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210 统联精密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精密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消费电子(行业) 7.85亿 96.44 3.08亿 98.81 39.24
其他(行业) 2901.10万 3.56 369.73万 1.19 12.74
─────────────────────────────────────────────────
其他金属工艺制品及塑胶制品(产品) 4.60亿 56.47 1.75亿 55.99 37.96
MIM产品(产品) 3.19亿 39.15 1.34亿 43.00 42.06
模治具及设备(产品) 2386.18万 2.93 -100.41万 -0.32 -4.21
其他业务(产品) 1180.04万 1.45 415.00万 1.33 35.17
─────────────────────────────────────────────────
外销(地区) 5.43亿 66.71 2.42亿 77.48 44.47
内销(地区) 2.59亿 31.84 6605.77万 21.19 25.49
其他业务(地区) 1180.04万 1.45 415.00万 1.33 35.17
─────────────────────────────────────────────────
直销(销售模式) 8.02亿 98.55 3.08亿 98.67 38.34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180.04万 1.45 415.00万 1.33 35.17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其他金属工艺制品及塑胶产品(产品) 1.78亿 48.76 7703.89万 51.53 43.23
MIM产品(产品) 1.73亿 47.22 7338.40万 49.08 42.52
模治具及设备(产品) 984.62万 2.69 -176.94万 -1.18 -17.97
其他业务(产品) 485.10万 1.33 85.79万 0.57 17.69
─────────────────────────────────────────────────
外销(地区) 2.36亿 64.66 1.10亿 73.81 46.70
内销(地区) 1.24亿 34.01 3829.71万 25.61 30.81
其他业务(地区) 485.10万 1.33 85.79万 0.57 17.6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消费电子(行业) 5.57亿 99.10 2.22亿 99.36 39.94
其他(行业) 506.32万 0.90 143.55万 0.64 28.35
─────────────────────────────────────────────────
MIM产品(产品) 3.21亿 57.18 1.29亿 57.46 40.03
其他金属工艺制品及塑胶制品(产品) 2.28亿 40.54 9231.14万 41.26 40.54
模治具(产品) 816.33万 1.45 141.54万 0.63 17.34
其他业务(产品) 464.01万 0.83 144.88万 0.65 31.22
─────────────────────────────────────────────────
外销(地区) 3.38亿 60.18 1.56亿 69.63 46.08
内销(地区) 2.19亿 38.99 6650.87万 29.73 30.37
其他业务(地区) 464.01万 0.83 144.88万 0.65 31.22
─────────────────────────────────────────────────
直销(销售模式) 5.57亿 99.17 2.22亿 99.35 39.90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464.01万 0.83 144.88万 0.65 31.22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MIM产品(产品) 1.23亿 59.23 --- --- ---
其他金属工艺制品及塑胶产品(产品) 7058.06万 33.89 --- --- ---
其他(补充)(产品) 856.48万 4.11 --- --- ---
模治具(产品) 575.77万 2.76 --- --- ---
─────────────────────────────────────────────────
外销(地区) 1.14亿 54.72 --- --- ---
内销(地区) 8573.25万 41.17 --- --- ---
其他(补充)(地区) 856.48万 4.11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1.8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22815.34│ 28.03│
│客户二 │ 16862.23│ 20.71│
│客户三 │ 9029.73│ 11.09│
│客户四 │ 5686.38│ 6.98│
│客户五 │ 4108.09│ 5.05│
│合计 │ 58501.77│ 71.8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2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3.0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4834.03│ 9.08│
│供应商二 │ 2222.87│ 4.17│
│供应商三 │ 1841.91│ 3.46│
│供应商四 │ 1778.54│ 3.34│
│供应商五 │ 1588.17│ 2.98│
│合计 │ 12265.52│ 23.0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夯实主业发展基石,收入规模稳健增长,盈利能力稳步提升,
整体经营有“量”有“质”。具体情况如下:
(一)持续输出创新性技术解决方案能力,推动收入持续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竞争力的差异化技术解决方案,与大客户的合作粘性增强,在非MIM精密零部件方
面,获得了更多的业务机会,也在更多产品线和更多料号上,成为了客户的主力研发供应商,市场份额不断
提升,带动了公司收入规模持续增长。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409.52万元,同比增长44.93%,其
中,MIM精密零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1,868.43万元,基本与去年持平,非MIM精密零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
入45,974.86万元,同比增长101.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63.31万元,同比增长26.99%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160.03万元,同比增长36.37%。
(二)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核心竞争力,为长期发展蓄能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既结合客户的需求,开发新产品,推动公司业绩稳步增长,也不断
优化升级现有工艺制程,提升效率和良率,巩固盈利能力,同时,公司也在轻质化材料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
等方面持续增加投入,为拓展第二增长曲线做技术储备。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为9,755.31万元,较上年同期
增长18.04%,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98%。
(三)稳步推进海内外新增产能落地,推动公司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受益
报告期内,受客户需求的驱动,公司在现有产能高效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海内外新增产能落地
。目前,公司湖南长沙工厂以及越南工厂已准备就绪,部分目标客户已经完成场地审核工作,两个工程均进
入分批投产阶段。贴近市场、分散风险的产能布局,有利于后续公司进一步拓展国内、国外市场,推动公司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效应中受益。
(四)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支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
报告期内,为了满足公司规模扩张后的管理需求,尽快推动新增产能转化为效益,公司一方面积极引进
认可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外部优秀管理及技术人才,扩充人才队伍,为稳定的管理及运营质量提供保证,另外
一方面,积极招揽985、211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为公司储备人才力量,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同时,通过系统
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以及激励自我学习提升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保证人员
能力的成长与公司的发展相匹配。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专业从事高精度、高密度、形状复杂、外观精美的精密零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围绕新
材料的应用,公司在能力范围内持续拓展多样化精密零部件制造能力,逐步打造精密零组件综合技术解决方
案平台。目前,公司具有金属粉末注射成型(以下简称“MIM”)、高精密线切割成型、高精密车铣复合成
型、高速连续冲压成型、高精密数控机械加工(以下简称“CNC”)、高精密激光加工等多样化精密零部件
制造能力。此外,公司结合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在钛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及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
积极进行技术储备与产能布局。
公司的产品以定制化为主,可广泛应用于汽车、消费电子、医疗和其他工具等领域。目前,以收入来源
来看,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新型消费电子领域,涉及折叠屏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
触控电容笔、智能穿戴设备、航拍无人机、运动相机等,具体产品类型包括:
1、折叠屏手机:支撑件、活动杆、定位块、轴盖等铰链相关的精密零部件;
2、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源支撑件、音量支撑件、摄像头支架、Lightening和TypeC电源接口件等
精密零部件;
3、智能触控电容笔:套筒、插头、穿线长管、装饰环等精密零部件;
4、智能穿戴设备:
TWS耳机:耳机、充电盒外壳、翻盖转轴、电源支撑件等精密零部件。
智能眼镜:铰链、镜框、支撑架、镜腿、导光柱等精密零部件;此外,还有智能手表表壳、智能戒指内
外壳、头戴式耳机配件等精密零部件;
5、无人机:转轴支架、云台配重块等精密零部件。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凭借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差异化精密零部件技术解决方案以及可靠的产品质量和
交货周期,与苹果、荣耀、亚马逊、安克创新等国内外知名消费电子品牌及其EMS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
系,并在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主要围绕客户的需求和对新技术的探索投入研发。结合客户对定制化产品的需求,公司将研发成果
直接应用或指导生产,能有效缩短新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帮助公司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公司持续保持对市
场需求的敏感度,通过对行业新技术的探索,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也有利于发现和拓展新的业务机会。这
种研发带动销售、销售保障研发的循环模式,使得公司能够保持竞争优势,持续为客户提供更具创新性和市
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保证了公司稳定的盈利水平,也推动了公司持续创新发展。
2、生产模式
公司生产的精密零部件产品具有定制化特点,不同客户、不同应用终端、不同的产品型号对产品的需求
各不相同。因此,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定制化生产模式。业务部将客户的需求,转化为内部订单,计划
部门结合产品需求、生产周期、产能情况等因素排配生产计划并交由生产部门进行实施,由品质保证部对产
品进行全流程检验,确保产品品质满足客户需求。整个生产过程中,业务部、计划部、生产部、品质保证部
等部门良好的跨部门协作,确保了品质稳定、交期可靠的生产达成及客户需求达成。
3、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接销售模式。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公司在通过终端客户的产品验证、认可后
进行量产。公司直接客户则主要为终端品牌商指定的产业链的组装制造服务商。根据直接客户的订单或需求
计划,公司交付定制化产品,再由直接客户集成后销售给终端品牌商。
4、盈利模式
结合产品定制化属性,公司在客户设计初期即开始参与和配合客户进行产品整体的方案及设计评审,协
同客户进行模具、产品开发并完成各阶段的产品验证,推进产品进入量产。量产阶段,公司按照客户需求,
批量提供性能可靠、品质稳定的精密零部件,从而实现销售收入并产生盈利。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按产品性质分类,公司所处行业为“金属
制品业(C33)”;按产品用途分类,公司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其
中,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公司生产的MIM精
密零部件产品也属于“四、新材料”之“(一)金属材料”之“4、纳米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中的“高精密度金属注射成形(MIM)技术”领域。此外,根据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
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公司正在研究和储备、并小批量应用的3D打印技术属于“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
”之“增材制造产业链”。
(1)MIM
a.发展阶段我国MIM行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各企业及高等院校不断对技术
进行创新性研究,推动行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MIM技术具有批量化程度高、效率高、一致性好
等特点,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在自动化及生产工艺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无异,部分技术领域甚至已
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中国钢协粉末冶金分会注射成形专业委员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金属粉末注射成型
制品销量一直保持较快速度增长。2024年受下游智能手机等需求复苏,行业销量同比增长13.7%。
b.基本特点
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如冷镦、锻压、冲压适合用于加工二维、零件结构简单的产品,对于三维、复杂形状
产品的加工,存在一定的难度。CNC技术无需模具设计制作,自由度、加工精度颇高,但材料浪费严重,且
在加工超小件、三维造型复杂的零件方面耗时长、产量低、成本高。相比之下,MIM技术近净成形,几乎无
废料,且设计自由度高,可以用于大批量生产三维形状、复杂结构、精密尺寸的金属产品。
c.技术门槛
源于材料、工艺、设备、自动化及跨学科整合的多重挑战,MIM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MIM工艺制程链条
长,涵盖喂料制备、注射成形、脱脂、烧结及后处理等环节,并且协同要求高,任一环节的参数偏差均会影
响最终产品精度。在产品复杂度及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新进入企业需有深厚技术积累,须全面掌握
每个环节的know-how,突破关键工艺参数控制,并持续投入研发以应对下游领域(如消费电子、汽车、医疗
)对高性能、轻量化零部件的需求,具备较高的研发创新能力,才能保证产品能够符合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2)增材制造
a.发展阶段我国3D打印行业起步较国外较晚,2016年以前是行业的技术积累期,各科研院所和高校不断
尝试创新新技术及其应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布局进入3D打印行业。2016-2019年是行业的冷静期,
对3D打印技术过高预期导致行业内企业数量增长过快,低端市场区域饱和,而工业级应用不足三成;2020年
,我国3D打印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3D打印技术改变原先工厂端的生产模式,从原先的制造流向数字流进阶
。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CCID”)统计的数据,2021年中国3D打印产业规模达到
261.5亿元,同比增长了34.1%。近两年来,不少消费级的3D打印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迅速,营收规模超过10
亿元以上的企业有所增加,结合CCID对中国3D打印市场的预测,初步估计2023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约为40
0亿元。
b.基本特点
3D打印以“复杂结构自由成型”为核心优势,可突破传统减材或等材工艺的限制,实现如内部镂空、多
孔晶格、异形曲面等复杂结构,也可突破材料力学性能极限,通过算法生成最优力学结构。同时,与传统工
艺比,3D打印还具有快速原型和短周期的特点,从实体原型到成品制造只需要数小时或数天,而传统工艺需
数周的时间。并且,3D打印的设计修改可即时反馈打印流程,支持持续迭代。此外,3D打印还具有多材料兼
容性、数字化全流程控制、高度定制化与个性化生产等特点。
c.技术门槛
3D打印融合了信息网络技术、先进材料技术、数字制造技术。为了保证打印产品的质量,需要从原材料
成分设计、原材料制备工艺、增材制造装备、打印参数、打印工艺方案、零件性能调控技术、后处理方案、
检验检测方案等多个环节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前期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随着3D打印越来越多地应用
于有轻量化、高强度、功能性要求的高端产品制造,且产品从单件定制向着批量生产发展,对设备控制精度
、过程自动化程度、生产制造效率与成本、材料多样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3D打印的技术门槛
具有多维性、深层次的特征。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在产品研发、品质控制和市场服务等方面处于行业内领先地位,公司获得工信部第四批国家级专精
特新“小巨人”称号,公司及子公司惠州谷矿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在行业内相关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未发生重大变化。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智能终端设备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3D打印技术以及折叠屏
手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1)人工智能技术随着AI大模型的不断推陈出新,推动了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并对未来的终端设
备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尤其是DeepSeek的出现,在其低成本、高性能以及开源特性的助
推下,更多智能终端设备的AI化升级和市场普及正在显著加速。
a.手机与平板电脑
IDC预测,从全球市场来看,2025年GenAI手机的出货量将接近4.2亿部,同比增长82.7%,占整体智能手
机30%左右的市场份额。2025年平板电脑出货量将维持在1.4亿台左右。但平板电脑在AI算力的加持下,将成
为专业生产力设备,预计下一代AI平板的出货量将同比增长超过300%,而键盘、手写笔等配件在视觉、传感
等新兴交互方式的推动下,也将迎来新的迭代升级。
b.智能穿戴
IDC预计,202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597亿台,增长10.5%。预计到2028年底,出货量将增
至6.457亿台,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6%。值得注意的是,AI大模型发展促使语音和视觉识别的交互体验提升
,将推动智能眼镜作为更为亲民形态的头戴设备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未来AR/VR设备发展的重要铺垫。I
DC预计,2025年,包括可穿戴智能眼镜和AR/VR在内的头戴设备有可能实现翻倍增长。可穿戴设备的产品质
量将取决于算力升级、大模型融合、交互方式多样性、终端连接兼容性;而影响使用频次的佩戴舒适度(重
量、散热等)以及影响使用场景的外观设计,也会成为影响可穿戴设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c.智能家居
AI浪潮的席卷,也推动了智能家居市场的再进化。IDC数据显示,全球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市场2024年出
货2,060.3万台,同比增长11.2%,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7.5%。分区域来看,在2024年中国已经超越美
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扫地机器人市场,占全球整体出货的1/4。并且,随着产品在避障、吸力、导航、机械臂
等多方面出现了显著的功能参数提升,全球单品单价也在上涨。
(2)3D打印技术
近年来,钛金属的使用带动了3D打印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渗透。因其轻量化和高机械强度的优势,钛金属
高度适配与消费电子产品不断轻薄化的趋势。在苹果将边框从铝合金改为钛铝合金并广大宣传之后,三星、
小米、荣耀、OPPO等厂商陆续跟进。由于钛金属质地硬,传统CNC加工难度大,不仅刀具损耗大,材料损耗
也大,成本居高不下。而3D打印在加工钛金属材料时,不存在刀具损耗的问题,且材料损耗较低,良率也相
对稳定,因此,3D打印成为钛金属可选择加工工艺之一。但目前钛金属原材料的价格和打印设备价格相对较
高,成本优化效应不够显著,因此,主要应用在高端手机的手机边框、折叠屏铰链等零部件。将来,随着下
游应用规模的扩大,必然带动3D打印行业技术的迭代与成熟,设备成本和打印服务费用的降低,反过来同样
将会加速促进下游应用零部件的种类增加及规模的扩大。
(3)折叠屏手机
虽然折叠屏手机在轻薄、续航、影像、折痕等方面不断进步,但价格、质量等先天劣势,使得折叠屏手
机在使用场景和消费人群上已经难有更大突破和吸引力。根据IDC的统计,在中国市场,2024年全年折叠屏
手机出货量约917万台,同比增长30.8%,但第四季度,折叠屏手机在连续9个季度的高速增长之后,首次同
比下降9.6%。在折叠屏手机正从尝鲜品向实用工具转型的过程中,技术突破与成本下降是折叠屏手机渗透率
提升的核心驱动力。当前华为、三星、荣耀领跑高端市场,但苹果入场或重塑格局。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以新材料的应用为核心,以MIM工艺为起点,在能力边界内持续拓展了CNC、激光加工、线切割、冲
压、精密注塑等精密零部件工艺,建立并不断完善覆盖材料、模具、工艺、设备的全链条技术体系。通过持
续的自主研发投入以及和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高等院校展开的产学研合作,公司稳步提升工
艺创新能力,保持行业领先性,巩固核心竞争力,并逐步向多样化的精密零部件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在行业内相关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未发生重大变化。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与培养优秀的研发人员,充分利用内外技术资源,提升公司的
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巩固和保持公司的技术竞争优势。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协同市场、以管理求效益、创新引领发展的经营理念。报告期
内,公司在工艺创新能力、产品布局、生产管控、自动化能力以及客户资源等方面继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
,为公司实现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与保障,具体核心竞争力表现为:
1、工艺创新优势
公司高度重视工艺创新。依托科学方法论、优秀技术人才以及科学研发体系,公司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
行业领先,并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公司掌握了覆盖材料开发及应用、模具设计及制造、成型加工、技
术优化与融合及自动化改造升级等方向的多项核心技术,并在主要产品的生产中加以综合运用。强大的工艺
创新能力,不仅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推动着公司效率和良率的持续提升,持续巩固公司的技术
竞争优势,而且能使公司持续输出有竞争力的差异化技术解决方案,有利于公司在客户进行产品升级或技术
迭代的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车,获得比较竞争优势。
2、产品前瞻布局优势
客户精密零部件的需求是多样的且是流动的。因此,公司围绕着新材料的应用,在能力边界范围内不断
拓展多样化精密零部件的精密制造能力,覆盖MIM、激光加工、线切割、CNC加工、冲压、精密注塑等。多样
化的精密制造工艺相互配合,让公司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零部件的研发,满足客户不同层次的定制需求。
此外,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及客户需求的变化,在新型功能性材料、新型轻质材料以及3D打印等新材料、
新技术的应用方面积极投入。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和相关业务布局,有利于持续深化公司与客户的协同创新关
系,增强与客户的合作粘性,在客户选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先发优势。
3、生产管控优势
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通过了ISO9001、IATF16949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并建立了覆盖产品设计和
开发、供应商管理、原材料检验、生产过程控制、产成品质量检验、客户管理和售后服务全过程的系统化质
量管理体系。公司组建了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质保团队,对业务全流程进行监督。为继续加强公司生产管
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近年来公司在生产流程中,通过设计开发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加大对自动化生产
设备的投入等方式,积极推动信息化、自动化升级改造,不断提升产品规模化生产中的效率及良率。在产品
性能检测上,公司引进了国内外各种高性能精密检测仪器,保证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得益于严格
的生产管控能力,公司的产品能够确保稳定的交付及良好的供货品质,并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基于此,
公司也多次获得客户的品质优秀奖或优秀供应商奖。
4、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公司在设立之初,即成立了专门化的自动化团队。公司的自动化,以工艺流程的优化及合理化为基础。
目前,公司的主要制程工序皆已实现自动化,并在持续的技术迭代中逐步向全制程自动化、智造化升级。公
司凭借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可以确保公司相关制程环节始终处于可达到的最佳状态,既突破了人手的限制,
也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和不稳定性,助力公司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生产过程控制以及高效的连续生
产,也是公司保持稳定的盈利能力的重要保证。
5、优质的客户资源
公司现已与苹果、亚马逊、荣耀及其EMS厂商等行业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通过工艺
创新、快速响应、稳定的产品质量以及及时交付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上述企业高度重视研发能力和供应
链稳定性,公司构建的技术与市场协同进化的业务拓展机制,有利于公司在客户需求迭代的过程中获得更多
业务机会。并且,由于公司的客户群体在行业内具备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与他们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
行业认可度和市场地位,有利于公司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要变化,也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其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
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的情形。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4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409.52万元,同比增长44.93%,其中,MIM精密零部件业务收入为31,8
68.43万元,基本与去年持平,非MIM精密零部件业务收入为45,974.86万元,同比增长101.89%,主要受益于
客户需求的提升,公司份额及订单增加,非MIM业务大幅增长;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63.3
1万元,同比增长26.9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160.03万元,同比增长3
6.37%。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随着全球AI应用终端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精密制造行业进入深度技术变革与产业升级周期,所有行业
参与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旧更替的技术时代以及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公司将保
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改变世界,精密成就美好”的使命不动摇,坚持“成为世界一流的精密零组件制造
商”的目标不动摇,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发展路线不动摇,坚持“守正、向善、务实、奉献”的核心
价值观不动摇。另一方面,公司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公司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应用领域,积极探索钛
合金等新型轻质材料以及3D打印等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拓展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积极拥抱全球优质的技术
创新型客户,以多元协同的业务布局,推动公司在技术迭代和需求升级中持续创造价值。同时,强化底线思
维,保持现金流在动态环境中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为公司的生存能力、战略选择及核心竞争力提供基础支持
,保持高质量发展。
(三)经营计划
公司将围绕国家产业升级战略和市场需求,聚焦精密制造,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
主线,稳步推进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1、以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为切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