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guwang.cn-查股网.中国

查股网.CN

 

盟科药业(688373)经营分析主营业务

 

查询个股经营分析(输入股票代码):

经营分析☆ ◇688373 盟科药业 更新日期:2025-08-2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发现、开发和商业化针对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医药制造业(行业) 1.30亿 100.00 1.08亿 100.00 82.80 ───────────────────────────────────────────────── 康替唑胺片(产品) 1.30亿 100.00 1.08亿 100.00 82.80 ───────────────────────────────────────────────── 境内(地区) 1.30亿 100.00 1.08亿 100.00 82.80 ───────────────────────────────────────────────── 经销商模式(销售模式) 1.30亿 100.00 1.08亿 100.00 82.8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医药制造业(行业) 9077.64万 100.00 7408.05万 100.00 81.61 ───────────────────────────────────────────────── 康替唑胺片(产品) 9077.64万 100.00 7408.05万 100.00 81.61 ───────────────────────────────────────────────── 境内(地区) 9077.64万 100.00 7408.05万 100.00 81.61 ───────────────────────────────────────────────── 经销模式(销售模式) 9077.64万 100.00 7408.05万 100.00 81.61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医药制造业(行业) 4820.67万 100.00 3938.47万 100.00 81.70 ───────────────────────────────────────────────── 康替唑胺片(产品) 4820.67万 100.00 3938.47万 100.00 81.70 ───────────────────────────────────────────────── 境内(地区) 4820.67万 100.00 3938.47万 100.00 81.70 ───────────────────────────────────────────────── 经销模式(销售模式) 4820.67万 100.00 3938.47万 100.00 81.70 ───────────────────────────────────────────────── 截止日期:2022-03-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销售药品制剂(业务) 1068.70万 100.00 909.93万 100.00 85.14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2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3.48%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4256.21│ 32.67│ │客户二 │ 3962.66│ 30.42│ │客户三 │ 3099.14│ 23.79│ │客户四 │ 593.85│ 4.56│ │客户五 │ 266.34│ 2.04│ │合计 │ 12178.20│ 93.48│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5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0.5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7415.49│ 24.35│ │供应商三 │ 2305.39│ 7.57│ │供应商二 │ 2295.33│ 7.54│ │供应商四 │ 1920.70│ 6.31│ │供应商五 │ 1458.07│ 4.79│ │合计 │ 15394.98│ 50.5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以小分子化药研发为核心,以治疗感染性疾病为重点领域,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 争力的创新药企业,致力于发现、开发和商业化未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药物。 1、MRX-1康替唑胺片 公司首个商业化产品康替唑胺片是公司自主设计和开发的新一代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可用于治疗复杂性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截至报告期末,康替唑胺片已覆盖全国580家医院,实现正式准入及批量临采医院180 家。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6696.98万元,同比增长10.26%。 2024年,公司推出全新包装规格的单盒12片装康替唑胺片,为患者提供更灵活的用药选择。并且,新包 装规格产品已开始探索代理销售模式,旨在借力外部资源和代理商市场触达优势,快速开拓更多区域市场。 报告期内,康替唑胺上市后研究者发起的在研医学研究项目共11项,覆盖耐药结核、脓肿分枝杆菌肺部 感染、急性胰腺炎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等多个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医学循证积累及学术建设成果共20项,包含《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引》 《老年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等指南/共识的纳入、多篇病例报告(与病例系列)、 多篇综述及相关方法学研究的发表等。 2、MRX-4 MRX-4为康替唑胺片的水溶性前药,在体内转化为康替唑胺发挥疗效,极大拓展了使用场景。依据国家 卫生健康委2015年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静脉给药可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对于感染严重 、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的患者,如重症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流感染患者等,临床使用抗菌药 时需首选静脉给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同时亦指出,对于接受注射用药的感染患者经初始注射 治疗病情好转并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注射用MRX-4/康替唑胺片给药为静脉序贯口服给药,符合 临床应用所需。 截至报告期末,注射用MRX-4序贯康替唑胺片治疗糖尿病足感染的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已获准在中 国及海外超20个国家开展,共入组465例患者。 基于康替唑胺片已在中国获批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适应症,为了更快推进注射用MRX-4在中国获批 上市,公司开展了以利奈唑胺静脉输注转口服给药为对照,评估静脉输注MRX-4转口服康替唑胺片治疗复杂 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成人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Ⅲ期临床试验,已于2024年完 成末例受试者最终访视及该临床试验的研究总结报告。截至报告期末,用于治疗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 注射用MRX-4已获得NDA受理。 考虑到目前已完成的两项III期临床试验适应症均为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为了拓宽康替唑胺与注 射用MRX-4在国内的市场,公司开展了以利奈唑胺静脉输注转口服给药为对照,评估静脉输注MRX-4转口服康 替唑胺治疗中国成人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III期临床试验, 截至报告期末,共计1家中心已启动。 3、MRX-8 MRX-8是一种注射用多黏菌素类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感染。这类细菌在全球范 围内导致的感染日益成为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包括知名的超级细菌,如碳青霉烯酶产生的肠杆菌科细菌。 对于这些细菌,传统的多黏菌素类药物由于可导致多发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临床使用受限。MRX-8作为一 种新型的多黏菌素类阳离子多肽药物,经过精心的结构设计,在保持或改善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望降低多黏 菌素抗菌药的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的风险。 MRX-8已于2022年完成美国Ⅰ期临床试验,并已于2024年顺利完成中国Ⅰ期临床试验。临床研究结果表 明,MRX-8在人体内的药物暴露量随剂量增加成比例增加。基于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研究结 果,在预计的2.5mg/kg,一天一次给药的临床给药剂量下,MRX-8在人体内的暴露量可望对大肠杆菌、绿脓 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引起的感染达到理想的疗效。 除全身给药的方式外,公司还计划探索开发MRX-8吸入剂型,发掘其针对性治疗慢性肺部感染的临床和 商业价值。 4、MRX-5 MRX-5是新型的苯并硼唑类抗生素,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导致的感染。目前NTM感染的治疗方案主要采用 多种抗生素的多药联合治疗,需要12至24个月的抗生素治疗,多次每天服药,传统药物存在普遍的药物耐药 、疗效不佳、不良反应多等问题。特别针对MAB感染的患者,更是由于感染的顽固性及目前药物对MAB感染的 抑菌效果有限,临床治疗中还没有标准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开发具有更高效率、更少不良事件和更好患 者依从性的新型抗生素迫在眉睫。 MRX-5属于新型抗耐药NTM感染新药,对大多数常见的NTM致病菌都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且在动物试验 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同时,药物相互作用少、不易耐药、可口服的特点也适合用于慢性感染的治疗。MR X-5有望为NTM病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MRX-5已获得FDA授予孤儿药资格认定。 MRX-5澳大利亚I期临床试验是该药物首次应用于人体的I期临床试验,在澳大利亚NucleusNetwork研究 中心开展,旨在评估健康成人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MRX-5片剂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 探索食物效应。本试验于2024年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目标,研究结果表明,MRX-5在健康成人群体中显现出 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此外,食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食物不影响体内活性成分的暴露情况。为评估MRX-5 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动学特性,公司开展了MRX-5于国内的I期临床试验。截至报告期 末,MRX-5中国I期临床试验已经入组19例健康受试者。 5、公司其他产品 除上述四款已进入临床阶段或商业化阶段的核心产品外,公司还有多项处于临床前阶段的抗感染新药, 以及针对肿瘤和肾病的新药。其他药物偶联技术是公司的重点研发方向,主要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和多肽药 偶联物两大类。 公司的ADC管线专注于为难治性实体肿瘤患者开发更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项目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全 新喜树碱毒素,在提高其抗肿瘤活性的同时,通过调节毒素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实现降低ADC药物毒性的 目的。同时,结合公司自主研发的全新抗肿瘤抗体,开发下一代的ADC候选药物。目前首个ADC候选药物已完 成药性评价,进入临床前开发阶段。 公司利用新的多肽药物偶联技术,自主设计开发了肾脏靶向新药MRX-15和MRX-17,分别针对肾癌和肾炎 。公司自主设计的肾病靶向开发平台对已上市肾癌和肾炎治疗药物进行结构改造,通过可降解链与具有肾靶 向的功能团结合,使药物选择性富集至肾脏,并在肾脏的生理环境下解离释放出活性药物,进而发挥治疗作 用。通过这种设计,肾癌和肾炎治疗药物可靶向分布至肾脏,减少全身暴露,达到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的目标 ,并且可提高活性药物在肾脏的局部暴露量,增强疗效。因此,该特异性肾病靶向治疗手段有望为肾病患者 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的用药选择。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体系,并已组建了商业化团队。公司主要经营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公司的新药研发工作采用以内部研发为驱动、以外包服务为保障的模式。目前公司的研发部门已经覆盖 了新药研发的全流程,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申请、临床研究、新药上市申请、上市后研究 等阶段。公司核心在研产品均为自主研发获得,出于资源调配、监管要求等因素考虑,在具体实施时,公司 进行体系化的CRO分类管理,将不同阶段的非核心技术研究工作外包给不同的第三方CRO服务公司,包括药物 发现阶段的部分化合物合成工作,临床前研究阶段的药理(药效及安全药理)、药代及毒理试验,临床试验 阶段的CRO、生物样本检测、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及SMO服务等。对于药品的试制和生产,公司目前采用了MA H模式,委托拥有GMP生产资质的生产商合作完成新药的处方/工艺研究、样品试制(包括临床样品生产)、 工艺验证和商业化生产等。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内容主要为临床前试验服务、临床试验服务等。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并 建有合格供应商清单,确保公司采购服务的质量符合公司要求。在进行采购时,由公司申购部门申请人填写 《采购申请单》,经部门经理、分管领导等负责人签字后实施采购,公司原则上采取招标、询比价等方式对 多家供应商进行比较,在综合考虑服务/产品质量、报价、服务方案等因素后,公司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进行 采购。公司委托外包服务机构进行服务时,均会签署相应的服务协议及保密协议,约定研发外包机构在临床 前和临床试验研究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数据、信息、成果、资料等所有权和知识产权,以及在临床试验过 程中获取的相关数据、资料均属于公司所有,研发外包机构不拥有与该在研药品及其研究结果相关的任何权 利。若研发外包机构在学术会议或刊物上交流临床研究成果,需事先获得公司的书面同意。 3、生产模式 公司采用MAH模式委托有资质的原料药和制剂企业进行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 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作为康替唑胺片原料药和制剂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委托第三方进行原料药和制剂的 生产,并与其签订合作(委托)协议。受托生产方进行康替唑胺片原料药和制剂的技术转移、临床试验样品 生产、工艺验证、接受注册生产现场核查及相关技术服务,并向公司提供商业化生产服务。 4、销售模式 公司在国内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自营商业化团队,该团队涵盖多个职能部门,包括学术推广、市场、医 学、商务、运营效率、政府事务等。此外,公司在多个区域推行了CSO(合同销售组织)模式,这一商业化 模式有效结合了自营销售团队与外部CSO的优势。一方面,借助外部CSO丰富的销售经验和广泛的市场网络, 迅速提升了市场渗透率,并更加高效地传递产品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实践和总结,公司已经建立了 一套适用于高端抗生素临床教育与推广的可复制系统,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外部CSO团队。这不仅加速了医院 准入进程,还显著提升了产品在更广泛市场中的品牌影响力。 (三)所处行业情况 1、公司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公司所处行业前景、行业特点 ①抗菌药概览 致病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可引起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中国工程院院 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丛斌在生物安全方面也强调致病性病原体对人类的攻击需要引起重视,除此之外, 他还强调需要关注微生物的耐药情况,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的菌种迅速增长,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 胁。因此,关注病原体的致病机制和微生物耐药情况,快速控制相关危害的发生发展,成为医药行业的重点 研究领域之一。 ②全球耐药情况 抗菌药物的发现、生产和使用是人类医学史上巨大的进步,挽救了大量的患者。自青霉素在1928年被发 现以来,历史上曾有3次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颁给了发现抗菌药的科学家。除临床使用外,1950年,FDA还 首次批准抗菌药物可作为饲料添加剂,抗菌药物因此被全面推广应用于动物养殖业,在预防和治疗动物传染 性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第一代青霉素开始使 用之时,就出现了细菌对其的耐药性,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才慢慢受到重视。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微生物的一种自然进化过程,但是在迄今的70年间,由于抗菌药物在医疗及养殖领域 的大量使用,甚至滥用,例如高达50%的抗菌药物处方给无需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或者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 患者,导致抗菌药耐药性的不断发展,在人类致病菌、动物致病菌、动物肠道传染病原体及人与动物共生菌 中都出现了抗菌药物耐药性,并且由单一耐药性发展到多重耐药性,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抗菌药物 耐药性如今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抗菌药物耐药菌以多种形式跨越国际边界,在各大洲之间进行传播,世界 卫生组织领导人将耐药性微生物描述为“噩梦细菌”,它们对世界各国人民造成“灾难性的威胁”。 随着细菌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问题越发严重,WHO指出,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对目前全球卫生、食品安 全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在某些国家可能超过40-60%,如不采 取行动,到2050年抗菌药耐药性将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000万人死亡,甚至超过癌症在2050年造成820万的死 亡人数。与此同时,对全球经济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抗菌药耐药性将在2050年造成全球2%-3.5%的GDP下降 ,将损失高达100万亿美元,相当于损失了大约一年的全球总产量,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因此 ,2015年5月第六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一份全球行动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控制及优化抗菌药物的使 用,同时增加对新药、诊断工具、疫苗和其他干预措施的投资,研发新型有效抗菌药物来对抗全球耐药性问 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③抗感染药物分析 全身用抗感染药物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通过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方式 全身应用的各种药物。抗感染药物是基础性用药,在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各类感染性病症以及 其他疾病带来的感染性并发症治疗中均有广泛的应用。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细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 物等。 细菌感染对人类健康有着很严重的影响。疾病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也可以由机体本身或机体对 其存在的反应引起。细菌通过空气、水、食物等传播给人类。细菌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有接触、空气传播、 液滴传播、载体传播等。抗细菌药物为最大的抗感染药物类别,依据其化学结构及抑菌机理的不同,抗细菌 药物可分为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酰胺醇(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 、噁唑烷酮类等大类。 真菌感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真菌病可分为浅表性真菌病、皮肤真菌病与系统性真菌病三大类, 其中最严重的真菌病为深部系统性真菌感染。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包括氮唑类、多烯类以及棘白菌素等。 病毒性疾病是人类健康的另一个主要杀手。常见的肝炎、流感、艾滋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是由病毒 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抗病毒药物在治疗病毒感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抗病毒药物通过直接抑制或杀灭病 毒、干扰病毒吸附、阻止病毒穿入细胞、抑制病毒生物合成、抑制病毒释放或增强宿主抗病毒等实现抗病毒 感染。 其他类型的病原体,如衣原体、支原体、蠕虫或立克次体等,这些病原体也会引发感染。 ④抗菌药物分析 现有的抗菌药物在治疗各类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 各种严重细菌感染性传染病引发的死亡事件,从而引发了企业投入研发抗菌药物以及临床大规模使用抗菌药 物的现状。现有的抗菌药物在作用机制上主要分为四种:蛋白质合成抑制剂、细胞壁合成抑制剂、核酸合成 抑制剂和干扰细胞膜通透性。 除了按照抗菌作用机制分类外,还可以按照抗菌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来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化学结 构和化学性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噁唑烷酮 类、糖肽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β-内酰胺类又可以细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 类、单环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等。β-内酰胺抗菌药抗菌机制之一是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bindingproteins,PBPs)共价结合,该蛋白质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点,当PBPs与青霉素结合 后,抑制转肽酶活性,使细菌的细胞壁形成受阻,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渗环境中会变 形、裂解而死亡;β-内酰胺抗菌药抗菌机制之二是增加细菌细胞壁自溶酶活性,产生自溶或胞壁质水解。 多黏菌素类药物呈两极性,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 开,胞内成分外漏,细菌死亡。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噁唑烷酮类、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是通过抑制细菌 蛋白质的合成起到杀菌的作用,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通过对30S核糖体亚基抑制起到作用,噁唑烷酮类、 大环内酯类等通过对50S核糖体亚基抑制起到作用。喹诺酮类、利福平以及磺胺类抗菌药物则是通过抑制核 酸合成达到抗菌作用。 虽然现在已有多类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但细菌对抗菌药耐药性的进化及交叉耐药性的 产生逐渐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由于抗菌药作用机理的不同,细菌对不同抗菌药产生的耐药情况也 不同。现有的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包括钝化酶的产生、抗菌药靶位点的改变、代谢途径改变以及膜通透性改 变和膜外排泵作用等。 iβ-内酰胺类 临床检测出的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耐药菌种,约80%与β-内酰胺酶的产生有关。β-内酰胺 酶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最常见的耐药因素。细菌通过表达β-内酰胺酶消减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杀菌作 用,从而对此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β-内酰胺酶分为青霉素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 素酶(AmpC酶)、金属β-内酰胺酶和碳青霉烯酶等。青霉素酶可以水解青霉素中的酰胺环,使其失去抗菌 活性,ESBLs和AmpC酶主要水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碳青霉烯酶能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细 菌对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已产生了极高的耐药率。例如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超过90%,阴沟肠杆菌 对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达100%。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主要通过抑制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从而干扰细菌DNA复制和转录的过程 ,包括基因突变和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的获得。基因突变可能会改变喹诺酮类药物与喹诺酮抗性决定区的结 合,从而降低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此外,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包括编码DNA保护蛋白以减少喹诺 酮的作用、产生乙酰转移酶以修饰药物结构,以及增强主动外排泵蛋白的表达以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积累。 根据《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20世纪90年代初,环丙沙星刚刚在国内上 市时,我国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只有3%左右,到21世纪初,我国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 率已高达50%,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70%。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引起的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在国内,引起氨基糖 苷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是修饰酶对抗菌药的修饰作用,与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类似。少量氨基糖苷类耐药性 由质粒介导。外源性16SrRNA甲基化酶通过甲基化细菌16SrRNA中A位点的特定核苷酸,使氨基糖苷类药物不 能与之结合,从而产生耐药。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已经达到40%左右。 大环内酯类 细菌产生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耐药性主要通过靶位改变和产生灭活酶来实现的。靶位改变:在大环内酯 抗菌药的诱导下,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甲基化酶结构基因能被活化并形成甲基化酶,使细菌核糖体50S亚 基上的23S核糖体RNA的腺嘌呤甲基化成为另一种腺嘌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50S亚基和药物之间的亲和力, 因此产生耐药;产生灭活酶:细菌产生灭活酶主要包括糖苷酶、酯酶及磷酸化酶。肠杆菌科细菌能产生大环 内酯2'-磷酰转移酶及红霉素酯酶,破坏14元环(如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 内酯环,但不能破坏16元环(如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结构。肠球菌对红 霉素的耐药率已经高达80%左右,MRSA和MRCNS对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高达80%和90%。 四环素类 四环素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从而干扰细菌蛋白质的翻译来发挥抗菌药的作用,其外排泵蛋白和降解酶 的出现使得细菌对四环素类抗菌药产生耐药性。且四环素耐药基因通过质粒传播,因而分布非常广泛。四环 素耐药基因又可以分为四环素外排基因、核糖体保护蛋白基因和使四环素失去活性的氧化还原酶基因。其中 前两种机制为主要因素。目前,细菌对新型四环素类药物(如替加环素)的耐药率较低,替加环素是通过在 米诺环素的第9位分子上添加叔丁基甘氨酰胺基团而衍生出的新型抗菌药物,能够克服主动外排和核糖体保 护这两种主要的耐药机制。MRSA、VRE和MRCNS等多重耐药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依旧接近0%,克雷伯菌、肠 杆菌等革兰阴性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低于5%。 多黏菌素类 多黏菌素类药物多用于多重耐药性革兰阴性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它的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其分子中的聚阳离子环与革兰阴性杆菌细胞膜上的磷酸基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的嘌呤 、嘧啶等小分子物质外漏,细菌膨胀、溶解死亡;2)多黏菌素类药物还可经囊泡接触途径,使细胞内外膜 之间的成分交叉,引起渗透不平衡,导致细菌膨胀、溶解;3)多黏菌素类药物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羟自 由基的积累,破坏细菌的DNA;4)多黏菌素类药物还具有中和内毒素作用。尽管多黏菌素体外对大多数革兰 阴性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但临床上分离的病原菌对多黏菌素开始出现耐药率,可能的原因是全世界范 围内多黏菌素的广泛使用及不合理应用。近年来发现由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mcr-1可导致低水平的黏菌素耐 药。克雷伯菌、肠杆菌属细菌、肠杆菌目细菌对黏菌素的耐药率约为4-5%,不动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对黏 菌素的耐药率低于0.5%。 噁唑烷酮类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是一类独特的全合成抗微生物制剂。由于它们不是天然产物,因此在革兰阳性菌中不 存在天然的特异性抗性基因。噁唑烷酮类药物是细菌核糖体-体细胞蛋白合成的抑制剂,但与其他靶向核糖 体的抗微生物药物不同,噁唑烷酮阻止细菌核糖体组装的第一步。它们通过将50S核糖体亚基与30S亚基界面 附近的区域结合,阻止70S启动子(包括tRNA、mRNA和两个核糖体亚基)的形成,从而阻止RNA聚合酶被激活 ,转录无法进行,于是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没有其他已知的抗菌剂抑制这一过程;因此,不存在交叉 耐药性。同时,由于噁唑烷酮类药物并不直接抑制细菌肽链的形成,其靶点并不占用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 粪肠球菌和其他生物耐药的特异性位点(核糖体50S亚基23S核糖体第五结构域),因此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 菌都具有很好的活性。如肠球菌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仅有3%左右,MRSA和MRCNS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接近0 %。 (2)康替唑胺片及MRX-4细分市场——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抗菌药市场 ①市场概览 革兰阳性菌的多重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t,MDR)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对革兰阳性菌的有效治疗 药物是当今抗感染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的MDR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 菌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是临床上重要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 炎、脓毒血症等重症感染,也可导致创面、呼吸道及尿路等常见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Meth 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对某些用于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抗菌药已产生抗 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是一个严重的临床医学及公共卫生问题。MRSA的耐药机制复杂,主 要包括以下几种:1)β-内酰胺类耐药机制:一是MRSA携带mecA基因在MRSA耐药中起决定性作用,它编码的 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亲和力极低,使抗菌药不能阻碍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合成;二是MRSA可以产生大 量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2)万古霉素耐药机制:通过质粒转移获得vanA基因簇,细 胞壁增厚、肽聚糖交联减少,PBP2产量增加、PBP4含量降低等,阻碍万古霉素与肽聚糖前体上的靶位结合, 从而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3)多重耐药机制:多种外源性耐药基因插入葡萄球菌基因组,形成葡萄球菌盒 式染色体(Staphylococcallcassettechromosomemec,SCCmec),由于其携带mecA基因且mecA基因与其他耐 药基因紧密相邻,形成基因连锁,使MRSA容易出现多重耐药。 肠球菌(Enterococcus)为革兰阳性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栖居人、动物的肠道和女性泌尿生殖系 统,是人类的正常菌群之一,在分离的肠球菌菌种分布中,粪肠球菌占绝大多数,其次为屎肠球菌。近年来 ,由于抗菌药的广泛应用,使原本就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具有抗药性的肠球菌耐药性进一步 扩大,逐渐形成了多重耐药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Enterococci,VRE)是指肠球菌 在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治疗过程中,其新陈代谢和结构发生改变,使细菌对糖肽类(万古霉素 )抗菌药敏感性下降,甚至出现敏感性完全失的菌种。VRE的耐药机制是通过合成低亲和力的粘肽前体,使 细菌的粘肽链末端成分发生改变,改变了万古霉素的作用位点,消除了万古霉素结合的靶位,导致VRE的产 生。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首先在1880年被鉴定出来,最初命名为白色葡萄球菌,该菌属因不产生凝固酶而得 名。该病原体一般存在于健康人群的皮肤和黏膜上,然而近年来CNS感染逐年增高且越来越多的被认为可以 导致严重的临床感染

www.chaguwang.cn & ddx.gubit.cn 查股网提供数据 商务合作广告联系 QQ:76787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