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682 霍莱沃 更新日期:2025-09-0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为雷达和无线通信领域提供用于测试、仿真的系统、软件和服务。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软件及信息系统集成(行业) 2.60亿 96.57 9743.25万 92.92 37.50
其他业务(行业) 923.17万 3.43 742.82万 7.08 80.46
─────────────────────────────────────────────────
电磁测量系统业务(产品) 2.35亿 87.23 8144.59万 77.67 34.70
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产品) 2500.99万 9.30 1593.14万 15.19 63.70
其他业务(产品) 923.17万 3.43 742.82万 7.08 80.46
通用测试业务(产品) 10.62万 0.04 5.52万 0.05 52.02
─────────────────────────────────────────────────
内销(地区) 2.60亿 96.57 9743.25万 92.92 37.50
其他业务(地区) 923.17万 3.43 742.82万 7.08 80.46
─────────────────────────────────────────────────
直销(销售模式) 2.60亿 96.57 9743.25万 92.92 37.50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923.17万 3.43 742.82万 7.08 80.46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软件及信息系统集成(行业) 3.76亿 95.40 1.20亿 90.08 31.95
其他业务(行业) 1813.11万 4.60 1323.78万 9.92 73.01
─────────────────────────────────────────────────
电磁测量系统业务(产品) 3.18亿 80.77 9895.02万 74.17 31.08
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产品) 3445.80万 8.74 1846.59万 13.84 53.59
通用测试业务(产品) 2324.17万 5.90 276.32万 2.07 11.89
其他业务(产品) 1813.11万 4.60 1323.78万 9.92 73.01
─────────────────────────────────────────────────
内销(地区) 3.76亿 95.40 1.20亿 90.08 31.95
其他业务(地区) 1813.11万 4.60 1323.78万 9.92 73.01
─────────────────────────────────────────────────
直销(销售模式) 3.76亿 95.40 1.20亿 90.08 31.95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813.11万 4.60 1323.78万 9.92 73.01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软件及信息系统集成(行业) 3.25亿 96.81 1.32亿 93.85 40.55
其他(补充)(行业) 1071.90万 3.19 865.06万 6.15 80.70
─────────────────────────────────────────────────
电磁测量系统业务(产品) 2.41亿 71.71 1.00亿 71.21 41.54
通用测试业务(产品) 4272.62万 12.71 646.01万 4.59 15.12
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产品) 4166.67万 12.39 2537.03万 18.04 60.89
其他(补充)(产品) 1071.90万 3.19 865.06万 6.15 80.70
─────────────────────────────────────────────────
内销(地区) 3.25亿 96.79 1.32亿 93.81 40.54
其他(补充)(地区) 1071.90万 3.19 865.06万 6.15 80.70
外销(地区) 7.45万 0.02 4.93万 0.04 66.23
─────────────────────────────────────────────────
直销(销售模式) 3.25亿 96.81 1.32亿 93.85 40.55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1071.90万 3.19 865.06万 6.15 80.70
─────────────────────────────────────────────────
截止日期:2021-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3.26亿 98.95 1.37亿 97.67 42.02
其他(补充)(行业) 346.96万 1.05 327.21万 2.33 94.31
─────────────────────────────────────────────────
电磁测量系统业务(产品) 2.62亿 79.56 1.09亿 77.63 41.53
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产品) 3245.45万 9.85 2315.83万 16.51 71.36
通用测试业务(产品) 3141.81万 9.53 494.62万 3.53 15.74
其他(补充)(产品) 346.96万 1.05 327.21万 2.33 94.31
─────────────────────────────────────────────────
内销(地区) 3.26亿 98.93 1.37亿 97.63 42.01
其他(补充)(地区) 346.96万 1.05 327.21万 2.33 94.31
外销(地区) 7.10万 0.02 5.02万 0.04 70.66
─────────────────────────────────────────────────
直销(销售模式) 3.26亿 98.95 1.37亿 97.67 42.02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346.96万 1.05 327.21万 2.33 94.31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2.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6.0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8920.28│ 33.15│
│第二名 │ 6364.57│ 23.66│
│第三名 │ 5560.99│ 20.67│
│第四名 │ 1447.74│ 5.38│
│第五名 │ 869.47│ 3.23│
│合计 │ 23163.05│ 86.0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0.8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1.0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4673.86│ 23.45│
│第二名 │ 1305.47│ 6.55│
│第三名 │ 867.26│ 4.35│
│第四名 │ 719.74│ 3.61│
│第五名 │ 610.62│ 3.06│
│合计 │ 8176.95│ 41.02│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营业务基本情况
公司长期聚焦于电磁仿真及测量技术的自主研发及应用,致力于成为“电磁技术的领航者”,依托自主
研发的算法技术体系,根据下游行业的发展需求,构建了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电磁测量系统、相控阵产品
三大业务板块,主要服务于特种、卫星、通信、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产品研发、生产及应用。
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立十八年来,在电磁仿真及测量领域取得了丰富的自主研发
技术成果和工程经验,代表性技术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曾参与嫦娥探月、北斗卫星、高分
卫星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
公司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主要由通用CAE仿真软件、设计优化软件、应用仿真验证软件及系统构成
,主要应用于系统总体论证和产品设计优化阶段。其核心作用在于为产品研制提供物理性能仿真分析及设计
优化验证,即“虚拟测量”,从而确保产品性能并显著提升研发效率。
公司的电磁测量系统业务主要包括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即对电磁辐射的测量)、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
统(即对隐身目标电磁散射的测量)及射频测量系统等,贯穿产品研发、生产和使用阶段等全生命周期。其
核心作用在于对产品的复杂工作状态进行优化、对电磁相关性能进行全面且精确的校准及测量,以高效地确
保产品的工作状态、性能和仿真设计结果一致。
公司运用多年积累的仿真设计、校准测量算法及工程技术经验,开展相控阵产品业务,聚焦于小型一体
化集成、低成本新体制、多模融合等适用于各类装载平台的新型相控阵技术研发,为客户提供相控阵与天线
系统等产品。相控阵产品的研制需先通过算法完成相控阵的物理设计性能求解,快速迭代得到优化方案;优
化设计后生产的相控阵成品则必须经过校准优化测量才能实现既定技术目标,其中的关键是采集其近/中场
的辐射信号并通过算法推演出工作辐射特性,再利用算法将辐射特性与各通道的工作状态相关联,通过校准
优化逼近仿真要求。由此可见,相控阵的研制工作高度依赖于电磁仿真设计和校准测量技术,仿真设计服务
于相控阵设计阶段,校准测量服务于相控阵生产调试阶段。
公司是业内极少数同时掌握电磁仿真设计和校准测量两类算法技术的企业,公司利用该优势构建的上述
三大业务具备高度的复用性,可以相互验证,促进技术的快速迭代,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
(二)公司所处行业情况说明
根据《国民经济分类》,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公司所处的细分领域来看,
公司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的所属领域主要为工业软件,公司电磁测量系统业务的所属领域主要为电子测
量。工业软件和电子测量技术均为制造业的关键基础工具,其技术水平、自主程度对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工业软件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1)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的重要性日趋凸显
工业软件作为产业质量的基础,切实关系产业链供应安全,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价值链低端走向
高端的关键。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及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工业软件呈现快速发展态
势。据工信部统计,2024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我国工
业软件产品收入为2,940亿元,同比增长7.4%。但《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研究报告(2025)》指出,我国2024
年工业软件市场规模仅占全球份额的7.6%。虽然国内工业软件在部分细分领域的市场占比有一定增加,但总
体基础仍然较弱,真实应用产品支撑较少,综合实力仍与国外成熟厂商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制造业数字
化转型的深入和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软件产业尤其是工业软件领域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根据工信部于2024
年发布的《工业重点行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指南》,工业软件作为更新的重点领域,预计到2027年,
完成约200万套工业软件和80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任务。
工业软件按产品生命周期维度,可细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制造类、经营管理类、运维服务类等。不同
于其他计算机软件的强软件属性,工业软件是工业知识的标准化,从本质上而言是工业品,公司所处领域为
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在工程知识、核心算法、软件架构、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等维度上均有极高的行业壁
垒。国外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由于起步较早、产品成熟、通用性更强,垄断了现阶段的国内外市场。其中,
在公司所处的CAE领域,国际厂商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
在研发设计阶段,CAE可实现方案选型、仿真分析、性能验证、设计优化,从而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
降低研发成本,助力设计方案落地,是众多工程、产品数字化设计的必备工具。CAE具备多学科融合、专业
领域细分的特点,对算法技术及数学、物理、工业技术底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极高的要求,同时需要大
量真实的应用案例予以反馈验证,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成熟周期长,创新迭代快。在自主设计、创新
创造的大趋势下,CAE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信息、汽车等技术前沿行业,国产CAE软
件将持续加速技术迭代,市场规模的提升具有巨大潜力。
(2)AI+CAE将为物理AI提供关键支撑
物理AI是融合物理学原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领域,被定义为下一代AI形态的核心,其本质是通过让
人工智能学习并深度融合物理学原理,构建由物理定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面向复杂物理问题的智能系统,
实现物理问题的算法优化、结果预测等功能,形成物理世界与数值仿真深度虚实协同的动态闭环。AI+CAE即
以人工智能赋能工程仿真,是物理AI落地的关键载体,物理AI的核心场景(如机器人、自动驾驶、数字孪生
)均以AI+CAE技术为关键支撑。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出现与蓬勃发展为CAE软件的发展带来了一条崭新的路径。人工智能为高阶复杂非
线性问题的求解带来了极大的创新,其不再仅仅依靠人类对物理与数学的认知或在实际工程中积累的经验知
识来解决问题。人工智能的引入意味着电磁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等物理问题的正向仿真不必完全依赖于
对物理规律的模拟,逆向设计不必完全依赖于已有理论、设计经验与试错寻优过程,而是可以藉由人工智能
对已有数据进行学习,深入挖掘其规律及特征,最终针对特定的仿真与设计问题快速给出其可行解。
人工智能赋能CAE软件的研究在近年愈发受到国内外研究机构及企业的重视,其中以高校为代表的研究
机构着重于单点技术的突破,旨在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复杂问题学习及求解能力增强乃至替代传统CAE软件
内核;以Ansys为代表的业界巨头则致力于AI+CAE软件的工业应用落地与生态搭建,为工程师搭建智能化的
新时代设计范式。以公司所从事的电磁CAE软件领域为例,当前学界及工业界针对人工智能赋能电磁CAE软件
的研究及工作可归纳为:采用人工智能中的各类神经网络及深度学习模型代替传统电磁CAE软件中各仿真求
解器中的部分模块或整个求解模块,例如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加速矩阵求解、利用神经网络构建电磁仿真中
的理想吸收层,乃至通过学习大量样本直接由模型信息得出该模型的电磁特性;将已有的仿真案例及电磁仿
真结果作为训练数据供人工智能进行学习,而后针对特定问题直接以所需指标作为输入,通过训练完毕的人
工智能模型直接给出推荐的结构设计;在电磁CAE仿真软件中集成人工智能智能电磁逆设计内核,针对专业
问题(如器件选型、参考文献等)给出专业的解答,例如AnsysGPT。由此,人工智能已被逐步纳入CAE软件
的关键发展路径,通过人工智能对CAE软件的赋能实现软件核心内核、工业应用模式乃至用户体验的全方面
提升将是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
2.电子测量行业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
(1)电子测量将逐步向系统级测量升级
电子测量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实现对被测对象(电子产品)的电参数进行测量,将被测对象的实体性能、
物理参数进行信息化,是工业互联、产业升级的技术基础。尤其是在特种、卫星等领域,电子测量对电子科
技产品及装备系统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维护起到全面的技术保障作用。
电子测量领域根据产品形态可分为测量仪器和测量系统,较为简单的测试场景可通过测量仪器实现测量
;而相对复杂的测试场景,则需要构建测量系统,即将软件、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及测量环境进行有机结合
,以提供整体的测量解决方案。电子测量是下游产品质量稳定性、性能可靠性的保障,随着电子信息产业不
断深化,下游产品复杂程度日益提升,简单的仪器仪表测量模式将逐步升级为软硬一体化的测量系统,测量
系统厂商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软件及复杂系统的开发、集成能力是测量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国产自主软件在关键环节的应用,将大
幅降低产品数据泄露的可能性、核心技术的外部依赖性,为国家先进技术的安全保驾护航。公司下游领域的
产品研发大多具有高复杂度、小批量、多品种等特性,产品研发阶段对测量系统的开发能力要求较高,产品
批量生产阶段对测量系统的效率要求较高。以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为例,一方面,天线系统复杂程度日益提
升,如数字相控阵、共形相控阵等新体制相控阵大量涌现,以及天线工作频段持续向高频拓展,如毫米波频
段、太赫兹频段逐步商用,校准测量系统则需相应进行定制开发;另一方面,在相控阵批量生产的背景下,
校准测量系统需提高测量效率,匹配产线快速校准测量需求。
(2)公司电子测量下游需求呈增长趋势
公司的电磁测量系统主要面向特种、卫星、通信和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上述行业需求的持续增长及新应
用场景的持续拓宽,驱动了电子测量系统市场空间的扩大。
特种领域方面,公司测量系统的主要下游,即相控阵雷达、隐身装备等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景气度。相控
阵雷达较传统雷达性能优异,但成本较高。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类装备的高精尖升级,相控阵雷达在
各类装载平台逐步得到广泛且深入的应用,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的需求将相应显著增加。在研发阶段,相控
阵雷达需通过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不断对雷达的技术指标、物理参数进行测量校准,并根据测量结果通过仿
真对雷达设计进行优化。在生产阶段,每套相控阵雷达均需通过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进行严格的校准测量,
以实现既定的设计目标。此外,相控阵等雷达探测技术的发展势必驱动隐身装备的研制,而隐身性能验证是
相关装备研发、生产及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效、精准地进行隐身性能测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
热点问题。作为验证隐身性能的重要手段,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的市场需求将快速增加。
卫星领域方面,据研究机构BryceTech发布的《2024全球太空报告》,2024年全球共进行263次轨道级火
箭发射,其中商业提供商占发射活动的比例约70%;中国全年发射次数为68次,与美国的158次相比尚有较大
成长空间。随着技术进步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业航天具备巨大市场潜力。近年来,以低
轨卫星为代表的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在政策支持力度、技术进步、产业链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低轨
卫星的测量是确保卫星成功研发及生产的关键环节,测量需求广泛分布于卫星产业链的各个领域,卫星有效
载荷、整星及地面站等各类产品均需要高效、精准的测量技术以确保其高可靠性,服务于低轨卫星的测量系
统市场需求已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满足低轨卫星的批量化快速生产要求,测量系统需具备快速高强度、批
量化测试、集中小型化、机动响应等特点,因此具备智能化系统开发能力并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测量系统厂
商在市场竞争中将更具优势。
(三)公司主要产品情况
公司业务分为电磁测量系统业务、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相控阵产品业务、通用测试业务四大类。
公司各类业务对应的主要产品情况如下:
1.电磁测量系统业务
电子测量领域根据产品形态可分为测量仪器和测量系统,对于较为简单的测试场景,通过仪器仪表即可
实现测量;对于相对复杂的测试场景,则需要构建测量系统,结合软件及算法技术、特定的测量方法及测量
环境来实现。
公司主要面向复杂的测试测量场景,为用户提供电磁测量系统。电磁测量系统作为相关产品研发、生产
及应用阶段不可或缺的技术保障,其精度、效率对产品研发、生产和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电磁
测量系统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相控阵雷达的校准测量、装备隐身性能的测量、射频特性的测量等,且随着相
控阵等技术从特种领域延伸至通信、汽车等领域,测量的场景和需求亦随之拓展。公司电磁测量系统的主要
产品包括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射频测量系统、5G基站天线OTA测量系统、汽车毫
米波雷达测量系统等。
(1)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
相控阵校准测量即电磁辐射测量,用于对相控阵波束性能进行校准、优化及测试,为相控阵雷达研发、
生产及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校准调试与性能测试,以保障设计性能的实现与优化。通过算法技术实现的间
接测量和校准显著提升了相控阵雷达测量及优化的精度和效率,并有效降低了成本,充分满足了高复杂度、
小批量、多品种等特征背景下的测试测量需求,并可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为产品研发设计的优
化提供有效支撑。
相控阵校准测量是在特定的测量环境中采集电磁场信号,利用算法转换得到相控阵口面场分布数据,通
过算法将各天线单元校准至所设计的各自最佳工作状态。具体流程是在实验室采用合适探头通过对所研制天
线产品近区电磁信号进行精确检测采集,利用基于中/近场内推精确算法的测量软件利用该数据可以得到天
线口面的电磁场分布,校准软件对该分布与设计指标进行分析与优化迭代,从而完成对产品的校准测量,实
现产品性能状态的最优化。近年来,随着相控阵技术在各类装载平台的持续推广和深入应用,相控阵校准测
量系统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此外,随着数字相控阵技术等前沿技术的发展,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也需要持
续进行技术演进。公司在相控阵校准测量领域的代表性技术成果经科技成果鉴定,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在
各类装载平台的相控阵雷达均已积累了丰富的应用案例及工程经验,未来有望继续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进
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2)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
雷达散射截面测量即电磁散射测量,雷达散射截面是衡量雷达目标特性的重要参数,可用于验证装备对
雷达的隐身性能。雷达散射截面测量是隐身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保障手段,贯穿于隐身装备的全生命
周期,从研制阶段的方案设计验证、研制方案筛选,到生产阶段的部件隐身性能评估、整体隐身效果评估,
再到使用维护阶段的持续评估,高效、精准地进行隐身性能测量已成为装备研制生产中的关键课题。在装备
研制及生产阶段,雷达散射截面测量通常是在实验室环境下采用紧缩场或近场测量方式来实现。紧缩场测量
是缩小测试场地的重要方法,其利用平面波发生器把馈源辐射的球面波转换成平面波,从而计算得到目标散
射数据;近场测量是解决大尺寸目标散射测量难题的重要方法,其利用综合平面波方法产生平面波照射,利
用探头采集目标的散射数据,通过算法转换得到远场散射数据。在出厂及后续使用维护阶段,则会进一步引
入外场条件下的动态、静态测量等方式。
随着装备隐身及反隐身、雷达探测及反探测技术的对抗发展,隐身测量已成为当前业内的技术热点,并
跟随下游装备的技术发展需求而持续演进,并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公司在雷达散射截面测量系统领域拥有
业内领先的技术优势及丰富的工程经验,未来将继续紧抓市场机遇,进一步提高市场份额。
(3)射频测量系统
射频测量系统用于实现射频器件功能和性能参数的自动测试、数据记录和测试结果统计分析。子公司弘
捷电子专注于系统射频特性测量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凭借自主研发的射频测量系统软件平台以及测试数据管
理软件平台,提供元器件、模块、组件、分系统、系统级的射频特性测量系统。弘捷电子重点面向卫星有效
载荷领域,在射频微波部组件测量、微放电测量等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优势。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
工作的逐步开启,服务于低轨卫星有效载荷研发生产的射频测量系统的市场需求已逐步显现,并有望保持快
速增长态势。
(4)其他
5G基站天线OTA测量系统是相控阵校准测量系统在5G通信领域的应用,该系统通过对基站天线的辐射性
能进行一致性校准优化及波束性能测试、射频空口(OTA)性能进行测试,确保基站天线性能。公司已为中
兴通讯、大唐移动等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5G基站OTA测量系统,并持续跟进该领域市场需求。
2.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
该业务分类下主要包括电磁CAE仿真软件业务、半实物仿真系统业务。
(1)电磁CAE仿真软件
电磁CAE仿真软件作为工程设计中的电磁场数值计算工具,以高性能的仿真替代传统的物理性能试验,
可以显著提升产品设计研发精度,缩短设计研发周期,企业可通过高效的实验设计、仿真数据的优化等技术
以提高产品性能。CAE软件目前主要应用于特种、卫星、通信、汽车等高端制造业,在制造业体系内有着广
泛的拓展空间。我国CAE软件市场目前的总体渗透率和国产占有率程度均较低,随着国家对CAE等研发设计类
工业软件重视程度的日益上升,以及特种领域等国家战略产业自主要求的持续提升,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CA
E软件厂商有望加速追赶国外成熟厂商。
公司长期致力于推进CAE的国产自主,并围绕电磁领域打造了覆盖仿真、设计优化及应用验证的完整产
品系列。公司的仿真软件包括通用仿真软件——三维电磁仿真软件RDSim、专用仿真软件——天线布局仿真
软件等产品;设计优化软件包括天线设计优化软件、相控阵设计优化软件等产品;应用验证软件包括复杂电
磁环境仿真软件、天线故障诊断软件等产品。
(2)半实物仿真系统
半实物仿真是将系统的一部分以数学模型描述,并把其转化成为仿真计算模型,另一部分以实物(或者
物理模型)方式引入仿真回路的技术。半实物仿真不仅可以提高仿真的可信性,也能够解决以往存在于系统
中的许多复杂建模难题。半实物仿真系统可广泛应用于特种、卫星、通信、汽车等领域的产品研发设计阶段
。
公司目前主要面向雷达、通信、装备等领域提供半实物仿真系统,用于对客户已有设计指标的系统在复
杂电磁环境中开展电磁波辐射性能的设计评估,验证系统的总体指标、分系统指标在模拟真实环境中是否达
到设计要求。
3.相控阵产品业务
该业务分类下主要包括相控阵天线系统、阵列天线系统及多模天线系统产品。
公司凭借多年积累的相控阵仿真设计和校准测量算法技术及工程经验,逐步开展相控阵天线系统的研制
业务,并重点致力于新型相控阵等技术前沿领域的研发攻关。近年来,我国相控阵雷达技术逐步发展,已经
在全球相控阵雷达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相控阵雷达技术不断趋于成熟,其对传统机械雷达已形成逐步
替代的趋势,且各类新型装备平台的不断出现也对相控阵雷达的相关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相控阵雷达
的研制及生产需求都在持续快速增长。
随着相控阵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如何在确保性能指标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其成本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技术
热点。在此背景下,通过算法技术、稀布阵、集成一体化等技术降低相控阵成本、减小尺寸、提高集成度、
扩大扫描角度,从而推动相控阵广泛应用于各类装载平台,成为行业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
4.通用测试业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主要经营业绩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215.1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7.6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
利润33.8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4.51%;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28.36万
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21.30%。
报告期内,商业航天等下游领域景气度提升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拓展机遇,公司面向卫星领域的电
磁测量系统业务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同时,公司技术团队积极推进在手订单的交付工作,由于部分项目交
付进度等原因,使得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略有下滑。此外,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AI+C
AE的研发布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磁CAE软件的电磁辅助设计内核进行赋能。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电磁场仿真分析验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深化CAE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等高端制造业领域的
市场渗透率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团队启动了AI+CAE的研发项目,在持续提升电磁CAE软件固有仿真设计能力的基础
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磁CAE软件的电磁辅助设计内核进行赋能,开发具备增量学习能力的生成式智能
电磁逆设计内核。具体而言,公司研发团队基于已有的技术优势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挖掘,针对用户关注
的实际工程问题,在增强电磁CAE软件固有内核性能的同时引入有针对性的人工智能技术,以此对电磁CAE软
件的内核进行赋能,在持续改进电磁CAE软件仿真精度、效率、强健性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研发具备增
量学习能力的生成式智能电磁逆设计内核以推动当前电磁仿真设计范式的进化,提升电磁产品设计及迭代效
率。公司未来将长期致力于将最新AI技术赋能CAE产品研发,从而持续提升求解器运算效率,开发具备持续
学习能力的智能辅助设计内核,最终打造以高效算法为基石、专家知识为指引、持续学习为特征的超级智能
设计与验证系统。
此外,公司研发团队对CAE产品进行了持续的研发迭代:针对三维电磁仿真软件RDSim,提升了宽带辐射
及散射问题的求解精度及求解效率,新增雷电等仿真场景,布局扩展频域求解能力,完善精细结构、共形阵
列等问题的求解能力。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仿真软件,完成时间与事件驱动引擎迭代优化,通过标准化协议与
低延迟通道实现相关仿真模块深度耦合,进行人在回路技术探索和fmi模型接口开发,打通多装备数字样机
信号级仿真通路;多维度场景解算上,场景建立引入高精度地理信息生成立体场景,电波传播解算、云雨雾
杂波生成、数字样机建模、天线及信号仿真均有优化;同时优化数据流输出链路,确保数据精准导入测试系
统,稳定实现毫秒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