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280 精进电动 更新日期:2025-01-15◇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电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 5.42亿 93.64 -2827.14万 368.96 -5.22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2223.61万 3.84 624.26万 -81.47 28.07
出售废料等(产品) 1438.80万 2.49 1436.64万 -187.49 99.85
物流车租赁(产品) 16.23万 0.03 --- --- ---
─────────────────────────────────────────────────
境内(地区) 2.98亿 51.59 821.47万 -109.53 2.75
境外(地区) 2.80亿 48.41 -1571.48万 209.53 -5.6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行 8.41亿 97.07 -5620.42万 140.80 -6.68
业)
其他业务(行业) 2534.00万 2.93 1628.69万 -40.80 64.27
─────────────────────────────────────────────────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乘用车电驱动 4.00亿 46.15 -1.05亿 262.99 -26.26
系统(产品)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商用车电驱动 3.86亿 44.59 4098.62万 -102.68 10.61
系统(产品)
技术开发与服务(产品) 5490.73万 6.34 778.68万 -19.51 14.18
其他业务(产品) 2534.00万 2.93 1628.69万 -40.80 64.27
─────────────────────────────────────────────────
境内(地区) 4.32亿 49.89 -5583.42万 139.87 -12.92
境外(地区) 4.09亿 47.18 -37.00万 0.93 -0.09
其他业务(地区) 2534.00万 2.93 1628.69万 -40.80 64.27
─────────────────────────────────────────────────
直销(销售模式) 8.41亿 97.07 -5620.42万 140.80 -6.68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2534.00万 2.93 1628.69万 -40.80 64.27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 3.78亿 96.91 --- --- ---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683.23万 1.75 --- --- ---
其他(补充)(产品) 522.66万 1.34 --- --- ---
─────────────────────────────────────────────────
境外(地区) 2.00亿 51.16 --- --- ---
境内(地区) 1.85亿 47.50 --- --- ---
其他(补充)(地区) 522.66万 1.34 --- --- ---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新能源汽车行业(行业) 9.04亿 88.55 3800.30万 81.15 4.20
其他(补充)(行业) 1.17亿 11.45 882.77万 18.85 7.55
─────────────────────────────────────────────────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乘用车电驱动 4.30亿 42.17 -200.15万 -5.27 -0.47
系统(产品)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商用车电驱动 3.76亿 36.81 -769.50万 -20.25 -2.05
系统(产品)
其他(补充)(产品) 1.17亿 11.45 882.77万 --- 7.55
技术开发与服务(产品) 9760.15万 9.56 4769.95万 125.52 48.87
─────────────────────────────────────────────────
境内(地区) 6.29亿 61.62 -3843.84万 -82.08 -6.11
境外(地区) 2.75亿 26.93 7644.14万 163.23 27.81
其他(补充)(地区) 1.17亿 11.45 882.77万 18.85 7.55
─────────────────────────────────────────────────
直销(销售模式) 9.04亿 88.55 3800.30万 81.15 4.20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1.17亿 11.45 882.77万 18.85 7.55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6.0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9.35%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35038.51│ 40.45│
│客户二 │ 7593.93│ 8.77│
│客户三 │ 7259.50│ 8.38│
│客户四 │ 6761.17│ 7.81│
│客户五 │ 3419.76│ 3.95│
│合计 │ 60072.87│ 69.35│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9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2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A │ 5419.67│ 4.24│
│供应商B │ 4822.91│ 3.77│
│供应商C │ 3550.39│ 2.78│
│供应商D │ 3219.03│ 2.52│
│供应商E │ 2515.01│ 1.97│
│合计 │ 19527.01│ 15.2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营业务
精进电动是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国内领军企业之一,从事电驱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已
对驱动电机、控制器、传动三大总成和相应的软件控制体系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和实现完整布局。精进电动为
客户提供电驱动系统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凭借卓越的产品性能、突出的系统级供应能力、领先的研发水平
和高效的技术服务,赢得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客户的信赖,是我国少数能够持续获得全球知名整车
企业电驱动系统产品量产订单的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与持续创新,建立了国际化
的研发团队和全球化的组织架构,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正定、菏泽以及美国底特律设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
。利用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储备,公司自2023年开始将业务拓展到了新能源
船用电驱动系统和电动摩托车的电驱动系统领域,开辟新的市场和增长点。
(二)公司主营产品
公司核心产品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公司产品具有高度集成、高功率密度、高转矩密度、高可靠性
、高效率、低振动噪声水平的技术特点。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
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氢燃料汽车等主流技术路线均有成功量产项目的经验。
电驱动系统包括三大总成:驱动电机总成(将动力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旋转的机械能,是输出动力的来源
)、控制器总成(基于功率半导体的硬件及软件设计,对驱动电机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控制,并持续丰富其
他控制功能)、传动总成(通过齿轮组降低输出转速提高输出扭矩,以保证电驱动系统持续运行在高效区间
)。在以上三大总成之外,电驱动系统还需要配套的软件系统(控制电机和控制器高效安全运行,实现安全
监控及故障诊断功能)新能源汽车的电驱动系统。在高温、高湿、振动的复杂工作环境下,基于实时响应的
软件算法,高频精确地控制电力电子元器件的功率输出特性,实现对驱动电机的控制,最终通过精密机械零
部件对外传输动力。
(三)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以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和客户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公司技术及产品中、长期研发
战略规划,并依托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两种模式开展研发工作。
(1)自主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部门以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国际技术动态、客户需求为导向,采用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依靠
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化研发团队,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完成技术方案的验证,使研发成果快速产业化,取
得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此外,公司在美国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结合中国以及美国双方研发团队
的各自优势,共同研发用于公司产品的差异化相关技术,提升了公司产品性能。同时公司制定了研发项目管
理制度,对研发项目的立项、审批、执行等流程进行了规定。
(2)合作研发模式
整车企业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在新车型或新产品规划的初期就开始深度合作同步研发,是汽车行业的常
见模式,此等安排既可以共担风险又能够同步优化、提高效率。
公司的合作研发工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预研项目,公司协助客户进行特定领域的技术论证或技术储备
;二是量产项目,在达到量产阶段之前的产品设计、样品试制、实验验证与工装模具开发等服务。公司与客
户签订具体协议之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参数、技术指标、试验项目等具体要求,组织人员进行定制
化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并设置重要工作节点,接受客户的验收。
公司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工装模具业务:主要包括整车企业客户新车型项目进
入量产之前的工装设计、模具开发等;(2)技术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整车企业客户新车型项目的同步开发
;非整车企业的工装模具开发、产品预研、样机试制等,有明确需求订单的新车型项目的技术服务。
在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之后,公司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参数、技术指标,组织人员进行研发,具体包括
多个开发阶段,并设置多个质量门节点。每个节点进行阶段性评审,只有顺利通过质量门节点的阶段性评审
,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公司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实施开发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并按照协议约定将样件送交相
应整车企业客户,后者将对公司提供的样件进行鉴定和验审,并对可能存在的缺陷提出解决方案,公司提供
必要的技术支持进行调整,待最终通过客户的验审环节后,确认前期技术开发与服务收入,进而双方另行签
署量产协议,开始形成产品订单。
2、采购模式
为保障公司产品质量和性能,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采购体系。潜在供应商经过公司内部评审之后,纳入潜
在供应商名录。公司技术相关部门进一步评估供应商小批量样件和进行现场的PPAP(ProductionPartApprov
alProcess,生产件批准程序)核查,并基于核查情况要求供应商出具PSW(PartSubmissionWarrant,零件
提交保证书)。公司获得供应商出具的PSW之后,将供应商纳入合格供应商目录,具备批量供货资格。
采购需求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并获得批准之后,采购部门在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基础之上,结合销售部
门的订单预测、生产部门的交付情况以及原材料实时库存信息,综合制定采购计划。采购部门在合格供应商
目录范围内组织必要的招标程序,并与最终确定的合格供应商就服务范围、产品参数、质量要求、账期约定
、保密条款等完成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供应商到货后,经过检验合格的,准予入库。在价格调整机制方面
,采购部将定期与供应商进行谈判及价格调整,并对供应商提出规范性整改意见。
3、生产模式
公司的生产模式为按照客户订单组织生产,以销定产。产控物流部根据客户订单及交付时间、产能、设
备状况、生产线负荷状况、原材料供应状况等综合评审,安排生产计划,并将生产计划发送给生产部门。生
产部门根据生产进度发布生产制造令,按照生产制造令进行领料、组装、测试、包装、入库等,完成生产计
划。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模式,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之后,将根据最终配套车型的生命周期以及后续车型
的开发进度,向客户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公司在销售中对部分客户存在寄售的情形,采用寄售模式的,公
司将产品运抵寄售仓,买方按需使用时通知公司确认货物领用,公司依据实际领用数量及相应的买方确认通
知确认产品销售收入。
公司采取主动市场营销、需求导向研发的销售策略,在与整车厂交流并获得其需求意向之后,及时反馈
并推动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进行方案讨论、技术答辩,得到客户的需求确认。后续经过商务谈判,样件制作
,进一步签署框架协议或定点函。签订框架协议后,公司将进一步配合客户进行产品的研发、试制、检测等
,在提供样件检测、小批量试制都得到客户认可之后,公司将正式进行批量生产,并依据合同规定与订单要
求,向客户提供产品和售后服务。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以驱动电机总成生产与研发为基础,在业内较早实现了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的完
整产业布局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整合电机设计能力、电力电子设计能力、控制算法优化能力、精密机
械加工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形成了系统级电驱动产品的核心供应能力。目前公司技术水平先进、工艺
节点成熟,并拥有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多项核心技术处于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公司目前正在油冷驱动电
机、第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控制器、方导体驱动电机、多合一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非晶带材驱动电机、
轮毂驱动电机、多档减速器等领域积极进行技术储备,部分产品已陆续推向市场。
报告期内的变化如下:
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开展研发工作,在基础研发和应用开发的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乘用车领域,公司的电驱动系统的研发持续取得突破,多个项目已经或正在全球市场走向量产。公司
为欧美客户开发的纯电动三合一电驱系统已经顺利投产,该产品将为客户的纯电动汽车平台的一系列整车产
品供应电驱动系统。公司为国内某大整车集团开发的用于越野车的高功率、高转矩三合一系统于上半年投产
,该三合一系统运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控制器、高性能扁线电机、电磁差速器锁等先进技术,是公司在高
中端SUV、越野车电驱系统方面的代表性产品。上半年,为高中端增程式SUV开发的一体化增程器总成也投入
生产,该系统采用扁线,油水复合冷却技术,有效提升额定功率;电机和发动机曲轴一体化设计有效地减少
零部件,缩小体积,降低系统重量,同时实施主动减振功能,获得极佳的增程器NVH性能。公司交付一汽、
上汽、奇瑞和北汽的乘用车扁线电机产品在2023年、2024年逐渐量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了产品的量产工
艺性,实现了产品的达产稳定交付。
在商用车领域,围绕从轻型到中重型的商用车驱桥技术方向,继续完善了商用车扁线电机产品谱系,实
现了轻卡、客车到中重卡的全面覆盖,其中轻卡扁线桥驱电机稳定量产,客车扁线桥驱电机开展了各项验证
并即将量产。中重卡电机产品在多个客户实现了样车装车,部分客户的中重卡桥驱电机实现了量产。
在非汽车用领域,为国际客户开发的电动摩托车驱动电机完成了所有试验验证,实现了量产交付。与全
球知名的美国水星海事合作开发的新能源船用驱动电机产品继续按照计划稳步开发。
在传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独创的直磁型双稳态电磁离合器应用到了多种产品中,配套越野车型的产品
已经投产,完成了该产品的产业化目标。双稳态电磁离合器是公司多年在电磁离合技术方面研发的最新成果
,是公司在高中端电驱动总成和传动产品中的关键的差异化技术之一。双稳态电磁离合器技术目前市场需求
与日俱增,但从技术研发方面,除精进电动外,暂未有其他有能力开发相关产品的国内企业。国际企业里,
也仅有几家头部企业具有相关产品的研发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双电机多合一集成化动力总成,采用双稳态
离合器作为双电机轴的锁止装置,对比传统的双电机技术,提高了安全性和动力性,特别是在越野车上,提
高了脱困能力,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上半年完成关键的设计验证工作。
在控制器领域,除了配套精进电动的电机系统和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以外,单体控制器的研发和产业化也
取得了很多进展。为大众商用车集团开发的800V高压碳化硅控制器已经完成开发,进入了小批量生产阶段。
为北美客户电动重卡桥配套的800V碳化硅控制器,已完成主要的开发任务部分。公司采用国产自主研发的多
核MCU芯片及国产碳化硅器件的控制器已经配套乘用车项目,进入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芯片
卡脖子问题。为水星海事开发的船用控制器,采用高端三核处理器和IGBT模块,并和电机集成,已完成开模
版开发,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在软件系统领域的软件功能安全开发方面,研发部门继续完善算法和强化软件功能,包括热量回收,降
低共模电压,优化两档箱系统换档过程算法等工作,可以实现提升车辆在冬季的舒适性和电池性能和减低变
速箱换挡时间等功能。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新增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8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境外已授权专利26项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其下属子公司累计拥有软件著作权26项,境内已授权发明专利57项、实用新型专利
327项、外观设计专利125项、境外已授权专利166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因本期受托开发项目较多,导致研发投入计入技术存货金额较多。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行业领先的系统级供应能力
公司完成了各大总成布局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公司以驱动电机总成生产与研发为基础,2015年推出电
磁齿嵌式离合器,2016年推出减速器产品和控制器产品,在业内较早实现了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
动总成的完整产业布局且自主掌握核心技术,全面整合电机设计能力、电力电子设计能力、控制算法优化能
力、精密机械加工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形成了系统级电驱动产品的核心供应能力。2019年推出将驱动
电机、控制器、传动各大总成深度集成,更轻、更节能、成本更低的自主知识产权三合一乘用车电驱动系统
产品。2022年,公司向市场推出了基于方导体电机技术的高功率密度桥驱系统,该系统结合和发挥了方导体
电机的性能优势和桥驱架构的成本优势。2023年,公司还向市场推出了多款基于方导体技术的电驱动系统产
品,替代原来的圆导体技术系统和深度集成和高度轻量化的1000牛米至3500牛米扭矩商用车三合一动力总成
系统。2023年,公司的第一个乘用车三合一项目实现量产并出口到北美和欧洲市场。同年公司投产了两个国
内乘用车客户的混动系统产品。公司还在2023年,针对商用车市场,完成了第三代高压控制器的优化升级开
发,使其功能和性能更加强大,并全面向市场推出了这款标准版控制器。2024年,公司继续全面向市场推广
基于方导体技术的电驱动系统以替代旧的技术。在2024年实现了碳化硅控制器的量产,作为三合一产品的一
部分,成功配套国产高端越野车。
公司确立了动力总成及控制领域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战略地位。公司凭借深受国际知名整车企业认可的
技术与研发能力,能够在电驱动系统的顶层设计与各总成级的开发时,进行充分的协调匹配与优化,最终实
现系统级的整体性能改善。因此,公司能够直接向整车企业提供系统级产品,在汽车行业具有核心价值的动
力总成及控制领域享有“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的战略地位。
2.产品性能持续领先
公司的产品具有领先的产品性能。电驱动系统的效率由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总成共同决定
,公司各大总成的峰值效率均优于行业水平。更高的峰值效率,可以使同等条件下新能源汽车行驶相同里程
所耗用的电量更少,减速时也拥有更高的能量回收效率,有利于增长车辆续航里程,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公
司的控制器总成体积功率密度与功率比重均为业内领先,公司产品表现出优异的噪音水平。
公司自主开发了领先的集成化产品。公司以全部自主研发设计的驱动电机、高速两级减速器、高功率密
度电机控制器为基础,将驱动电机、控制器、传动总成深度集成,研发出更轻、更节能、成本更低的三合一
电驱动系统,以及对储能和能源使用优化,相对“组装式”的集成方法,深度集成缩短了总成的轴向尺寸,
减轻了重量,改善了传动效率,还增加了具有精进电动专利的核心结构设计,具备正向研发、深度集成和持
续优化能力,具有“轻、快、好、省”的优点。系统深度集成消除了电机和减速器的同轴度误差,提高了总
成的结构刚度,降低了振动噪音,减速器效率提升带来成本的有效控制。
公司是业内少数能够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控制器的电驱动系统供应商之一。公司具备丰富的EMC设计、
测试、整改经验,多款控制器产品顺利通过了零部件和整车级的EMC测试,并已经投放市场。公司基于第三
代半导体技术开发的碳化硅(SiC)控制器总成,能够实现更高的功率体积密度、更高的功率质量密度、更
高的开关频率、更高的效率,并降低冷却系统的复杂程度,能够帮助新能源汽车在同等条件下,实现更低的
电池成本和能耗、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好的空间布局。公司同时在油冷电机技术、离合传动技术、增程器电
机、方导体电机技术方面,具备国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公司在国内最早突破油冷电机技术,精进电动油
冷电机产品已与Stellantis集团、中国一汽、上海汽车、广汽集团、奇瑞集团、吉利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整车
企业实现量产合作。公司电磁齿嵌式离合器技术主要应用于混动系统、两档变速器、四轮驱动系统的辅助电
驱桥切分等产品,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和国内外专利。公司自主研发了两代增程器电机技术,在国内外客户
多个乘用车、商用车产品获得应用,获得了多项国内和境外专利,公司牵头的“高效一体化油冷增程器总成
开发及整车集成应用”也入选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3.行业先发优势
公司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业务的企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在电驱动系统驱
动电机、控制器和传动总成领域实现了产品的平台化开发、谱系化开发,在油冷驱动电机、第三代碳化硅半
导体控制器、方导体驱动电机、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多档减速器/变速器等领域拥有业内领先
的核心技术,拥有深厚的自主技术积累。公司长期的技术与研发积累,构成了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先发优势
。
公司通过国际整车企业体系认证并成功实施国际乘用车量产项目的经验。既往为国际知名整车乘用车量
产项目供应的经验,是竞争国际客户订单时的重要参考因素甚至前提条件。过往成功通过国际整车企业体系
认证并成功实施国际乘用车量产项目的经验,是公司未来参与市场竞争的突出优势。公司是行业里较早开拓
海外市场的企业,并已经获得多个海外乘用车系统的量产定点,其中两个已经量产。
4.正向研发能力突出
公司在完成国家课题类研发和客户产品类研发之余,还持续投入前瞻自研类研发,对可能影响电驱动系
统行业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提前布局。通过原创性、自主性研发,公司正在油冷驱动电机、第
三代碳化硅半导体控制器、方导体驱动电机、三合一电驱动系统、电磁离合器、非晶带材驱动电机、轮毂驱
动电机、多档减速器、储能等领域主动进行技术储备。在公司参与的合作研发项目中,有12项被列入“国家
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内容涵盖驱动电机、电力电子、电动化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增程驱动、特种电驱
动等领域。
5.领先的研发实验能力
由于公司产品的综合性能要求较高及工作环境复杂,对产品进行更加完善的设计、分析、仿真、实验、
检测,不仅是客户的需要,也是公司改进设计、验证工艺、保证质量的重要抓手。公司成立至今,已在北京
、上海、正定、菏泽等地,累计投入资金过亿元,目前拥有100多套核心实验装备,可以满足国际、国内各
大整车厂的开发验证和工艺认证要求,相关设备参数具备进行ISO、IEC、SAE、DIN、JIS等国际标准实验的
能力。目前公司已经具备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及各总成级别产品的全面实验认证能力,主要包括安全性、
功能性能、可靠性耐久性、NVH、EMC等5大板块。
6.业内领先的人才团队
公司业务核心团队全面覆盖公司产品的研究设计、工艺开发、试验认证、生产制造、大客户营销等重要
环节,经历了众多国际、国内量产项目的实战考验与锻炼。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拥有丰富的相关产业经营与管
理经验,核心技术人员曾在国外知名零部件企业或整车企业工作多年,在驱动电机总成、控制器总成、传动
总成等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与研发经验积累。拥有业内领先的人才团队,构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7.工艺创新与稳定生产的能力
工艺创新与优化能力是最终产品质量水平及稳定性的软件保障,公司历经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持续优
化的工艺改进机制,并具有实现高质量、规模化量产能力。先进的生产设备是最终产品质量水平及稳定性的
硬件支持。经过持续多年的投入,公司对生产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智能化程度进行了持续的改进完善,以满
足国际国内客户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公司曾经获得Stellantis集团授予的北美杰出质量奖(NorthAmerica
OutstandingQualityAward);公司和公司核心产品还多次获得过铃轩奖、“中国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
等奖项。
四、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统计,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90万辆和494.40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0%和32%。从市场占有率看,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比例达到35.20%。
报告期内,电驱动产品的销售上,公司通过开拓国内、国外市场,改善供应链管理,保障产品供应、优
化产品结构,在主营业务收入上取得较大增长,特别是境内业务,公司持续研发投入,持续吸引人才,积极
推进新产品线布局及发展,拓展电驱动系统到摩托和船用等新市场。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生产保持了稳定,
销售增长明显。具体而言,公司报告期内年经营情况主要如下:
1、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总收入57,844.8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8.32%。收入增长主要系公司主营业务中
各板块业务较去年同期都有较大改善所致。主营业务中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收入比去年同期上升,其中
乘用车和商用车电驱驱动系统收入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即新能源汽车电驱动
系统和技术开发和服务收入为56,389.8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6.55%。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43.32%,增长比较突出,其中乘用车电
驱动系统增加62.81%,商用车电驱动系统增加16.29%。在乘用车电驱驱动系统方面,收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2023年菏泽基地和北美基地新投产的几个乘用车项目开始放量,除此之外,2024年上半年还投产了新的乘用
车项目,所以相关板块收入增加较为明显。商用车电驱动系统收入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外客户需求增长拉动
了产品销售。主营业务中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比去年同期有较大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上半年完成客户验收并达到
收入确认标准的项目比去年增加。
公司综合毛利率在持续改善,报告期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1.30%,上年同期为-2.74%,2022年同期为-3
.84%,综合毛利率的改善具有持续性。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491.99万元,比去年同期亏损增加22.77%;归属于上市公
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31,173.67万元,同比去年同期亏损增加18.20%,负面影响利润指标的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报告期内,公司出口业务增加,相关的关税费用随之增加。第二,报告期内,资产减值增加,主
要系公司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减低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对部分产品进行了升级换代,同时逐步采取对
菏泽和上海生产基地的产线进行优化和整合的措施,这些工作导致部分资产产生了减值。第三,公司结合全
资子公司精进余姚和精进新能源余姚经营现状及业务发展计划,决定不再在余姚投资建设,将以上在余姚的
子公司迁址到菏泽运营。公司与中意宁波生态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友好协商解除了投资协议并退回之前获得的
扶持资金及利息。本期因完成此笔资金的支付,导致由此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消除,至使本期递延所得
税资产减少,所得税费用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397.72万元,比上年同期改善73.64%,改善较为明显
,改善的主要原因是报告期公司的收入比上年同期有较大的改善,因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得到
改善。
2、研发和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