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683 莱尔科技 更新日期:2025-09-06◇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功能性涂布胶膜材料及下游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 4.18亿 79.52 1.12亿 89.01 26.71
新能源电池用材料行业(行业) 9172.16万 17.45 511.41万 4.08 5.58
其他业务(行业) 1590.90万 3.03 867.29万 6.91 54.52
─────────────────────────────────────────────────
功能胶膜类材料(产品) 2.16亿 41.05 5714.73万 45.55 26.49
功能胶膜类应用产品(产品) 2.02亿 38.48 5451.94万 43.46 26.96
电池箔(产品) 9172.16万 17.45 511.41万 4.08 5.58
其他业务(产品) 1590.90万 3.03 867.29万 6.91 54.52
─────────────────────────────────────────────────
内销(地区) 4.12亿 78.45 7728.47万 61.60 18.74
外销(地区) 9735.05万 18.52 3949.61万 31.48 40.57
其他业务(地区) 1590.90万 3.03 867.29万 6.91 54.52
─────────────────────────────────────────────────
直销(销售模式) 5.09亿 96.91 1.17亿 93.40 23.00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590.90万 3.03 867.29万 6.91 54.52
经销(销售模式) 31.55万 0.06 -38.88万 -0.31 -123.24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 3.52亿 80.28 8203.20万 78.17 23.32
新能源电池用铝材料行业(行业) 7408.68万 16.91 1281.78万 12.21 17.30
其他业务(行业) 1233.81万 2.82 1009.19万 9.62 81.79
─────────────────────────────────────────────────
功能胶膜类材料(产品) 1.63亿 37.16 3080.55万 29.35 18.92
FFC柔性扁平线缆(产品) 1.21亿 27.72 4292.29万 40.90 35.34
涂碳铝箔(产品) 7408.68万 16.91 1281.78万 12.21 17.30
LED柔性线路板及加工(产品) 6748.25万 15.40 830.37万 7.91 12.30
其他业务(产品) 1233.81万 2.82 1009.19万 9.62 81.79
─────────────────────────────────────────────────
内销(地区) 3.39亿 77.26 6443.29万 61.40 19.03
外销(地区) 8731.43万 19.92 3041.69万 28.98 34.84
其他业务(地区) 1233.81万 2.82 1009.19万 9.62 81.79
─────────────────────────────────────────────────
直销(销售模式) 4.21亿 96.03 9531.85万 90.83 22.65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1233.81万 2.82 1009.19万 9.62 81.79
经销(销售模式) 507.08万 1.16 -46.87万 -0.45 -9.24
─────────────────────────────────────────────────
截止日期:2022-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 4.66亿 98.02 1.17亿 94.44 25.11
其他(补充)(行业) 941.10万 1.98 689.30万 5.56 73.24
─────────────────────────────────────────────────
热熔胶膜类材料(产品) 1.71亿 35.86 3396.44万 27.39 19.91
FFC柔性扁平线缆(产品) 1.60亿 33.52 6527.42万 52.64 40.92
涂碳铝箔(产品) 5960.15万 12.53 1164.18万 9.39 19.53
LED柔性线路板及加工(产品) 4518.67万 9.50 567.10万 4.57 12.55
压敏胶膜类材料(产品) 3148.36万 6.62 54.64万 0.44 1.74
其他(补充)(产品) 941.10万 1.98 689.30万 5.56 73.24
─────────────────────────────────────────────────
内销(地区) 3.67亿 77.14 7963.72万 64.23 21.70
外销(地区) 9935.83万 20.88 3746.06万 30.21 37.70
其他(补充)(地区) 941.10万 1.98 689.30万 5.56 73.24
─────────────────────────────────────────────────
直销(销售模式) 4.41亿 92.68 1.14亿 91.70 25.78
经销(销售模式) 2543.37万 5.35 339.33万 2.74 13.34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941.10万 1.98 689.30万 5.56 73.24
─────────────────────────────────────────────────
截止日期:2021-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 4.46亿 98.12 1.36亿 94.43 30.51
其他(补充)(行业) 856.34万 1.88 804.29万 5.57 93.92
─────────────────────────────────────────────────
FFC柔性扁平线缆(产品) 1.94亿 42.69 8641.30万 59.89 44.48
热熔胶膜类材料(产品) 1.53亿 33.60 3705.16万 25.68 24.23
LED柔性线路板及加工(产品) 6329.67万 13.91 1040.87万 7.21 16.44
压敏胶膜类材料(产品) 3602.78万 7.92 235.97万 1.64 6.55
其他(补充)(产品) 856.34万 1.88 804.29万 5.57 93.92
─────────────────────────────────────────────────
内销(地区) 3.32亿 72.86 8838.31万 61.26 26.66
外销(地区) 1.15亿 25.26 4785.00万 33.17 41.63
其他(补充)(地区) 856.34万 1.88 804.29万 5.57 93.92
─────────────────────────────────────────────────
直销(销售模式) 4.36亿 95.78 1.35亿 93.42 30.92
经销(销售模式) 1063.80万 2.34 145.37万 1.01 13.67
其他(补充)(销售模式) 856.34万 1.88 804.29万 5.57 93.92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1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39%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3364.97│ 6.40│
│第二名 │ 2794.08│ 5.32│
│第三名 │ 2719.33│ 5.17│
│第四名 │ 1468.23│ 2.79│
│第五名 │ 1420.95│ 2.70│
│合计 │ 11767.56│ 22.39│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4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6.1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第一名 │ 8268.93│ 27.22│
│第二名 │ 2222.80│ 7.32│
│第三名 │ 1892.73│ 6.23│
│第四名 │ 833.02│ 2.74│
│第五名 │ 793.24│ 2.61│
│合计 │ 14010.73│ 46.12│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5-06-30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情况
公司业务的核心是功能性材料,其中包括功能性涂布胶膜及其应用产品,按照中国证监会行业划分标准
,公司隶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
标准(GB/T4754-2017),属于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C398)。
1、AI催生行业革新,创造共振机遇
随着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AI技术的大规模的普及,3C行业正加速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演进
,推动厂商持续创新与产品迭代。2025年二季度,据Canalys数据,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889亿台;其中
非洲和中东市场增速较快;据Counterpoint数据,全球智能手机营收年增10%,首次在第二季度突破1000亿
美元大关。PC市场同样回暖,根据IDC数据,2025年Q2全球PC出货量达6840万台,同比增长6.50%。在AI推动
下,3C需求复苏的拐点已经到来。
AI技术的深度整合正重塑用户体验,苹果iPhone7Plus首次引入AI摄影后,如今AI大模型已使智能手机
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AI助手可执行复杂任务,并优化影像、翻译等功能。生成式AI的进步进一步拓展了音
频、视频处理能力,推动AI手机渗透率提升,预计2025年全球AI手机占比达34%。随着算力和大模型平台的
进一步加强,AIPC也在不断进化,IDC预计,到2028年中国下一代AIPC年出货量将是2024年的60倍,渗透率
持续提升。此外,智能眼镜等新兴品类也在AI加持下实现爆发,实时翻译、AR导航等应用陆续落地。
AI大模型的突破使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2025年全球产业迎来关键拐点。世界机器人大会数据
显示,人形机器人参展企业达50家,创历史新高,精细操作能力成为商业化核心。Figure公司推出的Figure
.02机器人搭载端到端VLA大模型Helix,可完成洗衣、整理等复杂家务,操作精度提升250%。中国市场同样
迅猛,字节跳动发布的GR-3通用机器人大模型(40亿参数)在灵巧任务中成功率提升250%,并支持跨场景迁
移学习。行业预计,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3,未来5年将在家政、工业、医疗等领域加
速渗透。
随着AI应用开发需求,手机、PC、人形机器人等智能终端在计算、存储、感知、交互等方面的性能需要
大幅提升,同时配套的电源、散热、元器件材料等支持也相应增加。3C行业存量规模巨大,下游终端功能和
体验革新带动了对3C领域高端和新型材料的需求,得益于AI技术的推广应用,消费电子材料的市场需求有望
随着手机、PC等行业复苏呈现向好趋势。智能机器人本质上是高度集成的机电系统,涉及大量传感器、柔性
线路、电池及新材料应用。一方面,机器人对高性能传感及连接材料需求旺盛,如FPC、FFC、耐弯折电缆、
轻质高强度结构材料等。另一方面,服务机器人、无人机等的普及将拉动电池需求,上游功能膜等材料市场
同步扩容。可以预见,随着机器人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司功能性材料业务将迎来更多元化的下游应
用机遇。AI技术正在3C消费电子和人形机器人两大领域创造共振效应,前者重塑交互方式,后者拓展物理世
界智能化边界,共同推动全球科技产业迈向“AI+硬件”新纪元。
2、新能源材料需求持续增长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5年上半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
盟的数据,受益于单车带电量提升趋势,全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299.6GWh,同比增长47.3%,其中磷酸铁锂
电池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1.6%,主导市场。新能源车终端市场表现强劲,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2025年上
半年全国市场新能源车累计销量实现693.7万辆,同比增长40.3%,占汽车总销量比重44.3%。随着高压快充
渗透提速,800V高压平台车型占比提升至25%,同时高端插混车型销售同比增长50%,叠加智能化配置渗透率
提升,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将不断拉动增长。
与此同时,2025年政策端继续强化新能源汽车支持力度。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
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提高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
池更新补贴标准,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并完善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标准。
在储能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
规模达9491万千瓦/2.22亿万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据测算,2025年上半
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为2115万千瓦/0.54亿千瓦时。在储能电芯成本处于低位的情况下,随着储能
利用小时数提升和调节能力增强,储能商业模式将趋于完善,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实现高速增长。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长期景气度趋势不改,将为公司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储能电池领域
的功能性材料如功能性胶膜、新能源电池集流体、碳纳米管等产品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绿色低碳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主流,环保产品前景广阔
公司产品的下游应用行业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行业环保要求愈加严格。在“双碳”战略持续深化的背
景下,绿色低碳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一
步强调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并推动新能源、新型储能及废弃物循环利
用产业发展。2025年政策新增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强化绿色供应链建设,推动制造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在此趋势下,行业环保要求持续趋严,绿色低碳技术及产品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2025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开启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试点探索、项
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积极支持。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加快构
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4〕39号),明确了到2025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进一步完善,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和产品碳足迹标准出台实施,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
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关计量、统计、监测能力得到提升,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
奠定基础。
(二)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功能性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体包含功能性涂布胶膜及应用产品、新能源电池集
流体和碳纳米管粉体及浆料等产品。功能性涂布胶膜是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之一、工艺制程良率关键材料之
一、消费电子重要的模组及终端保护材料,新能源电池集流体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碳纳米管粉体及浆
料产品作为新型导电剂,可以应用在液态、固态等锂离子电池以及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中,用以提升新能
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改善循环寿命,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功能性涂布胶膜应用产品主要为FFC、LED柔性线
路板,可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LED照明、半导体、家电等领域。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董事会的领导下,持续保持细分领域领先地位,公司根据既定的战略目标,本着
“科技改变世界,材料美化生活”使命,坚持电子领域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及节能环保三大路线,稳步推
进各项战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凭借新能源电池集流体业务的快速放量和新能源汽车应用方向的功能性涂布胶膜新品的
市场开拓,营业收入与利润保持稳定增长。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8,430.80万元,同比去年同期增
长69.3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993.25万元,同比去年同期增长13.51%。报告期末,公司
总资产为154,262.58万元,较上年度末增长6.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01,280.60万元,较上
年度末增长0.98%。
1、功能性涂布胶膜拓展新能源汽车新蓝海,轻量化浪潮下实现创新突围
公司作为热熔胶膜等功能性涂布胶膜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产品已通过下游应用产品FFC广泛应用
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服务器、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公司凭借着对行业趋势的精准把握、持续不断的技术
创新以及严格把控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也为公司向新能源汽车、AIPC、服
务器等新兴领域的拓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热潮的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汽车
电子轻量化的要求日益迫切。轻量化不仅能够降低汽车的能耗,提高续航里程,还能提升汽车的整体性能和
操控性。公司凭借在功能性涂布胶膜领域沉淀的研究开发与客户服务能力,提前布局了汽车电子、新能源电
池相关的新品,并成功导入国际连接器巨头客户,参与其FFC连接方案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公司功能性涂布
胶膜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终端应用空间。
与传统FPC、线束连接方案相比,FFC连接方案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高密度集成、可靠性高等优点,能
够更好地满足现代电子产品对轻量化、高集成的需求。因此,汽车终端客户开始选择FFC连接方案来替代传
统的连接方案。随着FFC连接方案在新能源汽车以及更多领域的广泛应用,用来替代FPC、线束连接方案,公
司功能性涂布胶膜业务的市场需求将大幅增加,发展空间也将大大延展。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
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以技术+市场双轮驱动,打开新能源电池集流体新增长极
受锂电行业严苛的供应商认证条件影响(通常需6-18个月验证周期),2023-2024年公司新能源电池集
流体业务主要处于客户导入与产品验证阶段。随着锂电客户验证工作陆续完成,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电池集
流体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收入同比增长408.33%。公司新能源电池集流体业务凭借良好的产品品质、强大
的研发能力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在2025年成功跻身行业前三,占据稳固的市场地位,行业影响力扩大;
借此也在行业竞争极度内卷的情况下获得了良好的利润空间,实现了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利润双增长的健康
态势。
顺应下游锂电池快充、高能量密度等性能要求以及固态电池在车端及消费电子领域应用进程提速,公司
布局了安全涂层、固态电解质涂层(氧化物)、功能性隔热涂层、快充及硅碳负极应用的涂碳铜箔、特种基
材涂层集流体等其他功能性涂层集流体产品。同时,公司针对锂电池正极边缘陶瓷涂覆工艺存在的粘结性差
、边涂易掉粉、柔韧性差、对位精度差、边涂厚度厚等问题,公司开发了新一代边涂涂层方案(材料+配方+
设备),与设备厂商联合研发,配套工艺开发了底涂边涂一体涂布机,实现边涂、底涂一体化涂布,可有效
降低能耗和加工成本。未来,公司将以涂碳箔等新能源电池集流体多产品差异化组合满足下游客户不断更新
迭代的性能要求,夯实行业地位,扩大市场影响力,抓住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新机遇。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优势
公司及子公司禾惠电子、施瑞科技、佛山大为均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佛山科技创新百强企业、佛山市高质量发展百佳企业、佛山市科技领军企业10
0强等多项荣誉,获准设立佛山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后,获评为“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点”企业。公
司及子公司禾惠电子、施瑞科技、佛山大为均为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领先的战略目标引领下,多年
技术沉淀使得公司在功能性材料领域获得技术优势,形成多项核心技术。公司坚持技术与人才优势为公司核
心竞争力,以自主研发为基础,通过聘请行业内顶级的材料专家、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引进高技术人才、加
强研发团队建设等方式,进行新品开发与性能改进,主要产品建立技术壁垒,产品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产品
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良好的客户口碑。
2、产业链协同优势
公司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中心,功能性涂布胶膜材料及应用产品方面,将生产的涂布胶膜材料用于下游
FFC、柔性线路板等应用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公司的涂布胶膜材料为下游应用产品的关键原材料之一,
为下游的线材产品提供阻燃、耐热、绝缘等关键性作用,保障下游的柔性线路板高耐黄变、高反射率、优异
的耐化性、耐腐蚀性等关键性能。与此同时,公司沉淀多年的胶粘剂配方技术可横向应用于新能源电池集流
体、装饰薄膜材料领域。新能源电池集流体方面,向上游延伸至碳纳米管及碳纳米管导电浆料领域,增强产
品核心竞争力。
3、产品优势
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凭借综合开发能力,以及在高频高速、耐高温高湿等聚酯材料领域与具备热固
性能的热塑材料领域积累的丰富热熔胶膜制造经验,公司产品覆盖了现有涉及3C领域、新能源汽车、家电、
服务器、医疗电子、安防行业的超百种胶膜产品,产品涵盖FFC用热熔胶膜、新能源汽车电子用高频高速薄
膜及线材、LED柔性线路板膜、FFC及LED柔性线路板等多种产品。公司近年来新开展的新能源电源集流体项
目与碳纳米管项目与已有产品可形成互补,多样化的产品类型可以充分满足下游客户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
4、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时刻关注市场终端产品的发展方向,配合终端产品的升级需求加强研发,与客
户实现共同开发。公司凭借优良的质量、一流的技术合作开发能力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功能性涂布胶膜及下
游应用产品成功进入三星、富士康、日本住友、新金宝、海信集团、捷普、立讯精密等业内知名企业,与上
述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公司产品市场认可度较高。同时,借助战略合作伙伴神火新材在光铝箔领域
对锂电客户的品牌影响力,公司与神火新材形成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强强联合,共同开拓下游动力锂电客户
,依托公司的技术、品质、设备等优势及神火新材的原材料和客户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下游大客户,提高
市场占有率。
5、人才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人力资源建设,当前已形成以张强、周松华、罗绍静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并通过
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不断充实研发队伍。公司引进行业内顶级材料学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并与部分
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持续培养人才。
公司坚持三层激励模式,致力于与员工形成以利益为共同体、与中层管理人员形成以事业为共同体、股
东及高管员工持股则以命运为共同体,与公司共同发展。
(三)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的功能性涂布胶膜材料及其应用产品、新能源电池集流体、碳纳米管粉体及浆料等产品应用范围广
泛,每个细分产品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同。针对不同客户,对同一类产品往往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
生产,对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公司凭借综合开发能力以及在智能制造方面丰富的制造经验,重点把控原料选
购、产品配方调配、生产过程控制、分析检测等关键技术,保证能快速应对客户需求,保障产品的稳定性。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拥有36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3项。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公司
不对因上述信息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2、本公司无法保证该项服务能满足用户的要求,也不担保服务不会受中断,对服务的及时
性、安全性以及出错发生都不作担保。
3、本公司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本公司不对投资者依
据上述信息进行投资决策所产生的收益和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应谨慎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