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499 利元亨 更新日期:2025-05-21◇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行业) 24.57亿 98.99 1.91亿 99.01 7.78
其他业务(行业) 2511.45万 1.01 190.73万 0.99 7.59
─────────────────────────────────────────────────
锂电池制造设备(产品) 20.25亿 81.60 1.34亿 69.37 6.61
配件增值及服务(产品) 2.38亿 9.57 7005.25万 36.30 29.49
汽车零部件制造设备(产品) 9852.82万 3.97 -39.30万 -0.20 -0.40
智能仓储(产品) 6227.19万 2.51 -1765.15万 -9.15 -28.35
其他领域制造设备(产品) 3324.03万 1.34 519.16万 2.69 15.62
其他业务(产品) 2511.45万 1.01 190.73万 0.99 7.59
─────────────────────────────────────────────────
中国大陆(地区) 23.97亿 96.55 2.12亿 109.67 8.83
其他国家或地区(地区) 6048.99万 2.44 -2056.35万 -10.66 -33.99
其他业务(地区) 2511.45万 1.01 190.73万 0.99 7.59
─────────────────────────────────────────────────
直销收入(销售模式) 24.57亿 98.99 1.91亿 99.01 7.78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2511.45万 1.01 190.73万 0.99 7.59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锂电池制造设备(产品) 16.09亿 86.84 4.38亿 88.89 27.21
增值配件及服务(产品) 1.16亿 6.27 3682.10万 7.48 31.70
汽车零部件制造设备(产品) 7033.56万 3.80 851.09万 1.73 12.10
智能仓储(产品) 2935.28万 1.58 642.43万 1.30 21.89
其他领域制造设备(产品) 2794.70万 1.51 294.69万 0.60 10.54
─────────────────────────────────────────────────
中国大陆(地区) 16.19亿 87.39 4.09亿 83.12 25.28
境外(地区) 2.34亿 12.61 8312.46万 16.88 35.57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专用设备制造(行业) 49.78亿 99.68 13.43亿 99.88 26.98
其他业务(行业) 1606.08万 0.32 160.93万 0.12 10.02
─────────────────────────────────────────────────
锂电池制造设备(产品) 38.25亿 76.58 9.40亿 69.93 24.59
智能仓储(产品) 6.23亿 12.47 1.96亿 14.57 31.46
配件增值及服务(产品) 3.38亿 6.77 1.65亿 12.25 48.71
汽车零部件制造设备(产品) 1.46亿 2.93 1851.66万 1.38 12.65
其他领域制造设备(产品) 4625.88万 0.93 2364.00万 1.76 51.10
其他业务(产品) 1606.08万 0.32 160.93万 0.12 10.02
─────────────────────────────────────────────────
中国大陆(地区) 47.24亿 94.59 12.17亿 90.49 25.76
其他国家或地区(地区) 2.54亿 5.08 1.26亿 9.39 49.74
其他业务(地区) 1606.08万 0.32 160.93万 0.12 10.02
─────────────────────────────────────────────────
直销收入(销售模式) 49.78亿 99.68 13.43亿 99.88 26.98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606.08万 0.32 160.93万 0.12 10.02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中国大陆(地区) 25.56亿 93.63 --- --- ---
其他国家或地区(地区) 1.64亿 6.01 --- --- ---
其他(补充)(地区) 977.44万 0.36 --- --- ---
─────────────────────────────────────────────────
销售商品(业务) 27.09亿 99.25 --- --- ---
其他(补充)(业务) 1077.89万 0.39 --- --- ---
提供服务(业务) 977.44万 0.36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6.8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7.83%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75181.97│ 30.29│
│客户二 │ 46287.94│ 18.65│
│客户三 │ 17142.08│ 6.91│
│客户四 │ 15292.71│ 6.16│
│客户五 │ 14453.27│ 5.82│
│合计 │ 168357.97│ 67.83│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6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8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11436.43│ 6.85│
│供应商二 │ 4663.72│ 2.79│
│供应商三 │ 3877.66│ 2.32│
│供应商四 │ 3794.94│ 2.27│
│供应商五 │ 2643.04│ 1.58│
│合计 │ 26415.79│ 15.83│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公司管理层严格遵守《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等制度的要求,
切实履行董事会赋予总经理的职责,严格执行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各项决议,勤勉尽责开展各项工作。面对外
部压力、内部困难的严峻形势,公司不断进行反思和革新,持续完善法人治理体系、调整经营战略、提高技
术研发能力及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全体员工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为公司健康发
展提供充足动力。
(一)优化管理与极致降本
2024年公司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优质客户、优质订单为导向,对外主动收缩规模
,对内优化运营管理,与客户、金融机构等保持紧密沟通,严控资金和财务风险,虽然报告期经营业绩出现
较大亏损,但经营质量筑底回升呈现向好趋势。一是优势板块业务复苏,公司消费锂电设备订单增长;二是
运营效率本质提升,公司积极整合人员、厂房等关键资源,优化调整组织架构,清退租赁厂房,技术控本更
为有力,人员效率有效提升,全年期间费用总额较上年减少24.85%;三是财务安全边际提升,公司充分利用
资本市场股票和债券价格回升契机,主动实施可转换公司债券强赎,实现99.7087%的可转债金额转为股本,
有效降低了资产负债率,释放长期财务风险压力;四是现金流管理成效明显,公司着力强化资金安全管理,
通过优化授信结构、严控运营成本、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等举措精准施策,全年实现经营现金净流入6872.40
万元,扭转了此前持续净流出的局面,有力保障了公司运营资金正常周转,未发生流动性资金风险。
(二)技术创新与研发突破
2024年,公司秉持“技术立业,苦练内功”的发展理念,坚持以技术驱动为核心战略,依托完善的研发
体系金字塔,在固态电池、检测技术及智能制造领域实现多项里程碑式突破。在固态电池领域,公司攻克干
法电极核心装备研发难关,实现全流程装备自主化开发,拥有稳定的正极干法涂布、压制转印、极片胶框成
形、高压化成分容等关键工艺技术,具备实现由实验室向规模化量产的技术转化能力;成功中标头部企业首
条硫化物固态电池整线项目,斩获头部车企批量涂布机订单。在检测与制造技术升级方面,自主研发的EIS
锂电池后段缺陷检测技术成功将电池老化检测时间在原有基础上缩短40%以上,提高整线产能;发布具有行
业突破性的核心技术产品,包括用于电子封装技术的半导体玻璃激光穿孔设备、提升3C数码电池测试速度与
精度的多量程化成分容电源设备,以及实现大电流检测最优解的并联大电流功率板;此外,公司加速构建智
能制造生态,陆续中标智慧物流与智能仓储项目,同时公司在AI算力领域成功中标服务器新基地智能工厂建
设项目,通过柔性化生产与数字化管理赋能大规模定制化需求,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精准的智造服务。技
术创新与生态协同的双轮驱动,不仅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更为新能源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三)资本运作与战略发展
2024年,公司控股股东主动职责担当,发挥“关键少数”责任,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
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公司A股股份238713股,累计增持金额564.37万元(不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
);与此同时,公司启动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通过二级市场累计买入公司股票213460股,成交总金额562.
23万元(不含佣金、过户费等交易费用),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深度绑定人才与企业发展目标,全面激发创新
活力,为股东、员工创造了多维共赢的长期价值;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趋势的变化,公司调整经营策略
,采取审慎投资原则,主动终止2023年度定向增发计划并撤回相关申请文件,将资源配置重心转向内生性效
能提升;此外,公司围绕资本结构优化,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股价债价回升契机,完成可转换公司债券提前赎
回,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负债结构,释放长期财务风险压力。
(四)全球化布局与市场拓展
2024年,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加速全球化进程。在北美市场,作为在北美拥有生产基地的中国
锂电装备企业,实现首条电池包产线投产,获得17项国际权威认证;首条固态电池前段装备启运美国,并发
布全球首台1800mm高速宽幅涂布机并亮相欧洲电池展,完成技术辐射欧美市场;同时斩获北美模组线项目战
略性订单,通过参展深化区域布局。在亚太与欧洲市场,公司携方壳/圆柱/软包三大电池整线方案参展日本
、韩国行业展会,实现储能装备批量出口欧洲、印尼PACK线中标,并提升光伏检测设备量产效率200%,中标
国内AI算力服务器智能工厂项目,形成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跨领域拓展方面,公司中标国有银行智能建设
项目进军金融领域,实现从装备供应商向智能制造、储能、金融等领域的生态型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构建
“装备+服务+生态”全价值链体系。
(五)绿色智造与可持续发展
2024年,公司以技术创新与责任践行为双驱动,构建多维度可持续发展体系。在环境责任领域,打造“
设计-生产-使用-再生”绿色智造闭环,为新能源产业提供全链条低碳解决方案。在社会责任维度,公司构
建产业协同赋能平台,通过共享数字化转型能力与智能化管理工具,跨越“转型鸿沟”,推动产业链效率优
化与责任价值共振。同步创新“政企校”协同机制,打造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育平台,全年培养输送激光控制
、机器视觉等智能制造领域技能人才超百名,填补新能源装备行业关键技术岗位缺口。在运营层面,实施“
硬改造+软升级“组合策略,积极推进节能改造措施,比如通过制冷站智能化升级、真空系统能效提升、绿
色照明改造、热泵系统改造及屋顶光伏建设等措施,结合无纸化办公与智能机器人应用,实现年碳减排1169
.44吨,提升绿电自用与能效管理。另外公司同步强化行业引领,通过国家权威认可机构CNASISO/IEC17025
与RBA责任商业联盟双重认证,建立覆盖质量管控、供应链合规及员工权益的标准化体系,带动产业链绿色
升级。
(六)综合实力与品牌影响力
2024年,公司依托“技术+服务+品质”三位一体价值体系,斩获38项权威认证,构建起涵盖政府、行业
、客户的三维认证矩阵。政府维度,公司荣登“广东企业500强”榜单及惠州市综合实力与研发投入双料高
新技术企业二十强,获评惠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标杆单位等;行业维度,包揽高工咨询“新能源智能制造TO
P30”及“固态电池设备创新先锋”、电池中国网“年度双冠”(影响力企业/产品信赖企业)、e-works数
字化企业网“非标定制自动化集成商百强”,并摘得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机器人应用典型案例奖/产业领军
企业”、广东省电池行业协会“先进设备企业/先进科技创新单位/领军企业”等专业认证。客户合作端实现
品牌势能突破,全年收获ATL、国轩高科、远景动力等头部企业颁发的6项“卓越/优秀供应商”认证,以及
因湃电池“十佳合作伙伴”等专项荣誉。特别在钙钛矿领域,斩获“年度最具影响力激光设备企业”及“产
业突出贡献奖”双重行业认定。同步获得中国上市公司协会3项治理实践大奖,并以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
供应商分级认证彰显技术厚度,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品牌认证网络。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为新能源(动力锂电、3C锂电、固态电池、
储能、钙钛矿、氢能)、智慧物流、ICT、AI算力、汽车部品等行业的头部企业提供数智整厂解决方案,是
全球锂电池制造装备行业领先企业之一,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锂电及泛半导体设备龙头。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2、主要产品
新能源锂电设备方面,公司的产品覆盖方壳、软包、圆柱电池的制造全工序,主要产品包括电芯极片段
、装配段、检测段、模组Pack段及仓储物流、数智整厂等软硬件装备产品。具体为双层高速宽幅涂布机、激
光模切分条一体机、高速切叠一体机、高速卷绕机、长电芯装配线(激光焊接)、化成分容一体机、电芯外
观检测机、模组Pack线等专机及整线产品。
固态电池设备方面,公司已成功掌握全固态电池整线装备的制造工艺,主要产品包括电极干法涂布设备
、电极辊压、电解质热复合一体机、胶框印刷、叠片一体机和高压化成分容等核心设备,并针对硫化物电池
的防爆、防毒需求设计了三级防护体系,技术领先性显著。2024年成功中标第一条硫化物固态电池整线装备
项目已进入生产调试与参数优化阶段,除此以外,公司也正与多家行业头部客户进行全固态电池产线设备工
艺技术交流,进展良好。
智能仓储物流设备方面,公司业务范围已覆盖锂电领域全工序、汽车领域全工序、精密电子领域、金融
等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原材料仓储、极片仓储、Pack仓储、化成分容段仓储、光伏电池加工、新能源电机装
配、金融业档案库、电商鞋服中央仓等的仓储物流整线及相关配套设备。公司的智能仓储物流设备能够满足
各工序仓储及物流的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的管理需求,能更好地适配客户管理系统使用,获得众多客户
的高度认可及大量订单。
光伏智能装备方面,公司陆续完成丝网印刷机、单晶硅棒机加自动化生产线、切片/切方自动化产线的
交付及验收,积极布局钙钛矿激光类设备研发和市场拓展。
新能源氢能设备方面,公司持续布局氢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部件的整线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实现多个关
键工序的技术创新及突破,工艺水平日臻成熟。已成功交付双极板生产装配检测生产线、燃料电池电堆检测
装配生产线的相关设备。
除此之外,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机智能装配线也成功推向市场,获得多家客户的订单;在产业链上游的关
键技术及“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如工控机、超声波焊接机、电源检测技术等模块做了深度拓展,其中超
声波焊接机已形成型谱系列化,覆盖锂电前、中、后段工序应用场景。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活动围绕下游行业智能制造新工艺、新技术开展,依据所处行业特点,建立起有利于保持技术
创新且符合公司业务情况的研发模式。
第一部分是下游行业智能制造新工艺、新技术的前瞻性预研。研发部门通过核心技术平台进行基础研究
,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战略的前沿技术。预研的研发流程主要包括市场分析、立项评审、研发过程
、项目验收、项目发布等。
第二部分是对下游行业智能制造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研发部门通过设计机械解决方案、电气控
制解决方案和软件解决方案,积累沉淀结构标准、电气标准、外观标准、装配调试标准等,能够广泛适用于
新能源领域的工业流程,保障公司在市场上始终具有领先的竞争力。应用研究的研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项
目立项、方案架构设计与评审、方案细化设计、BOM和SOP的制定、验证与优化设计、评审结项等。
2、采购模式
(1)采购类型
①原材料采购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分为机加钣金件、电器元件、成套模块、传动元件、气动元件和其他辅料等。电器元
件、传动元件、气动元件和其他辅料等,由采购部向生产厂家或其代理商直接采购。定制化的机加钣金件和
成套模块,由公司提供技术图纸或者规格要求,供应商按照要求生产。公司的原材料采购需求是订单驱动和
部分物料提前储备。订单驱动采购是指公司按照销售订单的BOM表清单对供应商下达采购需求。提前储备,
一方面是指公司根据安全库存,提前采购用量较大的原料,如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等;另一方面是指公司
针对交付周期较长(如多轴机器人等)、预期价格上涨的物料提前采购备料。
②组装服务采购
为应对生产中出现的临时性、紧急性用工需求,公司将部分技术含量较低、替代性较强的工序(组装服
务)外包给供应商。外包采购模式包括劳务外包和模块外包。劳务外包是直接向供应商采购劳务服务,按照
供应商当月实际提供的人员工时及约定单价进行结算;模块外包是将整机中部分工位外包给供应商,供应商
进行组装,公司按照技术约定进行验收,双方根据验收成果进行结算。
③加工服务采购
公司存在委托加工业务,主要是金属表层处理、线材加工、走丝、极耳压块和热处理等工序。由公司购
入原材料,将委外加工的原材料交于加工商,委外加工完成后收回加工品。
(2)付款政策
公司原材料采购款的付款方式主要为预付、现结、当月结、月结30天、月结60天等,主要采用开具或背
书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银行转账方式支付。
3、生产模式
公司产品主要为定制化的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公司对该类设备的生产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
。根据技术中心制定的BOM和SOP,供应链中心采购物料、博罗子公司生产加工部分零件、装配中心组装调试
产品,预验收通过后发往客户现场,整机调试完成并经客户终验收。同时,公司还为客户提供增值改造服务
。
4、销售模式
公司销售模式全部为直销模式。
(1)销售流程和定价方式
公司的销售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主导合同签订阶段、厂内过程跟进阶段和厂外过程跟进阶段
。公司与客户主要采用协议定价的方式,部分客户采用招投标定价的方式。
(2)结算方式
公司结算方式主要为“客户下单-产品发货-客户验收-质保期结束”的分步收款方式。根据客户的订单
规模、合作历史、商业信用和结算需求,以及双方商业谈判的情况,不同客户的付款条件可能会有所不同。
一般在签署订单时收取预收款、发货阶段收取出机款,合计金额占订单金额40%-60%,验收后合计收取到订
单金额的80%-100%,存在质保金条款的订单或合同,于质保期结束收齐尾款。
(3)营销体系
公司形成较为立体、全面且规划长远的营销体系。由销售部、市场部、项目管理部、中心办组成,分别
主要负责客户维护拓展和订单跟踪、市场推广和新领域拓展、销售前中后资源支持。其中,销售部围绕业务
板块分设各事业部,服务于国内的客户群体。同时,公司结合国际化战略,设立国际销售部,主要负责公司
全产品线的海外业务拓展。公司在境外设立子公司和办事处,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服务和支持。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1行业发展阶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
7),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专用设备制造业(C35)。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决定》、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21〕
207号《“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公司属于国家当前重点支持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当前处于技术创新驱动与全球化拓展的快速成长期。随着《中国制造2025》及“十四
五”规划战略的纵深推进,国家已明确将智能制造定位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方向。近年我国密集出
台《“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
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专项政策,行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数字化、低碳化方向演进
。根据2025年政策导向,行业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着力推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重点支持新能源(锂电、光伏、氢能)、智能仓储、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能升级,
当前已形成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应用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国际层面,《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工业
4.0:从科研到企业落地计划》《英国工业2050战略》《智能服务世界2025》《制造业革新3.0战略实施方案
》等全球主要工业体的战略规划,均将智能制造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国内政策层面同时强调培育国际竞争力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及绿色能源国际合作项目等机制,支持企业以技术输出和海外产能布局实现全球化
发展。
1.2智能制造装备业基本特点及技术门槛
智能制造装备业具有技术更新迭代快、资金密集、产品多领域应用等特点,是技术综合性较强的制造产
业,融合了先进制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综合运用了控制系统设计、传感技术、精密制造技
术、智能识别技术等技术,具备高生产速率、高产品质量和高生产弹性的优势。行业的快速发展要求“智能
制造”向“极限制造”发展,要实现以极限效率、极限品质、极限成本为核心的极限制造,就需要导入新思
路、新角色、新技术,推动极限制造落地。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全球锂电池制造装备行业领先企业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与新能源科技、宁德时代、比亚迪
、国轩高科、欣旺达、广汽等厂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继续拓展和深化与远景动力、长安汽车、力
神、中兴、瑞浦、赣锋、耀宁科技、微宏、三星SDI、LG、正泰、印度Mahindra、SKOn、国电投等海内外知
名客户的战略合作。公司在专注服务锂电池行业龙头客户的同时,积极开拓光伏、氢能、ICT、AI算力及汽
车部品等行业的优质客户,提升在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地位,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锂电及泛半导体设备龙
头。
公司设有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先后荣获30多项国家及省部市级资质和荣誉,包括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国家专利奖(优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广东省制造企业
500强、广东省首批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广东省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第一届惠州
市政府质量奖、惠州数据服务商、广东省智能化锂电池制造装备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智能成套装备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机械
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惠州市综合实力与研发投入双料高新技术企业二十强,惠城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标杆
单位等荣誉奖项。多年来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引领已成为行业名列前茅的设备厂家,获得行业及头部客
户的高度认可,取得一系列合作奖项。
在行业技术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国内外知识产权布局超4000项,并参与了GB/T40571-2021《智
能服务预测性维护通用要求》、GB/T41392-2022《数字化车间可靠性通用要求》、SJ/T11889-2023《锂离子
电池用辊压机》、GB/T43441.1-2023《信息技术数字孪生第1部分:通用要求》、《动力电池数字化车间集
成通用要求》(GB/T43962.1-2024)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规范》(TCI434-2024)等十余项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定。公司主要产品/技术“锂电池热冷压化成容量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动
力电池制芯工艺全自动装配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全自动软包锂电池生产线”、“锂电池激光焊接关键
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经鉴定,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新能源下游行业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中经历深度调整。2023年以来,中国锂电产业出现阶段性及结构
性过剩,但在新行业规范引导下,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将持续开辟应用场景并创造市场增量;光伏领域,
防“内卷式”同质化竞争正凝聚越来越多共识,在供需共涨的背景下,光伏产业增长态势不变,钙钛矿电池
等高效率技术将催生新增设备需求;绿氢产业持续推进,已基本实现国家目标,尽管我国氢能产业在全球多
个环节领先,但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随着政策体系完善和技术突破,氢能作为二次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
的地位不可或缺。新能源行业的技术革新将共同推动高端设备需求升级,行业成长空间明确。
我国仓储物流智能化升级呈现不可逆趋势。国内稳健的经济发展为智能仓储行业的未来奠定了经济与需
求基础,人工成本持续攀升倒逼企业加速智能化改造。智能仓储行业下游应用领域众多,涵盖汽车、医药、
金融等十余个行业,伴随国内企业规模化发展及降本增效需求深化,其应用领域将持续拓展至更多产业领域
,形成具备纵深发展空间的确定性产业方向。
(1)锂电池市场情况
锂电池的下游应用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以及新兴科技领域。新能源汽车是锂电池
最大的应用领域,在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拉动下,2024年中国乘用车市场实现5.5%的零售增速,
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7.6%。2025年1月8日,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出台,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进一
步扩大,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有望保持当前高增的势能,从而提升上游动力锂电需求。2023-2024年动力锂电
行业经历产能退潮,集中表现在规划产能缩减、跨界企业退场、在建产能减缓等。产能退潮情况下,行业供
求回归均衡,2024年下半年产业链价格也止跌筑底。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
1-12月,中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为791.3GWh,累计同比增长28.4%,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累计同
比增长41.5%。未来动力锂电市场增量主要在新技术路线方面:2024年以来头部电池企业和车企接连公布固
态电池量产时间表。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2024年半固态电池已实现7GW级别的出货量。预计2
027年以后,半固态与全固态电池出货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到2035年出货有望超过300GWh。
储能领域方面,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以78.
3GW/184.2GWh首次超越抽水蓄能,同比增幅分别达126.5%和147.5%。政策层面,《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
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场景化产品开发与技术攻关双轮驱动策略,推动装机驱动因素向多元化转变。产业经
济维度上,新型储能已被多个省市纳入重点规划,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的产值目标统计已超过3万亿,战略
性新兴产业地位凸显。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2025年储能新增装机将达到250GWh,电池需求有望超过
400GWh。此外,储能技术正加速与算力经济融合。在国内,数据中心已成为中国第九大能耗行业,“数据中
心+风光+储能”凭借清洁低碳、供电可靠、安全经济优势,正成为破解电力与算力协同难题的关键技术路径
。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预计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于2030年突破300GWh,2024-2030年复合
增长率超过80%,形成储能市场新增长极。
消费锂电市场呈现多维增长格局。核心市场方面,智能手机与笔电两大主力品类持续复苏:据Techinsi
ghts数据,2024年全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5.7%,达到12.18亿部;笔记本电脑市场同步回暖,2
024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2.04亿台,同比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