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529 豪森智能 更新日期:2025-09-0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智能生产线的规划、研发、设计、装配、调试集成、销售、服务和交钥匙工程等。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 2.89亿 34.28 4197.51万 32.56 14.53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产品) 2.64亿 31.30 2449.78万 19.01 9.29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产品) 1.70亿 20.13 3985.15万 30.92 23.49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产品) 7962.24万 9.45 1256.79万 9.75 15.78
其他(产品) 3184.34万 3.78 903.84万 7.01 28.38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线(产品) 560.03万 0.66 19.42万 0.15 3.47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 336.31万 0.40 77.52万 0.60 23.05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行业) 18.07亿 99.93 3.72亿 99.80 20.61
其他业务(行业) 133.16万 0.07 74.64万 0.20 56.06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产品) 5.84亿 32.31 1.23亿 32.94 21.04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 4.78亿 26.40 9473.08万 25.38 19.84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产品) 4.28亿 23.64 9776.71万 26.20 22.87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线(产品) 1.92亿 10.62 3356.66万 8.99 17.47
其他(产品) 5972.66万 3.30 1094.00万 2.93 18.32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产品) 5874.19万 3.25 1148.28万 3.08 19.55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 863.90万 0.48 178.26万 0.48 20.63
─────────────────────────────────────────────────
国内(地区) 14.45亿 79.89 2.85亿 76.41 19.74
国外(地区) 3.62亿 20.03 8728.84万 23.39 24.09
其他业务(地区) 133.16万 0.07 74.64万 0.20 56.06
─────────────────────────────────────────────────
直销(销售模式) 18.07亿 99.93 3.72亿 99.80 20.61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33.16万 0.07 74.64万 0.20 56.06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产品) 5.33亿 54.62 1.15亿 49.80 21.59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 1.92亿 19.64 4630.27万 20.03 24.14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产品) 1.79亿 18.37 5510.63万 23.83 30.73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产品) 3444.70万 3.53 890.71万 3.85 25.86
其他(产品) 1960.54万 2.01 251.72万 1.09 12.84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线(产品) 1132.79万 1.16 160.91万 0.70 14.20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 538.54万 0.55 34.44万 0.15 6.39
其他业务(产品) 127.07万 0.13 --- --- ---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行业) 20.05亿 99.94 5.60亿 99.88 27.93
其他业务(行业) 114.49万 0.06 64.54万 0.12 56.37
─────────────────────────────────────────────────
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 5.21亿 25.98 1.17亿 20.86 22.43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产品) 5.14亿 25.64 1.72亿 30.61 33.36
发动机智能装配线(产品) 4.51亿 22.50 1.18亿 21.03 26.11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备线(产品) 2.42亿 12.06 7921.32万 14.13 32.74
变速箱智能装配线(产品) 2.04亿 10.16 5136.93万 9.16 25.21
其他(产品) 5720.09万 2.85 1854.34万 3.31 32.42
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产品) 1626.27万 0.81 506.37万 0.90 31.14
─────────────────────────────────────────────────
国内(地区) 19.08亿 95.11 5.34亿 95.34 28.01
国外(地区) 9704.08万 4.84 2545.77万 4.54 26.23
其他业务(地区) 114.49万 0.06 64.54万 0.12 56.37
─────────────────────────────────────────────────
直销(销售模式) 20.05亿 99.94 5.60亿 99.88 27.93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14.49万 0.06 64.54万 0.12 56.37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8.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4.67%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30465.99│ 16.86│
│第二名 │ 16216.97│ 8.97│
│第三名 │ 13652.03│ 7.55│
│第四名 │ 10224.72│ 5.66│
│第五名 │ 10179.23│ 5.63│
│合计 │ 80738.94│ 44.67│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5.3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9.0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20922.91│ 11.35│
│第二名 │ 11698.70│ 6.34│
│第三名 │ 8233.87│ 4.47│
│第四名 │ 6398.21│ 3.47│
│第五名 │ 6343.87│ 3.44│
│合计 │ 53597.56│ 29.0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及市场地位情况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公司主营业务所处行业为“高端装备制造
产业”中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公司是一家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设备集成供应商,主要产品覆盖传统燃油
车和新能源汽车,所处行业细分领域为汽车智能装备制造业。公司主要产品为传统燃油汽车动力总成部件(
发动机、变速箱)和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部件(电池、电机、混合动力总成)装配或生产的智能产线,主要
应用于汽车制造总装工艺。
1.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1)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看好欧洲电动化趋势重启
据RhoMotion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10万辆,同比增长28%,其中中国市场销量550
万辆,同比增长32%,欧洲市场销量200万辆,同比增长26%,北美市场销量90万辆,同比增长3%,世界其他
地区销量70万辆,同比增长40%。报告期内,美国总统签署“对等关税”行政令,税种、税率发生多次变化
,对全球贸易,尤其是汽车产业链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剧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但是智能化及电动
化为长期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全球新能源市场仍有广阔成长空间。
报告期内,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出现明显修复,欧盟议会投票通过碳排放考核修正案,碳排放考核目标
改为考核2025-2027年三年的平均值。为应对即将收紧的考核要求,叠加各车企陆续推出新一代纯电平台,
有望持续带来新增资本开支,拉动设备市场增长。
受益于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的优势,中国设备供应商在技术及产品上具有先发优势。公司
依托于与欧美系客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响应欧美系客户在海外市场的新能源追赶需求,已承接沃尔沃、
采埃孚、康明斯、斯特兰蒂斯等多个海外订单。同时,公司跟随中国自主品牌脚步逐步走向全球,已陆续承
接包括比亚迪、长城等多家自主品牌的海外订单。
(2)国内汽车行业反内卷有望持续落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国内汽车行业价格战竞争激烈,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位运行,加剧行业内卷,并向产业链不断
传导。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纳入国家战略,汽车行业为重点治理领域。2025
年6月,多家重点汽车企业陆续发声,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明确限制恶性
降价,并承诺向上游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7月,中央政府集中召开会议部署推进规范新能源汽车产
业竞争秩序工作,汽车领域“反内卷”具体措施有望落地。在政策推动下,行业恶性竞争有望不断缓解,帮
助汽车产业链中小企业持续改善现金流,推动行业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3)具身智能、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加速发展
报告期内,固态电池产业在技术突破、政策支持和产业化进程上取得显著进展。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
业推出硫化物固态电池中试线;宝马全球首辆全固态电池测试车(BMWi7)启动路测,采用硫化物电解质,
能量密度390Wh/kg;工信部投入6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全固态电池研发,2025年4月发布《全固态电池判定方
法》标准;国内多地(如内蒙古、四川)落地百亿级固态电池项目,新技术迭代有望拉动新一轮资本开支。
报告期内,具身智能、固态电池等新技术得到加速发展,逐步开启商业化落地。Figure02已在宝马汽车
工厂装配线连续20小时轮班作业;优必选WalkerS进入比亚迪、吉利等多座制造业工厂。随着工业场景开启
测试及开发验证,各厂商不断积累有效数据,有望提升大脑模型和运动控制算法的训练和迭代进度,加速人
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新动能。
公司在与客户技术交流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客户对于具身智能设备的需求,以及相应技术应用将对公司现
有主营业务可能产生的颠覆性影响,于是制定向智能化转型的长期战略布局,确定在具身智能领域进行长期
持续投入与自主研发。同时,公司致力于搭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已与智元、乐聚、浙江人形等头部机器
人本体厂商,大连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东北大学、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创耀科技、蓝芯
、节卡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及多家头部车企展开合作及联合开发工作,推动具身智能设备在工业场景落地,
目前公司已与多家汽车行业客户在多个工位进行联合开发。
目前,公司根据历史项目经验及对工艺的深刻理解,已梳理40余个适合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工业生产场景
。公司认为基于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设备目前的运控、交互及智能水平,应从环境任务结构化程度较高、
工艺及精度要求更低的简单柔性工位如上下料、螺栓预拧、零件转运等切入,渐次推进。目前公司结合主营
业务发展积淀,逐步对拧紧、涂胶、测漏、搬运、分拣、焊接等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专用人形机器人,如拧紧
人形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形机器人等进行开发,并推动产品完善及标准化。未来随具身智能设备感知水平、
智能水平、运动控制等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公司有望推动相关产品向汽车其他生产制造环节及其他工业生产
制造场景进行推广泛化。
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用于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的人形机器人组装装配工艺及设备”和“一
种人形机器人的测试设备及工艺”两项专利成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获批“发明专利授权”,公司与
河海大学联合申报的“一种高集成的多模态气动软体机器人”项目斩获第5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持续
推动技术发展、行业进步。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情况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汽车行业动力总成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获得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的广泛认可,公
司的主要客户包括特斯拉、福特、通用、康明斯、北京奔驰、沃尔沃、斯特兰蒂斯、宝马、丰田、比亚迪、
理想、小鹏、上汽、一汽、广汽等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
依托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丰富的研发设计经验以及对下游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公司可为传统燃油车
和新能源汽车客户提供高精度、高效率、高柔性、高稳定性的动力总成核心部件智能生产线,在行业内形成
较强的技术竞争优势。此外,相比国际厂商,公司在本地化服务、及时响应速度、性价比及新能源技术与项
目经验等方面也更具优势,是国内少数可以与柯马、蒂森克虏伯、日本平田和ABB等国际龙头厂商在高端市
场展开直接竞争的企业。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的产品主要包含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物料流硬件装备)和生产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数据流软
件系统)。智能化产线与智能装备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和传统燃油车领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
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和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
智能生产线等;在传统燃油车领域,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1.新能源领域业务
(1)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
公司动力锂电池智能生产线主要包括动力锂电池模组PACK生产线、电芯绝缘喷涂产线、电芯测试设备及
智能仓储物流生产线。目前公司的锂电池智能生产线形成了对圆柱、刀片、方形、软包电池的全覆盖,对CT
M、MTP、CTP、LCTP、CTC、CTB等不同电池集成方式的装配技术的全覆盖,可以满足锂电池全领域、固态电
池、钠离子电池的模组PACK产线工艺需求,具有产品类型全面、技术先进、交付周期短的优势。公司目前列
属锂电模组PACK智能生产线领域第一梯队。
凭借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公司获得了行业主流客户的广泛认可。公司锂电池智能生产及物
流线产品已经获取沃尔沃、比亚迪、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华晨宝马、长安汽车等整车制造厂商和孚能科技
、亿纬锂能等电池厂商的订单。
(2)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
驱动电机智能生产线包括定子生产线、转子生产线以及将定子、转子及减速箱、电机控制器等100~400
种零件按驱动电机产品工艺流程顺序完成装配制造的作业流水线。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提供扁线电机定子线
、转子线、合装线以及测试线整体解决方案的设备供应商,在价值量最大、技术最复杂的扁线电机定子装配
线领域具有突出的技术优势。
公司已率先实现X-pin电机、MiniU-pin电机、10层扁线电机、800V高压电机、油冷电机等不同技术方向
上的技术突破。公司已进行轴向电机装备技术储备,持续走在行业技术前列。目前,公司扁线电机智能生产
线在专有技术、产品性能、交付经验等方面均已达世界领先水平,逐步实现高端装备的进口替代,并进一步
走向全球市场,获得多条最终交付地在日本、美国的新客户订单,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国际认可度与在电机领
域的竞争力。
公司通过长期与客户联动合作,抓住新能源汽车厂商正在由外采电控模块向自建电控产能进行转变的趋
势性机会,适时推出电控智能装配线的新产品,并获得头部客户订单。
目前公司已获得斯特兰蒂斯、上汽通用、沃尔沃、长安福特、吉利、索恩格、舜驱、小鹏、理想、印度
马恒达和越南VinFast等客户认可,积累了良好的行业影响力。
(3)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
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是将混合动力发动机和混合动力变速箱按顺序装配的作业流水线,随着新能源
汽车技术的发展,在传统燃油汽车动力总成的基础之上发展出混合动力总成,成为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的关
键核心部件,其装配技术和装配线与传统动力总成相比更加复杂。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包括混合动力发
动机智能装配线和混合动力变速箱智能装配线。
公司混合动力总成智能装配线承接原有在传统燃油车发动机、变速箱智能装配线技术经验,在行业内具
有突出优势,技术成熟度高,产品稳定性好,在国内主要发展高端市场,是国内少有的可以与各国际工业巨
头展开直接竞争的设备供应商。报告期内,欧美市场混动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有望拉动欧美市场对混动的资
本开支,公司历史已承接包括赛力斯、上汽通用、长安福特、理想汽车、一汽等客户订单,交付经验丰富,
在欧美混动新增投资中具备更高的综合竞争力。
(4)氢燃料电池智能生产线
公司的氢燃料电池智能产线可划分为燃料电池MEA/GDL生产线、燃料电池双极板生产线、燃料电池电堆
生产线、燃料电池发动机生产线以及燃料电堆/系统测试台。公司可实现从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组装产线、
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生产装备到可追溯参数与质量的测试台架的全面布局。公司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电堆
自动堆叠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良率以及减少产线人力成本,在堆叠效率、精准度、产品性
能稳定性上均具有明显优势。
公司布局氢燃料电池智能产线较早,持续获得头部客户订单,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及产品交付优势。在国
内已经受到国电投、捷氢科技、潍柴动力、氢蓝时代等氢燃料电池先行企业的认可,在国外,公司已经获得
世界领先的氢燃料电池龙头公司加拿大巴拉德的订单。在氢燃料电池生产线工艺规划、工位设备研发制造方
面,公司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2.传统能源业务
公司传统能源业务产品主要包括发动机智能装配线、变速箱智能装配线。公司在发动机、变速箱装配线
领域起步较早,借助不断积累的技术优势,在行业内具有先发优势,技术成熟度高,产品稳定性好,在国内
主要发展高端市场及技术更为复杂的商用车市场,客户包括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大众汽车、中国重汽、上
汽通用、康明斯、卡特彼勒、潍柴动力等客户。
3.其他智能装备
公司产品还包括具身智能设备业务、缓速器装配线、缓速器测试台等其他智能装备。
公司可提供具身智能设备业务,包括人形机器人、自主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及其
应用解决方案、智能装配及测试设备等,此项业务为公司基于主营业务经营及战略发展需要综合考量后新增
的重要业务。具身智能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核心区别为以自感知、自决策、自学习替代既定编程的固
定操作,具备更高的柔性化、智能化水平,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有望逐步渗透替代产线中的手动工位、半
自动化工位,直至将传统流水线式大批量生产方式颠覆为以具身智能工作站为核心,以自主移动机器人完成
智能调度的柔性化生产系统,带来工业生产制造新的范式变革。
4.智能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
公司20余年为汽车行业提供咨询服务、大规模自动化生产设备、信息化系统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历史服
务客户均为奔驰、宝马、通用等顶级车厂,积累了诸多对汽车行业研发、生产、运维、管理全流程的观察、
经验与数据,公司也从单机设备厂商成长为国内动力总成领域装备制造业龙头,积累了大量的制造业研发、
生产、管理经验。
公司子公司豪森软件及豪森智源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定制化为宗旨,研发出满足国内特定环境
下工业企业所需求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多种实现AI与场景相融合的软件产品,如HSPLM生命周期管理系统、H
SMOM制造运行管理平台、HS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HS智能化设计系统,助力客户进行产品研发、生产制造
、运营维护及内部管理。
(三)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通过为客户提供汽车生产制造“软硬结合”一体化的制造解决方案、智能化产线及设备和软件产品
与服务,获得营业收入及利润。
2.销售及定价模式
公司面对的客户主要为汽车整车厂商和动力总成厂商及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核心部件厂商。公司主
要通过公开招投标和客户议标的方式获得项目订单,与客户签订合同后,按照客户要求和合同条款为客户设
计、制造智能生产线。
公司分别在美国、印度、德国、匈牙利设立了海外子公司,采取独立经营或与母公司协同经营的方式开
拓客户市场。豪森智源、豪森软件子公司设立有独立的经营团队负责生产制造软件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经营。
3.研发模式
公司产品主要为非标定制化产品,需结合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公司研发方向结
合行业技术发展需求与自身业务需求,一方面通过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对工艺技术的深入理解不断自主立项投
入研发,另一方面在执行客户项目的过程中,结合项目需求进行研发。
豪森智能研究院统筹集团研发工作,打造“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以形
成行业领先的研究中心为长期发展目标。该研究院聚焦于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颠覆性技术
等的研究与应用,全面构建涵盖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工业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制造与数
智化核心技术矩阵。
4.生产模式
公司的产品主要为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智能生产线,属于非标定制化产品。公司项目管理部针对客户的每
个项目订单实施项目管理,通过公司自研的HSPLM对智能装备研发设计环节进行计划、质量、物料等领域进
行管理,运用公司自研的ERP信息系统对生产制造环节进行资源配置、对计划工期等领域进行管理。实现全
程追踪项目的进度和执行情况,并由质量管理部控制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对每个具体项目,公司计划管理部将根据合同条款制定项目总计划,由各个项目执行部门人员组成的项
目组执行项目计划。项目组将项目计划按时间节点确认作业计划,将项目计划分解至项目组各个模块的团队
乃至各个项目组员工。
5.采购模式
公司根据承接项目订单和生产安排的情况制定采购计划,采购计划根据项目需求节点和供货周期制定。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外购件和定制加工件。
对外购件的采购,采购部根据采购计划编制采购订单,经过询比价流程确定供应商和采购价格,签订采
购合同进而进入供货流程;对于定制加工件的采购,采购部根据生产所需加工件的定制图纸向定制加工件供
应商定制采购,通过比较加工价格、工期并确认加工厂商按图纸和工艺要求加工的能力确定厂商,签订采购
合同后持续追踪外协件的加工进度,最终完成入库。此外,公司部分加工工艺需要通过外协厂商处理,主要
为金属表面处理和热处理等,公司综合考量供应商的生产加工能力和运输距离等选择合适的外协处理厂商。
为了确保采购活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公司建立了完善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形成了供应商考核制度和供
应商综合评估体系,定期更新合格供应商名册。对于外购件和外协件,公司均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检验程序和
质量问题处理程序,确保供应商的供货质量。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秉承“用卓越的产品与服务造福人类社会”的企业使命,立足于“为满足全球制造
业精益、高效、柔性作业需求,通过不断提供高品质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使公司成为客
户最信赖的服务商”,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总体经营情况如下:
(一)主要经营业绩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290.47万元,同比减少13.6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5,080.30
万元,同比减少1,600.9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262.11万元。主要
原因如下:
1、营收规模、销售毛利率下滑:公司产品系定制化非标智能生产线和智能装备项目,不同项目在实施
难度、技术方案、客户要求等诸多方面原因存在差异,因此在手订单转化为收入的时点存在不确定性,报告
期内完成验收项目总规模下降,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规模略有下滑。
汽车销售市场竞争加剧,降价压力向产业链上游传导、传统车企资本开支降低、装备制造行业产能集中
扩张投放,加剧竞争,订单盈利空间受限,项目实施成本占比增加,销售毛利率下滑。
2、计提资产减值损失金额较大:部分海外项目由于受签证、当地法律法规等反面因素限制,同时项目
实施过程中因客户需求变动而产生多项增补,物料成本增加、生产制造周期拉长,造成项目成本较高,计提
的资产减值损失较多。
3、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金额较大: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及下游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的应收账
款余额增长较多,账龄延长,报告期内计提信用减值损失金额较大。客户的回款情况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既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受到客户所生产产品在市场的销售对其现金流量的影响,同时也与客户的自身
效率相关,因此客户的回款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已采取多项举措,长期监控应收账款催款工作,不断加强应
收款项管理,重点控制项目回款风险。
(二)研发投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核心技术能力的积累与研发,研发费用达6,127.4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27
%。大量的研发投入形成的核心技术成果通过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方式进行保护。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73件,授权软件著作权217件。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获得授权专利18件,授权软
件著作权4件。
豪森智能研究院紧抓行业发展趋势,自主研发“一种用于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的人形机器人组装装配工
艺及设备”和“一种人形机器人的测试设备及工艺”两项专利技术,并已转化应用至多个与国际知名汽车企
业的联合研发项目中。公司与河海大学联合申报的“一种高集成的多模态气动软体机器人”项目斩获第50届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该机器人创新性地采用气驱动原理,将控制系统高度集成在机器人本体,同时融合
折纸可变形结构。通过精密算法,控制系统能够精准协调轮腿、变形单元及电磁铁,赋予机器人蠕动、翻滚
等多种运动模式及其组合的能力,从而大幅提升机器人在复杂多变应用场景中的可操作性和作业范围。公司
梳理了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工艺及场景,已确定了40余个适合人形机器人应用的工业生产场景,目前
正在逐步进行产品开发、数据采集、模型优化,不断实现工艺效率与精度的突破性提升,为产业生态智能化
升级拓展新路径。
报告期内,公司与衢州极电合作开发的国内首条X-PIN定子线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实现定子规模化
量产,这充分体现了公司全球领先的新技术研发与工程交付能力。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