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539 高华科技 更新日期:2025-09-0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 1.57亿 85.06 8468.33万 92.26 54.01
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 2659.00万 14.43 691.29万 7.53 26.00
传感器芯片(产品) 51.43万 0.28 22.22万 0.24 43.20
其他业务(产品) 43.55万 0.24 -3.16万 -0.03 -7.26
─────────────────────────────────────────────────
境内(地区) 1.84亿 99.79 9167.73万 99.88 49.84
境外(地区) 39.13万 0.21 10.95万 0.12 27.98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42亿 98.82 1.69亿 99.50 49.43
行业)
其他业务(行业) 409.72万 1.18 84.41万 0.50 20.60
─────────────────────────────────────────────────
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 3.01亿 87.02 1.55亿 91.60 51.67
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 4077.80万 11.79 1341.78万 7.90 32.90
其他业务(产品) 409.72万 1.18 84.41万 0.50 20.60
─────────────────────────────────────────────────
境内(地区) 3.40亿 98.43 1.68亿 99.19 49.47
其他业务(地区) 409.72万 1.18 84.41万 0.50 20.60
境外(地区) 132.94万 0.38 53.41万 0.31 40.17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3.42亿 98.82 1.69亿 99.50 49.43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409.72万 1.18 84.41万 0.50 20.60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 1.42亿 89.59 8565.37万 91.03 60.48
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 1383.72万 8.75 782.82万 8.32 56.57
其他业务(产品) 261.96万 1.66 61.22万 0.65 23.37
─────────────────────────────────────────────────
境内(地区) 1.57亿 99.59 9383.34万 99.72 59.60
境外(地区) 64.06万 0.41 26.07万 0.28 40.7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3.35亿 98.25 1.89亿 99.26 56.37
行业)
其他业务(行业) 598.37万 1.75 141.11万 0.74 23.58
─────────────────────────────────────────────────
高可靠性传感器(产品) 2.74亿 80.33 1.65亿 86.42 60.03
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 6113.34万 17.92 2444.01万 12.84 39.98
其他业务(产品) 598.37万 1.75 141.11万 0.74 23.58
─────────────────────────────────────────────────
境内(地区) 3.34亿 97.93 1.89亿 99.03 56.43
其他业务(地区) 598.37万 1.75 141.11万 0.74 23.58
境外(地区) 108.82万 0.32 44.04万 0.23 40.47
─────────────────────────────────────────────────
直销模式(销售模式) 3.35亿 98.25 1.89亿 99.26 56.37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598.37万 1.75 141.11万 0.74 23.58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5-06-30
前5大客户共销售1.2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6.21%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合计 │ 12204.21│ 66.21│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4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5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1487.95│ 9.12│
│第二名 │ 900.13│ 5.52│
│第三名 │ 722.24│ 4.43│
│第四名 │ 682.46│ 4.18│
│第五名 │ 531.18│ 3.26│
│合计 │ 4323.96│ 26.51│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C39)中的“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C3983)。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均发布了多项与传感器产业相关的新政策,重点聚焦技术攻关、场景应用、产业
链协同及数字化转型。
(三)行业概况与发展态势
1、传感器行业发展情况
(1)传感器上下游概况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指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是
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
传感器的上游为各种原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以及有机材料等;中游为各种类型
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图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下游应用于消费
电子、汽车电子、工业电子、通信电子、航空航天产业等。
(2)传感器行业发展概况
①传感器全球市场情况2024年,随着消费电子需求回暖、汽车智能化加速,以及AI技术的推动下,全球
半导体行业进入复苏上行周期。而传感器作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感官器”,也在消费电子、汽车
电子、工业自动化、物联网以及智能机器人等产业推动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FortuneBusinessInsights数据,2024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为2410.6亿美元。IDTechEx预测,202
5-203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的收入预计将达到6%的复合年预期增长。未来,这一市场新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
移动出行、人工智能、6G连接和互联设备等全球行业趋势。
②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
据赛迪顾问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4,061.2亿元,同比增长11.4%。赛迪顾问预计,
到2027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793.4亿元。具体到各传感器细分领域,在2024年中国传感器市
场细分份额中,压力传感器以714.2亿元的规模排名第一,占比17.6%;流量传感器以545.6亿元位居第二,
占比13.4%;图像传感器505.9亿元排第三,占比12.5%;其余细分市场依次为:位置传感器439.8亿元,占比
10.8%,运动传感器418.8亿元,占比10.3%,距离传感器338亿元,占比8.3%,温湿度传感器318.2亿元,占
比7.8%,生物传感器268.8亿元,占比6.6%,射频传感器170.1亿元,占比4.2%,气体传感器67.9亿元,占比
1.7%,其他传感器273.9亿元,占比6.8%。
传感器行业结构方面,2024年中国传感器市场排名依次为:消费电子1,076.2亿元,占比26.5%;汽车电
子859.5亿元,占比21.2%;工业制造832.8亿元,占比20.5%;网络通信770.2亿元,占比19%;医疗电子262.
1亿元,占比6.5%;其他市场260.4亿元,占比6.4%。赛迪顾问认为,未来,传感器将加速向智能制造、新能
源汽车和智慧医疗等关键领域渗透。随着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和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精度
传感器的需求将显著提升。同时,AI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增强传感器的数据分析和自主决策能力,进一步推动
其在环境监测、健康诊断等新兴场景的创新应用,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3)传感器细分行业情况-根据公司业务主要应用领域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能源等领域,具体情况如下:
①航天
近年来,我国航天行业蓬勃发展,每年完成航天发射任务次数持续上升。泰伯智库发布了中国航天产业
进展数据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完成35次航天发射且全部成功,较2024年同期的30次同比增
长16.7%。预计下半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环比有望显著增长,全年发射次数有望再上新台阶。
在商业航天领域,2025年3月5日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且从
2024年的“培育”升级为“推动”,强调“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标志着国家对
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上半年,我国商业航天发射达14次,在总发射任务中占比40%,较2024年同
期的5次同比增长180%。
报告期内,公司航天市场发展态势良好,产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在地面测试设备、火箭发动机、火箭
遥测系统、发射车、发射箱、发射场等配套领域进一步拓展业务;在商业航天方面,公司市场开拓成绩突出
,与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天兵科技、星河动力、东方空间、星际荣耀、零壹空间等商业航天伙伴建立合作
关系。
②航空
据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至2030年,中国包括战斗机、特种飞机以及运输机
等在内的军用飞机采购需求约3,280架。凭借多年行业配套积累,公司在新一代战机、无人机、运输机等机
型的订单充足,交付有序。
在民用航空领域,国产大飞机主要包括已交付运营的窄体飞机C919和正在研制中的宽体飞机C929,截至
报告期末,公开资料显示C919累计订单超过900架,C919大型客机批生产条件能力(二期)建设项目已开工
建设,预计C919到2028年将实现每年生产150架飞机的产能提速。全球民用航空产业的持续攀升,叠加我国
民用航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和国产化替代的战略机遇期,为我国航空设备配套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公司充分运用长期以来在航空领域的技术积淀、配套经验和渠道优势,积极对接中国商飞和相关配套厂商
,力争早日为中国民机事业的腾飞助力。
2024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这是我国首次设立统筹低空经济发展的顶层机构。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
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这是低空经济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重心从“培育”转向“
规模化应用”,强调通过技术验证与场景落地激活万亿级市场潜力。同时,报告还首次将低空经济与商业航
天并列,凸显其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赛道的战略地位。根据赛迪智库发布的《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形势
展望报告》,2024年,我国低空经济在探索中持续推进发展,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将继续保持这
种趋势,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8,591.7亿元。
公司持续多年深耕于航空领域,在航空装备及无人机领域有着长期配套经验及较为突出的技术能力。随
着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公司将积极布局低空飞行器配套市场,进一步提升航空领域的经济贡献。
③轨道交通
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发布的数据,2024年末全国拥有铁路机车2.25万台,比上年末增加
0.01万台,其中内燃机车0.78万台、电力机车1.47万台。拥有铁路客车8.11万辆、增加0.31万辆,其中动车
组4,806标准组、38,448辆,分别增加379标准组、3,032辆。拥有铁路货车103.3万辆、增加2.6万辆。
在“十四五”建设的大背景下,国铁集团提出基于智能高铁云平台为核心的“2035智能高铁”,主要包
括智能建造、智能装备及智能运营三大方面。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发展突飞猛进,高铁将基于数字化技术,研制运行水平更高、安全性和舒适性更好的高速列车。目前,“全
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样车先后完成220km和400km阶段极限测试,为在2026年投入商业运营做准备,作
为“CR450科技创新工程”联合攻关单位,报告期内公司为CR450动车组牵引、制动、走行部等系统配套多款
新型传感器产品。
公司具备参与和谐号、复兴号等高铁动车的传感器国产化配套十余年的丰富经验,未来伴随着国家对轨
道交通事业的持续性投入、铁路出行需求的显著提升及售后服务市场的稳定增长,轨道交通行业仍将保持一
定增速,并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公司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
④机械装备
公司产品在机械装备领域主要应用于煤矿机械及工程机械。
煤矿机械: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原煤产量47.8
亿吨,同比增长1.2%。在原煤产量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下游煤炭企业增产将拉动煤矿机械需求上升。此外
,根据《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十四五”末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将达约90%,机械
化率的提升亦将带动煤矿机械需求增加。煤矿智能化建设是煤矿机械领域的未来发展重点,预计到2035年,
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构建多产业链、多系统集成的煤矿智能化系统,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
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工程机械:据Statista数据及预测,2023-2026年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规模稳定增长,2028年全球工程机
械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美元。中国市场方面,虽然自2021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基建增速回落等影
响,工程机械行业也进入回调周期,但受益于海外拓展的加速,叠加2024年以来设备更新政策的逐步落地,
报告期内全国共销售挖掘机120,520台,同比增加16.8%(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对挖掘机主要制造企业统计
数据),工程机械行业在2025年已步入上行周期,对智能传感器的需求也呈明显增长趋势。
公司在机械装备领域的主要客户包括郑煤机、三一重工、汇川技术、天玛智控等。未来,面对日益紧张
的国际能源形势,国内能源需求持续增长,针对智慧矿山和装备智能化带来的蓬勃需求,公司加大与行业龙
头企业的合作,不断丰富配套传感器的品种,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打下基础。
⑤冶金
近年来,中国钢铁产业以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为双轮驱动,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
提升的深刻变革,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与战略前瞻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
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中指出,需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
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全流程应用,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制定工厂设计与数字化交付、数字孪
生模型等规范标准,同时完善质量、物流、能源、环保、设备、供应链全局优化等标准体系,明确到2025年
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55%,建成30家以上智能工厂,并建设行业大数据中心实现跨
基地产能动态调度,为传感器和数据处理相关企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在冶金领域,公司的主要客户为宝武集团、建龙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未来,公司将不断响应冶金智能
化发展需求,持续研发相关智能化产品,完成国产化替代,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⑥能源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加速转型,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36.5亿千瓦,同比增长18.7%,其中
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11.0亿千瓦、5.7亿千瓦,同比增幅高达54.2%和22.7%,可再生能源正迈向主力
能源。这一进程中,各类传感器成为能源智能化升级的核心支撑,发展潜力显著。
新能源领域,光伏电站通过总辐射、温度及倾角传感器优化发电效率,追日系统结合传感器使效率有所
提升,降低运维成本;风电依托应变、位姿传感器实现叶片形变实时建模,故障预警响应缩至分钟级,将发
电量预测误差控制在较小范围。
传统能源领域,火电传感器优化燃烧效率并减少排放;逐步上马的核电项目依赖高精度传感器保障设备
安全,减少非计划停机次数;超级工程——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于2025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其全球领
先的6,000万千瓦装机规模、超过2,000米海拔落差的极端地质条件及生态友好型开发需求(来源:新华网)
,催生了对高性能、高可靠性传感器的海量需求,覆盖结构健康监测、流量精准控制等全链条;智能电网中
,微型传感器突破直流、高频测量难题;储能与氢能领域的安全监测传感器需求激增。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开拓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及新能源领域的客户,未来,公司将进
一步丰富产品品类,持续为传统能源及新能源领域的客户提供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解决方案。
(4)行业发展态势
报告期内,传感器行业在新技术突破、新产业拓展和新模式创新等方面呈现出显著的发展态势,成为驱
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①新技术:智能化与材料创新双轮驱动
随着AI大模型的普及,智能传感器逐渐成为行业主流。国际先进企业正加速研发嵌入式智能传感器,通
过集成MCU和AI算法实现边缘数据处理。我国企业虽在技术上有所落后,但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引进正快速
追赶,预计未来几年差距将显著缩小。
MEMS传感器市场规模在2025年预计达175亿美元,300mm晶圆处理、3D打印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使ME
MS传感器短期内加速壮大。
开源项目如SensorsESP32提供ESP32与多种传感器(温湿度、光照等)的即插即用解决方案,支持MySQL
等数据库实时数据传输,降低开发门槛并加速物联网应用落地。模块化设计趋势明显,多参数融合的微系统
模块(如集成温湿度、压力、振动传感器)成为主流,可同时监测环境、设备状态等多维度指标。
②新产业: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要求传感器具有高精度与稳定性、高灵敏度与快速响应、高可靠性、智能化等特点,适应高温、高压、
高湿、辐照等环境,服务于航天器的飞行控制、遥测、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等系统。
传感器作为低空飞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收集内外部环境的信息,是实现飞行器自主导航、避障、
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测等功能的关键元器件,包括飞行姿态与导航传感器、环境感知传感器、状态监测传感器
、数据采集器等。
感知、想象和执行是具身智能的重要功能,其中具身感知是具身想象、具身执行的支撑,而具身感知功
能的实现需要融合多种传感器,包括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惯性传感器、力矩传感器、温
度传感器等。
流程制造业广泛部署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设备振动、温度等参数。传感器作为工业系统的核心感知单
元,负责采集设备运行状态、工艺参数及环境数据,需要具备高精度、高可靠性、多参数实时监测及智能化
决策能力,是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控制、设备预测性维护、产品质量追溯与能效优化的关键器件,包括压力、
温度、振动、位移、流量等传感器,支撑工业系统全要素数字化与闭环控制。
③新模式:生态共建与政策驱动
开源社区(如GitHub上的传感器项目)推动技术共享,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通过产业联盟(如中国传
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协同攻关。例如,公司与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形成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开
发传感器新技术。
中国政策逐步加强对智能化和国产化替代的支持力度,如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数智化转型方案》,明确2030年前完成空气、地表水监测站智能化改造,运维成本降低70%以上;国产化替
代则以自主攻关MEMS、压电薄膜等核心技术为引擎,通过“政策引导-产业链垂直整合-场景化应用验证”三
位一体推进,在新能源、高端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形成“技术突围-成本优化-标准输出”
的闭环发展路径。
(5)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层面:传感器向微型化、智能化、高可靠、多功能集成等方向发展。
材料层面:新材料与新工艺突破将催生更多传感品类涌现,拓宽应用场景。
产业层面: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智能制造、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需求爆发,推动传感器市场规模保持
较高的年复合增长率。
政策与生态: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重点支持高端传感器研发。处于行业顶端
、具备科技、产业和资金优势的企业有望通过并购、联盟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构建行业竞争优势。
(四)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公司目前研发生产各类
压力、加速度、温湿度、位移等传感器,以及通过软件算法将上述传感器集成为传感器网络系统。依托高可
靠性传感器产品的自主创新优势,公司核心产品具有可靠性高、一致性好、集成度高的特点。公司承担了科
技部、工信部,江苏省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南京市科技局、工信局等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多项传
感器研制项目;参与并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空间站建设工程、商业航天等重点
工程配套任务。公司密切跟踪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核心技术均已应用于主营业务,形成了较强的产
品研发能力。
(五)主要产品
(1)传感器
公司的高可靠性传感器指满足国标、军标、宇航级标准等要求下,可在恶劣和严酷环境(如高温、低温
、高冲击、强腐蚀性和复杂电磁环境等)下长期稳定工作的传感器。目前,公司已开发出多种可应用于不同
领域的传感器产品。
(2)传感器网络系统
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主要由多种传感器、采集器、网关、中继器、控制器等硬件组成,
同时嵌入了高华科技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因此,传感器网络系统的销售形态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实
物销售形态。
目前,公司已开发出多种可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传感网络系统。
(3)传感器芯片
公司面向航空航天、工业控制及高端医疗等高可靠应用场景,目前已构建全谱系压力传感芯片解决方案
:扩散硅压力芯片、高稳压力芯片、高温SOI压力芯片以及有创医疗压力芯片,并已导入客户。
(六)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采购的原材料包括电子元器件、五金塑胶、感测元件以及与生产相关的试验筛选服务等。对于
部分军用传感器的电子元器件筛选和试验,公司向外协厂商采购该等电子元器件的第三方检测服务。
对于原材料供应商,公司通过对其资质、技术与规模等实力的筛选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有原材料采购
需求时,公司在清单中选择供应商。同时,公司制定了《外部供方控制程序》,定期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
行质量检验并对其评分,将考核结果作为后续供应商的选拔标准。对于军品元器件筛选和试验的外协厂商,
要求属于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或客户认可的外部检测单位。
采购流程:需求部门提出采购需求或者最低库存表,采购部门进行多方询价、议价,了解市场价格后择
优确定供应商。审批后签订合同,采购部门收料后将物料送检,检验合格后入库。
2、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主要是针对新兴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要任务包括技术评估、方案设计、
设计评审、工艺专项研究等环节,由公司总体部、预研部、项目研发部、工艺部等部门负责执行。总体部负
责对接新需求,对产品方案进行策划,组织立项,方案评审,分解产品设计要素并给出技术方案。预研部按
照公司发展战略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市场需求的研发。项目研发部根据总体部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产
品的设计工作,适时组织设计讨论和评审,并交付产品设计图纸或软件程序等输出文件。工艺部根据产品方
案和设计资料,进行产品工艺总方案的制定,组织工艺方案评审,把控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和可行性,并开展
关键和特殊工艺研究及标准化工作。
3、生产模式
(1)工业传感器
工业传感器的生产主要从生产订单为起点,可分为制定生产计划、原料采购、原料检验、生产领用、部
件生产、整机调试、组装、综合测试、环境试验、检验包装等多个环节进行。
(2)军用传感器
军用传感器的生产流程与工业传感器相似,流程主要增加元器件外筛和委外试验。生产主要以生产订单
为起点,包括投产、采购、原料检验、生产领用、部件生产、整机调试、组装、综合测试、环境试验、检验
包装等。军用传感器的生产通常需进行外筛和委外试验,主要为外购电子元器件的第三方检测以及传感器完
成组装后的委外试验。
(3)传感器网络系统
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生产以订单为起点,可分为外购原料、原料检验、传感器制作、中继器制作、网关制
作、软件烧录、组网联调、测试、环境试验、检验包装等多个环节。
(4)传感器芯片
公司传感器芯片采用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运营,主要聚焦于MEMS敏感芯片设计、信号调理芯片设
计及产品应用创新。
未来,公司计划逐步向Fab-Lite(轻晶圆厂)模式过渡,通过自建关键工艺中试线,强化研发协同能力
,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在保持设计灵活性的同时提升技术优势。这一战略将助力公司在MEMS传感器市场中占
据更主动的竞争地位。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以“行业覆盖+地域覆盖”为主。
客户主要为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等行业对高可靠性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系统有需求
的各类公司和科研单位,公司内部设有专门的销售团队同客户进行及时接洽,直接参与客户的商务谈判或公
开招标取得销售订单。
定价模式方面,军品和工业品采用了不同的定价机制。军品采用军审定价、协议定价的方式进行定价。
工业品根据目标市场容量、产品指标性能、行业竞争状况,并结合公司对利润率的要求综合定价。
营销模式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在重点客户集中区域设置办事处,及时了解市场动向
与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同时,销售团队与研发团队、质量团队建立联动沟通机制,
以提高客户服务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七)市场地位
公司长期重视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管控,2025年半年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18.39%,拥有高
新技术企业证书,且于2022年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长期处于技术领先
地位,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工信厅、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工信局等
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多项传感器研制项目。2014年,公司MEMS加速度传感器经批准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2018年,“高可靠性MEMS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2年,公司获载人航天任务天宫一号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贡献奖、载人航天任务天宫一号神舟九号成功
对接感谢证书、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荣誉证书;2016年,公司获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感谢信;2017年,公司
获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一号成功发射感谢证书;2019年,公司被评选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
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感谢信;2020年,公司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感谢信;2022年,公司获得
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感谢信;2023年,公司获得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圆满完成我国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