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586 江航装备 更新日期:2025-01-15◇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航空装备及特种制冷。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航空产品(产品) 4.50亿 75.95 1.59亿 71.99 35.39
特种制冷(产品) 8305.26万 14.01 2389.12万 10.79 28.77
其他(产品) 5953.52万 10.04 3812.37万 17.22 64.04
─────────────────────────────────────────────────
国内(地区) 5.93亿 100.00 2.21亿 100.00 37.34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航空相关设备制造(行业) 10.38亿 85.46 4.18亿 89.63 40.25
制冷、空调设备制造(行业) 1.64亿 13.53 4236.77万 9.09 25.79
其他业务(行业) 1226.06万 1.01 595.16万 1.28 48.54
─────────────────────────────────────────────────
航空产品(产品) 8.61亿 70.92 3.23亿 69.34 37.52
其他(产品) 1.89亿 15.54 1.00亿 21.57 53.25
特种制冷设备(产品) 1.64亿 13.53 4236.77万 9.09 25.79
─────────────────────────────────────────────────
境内(地区) 12.02亿 98.99 4.60亿 98.72 38.27
其他业务(地区) 1226.06万 1.01 595.16万 1.28 48.54
─────────────────────────────────────────────────
直销(销售模式) 11.94亿 98.36 4.60亿 98.64 38.49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226.06万 1.01 595.16万 1.28 48.54
经销(销售模式) 762.76万 0.63 37.17万 0.08 4.87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航空产品(产品) 4.84亿 76.30 1.92亿 78.76 39.73
特种制冷设备(产品) 7697.97万 12.14 1496.31万 6.13 19.44
其他(产品) 7330.84万 11.56 3688.75万 15.11 50.32
─────────────────────────────────────────────────
国内(地区) 6.34亿 100.00 2.44亿 100.00 38.49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航空相关设备制造(行业) 8.62亿 77.28 3.69亿 82.15 42.77
制冷、空调设备制造(行业) 2.47亿 22.15 7674.32万 17.11 31.08
其他(补充)(行业) 637.14万 0.57 332.57万 0.74 52.20
─────────────────────────────────────────────────
航空产品(产品) 7.30亿 65.50 2.93亿 65.28 40.10
特种制冷设备(产品) 2.47亿 22.15 7674.32万 17.11 31.08
其他(产品) 1.31亿 11.78 7566.65万 16.87 57.61
其他(补充)(产品) 637.14万 0.57 332.57万 0.74 52.20
─────────────────────────────────────────────────
境内(地区) 11.09亿 99.43 4.45亿 99.26 40.16
其他(补充)(地区) 637.14万 0.57 332.57万 0.74 52.20
─────────────────────────────────────────────────
直销(销售模式) 11.00亿 98.65 4.45亿 99.11 40.42
经销(销售模式) 872.57万 0.78 66.18万 0.15 7.58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637.14万 0.57 332.57万 0.74 52.20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0.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5.83%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76972.01│ 63.40│
│客户2 │ 21982.32│ 18.11│
│客户3 │ 2909.85│ 2.40│
│客户4 │ 1514.55│ 1.25│
│客户5 │ 815.07│ 0.67│
│合计 │ 104193.80│ 85.83│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2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4.8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12554.32│ 30.29│
│供应商2 │ 3695.00│ 8.91│
│供应商3 │ 3693.98│ 8.91│
│供应商4 │ 1426.83│ 3.44│
│供应商5 │ 1357.16│ 3.27│
│合计 │ 22727.29│ 54.82│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所处行业、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航空装备及特种制冷两大业务,涉及涵盖航空氧气系统、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飞机
副油箱等航空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修理,以及军民用特种制冷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根据中国证监
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分类代码:C37)。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公司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
业。
在航空装备领域主要产品覆盖航空氧气系统、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飞机副油箱以及敏感元件、氧
气地面设备等,主要为国内各大主机厂、军方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配套供应国内有装备需求的所有在研、
在役军机以及部分民机。2024年上半年公司航空装备业务保持平稳发展,科研生产任务有序开展。
特种制冷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天鹅制冷开展,其“天鹅”品牌是国内最早的家用窗式空调和军用空调品
牌,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军用特种制冷设备已实现空军、陆军、海军、火箭军等全军种覆盖,
并通过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发展民用特种制冷设备,重点开拓工业用特种耐高温空调、专用车空调等细分市场
。2024年上半年公司特种制冷业务稳中向好。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实行“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采购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救生组件、复材组件、吊挂装置、监控器、
传感器、电控装置、电机、压缩机等。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和生产作业计划,结合库存情况制定物资采购计划
,由物资采购部门负责统一执行,采购的物资须经质量安全部检验合格后办理入库。
公司物资采购部门须在合格供应商名录内进行采购,并采用询议价方式选定供应商。公司质量安全部负
责管理合格供应商,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售后服务”四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季度和年度评价
,按年度考评得分划分为优秀、合格、改进、不合格四个级别,动态调整合格供应商名录。
2、生产模式
由于公司主要产品均为定制化产品,基本实行“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依据预研项目及客户订单需求
情况,公司下达年度生产计划,生产管理部门依据生产计划对生产进度和物料等进行统筹安排,协调生产、
采购和保障等各相关部门,保障生产的有序进行。
针对公司产品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公司根据产品交期要求,在零件加工方面,按照零件加工周期和
批量经济性原则,在满足装配需求的情况下采取多批量投产的方式;在产品装配方面,根据产品相似性特点
,采取小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以满足客户成套交付的需求。
3、销售模式
公司航空产品和军用特种制冷设备均采用直销的销售模式,民用特种制冷设备采用以直销为主的销售模
式,存在少量产品因异地客户资源受限采用经销商模式进行销售。
(1)客户获取
由于军工配套的不可分割性和定向采购的特点,公司作为军用航空产品的合格供应商,主要通过配套供
应的方式进行销售,并通过持续跟踪客户需求获取新产品订单。
公司军用特种制冷设备方面,主要依靠“天鹅”品牌及口碑优势在公开市场开发客户资源以及通过军工
客户的延续采购行为获取订单,同时通过部分重大项目招投标等渠道获取客户订单。
民用特种制冷设备方面,则主要通过公开市场开拓获取订单,并与部分客户签署了年度合作框架协议。
(2)定价策略
公司向客户销售的航空产品主要为军品,执行军方定价原则;公司的民用航空产品及特种制冷设备产品
主要采取协商议价方式确定销售价格。由于军方对军品的价格审核确定周期较长,针对尚未完成审价的产品
,供销双方根据军方初审价格或参考已经审定价格同类产品的历史价格约定暂估价格定价结算。针对军方已
审价的产品,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按照审定价确认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同时结转成本;针对尚未完成
审价的产品,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按照初审价格或暂估价格确认收入和应收账款,同时结转成本,待审价完
成后与主机厂按差价调整收入。
(三)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1、航空制造业
(1)发展阶段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研发和运营体系逐步成熟,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业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建立起较为完
整的技术体系、产品谱系和产业体系。航空制造业属于高端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航空制造产业链已经
形成了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即以整机制造集成为核心,逐层向下延伸至核心部件集成商、零部件供应商
的三层产业结构。
公司的航空产品系航空生命保障系统和燃油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航空机载系统产品供应商,在航
空制造业产业结构中处于第二层核心部件集成商的位置。
当前,中国航空装备已升级为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国家已将航空装备列入战略新型产业重点方向。在装
备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装备配套产品市场化需求愈发明显,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
(2)基本特点
航空航天装备具有技术复杂度高、可靠性要求高、环境适应性高、价值量高的特点。由于航空制造产业
的特殊性,我国航空防务装备的生产集中于航空工业集团系统内。在航空工业集团的统一部署下,国内各大
整机制造商与航空防务系统供应商具有明确的配套关系,形成了“主机厂所-定点配套企业”的研制和发展
模式。公司系航空工业集团机载系统板块的下属企业,主要负责航空氧气系统、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及
飞机副油箱等产品的研发制造,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特殊的产业布局使得公司航空产业具有绝对的市场领先地
位。近年来航空装备制造行业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实现创新设计、生产制造、业务管理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形成产量质量并重的航空装备高效生产能力。
(3)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航空产品具有高性能、精密化和高稳定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普适性较低,且呈现高度综合化
与信息化的特点,其产品技术难度大、安全系数高、系统集成复杂、试验条件投入大和生产精度要求高。
2、特种制冷行业
(1)发展阶段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种制冷产业发展趋于一个成熟的业务领域,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产品
体系和产业体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军用特种制冷产业已逐步朝着具备高度集成化、智能化、多功能、高效率、小体
积、低消耗等特性的环境控制集成系统的方向发展。目前,军方已开始对坦克、装甲车提出环境控制集成系
统的研制要求,集成化设计已成为一种趋势。
(2)基本特点
特种制冷行业根据使用领域细分为军用特种制冷设备行业和民用特种制冷设备行业,其中,军用特种制
冷行业主要应用于保障各类武器系统及相关人员在特殊工况下的正常工作状态,通过制冷或制热功能为其快
速降温或升温,为作战武器及其相关人员提供最佳环境温湿度控制,从而形成快速综合作战能力。民用特种
制冷设备则是指对钢厂、船舶等特殊工况下用的耐高温、防尘、防振、耐腐蚀制冷设备。
(3)主要技术门槛
军用特种制冷设备依据特殊的舱内外环境特性、载体特性、被冷却负载特性、使用特性和交联特性等,
开展完全不同的设计。军用特种制冷设备使用环境更为恶劣,对高温、低温、冲击、振动、湿热、盐雾和霉
菌等的要求十分苛刻,军用空调的使用环境温度范围则在-45℃~60℃之间,具有宽温制冷制热特点,除了
关注标况下的功率,更关注宽温下的综合性能,需满足GJB150的相关试验考核。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创新型企业及安徽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
安徽省科技领军企业、合肥市首批总部企业、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和安徽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单
位。2023年公司成功获批航空氧气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
三等奖等国家级以及军队、省部级、航空工业集团单位等科技奖项60余项,累计授权专利764项。
报告期内,公司主编或参编发布了15项行业标准。截至目前,公司先后主编或参编已发布标准项目共89
项,其中国家标准24项、国家军用标准3项、行业标准62项。公司荣获由全国航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
航空电子过程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军工航空行业标准化委员会联合颁发的“标准化先进单位”称号。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细分市场地位
公司航空产品配套供应国内有装备需求的所有在研、在役军机以及部分民机;军用特种制冷设备已实现
空军、陆军、海军、火箭军等全军种覆盖,并通过军用技术成果转化发展民用特种制冷设备。发展至今,公
司已成为国内唯一的航空氧气系统研发制造基地,已形成系列产品系统配套,配装国内所有军机。国内唯一
的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专业化研发制造基地,亦是国内最大的飞机副油箱及国内领先的特种制冷设备研
发制造商。
2.强大的技术研发及试验验证实力
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安徽省创新型企业及安徽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安徽省航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安徽省科技领军企业和合肥市首批总部企
业,2023年公司成功获批航空氧气系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为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战
略,建立了完善的研发创新机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航空产品及特种制冷设备的专业研发体系。在产学研合
作方面,公司与中科院等离子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所展开了紧密的
技术开发合作,不断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和新成果,为公司整体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用。同时,
为更好完成公司科研生产任务,有效激励研发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公司实施重要科研项目风
险奖励与约束机制,引导和激励核心骨干人才投身价值创造,强化风险和紧迫意识,新政策实施后取得了良
好效果。
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公司已掌握多项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
,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氧气调节技术及国际先进水平的机载分子筛制氧技术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
封锁,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之后第四个掌握该等技术的国家,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公司自
主研发的机载空气分离制氮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采用该技术的机载油箱惰性化防护系统亦填补了国内
军用飞机领域的空白。公司健全了氧气系统、惰化子系统、副油箱子系统三大核心专业研发能力设计体系,
构建了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具备了分系统设计仿真能力,提升了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初步形成了
体系化、信息化、自主化研发能力体系。氧气系统实现了气(液)氧源向机载分子筛制氧转型,大大提升了
飞机作战半径,供氧调节技术完成了从纯机械式向机电综合一体化转型,提升了飞行员呼吸的舒适性。机载
惰化子系统具备从单膜到多膜组合化的设计能力,实现制氮产品向系统集成转型。副油箱子系统具备从分解
式到整体式的设计能力,具备从190L到2400L的副油箱设计能力,具备副油箱全功能试验检测能力。特种制
冷设备具备蒸发循环制冷及液冷调温的设计技术。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专利数764项,先后主编或
参编已发布标准项目76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及地市级等科技成果奖60余项。
公司设专业试验中心,拥有大型专业及标准试验设备设施70余台套,试验能力涵盖国家军用标准、舰船
标准、民航标准等,并具有多种系统级试验验证能力,同时根据飞机氧气系统、补氧系统、惰性化防护系统
和副油箱产品的试验验证需求配备多类非标类试验设备,如爆炸减压舱、晃振试验台、静力协调加载试验系
统、空气分离装置性能检测综合试验系统等。试验中心于2019年通过了国家试验认可CNAS认证和国防试验认
可DILAC认证,标志着公司的试验中心在试验和检测技术能力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试验技术主要是以
三大专业产品及系统试验验证的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产品功能性能检测技术和在复杂工况下产品的功能性
能实现能力。具备除试飞验证和生理验证以外所有的氧气设备试验手段。已建立了国内先进型号飞机氧气系
统、机载惰性化防护系统通用、关键的试验验证条件,试验中心不仅能完成各类环境试验(力学、气候、综
合环境等),也兼顾对先进飞机环境控制系统、民机舱室环境模拟控制技术、生命保障技术等试验技术的研
究,同时具备对试验理论、试验工艺、试验工装优化设计及试验方案的制定等方面的能力,硬件设备较全,
满足专业试验验证能力。特种制冷设备方面,天鹅制冷已建立完善的试验验证能力,并拥有我国第一个全自
动空调器制冷性能测试试验室,建成了10kW到350kW各类综合焓差性能试验室、800KW高温运转间、1000kW水
冷冷水机组试验装置和模拟跑车台等各类特殊要求的空调性能测试实验室。
3.优质客户和稳定的供应商资源
公司长期服务于国防军工领域,现有客户覆盖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
机有限责任公司等集团下属单位,各军种部队与修理厂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供应商亦包含了
航空工业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军工集团下属单位以及中国科学
院等优质供应商,并与之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长期稳定合作的供销渠道有利地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与可靠。为公司后续业务的持续拓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4.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公司始终以质量控制为核心开展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工作,以切实做好产品质量管控,确保产品质量的优
质、稳定。公司内部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制度文件,有效地保障了公司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提升。公司建
立了符合行业规范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目前已通过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AS9100D质量管理体系等
认证。已通过GJB5000A认证,具备二级军用软件研制能力。
通过标准化操作,规范业务处理流程,保证每项业务和制造流程的每个环节均处于可控状态,产品品质
和可靠性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四、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聚焦“兴装强军”首责,强化责任落实,集智攻坚创新,着力推进“十四五”规划
各项任务,科研生产经营工作有序开展,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2024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59285.50万元,同比下降6.5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415.58
万元,同比下降22.2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777.68万元,同比下降26.
2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2.27%,同比增加2.28个百分点。公司报告期末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2
4.81亿元,同比增长0.15%。
(一)产业发展方面
航空业务方面,紧盯客户需求,有序开展科研生产活动,1-6月航空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5026.72万元,
研发投入合计7273.4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36.04万元。同时,积极拓展新产品、新市场,中标某型防护
装备综合控制装置项目、某型供氧抗荷调节器第二阶段竞标成功,进一步巩固了公司氧气专业的行业地位;
某型抗荷抗缺氧能力检测仪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完成AG600飞机防护性呼吸设备(PBE)生理试验,开创了国
内民机防护性呼吸设备生理试验成功的先例,为公司民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C929惰化系统、旅客
氧气系统及机组氧气系统竞标项目完成RFP回复。
特种制冷业务方面,强化市场拓展,持续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经营质量效益较上年同期有较大提升,
1-6月特种制冷产品实现营业收入8305.26万元。成功中标陆军、海军、中电集团、冶金领域等多个项目;为
中通客车宿营车项目配套的车载空调顺利交付。
新兴产业方面,依托公司核心专业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产品优势,以航空应急救援市场需求为牵引,重点
提升供氧装备技术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同时聚焦产品满足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防护性要求,开展基础原
材料关键技术攻关和工艺技术研究。针对各军兵种高原装备需求,充分利用公司制氧与制冷主营业务和核心
技术,拓展高原制氧车、高原增压车、急救车等新领域业务,将制氧技术拓展到新产业领域,移动医院制氧
设备项目竞标成功;公司研制生产的高原车载制氧机成功配装部队,为军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提升了部
队官兵在高原环境的战斗力。
(二)能力建设方面
1.研发能力
依托航空氧气系统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结合航空氧气系统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围绕军、民机航空氧气
装备研制特点,开展航空氧气系统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的研究与攻关,提
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公司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项。
深入推进IPD集成研发体系建设。在研发流程方面,制定流程文件管理办法,完善了科研流程,提高了
研发流程的显性化、规范化;在计划管理方面,迭代并发布了新一版WBS计划模板;为构建预防型的项目管
理模式,推动IPD研发体系与AVIC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融合,构建基于“预防”的研发体系推动实现产品
开发的“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系统的模块化、标准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2.生产交付能力
持续按照“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理念构建生产制造运营体系,建立总装牵头、系统保障
的管理机制,采取“计划驱动、总装拉动、考核推动”生产管控模式,逐步形成精益化、数字化制造能力。
完善外协加工体系,组织开展供应商能力评估工作,对主要供应商进行二方审核。形成外协双固化清单,外
协零组件准时完成率逐步达到95%以上。推进精益单元、橡胶硫化生产线、搅拌摩擦焊建设和运行,分步骤
优化总装生产组织模式。
3.数智能力
优化生产工艺布局调整,推进柔性精密加工单元和数智生产线的深化论证及实施,完成机加柔性产线初
步建设方案确认,为提高产品交付效率奠定了基础。开展设计工艺一体化项目试运行,通过产品设计一体化
平台的建设与集成,实现产品数据从设计到工艺的一体化贯通与自动流转。
4.运营能力
优化组织机构,提升运营效率;召开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统一思想,分析面临的形势,剖析存在的问题
,制定解决措施;完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提升考核精准性和有效性;优化考核指标编制与下达流程,聚焦
公司“十四五”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年度经营目标,助推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