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339 亿华通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研发及产业化。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5064.23万 70.41 -1892.91万 103.49 -37.38
其他(产品) 1059.39万 14.73 -27.96万 1.53 -2.64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851.92万 11.84 150.06万 -8.20 17.61
零部件(产品) 217.39万 3.02 -58.31万 3.19 -26.82
─────────────────────────────────────────────────
境内(地区) 7028.98万 97.72 -1875.41万 102.53 -26.68
境外(地区) 163.95万 2.28 46.29万 -2.53 28.24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氢燃料电池行业(行业) 3.64亿 99.18 4421.23万 96.71 12.16
其他业务(行业) 300.12万 0.82 150.39万 3.29 50.11
─────────────────────────────────────────────────
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2.73亿 74.36 3189.13万 69.76 11.70
零部件(产品) 3500.42万 9.55 583.36万 12.76 16.67
其他(产品) 3409.01万 9.30 267.60万 5.85 7.85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2491.75万 6.80 531.53万 11.63 21.33
─────────────────────────────────────────────────
境内(地区) 3.54亿 96.64 3962.18万 86.67 11.18
境外(地区) 932.73万 2.54 459.05万 10.04 49.22
其他业务(地区) 300.12万 0.82 150.39万 3.29 50.11
─────────────────────────────────────────────────
直销(销售模式) 3.64亿 99.18 4421.23万 96.71 12.16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300.12万 0.82 150.39万 3.29 50.11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1.09亿 71.12 2508.51万 92.06 22.93
零部件(产品) 2455.15万 15.96 258.02万 9.47 10.51
其他(产品) 1304.84万 8.48 -127.26万 -4.67 -9.75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682.56万 4.44 85.58万 3.14 12.54
─────────────────────────────────────────────────
境内(地区) 1.52亿 99.08 2651.01万 97.29 17.39
境外(地区) 141.71万 0.92 73.84万 2.71 52.11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氢燃料电池行业(行业) 7.99亿 99.81 2.59亿 99.48 32.42
其他业务(行业) 151.08万 0.19 136.66万 0.52 90.45
─────────────────────────────────────────────────
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7.16亿 89.46 2.48亿 95.04 34.56
其他(产品) 3224.67万 4.03 781.35万 3.00 24.23
零部件(产品) 3054.35万 3.81 384.94万 1.48 12.60
技术开发及服务(产品) 2160.38万 2.70 125.74万 0.48 5.82
─────────────────────────────────────────────────
境内(地区) 7.97亿 99.60 2.59亿 99.25 32.42
境外(地区) 171.93万 0.21 58.35万 0.22 33.94
其他业务(地区) 151.08万 0.19 136.66万 0.52 90.45
─────────────────────────────────────────────────
直销(销售模式) 7.99亿 99.81 2.59亿 99.48 32.42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51.08万 0.19 136.66万 0.52 90.45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3.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2.9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N客户 │ 11997.72│ 32.72│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 9434.41│ 25.73│
│A客户 │ 4094.01│ 11.17│
│I客户 │ 3443.06│ 9.39│
│华丰燃料 │ 1462.54│ 3.99│
│合计 │ 30431.74│ 82.9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9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6.3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F供应商 │ 11899.74│ 41.36│
│B供应商 │ 4158.22│ 14.45│
│山东奥扬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712.39│ 5.95│
│I供应商 │ 825.15│ 2.87│
│上海浦江特种气体有限公司 │ 493.50│ 1.72│
│合计 │ 19089.00│ 66.35│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具备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并实现了燃料
电池系统的批量生产。公司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
计划项目以及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项目等燃料电池领域重大专项课题。
公司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燃料电池系统及相关的技术服务和能源气体销售,目前主要应用于客车、物流
车及重卡等商用车型,公司与国内主流的商用车企业宇通客车、北汽福田等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搭载公
司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车辆已先后在北京、张家口、上海、成都、郑州及唐山等地上线运营。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秉承“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遵从纵向一体化的研发路径,并坚持自主研
发为主,同时通过承接国家科技重大课题以及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行业技术优势企业、主要客户和供
应商合作研发的模式,致力于提高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密度、耐久性以及降低产品成本。
2.采购模式
公司生产燃料电池系统的主要物料包括电堆及相关部件、空气压缩机及直流电压变化器等,公司已具备
国产电堆量产能力。公司采购程序主要包括零部件承认、供应商开发与管理、订单采购。
3.生产模式
公司一般在取得客户订单后安排生产,并根据市场预判进行适量的备货,主要生产程序包括生产准备、
首件生产、正式生产、生产过程监控以及成品检验入库等,整个过程严控质量关,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
4.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模式属于直销,主要销售对象为国内商用车生产企业,公司销售程序主要包括形成初步销售意
向、样机技术匹配及认证、公告目录以及批量化销售。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具有来源多样、清洁低碳、可储可运、灵活高效的特点和优势。氢能可广泛应
用于化工、运输、建筑、储能、发电等领域。为应对全球环境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通过达成碳达峰、碳
中和的决定来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并在国家层面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氢能已成为全球共识。
发展氢能产业是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且对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推动交
通领域低碳转型以及提升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与燃料
电池汽车的发展,2021年氢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产
业布局,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均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战略地位。2022年3月《氢
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各地方政府在氢能与燃料电池
产业方面也纷纷发力,截至2025年6月份全国已有数十个地区发布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相关政策,推动了
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2025年上半年,中国氢能产业在政策完善与生态构建上持续推进:
首先,国家层面多项举措密集落地:(1)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
地健全氢能管理机制,为产业规范发展奠定基础;(2)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实现扩容,新疆哈密、山
西吕梁、河南济源、河南濮阳、河北沧州、辽宁大连6地加入,体现出政策层面对氢能产业的持续关注与战
略布局。
其次,在应用推广层面,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超10个省市推出氢能车辆高速通行费减免政策,且
覆盖范围持续扩展,氢能高速网络的逐步成型,提升了氢能重卡商业化推广的经济性与市场潜力。
第三,产业资金与技术创新支持同步强化:(1)国家发改委宣布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向氢能
储能等前沿科技领域;(2)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遴选
重点项目与区域开展试点,围绕制储输用全链条11个方向布局,助力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升级。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市场由于处于商业化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综合成本较高,但随着氢燃
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等赛事上的规模运用,全球双碳目标背景及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释放的机
遇,氢燃料电池汽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动能。根据香橙会研究院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燃料电
池汽车累计产量1364辆,同比下降47.2%,累计销量1373辆,同比下降46.8%,同时从应用场景看,中国燃
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已由前期单一的公交领域商业化示范应用向公交、环卫、城市物流配送、冷链运输、渣
土运输、大宗货物等多场景示范应用转变,同时也在船舶、热电联供等新领域展开应用。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作为我国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及商业化的先行者,公司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具备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
的量产能力。
公司基于行业经验及前瞻性市场判断,提前拓展百千瓦级大功率燃料电池系统,并积极与国内主流整车
厂合作拓展开发客车、环卫车、牵引车、冷链物流等新车型,扩大了产品市场覆盖度,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
随着国家在顶层设计方面对氢能产业的明确定位及全国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实施,燃料电池行业
市场参与者的数量日益增加,但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目前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根据工
信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共发布1235款燃料电池汽车整
车公告(不含底盘公告),其中搭载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整车公告170款。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燃料电池行业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及示范应用,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基本健全,目前国内企业基本
掌握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从燃料电池系统到电堆、空压机、氢气循环系统再到双
极板、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的批量国产化应用,系统综合成本、产品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改善。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氢能相关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同时随着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政策的推广,燃
料电池汽车应用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燃料电池成本将快速下降。未来国家将通过构建氢能制、储、运、加
供应体系,通过区域示范应用和财政奖励等措施刺激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扩大下游应用规模,并制定了“
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5万辆”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此外,作为新兴产业,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不仅仅是汽车工业的机会,还可以进一步壮大绿色低碳产业
体系。氢能及燃料电池还可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船舶等交通领域,还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发电,建筑热电联
供等领域,从氢气的制、储、运,到氢能产业链下游应用,横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汽车、电力、建筑
等多个领域,能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造出全新的绿色低碳产业链,助力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公司积极推动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落实,继续推动加大燃料电池技术产业化攻关及市场推广,
持续进行产品技术更新及迭代,并布局新业务领域,同时公司在经营管理中不断聚焦核心业务、培育第二增
长曲线、优化资产结构、强化产业链协同,为公司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公司2025年1-6月经营情况主要如下:
1、实现营业收入7192.93万元,同比减少53.25%;燃料电池系统销售总功率为15960kW,较上年同期减
少56.5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42.78万元,同比亏损增加2193.85万元,主要系(1)燃
料电池行业市场需求整体下降,行业规模同比缩减;(2)基于当前流动资金状况考量,公司采取了审慎的
营销扩张策略,导致报告期间产品销售量减少。
2、在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方面,公司始终坚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重点
围绕燃料电池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耐久性、可靠性等核心技术指标展开研发,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及一致性。
3、在产业合作方面,目前公司与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搭建校企人才
培养和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前进行相关人才和技术的储备。
4、在产品市场方面,本公司继续秉承“点-线-面”发展战略,重点围绕燃料电池示范城市群及潜力城
市进行开发,搭载公司产品的燃料电池汽车已在北京、张家口、上海、成都、郑州及唐山等多个城市投入运
营,且公司产品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至冷链运输、环卫及重卡等多场景。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经过多年技术及经营积累,形成了较强的技术与研发优势、规模化生产与推广优势、市场布局优势
、核心零部件供应优势及人才优势,具体如下:
1、技术与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预研一代、开发一代、推广一代”的研发理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
技术积累,突破了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系统集成、燃料电池系统低温快速启动、空气流量与压力解耦控制、
水含量闭环控制等多项技术难点,产品关键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商业化实践中进行了广泛应用。公司
具有一系列自主核心知识产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325项发明专利及119项软件著作权。同时,在
科技部、北京市科委、上海市科委等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通过完成国家科技专项课题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和技术储备。
2、市场布局及规模化推广优势
公司通过示范运行、联合承接国家课题、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型等方式与宇通客车、北汽福田等我国主
流商用车企业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积累了大量优质客户资源和良好的品牌声誉,技术能力受到广泛
认可。同时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与北汽福田、宇通客车联合参与了北京市科委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牵头的
燃料电池汽车重大示范运行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搭载公司燃料电池系统的燃料电池车辆已在北京
、张家口、上海、成都、郑州及唐山等地投入商业化示范运营,规模化的推广运营积累了大量的实况运营数
据,为公司的产品迭代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3、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
公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选型、验证及质量检验体系。我国燃料电池系统行业处于产业化初期,产
业链基础较为薄弱,但燃料电池系统及电堆的生产涉及大量零部件采购,公司通过长期的磨合及自主培养供
应商,与国内主流的零部件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与合作开发机制。
同时,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在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及零部件测试领域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建立了覆盖燃
料电池系统、关键阀件等完善的测试体系,国产化零部件供应体系为大规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
规模化降低成本、保障零部件供应安全和提高上游零部件质量保障。
4、人才优势
公司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引进燃料电池领域内的研发、技术和生产人才
,并通过承接国家重大课题、产学研合作、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和企业自身的持续研发等为该等人才后续培养
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储备了一批拥有专业能力和丰富经验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团队。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进行研发投入,通过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及完善研发管理体系等方式保持核心竞争力。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不断探索研究燃料电池系统领域的前沿技术,并基于自身研发优势及长期的科
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的进步、产品性能的优化及迭代,实现超薄柔性石墨双极板电堆体积功率的提升。
本报告期内,公司共计获得新增42项知识产权,包括发明专利27个,实用新型专利12个以及软件著作权
3个。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