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320 禾川科技 更新日期:2025-01-15◇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控产品(产品) 4.39亿 90.97 1.33亿 97.56 30.27
机床(产品) 3698.28万 7.66 240.40万 1.76 6.50
原材料及废料(产品) 577.69万 1.20 85.24万 0.63 14.76
租金收入(产品) 82.57万 0.17 6.88万 0.05 8.33
─────────────────────────────────────────────────
工控产品业务(业务) 4.46亿 92.34 1.34亿 98.24 30.03
机床销售业务(业务) 3698.28万 7.66 240.40万 1.76 6.5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自动化(行业) 10.25亿 91.76 3.15亿 95.87 30.77
机床(行业) 8276.06万 7.41 1423.57万 4.33 17.20
其他业务(行业) 918.89万 0.82 -67.01万 -0.20 -7.29
─────────────────────────────────────────────────
自动化(产品) 10.25亿 91.76 3.15亿 95.87 30.77
机床(产品) 8276.06万 7.41 1423.57万 4.33 17.20
其他业务(产品) 918.89万 0.82 -67.01万 -0.20 -7.29
─────────────────────────────────────────────────
华东(地区) 5.57亿 49.85 1.66亿 50.61 29.90
华南(地区) 4.54亿 40.69 1.33亿 40.31 29.18
其他(地区) 8821.81万 7.90 2809.70万 8.55 31.85
国际(地区) 1740.52万 1.56 173.79万 0.53 9.98
─────────────────────────────────────────────────
工控产品业务(业务) 10.34亿 92.59 3.15亿 95.67 30.43
机床销售业务(业务) 8276.06万 7.41 1423.57万 4.33 17.20
─────────────────────────────────────────────────
直销(销售模式) 6.79亿 60.84 2.06亿 62.79 30.40
经销(销售模式) 4.28亿 38.34 1.23亿 37.41 28.74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918.89万 0.82 -67.01万 -0.20 -7.29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控产品(产品) 5.51亿 91.64 --- --- ---
机床(产品) 4419.87万 7.35 1302.15万 7.27 29.46
原材料及废料(产品) 613.29万 1.02 -89.08万 -0.50 -14.53
─────────────────────────────────────────────────
工控产品业务(业务) 5.57亿 92.65 1.66亿 92.73 29.78
机床销售业务(业务) 4419.87万 7.35 1302.15万 7.27 29.46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业自动化(行业) 9.12亿 96.59 2.80亿 97.47 30.72
机床(行业) 2350.88万 2.49 321.22万 1.12 13.66
其他(补充)(行业) 871.85万 0.92 406.48万 1.41 46.62
─────────────────────────────────────────────────
伺服系统(产品) 7.58亿 80.28 2.23亿 77.71 29.47
PLC(产品) 1.21亿 12.85 5314.45万 18.49 43.79
其他产品(产品) 3256.83万 3.45 365.58万 1.27 11.23
机床(产品) 2350.88万 2.49 321.22万 1.12 13.66
其他(补充)(产品) 871.85万 0.92 406.47万 1.41 46.62
─────────────────────────────────────────────────
华南(地区) 4.45亿 47.08 1.29亿 45.04 29.13
华东(地区) 4.09亿 43.30 1.24亿 43.19 30.36
其他(地区) 3450.37万 3.65 1290.48万 4.49 37.40
华中(地区) 3036.11万 3.22 1062.52万 3.70 35.00
西南(地区) 1726.04万 1.83 623.58万 2.17 36.13
其他(补充)(地区) 871.85万 0.92 406.48万 1.41 46.62
─────────────────────────────────────────────────
工控产品业务(业务) 9.21亿 97.51 2.84亿 98.88 30.87
机床销售业务(业务) 2350.88万 2.49 321.21万 1.12 13.66
─────────────────────────────────────────────────
经销(销售模式) 6.62亿 70.11 2.03亿 70.50 30.61
直销(销售模式) 2.74亿 28.96 8072.52万 28.08 29.51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871.85万 0.92 406.48万 1.41 46.62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4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0.48%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17058.12│ 15.28│
│客户二 │ 5666.34│ 5.08│
│客户三 │ 5435.11│ 4.87│
│客户四 │ 3550.18│ 3.18│
│客户五 │ 2324.35│ 2.08│
│合计 │ 34034.10│ 30.48│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0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7.5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2934.82│ 4.90│
│供应商二 │ 2551.96│ 4.26│
│供应商三 │ 2167.25│ 3.62│
│供应商四 │ 1431.70│ 2.39│
│供应商五 │ 1413.93│ 2.36│
│合计 │ 10499.66│ 17.5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禾川科技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
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公司自设立起即以成为最具价值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方案提供商为使
命,秉承“创新、诚信、服务”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技术及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国产产业链自主整合、
优质终端客户自主开拓,力争成为一家在技术和产品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助力中国制造
业的转型升级。
禾川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伺服系统、PLC等,覆盖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传感层,
并在近年沿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涉足上游的工控芯片、传感器和下游的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其中
,伺服系统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搭载自主研发的编码器,在定位精度、速度控制、额定转矩等核心性能指
标上均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品牌厂商中保持优势地位,2023年公司通用伺服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4%
,国产品牌中位列第二。公司近年还加大了在工控芯片领域的布局,自主研发设计的驱动控制一体化SIP芯
片集成了主控MCU、存储、运动控制算法和工业实时以太网IP,目前已实现对外销售。
禾川科技秉承“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规格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理念,全方位研究核心技
术,不断完善各类产品,以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还是国内工业自动化厂商中较早实现编码器自主研发
生产的企业,独立研发的高速高精度磁编码器项目为“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业项目”。
禾川科技是一家具有深度制造能力的工业自动化厂商,建有自主化压铸、CNC精密加工、电子贴装、自
动组装的深度制造产线,可以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及压铸件生产、到零部件组装的垂直产业链,保证生产
弹性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柔性化生产各类非标产品,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及供货的及时性。公司还在
现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运用ERP、MEMS系统,将生产工艺与自动化设备有效融合,可以达到各
产线信息可共享、最佳产能可规划、生产流程可追溯,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自动化与数字化的融合。
禾川科技将行业前沿技术、对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融入到公司的产品及服务
中,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光伏、锂电池、机器人、激光、3C电子、包装、纺织、物流、木工等行业,并覆
盖了比亚迪、工业富联、宁德时代、顺丰控股、三通一达、隆基股份、捷佳伟创、迈为股份、拉普拉斯、先
导智能、蓝思科技、埃夫特、邦德激光、卡诺普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同时,公司还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服
务团队,可以就近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贴身技术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客户对公司品牌的忠诚度较高。
禾川科技凭借创始人及核心技术团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多年积累及对相关技术产业化运用的深刻
理解,一方面致力于为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提供稳定可靠、性价比高的相关产品,另一方面注重产品和技术积
累,通过渐进研发逐步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并通过深度制造能力、精细化管理带来的高性价比优势和
重点客户的服务经验,实现了工业自动化领域“控制+驱动+执行传感+机电一体化”的覆盖,成功在部分中
高端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领域内与外资品牌开展竞争,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未来,公司将加大工控
芯片、机电层、数字化工厂的布局,力争为客户提供由核心部件、机器自动化到数字化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
。
2、主要产品
工业自动化指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或较少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生产
和制造的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实现现代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的关键。工业自动化的应用核心是各类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系统,其产品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控制层、驱
动层和执行传感层。
报告期内,禾川科技已实现了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各层级主要产品的全覆盖,具体如下:
(1)主要产品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伺服系统和PLC。
1)伺服系统伺服系统是使物体的位置、速度、状态等输出量,随着输入量的任意变化而变化的自动控
制系统,是工业自动化的关键零部件,是实现精准定位、精准运动的必要途径。伺服系统主要由伺服驱动器
、伺服电机和编码器组成,编码器通常嵌入于伺服电机。
伺服系统由伺服驱动器发出信号给伺服电机驱动其转动,同时编码器将伺服电机的运动参数反馈给伺服
驱动器,伺服驱动器再对信号进行汇总、分析、修正。整个工作过程通过闭环方式精确控制执行机构的位置
、速度、转矩等输出变量。
公司产品包括伺服系统内的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编码器,广泛应用于光伏、锂电、机器人、机械手
、3C、物流、包装、纺织等多个行业。
2)PLC控制器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装置,其主要采用可编程存储
器储存指令,执行诸如逻辑、顺序、计时、计数与计算等功能,并通过模拟或数字I/O组件,控制各种机械
或生产过程的装置,是机器设备逻辑控制和实时数据处理的中心。
公司的控制器产品主要为PLC,下游主要应用于光伏、锂电、机器人、机械手、3C、机床、纺织、包装
、食品、印染等行业。
(3)其他产品近年来,公司在原有伺服系统和PLC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总线技术的发展不断
扩充产品类别。同时,公司还不断沿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推出了HMI、工控芯片、智能相机、传动模组等产
品。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禾川科技是一家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
括伺服系统、PLC等。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各类产品的销售。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管理体系由管理层、供应链中心、制造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等部门构成。其中,管理层
负责审批采购计划,制造中心结合营销中心提供的市场信息制定生产计划,制造中心下属生产与物料控制部
根据库存及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由供应链中心实行,研发中心协助供应链中心进行供应商的遴选。
公司制造中心下属生产与物料控制部根据原材料到货周期制定生产计划周期,其结合营销中心反馈的市
场需求情况制定预估生产计划,并确定物料需求清单。生产与物料控制部根据物料需求清单制定采购计划,
个别到货周期较长的原材料会根据货期进一步调整。供应链中心根据确定的采购计划,具体实施,并通过银
行转账或承兑汇票方式结算货款。
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确保供应商管理的合理性、准确性、及时性。供应链中心与研发中
心共同成立供应商遴选小组,通过主动约谈、公开渠道、现场走访、验厂等方式获取一定数量的供应商信息
。遴选小组根据产品性能、交货期及报价等方面对各个供应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取优质供应商进行
合作;同时,供应链中心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管理,定期更新供应商资料,并根据其产品品质填写《供应商综
合评价表》进行重新筛选。
为满足公司日益扩展的经营规模,公司开展产业链建设,将供应商纳入整体供应体系,通过预测、采购
订单、JIT等多种方式与供应商开展同步计划管理,打造精益供应链,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响应快速、成
本更优的产品。
3、生产模式
(1)生产情况公司生产管理体系由管理层、制造中心、营销中心构建而成。其中,管理层负责审批生
产计划,制造中心负责具体生产及协调工作,营销中心负责反馈市场需求信息。公司生产体系分为项目管理
部、生产计划部、品质管理部、库存管理部和生产制造部五个子部门。公司的生产模式为“订单+安全库存
”模式,即标准产品备适量安全库存数,定制产品按订单生产,并充分兼顾生产计划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具
体如下:
1)标准产品
对于标准产品,公司项目管理部根据ERP系统统计的前三个月产品销量及现有库存、营销中心反馈的新
增客户需求及市场预期等信息,制定三个月的预估生产计划,并在经管理层审批后将预估的生产计划通过ER
P系统下达至生产计划部;生产计划部根据库存管理部提供的原材料及成品的库存数量、人员及设备条件等
情况,制定具体每周及每日的生产计划;生产制造部根据生产计划部制定的每日生产计划具体实施产品的生
产制造,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产品生产完成并经品质管理部严格检测合格后,交由库存管理部入库。
2)定制产品
对于定制产品,公司营销中心在收到客户定制需求后将信息传达至项目管理部,项目管理部根据客户要
求事先评估定制难度,并判断是否需要研发中心协助开发。如需协助,则由项目管理部与研发中心沟通定制
产品所需技术、时间等,并由研发中心与客户确认技术细节后反馈给项目管理部;项目管理部与客户再次确
认定制产品的数量、交货期限,并制定定制订单生产计划。如无需研发中心协助,则项目管理部直接制定订
单生产计划,经管理层审批后将定制订单生产计划通过ERP系统下达至生产计划部。
公司生产的具体流程如下:
公司产品的基础生产工艺较为相似,包括贴片、插件、产品组装、老化测试、质检、包装等各项环节,
根据公司自身特性设计出的柔性生产线工序能快速切换成不同产品的生产要求,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生产
计划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计划,调整周期可精确至天。因此,公司能利用有限的生产设施完成多种
类、多型号产品的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2)芯片产品的生产模式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自身负责芯片设计,不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的生产和加
工,并将封装测试服务外包给封测厂商。
公司完成芯片版图设计后,采购FPGA芯片将设计版图在FPGA芯片上进行原型验证并形成工业实时以太网
芯片,委托封测厂商将工业实时以太网芯片与外购的CPU、MCU、存储芯片等进行SIP系统级封装,最终形成
驱动控制一体化SIP芯片。
(3)委托加工情况公司产品由软件、众多电子元器件和配件构成。对于伺服系统、PLC等工控类产品,
公司自原材料采购后涉及的PCBA生产、五金件和结构件生产、整机装配、软件烧录、老化测试等环节均自主
生产加工;对铝材切割、线材加工等少量非核心加工工序,公司委托专业厂商按照公司要求加工。对于芯片
类产品,公司委托封测厂商进行封测。
4、销售模式
(1)公司整体销售情况公司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工业自动
化产品以及专业化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由于公司产品下游应用极其广泛,用户遍布众多行业,因此主要以
经销模式销售给客户,而对部分采购量大、产品个性化要求较高的战略客户,则采取直销模式。经销模式下
,公司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明确约定合作方式及各项违约措施,各区域的经销商负责开拓终端客户、产
品选型、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及设备维护等服务;直销模式下,公司就产品价格、数量等内容与终端客户签订
销售协议,直接销售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对销售团队的建设,深化营销网络布局,并建立了快速反应、高效处理的综合
性技术服务平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服务工程师团队,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公司在全国部分主
要城市设有办事处,并配备区域经理、技术服务工程师等常驻人员,开拓市场的同时可以就近为客户提供技
术服务。
(2)经销模式的具体情况
1)经销商的获取方式公司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经销商信息,对有合作意向的经销商采取电话沟通、上门
拜访、邀请来访等方式建立联系,同时会有部分经销商通过展会、他人介绍等方式主动联系公司。公司对潜
在经销商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与符合条件的经销商就合作方式及合作条款进行商务谈判,最终双方签署《
经销协议》确认合作关系。
2)经销商的销售模式公司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模式属于买断式销售。经销商收到产品确认无质量问题
后即视为对产品控制权的转移,经销商承担与产品相关的风险和收益,双方定期就产品数量、型号、价格等
进行对账确认,经销商对外销售产品的价格由其自主决定,但经销商如申请以低于最低限价的价格进行销售
需向公司提前报备并提供相应证据。除产品质量问题之外,公司一般不接受经销商进行退换货。
3)经销商的管理模式公司在经销商管理中采取了“保护报备制”的经销商利益保护制度,只要经销商
向公司报备并成功推广品牌获取的客户,其他经销商不得开拓。“保护报备制”有助于激励经销商积极发展
客户,维护市场稳定,有效保护了公司和经销商的利益。
4)经销商的结算模式报告期内,公司与部分经销商采取月度结算的模式,大部分经销商根据等级不同
,信用期在30至180天不等,对于新进的部分经销商,公司会要求其预付货款。公司主要的结算方式有银行
转账、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等。
5)配送方式及运费承担公司产品主要由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货运。为鼓励经销商加强订货的计划性,
公司与经销商约定,正常下达订单产生的运费由公司承担,除正常下单方式以外补充的订单或因经销商原因
未完成的订单产生的运费由经销商承担。公司一般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协议,定期结算物流费用。
5、研发模式
(1)研发体系公司根据产品结构和发展战略配置,形成了“共享基础平台+业务产品中心”的研发架构
,研发中心下设4个技术中心(包括产品研发中心、基础技术研究中心、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工程中心)和2
个支持平台(包括研发资源支持平台、业务管理支持平台),既能提高产品开发效率、缩短产品面市周期,
又能提高业务部门的专业性,使其能够在各自的垂直领域持续不断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2)研发流程公司研发采用集成产品开发(IPD)流程,通过全流程管理、结构化开发、全面过程质量
控制,保证产品开发的规范高效。其具体可分为概念阶段、计划阶段、样机阶段、中试阶段、发布量产阶段
5个阶段。
①概念阶段
调研、挖掘目标细分市场的客户应用需求、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等,结合行业竞争情况分析,公司产品
现状分析,形成公司相关产品的商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目标细分市场的需求分析报告供公司产品决策团队进
行审核,确保新策划的产品具有目标市场。
②计划阶段
审核通过的产品项目,由产品经理组织进行产品定义,输出产品需求分析报告作为产品开发的基础输入
文件。
③样机阶段
根据项目计划要求,启动产品开发工作,形成详细的产品规格书,软硬件总体设计方案及详细设计方案
。其中,硬件方面包括原理图设计、关键物料选型、PCB设计、造型/结构设计,软件方面包括软件架构设计
、软件编码及调试等。
④中试阶段
包括公司测试部的测试验证、客户试用验证、小批试产试销验证。公司测试部的测试验证包括产品功能
、性能、可靠性、EMC(电磁兼容)测试等方面,验证开发的产品是否符合产品规格书的要求及相应国标和
公司企业标准的要求;客户试用验证主要验证产品是否符合目标市场客户的应用需求;小批试产试销验证主
要进行产品是否满足批量化生产的工艺要求验证及产品的一致性验证。
⑤发布阶段
经过上述验证的产品,正式进行产品发布,产品批量推广上市,为目标行业客户创造价值。批量转产评
审通过后,研发项目结案,产品转入生命周期管理阶段。
(3)研发模式的创新性公司采用研发资源平台与业务技术产品中心交叉的矩阵式研发管理模式,研发
资源平台以基础技术和共享资源为主线,负责资源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业务技术产品中心各个事业部或产
品线以产品开发为主线,负责公司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一体化驱控专机产品、传感器产品等的开发。
矩阵式研发管理模式对内能够驱动公司的技术创新,对外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市场需求,有助于公司开发
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并形成产品系列化为客户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公司产品的技术开发源于市场、服务市场
,市场需求推动技术的创新完善和产品型谱化,持续不断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
同时,为实施全面流程化管理,公司自主开发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的辅助管理,
完成包括产品规划、项目需求、研发工作、测试验证以及产品文档的集中统一管理,并制定了包括技术预研
项目管理流程、产品策划管理流程、新品设计与开发流程等多个与产品研究开发相关的业务流程,全面实现
了从市场研究、需求分析、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客户试用试销等研发过程的流程化、标准化管理。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
分类》(GB/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C40仪器仪表制造业”中的“C4011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
”;
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C40仪器仪表制
造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我国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之一,公司主营业务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属于科创板重点推
荐的“高端装备领域”。
1.1行业发展阶段
公司所处行业为工业自动化行业,我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
始引进工业自动化技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迅速,HMI、PLC、伺服系统、变频
器等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装置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生产设备,尤其在我国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随着出口的大幅增长,应制造业各个领域的需求,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地应用,促进我国制造业
蓬勃发展,为我国工业现代化做出了较大贡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都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
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加紧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迫在眉睫。20
15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一系列战略
规划,将发展智能制造列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方向,而培养一批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工业自
动化国产品牌厂商是我国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逐渐升级,传统的低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外迁至东南亚等发
展中国家,包括数控机床、精密机械、锂电设备、3C电子、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兴产业
逐渐成为国内制造业的重要成分。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工业
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和应用有了很大发展。根据睿工业的数据,我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
,2023年达到2950亿元。
长期以来,外资品牌在国内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西门子、松下、安川电机、三菱电
机等国际知名企业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稳定的产品品质,掌握了国内大部分PLC、伺服系统等产品的市场
份额。随着国内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以及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国产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在产
品适应性、技术服务、性价比等方面逐步显现出优势,经过多年的努力,部分国内具有自主研发优势的企业
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并凭借快速响应、成本、服务等本土化优势不断缩小与国际著名品牌在
产品性能、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国内企业的整体市场份额不断稳步增长。总体来看,国产替代进口的趋
势将日渐明显、替代速度将不断加快。
1.2行业基本特点
工业自动化行业包含的产品种类众多,分别有驱动类、控制类、运动控制类、反馈类、执行机构等多种
类别,上游主要为晶体管及IGBT模块、电容、结构件、钣金件、处理器及存储器、PCB、磁性器件、低压电
器、连接器、光电、风机、传感器、电阻、编码器、开关等基础材料,市场供应充足。除少数高端半导体器
件外,其他主要配件国产化程度非常高,数量相对较多,配套能力较强,可供选择范围广泛,本行业对其议
价能力较强。上游行业的技术进步、价格降低可促进工业自动化行业产品升级及降低生产成本。
工业自动化产品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同领域之间的产品差异显著,同一领域不同客户对同类工业自动
化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需要根据客户的工艺及技术要求的变化,不断地更新产品设计,产品种类繁多,工
艺复杂、专业性强。因此,针对通用化、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自动化厂商一般采用备货式生产,并以经销销
售为主;而针对定制化、非标准化的产品需求,自动化厂商则主要采用订单式生产,经销+直销并行的销售
模式。
1.3行业主要技术门槛
变频器、伺服等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由于集成度高,不同元器件之间间隔距离近,需要承受电压和电流
以及外界恶劣的运行环境,因此产品设计和工艺实现需要考虑绝缘、耐压、散热、抗干扰、电磁兼容性等诸
多因素,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知识,大批量生产出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的产品,需要长时间经验
积累,对生产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