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660 电气风电 更新日期:2025-09-17◇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风力发电设备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后市场配套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5-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销售产品(产品) 24.67亿 92.60 3.30亿 84.38 13.36
提供服务(产品) 1.49亿 5.59 3701.10万 9.48 24.88
电力销售(产品) 3791.93万 1.42 1739.05万 4.45 45.86
销售材料(产品) 1032.40万 0.39 659.25万 1.69 63.86
─────────────────────────────────────────────────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风电行业(行业) 103.74亿 99.38 7.06亿 98.20 6.80
其他业务(行业) 6447.90万 0.62 1292.68万 1.80 20.05
─────────────────────────────────────────────────
风机及零部件销售(产品) 99.34亿 95.17 5.90亿 82.06 5.94
提供服务(产品) 3.96亿 3.79 8664.98万 12.06 21.89
风电场发电(产品) 9417.30万 0.90 3793.23万 5.28 40.28
销售材料(产品) 1375.76万 0.13 433.14万 0.60 31.48
─────────────────────────────────────────────────
直销(销售模式) 103.74亿 99.38 7.06亿 98.20 6.80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6447.90万 0.62 1292.68万 1.80 20.0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销售产品(产品) 10.23亿 83.93 1.37亿 69.63 13.38
提供服务(产品) 1.40亿 11.51 3470.44万 17.66 24.75
电力销售(产品) 4843.72万 3.98 2106.01万 10.72 43.48
销售材料(产品) 709.19万 0.58 392.89万 2.00 55.40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风电行业(行业) 100.63亿 99.49 6.59亿 98.72 6.54
提供服务(行业) 3809.79万 0.38 384.34万 0.58 10.09
销售材料(行业) 1344.79万 0.13 471.06万 0.71 35.03
─────────────────────────────────────────────────
风机及零部件销售(产品) 95.82亿 94.74 5.50亿 82.39 5.74
提供服务(产品) 4.09亿 4.05 9751.93万 14.62 23.82
风电场发电(产品) 1.09亿 1.08 1525.36万 2.29 13.93
销售材料(产品) 1344.79万 0.13 471.06万 0.71 35.03
─────────────────────────────────────────────────
国内(地区) 100.63亿 99.49 6.59亿 98.72 6.54
提供服务(地区) 3809.79万 0.38 384.34万 0.58 10.09
销售材料(地区) 1344.79万 0.13 471.06万 0.71 35.03
─────────────────────────────────────────────────
直销(销售模式) 100.63亿 99.49 6.59亿 98.72 6.54
提供服务(销售模式) 3809.79万 0.38 384.34万 0.58 10.09
销售材料(销售模式) 1344.79万 0.13 471.06万 0.71 35.03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57.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5.14%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1 │ 165601.10│ 15.87│
│客户2 │ 119064.72│ 11.41│
│客户3 │ 116750.73│ 11.19│
│客户4 │ 107283.19│ 10.28│
│客户5 │ 66863.56│ 6.41│
│合计 │ 575563.30│ 55.14│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38.4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2.8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1 │ 95460.87│ 8.17│
│供应商2 │ 81869.25│ 7.00│
│供应商3 │ 80212.56│ 6.86│
│供应商4 │ 74048.32│ 6.34│
│供应商5 │ 52535.41│ 4.49│
│合计 │ 384126.41│ 32.87│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行业基本情况
1、报告期内行业主要政策回顾
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风电行业政策持续发力,从全面市场化、消纳责任权重、绿电
直连到海上风电用海管理和规范林草地使用,多维度政策为行业发展筑牢根基,助力风电产业迈向高质量发
展新阶段。
(1)推动新能源全面市场化,深化上网电价改革
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
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文”),明确要求新能源项目全面参与电力市
场交易,按照价格市场形成、责任公平承担、区分存量增量、政策统筹协调的要求,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
场化改革。政策区分存量与增量项目:2025年6月前投产的存量项目,机制电价按现行政策执行,不高于当
地煤电基准价;此后投产的增量项目,电量规模结合消纳责任权重等确定,机制电价通过竞价形成。同时完
善市场交易规则,推动新能源参与现货和中长期市场,缩短交易周期、提高频次,鼓励签订多年期购电协议
,并取消强制配储要求,转向市场化决策,促进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转型。
(2)明确消纳责任权重,助力能源结构转型
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
事项的通知》,明确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为约束性指标,按此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
行考核评估;2026年权重为预期性指标。2025年,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需进一步提升,
为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提供明确目标导向。同时,在电解铝行业基础上,增设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
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以重点行业为突破口,带动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促进可再生能
源消纳。各省需按要求制定实施方案,电网企业与能源局派出机构协同配合,保障消纳责任权重和绿色电力
消费比例落实到位。
(3)推动绿电直连,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
2025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探索
创新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融合发展模式。绿电直连指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不接入公共电网,通过直连线
路向单一用户供绿电,分为并网型和离网型。通知规范项目建设,新增负荷可配套新能源项目,存量负荷在
满足条件下可开展绿电直连;加强规划统筹,项目规模、线路等纳入规划并备案,接入电压等级有限制,需
编制整体化方案;鼓励模式创新,各类经营主体可投资,电源和负荷不同主体需签相关协议;做好源荷匹配
,按“以荷定源”确定装机规模,明确自发自用和上网电量比例。在运行管理上,强化安全管理、电网接入
、调度运行管理,厘清责任界面,鼓励提升系统友好性。交易与价格机制方面,并网型项目整体参与市场交
易,合理缴费,规范计量结算。
(4)加强海上风电用海管理,保障项目有序推进
2025年3月,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海上风电项目用海管理的通知》,优化海
上风电项目用海审批流程,明确海域使用权取得方式,优先保障国家重点海上风电项目用海需求。在生态保
护方面,要求项目建设严格落实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开展海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修复工作,确保
海上风电项目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海洋资源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
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海上风电项目合理布局,推动海上风电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规范林草地使用,促进绿色发展
2025年3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就《关于规范风电场项目使用林草地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在官网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征求意见稿鼓励在沙漠、戈壁、荒漠及沙化盐碱化草原上布局风电场项目
,规定风机基础、施工和检修道路、升压站、集电线路等确需使用林草地的,可使用除特定保护林地和草原
以外的林草地。列入国家级规划的重大项目,经论证无法避让占用基本草原的,在保证基本草原“三不变”
前提下,可使用基本草原。风电场项目建设需节约集约使用林草地,严格避让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
重点国有林区、国有林场等禁建区域的林草地。对依法已建项目,根据所处区域不同,制定改造升级与退出
规则。此外,要求各级林草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做好规划衔接,提前介入项目选址,科学评估生态影响,开
展生态监测与全过程监管。
2、报告期内行业发展情况
(1)国家政策引领行业发展,奠定新能源市场化改革基调。
136号文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式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该政策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
市场化电价形成机制,包括实施差价结算、存量与增量项目差异化定价等举措,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
升新能源消纳水平。该政策特别强调推动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行
业健康有序发展。
(2)国内招标稳健放量,国际化布局加速推进。
市场供需层面,国内风电招标规模延续了去年的放量态势,上半年公开招标量保持高位运行,新增装机
需求持续释放。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截至2025年6月底,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约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7
%;风电新增装机容量5139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增加2555万千瓦,增幅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行业规模
扩张,但市场竞争烈度未减,整机商为巩固市场地位,在技术创新、成本管控及服务能力等方面加速布局,
同时也推动了行业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在此背景下,出海成为企业应对国内市场饱和压力、拓展增长空间的
重要战略选择,头部整机商纷纷加大海外市场投入,通过本地化生产、技术认证及资源合作等方式,加速融
入全球新能源产业链。
(3)技术发展聚焦品质与价值,智能化赋能客户增益。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机组大型化进程趋于理性,产品的高品质以及能为客户带来的高收益回报,是整机
商的发力点,也是客户满意度的源头。行业对设备可靠性、发电效率及全生命周期运维质量的重视程度持续
攀升。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在风电领域的应用价值愈发凸显,其正逐步渗透到项目开发、建设、运营的全
流程,为客户在降低度电成本、提升发电收益、优化资产运营效率等方面提供了实质性支撑,成为新形势下
契合客户“增收增利”核心诉求的技术突破口。
(二)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风力发电设备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同时开展服务业务和风资源开发与投资业务,
实现各块业务联动。
公司产品基本实现了全功率和全场景覆盖。目前承接订单的产品覆盖5MW到16MW全系列风电机组,产品
主要应用于陆上和海上场景的风力发电。报告期内公司承接销售订单的陆上产品主要为5/6/7/8/10/11MW级
别产品,海上产品主要为16MW级别产品。
(三)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经营模式与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在报告期内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具体如下:
1、风力发电机组整机业务
公司主要通过招投标获取项目订单,采用“按单定制、以销定产、以产定采”的方式,通过向上游符合
相应标准的供应商采购定制化及标准化的风机零部件,由公司各生产基地完成风力发电机组的装配、测试与
生产后,完成订单交付。
2、服务业务
该业务主要涉及风机的增值服务、风场管理优化、人员能力提升等,包括备件方案、精益运维、专项运
维、智能装备、智能资产管理、资产优化、培训与咨询等。公司根据客户方实际业务需求,对项目所涉及的
人员、技术、物料、装备等方面进行任务分解,并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专业化服务,服务完成后由客户方按照
合同约定进行验收。
3、风资源开发投资业务
该业务是风机整机业务向下游的延伸,主要包括风资源开发、风电场投资及建设、风场运营或转让等环
节。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度,风电行业继续呈现招标放量但行业竞争强度未见缓和、整机商持续加速出海寻增量等
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年初136号文的正式发布,标志着行业步入市场化改革深化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的新阶段,向重质提效发展。同时,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与绿证新规深化落地,为产业发展注入长期稳
定预期。国内陆风装机节奏加快,项目核准与开工积极,海风开工和招标有序推进。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
,2025年上半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5139万千瓦,同比增长2555万千瓦,其中陆风为主要增量。据行业媒体
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中标项目规模总计8157万千瓦,其中陆风项目中标规模为7523万千瓦,海风项目中
标规模为634万千瓦;江苏、广东、浙江等省份海风项目的前期规划、竞争配置和审批工作进展顺利,部分
深远海项目也已启动招标。此外,国内整机商在国际市场表现亮眼,订单显著增长,中国风电产业链全球竞
争力持续提升,国际化布局成效显著,尤其在欧洲、中东等新兴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据业内媒体统计,20
25年1-6月国内整机商中标海外项目10,286MW,同比增长65.3%。
面对市场发展的机遇和白热化竞争的挑战,公司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紧贴国家需求,实现高质
量发展”为统领,紧扣市场拓展、科技创新、客户服务、完美履约、管理提升、成本管控等核心方向,全面
对标全球前沿技术与标杆企业,系统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与实施举措,聚力推动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持续
提升公司经营质效,有效抵御各类行业风险挑战。报告期内公司推进的主要工作如下:
1、持续发力开拓高质市场,夯实稳健发展核心动能
国内市场方面,公司重点围绕沙戈荒大基地、深远海等应用场景,聚焦重点客户、重点区域,强化客户
与区域协同,深化大客户与区域协同的市场拓展体系建设;持续强化营销研究与策划能力,确保策略前瞻精
准,全面提升营销效能,依托商机漏斗机制实现滚动筛选,并通过全过程管理体系狠抓项目策划、执行与复
盘闭环;同时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推行作战单元分解与扁平化管理以提升响应速度,充分激发团队内生动力
。
海外市场方面,公司持续提升产品开发、项目执行、本地化输出等能力,坚持高端化、差异化的开发策
略,深耕欧亚、东南亚、韩国等重点市场,开拓中东等新兴市场,销售订单同比实现较大增长。报告期内,
公司新增订单共计5,386.95MW,较上年同期上升了68.50%,其中已中标尚未签订合同的订单2,952.85MW,累
计在手订单为20,126.25MW,较上年同期上升了74.80%。服务市场方面,公司持续加大力度拓展保外市场,
聚焦基础运维、专项技改、大部件改造、智能化改造等高质量服务类订单,兼顾保外业务的规模和利润实现
。报告期内,公司质保期外的服务业务以及备品备件的新增订单金额为16,159.9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5,61
2.23万元。
2、稳步推进风资源开发,“投建运转”模式有效运转。
公司持续完善“投、建、运、转”流程管理,紧跟市场形势精细策划资源获取策略。报告期内,公司持
续深化与核心地方客户的战略协同,通过资源互补与产业支持构建长期共赢伙伴关系,并聚焦重点区域,借
力产业带动效应与属地龙头企业合作巩固战略布局,上述举措的稳步推进为公司风资源获取奠定了坚实基础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自持风场中完成建设的装机容量为109.4MW。公司权益持有量899.78MW,其中已完成
建设的容量为482.98MW,在建的容量为416.8MW。报告期内,公司自持风场产生的发电收入为3,791.93万元
,较去年同期减少21.71%。
3、聚力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回归本原”,扎实做好产品。
公司坚持“技术领先下的可靠性领先、成本领先”的竞争策略,加强部件设计穿透、入厂验收、出厂测
试,确保新产品的MTBF(MeanTimeBetweenFailure,平均修复时间)等指标持续优化,同时全面推进风机设
计方法2.0,不断夯实产品大型化后叶片、工艺等技术实力,积极推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标准
”的创新。公司在报告期内致力于开拓未来多元化新场景应用市场,放大产品价值,进一步聚焦电力市场化
交易、风电制氢制氨醇、绿色化工、沙戈荒、深远海、风场智慧运营等新场景,进行耦合开发,形成面向不
同客户需求的、不同场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能力。公司持续健全大技术管理体系,重点加强高水平技术人才
队伍建设,营造“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的科技创新氛围。
4、提升客户服务全周期质效,强化交付履约全流程保障。
公司践行“基于合同,超越合同,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服务理念,回归服务本质,持续加强服务标准化
管理,进一步推进标杆风场建设,力争实现新建风场“0故障、0投诉、0损失”通过240小时连续无故障试验
运行;同时公司坚持质量由纠正走向预防的理念,源头控制与过程质量预防双管齐下,持续强化产品全过程
的质量控制,加强测试和验证,保证新产品质量。此外,公司面对2025年行业的交付高峰,优化整体交付体
系并建立“保交付”敏捷小组,计划、供应链、制造、物流、服务等职能强化协同、统一联动,力争项目完
美履约,更好地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交付效率。
5、聚焦面向未来的能力建设,久久为功控风险、提质效
公司通过管理改进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市场拓展、成本管控、质量保证、交付履约和客户服务六大核心
能力的提升,实现业务能效、管理能效的跃升。报告期内,公司完善内控体系、制度流程体系,加强风控、
内控、制度体系“一体化”建设,聚焦风险多发领域,加强监督检查、联动整改和内控评价,提高内控体系
的执行效力。此外,公司持续优化激励机制,落实“三能”机制,提高人均效能,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
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梯度培养机制,梳理、补缺高端人才,打造符合高质量发展要
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