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288 鸿泉物联 更新日期:2024-11-2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研发、生产和销售智能增强驾驶系统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等汽车智能网联设备。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网联(产品) 1.56亿 63.96 5089.15万 58.69 32.67
控制器(产品) 2721.20万 11.17 986.31万 11.37 36.25
软件平台开发(产品) 2701.43万 11.09 1685.59万 19.44 62.40
智能座舱(产品) 2464.74万 10.12 609.70万 7.03 24.74
其他(补充)(产品) 727.79万 2.99 286.01万 3.30 39.30
其他(产品) 163.06万 0.67 14.84万 0.17 9.10
─────────────────────────────────────────────────
境内(地区) 2.36亿 96.88 8363.01万 96.44 35.45
其他(补充)(地区) 727.79万 2.99 286.01万 3.30 39.30
境外(地区) 32.40万 0.13 22.58万 0.26 69.69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物联网(行业) 3.98亿 97.19 1.60亿 98.14 40.14
其他业务(行业) 1151.52万 2.81 302.49万 1.86 26.27
─────────────────────────────────────────────────
智能网联(产品) 2.84亿 69.37 9347.57万 57.44 32.92
软件平台开发(产品) 6105.64万 14.92 4740.77万 29.13 77.65
控制器(产品) 3009.14万 7.35 1238.98万 7.61 41.17
智能座舱(产品) 2273.69万 5.55 643.14万 3.95 28.29
其他业务(产品) 1151.52万 2.81 302.49万 1.86 26.27
─────────────────────────────────────────────────
国内(地区) 3.97亿 97.08 1.60亿 98.02 40.14
其他业务(地区) 1151.52万 2.81 302.49万 1.86 26.27
国外(地区) 43.20万 0.11 20.18万 0.12 46.72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物联网(行业) 2.25亿 93.98 8313.48万 97.84 36.90
其他(补充)(行业) 1442.77万 6.02 183.12万 2.16 12.69
─────────────────────────────────────────────────
智能增强驾驶终端(产品) 1.36亿 56.84 4356.82万 52.41 31.98
智慧城市业务(产品) 3066.15万 12.79 2254.70万 27.12 73.53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产品) 2865.94万 11.96 779.22万 9.37 27.19
其他(补充)(产品) 1442.77万 6.02 183.12万 --- 12.69
人机交互终端(产品) 1298.67万 5.42 229.36万 2.76 17.66
其他(产品) 853.20万 3.56 475.91万 5.72 55.78
车载联网终端(产品) 601.97万 2.51 189.96万 2.28 31.56
控制器(产品) 217.85万 0.91 27.52万 0.33 12.63
─────────────────────────────────────────────────
国内(地区) 2.25亿 93.80 8296.70万 99.80 36.90
其他(补充)(地区) 1442.77万 6.02 183.12万 --- 12.69
国外(地区) 43.20万 0.18 16.78万 0.20 38.85
─────────────────────────────────────────────────
截止日期:2021-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物联网(行业) 3.97亿 98.00 1.65亿 97.55 41.61
其他(补充)(行业) 812.63万 2.00 415.86万 2.45 51.17
─────────────────────────────────────────────────
智能增强驾驶终端(产品) 2.40亿 59.17 9368.13万 55.26 39.04
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产品) 7072.42万 17.44 2463.94万 14.53 34.84
智慧城市业务(产品) 3327.78万 8.20 2429.23万 14.33 73.00
人机交互终端(产品) 2498.38万 6.16 1166.48万 6.88 46.69
车载联网终端(产品) 1536.15万 3.79 589.01万 3.47 38.34
其他(产品) 1313.35万 3.24 520.88万 3.07 39.66
其他(补充)(产品) 812.63万 2.00 415.86万 2.45 51.17
─────────────────────────────────────────────────
国内(地区) 3.95亿 97.33 1.66亿 97.81 42.01
其他(补充)(地区) 812.63万 2.00 262.56万 1.55 32.31
国外(地区) 269.79万 0.67 108.19万 0.64 40.10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6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3.68%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9648.80│ 23.57│
│客户二 │ 9481.28│ 23.16│
│客户三 │ 3385.32│ 8.27│
│客户四 │ 2262.05│ 5.53│
│客户五 │ 1290.29│ 3.15│
│合计 │ 26067.74│ 63.68│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0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6.2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3356.55│ 11.74│
│供应商二 │ 2353.61│ 8.23│
│供应商三 │ 2272.08│ 7.94│
│供应商五 │ 1214.82│ 4.25│
│供应商四 │ 1182.01│ 4.13│
│合计 │ 10379.08│ 36.29│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鸿泉物联是一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及5G等前沿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汽车智能网联设备及大数据
云平台等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下属的“计算机、通信
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
业”中的“智能车载设备制造”(C3962)。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变革,鸿泉物联正努力让驾乘变得更加智能,致力于成为智能网联汽车变革发展的
首选伙伴。
(二)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以“成就客户、认真负责、自律进取、专业知远、合作共赢”为价值观,以“降低交通运输的代价
”为使命和初心,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V2X等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控制
器及软件平台开发等业务,公司致力于成为汽车智能网联业务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领导者。
1.智能网联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增强驾驶系统、车载联网终端和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硬件,具体包括各
类行驶记录仪、T-BOX、传感器及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等产品。
行驶记录仪,满足GB/T19056-2021国家标准,主要用于对重卡等车辆的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位置等
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具有灾备存储功能,同时基于硬件设备采集传输的数据,通过内含驾驶行为专家库和
不良驾驶模型的嵌入式软件模块分析处理,向使用者提供包括驾驶行为分析、最优驾驶指导(如油气耗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汽车后市场”服务(如商用车车险、车贷、物流等)、整车厂管理(如设计、研发
、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等环节)等功能。部分产品具备“单北斗”功能和“V2X”的信息交互功能。
T-BOX,可直接与汽车CAN通信,获取车辆状态、车况信息等数据,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将数据和分
析结果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上传到后台,可提供车联网、车辆信息实时上传、远程诊断、OTA、V2X、E-CALL、
尾气排放检测、车辆监管等功能。
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主要由车载智能终端(如AI-BOX、AI一体机、智能车载录像机等)、及内嵌人
工智能算法的多种智能传感器、摄像头等硬件终端及具备分析管理作用的大数据云平台共同构成。该系统能
够通过智能终端、传感器与摄像头实时采集车内外的环境数据,并通过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处
理,实现包括驾驶员身份及分神识别(DMS)、盲区行人车辆监测(BSD)、车道偏离识别(LDW)、360环视
、罐体转向识别等一系列ADAS功能,显著降低车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司机的驾驶安全度。
2.智能座舱产品:主要包括人机交互终端,具体产品包括车载中控屏、仪表及其他座舱产品。
车载中控屏,主要用于实现车辆的人机交互,提高司机驾驶体验,提供影音娱乐、车载导航、驾驶信息
提醒、胎压监测、360环视显示等功能。
仪表,主要由各种仪表盘、指示器、警示灯报警器等组成,为司机提供所需的汽车运行参数信息。
车载中控屏、汽车仪表是智能座舱的重要产品之一,公司将围绕智能座舱主题概念开发多种产品,包括
一机双屏、一机多屏等座舱产品,不断提升产品融合及综合供应能力,以满足包括商用车、两轮车、乘用车
等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3.控制器产品:具体产品主要包括车身控制系统、车门控制系统、网关、集成温控系统、热管理控制器
、车载空调控制器、车载冰箱控制器、座椅控制器、长滑轨控制器、按摩控制器等汽车控制器产品。
控制器,主要用于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息,进行处理后输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给到执行器执行相关动作。
随着软硬件技术的进步,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开始从分布式架构向域集中式架构、中央超算+区域控制架构方
向演变,公司将打好基础控制器开发能力,并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提升域控制器等产品的开发能力。
4.软件平台开发:主要包括政务监管平台和主机厂车联网平台的开发、迭代、运维等服务,并探索数据
利用场景。
政务监管平台,主要包括环卫车、渣土车、商砼车、危化品车等专项作业车的监管调度平台,以及应用
于市容环卫、水务防汛、气象、林业、城市管理等领域的智慧城市政务管理平台,是城市大脑、智慧城市等
综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车联网平台,主要包括为商用车、工程机械等主机厂开发的数据分析、营销服务管理等TSP平台,有助
于主机厂为终端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公司生产的各类车载终端产品与开发的软件平台具有较强的粘性和协同效应。
(三)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智能网联设备及大数据平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向整车厂、政府客户、运输公司等
领域的客户提供设备终端、配件销售及软件平台开发业务,并获取收入和利润。
2.研发模式
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已建成了高效的研发体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开发。目前公司研发体系分为
研发中心与研究院两大板块。
研发中心主要针对具体产品进行开发与技术迭代,以客户需求确定产品研发方向。在研发过程中,通过
客户、市场、产品设计、研发、采购、生产、客服等全部门共同参与的IPD体系(集成式产品开发体系)运
作,确保产品在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满足功能、性能、质量、成本、工艺、客户服务等多个层面的
要求,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大大提升了效率和质量。
在技术预研成功后,由产品部门对产品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并进入正式立项流程。产品研发在项目
经理主导下,由总工程师进行技术架构设计、质量设计及成本规划。此后通过产品经理、软硬件开发工程师
、结构设计工程师、测试工程师、视觉设计工程师、质量工程师、采购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
师等集中设计评审,以在设计阶段对产品的需求、软硬件、结构、质量、工艺、成本及售后服务进行充分规
划和考虑,使产品的性能、质量、成本与研发效率最大限度达到预定目标。
产品研发结束后,公司研发部门将组建产品生命周期维护功能小组,持续响应客户的新需求并迭代升级
,使每一款产品在其全生命阶段持续满足客户需求。
研究院则主要承担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领域前沿技术探索及预研的重任,目前以5G通信、V2X技术、人
工智能算法、组合导航等为主要的研发方向。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研发平台化建设,优化研发资源结构配置,有效提高了研发效率和产品化能力。
3.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管理实行供应链管理模式,推行物资采购信息化,实施第三方物流和准时制采购。公司结合销
售订单和市场需求预测制定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制定原材料采购计划,供应链中心负责所有采购物资的
管理、配送工作;在采购价格上,通过招标、询价等比价方式进行确定。公司严格执行采购计划,对于交付
周期较长的原材料,一般通过销售预测确定预计使用量并联系供应商提前进行备货;对于部分生产过程中普
遍适用的通用型材料维持合理的安全库存,保证生产连续性及产品交付不受影响。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与主要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实行
优胜劣汰管理机制,逐步淘汰规模小、产能不足、质量不稳定的供应商,择优选择供货能力强、质量稳定、
信誉度高的供货方。同时,公司对供应商就产品价格、质量、服务、交付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对绩效评价
优秀供应商和不满足要求的供应商及时调整采购策略,保证供应商的综合能力满足公司需求。为了严格控制
采购成本、确保采购质量,公司杜绝独家供货行为,对采购入库的产品均进行严格的检验。
目前,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芯片、模组、组件(液晶屏、摄像头等)、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
、电感等)、PCB、钣金件、线束等,供应链中心运营部根据销售订单制定生产计划,经审批后形成采购计
划,供应链中心采购部向供应商进行采购并跟踪交货进度。同时,公司会及时判断市场供需形势,维持安全
库存。
公司制订了《采购控制程序》、《合格供方评定控制程序》、《主备供应商管理制度》、《新供应商导
入管理制度》、《供应商二方审核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供应商技术能力、质量保证、内部管理体系
、供货能力、价格高低等多项指标进行考察,由供应链中心、质量中心和研发中心分别进行评分考核和等级
评定,作为合格供应商的选择依据,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保证原材料采购的稳定性与可靠度。
4.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模式,以销售订单为基础编制生产计划,根据客户需求适时扩产,同时公司
也会对部分标准化产品保留适当安全库存。公司销售部门获得客户订单后,供应链中心运营部会根据销售订
单制定生产计划,生产中心生产部依据生产计划、生产负荷和在制产品情况将生产计划分解为每日的生产工
单,依据工单安排生产。公司充分利用ERP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将订单分解成BOM(物料清单),由第三方物
流公司根据需求计划配送物资上生产线。公司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推行精益化生产理念,全过程严格有序
,设备下线后通过ERP系统进行报工、经质量检验合格后入库,严格执行现场管理制度,确保高质量与高效
率生产。
公司硬件生产环节主要包括SMT贴片焊接、DIP插件封装、程序烧写、老化、整机组装、质量检验等工序
。公司全面贯彻《6S管理细则》,提高生产现场管理水平并持续改进,确保公司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公司制订了《生产计划控制程序》、《试生产控制程序》、《生产过程控制程序》、《生产车间管理制
度》等一系列流程制度,保证产品生产的质量与及时性。
公司浙江湖州安吉生产基地,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配备了多条自动化的生产线,现代化的生产基地
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前装整车厂的审厂要求,有利于公司前装业务的拓展。
5.销售模式
根据客户类型的不同,公司主要销售模式可分为前装业务和后装业务两类。
5.1前装业务销售模式:前装业务是指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整车厂,由整车厂装配完成后再将整车出售给
其终端客户的模式。
前装业务中,公司会在了解客户需求后进行技术交流、定制研发、订单执行、货款回收等工作,并直接
向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相比于后装业务而言,前装业务具备供货需求稳定、客户粘性强,业务
可持续的优势,有利于客户资源管理,但同时也面临着较高的进入门槛:前装整车厂客户对供应商快速响应
和配合各种定制化需求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且对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也有着更为严格的标准。
部分整车厂客户会根据行业经济趋势、产品需求情况、生产能力等做出年度产量预测,与公司沟通当年
的采购意向。重要客户采用先签订年度框架协议的方式,预先确定价格、付款条件、质量保证及交付方式等
合约条款,再以订单形式向公司提出供货需求。
公司依托品牌、质量、服务、技术和价格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已与多家品牌商用车、乘用车、摩托车主
机厂及Tier1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其提供全面的智能网联产品解决方案,并在商用车细分领域拥有
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开拓乘用车、两轮车等新
兴市场。
5.2后装业务销售模式:后装业务是指面向市场中现有的存量商用车销售相关产品,主要客户包括政府
部门、运输公司、车队等,主要应用车型包括货运车辆、非道路移动机械、专项作业车辆(如渣土车、商砼
车、环卫车)等。
相对于前装客户,后装客户具有分布地域广、单客户采购金额小、市场开拓具有地区性等特点。公司作
为渣土车管理行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在后装领域有着丰富的市场开拓与产品定制化研发经验。
后装业务开拓初期,为快速提升公司后装市场份额,公司会在部分区域择优选取经销商采用经销模式,
与经销商优势互补、渠道共生。后装客户会根据所在地市管控要求和安装进度,以订单形式向公司提出供货
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以前装业务为主,占比超过90%。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战略,紧跟市场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组建了一支前沿技术研究与业务实践紧
密结合,横跨智能算法、机器学习、自动化、通信工程等多专业的,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研发队伍。
一直以来,公司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与新兴技术的发展,根据客户具体需求及最新技术成果不断对各项核
心技术进行研究和更新迭代,实现新的产品应用。通过对各项核心技术的创新与整合,公司在丰富了产品种
类的同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
2024年上半年,由于公司持续开发原有客户的项目,并新承接了多个乘用车、两轮车的开发项目,研发
投入共计7388.53万元,同比增加21.61%,公司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以保证公司产品始终保持市场竞争力。
一直以来,公司密切关注行业动态与新兴技术的发展,根据客户具体需求及最新技术成果不断对各项核
心技术进行研究和更新迭代,实现新的产品应用。通过对各项核心技术的创新与整合,公司在丰富了产品种
类的同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公司核心技术包括:
(1)智能增强驾驶技术:
1.不良驾驶行为识别技术:已形成包括非绿区驾驶、车线不匹配、制动力矩不足、急加速等节能和安全
相关的不良驾驶模型,并持续不断的更新。
2.边云协同计算技术:将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反馈引入到计算回路中,形成双向的信息交流与控制机制。
(2)基于人工智能的商用车辅助驾驶技术和特殊算法:
1.深度学习框架HQNN:可应用于MCU产品中,实现人脸检测、图像分类、物体检测功能。
2.商用车盲区监视技术:对商用车右前、后侧盲区行人等活体进行精确识别、判断。
3.商用车驾驶员监视技术:对驾驶员脸部行为进行精确识别、判断,对分神、瞌睡、打电话、抽烟、双
手脱离方向盘等不良驾驶状态进行预警。
4.商用车特殊环境图像识别技术:针对商用车多在夜晚、城郊道路运行的特点,积累了大量特殊环境下
的训练数据。
5.商用车安全带识别技术:针对驾驶员安全带佩戴状态的检测。
6.商用车360°环视技术:针对商用车车型高大且复杂的特点,配合多路摄像头拼接,实现透视车身360
°环视模型。
7.商用车车牌、交通标示识别技术:针对商用车车高特点,扩大识别号,有针对性开发的对车辆周围的
交通信号要素识别、判断和预警。
8.相关ADAS技术还在不断丰富和优化中。
(3)专项作业车智能感知及主动干预技术:
1.专项作业车智能感知技术:采用视频分析、传感器感知等方法,获取车辆状态,已实现车厢举升状态
识别、车厢顶盖是否密闭、车厢载货种类、车辆空重载判断等,感知范围和感知精度行业领先。
2.专项作业车主动干预技术:当专项作业车出现超载、未按规定路线行驶、非法卸货等违规行为时,通
过对车辆进行缓慢降速和在安全区域限制二次启动等方式引导司机恢复正常驾驶状态。
3.卷扬乱绳识别技术:针对大型履带吊、塔吊等车型卷扬钢绳串绳、断绳等情形定制开发特有算法,以
提前识别、预警。
4.搅拌罐转向识别技术:针对水泥搅拌车罐体不稳定、运转故障、倒转等问题定制开发特殊算法,实现
提前检测和预警。
5.抛洒滴漏识别技术:针对垃圾清运车、渣土车等车辆,通过后置摄像头识别车辆运输过程是否出现抛
洒滴漏的情况,进行预警。
6.车身清洗识别技术:针对工程车出工程场地需清洗后才能进入社会道路的要求,开发特定算法识别车
辆是否清洗并进行预警。
(4)数据与云平台技术:
1.HQEC2云平台技术:由分布式接入层、分布式文件系统、基于无共享架构的多维度数据库、分布式计
算框架组成,具备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高并发性、高安全性、低时延、低成本等特点。
2.商用车大数据管理平台技术:以HQEC2为基础构建的信息物理系统(CPS),支持稳定接入大规模车辆
。
3.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平台技术:自主研发形成NT-Framework、API-Gateway等业务开发框架,RSP-Fra
mework实时流数据处理框架、GA-Engine空间分析引擎和X-Gateway数据接收网关。
(5)硬件工程化能力、终端可靠性及环境适应性技术:1.车载电源稳定技术:商用车运营的恶劣环境
针对性设计,产品符合ISO-7637最高标准。可适应+10.8V~+32V电压范围,容忍各种类型的正弦波和脉冲叠
加、短路、地偏移等现象。多种保护机制,能够承受过压、过载等冲击,待机功耗≤1mA。
2.车载防振防护技术:针对商用车运行时的剧烈颠簸,硬件架构采用刚度设计,硬盘隔振支架谐振频率
低、谐振点倍数小、衰减速度快。
3.车载电磁兼容性技术:针对商用车运行电磁环境的复杂性,静电防护能力可承受空气放电≥±15KV/2
0次、接触放电≥±8KV/20次,辐射、传导及抗干扰能力符合IEC-CISPR-25及ISO-11452标准,超出车载电子
行业标准要求。
4.车载环境适应技术:终端可适应-40℃~+85℃环境,可承受-40℃~+85℃冷热冲击和95%以上的湿度环
境,外壳防护等级满足IP54,部分产品满足IP67。
(6)基于国产化MCU的自主化快速原型仿真技术:
1.快速控制原型仿真技术是在控制策略开发过程中,用户先在Matlab/Simulink提供的软件环境里进行建
模和仿真。再利用Matlab/Simulink提供的自动代码生成的功能,将控制策略模型自动生成标准C代码经过编
译下载到一个标准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加以执行。可以驱动真实的受控对象工作,从而在真实环境下验证控制
策略。在算法的验证过程中,用户无须自己开发硬件,无须编写硬件驱动,无须关心C代码本身的缺陷,可以在
线调参,用户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控制策略本身,从而有效克服传统控制器开发方式的缺陷,加快了产品开
发进度。
2.随着国产化MCU的大量应用,国产化工具链支持较弱,只需要做工具链适配后即可满足OEM开发需求,
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开发效率,从而加速产品开发速度。
3.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OEM厂商更专注于应用本身,可减少其在基础软件中所投入的人力,降低
开发成本。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全面提升智能网联产品、智能座舱产品、控制器产品的市场竞争
力,研发费用达到7388.53万元。上半年,公司新获得知识产权21项,其中发明专利获授10项,软件著作权
获授11项;发明专利累计已获授63项,有效的保护了公司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与研发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新获授发明专利10项,各类专利、软著累计获授39
9项,有效的保护了公司知识产权,同时围绕主营业务已形成了核心专利保护,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此外
,随着公司业务和产品的扩展,公司将持续加大对研发、技术的资金和人力投入,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
费用达到7388.53万元,研发人员391人,达到员工总数的63.47%。公司现有的技术研发体系具备持续的创新
与开拓能力,研究院负责对未来前沿技术进行预研和试验,研发中心负责新技术落地和产品更新迭代,形成
了合理的技术创新体制。
(2)人才团队优势
公司长期注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服务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任用,坚持打造专业化人才团
队、科学化管理体系和长效化激励机制,已经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能力互补、凝聚力强的人才团队。自公
司创立以来,核心管理团队一直保持稳定,具有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在近几年行业遇到
较大困难时期,核心人员仍保持着较强的凝聚力。2024年上半年,研发团队进一步优化,同时坚持自主创新
,已开发了多项技术成果,保证了产品的技术领先地位;营销团队具有高度的市场敏感性,能够及时把握市
场需求动向,挖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份额,此外在乘用车、两轮车等领域已有所建树;服务团队长期从事
一线客户服务,具备完善的服务理念和成熟的服务模式,能够满足前装客户的各类需求;管理团队具有较强
的合作意识,能够支撑公司整体发展。
(3)客户资源优势
“成就客户”是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公司基于自身的行业地位及研发实力专注于面向整个智能网联
行业前后装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与解决方案,并围绕辅助驾驶技术、5G、V2X、控制器等具有独特竞争优势和
商业潜力的新兴业务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参与市场竞争。经过多年积淀,公司与诸多优质客户形成了良好的
长期合作关系,目前已成为陕汽、中国重汽、北汽福田、苏州金龙、北奔、三一集团、斯堪尼亚等大型商用
车整车厂的主要供应商,同时在乘用车和两轮车市场,广汽集团、东风集团、春风动力、钱江摩托、安道拓
等成为公司重要合作伙伴。公司已有且不断扩展的前装客户资源将有效助力公司未来业务向横纵两个方面持
续开拓,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向前装客户提供更多优质可靠的产品,另一方面有利于公司发挥头部供应商优势
和建立强有力的竞争壁垒,推动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