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320 禾川科技 更新日期:2025-05-0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工业自动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自动化(行业) 7.32亿 90.29 2.10亿 99.12 28.74
机床(行业) 6820.47万 8.41 362.09万 1.71 5.31
其他业务(行业) 1055.17万 1.30 -175.23万 -0.83 -16.61
─────────────────────────────────────────────────
自动化(产品) 7.32亿 90.29 2.10亿 99.12 28.74
机床(产品) 6820.47万 8.41 362.09万 1.71 5.31
其他业务(产品) 1055.17万 1.30 -175.23万 -0.83 -16.61
─────────────────────────────────────────────────
境内(地区) 7.91亿 97.57 2.13亿 100.56 26.98
其他业务(地区) 1055.17万 1.30 -175.23万 -0.83 -16.61
境外(地区) 915.07万 1.13 55.43万 0.26 6.06
其他(补充)(地区) 34.49 0.00 19.60 0.00 56.83
─────────────────────────────────────────────────
工控产品业务(业务) 7.42亿 91.51 2.08亿 98.29 28.07
机床销售业务(业务) 6820.47万 8.41 362.09万 1.71 5.31
其他(补充)(业务) 59.47万 0.07 32.92万 --- 55.35
─────────────────────────────────────────────────
经销(销售模式) 5.75亿 70.91 1.56亿 73.58 27.16
直销(销售模式) 2.25亿 27.79 5780.90万 27.24 25.66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055.17万 1.30 -175.23万 -0.83 -16.61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34.49 0.00 19.60 0.00 56.83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控产品(产品) 4.39亿 90.97 1.33亿 97.56 30.27
机床(产品) 3698.28万 7.66 240.40万 1.76 6.50
原材料及废料(产品) 577.69万 1.20 85.24万 0.63 14.76
租金收入(产品) 82.57万 0.17 6.88万 0.05 8.33
─────────────────────────────────────────────────
工控产品业务(业务) 4.46亿 92.34 1.34亿 98.24 30.03
机床销售业务(业务) 3698.28万 7.66 240.40万 1.76 6.5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自动化(行业) 10.25亿 91.76 3.15亿 95.87 30.77
机床(行业) 8276.06万 7.41 1423.57万 4.33 17.20
其他业务(行业) 918.89万 0.82 -67.01万 -0.20 -7.29
─────────────────────────────────────────────────
自动化(产品) 10.25亿 91.76 3.15亿 95.87 30.77
机床(产品) 8276.06万 7.41 1423.57万 4.33 17.20
其他业务(产品) 918.89万 0.82 -67.01万 -0.20 -7.29
─────────────────────────────────────────────────
华东(地区) 5.57亿 49.85 1.66亿 50.61 29.90
华南(地区) 4.54亿 40.69 1.33亿 40.31 29.18
其他(地区) 8821.81万 7.90 2809.70万 8.55 31.85
国际(地区) 1740.52万 1.56 173.79万 0.53 9.98
─────────────────────────────────────────────────
工控产品业务(业务) 10.34亿 92.59 3.15亿 95.67 30.43
机床销售业务(业务) 8276.06万 7.41 1423.57万 4.33 17.20
─────────────────────────────────────────────────
直销(销售模式) 6.79亿 60.84 2.06亿 62.79 30.40
经销(销售模式) 4.28亿 38.34 1.23亿 37.41 28.74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918.89万 0.82 -67.01万 -0.20 -7.29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工控产品(产品) 5.51亿 91.64 --- --- ---
机床(产品) 4419.87万 7.35 1302.15万 7.27 29.46
原材料及废料(产品) 613.29万 1.02 -89.08万 -0.50 -14.53
─────────────────────────────────────────────────
工控产品业务(业务) 5.57亿 92.65 1.66亿 92.73 29.78
机床销售业务(业务) 4419.87万 7.35 1302.15万 7.27 29.4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9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3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5466.51│ 6.74│
│客户二 │ 5197.84│ 6.41│
│客户三 │ 3048.41│ 3.76│
│客户四 │ 2739.75│ 3.38│
│客户五 │ 2512.37│ 3.10│
│合计 │ 18964.88│ 23.3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5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3.9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1646.98│ 3.97│
│供应商二 │ 1135.41│ 2.73│
│供应商三 │ 1036.99│ 2.50│
│供应商四 │ 1034.95│ 2.49│
│供应商五 │ 950.83│ 2.29│
│合计 │ 5805.15│ 13.98│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公司坚持立足智能制造领域,深度聚焦通用自动化主业,积极拓宽产品布局,优化产品矩阵,推进一站
式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在保持伺服和PLC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持续研发变频器、传感器、触摸屏、工
业电机、直驱电机以及导轨丝杆等多类产品,以丰富的产品矩阵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实现多点开花。
(一)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066.87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39%;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出现
亏损,为-16509.44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7157.75万元。报告期末总
资产197045.71万元,较期初下降8.62%;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131710.82万元,较期初下降16.04%。
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
净利润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公司的大客户、大终端主要集中
在新能源行业。报告期内,因光伏行业产能饱和,扩产需求下降,公司产品在光伏行业客户的销量下降。2
、期间费用增加。公司为攻占各细分行业市场,提升创新能力,新增了逆变器、精密导轨丝杆、工业电机项
目,优化控制器、变频器产品,开发细分行业解决方案应用控制系统,继续增加市场及研发投入;公司数字
化工厂、杭州研究院募投项目转固定资产折旧增加,导致期间费用增加。3、资产减值增加。因应收账款账
龄拉长,导致信用减值增加;因公司产品更新换代、迭代升级,以前年度采购储备的电子原材料消耗速度下
降、库龄增加。
(二)报告期内重点工作情况
1、深耕主业,优化产业新生态
2024年,公司不断突破创新,扩展产品系列,提升市场占有率,并持续锻造经营管理能力,实现高速、
稳定、健康和安全地发展。
(1)持续推进大终端、大客户战略。公司深入终端用户,了解终端用户的工艺技术,全方位、深层次
地挖掘激光、3C、类CNC、纺织、光伏、锂电、机器人、物流、包装九大行业需求、痛点,开发适合终端用
户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聚焦大客户战略,集中资源开发行业头部客户形成标杆,树立各细分行业样板方案。
(2)持续推进细分行业解决方案、渠道生态发展战略。依托过去积累的经验与成果,公司计划在接下
来的三年内,积极研究细分行业工艺技术,为细分领域提供量身定制的“交钥匙”解决方案,解决客户的复
杂需求。形成各细分领域的优势解决方案,通过经销商进行推广复制,促进业绩快速提升。2024年公司通过
细分行业解决方案的深耕,及大力发展技术型系统集成商、强化渠道合作,在3C、激光、纺织、CNC等细分
行业取得较好的行业成效。公司更加重视渠道关怀与技术支持,通过营销组织架构及营销政策的调整,形成
了较为健康、活跃、共赢的渠道生态系统。
(3)树立全球思维,加速海外布局。公司高度重视海外业务发展,持续引进拓展海外业务专业技术人
才,重点开拓印度、土耳其、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2024年,公司与印度两家公司完成合作签约。同时,
公司积极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推广业务,参加了Expo印度(孟买)国际自动化展览会、欧洲(奥地利)太阳
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EUPVSEC、SPS德国纽伦堡电气工业自动化展、荷兰电力能源零碳排展览会等,提升了公
司海外品牌影响力。
2、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
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是实现持续发展和快速增长的核心要素,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公司
在龙游、杭州、苏州、深圳、大连、德国设立了六大研发中心,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
发投入16093.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6%;研发人员386人,占员工总数的22.94%;在研项目42个,累计
获得专利和软著共444项,新增85项。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研发水平。
(1)加强研发要素完善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研究院的投入使用,在龙游、杭州、苏州、深圳建立EMC试验、环境与可靠性试验
、安规试验、功率试验、产品性能试验、器件检测及失效分析试验、行业应用及系统兼容性试验等实验室,
覆盖控制器、伺服、电机、变频器、传感器、模组等产品认证测试,具备器件测试及失效分析、产品失效分
析、行业系统应用测试等功能,接轨CNAS、CE、UL等国际认证标准。
(2)加强研发产品创新
公司持续推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推广,培育新质生产力。始终秉持技术是保证公司核心竞
争力的重要支点,围绕客户价值需求、内部价值需求、未来发展需求作为公司的研发方向。推行由核心部件
、机器自动化到数字化工厂的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战略,进一步完善“控制、驱动、传动、传感、数字化”
一体化产品布局。
在控制技术领域,公司推出高性价比的Q系列PAC控制器,以先进X86架构提升数据处理与多任务能力,
优化界面简化操作。MX与QX系列IO设备分别通过CANopen和EtherCAT协议实现高效数据传输,满足不同实时
性需求。FAIT-FA软件则集成智能算法,自动调优工艺并快速诊断故障,确保生产稳定高效。
在运动控制领域,公司推出X系列通用型伺服驱动器,实现高速精准控制;Y系列高阶型伺服驱动器,满
足高强度精密加工需求;SV730W系列多轴一体伺服驱动器,集成化设计提升部署效率与同步精度;X5PN总线
伺服系统,优化兼容性,确保多轴同步精准,广泛应用于复杂自动化生产线,展现公司在控制技术领域的创
新与高效。
在其他主业产品上,公司继续深化变频器、触摸屏、编码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的研发,提升产品精度
、稳定性与耐用性。研发高效节能、低噪音、长寿命的工业电机与直驱电机产品,满足不同行业对动力源的
多样化需求。持续开发导轨、丝杠新产品,优化导轨结构设计,提高承载能力与运动精度,结合先进的传动
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传动解决方案。
(3)加强研发流程优化
公司持续保持投入,优化研发环境并升级设备性能,同时表彰技术贡献者,激发创新热情。倡导研发人
员“走入工厂,走进市场”,实现研发与生产和市场的紧密结合,确保产品品质与解决方案的优化。推行IP
D开发流程,采用先进研发手段提升产品性能,减少返工率,并通过保障性测试实现产品合理升级,确保质
量稳定可靠。
3、人才为本,优化组织促成长
公司持续推进“招才引智”计划,强化人才体系建设。启用高端人才,增加专家型、领军型的人才,促
进人才队伍向年轻化、技术化、专业化、职业化迈进。持续加强HR团队人力投入、加快HRBP的建设,完善引
人、留人、育人、用人的人才体系,实施“安居乐业”工程,建立科研飞地;推行“蓄水池”计划,成立企
业学院,组织技术培训大讲堂;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实行“合伙人”制度,打通人才提
升及淘汰的通道。持续优化干部管理制度、组织管理体系,完善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
面对市场日益细分定制化的需求和公司多产品线并行的战略布局,公司对内部组织架构进行了深度优化
与重构,旨在更加精准地深耕各细分行业,加速产品创新与市场响应速度。具体而言,优化了专注于特定研
发产品线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围绕核心技术与产品特色,构建跨职能团队,实现从概念构想到产品上市的
快速迭代与高效协同。这一调整不仅强化了产品线的专业性和市场竞争力,还促进了资源在关键领域的优化
配置。同时,为更好地贴近市场、服务客户,公司重构了营销体系,优化了行业线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专注
于某一或几个相关行业,深入了解行业趋势、客户需求与竞争格局,定制化营销策略与解决方案,以实现市
场份额的有效拓展与品牌影响力的深化。这种行业线事业部制,极大地增强了市场响应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助力公司在多个细分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为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公司还优化了考核与奖惩机制,以结果为导向,兼顾过程管理,
通过量化的KPI指标和360度绩效评估体系,全面衡量员工的工作表现与贡献。
4、数字引领,全面强化管理力
以精细化的数据驱动决策为核心,提升公司的运营效率。积极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系统,对生产流
程进行深度优化,特别是在制造端自动化设备的数字化升级方面,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系统
,实现对自动化设备的精准控制和智能管理,使设备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大幅降低设备的维护成本,持续
提升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降低制造成本。
5、管理精进,提升工作高效能
内部管理是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公司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工作效能。同时,公司加强成本管理、
强化预算执行监督,全面有效地控制公司经营和管控风险。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企业的稳健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推行降本增效“双十行动”,锁定并优化各部门成本节约与效益提升的十大核心点
。通过优化库存结构,实现库存成本降低、加速资金周转,强化坏账风险防控,降低坏账比例。
6、规范运作,强化治理新高度
规范运作和高效治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公司始终坚持规范运作,提高治理水平。公司建立健全
股东会、董事会及其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等管理架构,夯实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公司严格按
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运作,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公
司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积极回报投资者,切实保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持续提高治理水
平,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和信赖。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禾川科技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工业自动化控制核心部件及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产品
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公司自设立起即以成为最具价值的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及方案提供商为使
命,秉承“创新、诚信、服务”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核心技术及核心部件自主研发、国产产业链自主整合、
优质终端客户自主开拓,力争成为一家在技术和产品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助力中国制造
业的转型升级。
禾川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伺服系统、PLC等,覆盖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传感层,
并在近年在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涉足上游的工控芯片、传感器和下游的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等领域。其中
,伺服系统作为公司的核心产品,搭载自主研发的编码器,在定位精度、速度控制、额定转矩等核心性能指
标上均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国内品牌厂商中保持优势地位,2023年公司通用伺服系统的市场占有率约为4.4%
,国产品牌中位列第二。公司近年还加大了在工控芯片领域的布局,自主研发设计的驱动控制一体化SIP芯
片集成了主控MCU、存储、运动控制算法和工业实时以太网IP,目前已实现对外销售。
禾川科技秉承“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性价比、高规格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理念,全方位研究核心技
术,不断完善各类产品,以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公司还是国内工业自动化厂商中较早实现编码器自主研发
生产的企业,独立研发的高速高精度磁编码器项目为“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工业项目”。
禾川科技是一家具有深度制造能力的工业自动化厂商,建有自主化压铸、CNC精密加工、电子贴装、自
动组装的深度制造产线,可以提供从产品设计、模具及压铸件生产、到零部件组装的垂直产业链,保证生产
弹性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柔性化生产各类非标产品,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及供货的及时性。公司还在
现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通过运用ERP、MEMS系统,将生产工艺与自动化设备有效融合,可以达到各
产线信息可共享、最佳产能可规划、生产流程可追溯,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自动化与数字化的融合。
禾川科技将行业前沿技术、对工业自动化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先进的管理体系融入到公司的产品及服务
中,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光伏、锂电池、机器人、激光、3C电子、包装、纺织、物流、木工等行业,并覆
盖了比亚迪、工业富联、宁德时代、顺丰控股、三通一达、隆基股份、捷佳伟创、迈为股份、拉普拉斯、先
导智能、蓝思科技、埃夫特、邦德激光、卡诺普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同时,公司还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服
务团队,可以就近为客户提供优质的贴身技术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客户对公司品牌的忠诚度较高。
禾川科技凭借创始人及核心技术团队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多年积累及对相关技术产业化运用的深刻
理解,一方面致力于为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提供稳定可靠、性价比高的相关产品,另一方面注重产品和技术积
累,通过渐进研发逐步实现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并通过深度制造能力、精细化管理带来的高性价比优势和
重点客户的服务经验,实现了工业自动化领域“控制+驱动+执行传感+机电一体化”的覆盖,成功在部分中
高端工业自动化核心部件领域内与外资品牌开展竞争,助力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未来,公司将加大工控
芯片、机电层、数字化工厂的布局,力争为客户提供由核心部件、机器自动化到数字化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
。
2、主要产品
工业自动化指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或较少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生产
和制造的自动化、效率化、精确化,是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实现现代工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的关键。工业自动化的应用核心是各类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和系统,其产品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控制层、驱
动层和执行传感层。
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为伺服系统和PLC。
1)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是使物体的位置、速度、状态等输出量,随着输入量的任意变化而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是工
业自动化的关键零部件,是实现精准定位、精准运动的必要途径。伺服系统主要由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
编码器组成,编码器通常嵌入于伺服电机。
伺服系统由伺服驱动器发出信号给伺服电机驱动其转动,同时编码器将伺服电机的运动参数反馈给伺服
驱动器,伺服驱动器再对信号进行汇总、分析、修正。整个工作过程通过闭环方式精确控制执行机构的位置
、速度、转矩等输出变量。
公司产品包括伺服系统内的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和编码器,广泛应用于光伏、锂电、机器人、激光、
机械手、3C、物流、包装、纺织等多个行业。
2)PLC
控制器是一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装置,其主要采用可编程存储器储存
指令,执行诸如逻辑、顺序、计时、计数与计算等功能,并通过模拟或数字I/O组件,控制各种机械或生产
过程的装置,是机器设备逻辑控制和实时数据处理的中心。
公司的控制器产品主要为PLC,下游主要应用于3C、激光、纺织、包装、光伏、锂电、机械手、机床、
机器人、物流等行业。
(3)其他产品
近年来,公司在原有伺服系统和PLC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总线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充产品类别
。同时,公司还不断沿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推出了HMI、工控芯片、传动模组等产品。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禾川科技是一家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集成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
括伺服系统、PLC等。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各类产品的销售。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管理体系由管理层、供应链中心、制造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等部门构成。其中,管理层
负责审批采购计划,制造中心结合营销中心提供的市场信息制定生产计划,制造中心下属生产与物料控制部
根据库存及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由供应链中心实行,研发中心协助供应链中心进行供应商的遴选。
公司制造中心下属生产与物料控制部根据原材料到货周期制定生产计划周期,其结合营销中心反馈的市
场需求情况制定预估生产计划,并确定物料需求清单。生产与物料控制部根据物料需求清单制定采购计划,
个别到货周期较长的原材料会根据货期进一步调整。供应链中心根据确定的采购计划,具体实施,并通过银
行转账或承兑汇票方式结算货款。
公司建立了完整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确保供应商管理的合理性、准确性、及时性。供应链中心与研发中
心共同成立供应商遴选小组,通过主动约谈、公开渠道、现场走访、验厂等方式获取一定数量的供应商信息
。遴选小组根据产品性能、交货期及报价等方面对各个供应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取优质供应商进行
合作;同时,供应链中心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管理,定期更新供应商资料,并根据其产品品质填写《供应商综
合评价表》进行重新筛选。
为满足公司日益扩展的经营规模,公司开展产业链建设,将供应商纳入整体供应体系,通过预测、采购
订单、JIT等多种方式与供应商开展同步计划管理,打造精益供应链,为客户提供质量可靠、响应快速、成
本更优的产品。
3、生产模式
(1)生产情况
公司生产管理体系由管理层、制造中心、营销中心构建而成。其中,管理层负责审批生产计划,制造中
心负责具体生产及协调工作,营销中心负责反馈市场需求信息。公司生产体系分为项目管理部、生产计划部
、品质管理部、库存管理部和生产制造部五个子部门。公司的生产模式为“订单+安全库存”模式,即标准
产品备适量安全库存数,定制产品按订单生产,并充分兼顾生产计划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具体如下:
1)标准产品
对于标准产品,公司项目管理部根据ERP系统统计的前三个月产品销量及现有库存、营销中心反馈的新
增客户需求及市场预期等信息,制定三个月的预估生产计划,并在经管理层审批后将预估的生产计划通过ER
P系统下达至生产计划部;生产计划部根据库存管理部提供的原材料及成品的库存数量、人员及设备条件等
情况,制定具体每周及每日的生产计划;生产制造部根据生产计划部制定的每日生产计划具体实施产品的生
产制造,保证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产品生产完成并经品质管理部严格检测合格后,交由库存管理部入库。
2)定制产品
对于定制产品,公司营销中心在收到客户定制需求后将信息传达至项目管理部,项目管理部根据客户要
求事先评估定制难度,并判断是否需要研发中心协助开发。如需协助,则由项目管理部与研发中心沟通定制
产品所需技术、时间等,并由研发中心与客户确认技术细节后反馈给项目管理部;项目管理部与客户再次确
认定制产品的数量、交货期限,并制定定制订单生产计划。如无需研发中心协助,则项目管理部直接制定订
单生产计划,经管理层审批后将定制订单生产计划通过ERP系统下达至生产计划部。
公司产品的基础生产工艺较为相似,包括贴片、插件、产品组装、老化测试、质检、包装等各项环节,
根据公司自身特性设计出的柔性生产线工序能快速切换成不同产品的生产要求,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且生产
计划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计划,调整周期可精确至天。因此,公司能利用有限的生产设施完成多种
类、多型号产品的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2)芯片产品的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自身负责芯片设计,不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的生产和加工,并将封装测试服务外
包给封测厂商。
公司完成芯片版图设计后,采购FPGA芯片将设计版图在FPGA芯片上进行原型验证并形成工业实时以太网
芯片,委托封测厂商将工业实时以太网芯片与外购的CPU、MCU、存储芯片等进行SIP系统级封装,最终形成
驱动控制一体化SIP芯片。
(3)委托加工情况
公司产品由软件、众多电子元器件和配件构成。对于伺服系统、PLC等工控类产品,公司自原材料采购
后涉及的PCBA生产、五金件和结构件生产、整机装配、软件烧录、老化测试等环节均自主生产加工;对铝材
切割、线材加工等少量非核心加工工序,公司委托专业厂商按照公司要求加工。对于芯片类产品,公司委托
封测厂商进行封测。
4、销售模式
(1)公司整体销售情况
公司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丰富的工业自动化产品以及专业化的行业
系统解决方案。由于公司产品下游应用极其广泛,用户遍布众多行业,因此主要以经销模式销售给客户,而
对部分采购量大、产品个性化要求较高的战略客户,则采取直销模式。
经销模式下,公司与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明确约定合作方式及各项违约措施,各区域的经销商负责开
拓终端客户、产品选型、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及设备维护等服务;直销模式下,公司就产品价格、数量等内容
与终端客户签订销售协议,直接销售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不断加强对销售团队的建设,深化营销网络布局,并建立了快速反应、高效处理的综合
性技术服务平台,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服务工程师团队,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公司在全国部分主
要城市设有办事处,并配备区域经理、技术服务工程师等常驻人员,开拓市场的同时可以就近为客户提供技
术服务。
(2)经销模式的具体情况
1)经销商的获取方式公司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经销商信息,对有合作意向的经销商采取电话沟通、上门
拜访、邀请来访等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