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环保行业 重庆板块 2025中报预减 沪股通 融资融券 并购重组概念 乡村振兴 PPP模式 央国企改革 西部大开发 成渝特区 节能环保
要点二: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污染防治服务;固体废物治理;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生态环境材料制造;生活垃圾处理装备制造;生活垃圾处理装备销售;环境保护监测;环保咨询服务;节能管理服务;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电池零配件销售;电池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充电桩销售;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装备制造;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认证咨询。(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要点三: 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总承包、脱硫脱硝特许经营、水务工程及运营、脱硝催化剂制造及再生、新能源等业务,在大气治理领域仍保持在行业前列。
要点四: 行业背景 2025年上半年,中国环保行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驱动下稳健发展,行业从传统末端治理向资源化、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支柱。政策精准支撑行业升级: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绿色低碳转型方向;工信部推动环保企业向全流程解决方案供应商升级。财政部上半年发行1.8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券(占全年90%),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优化环保企业回款周期。 大气治理领域: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3.8%(同比+1.0%),PM2.5平均浓度降至32.1微克/立方米(同比-2.4%)。各地严控扬尘、臭氧污染,加速淘汰高排放移动源,煤电新建政策带动脱硫脱硝设施需求。行业需提升技术性价比与服务效率以应对竞争加剧及减排难度加大挑战。 水务领域: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营收2302.7亿元(同比+0.4%)。城镇污水设施建设扩容,龙头企业通过提效实现盈利增长。再生水利用市场启动但处初期,管网配套与市场化机制待完善。资金面优化助力企业探索工业废水零排放等新业务。 固废及土壤修复:大宗固废综合利用试点成效初显,重点行业探索源头减量技术。《土壤污染防治行动纲要》加速污染地块修复,2025年专项资金30.8亿元支持农田与工业用地治理。新能源退役电池(2025年预计78万吨)循环利用体系加速构建,但实际再生利用率仅55%,受限于电池来源分散、型号多样及技术瓶颈。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较强的工程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已签约脱硫、脱硝、除尘 EPC 项目 7 个,装机容量 0.0684 亿千瓦,累计建成 5 个工程 7 台/套环保装置。截至目前,工程公司共取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银奖 11 项;全国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等奖项。 (二)规模化运营能力 截至本报告期,公司已投运脱硫脱硝除尘特许经营装机容量 4439万千瓦(其中:脱硫 2093 万千瓦,脱硝 2074 万千瓦,除尘 272 万千瓦),形成了华北、华中、西北、东北、西南五个区域中心,脱硫脱硝特许装机规模居五大发电集团前列,在国内同行业处于前三位。 (三)具备完善的脱硝催化剂制造产业链 脱硝催化剂具备设计、生产、催化剂再生、废弃催化剂回收处置的全过程服务能力,取得危废经营许可。 (四)领先的技术研发及创新创造能力 公司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多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是中国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公司拥有全国最大、亚洲第二的合川原烟气净化综合实验基地、国内唯一的催化剂性能检测中心和活性焦脱硫脱硝中试实验基地,可进行烟气脱硫、脱硝、除尘、脱汞、二氧化碳捕集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同时还建成了国内首个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及液化装置,以及水处理综合实验室,搭建了公司环保科技创新、工程示范的重要承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