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分析☆ ◇688707 振华新材 更新日期:2025-05-03◇ 通达信沪深京F10
★本栏包括【1.主营业务】【2.主营构成分析】【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5.经营情况评述】
【1.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2.主营构成分析】
截止日期:2024-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正极材料行业(行业) 19.26亿 98.19 -2.70亿 102.55 -14.03
其他业务(行业) 3545.55万 1.81 672.00万 -2.55 18.95
─────────────────────────────────────────────────
正极材料(产品) 19.26亿 98.19 -2.70亿 102.55 -14.03
其他业务(产品) 3545.55万 1.81 672.00万 -2.55 18.95
─────────────────────────────────────────────────
境内(地区) 19.26亿 98.19 -2.70亿 102.55 -14.03
其他业务(地区) 3545.55万 1.81 672.00万 -2.55 18.95
境外(地区) 1800.00 0.00 1300.00 0.00 72.22
─────────────────────────────────────────────────
直销(销售模式) 19.26亿 98.19 -2.70亿 102.55 -14.03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3545.55万 1.81 672.00万 -2.55 18.95
─────────────────────────────────────────────────
截止日期:2024-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正极材料(产品) 9.37亿 96.33 -1.03亿 102.18 -10.97
其他业务(产品) 3565.70万 3.67 219.24万 -2.18 6.15
─────────────────────────────────────────────────
截止日期:2023-12-31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正极材料(行业) 67.95亿 98.83 4.28亿 91.90 6.30
其他业务(行业) 8051.93万 1.17 3773.60万 8.10 46.87
─────────────────────────────────────────────────
三元正极材料(产品) 65.82亿 95.72 4.07亿 87.46 6.19
复合三元及其他(产品) 1.75亿 2.55 1934.10万 4.15 11.05
其他业务(产品) 8051.93万 1.17 3773.60万 8.10 46.87
钴酸锂(产品) 3856.34万 0.56 133.79万 0.29 3.47
─────────────────────────────────────────────────
境内(地区) 67.95亿 98.82 4.28亿 91.88 6.30
其他业务(地区) 8051.93万 1.17 3773.60万 8.10 46.87
境外(地区) 41.23万 0.01 10.72万 0.02 26.00
─────────────────────────────────────────────────
直销(销售模式) 67.95亿 98.83 4.28亿 91.90 6.30
其他业务(销售模式) 8051.93万 1.17 3773.60万 8.10 46.87
─────────────────────────────────────────────────
截止日期:2023-06-30
项目名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
正极材料(产品) 32.24亿 98.96 1.12亿 86.98 3.48
其他业务(产品) 3372.39万 1.04 1678.25万 13.02 49.76
─────────────────────────────────────────────────
【3.前5名客户营业收入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18.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3.70%
┌───────────────────────┬───────────┬───────────┐
│客户名称 │ 营收额(万元)│ 占比(%)│
├───────────────────────┼───────────┼───────────┤
│客户一 │ 166414.00│ 84.86│
│客户二 │ 6303.34│ 3.21│
│客户三 │ 3900.08│ 1.99│
│客户四 │ 3677.32│ 1.88│
│客户五 │ 3464.49│ 1.77│
│合计 │ 183759.23│ 93.70│
└───────────────────────┴───────────┴───────────┘
【4.前5名供应商采购表】
截止日期:2024-12-3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13.0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1.4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万元)│ 占比(%)│
├───────────────────────┼───────────┼───────────┤
│供应商一 │ 66152.80│ 26.01│
│供应商二 │ 29730.79│ 11.69│
│供应商三 │ 20335.13│ 8.00│
│供应商四 │ 9300.70│ 3.66│
│供应商五 │ 5311.21│ 2.09│
│合计 │ 130830.64│ 51.44│
└───────────────────────┴───────────┴───────────┘
【5.经营情况评述】
截止日期:2024-12-31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公司经营情况概况
2024年,受三元材料需求疲软、产品结构调整及公司的6系材料尚未形成大批量订单影响,公司全年产
品销量同比大幅下滑,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位运行,单位产品的折旧/人工等固定成本及停工损失随之增加;
同时自2023年以来锂盐及前驱体等核心原材料价格进入下行通道,但公司的原材料采购时间早于产品报价时
间,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下,成本传导滞后进一步压缩产品毛利率空间,上述因素综合导致报告期内营业收
入及利润大幅下滑。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6114.18万元,同比下降71.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
利润-52770.63万元,同比下降613.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3448.72万元
,同比下降647.00%。
(二)改善措施及经营计划
1、全力推进“6系三元正极材料”的推广应用。公司的6系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以及
更低的直流内阻,适用于电动汽车、两轮车、电动工具、农用无人机等应用场景。2024年度,公司全力推进
6系三元正极材料的认证导入和批量销售,截止目前,公司产品已通过部分客户认证并实现批量销售。
2、多元化产品布局,拓展新兴应用领域。公司通过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和前瞻性技术储备,持续强化
在正极材料的核心竞争力。在巩固现有产品优势方面,不仅实现了中镍三元、中镍高电压三元、高镍/超高
镍三元及高功率多晶三元等主流正极材料的规模化稳定量产,更依托自主核心技术,率先完成固态电池关键
材料的技术突破,成功开发出兼具粒径小(纳米级)、空气稳定性好、离子电导率高、分散性好的复合固体
电解质材料,目前已跟宁德时代、力神动力、上汽清陶、孚能科技、正力新能、赣锋锂电等电池企业建立了
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利用固体电解质改性三元材料,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得到较明显改善,部分产品能
满足《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43854-2024)中“电池在针刺测试中不起火、不爆炸
”的要求。
钠离子电池正极方面:公司在层状氧化物材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已迭代至第四代产品,通过重
构材料结构,改善了材料的循环、实际可用容量、存储、电导率等性能,提升钠离子传输效率,将实际可用
比容量提升超过15%(从130mAh/g提升到150mAh/g以上),有效满足客户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需求,目前已通
过多家头部电动二三轮车企业的产品验证,预计2025年实现规模化装车应用;公司在聚阴离子材料方面通过
粒径级配,提升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2024年公司聚阴离子材料获得1000吨订单,主
要应用于UPS启停电池、储能等领域。
此外,公司已完成尖晶石镍锰、富锂锰基及磷酸锰铁锂(LMFP)材料在客户端的送样工作,且部分产品
已实现小批量量产销售。
以上多元化产品矩阵及前瞻性技术储备为公司在大增程电池、半固态/固态电池、低空经济、电动两轮
车、UPS启停电池、重型商用电动车及储能等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构建“头部绑定+腰部扩容+长尾补充”的客户生态。基于多元化产品矩阵,形成覆盖动力电池、消
费电子、储能系统及低空经济等多场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增强客户技术依赖与供应链黏性;同时加快国内
外优质新客户的开发,提升市场份额,2024年新增中试及批量采购客户超30家。
4、持续推进降本增效。通过供应链、技术及工艺等方式持续降本,加强对生产等重要环节的精细化管
理,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支出;持续推进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其中参股公司红星电子采用自主开发的
反萃取工艺,还原浸取除杂技术实现了钴镍锰锂4种元素的全回收,同时开发了前驱体合成新工艺,显著降
低加工过程成本,该技术实现规模化量产后,将有效降低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锂/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固体电解质及其改性三元、其他材料的研发、生产
及销售,终端应用覆盖了新能源汽车、电动二三轮车、储能及低空经济等领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情
况:作为国内首批实现大单晶三元材料产业化的企业,现已形成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全系大单晶产
品布局,是公司核心产品。在当前三元正极行业呈现中镍高电压及高镍化趋势下,公司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取
得的相关成果如下:公司的6系三元正极材料凭借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以及更低的直流内阻,目前
已通过部分客户认证并实现批量销售;公司的高镍单晶产品在细分领域中保持了技术及市场领先优势,据鑫
椤锂电数据测算,2024年,公司在全国8系单晶三元材料市场市占率接近60%,且公司高镍三元出货量占公司
三元总出货量比例从2019年的1%提升到2024年的60%以上,五年间完成从技术突破到主要核心产品的跨越式
发展。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业务情况:公司在层状氧化物材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已迭代至第四代产品
,通过重构材料结构,改善了材料的循环、实际可用容量、存储、电导率等性能,提升了钠离子传输效率,
将实际可用比容量提升超过15%(从130mAh/g提升到150mAh/g以上),有效满足客户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需求
,目前已通过多家头部电动二三轮车企业的产品验证,预计2025年实现规模化装车应用;公司在聚阴离子材
料方面通过粒径级配,提升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2024年公司聚阴离子材料获得1000
吨订单,主要应用于UPS启停电池、储能等领域。
固体电解质及其改性三元业务情况:公司在行业内率先完成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技术突破,成功开发出
兼具粒径小(纳米级)、空气稳定性好、离子电导率高、分散性好的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目前已跟宁德时
代、力神动力、上汽清陶、孚能科技、正力新能、赣锋锂电等电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利用固
体电解质改性三元材料,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得到较明显改善,部分产品能满足《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
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43854-2024)中“电池在针刺测试中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业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客户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或提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开发,或
针对近期拟产业化落地的产品进行技术攻关。此外,公司也会基于长远的发展需求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基础研
究。
2、采购模式
公司采购的主要原材料包括三元前驱体、四氧化三钴、碳酸锂及氢氧化锂等。公司设有资材部,负责供
应商的筛选及物料的采购。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按订单生产。若根据客户年度采购计划及市场趋势判断客户未来预计有较大订单需求,为减小
未来生产压力并有效利用产能,公司也将实行备货生产。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取直销模式,下游客户多为国内大型知名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消费数码电池生产企业,
经过长期的合作已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1)行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点
插混汽车的增长迅速,成为带动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新动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
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88.8万辆,同比增长34.4%;销量为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新
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其中,2024年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能源汽车比例为60%,较2023年下降10.4个百分点;插混汽车销量占
新能源汽车比例为40%,较2023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磷酸铁锂装机量上升,挤占三元材料市场空间。近年来受乘用车市场内卷、下游追求极致低价等因素影
响,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持续提高。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
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548.4GWh,累计同比增长41.5%。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139.0GWh,占总装车量25.3%
(较2023年下降7.3个百分点),累计同比增长10.2%;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409.0GWh,占总装车量74.6
%(较2023年增长7.3个百分点),累计同比增长56.7%。
三元正极高电压及高镍化趋势明显,5系市场份额进一步被压缩。三元锂电池所需的正极材料按元素组
成比例主要分为5系、6系、8系及9系三元材料。2024年6系三元材料由于具备性价比优势,增长较快,取代5
系三元材料部分市场份额,成为主流材料之一。根据鑫椤资讯统计数据,2024年国内6系三元材料渗透率突
破新高,占比达到29%,同比增加9个百分点;叠加高镍渗透率维持高位,中高镍产品进一步压缩5系及以下
型号三元市场份额。
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三元正极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公司主要原材料碳酸锂价格2024年呈持续下跌
趋势。根据上海有色网数据,2024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9.05万元/吨,同比下跌约65%;2024年前驱体(NCM5
23)均价7.3万/吨,同比下跌约15%。正极企业产品销售价格通常采用“材料成本+加工费”的行业惯用定价
模式,其中材料成本系参考产品销售上一月或当月的市场均价。但由于安全库存及生产备货周期等因素影响
,正极企业产品的实际原材料采购时点早于产品定价时点,在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周期,产品的实际原材料成
本高于产品定价时点价格构成中的“材料成本”,产品毛利下滑。
(2)主要技术门槛
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存在多维度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晶体结构设计、合成工艺控制、全流程成本管理
以及规模化生产稳定性等核心环节,同时面临较长的产品认证周期。基于较高的技术准入门槛和资金密集属
性,该领域近年来的行业新进入者数量甚少。
除此之外,三元正极材料存在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的特征,现阶段三元正极系列产品中镍高电压及高镍化
趋势明显,企业需持续提升全系产品性能及性价比,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前瞻性研发布局尤为重
要,头部企业正着力拓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固溶体等新型材料体系,并积极布局
固态/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的技术储备。这种多技术路线并行的研发策略,正在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创新动
能。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根据鑫椤锂电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在中国三元材料产量中排名第9,在中国单晶三元材料产量中排名
第5,并根据数据测算,在全国8系单晶三元材料市场公司市占率接近60%。
此外,2024年度,公司的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已通过多家头部电动二三轮车企业的产品验证
,预计2025年实现规模化装车应用;聚阴离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产业化进程加速,获得首个千吨级订单;
针对半固态/凝聚态/固态电池等高能量密度的应用场景,公司率先完成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技术突破,部分
改性三元产品能满足《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43854-2024)中“电池在针刺测试中
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
2025年,随着公司6系材料实现大批量销售及其他材料在大增程电池、电动二三轮车、半固态/固态电池
及低空经济等领域起量,公司的行业排名预计会有所回升。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
三元材料中镍高电压及高镍化趋势明显。当前三元正极市场主要以高镍及中高镍为主,高镍材料聚焦高
端长续航市场,高电压中镍材料覆盖中端性价比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固态电池材料研发加速。多家头部企业布局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开发富锂锰基、超高镍(Ni≥90%)等
材料适配固态电解质体系,以解决传统液态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瓶颈。2024年,半固态电池已在智己L6
、蔚来ET7、赛力斯SERES-5、东风岚图追光等车型实现量产装车,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钠电正极材料商业化落地。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因能量密度高(120-160Wh/kg)、倍率性能优异,率先
在低速电动车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聚阴离子材料凭借超长循环寿命(≥6000次)和高安全性,成为UPS电
源及工商业储能系统的优选方案。
三元材料在低空经济领域呈现更高的适配度。三元材料尤其是高镍、超高镍体系因其更高的能量密度,
能更好地满足低空领域轻量化的要求,为eVTOL、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提供更长的续航能力和更优的载重表
现;且因三元材料的高离子电导率和快充特性,使其在物流、巡检行业级无人机中具备显著优势。
(2)未来发展趋势
技术路线多元化。三元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富锂锰基等材料并行发展,满
足不同场景需求。
固态电池等新应用场景带来增量需求。固态电池、大增程电池、具身智能机器人、eVTOL等场景对电池
轻量化、高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要求极高,三元材料凭借性能优势成为重要选择。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在中镍高电压及高镍三元材料、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解质及其改性三元、富锂
锰基正极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镍高电压6系三元材料:公司的6系材料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以及更低的直流内阻,适用
于电动汽车、两轮车、电动工具、农用无人机等应用场景。2024年度,公司全力推进6系三元正极材料的认
证导入和批量销售,截止目前,公司产品已通过部分客户认证并实现批量销售。
高镍/超高镍三元材料:公司高镍单晶产品在细分领域中保持了技术及市场领先优势,2024年,公司高
镍三元在全国8系单晶三元材料市场市占率接近60%。在持续提升单晶材料性能和完善技术细节的基础上,公
司目前推出了多款多晶高倍率材料,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低空飞行器、无人机、人形机器人、3C等领域,
丰富了公司产品系列,以寻求更大的下游市场,目前处于中试和客户测评阶段。此外,公司与客户合作开发
了适用于固态电池的高镍/超高镍材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及更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公司在层状氧化物材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已迭代至第四代产品,通过重
构材料结构,改善了材料的循环、实际可用容量、存储、电导率等性能,提升钠离子传输效率,将实际可用
比容量提升超过15%(从130mAh/g提升到150mAh/g以上),有效满足客户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需求,目前已通
过多家头部电动二三轮车企业的产品验证,预计2025年实现规模化装车应用;公司在聚阴离子材料方面通过
粒径级配,提升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2024年公司聚阴离子材料获得1000吨订单,主
要应用于UPS启停电池、储能等领域。
固态电解质及其改性三元:针对半固态/凝聚态/固态电池等高能量密度的应用场景,率先完成固态电池
关键材料的技术突破,成功开发出兼具粒径小(纳米级)、空气稳定性好、离子电导率高、分散性好的复合
固体电解质材料,目前已跟宁德时代、力神动力、上汽清陶、孚能科技、正力新能、赣锋锂电等电池企业建
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利用固体电解质改性三元材料,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得到较明显改善,部分产
品能满足《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43854-2024)中“电池在针刺测试中不起火、不
爆炸”的要求。
其他材料:公司已完成尖晶石镍锰、富锂锰基及磷酸锰铁锂(LMFP)材料在客户端的送样工作,且部分
产品已实现小批量量产。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发明专利16项,取得发明专利授权9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取得实用新型专
利授权2项。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多元化产品体系构建核心竞争力
公司深耕锂电正极材料领域二十余年,构建了覆盖动力电池、消费电子及储能系统等全场景应用的创新
产品矩阵。作为国内首批实现大单晶三元材料产业化的企业,现已形成中镍、中高镍、高镍及超高镍全系大
单晶产品布局。
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领域,成功开发出兼具粒径小(纳米级)、空气稳定性好、离子电导率高、分散性
好的复合固体电解质材料,目前已跟宁德时代、力神动力、上汽清陶、孚能科技、正力新能、赣锋锂电等电
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利用固体电解质改性三元材料,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得到较明显改善
,部分产品能满足《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GB43854-2024)中“电池在针刺测试中不
起火、不爆炸”的要求。
钠离子电池正极方面,公司在层状氧化物材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已迭代至第四代产品,通过重
构材料结构,改善了材料的循环、实际可用容量、存储、电导率等性能,提升钠离子传输效率,将实际可用
比容量提升超过15%(从130mAh/g提升到150mAh/g以上),有效满足客户高电压高能量密度需求,目前已通
过多家头部电动二三轮车企业的产品验证,预计2025年实现规模化装车应用;公司在聚阴离子材料方面通过
粒径级配,提升极片的压实密度,从而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2024年公司聚阴离子材料获得1000吨订单,主
要应用于UPS启停电池、储能等领域。
此外,公司已完成尖晶石镍锰、富锂锰基及磷酸锰铁锂(LMFP)材料在客户端的送样工作,且部分产品
已实现小批量量产。
2、前瞻性研发体系筑牢技术护城河
依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平台,公司组建了跨学科研发团队,构建了"基础研究-工程转化-产业应用"三位
一体的研发体系。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不断完善和改进单晶/多晶三元、钠离子电池正极、固态电池用快离
子导体、富锂锰基以及磷酸锰铁锂等正极材料的掺杂、表面改性及包覆改性等关键技术。
3、优质客户生态构建市场壁垒
公司深度融入全球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以卓越的产品品质为基石,与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新能源科技
(ATL)、力神动力、珠海冠宇、微宏动力、赣锋锂业、湖南立方等电池企业形成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同时
与客户就三元正极材料、钠电池正极材料、固态电池关键材料、废旧电池及材料回收等方面达成战略合作,
形成技术-市场双轮驱动的良性生态。
4、数字化智造提升产业效能
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新型智能制造体系,已形成三大核心平台协同运作的智慧管理系统:引入ERP
企业资源计划实现业财一体化管控,部署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优化采购全流程管理,并自主研发MOM制造
运营管理平台打通生产执行层数据链路。目前成功构建起覆盖原材料智能采购、柔性生产排程、质量追溯管
理到成品交付的全价值链数字化管理体系,特别针对战略级客户实现订单数据实时共享、产能动态匹配的供
应链深度协同,极大地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降低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通过导入质量数智化管理系统集群(涵盖合格率&SPC质量管理系统、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SRM及SMS)
,建立自动化数据采集与智能判定推送机制,实现多系统协同运作,提升生产过程实时监控能力,达成质量
异常快速响应与闭环处置,有效促进质量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公司严格对标GB/T27025-2019《检测和
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及相关标准,建立符合要求的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流程梳理与标准化
建设,于2024年9月成功获得CNAS实验室认可证书。
5、绿色循环打造可持续发展范本
构建"材料-电池-回收-再生"全产业链闭环,参股公司红星电子采用自主开发的反萃取工艺,还原浸取
除杂技术实现了钴镍锰锂4种元素的全回收,同时开发了前驱体合成新工艺,显著降低加工过程成本,减少
碳排放,该技术实现规模化量产后,将有效降低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贵阳、义龙两大生产基地均入选国家
级绿色工厂,其中义龙基地入选“2024年度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政策持续加码,推动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密集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为新能源领域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
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同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纳入国家战略。
2025年政策力度持续加强,1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
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2月八部委联合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3月政府工作报告
进一步将表述升级为"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较2024年"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
优势"的提法更具发展能级,充分彰显国家战略导向。
产业数据显示政策效应显著释放: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34
.4%和35.5%,首次突破双千万辆大关,市场渗透率达40.9%,较2023年提升9.3个百分点。储能领域同样呈现
跨越式发展,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同比增
幅超130%,其中锂电储能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固态电池发展迅速,或成为新能源汽车性能升级的关键技术。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而动力电池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正迎来革
命性突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相关负责人近期指出,全固态电池预计将于2027年开启装车应用,2030年实
现规模化量产,这一技术路线或将成为新能源汽车性能迭代的"制胜棋"。
从技术路径看,全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传统液态电解质,具备更高能量密度、更优安全性能、更
长循环寿命及更快的充电速度,同时支持柔性化、轻量化设计,可大幅提升车辆续航与用户体验。未来有望
推动续航突破800公里成为标配,并催生固态电解质材料、锂金属负极等千亿级新产业链条。随着技术突破
,中国依托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和完整产业链,或将在2030年主导该领域发展,为碳中和目标提供核心
支撑。
3、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条件趋于成熟,广泛应用场景催生巨大市场需求。
钠离子电池凭借钠资源储量丰富、安全性高、在-40℃至80℃的温度范围内可稳定工作,安全性高,并
且在充放电效率和倍率性能上优于锂电池,具备快速充电和大规模储能的潜力,有望开启更广泛的市场空间
。从储能、二/三轮电动车到电动工具,再到启停电源和UPS电源,钠电池的应用领域正不断拓展。
据SMM数据调研,2024年中国钠电储能需求量1.2GWh,相较于2023年同比大增104%。目前钠电储能多为
示范性项目,预计2025年会有更多的钠电储能项目进行招标,SMM预计2025年国内钠电储能需求将近4GWh,
同比大增超200%。
在二/三轮电动车市场,2024年全球钠电二/三轮电动车产销量虽然仅为数千台,钠电池需求量仅有4MWh
,但SMM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3.55万台,钠电池需求量达到30MWh,且中国市场将贡献显著的增量。钠电池因
其出色的安全性和快速充电性能,以及逐步降低的生产成本,SMM预计在2027年将应用于超过百万台。
在启停电源方面,钠离子电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能够有效应对高温、高压、短路等极端情况
,不会发生爆炸、起火或泄漏等危险。此外,钠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表现优异,可在零下40℃正常放电,
即使在极寒地区也能保证汽车正常启动,有望逐步替代传统的铅酸电池。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将持续深耕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全系产品的性能提升的同时,在钠电、磷酸锰铁锂方面加速推
进产业化,紧密围绕固态电池、低空经济等领域所需材料加大研发力度,持续降本,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
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提供的任何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原创性等,投资者使
用前请自行予以核实,如有错漏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