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539 高华科技 更新日期:2025-01-15◇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 1.42亿 89.59 8565.37万 91.03 60.48
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 1383.72万 8.75 782.82万 8.32 56.57
其他业务(产品) 261.96万 1.66 61.22万 0.65 23.37
─────────────────────────────────────────────────
境内(地区) 1.57亿 99.59 9383.34万 99.72 59.60
境外(地区) 64.06万 0.41 26.07万 0.28 40.7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35亿 98.25 1.89亿 99.26 56.37
行业)
其他业务(行业) 598.37万 1.75 141.11万 0.74 23.58
─────────────────────────────────────────────────
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 2.74亿 80.33 1.65亿 86.42 60.03
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 6113.34万 17.92 2444.01万 12.84 39.98
其他业务(产品) 598.37万 1.75 141.11万 0.74 23.58
─────────────────────────────────────────────────
境内(地区) 3.34亿 97.93 1.89亿 99.03 56.43
其他业务(地区) 598.37万 1.75 141.11万 0.74 23.58
境外(地区) 108.82万 0.32 44.04万 0.23 40.47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3.35亿 98.25 1.89亿 99.26 56.37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598.37万 1.75 141.11万 0.74 23.58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 1.20亿 83.52 --- --- ---
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 2178.74万 15.12 --- --- ---
其他(补充)(产品) 195.87万 1.36 --- --- ---
─────────────────────────────────────────────────
境内(地区) 1.42亿 98.43 --- --- ---
其他(补充)(地区) 195.87万 1.36 --- --- ---
境外(地区) 30.45万 0.21 --- --- ---
─────────────────────────────────────────────────
截止日期:2022-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可靠性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产品) 7209.47万 54.76 4400.56万 54.13 61.04
高可靠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产品) 3298.84万 25.06 2508.28万 30.85 76.04
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 1279.76万 9.72 663.17万 8.16 51.82
高可靠性传感器-其他传感器(产品) 661.25万 5.02 249.82万 3.07 37.78
其他业务收入(产品) 392.00万 2.98 146.24万 1.80 37.31
高可靠性传感器-位移传感器(产品) 172.19万 1.31 85.96万 1.06 49.92
高可靠性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产品) 151.31万 1.15 75.75万 0.93 50.06
─────────────────────────────────────────────────
东北地区(地区) 4523.28万 34.36 --- --- ---
华北地区(地区) 3978.16万 30.22 --- --- ---
华东地区(地区) 2386.40万 18.13 --- --- ---
华中地区(地区) 1450.18万 11.02 --- --- ---
境内其他地区(地区) 410.00万 3.11 --- --- ---
其他业务收入(地区) 392.00万 2.98 146.24万 1.80 37.31
境外地区(地区) 24.79万 0.19 --- --- ---
其他(补充)(地区) 41.47 0.00 --- --- ---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06-30
前5大客户共销售1.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0.3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1114.41│ 70.3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4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2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546.30│ 11.21│
│第二名 │ 847.98│ 6.15│
│第三名 │ 817.59│ 5.93│
│第四名 │ 488.65│ 3.54│
│第五名 │ 466.42│ 3.38│
│合计 │ 4166.94│ 30.2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C39)中的“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C3983)。
(三)行业概况与发展态势
1、传感器行业发展情况
(1)传感器上下游概况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是
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传感器的上游为各种原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以及有机材料等;中游为各种类型
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下游应用于消费
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通信电子、航空航天产业等。
(2)传感器行业发展概况
①传感器全球市场情况
近年来,受益于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环保、消费、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市场需求的
持续带动,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这些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量大,推动了传感器市场的快
速扩张。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为2259.1亿美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扩大,预计全球传
感器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2410.6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4572.6亿美元,根据地理位置,市场细分为北美、
欧洲、南美、中东和非洲以及亚太地区。其中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传感器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1006.8亿美元
。(资料来源:FORTUNEBUSINESSINSIGHTS)。
②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
据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顾问)2023年11月发布的《2023中国传感器企业高质量发
展白皮书》预测,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3324.9亿元,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1429.6亿元,中国
增速高于全球增速水平;预测2023年中国MEMS市场规模1137.3亿元,未来三年(2023-2025年)平均增长率
达17%,其中2024年增长率或超过18%,为三年中最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传感器市
场规模可达到3732.7亿元。
(3)传感器细分行业情况-根据公司业务主要下游领域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能源等领域。
各下游领域情况具体如下:
①航天
近年来,我国航天行业蓬勃发展,每年完成航天发射任务次数持续上升。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
司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2023年中国航天实施了67次发射任务,2024年中国航天
全年预计实施约100次发射任务。
在商业航天领域,中国有关部门陆续发布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
的指导意见》等多项发展规划,积极鼓励国内社会资本参与中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2024年
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得到重点关注,其中“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更是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
告。
报告期内,公司航天市场稳定增长,产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在地面测试设备、火箭发动机、火箭遥测
系统、发射车、发射箱、发射场等配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商业航天方面,公司市场开拓成绩突出,已
与中科宇航、星河动力、东方空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商业航天伙伴建立合作关系。
②航空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以及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防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
的军费达到1.55万亿元,同比增长7.2%,2024年军费预计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3%以上。据中航证券金
融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至2030年,中国包括战斗机、特种飞机以及运输机等在内的军用飞机
采购需求约3280架。凭借多年行业配套积累,公司在新一代战机、无人机、运输机等机型的订单充足,交付
有序。
在民用航空领域,受益于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全球交通网络稳步发展及国产大飞机项目迅速推进,呈现
出广阔的下游市场空间。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对全球商用飞机市场做出的分
析预测,预计未来二十年全球将有超过41429架新机交付,价值约6.1万亿美元(以2020年目录价格为基础)
,用于替代和支持机队的发展。到2040年,预计全球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45397架。我国国产大飞机主要包
括已交付运营的窄体飞机C919和正在研制中的宽体飞机C929,其中,公开信息显示C919于2024年4月份的累
计订单已超过1300架,在2024年7月份前已交付7架,C919大型客机批生产条件能力(二期)建设项目即将开
工建设,预计C919到2028年将实现每年生产150架飞机的产能提速;C929是我国首款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
自行研制喷气式远程宽体客机,目前正在研发过程中,新闻报道显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开展C929
适航申请前的相关工作,预计2024年底向民航局提出型号合格证申请。全球民用航空产业的持续攀升,叠加
我国民用航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和国产化替代的战略机遇期,为我国航空设备配套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
平台。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低空经济并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
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2024
年一季度,近20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发展低空经济、通用航空,各地具体的落地政策井喷而出。根据
赛迪研究院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059.5亿元,同比增速33.8%。预计2026年
,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2023-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0%。
公司持续多年深耕于航空领域,在航空装备及无人机领域有着长期配套经验及较为突出的技术能力。随
着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公司将积极布局低空飞行器配套市场,进一步提升航空领域的经济贡献。
③轨道交通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末全国拥有铁路机车2.24万台,比上年末增加0.02万台,其中
内燃机车0.78万台、电力机车1.46万台。拥有铁路客车7.8万辆、增加0.1万辆,其中动车组4427标准组、35
416辆,分别增加209标准组、1674辆。拥有铁路货车100.7万辆、增加1.1万辆。根据国家铁路局,2011年-2
016年动车组保有量五年增长200%,对应2023年左右五级修进入爆发期。据国铁集团招标网,2023年国铁集
团对动车组的五级修招标共108组,2024年已经发布的两次招标项目中,五级修共招标509组,较去年大幅增
长。
根据《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
达到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到2050年,全面建
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形成辐射功能强大的现代铁路产业体系,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铁
路企业,成为世界铁路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全球铁路规则制定的重要参与者。此外,在“十四五”建设的大
背景下,国铁集团提出基于智能高铁云平台为核心的“2035智能高铁”,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及智
能运维三大方面。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铁将基于
数字化技术,研制运行水平更高、安全性和舒适性更好的高速列车。
伴随着国家对轨道交通事业的持续性投入、铁路出行需求的显著提升及售后服务市场的稳定增长,预计
未来轨道交通行业仍将保持一定增速,并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④机械装备
公司产品在机械装备领域主要应用于煤矿机械及工程机械。
煤矿机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原煤产量47.1
亿吨,同比增长3.4%。在原煤产量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下游煤炭企业增产将拉动煤矿机械需求上升。此外
,根据《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十四五”末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将达约90%,机械
化率的提升亦将带动煤矿机械需求增加。
煤矿智能化建设是煤矿机械领域的未来发展重点。2020年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煤
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实现各系统的智
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到2035
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
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工程机械:据Statista数据及预测,2023-2026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规模稳定增长,2028年全球工程机
械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市场方面,虽然自2021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基建增速回落等影
响,工程机械行业也进入回调周期,但受益于海外拓展的加速,叠加2024年以来设备更新政策的逐步落地,
工程机械行业有望在2024年筑底。2024年7月24日,在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2024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披露,
截止到2023年底,中国工程机械主要产品保有量为862万~934万台,比上年底增长0.75%。2024年上半年,
纳入协会统计的12大类主要产品累计销售96.9万台,同比增长4.58%。随着基本建设投资逐渐回暖,与基础
设施建设密切相关的挖掘机、装载机等呈现触底回升态势。
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能源形势,国内能源需求持续增长,针对智慧矿山和装备智能化带来的蓬勃需求,
公司加大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不断丰富配套传感器的品种,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市场占
有率打下基础。
⑤冶金
近二十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在整体生产效率、能耗、高级产品性能、环境保
护、重要技术研发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根据《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
)》,在钢铁行业方面指出,由于钢铁生产流程连续、工艺体系复杂、产品中间态多样化的流程制造业特点
,需提高生产场景的智能化技术应用,制定工厂设计与数字化交付、数字孪生模型等规范标准,制定质量、
物流、能源、环保、设备、供应链全局优化等规范标准型等规范标准。
在冶金领域,公司的主要客户为宝武集团、建龙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未来,公司将不断响应冶金智能
化发展需求,持续研发相关智能化产品,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⑥能源
在能源领域,公司将持续开拓煤炭、电、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及新能源领域的客户。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持续增长,供应能力稳步提升,能源供需平衡。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传
统能源保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增长平稳,2024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约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
,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6.9%,工业是拉动用能增长的主力,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7%;煤炭日
均产量保持在1200万吨以上,煤炭进口2.5亿吨,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增长12.5%;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
9%,原油进口约2.8亿吨,同比略有下降。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6.0%,天然气进口约89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14.3%;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迅速,非化石能源强劲增长,2024年上半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1.34亿
千瓦,同比增长24%,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8%。其中,水电新增499万千瓦,风电新增2584万千瓦,太阳
能发电新增1.02亿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116万千瓦。
同时,能源投资建设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24年上半年,全国能源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超过1.2万亿元
,同比增长17.7%。传统能源方面,随着“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逐步落地,全国能源重点项目投资保持较
快增长;新能源方面,太阳能发电、陆上风电投资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完成投资额约4300亿元。
截至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G7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人均生活用电量不到美国的1/4,预
计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包括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在内的能源消费和建设仍将保持刚性增长。公司部分压力
、温度、振动、液位等多款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可应用于能源领域,未来,公司将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
,持续为传统能源及新能源领域的客户提供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4)行业发展态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传感器由于体积较大、集成度低等劣势,已
逐渐无法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MEMS技术在传感器行业的运用日益提升。与传统传感器相比,
MEMS传感器具有微型化、重量轻、集成度高、智能化、低成本、功耗低、可大规模生产等优点,使得它可以
完成某些传统机械传感器所不能实现的功能,目前已成为替代传统传感器的重要选择之一。
MEMS传感器目前已经广泛运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工业、医疗、通信等各个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
网技术的发展,MEMS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多元。人工智能方面,随着下游行业对传感器数据收集的精确
性及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MEMS传感器已逐渐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底层硬件之一。物联网方面,系统复杂程
度的提升、结点数量的增长也将要求更多的传感器数量以及更高的智能化程度。
从目前全球的发展趋势来看,汽车工业和消费类电子的市场已经十分发达,成为MEMS传感器的发展基础
。未来,随着医疗、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领域智能现代化趋势日益明显,MEMS传感器将迎来
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驾驶、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下,传感器产品呈如下发
展趋势:
①微型化
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不断升级,对产品轻薄化拥有较高要求,传统传感器由于体积较大、功能不完
善,导致应用领域受限,因此传感器中感测元件、转换元件和调理电路的尺寸正在从毫米级步入微米甚至纳
米级,不断缩小产品尺寸是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②低功耗
传感器多为非电量向电量的转化,工作时离不开电源,在野外现场或远离电网的地方,往往用电池或太
阳能供电,研制低功耗的传感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既节省能源,又能提高系统寿命。
③集成化
在传感器下游的应用领域中,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所需测量的变量也日益增多,搭载的传
感器数量亦随之增多。通过多传感器的集成化,能够把不同功能、不同敏感方向或致动方向的多个传感器或
执行器集成于一体,或形成微传感器阵列、微执行器阵列,甚至把多种功能的器件集成在一起,形成复杂的
微系统,这将实现不同参数的同时测量,实现综合检测,也能节约内部空间。
④无线化
传统传感器的通信多采取有线方式,由于其现场安装需要布线,使得施工成本提高,从而制约了传感器
的部署。因此,传感器的无线化是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省去现场安装布线的环节,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及
施工难度。
⑤网络化
网络化是传感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通过有线传输或无线通讯技术,将大
量单体传感器进行集成,传感器将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和实时数据交换,使测控系统进行自动信息处理以及远
距离实时在线测量成为可能。通过网络化,新一代智能传感器将结合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完
善物联网的功能,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
⑥智能化
传感器智能化是指将传感器与智能算法结合起来,使其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控制和自主决策,以实现更
高效、更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四)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
公司目前研发生产各类压力、加速度、温湿度、位移等传感器,以及通过软件算法将上述传感器集成为
传感器网络系统。依托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的自主创新优势,公司核心产品具有可靠性高、一致性好、集成
度高的特点,较早得到航天客户的关注,成功参与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项目配套,并逐渐应用于各高可靠领域
。随着公司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在航天领域,公司参与并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
工程、空间站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配套任务;在航空领域,公司参与了多型新一代战机的配套;在兵器领域
,公司参与了信息化装备的传感器配套任务;在机械装备领域,公司与三一集团、徐工集团、郑煤机等大型
工业集团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在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参与了和谐号、复兴号等高铁动车的传感器国产化配套
;在冶金领域,公司产品应用于宝武集团、建龙集团等企业的冶炼设备健康监测系统。公司与上述领域的重
要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研发投入,公司在高可靠性传感器设计、封装与测试、传感器网络系统方面拥有
了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可满足针对不同使用环境的需求。同时,公司自研的扩散硅MEMS压力芯片、SO
I压力芯片已实现量产。
(五)主要产品
1、传感器
公司的高可靠性传感器指满足国标、军标、宇航级标准等要求下,可在恶劣和严酷环境(如高温、低温
、高冲击、强腐蚀性和复杂电磁环境等)下长期稳定工作的传感器。
2、传感器网络系统
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主要由多种传感器、采集器、网关、中继器、控制器等硬件组成,
同时嵌入了高华科技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因此,传感器网络系统的销售形态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实
物销售形态。
(六)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采购的原材料包括电子元器件、五金塑胶、感测元件以及与生产相关的试验筛选服务等。对于
部分军用传感器的电子元器件筛选和试验,公司向外协厂商采购该等电子元器件的第三方检测服务。
对于原材料供应商,公司通过对其资质、技术与规模等实力的筛选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有原材料采购
需求时,公司在清单中选择供应商。同时,公司制定了《外部供方控制程序》,定期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
行质量检验并对其评分,将考核结果作为后续供应商的选拔标准。对于军品元器件筛选和试验的外协厂商,
要求属于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或客户认可的外部检测单位。
采购流程:需求部门提出采购需求或者最低库存表,采购部门进行多方询价、议价,了解市场价格后择
优确定供应商。审批后签订合同,采购部门收料后将物料送检,检验合格后入库。
2、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主要是针对新兴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要任务包括技术评估、方案设计、
设计评审、工艺专项研究等环节,由公司总体部、预研部、项目研发部、工艺部等部门负责执行。总体部负
责对接新需求,对产品方案进行策划,组织立项,方案评审,分解产品设计要素并给出技术方案。预研部按
照公司发展战略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市场需求的研发。项目研发部根据总体部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产
品的设计工作,适时组织设计讨论和评审,并交付产品设计图纸或软件程序等输出文件。工艺部根据产品方
案和设计资料,进行产品工艺总方案的制定,组织工艺方案评审,把控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和可行性,并开展
关键和特殊工艺研究及标准化工作。
3、生产模式
(1)工业传感器
工业传感器的生产主要从生产订单为起点,可分为制定生产计划、原料采购、原料检验、生产领用、部
件生产、整机调试、组装、综合测试、环境试验、检验包装等多个环节进行。
(2)军用传感器
军用传感器的生产流程与工业传感器相似,流程主要增加元器件外筛和委外试验。生产主要以生产订单
为起点,包括投产、采购、原料检验、生产领用、部件生产、整机调试、组装、综合测试、环境试验、检验
包装等。
军用传感器的生产通常需进行外筛和委外试验,主要为外购电子元器件的第三方检测以及传感器完成组
装后的委外试验。
(3)传感器网络系统
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生产以订单为起点,可分为外购原料、原料检验、传感器制作、中继器制作、网关制
作、软件烧录、组网联调、测试、环境试验、检验包装等多个环节。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以“行业覆盖(军用)+地域覆盖(工业)”为主。
客户主要为航天、航空、兵器、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能源等行业对高可靠性传感器和传感器网
络系统有需求的各类公司和科研单位,公司内部设有专门的销售团队同客户进行及时接洽,直接参与客户的
商务谈判或公开招标取得销售订单。
定价模式方面,军品和工业品采用了不同的定价机制。军品采用军审定价、协议定价的方式进行定价。
工业品根据目标市场容量、产品指标性能、行业竞争状况,并结合公司对利润率的要求综合定价。
营销模式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在重点客户集中区域设置办事处,及时了解市场动向
与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同时,销售团队与研发团队、质量团队建立联动沟通机制,
以提高客户服务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5、公司目前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
公司目前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公司的发展战略、核心技术
、财务指标等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情况、供需发展情况、行业技术
走势等。
内部因素方面,公司将继续迎合传感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国产化的发展趋势,围绕传感器芯片
、ASIC调理电路、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相关产品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攻关核心技术,夯实人才
梯队建设,提高市场份额,保持财务结构合理稳定。外部因素方面,国家产业政策对于传感器产业将继续保
持支持态度,行业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司预计上述经营模式影响因素从长周期来看变化趋势是相对积极、稳定的,但也不排除外部因素短期
内发生波动的情形。面对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趋势,公司将积极响应商业航天、低空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