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212 澳华内镜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电子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医疗器械(行业) 7.48亿 99.73 5.10亿 99.85 68.21
其他业务(行业) 200.45万 0.27 74.55万 0.15 37.19
─────────────────────────────────────────────────
内窥镜设备(产品) 7.14亿 95.23 4.91亿 96.15 68.78
内窥镜诊疗耗材(产品) 2101.65万 2.80 964.32万 1.89 45.88
内窥镜维修服务收入(产品) 1275.80万 1.70 926.73万 1.81 72.64
其他业务(产品) 200.45万 0.27 74.55万 0.15 37.19
─────────────────────────────────────────────────
境内销售(地区) 5.86亿 78.22 4.16亿 81.49 70.97
境外销售(地区) 1.61亿 21.52 9378.47万 18.37 58.15
其他业务(地区) 200.45万 0.27 74.55万 0.15 37.19
─────────────────────────────────────────────────
经销(销售模式) 7.37亿 98.35 5.01亿 98.16 67.99
直销(销售模式) 1033.86万 1.38 862.91万 1.69 83.46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200.45万 0.27 74.55万 0.15 37.19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内窥镜设备(产品) 3.42亿 96.65 2.46亿 97.52 72.10
内窥镜诊疗耗材(产品) 689.78万 1.95 316.77万 1.25 45.92
内窥镜维修服务收入(产品) 419.54万 1.19 284.21万 1.13 67.74
租赁收入(产品) 74.89万 0.21 26.69万 0.11 35.63
─────────────────────────────────────────────────
境内(地区) 2.86亿 80.82 2.17亿 85.84 75.90
境外(地区) 6780.62万 19.18 3575.88万 14.16 52.74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医疗器械(行业) 6.77亿 99.86 5.00亿 99.92 73.83
其他业务(行业) 96.23万 0.14 39.17万 0.08 40.70
─────────────────────────────────────────────────
内窥镜设备(产品) 6.22亿 91.76 4.72亿 94.32 75.85
内窥镜诊疗耗材(产品) 4257.24万 6.28 2039.38万 4.08 47.90
内窥镜维修服务收入(产品) 1234.97万 1.82 761.54万 1.52 61.66
其他业务(产品) 96.23万 0.14 39.17万 0.08 40.70
─────────────────────────────────────────────────
境内销售(地区) 5.64亿 83.19 4.38亿 87.59 77.69
境外销售(地区) 1.13亿 16.67 6167.96万 12.33 54.58
其他业务(地区) 96.23万 0.14 39.17万 0.08 40.70
─────────────────────────────────────────────────
经销(销售模式) 6.69亿 98.71 4.93亿 98.57 73.68
直销(销售模式) 505.35万 0.75 468.67万 0.94 92.74
代销(销售模式) 274.58万 0.40 205.11万 0.41 74.70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96.23万 0.14 39.17万 0.08 40.70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内窥镜设备(产品) 2.77亿 95.81 --- --- ---
内窥镜诊疗耗材(产品) 757.04万 2.62 --- --- ---
内窥镜维修服务收入(产品) 431.30万 1.49 --- --- ---
房产租赁收入(产品) 23.48万 0.08 15.35万 0.07 65.36
─────────────────────────────────────────────────
境内收入(地区) 2.34亿 80.84 --- --- ---
境外收入(地区) 5539.74万 19.16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4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4051.75│ 5.41│
│第二名 │ 3134.59│ 4.18│
│第三名 │ 2745.98│ 3.66│
│第四名 │ 2477.70│ 3.31│
│第五名 │ 2198.36│ 2.93│
│合计 │ 14608.38│ 19.4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7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8.0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2128.32│ 7.88│
│第二名 │ 1672.31│ 6.19│
│第三名 │ 1436.14│ 5.32│
│第四名 │ 1313.88│ 4.87│
│第五名 │ 1024.37│ 3.79│
│合计 │ 7575.02│ 28.05│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公司进一步布局海外营销网络,海外多个国家的产品准入以及市场推广进展顺利,品牌影响力
持续提升。另外,公司在以AQ-300等高端产品进军三级医院的同时,持续深耕广阔县域市场,助力县域地区
内镜科室建设和诊疗率提升。随着我国消化道疾病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生培养的不断完善以及居民
健康管理意识的不断加强,消化道早癌检出率正在逐步提高,行业渗透率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公司持续
探索技术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行业的变化,在核心管理层的带领下,秉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镜品
牌”的企业愿景,不断开拓全球市场。
(一)报告期内业绩情况
随着对内镜设备的不断迭代以及市场营销的持续发力,公司的临床端认可度不断提升,公司营业收入进
一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4,954.95万元,同比增长10.5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
的净利润2,101.22万元,同比下降63.6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28.62
万元,同比下降114.13%。
(二)报告期内重点经营工作
1、聚焦研发创新,高效推动产品研发与发布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16,359.80万元,同比增长11.29%,占营业收入比例21.83%。产品管线取得多项
重要进展。
(1)报告期内公司发布电子经皮胆道镜,通过电子胆道镜,医生能够直接观察胆道内部情况,获取更
为准确的诊断信息,极大提升了对胆道疾病的诊疗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发布电子膀胱镜、电子输尿管肾盂镜
,布局泌尿领域;报告期内公司发布高光谱平台,布局26个窄带光波段,能够更细致地区分不同深度的血管
和组织;报告期内公司发布AQ-150、AQ-120等内镜系统,其中AQ-150系列为全新4K内镜系统,配合可翻盖触
屏的设计,让诊疗游刃有余;AQ-120系列通过强大功能的集成,有效帮助提升基层县域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发布640倍细胞内镜以及140倍光学放大内镜。细胞内镜将观察维度推进到更微观的层级,抵
达640倍的细胞级尺度,有助于提升活检的精度。140倍光学放大内镜可协助医生更好观察更微小黏膜结构的
改变,提高诊疗效率;报告期内双焦内镜进一步落地临床,近焦模式可达65倍放大效果,适合对重点部位进
行细致观察,远焦模式则可观察体内整体情况,并快速判断背景黏膜状态;报告期内公司发布超细胃镜,最
细达5.4mm的头端直径,可突破狭窄节段并明确狭窄远端可能存在的病变情况。
(2)2024年度,公司持续提高研发效率,加快研发成果转化速度,研发项目注册申报取得一系列研发
成果。新增专利授权32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2、推进营销体系建设,加强学术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深产品的市场覆盖深度及广度,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持续提升专业化学术
服务能力。
(1)2024年,依托于AQ-3004K超高清内镜系统的持续推广,国内大型医疗终端客户数量不断增长,带
动了中高端系列产品销量的稳步提升。报告期内中高端机型主机、镜体在三级医院装机(含中标)数量分别
是137台、522根,装机(含中标)三级医院116家。
(2)公司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大战略,与政府机构、社会各界一起关注与推进县域医疗计划,协助基层
医院在消化道肿瘤防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公司在天水市、晋中市、漳州市、西昌市、临沧市、瓮安县等多
个地区的基层医院协助开展诊疗技术普及与提升、诊疗模式升级以及设备引进。
(3)通过手术演示直播、产品参展等多种形式,参与世界各地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向国际参展者
展现了产品出色的性能以及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国际品牌力。
(4)通过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班活动,与国际同仁分享在消化学诊断领域的
优势与经验。活动邀请内镜专家为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学员安排消化内镜技术的理论授课。同时,安排
大量ESD和ERCP手术观摩学习、ESD动物实战培训和ERCPVR模拟训练。手术带教和模拟训练中使用的设备均来
自于澳华内镜。
(5)公司携多款有竞争力的产品亮相亚太消化疾病周大会,一系列丰富的产品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目光
。
3、注重员工队伍建设,人才团队不断完备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保持良好增长,员工规模也在随之不断扩大。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员工总数达
到1,215人,较去年年末整体净增长123人,整体增长11.26%。报告期末销售人员团队447人,占公司总人数
的36.79%,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销售以及品牌建设团队,提高了专业学术服务能力;技术人员团队268人,
占公司总人数的22.06%,主要成员来自知名大学或科研院所,专业背景完整覆盖光学、机械、自动化、电子
、软件、医学等内窥镜设备研发相关专业。
为保持各级员工可持续发展职业通道,公司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规划职位序列,进行能力资质评估,搭
建“管理、技术、业务”三条职业发展通道,形成各类人员的纵向发展阶梯及横向跨系列发展机制。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电子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研发、生产和销售。基于在内窥镜诊疗领域多年的
专业技术积累和系统性布局,公司产品已应用于消化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急诊科等临床科室。公
司长期坚持底层技术创新和跨领域人才培养,突破了内窥镜光学成像、图像处理、镜体设计、电气控制等领
域的多项关键技术,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国外厂商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的软性内窥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产品已进入德国、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市场。
2、主要产品
公司主要产品按照用途可分为内窥镜设备和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
(1)内窥镜设备包括内镜主机(含图像处理器和光源)、内镜镜体和内镜周边设备,主要用于早癌诊
断和治疗。其中,作为率先闯入4K领域的AQ-300超高清内镜系统,在图像、染色、操控性、智能化等方面的
创新与升级,为内镜诊疗和疾病管理打造了高画质与高效率的平台。
(2)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主要包括非血管支架、基础类耗材两大类,主要搭配内窥镜设备使用,在内
窥镜检查或手术中起到活检、止血、扩张、切除等作用。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从事内窥镜设备及内窥镜诊疗手术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生
产和销售服务体系,实现从研发到售后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主要经营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公司采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和前瞻性预判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坚持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产品开发设计,遵
循研制开发一代和投产上市一代并行的产品开发策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研发体系,不断利用已上市产品市
场化的收益投入技术再研发和产品迭代。研发流程包括项目立项、样机开发、注册检验和上市申请,每个环
节公司始终以市场及用户需求为导向明确新产品的设计思路、技术路线、所需原材料、加工工艺等关键因素
,对产品的结构、功能性、安全性、外观设计等方面进行验证和优化,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检验及
注册。
2、采购模式
公司对原材料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据此制定了完善的供应商准入和考核机制。公司采购部从
质量、成本、交付、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准入评审和等级评定,并对供应商的交付产品质量状况、交付情况、
价格水平、服务质量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控及年度考核,确保供应商提供的物料满足公司生产质量的要求。
公司采购模式以直接采购为主,综合考虑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及行业通行惯例,部分非核心零配件采
用委托加工的模式,由供应商按照公司要求定制加工并交付零部件或半成品。
3、生产模式
公司采取备库生产模式,根据在手订单情况、安全库存量及销售预测安排生产。公司严格遵循《医疗器
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及《上海市药品和医疗
器械管理条例》等权威规范性文件,制定全面的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生产流程的规范性与严谨性。公司所有
生产基地均已顺利通过ISO13485和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生产环节,公司质量部门负责产品生产过程中
的质量监测工作,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把控,确保产品质量零缺陷。同时,质量部门还负责对质量记
录进行系统整理与规范归档,为产品质量追溯提供坚实依据。在生产流程中,对于关键的重要组件,在完成
组装后会专门设置严格的质量检验环节,只有检验结果完全合格的组件,才会被用于后续的组装工序。当成
品组装完成后,质量部门将再次进行全面的成品检验,确保产品各项指标均符合高标准要求。
4、销售模式
2024年度,公司销售模式主要为经销及直销,两种销售模式下公司产品的终端客户均为医院等医疗机构
。公司主要销售模式为经销,该模式下公司的直接客户是经销商,可以充分利用经销商的区位优势与渠道资
源,缩短终端医院的开发周期,提高对终端医院的响应速度与服务能力,加快资金回流,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直销模式下,公司的直接客户为医疗机构等终端用户或ODM客户,境内主体的外销业务及德国子公司WISAP
的业务采用该等模式。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公司所处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
C35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1.1公司所处行业发展阶段与基本特点
(1)医疗器械市场分析
受到老龄化加速的影响,全球医疗器械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4)》统
计,2023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5,184.6亿美元,预计将从2024年的5,422.1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8,86
8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6.3%。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
(2024)》统计,2023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规模达10,328亿元,2016-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16.12%。我
国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医疗器械企业仍呈现数量多、产业分散、整体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低的
特点。目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仍是国际跨国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医疗器械前沿技术被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掌握,高科技产品依赖进口,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国家对医疗产业的扶持以及医疗器械行业技术发展带来
的产业升级,医疗器械行业将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并逐渐实现进口替代的过程。
(2)医用内窥镜市场分析
随着内窥镜微创技术的普及和内窥镜工艺技术的提高,医用内窥镜的应用已覆盖消化内科、呼吸科、普
外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等科室,成为不可或缺的医用诊断和手术设备,也是全球医疗器械
行业中增长较快的产品之一。
①市场规模
近年来,全球内窥镜市场是医疗器械市场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根据咨询机构FutureMarketInsights的
测算,2023年全球医疗软性内窥镜市场规模89.8亿美元,预计2033年将达到167.3亿美元,2023-2033年的年
化复合增长率预计为6.42%;2023年中国医疗软性内窥镜市场规模6.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7%,预计未来十年
以8.25%的年化复合增长率增长,2033年将达到13.9亿美元,占全球市场8.3%,中国市场规模增长率显著高
于全球。我国软性内镜的发展受市场需求与内镜制造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②市场前景与市场空间
软性内镜通过人体的自然腔道来完成检查、诊断和治疗,主要应用在消化道领域,如胃镜、肠镜等。软
性内镜的发展受市场需求和内镜制造技术发展的双轮驱动,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A.消化系疾病高发,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根据《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2022年我国公立医院消化系统疾病出院人数为1,122.71万
人,较2021年增长28.85%,处于高发阶段。
受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
发恶性肿瘤病例约482.47万例,消化道肿瘤中的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的发病人数为124.35万人,占比25
.77%。中国男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中,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胃癌和食道癌分别位列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五位
,占比分别为14.68%、11.77%和7.99%,累计发病人数72.18万人;中国女性癌症发病前十位中,消化道肿瘤
结直肠癌、胃癌和食道癌分别位列第四位、第六位和第十位,占比分别为9.14%、4.89%和2.47%,累计发病
人数37.80万人。
B.我国胃镜、结直肠镜开展率较低,增长空间较大
根据《2020中国消化内镜诊疗技术调查报告》统计,中国的上消化道内镜开展率、下消化道内镜开展率
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不小的差距。
i.上消化道内镜开展率。通过对美国(2019年)、日本(2017年)和英国(2019年)每10万人胃镜开展
率对比来看,日本的胃镜开展率最高,每10万人有10,231人。中国2019年的开展量已超过英国、接近美国,
但与日本相比仍差距较大。
ii.下消化道内镜开展率。通过对美国(2019年)、英国(2019年)、日本(2017年)、韩国(2013年
)每10万人肠镜开展率对比来看,美国(2019年)的开展率最高,每10万人有4,331人开展,而中国(2019
年)每10万仅942人开展,差距巨大。
C.肿瘤早诊早治渐成共识,释放内镜诊疗需求
消化系恶性肿瘤发展进程缓慢,早筛窗口期长、可行性强。行业共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全国范围
内推行消化道肿瘤筛查,通过早发现、早诊疗提高疾病存活率,而内镜取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根据中
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2003年-2015年,我国胃癌相对生存率有所提升,从27.4%提升
至35.1%,但仍然明显低于日本(80.1%)和韩国(75.4%)。开展胃癌筛查可显著提高人群胃癌早期病变检
出率,改善患者预后,大幅提高患者生存率。民众对于胃癌及其筛查的认知程度低等现状制约着我国胃癌筛
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效果与收益。我国目前已发布多部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相关的专家共识,为了推进我国
胃癌筛查工作的规范化均质化和优质化,国家癌症中心成立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制定专家组,联合
肿瘤学、消化内科学、内镜学、外科学、病理学、临床检验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
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2018年4月13日,“国家消化道肿瘤筛查及早诊早治计划”正式启动。据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数据,项
目启动后计划争取每年筛查1,000万至2,000万人,并计划依托筛查在2030年实现我国胃肠道早癌诊断率提高
到20%,胃肠道癌5年生存率提高至50%,开展消化道内窥镜肿瘤筛查进入黄金发展期,从而有利于软镜的普
及与销售推广。2024年9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并印发了《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
)》与《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进一步推动了胃癌筛查工作的标准化与普及。
1.2公司所处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所从事的医用软性电子内窥镜是集精密加工制造、图像处理算法、软件开发应用、光学系统设计等
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交叉行业,软性内窥镜经由人体天然腔道深入体内,镜体较长且需具备一定柔性,光电信
号传输距离较远,镜体插入部直径较小且功能集成丰富,对设计工艺及制造技术的要求更高,具有较高的技
术壁垒。公司主营业务对应的第II类医疗器械产品直接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其性能和质量不仅会影
响诊断的精准性和手术的治疗效果,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有着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和监管体系。
此外,产品功能开发、性能提升等需要与临床医生长期打磨。因此,新进入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形
成竞争力,行业进入壁垒高。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自创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内窥镜行业,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积极推动临床
发展与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普及。先后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的AQ-1
00和AQ-200系列产品被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列入优秀国产医疗设备名录、被上海市工信委列入上海市创新产品
推荐目录。
公司在软性内窥镜领域形成了完备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和产品系列,成为我国软性内窥镜行业引领研发
与应用的龙头企业之一。2022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旗舰机型AQ-300系列在国内正式推出,作为国产内镜
厂家推出的首款4K领域的超高清内镜系统,在CBI模式、4K放大的双轮驱动下,可以有效提高医者的诊疗效
率,辅助医生进行更精准的诊疗,进一步提升公司在高端市场竞争能力,打破国际巨头长期以来对我国内镜
市场的寡头垄断。2023年公司推出了十二指肠镜、AQ-200Elite内镜系统以及分体式上消化道内镜等多个产
品,进一步丰富了公司产品线,提高了科室覆盖度,为公司在软性内镜行业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奠定了基
础。2024年以来,公司推出了高光谱平台、AQ-150、AQ-120等内镜系统、640倍细胞内镜、140倍光学放大内
镜等多个新产品,更加全面的应用场景有力加强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软性内窥镜设备创新满足临床术式的需求
近年来,消化内镜下的微创外科手术术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的微创外科
手术结合了医学影像系统与先进医疗器械,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中风险和术后并发症风险低等
优势。
内镜下消化道肿瘤切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使用内镜息肉切除术来治疗有蒂或亚
蒂的早期胃癌。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通过在病变下方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
,抓钳提起病变组织,经内镜孔道插入圈套器后切除病变组织。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在EMR基础上创造内
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并应用于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间质瘤及结肠早期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过
多年的发展,EMR、ESD已逐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策略。另外
,内镜粘膜下肿瘤挖除术(ESE)、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
)、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胃肠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等临床新术式也方兴未艾,临床术式
的创新对内镜提出了更高的性能和技术要求。
上述内镜下微创手术的兴起与普及,对软性内窥镜尤其是软性消化内镜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市场需求基础
。近年来,公司内窥镜产品研发和创新始终秉持来源于临床并服务于临床的原则,在图像算法、分光染色、
镜体设计、电气隔离等基础技术和特色功能方面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主要产品配合内镜手术诊疗耗材可以
完成ESD、EMR等各种临床术式,且将在未来新产品上应用各类辅助消化道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功能。
(2)软性内窥镜图像超高清化
内窥镜图像分辨率决定了内窥镜成像的清晰度,是保障临床疾病筛查检出率和准确率的关键。得益于半
导体基础工业的快速发展,具备体积和性能优势的CMOS图像处理芯片被内窥镜设备制造商更多地应用于内窥
镜图像设备。制造商基于CMOS图像处理芯片开发高清图像算法,加速推动内窥镜图像的高清化发展。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电子内窥镜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公司在国内已推出新一代旗舰机型AQ-3004K超高清
内镜系统,在4K显示下,3840*2160p的高分辨可呈现更多细节,从而输出超高清晰度的图像,进一步增强临
床早期病变的发现能力。该机型可匹配全新一代4K超高清内镜系统AQ-300使用的十二指肠内镜,更高的像素
能够让医生更加清晰地观察和辨认十二指肠情况、快速找到十二指肠乳头,从而高效进行后续操作。除此之
外,公司拥有进一步满足临床需求的4K双焦内镜,可实现65倍近焦放大,在4K图像的基础上实现快捷切换近
远焦,有效提高诊疗效率。
(3)与3D软性内镜、AI诊疗、内镜机器人等新技术相融合
随着计算机、大数据、精密仪器等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内窥镜技术正在与其他新
兴技术相互融合,衍生出具有更加强大附加功能的内窥镜产品,如3D软性内镜,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体内组
织和器官的细节感知;借助计算机辅助识别的AI诊断系统,可在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以保障诊断的正确率;借助机器人动作精确、稳定的特性,可使内窥镜手术更具安全性、准确性和便利
性,大大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公司目前正在积极开发3D软性内镜、AI诊疗技术及内窥镜机器人,并计
划在未来新一代产品中有序应用并持续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便利性,致力于打造出满足临床各项需要的多
功能综合性软镜设备,加速软性内窥镜设备的国产化替代进程。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经过长期的研发创新,在软性内窥镜领域逐步掌握了内窥镜图像处理
技术、内窥镜镜体设计与集成技术、安全隔离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坚持在上述核心技
术平台基础上开展新产品研发工作。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始终坚持以创新研发为核心驱动力和全球化战略布局,聚焦总部功能的复合能级提升,不断加大自
主创新研发力度,构建了以上海总部为中心,联合北京、无锡以及德国慕尼黑等多地的研发体系,各区域研
发中心与产业化基地结合,构建了协同联动机制,助力公司打造“全方位、全链条”产业化格局。目前公司
研发创新集聚效应持续增强,业务发展和技术创新脉络愈加清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资源配置能力大幅提升
,未来公司一体化服务能级将全方位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自主创新科技投入,积极推动内窥镜系
统及其相关耗材、软性内镜机器人等相关联产业的研发,全年研发投入163,598,045.33元,新增申请发明专
利2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技术优势
经过公司多年的发展,公司打造了一支多学科背景融合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围绕电子内窥镜构建了完整
的技术研发体系,公司在全国设立3大研发中心,具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