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667 菱电电控 更新日期:2024-11-1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摩托车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
制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产品销售(产品) 4.81亿 89.62 8689.61万 71.84 18.08
技术开发(产品) 5569.89万 10.38 3406.32万 28.16 61.16
─────────────────────────────────────────────────
国内市场(地区) 5.36亿 100.00 1.21亿 100.00 22.55
─────────────────────────────────────────────────
直销(销售模式) 5.36亿 100.00 1.21亿 100.00 22.5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0.08亿 100.00 2.65亿 100.00 26.27
行业)
─────────────────────────────────────────────────
产品销售收入(产品) 9.53亿 94.51 2.33亿 88.10 24.49
技术开发收入(产品) 5540.95万 5.49 3152.25万 11.90 56.89
─────────────────────────────────────────────────
国内市场(地区) 10.08亿 100.00 2.65亿 100.00 26.27
─────────────────────────────────────────────────
直销(销售模式) 10.08亿 100.00 2.65亿 100.00 26.27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12亿 100.00 2.55亿 100.00 35.83
行业)
─────────────────────────────────────────────────
产品销售收入(产品) 6.88亿 96.56 2.37亿 93.04 34.52
技术开发收入(产品) 2447.31万 3.44 1775.71万 6.96 72.56
─────────────────────────────────────────────────
国内市场(地区) 7.12亿 100.00 2.55亿 100.00 35.83
─────────────────────────────────────────────────
直销(销售模式) 7.12亿 100.00 2.55亿 100.00 35.83
─────────────────────────────────────────────────
截止日期:2021-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8.35亿 100.00 2.59亿 100.00 31.00
行业)
─────────────────────────────────────────────────
产品销售收入(产品) 8.01亿 95.91 2.33亿 90.12 29.13
技术开发收入(产品) 3412.12万 4.09 2556.73万 9.88 74.93
其他(补充)(产品) 53.44 0.00 27.68 0.00 51.80
─────────────────────────────────────────────────
西南(地区) 3.16亿 37.84 9965.77万 38.51 31.55
华东(地区) 2.71亿 32.52 9462.99万 36.57 34.86
东北(地区) 1.39亿 16.64 2747.67万 10.62 19.78
华北(地区) 5102.64万 6.11 1834.63万 7.09 35.95
华南(地区) 3498.72万 4.19 1268.28万 4.90 36.25
华中(地区) 2191.13万 2.63 568.94万 2.20 25.97
其他(地区) 51.51万 0.06 28.96万 0.11 56.22
─────────────────────────────────────────────────
直销(销售模式) 8.35亿 100.00 2.59亿 100.00 31.00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7.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6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28739.64│ 28.50│
│客户二 │ 13780.71│ 13.66│
│客户三 │ 13410.63│ 13.30│
│客户四 │ 10163.82│ 10.08│
│客户五 │ 8127.25│ 8.06│
│合计 │ 74222.05│ 73.6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3-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2.5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4.96%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7167.12│ 9.89│
│供应商二 │ 6424.17│ 8.87│
│供应商三 │ 5204.57│ 7.18│
│供应商四 │ 3511.03│ 4.85│
│供应商五 │ 3022.58│ 4.17│
│合计 │ 25329.48│ 34.96│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提供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车联网
产品T-BOX以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及标定服务。
2、主要产品
公司提供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三大系列
产品以及相关的设计开发及标定服务和T-BOX产品及车联网TSP平台开发服务。公司的发动机管理系统按照使
用燃料的不同分为汽油EMS和两用燃料EMS,按照车型与软件平台的不同分为汽车EMS与摩托车EMS;纯电动汽
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包括VCU、MCU及多合一控制器;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包括EMS、MCU、GCU
、VCU、HECU。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新车型匹配开发阶段的技术服务收入以及新车型匹配开发成功后电控系统的销售收
入。
(1)技术服务收入整车厂每款新车型均需要电控系统的匹配开发。本公司在部分车型的匹配开发阶段
收取技术服务费。
(2)产品销售收入报告期内,汽油车电控系统产品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除了汽油机EMS产品,公司
还销售纯电动车VCU、MCU、电机电控二合一、多合一控制器、混合动力汽车EMS、GCU和T-BOX等产品。
2、销售模式
本公司EMS的开发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司首先负责发动机厂商某款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匹配开发,开发
成功后的发动机供应整车厂后,本公司对整车厂的具体车型再进行整车标定;另一种是公司直接对整车厂选
用的发动机及整车进行标定。公司技术服务收入的确认时点是公司在完成整个项目标定后向客户出具项目结
题报告,待客户进行会签确认后公司确认相关技术服务收入。
3、采购模式
公司产品生产过程中,ECU/VCU/MCU/GCU/T-BOX等相关硬件由公司自主设计、生产和组装,其使用的芯
片、电子元器件、功率器件等原材料,由公司向外部供应商采购。生产出ECU等核心部件之后组成成套电控
系统所需的配套零部件——各类传感器、电子节气门、点火线圈、喷油器等,由公司向外部供应商采购。20
22年公司购买了减压阀生产线,开始生产两用燃料EMS系统中的减压阀产品。公司购买的喷油器生产线已于2
023年抵达公司,公司已经具备喷油器的生产能力。
4、生产模式
公司根据客户的订单组织生产,整车厂一般当月下达次月的订单,并同时下达未来2个月的预测计划,
本公司根据订单量加上需要保持的安全库存量减去已有的库存数来下达本月的采购量和生产量,同时将订单
预测计划发给各供应商做好备货计划。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为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提供商,主营业务包括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
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以及智能网联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根据中国证监会20
1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
制造业”(分类代码:C39)。
(1)行业的发展阶段公司EMS主要应用于传统燃油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公司MCU\GCU\VCU\PCU等
电动化产品主要应用在纯电动化汽车和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4
年1-6月,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492.9万辆和
494.4万辆。公司产品应用市场空间巨大。
汽车电控系统作为影响整车油耗、排放、驾驶性能和动力性能四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油耗指
标和排放指标为国家强制性要求,达不到规定指标就无法通过型式检验并申请公告,也就无法生产与销售。
因此,电控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的决定性影响。2016年12月23日颁布的《轻型汽车污染
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即国六排放法规)要求II型实验: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
RDE(RealDriveEmission)测试)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2021年2月20日颁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
值GB19578-2021》标准规定燃料消耗量采用WLTC工况进行测定,而之前测试采用NEDC工况,该标准规定新申
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1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对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20
23年7月28日颁布的《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第四阶段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
测试工况为WLTC工况,单车限值将在三阶段的基础上,降低10%作为四阶段的单车限值要求;企业平均以传
统燃油车油耗至少降低15%,结合一定的新能源比例,提出在三阶段的基础上,2026年总体降低21.8%、2030
年总体降低37%。《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传统能源乘用车新车百公里油耗2025/2030/20
35年目标为5.6/4.8/4L。油耗和排放指标不断趋严的背景下,电控系统正朝着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的技术发
展。随着发动机技术发展逼近极限,燃油车的油耗下降趋缓,政策压力逐步显现。预计未来单独使用内燃机
驱动的车辆将越来越难以满足后续的油耗法规要求。油耗标准的不断趋严促使汽车动力从内燃机转向由内燃
机与电机的有效组合或纯电机来承担驱动任务,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
汽车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24年1-6月我国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产销193.7万辆和192.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83.
9%和85.2%,我国纯电动汽车分别实现产销299万辆和301.9万辆,分别同比增长9.4%和11.6%;新能源汽车汽
车持续快速增长。2024年1-6月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35.2%,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意味着我国汽车产品结构
由传统内燃机占绝对主要的格局进入诸多技术并存的动力多元化时代。
面对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变局,公司在保持商用车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坚持客户乘用车化、产品电动化
的发展战略。在EMS领域,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博世及其子公司联合电子为代表的外资。公司将通过持续研
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利用灵活快捷的服务以及强化商务和技术降本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期待在乘用车
领域扩大市场份额,打破外资的垄断。在电动化产品领域,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华为、汇川技术、精进电动
、阳光电源、英博尔、蓝海华腾等多家国内涉及电驱电控的公司。公司将重心投入油电混动控制产品的开发
,利用EMS领域建立的优势拓展电动化产品的应用。
(2)基本特点A、发动机电控系统进入行业技术壁垒高、产业周期化长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行业属于
技术高度密集型行业,EMS技术积累和进步以及产业化的实现需要长期大量的人力及资金的投入。EMS是汽车
电子控制系统中变量最多、难度最大的控制系统,在技术上具高度复杂性。发动机管理系统是多变量、多目
标折衷优化、且边界条件多变的控制系统,导致控制程序非常复杂,且其参数之间互相影响,调整某一模块
的控制参数往往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控制参数,大大增加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除此之外,系统中的输入
参数与输出目标之间缺乏之间的控制逻辑关系,需要建立中间变量来实现控制目标。上述特性造成EMS系统
在技术上的困难。同时,EMS作为发动机系统和汽车中的核心部件,是影响汽车四个主要性能指标(油耗、
排放、动力性能与驾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整车厂对EMS供应商的选择往往非常慎重,一般都希望EMS厂
商有类似产品先在别的整车厂大规模使用验证后再采用,采用的时候往往先在一款车型上试用,经大量验证
确认没有故障后才在其它车型上大规模推广。
汽车电控系统属于风险较大的长期投资。EMS的技术壁垒决定了EMS能否研发成功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同
时,EMS的技术特点和产业化特点决定了EMS从研发到大规模产业化的周期非常漫长。软件平台、软硬件设计
及控制策略积累与调试都需要耗费研发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软件平台需要持续升级满足汽车发动机技术
的进步以及油耗不断降低、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强制性法规要求。在产业化阶段,需要对发动机进行基础
参数标定,对整车进行排放标定、OBD标定、完成“三高”试验、驾驶性标定,并经工信部型式核准和生态
环境部公告后方能生产和销售,整个标定过程需要较长时间。
较高的技术难度和较长的产业化周期导致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玩家较少。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能够掌握
EMS技术与混合动力控制的也仅有德国博世、德国大陆、日本电装、德尔福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国内市场
同样被上述企业所占据,其中博世及其子公司在中国市场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
B、生态环境部公告核准形式了EMS厂商与整车厂稳定的供应关系在我国,一款机动车的投产上市需要经
过工信部和生态环境部两个部门的核准,工信部负责车辆的型式核准,生态环境部则通过制定排放标准和耗
能标准、对机动车和发动机及污染物控制装置予以公告核准。电控系统厂家在公告中会体现为ECU、OBD的生
产厂商。一旦公告核准就形成法定的供求关系,如更换电控系统厂家,该车型需要重新开发标定,经国家指
定的检测机构检测通过后由生态环境部再次公告核准,因此,公告核准锁定了电控系统厂商与整车厂稳定的
供应关系。
C、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不断趋严促使汽车电控系统不断朝节能减排方向发展汽车电控系统是整车的油
耗、排放、驾驶性能和动力性能四个方面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中油耗指标和排放指标为国家强制性要求,
达不到规定指标就无法通过型式检验并申请公告,也就无法生产与销售。因此,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对汽车
电控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及未来演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即国六排放法规)要求II型实验:实际行
驶污染物排放试验(RDE(RealDriveEmission)测试)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21》标准规定燃料消耗量采用WLTC工况进行测定,而之前测试采用
NEDC工况,该标准规定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1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对已获得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
2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RDE的引入和WLTC测试工况的更换使得油耗和排放标准不断严格,促使电控系统朝
着节能减排方向发展。
D、纯电动驱动系统集成化趋势明显
在新能源整车高安全、高性能、低电耗、低成本、小尺寸和轻量化的需求下,电驱动系统朝着多合一高
度集成的技术路径发展。“多合一”总成产品通过巧妙设计将电机、电控、减速器等“深度集成”,减少彼
此间的连接器、冷却组件、高压线束等部件,故价格、重量、体积上相对结构集成型产品有明显降低。多合
一系统从初步结构集成向深度系统集成,由二合一演变成三合一乃至多合一,实现了更多的部件节省和功能
复用。多合一系统由于集成度高、轻量化水平提升和降本显著的因素,渗透率不断提升。根据NE时代数据,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三合一及多合一系统累计出货量达到545.4万套,占总配套量的65.5%。驱动系统集成化
成为电驱动系统行业发展的方向。
E、电驱动各部件持续迭代优化,高功率密度成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各主机厂与其供应链都在不断持续对产品迭代优化。随着新能源高压车型不
断出现和对性价比的追求下,高压、高功率密度成为各部件的发展趋势。对电机而言,持续提高驱动电机转
矩/功率密度与效率,提高电机转速,降低电机振动噪声和制造成本,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对车用驱动电机的
发展要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到2025、2030年和2035年驱动电机功率密度分别达到5
kw/kg、6kw/kg和7kw/kg。扁线电机具有槽满率更高,可以降低电阻和铜损耗,转换效率高等优点,扁线电
机的应用成为发展趋势,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电驱动总成专题2023年度评审成果显示
,扁线电机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2022年中国新能源车扁线电机市场占比47.6%,预计2025年左右渗透率将
超过70%。对电控而言,技术发展趋势为高安全性,高功率密度化以及高压化。由于SiC具有大禁带宽度、高
击穿电场强度、高饱和漂移速度和高热导率等优良特性可以满足高温、高功率、高压、高频等多种应用场景
。SIC功率半导体器件凭借其优异性能被各大汽车产商所青睐,应用SiC功率器件可以大幅实现电动汽车逆变
器和DC-DC转换器驱动系统的小型轻量化,提升效率和增加峰值输出功率;随着800V架构的新能源汽车逐步
量产,为满足大电流、高电压的需求,电机控制器的主驱逆变器将不可避免由硅基IGBT替换为SiC-MOS。
(3)主要技术门槛A、EMS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变量最多、难度最大的控制系统,在技术上具有高度
的复杂性
发动机管理系统是多变量多目标折衷优化且边界条件多变的控制系统,导致控制程序非常复杂,随着国
家法规对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和油耗的不断降低,EMS需要控制的参数越来越多,每增加一个参数,复杂程
度将成倍增加。EMS复杂性不仅体现在输入输出参数多,且参数之间相互影响,调整某一模块的控制参数往
往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控制参数,大大增加设计控制系统的难度;EMS复杂性也体现在输入参数和输出控制目
标之间缺乏直接的控制逻辑关系,需要建立中间变量来实现控制目标。
B、EMS是需要通过试错不断进行技术迭代的技术
由于道路、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每个人驾驶习惯不同,车辆在行使过程中振动、颠簸、油污、盐雾、
排气腐蚀以及不同极端环境下气温、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差异,决定了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工况种类
远比试验阶段要复杂。工况的复杂程度也意味着软件工程师在设计程序时不太可能预见并解决所有工况下的
控制策略并选择合适的标定数据,在数百万种设计参数与工况的组合中,若遗留了尚未解决的问题就可能会
导致故障。所以EMS本质上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的技术,需要通过车辆的大规模使用来验证程序设计和
控制参数是否存在缺陷。EMS的技术进步是通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产生的故障反馈,不断提高软件设计水平
和标定数据的恰当性来实现的。C、电驱动具有集成化、更新快、定制化的技术特点和低成本化的市场要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汽车降价的寒气不断传导至供应链上游。基于电驱动产品的定制化特性
,集成化降本已成为电驱动市场的主流,能否快速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低成本产品成为电驱动企业的核心竞
争力。因此要求电驱动企业需要具备电驱动集成化设计能力、电力电子设计能力、控制算法持续迭代能力、
工程制造能力和极强的成本控制能力来满足电驱动产品的发展趋势。
2、公司所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致力于打破中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空心化”的局面,通过研发团队多年持续的努力,成功开发出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实现了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自
主研发,独立掌握电控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底层复杂驱动设计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代码,具有对电控
系统软件平台持续优化升级的能力。公司充分利用汽车排放标准由国五升国六的机会,在汽油N1类EMS领域
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M1类交叉乘用车市场取得一定市场份额。公司自上市以来,为拓展乘用车市场和顺应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坚持客户乘用车化、产品电动化的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在主流乘用车市场和电
动化产品方面合计实现销售17070.05万元,占营业收入31.82%,乘用车业务和电动化产品成为公司重要业务
组成部分。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汽车产业迎来了全面深刻的百年巨变,产品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在不断加严的汽车燃料消耗、污
染物排放以及碳排放控制法规的背景下,汽车产品结构已经由传统内燃机占绝对主导的格局,进入诸多技术
并存的动力多元化时代。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492.9万
辆和494.4万辆,分别增长30.1%和32%,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193.7万辆和192.2万辆,分
别增长83.9%和85.2%,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35.2%。公司顺应汽车产业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坚持
产品电动化的发展战略,推出VCU、MCU、PCU、HECU、四合一等电动化产品。报告期内,公司电动化产品实
现销售收入8,026.68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4.96%。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情况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已获授予专利权的专利76项、软件著作权59项,其中未包
括截至报告期末已失效的专利。不存在质押、司法查封等权利受限制的情形。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5.研发人员情况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EMS及混合动力电子控制系统领域相对于跨国EMS厂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下:
1、具有新车型的开发速度优势与车型后续特殊功能添加与改动便利优势
跨国EMS厂商一般将合资品牌整车厂或一线自主品牌整车厂作为优先保障客户。本公司将自主品牌整车
厂作为优先保障客户,对自主品牌重要客户需要快速推向市场的新车型,公司采用多人多车同时进行多模块
平行标定的方式,大幅度缩减了标定时间。
跨国EMS厂商标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修改控制程序时花费的时间往往比较长。本公司程序开发和标
定均属于紧密合作的部门,研发部门能实时对标定工作进行指导,标定技术人员能随时对控制程序提出修改
意见,标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很快得以解决。对中国自主品牌整车厂而言,上述两点导致本公司在新车型
的开发速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而帮助整车厂商在开发新车型时快速抢占市场先机。
国内自主品牌新车型投放市场后往往会根据市场反馈来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或者修改部分原先的设计参数
。本公司可以根据客户产品的市场竞争情况随时为汽车提供参数改动或者个性化的控制功能定制,如汽车防
盗、发动机一键启动、行驶自动落锁等,增加新车型的卖点和增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活性。
2、技术服务优势
一款新研发的发动机出现故障,整车厂有时候很难区分是发动机本体的问题还是电子控制系统的问题,
如果EMS厂商要求整车厂首先排除发动机本体的问题将会大大增加整车厂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本公司利用
研发部门参与客户服务的优势,可以在整车厂没有或无法排除发动机本体故障的情况下,去诊断故障是否为
EMS方面存在的问题所致,甚至可以帮助整车厂去确定发动机本体的具体故障原因。
3、快捷响应及服务优势
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是汽车核心和关键的组成部分,一旦有问题,通常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感受和汽车
厂商的品牌形象,因此与整车厂商的配合以及快捷的响应和服务显得尤为关键。公司作为本土企业,决策高
效,接近客户并派驻厂工程师,保证了第一时间及时响应;其次,公司所有研发部门在国内办公,有问题时
可以集中讨论解决,不存在时间的隔离,也不存在沟通交流的障碍,更不存在技术的封锁,从而可以快速提
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为提升客户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了保障。
4、在部分细分市场取得技术领先的优势
针对我国出租车和轻微卡领域存在油气两用车型的市场需求,公司摈弃了国内主流车企普遍采用的在原
汽油车EMS基础上加装一套天然气系统将天然气的喷油量、点火提前角信号模拟成汽油信号的方案,对汽油
、天然气两种燃料独立标定分别予以喷油量和点火提前角度图谱数据,针对两种燃料不同的燃烧特性分别控
制,解决了加装系统存在天然气喷油和点火不能精确控制、排温过高、排放难以达标、OBD诊断不能正常使
用以及切换汽油模式后油耗偏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两用燃料发动机管理系统领域取得了技术领先优势。
相对于国内其他汽车动力电控系统企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下:
1、在EMS及混合动力汽车电控系统方面具有人才优势
软件开发中底层程序、控制策略、功能测试等软件工程师,硬件中的电路设计、防电磁干扰设计的硬件
工程师,以及熟练了解系统平台性能的标定工程师是EMS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跨国公司在占据中国EMS绝大
部分市场份额的同时,将EMS的软件开发环节放在本国,以避免技术泄露的风险。因此,国内有EMS程序开发
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极为稀缺。本公司较早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保持了核心技术骨干的稳定。公司上市后,
通过实施股权激励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了大量行业高端研发人才,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增多,研发实力实现了较
大的提升。
2、EMS及混合动力电控系统方面具有技术积累优势
本公司自创立之初就确立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软件开发平台的程序均由本公司研发人员自己编写,通
过车辆测试发现问题,逐步改进,形成经验积累优势。本公司的软件平台之所以能不断进行功能扩展也能不
断地升级换代,是因为软件程序代码是公司研发人员在长期的实验验证和大规模实车使用过程中一点一滴积
累、改进和提高形成的。
3、具有产品线齐全、技术储备深厚的优势
本公司产品线涵盖汽油机EMS、纯电动汽车VCU和MCU、混合动力汽车的EMS、VCU、MCU和GCU,汽油机EMS
包括汽车EMS、摩托车EMS以及汽油与CNG两用燃料EMS和T-BOX产品,是国内产品线最全的自主电控系统厂商
。公司坚持“客户向乘用车转型、产品朝电动化转型”的发展战略,在GDI发动机领域、混合动力控制系统
、MCU和VCU等产品领域持续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建立了深厚的技术储备。
四、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今年以来,汽车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24年1-6月,我
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9%和6.1%。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92.
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1%和32%,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至35.2
%。公司坚持“客户乘用车化、产品电动化”的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乘用车业务和电动化产品销售收入
大幅增长。受商用车市场竞争加剧和新能源渗透率提升的影响,公司主要商用车客户EMS产品装机量不及预
期导致公司商用车EMS收入下降。在两者综合作用下,2024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640.34万元,同
比增长13.65%,实现归母净利润739.35万元,同比下降75.83%。本期净利润下滑主要系毛利率较高的商用车
EMS市场销量下滑、增量的乘用车和电动化产品业务毛利率较低导致营业收入增长并未带来毛利的增长,同
时因公司人员增长和计提股份支付费用增加导致公司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所致。
1、持续研发投入、丰富产品种类,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研发的技术路径,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人员665人,
占员工总数的61.57%;投入研发费用(含计提的股份支付费用)9,084.0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6.94%
。公司具备平台软件持续升级的能力,拥有EMS、HCU、VCU、MCU、GCU、电机电控二合一、四合一控制器、T
BOX等产品,覆盖传统汽油车、混动车到纯电动车的产品应用。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
35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外观设计专利22项,软件著作权59项,整体研发实力得到进
一步提升。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使公司整体研发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公司业务发展后劲。
2、坚持效益导向,强化绩效管理
公司紧紧围绕强化全员经营意识、聚焦优势主业及持续加强降本增效来开展工作。公司与各部门签订年
度经营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绩效考核,加强全员经营意识,同时分产品线对利润进行考核,通过量化的数
据、精细化的管理,激发各业务板块的经营活力。公司将重心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