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526 科前生物 更新日期:2025-09-0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动物防疫技术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兽用生物制品(产品) 4.61亿 94.64 3.24亿 98.92 70.32
其他(产品) 2611.71万 5.36 354.88万 1.08 13.59
─────────────────────────────────────────────────
国内(地区) 4.83亿 99.10 3.25亿 99.24 67.38
其他业务(地区) 438.96万 0.90 248.65万 0.76 56.64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3.46亿 71.06 2.36亿 71.99 68.16
经销模式(销售模式) 1.37亿 28.04 8934.48万 27.25 65.39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438.96万 0.90 248.65万 0.76 56.64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行业) 8.96亿 95.12 5.83亿 97.08 65.07
其他(行业) 4596.76万 4.88 1756.43万 2.92 38.21
─────────────────────────────────────────────────
兽用生物制品(产品) 8.96亿 95.12 5.83亿 97.08 65.07
其他(产品) 4596.76万 4.88 1756.43万 2.92 38.21
─────────────────────────────────────────────────
国内(地区) 9.33亿 99.06 5.94亿 98.90 63.66
其他业务(地区) 887.94万 0.94 659.43万 1.10 74.27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6.42亿 68.13 4.32亿 71.86 67.24
经销模式(销售模式) 2.91亿 30.93 1.62亿 27.04 55.75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887.94万 0.94 659.43万 1.10 74.27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猪用疫苗(产品) 3.51亿 87.59 2.34亿 92.37 66.69
其他(产品) 4118.71万 10.28 2199.55万 8.68 53.40
禽用疫苗(产品) 851.48万 2.13 -267.91万 -1.06 -31.46
─────────────────────────────────────────────────
华东(地区) 9269.50万 23.14 5475.85万 21.62 59.07
华南(地区) 9041.35万 22.57 6275.90万 24.78 69.41
华中(地区) 7042.86万 17.58 4167.80万 16.46 59.18
西南(地区) 5982.39万 14.94 4023.38万 15.89 67.25
西北(地区) 2320.42万 5.79 1550.09万 6.12 66.80
东北(地区) 2279.06万 5.69 1506.10万 5.95 66.08
华北(地区) 2276.38万 5.68 1400.19万 5.53 61.51
其他业务(地区) 1839.08万 4.59 927.56万 3.66 50.44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2.61亿 65.13 1.81亿 71.37 69.29
经销模式(销售模式) 1.21亿 30.28 6324.31万 24.97 52.16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839.08万 4.59 927.56万 3.66 50.44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兽用生物制造行业(行业) 10.27亿 96.51 7.48亿 97.44 72.79
其他业务(行业) 3713.64万 3.49 1960.05万 2.56 52.78
─────────────────────────────────────────────────
猪用疫苗(产品) 9.74亿 91.53 7.21亿 93.92 73.98
其他(产品) 7488.83万 7.04 4098.73万 5.34 54.73
禽用疫苗(产品) 1529.06万 1.44 563.07万 0.73 36.82
─────────────────────────────────────────────────
华东(地区) 2.57亿 24.12 1.86亿 24.22 72.39
华南(地区) 2.13亿 20.02 1.60亿 20.79 74.88
华中(地区) 2.13亿 19.99 1.50亿 19.57 70.56
西南(地区) 1.47亿 13.80 1.10亿 14.38 75.14
华北(地区) 8611.31万 8.09 6438.23万 8.39 74.76
东北(地区) 5822.14万 5.47 3891.82万 5.07 66.85
西北(地区) 5331.09万 5.01 3845.62万 5.01 72.14
其他业务(地区) 3713.64万 3.49 1960.05万 2.56 52.78
─────────────────────────────────────────────────
直销(销售模式) 6.98亿 65.62 5.36亿 69.90 76.80
经销(销售模式) 3.29亿 30.89 2.11亿 27.54 64.29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3713.64万 3.49 1960.05万 2.56 52.7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9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1.36%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11401.11│ 12.10│
│客户二 │ 5390.34│ 5.72│
│客户三 │ 5222.91│ 5.54│
│客户四 │ 4281.29│ 4.55│
│客户五 │ 3252.97│ 3.45│
│合计 │ 29548.62│ 31.36│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5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8.3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1669.04│ 11.80│
│供应商2 │ 1126.76│ 7.96│
│供应商3 │ 956.03│ 6.76│
│供应商4 │ 875.00│ 6.18│
│供应商5 │ 798.20│ 5.64│
│合计 │ 5425.03│ 38.3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动物防疫技术服务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产品是非
国家强制免疫猪用疫苗和禽用疫苗。公司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技术队伍,在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制品领域
的产业化应用研究中取得了较强的领先优势,并在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微生物基因工程、抗原高效表达、病
毒悬浮培养、细菌高密度发酵、抗原浓缩纯化、佐剂与保护剂、多联/多价疫苗、快速诊断与临床服务等多
个领域形成显著优势。目前公司可生产80个兽用生物制品类产品,是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内产品种类最为
丰富的企业之一。近年来公司不断拓展产业链布局,致力于开发和生产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动物生物制品产
品,并在禽用疫苗、宠物疫苗、诊断试剂等领域完成了产品布局。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始终坚持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通过持续研发,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公司建立
了一支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成功践行“以技术拉动销售、以服务促进销售”的营销策略。
经过多年的探索,公司已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通过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基层养
猪户的销售网络获得第一手的疫病流行病学信息,利用领先的研发平台和研发队伍持续攻坚研发新产品,用
新产品推动公司收入增长并保持销售较高毛利率的盈利模式,从而使公司处于市场前沿、创新前沿,保持持
续而稳定的盈利能力。
2、采购模式
公司根据行业特点及自身情况,设立了专门的采购部门,并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和GMP规范的相关要求制
定了《采购管理办法》、《供应商管理制度》等制度,对采购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
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血清、佐剂、培养基、塑料瓶和胶塞等,规范的采购制度,保证了公司供应
链的稳定可靠。此外,为保证采购业务的顺利实施,公司制定了《供应商管理制度》,以实现对供应商的合
理选择和科学管理。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安全库存”相结合的生产模式。生产部门根据销售部门的销售目标,并结合
公司实际的生产能力、销售情况、疫病季节性防控需求等制定生产计划,并下达生产车间组织生产。同时,
公司会综合考虑疫病季节性防控需求,生产、检验所需时间等因素,合理安排生产和确保安全库存。
公司生产过程严格按照国家兽药GMP规范与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对原辅料、生产设备维护、生产过程
的关键节点等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处于可控状态,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销+经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1)直销模式
直销模式下,对于规模较大的生猪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公司一般采取直销的销售模式。公司直销客户的
选取标准一般为母猪存栏量5000头以上的企业。公司的直销客户在签订合作协议前一般需要履行招投标程序
,公司与直销客户签订的协议有效期按照客户的招投标周期或商业谈判结果进行确定。
(2)经销模式
公司与兽药经营企业通过经销模式进行合作,公司对经销商实行买断式销售。公司选择经销商时主要考
虑其在销售区域内的市场影响力、营销渠道、专业的业务团队和技术服务能力,候选经销商需由区域销售部
的区域经理考察后方能确定合作。确定合作的经销商需要和公司签订年度合作框架合同,合同中对产品范围
、经销区域、价格机制、销售任务、违约责任、售后服务等内容进行约定。
公司对于经销商一般是采取先款后货的销售方式,但对于极少数合作时间较长、信誉较好、规模较大的
经销商,经区域销售部经理审核,并经公司管理层批准后,可以给予适当的信用期。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公司所处的行业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2023年修订),公司所处行业为医药制造业,
细分子行业为兽用药品制造业(代码275)。
(2)行业市场规模、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进程不断加快,疫病防控风险加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对
于动物疫病的防治日益重视,推动了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兽药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177家兽用生物制品企业,共拥有2128个有效
的产品批准文号,从业人员2.35万人。2023年,全行业实现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162.76亿元,完成生产总值
176.67亿元,毛利93.52亿元,平均毛利率57.46%,资产总额597.75亿元。2018-2023年,我国兽用生物制品
的销售规模由132.92亿元增长至162.7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3%,反映了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市场
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尤其是兽用疫苗等主要应用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畜禽,如猪、牛、鸡等。2023年兽用
生物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按动物品种分类,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为64.02亿元,占比39.33%;猪用生物制品
销售额为71.54亿元,占比43.95%;牛、羊用生物制品销售额为22.52亿元,占比13.84%。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保持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36619万头
,同比增加224万头,增长0.6%;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42447万头,同比增加914万头,增长2.2%
。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同比增加5万头,增长0.1%。
(3)行业发展格局
①国内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集中度较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出台的大中小微企业划分标准,截至2023年底,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共有大型
企业27家,占比为15.25%;中型企业78家,占比为44.07%;小型企业72家,占比为40.68%;无微型企业。随
着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不断发展,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在企业规模、产品数量、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取得优
势,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2023年,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兽用生物制品企业销售总额为73.57亿元,
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例为45.2%。
②兽用疫苗是兽用生物制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兽用疫苗是我国兽用生物制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至今,兽用疫苗销售额占兽用生物制品销售额
的比例均超过85%。我国的兽用疫苗主要以猪用疫苗和禽用疫苗为主。2023年,猪用疫苗和禽用疫苗销售额
合计为130.24亿元,占兽用疫苗总销售额的83.84%。
③非强免品种增速加快
目前,我国兽用生物制品按针对的疫病防控是否属于国家强制免疫,可以分为强制免疫疫苗和非强制免
疫疫苗。根据中国兽药协会的统计数据,非强制免疫兽用生物制品市场增长明显快于国家强制免疫兽用生物
制品。2015年后,非强制免疫兽用生物制品市场占比逐步提高,由2015年40%提升至2023年68.18%。
④下游集中度提升,对动保企业综合能力提出新要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趋势,动保行业竞争将会加剧。随着生猪养殖行业集
中度不断提升,动保企业中同质化程度高、产能过剩的产品价格竞争激烈,缺少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逐步被
淘汰,行业内大型企业的规模效应及品牌效应会越发突显。同时,动保企业不仅要在产品端迭代更新,还要
在养殖客户需求响应、免疫服务、疫情处置等方面不断完善服务方案,做到防疫前、防疫中、防疫后的全链
条服务,养殖企业对动保需求已从单一产品转变为“产品+服务+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需求,研发能力、创
新能力及行业整合能力将是动保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⑤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产学研的结合将更加紧密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2009年至2023年动保行业研发投入从4.44亿元增加到20.11亿元,研发占销售额比
重从8.57%增加到12.4%。人员方面,动保企业研发人员中的硕士、博士人数占比也逐步提升,2023年硕士占
比12.5%,博士占比1.6%。
在兽用生物制品的产业化运作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研发已经成为了行业的主流模式,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共享研发成果。合作研发模式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承担流行病学和致病
机理研究、菌毒株分离鉴定等前期的基础性研究;企业则专注于产业化应用研究、生产工艺研究和临床试验
等中后期应用研究。合作研发模式有显著的资源共享优势,将有效实现研发成果的双向转化,显著提升成果
转化效率,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
未来随着兽用生物制品创新研究的投入进一步加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发展的合作将更加
紧密,产学研协同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凸显,具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背景
的企业将会获得技术先发优势,赢得更好的发展先机。
(4)行业技术门槛
兽用生物制品行业具有资金壁垒高、技术壁垒高、人才壁垒高、审核严格等行业特点,对行业监管、研
发人才和研发创新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法律监管严格
生物制品行业监管严格,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具有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当前我国兽用疫苗行业监管
体制主要包括国家强制免疫制度、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新兽药注册管理办法、
兽药生产许可证制度、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管理办法、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验收制度、新兽药研制管理
办法、兽药经营监管体制等。新版兽药GMP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行业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将逐步退出,
加速优胜劣汰。按照新版兽药GMP要求,疫苗生产企业的生产车间改造与生产设备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生产经营成本将增加,部分企业经营会更加困难。目前,公司所有生产线均已经顺利通过新版兽药GMP(202
0版)验收,进一步突出了企业优势。
2)产品研发周期长
生物制品研发需要覆盖预防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等专业背景的高水
平研发团队。生物制品研发投入周期长、成本高,需要稳定的高水平队伍和充足的人才储备。不同动物传染
病具有其本身特性,相关研发人员需要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结构。我国兽用疫苗研制实行注册制,新兽药从
立项研究到获得新兽药证书、生产文号通常需要5至10年。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构建了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动物防疫技术服务全产业链,完成
了涵盖畜用疫苗、禽用疫苗、宠物疫苗等领域的产品布局,成为国内兽用生物制品行业的领先企业。
2018年-2023年,公司在国内非国家强制免疫兽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收入排名第二、在非国家强制免疫
猪用生物制品市场销售收入排名第一,其中2016年-2023年猪伪狂犬疫苗市场份额连续八年排名第一,猪支
原体肺炎疫苗和猪胃肠炎、腹泻二联疫苗市场份额均连续五年国内排名第一。
近年来,公司研发模式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研发模式,通过广泛和深入基层的
销售网络获得最新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的信息,利用领先的研发平台和研发队伍持续研发新产品,使公司保
持持续而稳定的盈利能力。公司也将坚持以创新引领企业发展,通过持续研发,在巩固现有产品的基础上持
续进行产品升级的同时,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当下,中国养殖行业正处于“规模化、集约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头部养殖企业通过一系列资源整
合,迅速构建起集约化生产体系,这种变革对上游动保行业提出了全新且严苛的产品及服务需求。随着智能
化、集约化水平的提升,缺少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将逐步被淘汰,行业内大型企业的规模效应及品牌效应会
越发突显。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与全体员工团结一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729.07万元,
同比增加21.6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1989.63万元,同比增加44.09%。
(一)以创新为先导,推动新产品研制,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核心技术,打造技术“护城河”,有力保障了公司高效的产品创新
产出。2025年上半年,获得以国家一类新药“牛支原体活疫苗(HB150株)”为代表的4项新兽药注册证书,
其中猪用疫苗包含猪瘟、猪伪狂犬病二联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丁型冠状病毒感染三
联灭活疫苗共计2项;禽用疫苗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H9亚型)四联灭活
疫苗1项。此外,副猪嗜血杆菌Apd蛋白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与小反刍兽疫病毒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获
得改良型新药。
禽用疫苗方面,鸡新城疫、禽流感(H9亚型)、传染性法氏囊病、禽腺病毒病(I群,4型)四联灭活疫
苗正在进行复核检验;新城疫(基因Ⅶ型)、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悬浮培养)、鸡滑液囊支原
体活疫苗均已通过初审;鸡传染性鼻炎(A型+B型+C型,重组蛋白)、鸡滑液支原体、鸡毒支原体三联灭活疫
苗(HB03株+HB15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
宠物用产品方面,猫鼻气管炎、杯状病毒病、泛白细胞减少症三联灭活疫苗已提交注册材料;猫鼻气管
炎活疫苗(WH-R株)已获得临床批件;犬、猫狂犬病灭活疫苗(SAD-tOG株)目前正在临床试验;猫细小病
毒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已通过复核检验;猫杯状病毒胶体金检测试纸条已通过初审。
此外,公司积极布局反刍动物疫苗,拓展牛羊疫苗产品线,在奶牛和肉牛市场构建核心竞争力,提升公
司多元化经营能力。报告期内,牛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山羊痘活疫苗已获得生产文号,牛羊呼吸道疾病多联
多价基因工程疫苗、梭菌类多联多价亚单位疫苗和腹泻系统疾病多联多价疫苗实验室研究进展顺利,如以高
效CHO真核表达系统构建牛病毒性腹泻、牛鼻气管炎病毒二联亚单位疫苗、羊包虫亚单位疫苗;以高效大肠
杆菌表达系统构建羊三联四防亚单位疫苗。
(二)以构建新型研发平台为支撑,推动公司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
报告期内,为进一步加快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公司加快新型生物制品研发与创制平台的建设,有力
保障了公司抢占行业创新高地。公司持续加大CHO、杆状病毒载体和酵母高效表达平台的建设,为后续新型
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初步建立了mRNA疫苗和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平台,为后续mRNA疫苗和新型
基因载体疫苗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布局了新型佐剂和递送系统的技术创新,开展了新型疫苗接种途径创
新研究,探索无针注射等新型给药方式,这些非侵入性或微创式免疫将显著减少接种动物应激并极大简化接
种过程。
(三)持续开展工艺技术的研发及升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报告期内,公司疫苗生产工艺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传统的分段式生产方式逐步被连续制造等先进工艺
取代,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减少了交叉污染的风险。公司核心工艺技术如大型生物反应器
全悬浮无血清培养技术、载体悬浮培养及放大技术、大型发酵罐细菌高密度发酵技术和抗原大规模高效纯化
技术等多个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进一步得到完善与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实现了基因工程亚单位抗原20
00L发酵罐高密度发酵、纯化及内毒素去除工艺,抗原表达量、纯度、内毒素去除率均较之前显著提高;攻
克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丁型冠状病毒2500L大型反应器全悬浮无血清培养工艺,抗原含量
高且稳定;完善了猪伪狂犬病毒5500L大型反应器全悬浮低血清培养工艺,血清使用量大幅下降,在保证产
品有效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安全性;升级了宠物疫苗的抗原纯化工艺,在保证免疫效果的前提下,大幅降低了
对动物的应激;在疫苗的包装阶段,引进了自动装箱码垛机器人,可有效降低人员差错、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这些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后,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及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四)坚持客户导向,创新营销服务策略,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公司继续深化精准营销策略,针对不同养殖规模的客户分别制定了开发策略:对于大型养殖集团,采取
一对一的精准服务,开展客户生产技术研讨会,探讨疾病的防控及净化等养猪健康生产关键性问题,同时为
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开展了驻场技术服务,加强现场的技术指导;对于中型养猪场,开展“一户一册一方案
”战略合作技术交流和平台共建共享合作,通过组织以“健康养猪、提质增效”为主题的行业技术论坛、闭
门交流会议、猪场团队内训等一系列工作,开展核心客户游学考察交流会,发挥服务团队“六大博士”技术
优势,解决核心大客户的痛点,增强了客户的粘性;对于小型养殖户(存栏母猪500头以下),广泛布局渠
道经销商,开展“仔猪四种疫苗”和“母猪八大疫病”主题活动,营销和服务工作进一步下沉到乡镇,密集
召开技术推广会议,提升了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五)开辟新业务,赋能公司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作为饲用蛋白主要来源的大豆对外依存度常年高于80%,开辟新型饲用蛋白源已经成为国家
战略。近年来,公司紧紧围绕国家饲用蛋白减量替代重大战略,与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
室开展紧密合作,在利用黑水虻与微生物联合转化畜禽粪便及餐余垃圾生产昆虫蛋白领域,进行了规模化养
殖工艺、自动化养殖设备的研制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黑水虻规模化转化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系统解决方案,
为后期完善与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六)开创AI智能先河,驱动新型疫苗设计与开发
2025年,公司继续打造AI合成生物学创新平台,构建了动物疫苗研发、生产与应用的全链条平台;从病
原数据库构建,AI算力,疫苗靶点识别与抗原设计,动物实验验证到疫苗注册、构建了完整的、内部协同的
创新生态。一方面利用AI深度学习模型提升动物疫苗设计、生产工艺优化;另一方面利用动保行业大规模的
数据生成能力,使AI大模型持续优化,将疫苗研发的复杂生物学过程转化为可量化、可分析的数字指标,提
升产品开发效率。报告期内,公司通过AI辅助进行疫苗设计,显著提升了产品研发效率,多个产品研发取得
较大进展。公司运用AI分析各个疫苗的生产参数并建立模型,探索与生产效率相关的核心因素、并进行了针
对性的改进,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在研发创新、产业化应用、人才建设、产品质量、营销渠道、生产工艺、市场
声誉等方面建立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1、持续的研发创新优势
(1)创新的研发成果
公司建立了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并在兽用生物制品领域取得了众多技术成果。截
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57项新兽药注册证书,已获得93件国家发明专利,其中公司独有发明专利70件,
与华中农大等单位共有专利23件。
公司共获得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
(2)领先的科技创新平台
公司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基于公司已建立起高水平的研发
中心和完备的科技创新平台,2015年9月,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公司设立博
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9月,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科技厅等6个政府部门将公司认定为湖北省企业技术中
心;2017年5月,湖北省科技厅将公司认定为湖北省动物生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7年10月,湖北省
发改委将公司认定为动物生物制剂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2018年1月,农业农村部将公司牵头建设实验室认
定为农业部动物生物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对实验室进行优化重组,重新遴选布局
,该实验室再次入围;2019年12月,公司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20年12月,湖
北省科技厅将公司研发中心认定为湖北省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创新中心。此外,2013年10月,湖北省科技厅认
定公司与华中农大共同建立湖北省校企共建动物生物制品研发中心。
(3)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计划项目
公司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计划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国家
科技支撑计划3项、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5项、湖北省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重大专项1项。2025年二
季度,公司牵头主持承担湖北省重大科技项目“昆虫替代蛋白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湖北省农业微生物产
业发展重大专项“家畜重要疫病新型疫苗创制”。
2、高效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机制
公司建立了自主研发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的科研体系,与华中农大、哈兽研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
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合作研发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主要负责前期基础性研究,公司除了参
与前期基础性研究,主要负责中试研究及后期临床和产业化研究。目前,公司已通过该合作模式将多项基础
技术成果转化为可实际应用的产品,满足了养殖企业对动物疫病防疫的需求,实现了公司经营业绩的高速增
长。
公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的技术优势,提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效率
,加速公司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