,由于目前全球仅有一款三
代ALK抑制剂获批,SY-3505是首个进入临床阶段、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完全国产第三代ALK抑制剂,在
国内三代ALK抑制剂药物临床研究领域处于前沿水平,本报告期内关键性临床试验均已完成受试者入组。SY-
5007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完全国产高选择性RET抑制剂,是针对RET靶点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完全国产创新药
物,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完全国产选择性RET抑制剂之一,报告期内已正式启动针对RET基因融合阳性的
晚期NSCLC患者治疗的pre-NDA沟通交流。SY-5933作为一款针对KRAS(G12C)突变蛋白的高活性小分子选择
性抑制剂,Ⅰ期临床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单药在多种KRAS(G12C)突变的肿瘤患者(非小
细胞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体内均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抗肿瘤活性,患者耐受性良好,有望通过与我
们的FAK抑制剂SY-707联用,在一些疗效需要提高的适应症上有所突破。
公司是国内首个同时拥有二代、三代ALK抑制剂候选药物的创新药企,第四代ALK亦已确定候选化合物、
目前正在推进GLP毒理试验;因此,公司是全球首个覆盖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全流程管理的企业,未来有望
实现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流程用药管理。在非小细胞肺癌这一大病种治疗领域,公司靶点覆盖面广
泛,包括ALK、RET、LTK、KRAS(G12C)等;此外,公司部分候选药物之间也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通过联
合用药,有望在当前竞品单药疗效尚存在明显提升空间的适应症上有所突破。
(二)公司主要业务
首药控股以提高肿瘤患者生存预期和生存质量,让肿瘤患者能够长期带瘤生存,最终实现慢性疾病管理
为宗旨,致力于发现具有迫切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在研产品靶点丰富、梯次分明。
截至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管线中,1款处于上市审评阶段,1款处于pre-NDA沟通交流阶段,1款处于关键
性注册Ⅱ/Ⅲ期临床,1款处于Ⅱ期临床,2款处于Ⅰ期临床阶段,以及多款具有前瞻性的优质临床前候选化
合物。
合作研发管线中,与正大天晴合作开发的ALK抑制剂依奉阿克胶囊(CT-1139/TQ-B3139)已获批上市销
售;罗伐昔替尼(CT-1995/TQ05105)用于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MF)在国内处于上市审评阶段、治疗慢
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在国内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并被纳入突破性疗法,在美国已获准开展Ⅱ期临
床。公司对合作研发管线均享有里程碑收款及商业化权益。公司研发管线靶点及适应症众多,丰富的项目储
备保证公司未来可持续的创新药开发和商业化。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处于上市注册及临床试验阶段的公司核心自研管线情况如下:
1.SY-707
SY-707是一款ALK/FAK/PYK2/IGF1R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目前,公司围绕ALK/FAK靶点进行重点开发。
(1)作为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二代ALK激酶抑制剂,适应症为晚期ALK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
SY-707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于2024年10月获国
家药监局(NMPA)受理。报告期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完成了对SY-707药品研制、
生产现场以及临床研制现场核查,药品注册检验工作也顺利完成。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收到CDE反馈
的《补充资料通知》,针对补充资料的要求,公司目前正在按照要求整理相关资料,必要时补充相关实验数
据或提供上市后研究计划。
SY-707是公司独立研发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全新结构的ALK小分子抑制剂,于2015年获得科技部国家
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同年10月获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我们对SY-707
从作用靶点、作用机理、体外体内药效学到药代动力学与毒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根据临床批件要求开
展各项临床研究。SY-707确证性临床研究FAS人群414例ALK阳性晚期NSCLC受试者经研究药物治疗后,由IRC
和研究者进行了肿瘤疗效评估:相比克唑替尼,SY-707能显著延长ALK阳性晚期NSCLC受试者的PFS,降低受
试者的疾病进展风险,表明SY-707在ALK阳性NSCLC患者人群中的有效性具有明显的临床意义。安全性和耐受
性方面,SY-707同样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其整体安全性与已上市药物相比具有明显的潜在优势,尤其在肝脏
、心脏、眼部、血液学、皮肤以及神经毒性方面的安全性较克唑替尼表现更佳,未发现预期外的新的安全性
问题。治疗时所发生的ADR绝大多数可通过对症治疗或剂量调整得到有效管理,且预后良好。
ALK与众多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共享信号传导途径,异常激活后引起细胞向恶性转化并无序增殖。A
LK中存在许多不同的基因组变异,包括ALK基因融合、扩增和点突变等,点突变主要发生在ALK酪氨酸激酶区
。研究药物绝大部分都是针对ALK的基因融合,最常见的融合是EML4-ALK。ALK融合与数十种肿瘤的发生、发
展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进展较快的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ALK融合是NSCLC的重要治疗靶点,相比
于EGFR经典突变,ALK阳性(多表现为ALK重排)在晚期NSCLC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研究显示,约5%-7%的非
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肿瘤染色体EML4基因外显子与ALK基因外显子融合,形成EML4-ALK融合酪氨酸激酶,EML
4-ALK融合变异体具有高度的致癌性。ALK融合基因突变常见于年轻、不吸烟或轻度吸烟、其他致癌基因驱动
突变阴性的肺腺癌。
由于ALK融合基因突变发生率相对较低,且传统化疗方案对ALK阳性NSCLC患者的疗效并不理想,使用相
应的靶向药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和更长的生存期,因此ALK也被称为“钻石靶点”。ALK抑制剂系一类专门用
来阻断ALK蛋白质活性的药物,可有效扰乱驱使癌细胞生长及存活的信号。在ALK阳性的NSCLC患者中,ALK抑
制剂与化疗相比客观缓解率(ORR)更高、PFS更长及耐受性更好。自2013年首款ALK抑制剂克唑替尼在中国
上市以来,有若干新款ALK抑制剂已开发或正在开发。这些更新型的抑制剂对ALK的作用更强、选择性更高。
这些抑制剂的设计旨在克服克唑替尼治疗可能产生的耐药机制,且这些抑制剂针对脑转移的活性更高,对于
先前接受ALK抑制剂治疗后病情进展的患者也有疗效。随着ALK抑制剂的研究越来越成熟,ALK阳性晚期NSCLC
正在逐步实现“慢病化”。第一、二、三代ALK-TKI相继上市,极大地延长了ALK融合晚期NSCLC患者的总生
存期。目前,ALK小分子靶向抑制剂已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写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以及美国国立综合
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治疗指南。根据咨询机构统计及预测,ALK阳性NSCLC患者由2018年的68400人增至2
024年的91200人,复合年增长率为4.9%,预计2032年将达至121700人,2024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7%。随
着首款治疗NSCLC的ALK抑制剂克唑替尼获得国家药监局的NDA批准,越来越多的ALK抑制剂进入市场并纳入国
家医保目录,中国ALK抑制剂市场也由2018年的人民币4亿元增至2024年的人民币4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3
.2%,预测到2033年将增至百亿元人民币。
此外,不同ALK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的常见不良反应情况存在差异,对于其中一种或多种ALK抑制
剂不耐受的患者需要其他的用药选择。因此,不同二代ALK抑制剂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临床实践中需要
多种ALK抑制剂以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另一方面,由于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耐药原因及对药物的敏感性、
耐受性不同,以及不同ALK抑制剂的作用效果及产生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不同二代ALK抑制剂之间均存在各
自的市场机会。
(2)SY-707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和吉西他滨,适应症为晚期胰腺癌
临床前研究显示,SY-707在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中能够有效抑制FAK蛋白的激酶活性,阻断肿瘤细胞
中FAK相关信号通路的传导。在动物肿瘤模型中,SY-707联合PD-1抗体和吉西他滨能够有效地抑制胰腺癌肿
瘤的生长,改善荷瘤小鼠的生存状态,显示了治疗晚期胰腺癌的潜力。2021年10月,国家药监局下发药物临
床试验批准通知书,同意公司进行评价SY-707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和吉西他滨在转移性胰腺癌及其他晚
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有效性的Ⅰb/Ⅱ期研究。截至目前,该试验已完成Ⅰ期剂
量递增研究,目前处于剂量拓展阶段。
2.SY-3505
SY-3505是首个进入临床阶段、也是目前临床进展最快的完全国产第三代ALK抑制剂,具有完全知识产权
和全新结构,主要用于治疗晚期ALK阳性NSCLC。SY-3505两个注册性试验:(1)在二代ALK-TKI治疗失败的A
LK阳性NSCLC患者中的关键Ⅱ期临床研究;以及(2)在初治ALK阳性NSCLC患者中对比克唑替尼的关键Ⅲ期临
床研究,均于2025年上半年内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工作,目前受试者正在全国范围内几十家研究中心有序随
访。
作为三代药物,SY-3505有望为我国ALK阳性晚期NSCLC患者在一线和多线治疗领域提供新的用药选择。
①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领域,ALK阳性NSCLC患者接受ALK抑制剂治疗一定时间后,普遍会发生耐药问题,导
致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尤其对于二代ALK-TKI一线治疗或一代/二代ALK-TKI治疗失败的患者,后续的治疗选
择相对有限;随着二代ALK抑制剂渗透率提高,ALK阳性NSCLC存量患者人数持续增加,耐药后的治疗需求也
在不断增加。据查询,目前全球仅有一款三代ALK抑制剂获批上市,我国ALK抑制剂耐药的ALK阳性非小细胞
肺癌患者(尤其是二代ALK抑制剂耐药患者)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SY-3505对于野生型ALK激酶
和一代/二代ALK抑制剂关键耐药突变体(如F1174L、L1196M、G1202R、G1269S、R1275Q等)均具有较强抑制
作用,能够阻断其信号传导通路,最终实现有效抑制ALK阳性肿瘤生长的效果。已有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国
内首个进入临床研究,也是目前进度最快的国产第三代ALK-TKI,SY-3505在经过二代ALK-TKI治疗的ALK阳性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表现出了显著而持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优势明显,与同类竞品相比具有独
特的竞争力。②一线治疗领域,目前初治的ALK阳性NSCLC患者的一线用药选择多样,包括一代药物、二代药
物和三代药物。二代药物和三代药物疗效明显优于一代药物,未来一线用药的主要竞争将会集中在二代和三
代药物之间。作为三代药物,SY-3505在疗效、安全性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作为一线用药的注册临床
试验也于报告期内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目前进度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未来有望为初治患者带来更新更好
的治疗选择。
另一方面,ALK阳性患者常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而且基线存在CNS转移是ALK阳性患者的不良
预后因素。根据相关研究,高达30%的ALK阳性NSCLC晚期患者初诊时就伴有CNS转移。治疗过程中仍有相当比
例的患者发生脑转移。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会议报道,ALK阳性NSCLC患者3年以及5年累计脑转
移发病率分别为53%和62%。已有部分临床试验显示,SY-3505同样具备较强血脑屏障穿透能力,PFS数据和颅
内疗效数据表现优秀。
其他适应症的探索。由于LTK与ALK在激酶域氨基酸序列上具有高达80%的同源性,在蛋白结合预测上,S
Y-3505与二者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同源性接近100%,提示利用SY-3505临床治疗LTK融合肿瘤病人的潜在可能性
。临床前研究发现,SY-3505对LTK蛋白激酶具有非常强的抑制活性(IC50为纳摩尔级别),对CLIP1-LTK融
合阳性的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在动物体内也显示了对LTK阳性肿瘤的强效抑制活性。目前,
全球尚无特异性靶向LTK融合蛋白的药物上市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SY-3505针对LTK基因融合阳性晚期实体
瘤患者中的Ⅰb期多中心、开放性、剂量递增及扩展研究已在全国多家研究中心启动进行。
3.SY-5007
SY-5007为一款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小分子R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首个进入临床研究,也是目前
临床进展最快的完全国产的选择性RET抑制剂之一。
本报告期内,SY-5007的临床研究取得关键性进展如下:
①关键性注册Ⅱ期临床试验:基于NMPA下发的临床批件要求及单臂试验设计的批复,2023年2月,公司
快速启动了本产品的关键性临床Ⅱ期试验(NCT05278364)。2024年,Ⅱ期单臂临床试验已达到方案中预设
的主要分析节点(最后1例受试者入组给药至少6个月时);数据显示,SY-5007在RET阳性NSCLC(初治和经
治)患者中,主要疗效指标(经IRC评估的ORR)超过预设值,试验的主要研究终点达到。
②关键性注册Ⅲ期临床试验:2023年7月,公司SY-5007确证性Ⅲ期临床试验(CTR20232014)取得组长
单位上海市肺科医院伦理批件,本试验启动,并于2024年4月完成末例受试者入组。本报告期内,Ⅲ期单臂
研究亦已达到方案中预设的主要分析节点(最后1例受试者入组给药至少12个月时),RET基因融合阳性的局
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初治受试者经研究药物SY-5007片治疗后,经IRC评估确认的ORR远超预设值,Ⅲ期临床
试验完成。
公司已于2025年6月就前述关键性Ⅱ期、Ⅲ期临床试验结果与CDE进行pre-NDA沟通交流,并预计2025年
下半年内向国家药监局正式递交本产品的新药上市申请。
SY-5007治疗RET突变实体瘤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于2024年11月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
rapy》发表,显示RP2D(160mg,BID)下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可控的不良反应,且在RET突变的实体瘤(包
括NSCLC、PTC、MTC)初治和经治患者中显示出具有希望的显著疗效。安全性方面,在接受SY-5007治疗的患
者中,57.4%的患者出现≥3级TRAEs,最常见的是高血压(22.1%)、腹泻(16.4%)、高甘油三酯血症(6.6
%)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6%),TRSAEs发生在10.7%的患者中。与已上市竞品相比,SY-5007显示出独特
的安全性,AE发生率相当。疗效方面,中位随访8.28m,mDoR=19.9m,mPFS=21.2m,1年Dor率和PFS率分别为
74.1%和68.9%;在RET融合阳性NSCLC中,SY-5007在RP2D时在初治患者中ORR为71.4%,在经治患者中ORR为58
.3%,展现出在RET阳性NSCLC患者治疗领域的竞争力。
关键性Ⅱ期和Ⅲ期疗效结果亦表明,SY-5007起效迅速,在RET基因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
患者人群(包括初治和经治人群)中达到高比例且持久的客观缓解,有效性具有显著临床意义。此外,ISE
研究也充分佐证了SY-5007在RET基因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中的显著有效性。安全性方面
,Ⅱ期和Ⅲ期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在临床可耐受范围内,大部分高级别不良反应可通过剂量调整、安全性
监测和必要的对症处理进行控制。可评估受试者的安全性数据显示,SY-5007在RET基因融合阳性的局部晚期
或转移性NSCLC患者人群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总体安全性可控,未发现预期外的新的安全性问题
。
RET基因位于10号染色体的长臂上,编码RET蛋白,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正常神经元、交感神经和副
交感神经节、甲状腺C细胞、肾上腺髓细胞、睾丸生殖细胞都有表达。RET蛋白活化后会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
(包含RAS、ERK、PI3K、AKT等),导致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RET基因异常可表现为融合和突变两种重要
方式,在多种肿瘤中都有发生,但在不同的肿瘤中,RET突变或融合的发生率不同。1%-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
者发生RET基因融合,50%的散发的MTC(甲状腺髓样癌)和几乎全部的家族性MTC患者发生RET基因点突变,1
0%-20%的PTC(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RET基因融合。此外,在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和其他癌症中
也观察到RET基因突变,在发生耐药的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也观察到RET融合。
在我国,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大多已处于疾病晚期,且基础化疗方案对此类患者疗效
有限,而且疗效持续时间短,免疫疗法对该类患者也不敏感。同时接近50%的RET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终
会发生脑部转移,而脑部转移患者1年的生存率不足20%。已有数据显示,相比于非选择性抑制剂,选择性RE
T抑制剂能够更加有效抑制RET的激酶活性,阻断其下游的信号传导,破坏肿瘤细胞的多种生理功能,抑制一
系列RET阳性肿瘤细胞(不同的RET融合形式、不同的突变形式)的生长,从而更能使RET基因异常的NSCLC等
实体瘤患者显著获益,同时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其诊疗价值和商业潜力较为可观。
根据咨询机构统计及预测,在我国,2017年至2023年,RET突变的NSCLC及甲状腺癌新发病例数由2.44万
增加至2.88万,年复合增长率为2.8%。预计到2033年,中国新患者人数将达到3.69万。我国RET抑制剂的市
场规模同样快速扩大,由2021年的人民币0.49亿元预期增加至2027年的人民币6.76亿元;考虑到我国人口基
数庞大,NSCLC患者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用药可及性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国产自研的优效优价RET
靶向药的缺口仍然亟需填补。其他适应症的探索。SY-5007在RET阳性甲状腺癌(TC)患者中同样体现出良好
的临床活性与耐受性,公司后续也将在积累一定的数据后,与CDE沟通申请开展针对甲状腺癌的关键临床试
验设计,不断扩大SY-5007的适应症人群。
4.SY-5933
SY-5933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款高活性、高选择性KRAS(G12C)小分子抑制剂,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全
新化合物结构。2023年4月,公司收到NMPA核准签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SY-5933片针对KRAS(
G12C)阳性突变的晚期实体瘤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批准;6月,取得上海市肺科医院伦理批件,评价SY-5933在
携带KRAS(G12C)突变晚期实体瘤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的Ⅰ期临床试验
正式启动,8月,首例受试者入组。报告期内,SY-5933临床Ⅰ期研究完成,在复发/难治性KRAS(G12C)突
变的肿瘤患者中进行了剂量爬坡和剂量拓展试验。结果显示,SY-5933在患者体内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参
数,在多种KRAS(G12C)突变的肿瘤患者(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体内均表现出了显著的抗
肿瘤活性,而且患者耐受性良好。
RAS(ratsarcoma)基因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致癌基因,其突变存在于约30%的人类肿瘤中,是人
类肿瘤最常见的致癌基因突变。在RAS家族中,KRAS是RAS的3个亚型之一,且相比于其他2种RAS亚型更易出
现突变,在实体瘤中尤为常见,数十年来KRAS一直是精准治疗努力攻克的靶点,包括靶向KRAS蛋白本身、或
其翻译后修饰、膜定位、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及RAS下游信号通路。KRAS(G12C)突变指KRAS蛋白序列的
第12个氨基酸,从正常的甘氨酸(代号为G)突变为半胱氨酸(代号为C),导致其基因功能完全失控,细胞
癌变。据研究统计,在中国人群中,KRAS(G12C)突变发生在约4.3%的肺癌,约2.5%的结直肠癌患者以及约
2.3%的胆管癌患者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自2016至2020年,中国主要KRAS(G12C)突变癌种的发病
人数从3.8万人增长至4.3万人,并预计于2025年达到5.1万人。靶向KRASG12C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核苷酸交
换的重新激活,将癌蛋白捕获在非活性状态,达到显著抑制肿瘤的效果。
药物联用的探索。联合用药是克服靶向药物治疗耐药、提高抗肿瘤疗效的有效手段。相关研究亦表明,
FAK抑制可作为克服对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抑制治疗耐药的潜在策略;在SY-5933与其它药物联合
用药的探索与验证研究中,公司发现SY-5933联用FAK抑制剂SY-707可以协同抑制KRAS(G12C)突变肿瘤细胞
的增殖生长,诱导细胞周期运行发生阻滞,促进更多的细胞发生凋亡。在利用人源KRAS(G12C)突变的非小
细胞肺癌、胰腺癌和结直肠癌细胞系构建的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中,SY-707增强了SY-5933对肿瘤生长的抑
制作用,且耐受性良好。细胞水平和动物体内水平的研究结果为在临床试验中开展两者的联合用药提供了详
实而有力的证据支持。SY-707和SY-5933良好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安全性和治疗窗口亦为联合用药奠定了基
础。本报告期内,公司收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出具的审批报告,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了“
一项评价SY-5933片联合CT-707片在携带KRAS(G12C)突变的晚期实体瘤受试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
力学特征和初步疗效的Ⅰb/Ⅱ期研究”的审批申请;公司严格按照药物监管部门要求,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
量管理规范,在多家研究中心、多种KRAS(G12C)突变的患者中开展这两款候选药物的联合用药Ⅰb/Ⅱ期临
床试验,探索合适的用药剂量并观察二者联用在患者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受试者有序入组。
5.SY-4798
SY-4798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不可逆的小分子FGFR4抑制剂,拟用于治疗肝细胞癌(HC
C)、胆管癌等消化道肿瘤。
在全球范围内,约48.5%的肝癌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排名第4位、致死率排名
第2位的恶性肿瘤,其中85%-90%为肝细胞癌(HCC),是严重威胁国民生命健康的癌种。根据国家癌症中心
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2022年我国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约36.77万人,且很多患者在初诊时就
已是中晚期。近年来,晚期肝细胞癌的治疗药物发展迅速,生存期显著延长。与泛FGFR抑制剂相比,高选择
性FGFR4抑制剂可以更显著减少由于脱靶效应而导致的不良事件,但国内尚无高选择性FGFR4抑制剂获批上市
,精准靶向治疗方面尚需突破。已有的临床数据显示,SY-4798的耐受性优良,单药在受试者体内也体现出
一定的疗效。未来,公司会积极探索多种联合用药的潜力,采取差异化的注册路径。
6.SY-4835
SY-4835是由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高活性的WEE1抑制剂,具有新颖的化学分子结构,目前处于Ⅰ期临床
试验阶段。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SY-4835对多种肿瘤均有显著抑制活性,抗癌谱广泛,其潜在适应症包括
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和AML等血液肿瘤。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同类抑制剂药物获
批上市,SY-4835是目前临床试验进度处于第一梯队的国产WEE1抑制剂药物。后续,公司也会积极探索多种
联合用药和适应症的研究,采取差异化的注册路径。
(三)行业发展情况
1.行业发展基本特点
癌症发病率不断上升。癌症是涉及机体细胞不受控增生和发育的一类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亡原因
之一。根据Globocan、ACS、NCCR、弗若斯特沙利文等的分析,癌症每年导致全球约1000万人死亡。2023年
,全球新增2080万例癌症病例,预计截至2032年,将新增2550万例癌症病例。2023年,全球发病率排名前十
的癌症类型分别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甲状腺癌、淋巴癌、子宫颈癌、膀胱
癌。截至2023年,肺癌、结直肠癌及甲状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三大癌症。近年来,全球及中国的癌症发
病率均有所上升,预计将继续攀高。这一增长可归因于多种因素,如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及肥胖率上升。
癌症的高发病率刺激对肿瘤药物的需求,进而推动肿瘤药物市场的发展。
提高可负担性及支付能力。癌症往往因费用高昂而难以应付。因此,提高患者的可负担性是减轻癌症治
疗负担从而推动肿瘤药物市场发展的关键。公共医疗保险及私人保险计划下创新药物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已大大提高患者对药物的可及性及可负担性。自2016年以来,我国政府已实施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等改革,将
新纳入的抗癌药物价格下调超过50%,并扩展《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创新疗法纳入其中。该等措施直接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提高新疗法的可及性。
对创新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近数十年来,癌症治疗领域进展迅速,从手术和放疗到化疗,发展到以靶
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案,目的是在减轻全身性不良反应的同时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预后及更高的生存机会。靶向疗法包括小分子靶向疗法和抗体靶向疗法,小分子药
物是指具有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药物。小分子药物大多可以口服给药,且可以穿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内靶点
。小分子药物亦可以被设计成通过各种作用模式与生物靶点接触,其分布可以进一步定制,例如允许在有或
没有通过血脑屏障的情况下进行全身暴露。此外,小分子药物在结构上较不复杂,CMC、制造、运输及储存
成本相对较低。此外,除用作单一疗法外,小分子靶向疗法已经获得批准或目前正在进行与几种疗法联合使
用的临床试验研究,包括与化疗、其他靶向疗法及免疫疗法联合使用。
随着可选的肿瘤治疗方法增多及健康管理意识提升,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亦在不断提高。受前述因素
影响,全球肿瘤药物市场经历了大幅扩张,预计还将进一步增长。全球肿瘤药物市场从2019年的1435亿美元
增长至2023年的228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2.4%,预计到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868亿美元,2023年至2
03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7%。中国的肿瘤药物市场近年也迅速增长。规模从2019年的264亿美元增长至2023
年的34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6%,预计到2032年将进一步增长至914亿美元,2023年至2032年的复合年
增长率为11.6%。
2.我国肺癌患者的治疗现状
当前,公司处于第一梯队的核心候选药物——SY-707、SY-3505和SY-5007均围绕非小细胞肺癌(NSCLC
)适应症重点布局。肺癌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肺癌病例中约80%是由吸烟
及使用烟草造成,但其他因素(如空气污染接触及慢性感染)也会增加患病风险。2023年,肺癌成为中国诊
断率最高的癌症,根据咨询机构统计,新发病例由2018年的89.9万例增至2024年的114.5万例,复合年增长
率为4.1%。
肺癌根据病理及组织形态特征可分为两大亚型: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SCLC
是一种侵袭性的肺癌,其生长与扩散速度较快,诊断时通常出现远端转移。NSCLC是指SCLC以外的任何类型
上皮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肺癌亚型,占中国所有肺癌病例85%以上。NSCLC进一步分为数种亚型,其中以
腺癌最为高发,占中国所有NSCLC病例约71%。中国的NSCLC新发病例数稳步增加,由2018年的76.4万例增至2
024年的97.3万例,复合年增长率为4.1%。估计2032年NSCLC新发病例数将达到123.6万例。
NSCLC的治疗取决于组织学亚型、疾病分期以及患者的总体健康状况及并发症。我国NSCLC患者中约有24
%在初次诊断时属于Ⅰ期或Ⅱ期,13%属于Ⅲ期,其余属于Ⅳ期。晚期NSCLC(即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一
般指无法治愈的Ⅲ期及Ⅳ期NSCLC。对于诊断为符合手术条件的Ⅰ期至Ⅲ期NSCLC患者,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
术切除肿瘤及受影响的淋巴结。之后通常会使用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靶向治疗等辅助疗法,以降低复
发风险。但对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尽管进行了相应的标准化治疗,但预后仍不理想,许多患
者的病程发展迅速,治疗结果不及预期,导致5年总生存期仅为15%至25%。低生存率和治疗缺陷突显出对改
进治疗方案的迫切需要。
3.政策持续驱动,利好真正创新
我国的医药格局曾一度以仿制药为主,但因近年来创新药市场的快速扩张而经历重大发展。随着政府实
施药物创新的利好政策,由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创新药NDA大幅增长,由2018年的9个增至2024年的48个。中国
医药行业正逐步从销售驱动向研发创新驱动过渡,重点从生产仿制药转向投资开发创新药。
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