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303 大全能源 更新日期:2025-05-24◇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高纯多晶硅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光伏行业(行业) 74.11亿 100.00 7892.89万 100.00 1.07
─────────────────────────────────────────────────
高纯多晶硅(产品) 73.78亿 99.56 4733.56万 59.97 0.64
副产品及其他(产品) 3247.38万 0.44 3159.33万 40.03 97.29
─────────────────────────────────────────────────
西北地区(地区) 24.65亿 33.26 1.08亿 137.12 4.39
华东地区(地区) 17.39亿 23.46 4572.58万 57.93 2.63
西南地区(地区) 14.10亿 19.03 -1.07亿 -135.37 -7.58
华北地区(地区) 13.56亿 18.29 3690.02万 46.75 2.72
华中地区(地区) 2.22亿 3.00 1503.17万 19.04 6.76
海外地区(地区) 1.09亿 1.48 677.21万 8.58 6.19
华南地区(地区) 8622.28万 1.16 -955.38万 -12.10 -11.08
东北地区(地区) 2308.26万 0.31 -1733.01万 -21.96 -75.08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74.11亿 100.00 7892.89万 100.00 1.07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纯多晶硅(产品) 45.63亿 99.54 1.00亿 83.04 2.20
副产品及其他(产品) 2090.97万 0.46 2047.57万 16.96 97.92
─────────────────────────────────────────────────
西北地区(地区) 16.72亿 36.49 4730.84万 39.19 2.83
华北地区(地区) 13.76亿 30.03 3969.41万 32.88 2.88
华东地区(地区) 11.47亿 25.03 2520.51万 20.88 2.20
西南地区(地区) 2.83亿 6.18 622.20万 5.15 2.20
华中地区(地区) 7215.78万 1.57 158.53万 1.31 2.20
海外地区(地区) 2774.70万 0.61 60.96万 0.50 2.20
东北地区(地区) 451.26万 0.10 9.91万 0.08 2.20
─────────────────────────────────────────────────
直销(销售模式) 45.84亿 100.00 1.21亿 100.00 2.63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光伏行业(行业) 163.29亿 100.00 65.88亿 100.00 40.35
─────────────────────────────────────────────────
高纯多晶硅(产品) 162.25亿 99.36 64.86亿 98.45 39.97
副产品及其他(产品) 1.04亿 0.64 1.02亿 1.55 98.25
─────────────────────────────────────────────────
西北地区(地区) 72.56亿 44.44 31.23亿 47.40 43.03
华北地区(地区) 56.15亿 34.39 22.46亿 34.10 40.01
华东地区(地区) 15.34亿 9.39 4.30亿 6.53 28.06
西南地区(地区) 15.10亿 9.25 6.81亿 10.34 45.11
海外地区(地区) 1.97亿 1.21 6302.62万 0.96 31.92
华中地区(地区) 1.81亿 1.11 3640.06万 0.55 20.09
华南地区(地区) 3274.45万 0.20 710.64万 0.11 21.70
东北地区(地区) 242.99万 0.01 96.90万 0.01 39.88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163.29亿 100.00 65.88亿 100.00 40.35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光伏行业(行业) 309.40亿 100.00 231.51亿 100.00 74.83
其他(补充)(行业) 43.79 0.00 20.50 0.00 46.81
─────────────────────────────────────────────────
高纯多晶硅-单晶硅片用料(产品) 305.61亿 98.77 228.56亿 98.72 74.79
高纯多晶硅-多晶硅片用料(产品) 1.96亿 0.63 1.18亿 0.51 60.30
副产品及其他(产品) 1.83亿 0.59 1.78亿 0.77 96.95
其他(补充)(产品) 43.79 0.00 20.50 0.00 46.81
─────────────────────────────────────────────────
华北地区(地区) 116.53亿 37.66 87.02亿 37.59 74.68
西北地区(地区) 97.50亿 31.51 72.94亿 31.50 74.81
西南地区(地区) 78.65亿 25.42 58.62亿 25.32 74.54
华东地区(地区) 13.19亿 4.26 10.21亿 4.41 77.40
华中地区(地区) 3.22亿 1.04 2.50亿 1.08 77.51
华南地区(地区) 3106.19万 0.10 2249.73万 0.10 72.43
其他(补充)(地区) 43.79 0.00 20.50 0.00 46.81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309.40亿 100.00 231.51亿 100.00 74.83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43.79 0.00 20.50 0.00 46.81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6.0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5.57%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A │ 159376.58│ 21.51│
│客户B │ 120922.34│ 16.32│
│客户C │ 118182.35│ 15.95│
│客户D │ 101352.54│ 13.68│
│客户E │ 60210.55│ 8.13│
│合计 │ 560044.36│ 75.57│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55.4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9.0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A │ 191456.59│ 27.32│
│供应商B │ 169564.03│ 24.20│
│供应商C │ 88715.40│ 12.66│
│供应商D │ 88250.84│ 12.59│
│供应商E │ 16269.01│ 2.32│
│合计 │ 554255.87│ 79.09│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既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也是能源专项规划的攻坚之年,在全球能源结构
深度调整背景下,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不断实现新突破,可再
生能源发展再上新台阶。根据国家能源署发布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
增装机3.73亿千瓦,同比增长23%,装机规模已超火电,占电力新增装机的86%。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新增
2.78亿千瓦,占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总量75%。
作为光伏产业链的上游制造环节,在国家宏观政策精准引导与企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的双重驱动下,我
国硅产业整体运行保持平稳态势,全球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产业链各环节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根据中国
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182万吨,同比增加23.6%。但伴随着多晶硅产能集中
释放与下游装机需求增速放缓的结构性矛盾,叠加行业竞争加剧,多晶硅价格持续走低并于2024年中首次出
现成本与价格倒挂现象,导致企业盈利空间显著压缩,硅料企业甚至面临全面亏损的严峻挑战。这一系列发
展态势既印证了产业升级与政策导向的高度契合,也暴露出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挑战。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在成本控制、资金储备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有效缓解了市场价格波动对公
司盈利能力的负面影响并收窄了亏损规模。
(1)兼施众策,降本增效成果显著
2024年度,公司通过“技术+管理+数字化”多维协同,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在行业价格持续下行的压力
下,公司依托氯硅烷高效除杂技术、冷氢化流化床工艺优化、还原炉参数优化等工艺改进,推动单位生产成
本实现同比下降7%。年内公司累计新增43项降本措施研发立项,研发投入达3.87亿元,占营业收入5.22%,
其中冷氢化流化床工艺优化、氯硅烷高效除杂等技术突破,推动公司硅耗与能耗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同
时,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于2024年上半年实现全流程节点及数据线上化管理,构建了“全流程、全要
素、全闭环”的数字化体系。工艺数据管理平台的上线,成功打通了技术、生产、质量数据链条,为员工提
供精准操作指导,管理精细化程度显著提升,无效成本进一步压缩。此外,公司通过效能管理体系与激励机
制,鼓励全员参与技术优化,形成“创新驱动降本”的良性循环,为成本竞争力注入持续动能。
(2)财务稳健,抵御行业寒冬
2024年,多晶硅市场供需错配加剧,行业内卷严重,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公司凭借审慎的财务策略与
充沛的现金流,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韧性。报告期内,公司严控资本开支,优化生产节奏,确保核心产能稳
定运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为现金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截至2024年末,公司持有
货币资金50.1亿元、定期存款81.1亿元、银行承兑汇票4.0亿,合计资金储备合计约135.2亿元。
2024年,公司继续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成功与多家境外客户达成了长期合作意向,战略性分散国内市
场波动风险,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在行业价格跌破现金成本的极端环境下,公司仍保持资产负债率可
控,并通过完善治理机制与风险防范体系,筑牢财务安全底线。稳健的财务管理与灵活的运营调整,不仅助
力公司穿越周期寒冬,更为未来市场复苏储备了充足弹性。
(3)前瞻创变,构建长期竞争力
公司以“技术引领+数字赋能+全球化布局”为战略主轴,持续夯实长期竞争壁垒。2024年,公司新增专
利申请177项,累计获授权专利429项,其中还原炉智能控制、冷氢化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
推动公司N型单晶料占比自2023年的30%跃升至70%。
报告期内,公司新疆与内蒙古基地智能制造持续迭代升级。物控管理系统平稳上线、精馏APC先进控制
成功实施、工艺数据“一体化管理”推动公司技术决策科学化,为研发创新提供数据引擎。此外,公司亦持
续深化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专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就行业前沿技术的积极交流与储备,抢占绿色
低碳赛道。在行业低谷期,公司坚持“逆周期投入”,通过全球化客户拓展与技术迭代,构筑差异化优势,
为行业复苏期的价值释放奠定坚实基础。
非企业会计准则业绩变动情况分析及展望
本年调整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8,045.75万元,较上年下降较多。主要原因是硅料市场
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持续下滑,毛利为负所致。公司坚持成本控制、技术创新路线,会持续优化成本结构,
控制现金亏损规模。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自2011年成立以来,公司紧紧围绕国家新能源战略规划,依托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结合低成本
能源优势以及地处硅产业基地集群优势,一直专注于高纯多晶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
展,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30.5万吨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的高纯多晶硅产能,是多晶硅行业主要的市场参
与者之一。
(2)主要产品
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高纯多晶硅,主要应用于光伏行业,处于光伏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多晶硅经过融化铸
锭或者拉晶切片后,可分别做成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进而用于制造光伏电池。根据下游生产硅片的不同,
可将高纯多晶硅分为单晶硅片用料和多晶硅片用料。
(3)公司价值依托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专业化管理及持续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公司提供的多
晶硅产品各项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单晶硅片用料产量占总产量比例持续稳定在98%以上,单晶
硅片用料占比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公司98%以上的产品已达到电子三级水平,位于行业前列。
半导体级多晶硅相较太阳能级多晶硅对纯度要求更高,公司凭借在高纯多晶硅领域多年的技术积累,横
向拓展半导体级多晶硅项目,有望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地位,推进半导体多晶硅的国产化进程。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公司十多年光伏行业经验的结晶,适合行业发展现状和公司的实际情况。
(1)盈利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体系,公司采购工业硅粉等原材料后,自行生产高纯多晶硅产
品,并以向下游硅片厂商直接销售产品的方式实现盈利。
公司的盈利主要通过成本领先战略和质量最优战略实现,其中高质量、低能耗、低成本是公司的核心竞
争力。
(2)采购模式
公司根据市场和自身情况,制定年度生产计划、季度生产计划和月度生产计划。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制
定相适应的采购计划,并提交管理层审批后执行。对于工业硅粉、石墨夹头、包装物等主要采购物资,公司
通常与主要合格供应商签订年度采购合同,双方就产品规格型号及定价原则、采购量范围、质量标准、质量
保证、包装方式及要求、运输和交货、付款方式等条款进行约定,并根据原材料库存情况和采购计划向供应
商发出具体订单实施采购。
(3)生产模式
公司生产部门根据与客户签订的长期供货协议、具体合同及订单、公司产能、对市场的预期判断情况、
年度检修计划等综合考虑确定年度生产计划、季度生产计划和月度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公司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加冷氢化工艺制备多晶硅,主要流程是将冶金级硅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三氯氢硅后
,经过精馏提纯、还原、产品破碎整理、尾气回收、冷氢化等步骤加工,生成高纯晶硅。自1955年开发成功
后,西门子法已经经历了超过60年的持续改良,技术成熟、安全性高、产品质量高为目前改良西门子法的核
心优势。此外,改良西门子法能够生产9N-11N的高纯晶硅,同时兼容太阳能级和电子级产品生产。综合来看
,目前改良西门子法有望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其竞争优势。
(4)销售模式
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协议主要由长期供货协议、销售合同/订单组成。针对多晶硅主要客户,公司通常与
其签订锁量不锁价的长期供货协议,协议期限通常在一至五年不等。长期供货协议一般就产品规格型号及定
价原则、供货量范围、协议期限等条款进行约定,具体每月的供货数量和产品单价一般以双方签订的销售合
同/订单为准。为保障合同顺利进行,长单客户需支付一定金额的预付款,抵扣每月订单金额。对于未签署
长期供货协议的客户,公司通常在每次交易时与其签订销售合同,就每次交易的具体条款进行约定。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所处行业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纯多晶硅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
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属于CH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
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C3985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年)》
,公司业务属于6.新能源产业—6.3太阳能产业—6.3.2太阳能材料制造中的晶硅材料。
(2)行业发展阶段及基本特点
光伏产业是基于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需求而兴起的朝阳产业,处于快速成长期。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
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光伏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链布局完整,整体制造能力和市场需求全球领
先。受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影响,十四五期间我国光伏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行业迎来市场化建设的高
峰。此外,随着光伏发电成本大幅降低,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逐步实现,我国光伏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动力
,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光伏产业上游包括多晶硅的冶炼、铸锭/拉棒、切片等环节,中游包括太阳能电池生产、光伏发电组件
封装等环节,下游包括光伏应用系统的安装及服务等。
在光伏产业政策的持续驱动下,国内多晶硅厂商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成本的大幅下降,我国多晶硅行
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产量持续创新高。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
182万吨,同比增加23.6%。随着国内多家龙头企业的优质产能逐渐投产,国内外高成本产能逐步退出,行业
格局持续优化。多晶硅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技术水平高、成本优势明显、规模效益突出的企业集中。
(3)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的核心产品为太阳能级高纯多晶硅,处于行业上游。由于多晶硅生产的化工属性,对安评、环评、
能评的要求极高;其生产工艺复杂,拥有较强的技术壁垒,需要精良的生产设备和优秀的人才团队;同时,
投资规模庞大,应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单万吨棒状硅产能投资在8-10亿元左右;此外,产能建设周期长,
大约需要12-18个月,投产后产能爬坡又需要约3-6个月。多晶硅作为制造光伏电池主要原材料,目前几乎没
有成熟替代品,因此,在光伏主产业链中,多晶硅扩产难度最大,更容易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产能、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位于行业前列。
目前,公司已建成多晶硅产线产能规模达30.5万吨/年。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度国内多
晶硅产量约182万吨,公司对应期间的多晶硅产量为20.51万吨,约占国内多晶硅产量的11.26%,规模在业内
处于第一梯队。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安泰科发布《2024年晶硅市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下游硅片市场产品结构续优化改善
,多晶产品市场份额几乎完全被单晶产品取代,其中N型单晶硅片占比提升至75%。部分单晶厂商以及广交所
多晶硅期货基准交割品提出的技术指标符合或接近多晶硅电子二级品指标,逐步将光伏多晶硅产品半导体化
,推动多晶硅企业向更高品质生产转型。预期到2025年底,我国硅片产品中N型单晶硅片占比将持续提升至9
0%。
多晶硅行业正经历“技术升级+产业整合+模式创新”三重变革,头部多晶硅企业逐步开始规划从单一多
晶硅产品向电子特气、硅碳负极材料等多元化方向发展。在光伏与储能结合趋势下,硅基材料在储能电池中
的应用逐渐成为研发热点,加速向高端应用领域拓展。
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修订),要求新建多晶硅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另零碳工厂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需逐步完善从工业硅到多晶硅产品的垂直供应链,打造全生命周
期的碳足迹管理平台,打通从源头到多晶硅产品的碳足迹链路,实时监控碳足迹,开展碳足迹认证等。
多晶硅持续开展智能工厂建设,构建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数字化制造系统,建
立完善以产定销、产销协同、高质量、低成本的高纯多晶硅智能生产新模式,持续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制造
模式变革。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基于现有高纯多晶硅核心制备工艺,实施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技术改造与研发项目,旨在
全方位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及装置稳定性。项目涵盖冷氢化流化床优化、精馏APC先进
控制、还原炉智能控制、氯硅烷高效提纯、高纯多晶硅质量提升、硅粉回收利用、污水零排放处理、循环水
消雾节水、低位余热利用、废盐综合利用以及高效络合剂催化剂开发等多个关键领域。
冷氢化技术方面,通过优化冷氢化流化床结构,改善反应器内的流场与热场分布,提高反应转化率及平
稳运行时间,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精馏技术方面,引入精馏APC先进控制系统,优化精馏关键工序的工艺控制,实现稳定运行与节能降耗
。持续开发新型高效吸附剂与络合剂,提升系统除杂能力,实现氯硅烷的高效提纯及高纯多晶硅产品质量的
提升。通过工艺优化,停用无效塔并降低回流比,大幅减少蒸汽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还原技术方面,实施《还原炉智能制造关键控制技术研发项目》,持续开展工艺参数优化测试,通过优
化硅芯参数,提高进料量与电流,提升了沉积速率,平均还原电耗降低2kwh/kg.Si以上。通过增加还原炉电
压控制程序,实时按最优曲线调整,确保还原炉参数稳定运行,提升产品质量。引进国外先进的CVD模拟软
件,为优化还原运行及操作参数提供科学依据。与优质供应商合作,开展余热发电与制冷的技术交流、考察
及方案论证,提升系统余热回收率,降低能耗。实施还原溴化锂改造项目,实现采暖水与工艺系统分离,减
少蒸汽消耗。
其他方面,大力实施高盐废水零排放工艺改造,实现中水回用,降低污水外排及原水消耗;优化高密池
工艺,进一步提升污水处理效果,降低运营成本,确保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开发新型脱水和干燥工艺,降
低酸性硅粉、二氧化硅污泥等固废含水率,减少委外处理量,减小环境影响。
开展循环水与空分空压系统的节能优化技术论证与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高沸裂解回收系统的
络合剂与催化剂,提高物料回收利用率。通过压缩机与冷冻系统联通,实现平行装置间的资源整合与优化,
减少设备无效运行,提高设备满负荷运行率。
公司积极践行安环政策指引,引入冷却塔消雾节水专利技术,将常规冷却塔升级为消雾节水冷却塔,实
现冬季无雾运行,消除安全环保隐患,降低补水量,助力区域冬季重污染天气防治,成为兵团首家获工业和
信息化部认定的重点用水水效领跑者企业。
通过上述一系列研发攻关和技术改进,在品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单位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保持了
工艺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申请数177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专利135项;新增获得专利数112
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94项;已获实用新型专利失效5项。截至2024年12月31日,累计申请
专利数641项,其中发明专利153项,实用新型专利486项,境外专利2项;累计获得专利数429项,其中发明
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373项,境外专利2项。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部分研发项目进度调整,从而导致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2024年9月,内蒙古大全研究院正式成立,为整合企业内外研发资源与人才优势、引进培养优秀技术人
才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平台和有效的组织支撑。
公司高度重视与技术咨询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优质供应商的交流与合作,持续进行新技术、新工艺
、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和引进,不断提升公司研发和技术水平,以实现提质、降本、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与知名高校开展精馏APC先进控制交流,旨在优化精馏等关键工序的工艺控制,实现生
产过程的稳定运行与节能降耗,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体现公司对前沿技术的积极探索与应用。
公司技术团队积极对接节能专业厂家,开展系统性节能优化工作。在余热发电、余热制冷领域进行技术
交流、实地考察与方案论证,为提升系统余热回收率、实现节能降耗储备技术。同时,开展循环水系统、空
分空压系统的节能优化交流,全方位挖掘节能潜力,展现公司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上的前瞻性。
公司对接干燥设备厂家开发新型脱水和干燥工艺,有效降低酸性硅粉、二氧化硅污泥等固废含水率,减
少委外处理量,减小环境影响。该技术创新不仅解决了环保问题,还可能带来潜在的成本节约,体现公司在
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
公司积极响应政府环保号召,积极与冷却设备厂家进行技术合作,成功将常规冷却塔改造为消雾节水冷
却塔,实现冬季无雾运行。这一举措不仅消除了冬季冷却塔巡检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冷却塔补水量,还为区
域冬季重污染天气防治做出贡献,成为兵团首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彰显了
公司在环保技术应用方面的领先地位。
2024年,内蒙古大全新能源通过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疆大全新能源荣获“国家科技部民营科
技发展贡献奖--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奖”、“国家工信部两化融合AA级企业”,荣获“2024年新疆兵团工业企
业高质量发展100强企业”、“202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2024年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北疆科技创新联盟理事单位”,公司N型单晶用料(多晶硅)取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
局新产品新技术鉴定。
(2)成本优势
硅料生产工艺属性决定能耗成本占比较高,公司凭借自身在电力获取或管理方面的优势,如通过与当地
电力企业的长期合作协议、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等方式,获取价格相对较低的电力资源,并大比例购买绿电
,使得电力成本在行业内具备显著优势,从而有效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
报告期内,公司全方位开展降本增效,通过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不断降低单位产品电耗。例如在精馏、
还原等关键工序中,通过引入先进控制技术、优化设备运行参数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生
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成本领先地位。
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公司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管理和
生产效率,为持续提质增效打下坚实基础。
(3)质量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高纯多晶硅生产,产品质量长期保持稳定,获得了下游客户的高度认可。通过不断
的研发和技术创新,多晶硅产品中N型致密比例可达到70%以上。
公司建立了从原辅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全过程、可追溯的质量管控体系,并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
过数字化项目,将公司的流程、规范标准固化到系统中,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监控到产品检测,每个环
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与操作规范。通过先进的检测设备与专业的质量检测团队,确保全过程管控产品质量
。
(4)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经营管理团队在行业内已深耕多年,经历了全球光伏产业爆发式增长期、国内产能短期过剩和需求
萎缩带来产能出清的低谷期,管理团队成员大多拥有多年多晶硅行业从业经历,对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变革
方向、市场动态等有着深刻理解与敏锐洞察力。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及时应对市场挑战,带领公司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
公司管理团队具备多元化专业背景,涵盖化工工艺、工程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这种
多元化的专业结构使得团队在制定公司战略、管理生产运营、开拓市场以及进行财务决策等方面,能够从不
同专业视角出发,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