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医疗器械 广东板块 沪股通 中证500 融资融券 合成生物 机器人概念 基因测序 医疗器械概念
要点二: 经营范围 一般经营项目是:许可经营项目是:医疗仪器、医疗器械(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设备、测序试剂、酶试剂和软件)、机械设备(测序仪配套设备)、仪器仪表(基因测序仪)、生化试剂(测序试剂)、生物试剂(酶试剂)、耗材及生物工程相关产品(危险化学品限许可证规定范围)、配套软件、系统集成的研发、制造、批发、佣金代理(不含拍卖)、进出口及相关配套业务(不涉及国营贸易管理商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及其它专项规定管理的商品,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申请);技术开发、推广服务;技术咨询、交流服务;技术转让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要点三: 主营业务 2025年是公司“全读长”战略的决胜之年。公司把握生命科技多组学融合与AI深度赋能的双重浪潮,并推动公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持续发展,将原基因测序仪业务、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及新业务板块,整合为三大主要业务板块:全读长测序业务(简称“SEQALL”)、智能自动化业务(GenerativeLabIntelligence,以下简称“GLI”)以及多组学业务板块(简称“OMICS”)。
要点四: 行业背景 近年来,全球各国政府对生命科学及医学的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加,旨在促进个性化医疗、生物制药、生物制造、农业创新等领域的产值的提升,争夺价值万亿的生物经济市场的领先地位。除基础科研外,全球代表性政府及组织对生物科技年均投资额合计超50亿美金,积极布局生物数据资源挖掘、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基因细胞疗法等新产业。目前全球共有超50个国家或地区宣布或已启动国家级群体基因组项目,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完成超千万例人全基因组测序,推动了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多组学研究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2024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细胞和基因技术、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领域的产业化进程,推动5G/6G、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医疗服务,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医疗装备,为基因测序仪器与智能化技术结合指明方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制定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相关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伴随世界各国对生命科学及工程生物学的重视,各国对生物信息安全的监管趋严,国际科研合作和商业行为受到一定地缘政治压力。2025年4月4日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正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受关注国家实施数据访问限制,关闭了21个受控访问数据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基因组-表型数据库dbGaP和部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北京、深圳、上海市政府发布相关政策力挺创新药械行业发展,强调整体链条优化(研发-审批-应用)与数据自主可控,基于自主设备及高质量大型队列及专病样本库的建设,加速多组学技术升级和数据服务生态构建,加速临床试验启动和审评权限扩展,支持出海和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上述政策彰显了生命科学研究在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明显的战略地位,也提示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会对企业的全球化运营带来风险。企业需加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开拓多元化市场,坚持本地化运营,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影响。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长短读长测序产品“双剑合璧”,构建“全读长”(SEQALL)工具矩阵 基因测序仪业务板块,公司依托DNBSEQ核心技术,基于光学和半导体信号检测方案,已经发布了从低通量到超高通量的短读长测序仪(激发光及自发光测序技术);公司发布了高通量的长读长测序仪G400-ER(不发光测序技术),现已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大规模商业量产级短读长与长读长测序产品的企业,基于此整合形成“全读长”(SEQALL)概念,构建了覆盖不同应用场景的全流程工具矩阵。 (二)围绕中心法则进行拓展,智能自动化助力生命科学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实验室智能自动化(GLI)业务升级,围绕“生命中心法则”深化DNA、RNA底层能力布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全面重构实验室自动化业务。在技术层面,公司着力夯实自动化单机与模块化基础,聚焦移液技术突破性创新:开发纳升级专利移液技术并整合皮升级方案,实现移液模块小型化、轻量化与速度精度同步提升;并行推动软硬件接口标准化与平台化建设,使所有组件成为规则统一的模块化单元,彻底消除人-机的交互壁垒,显著提升易用性与开发效率;同步加速AI驱动软件工具开发,为智能生态提供底层支撑。基于对业务逻辑与客户场景的深度洞察,公司构建覆盖“Design-Build-Test-Learn”全流程的AI闭环解决方案,开创“AI大脑”自主设计、“机器人双手”精准执行的干湿闭环新模态,将传统数周的研发周期大幅压缩,推动实验室从人工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跃迁。 (三)强大合作伙伴生态,助力技术迭代及商业化潜力最大化 公司在不同应用方向开展全球合作,在大科研领域,通过DCSLab建设或认证,与多所海内外的顶级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建设30座DCSLab,并已发展32家DCS认证服务商,如崖州湾实验室、临港实验室、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浙江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模式动物所、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等;在大临床领域,公司已与吉因加、嘉宝仁和、艾德生物、世和基因、金匙医学、燃石医学、安诺优达、贝康医疗、微远医学、予果生物、觅瑞等行业中下游知名大型企业达成合作,公司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及专业的团队服务,充分发挥其渠道优势、专业优势和高性价比优势,为上述客户提供相应商业化服务和技术支持。在新兴业务领域如疾控、海关、农业、教育、司法、环境保护等领域,通过完整的解决方案,建立了强大的合作伙伴体系,助力公司快速实现技术和产品迭代。同时,随着公司多组学应用产品日益丰富,更多的国内外政府及企业开始选择公司产品,公司合作伙伴体系逐步拓展,商业生态圈逐步建立及壮大,助力实现公司商业化潜力最大化。 (四)全球研产销体系纵深布局,认证与专利双引擎驱动业务全域渗透 公司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持续推行国际化战略,着力提高市场覆盖度及产品可及性,现已在全球范围内落成9大研发中心;在中国、拉脱维亚、美国落地7大生产中心,并在亚太新加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等地建立培训中心和物流中心,搭建直销和分销渠道;在中、美、德、日、澳等区域设立13个客户体验中心,已助力公司在大科研合作项目和区域本地化临床应用拓展上取得重要突破。公司在欧洲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中心,实现本地化技术转化以及本地化生产交付,拉脱维亚工厂完成多项质量体系认证并承接多款测序仪以及测序试剂转产,完成本地化生产认证,将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助力。在美洲已有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客户体验中心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本地化产能、客户支持和服务能力。公司充分挖掘不同区域优势资源,现已实现全球覆盖,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服务本地用户,为各区本地化运营提供培训、测试和应用拓展支持。 (五)跨学科专业团队为持续创新提供动力 研发体系依托高度融合的跨学科团队,涵盖光学、机械、生物信息、基因组学等十余领域。截至报告期末,研发人员达665人(占员工总数29.2%),其中60.6%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团队通过多年攻关,已突破测序应用全链条核心技术瓶颈,积累医疗、农业等多场景解决方案经验。这种深度融合的学科交叉优势,使公司能精准捕捉下游需求动态,持续为基因测序、智能自动化及多组学创新注入源动力,夯实产业领导地位。
要点六: 自愿锁定股份 公司实际控制人汪建承诺:1、自本次发行上市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人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直接/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提议由公司回购该部分股份。2、在公司实现盈利前,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3个完整会计年度内,不减持本人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第4个会计年度和第5个会计年度内,每年减持的本人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2%;在公司实现盈利后,本人可以自公司当年年度报告披露后次日与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36个月届满之日中较晚之日起减持本人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直接或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3、本次发行上市后6个月内,如公司A股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发行价,或者公司A股股票上市后6个月期末(如该日不是交易日,则为该日后第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发行价,则本人于本次发行上市前已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的锁定期限自动延长6个月。若公司已发生派息、送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等除权除息事项,则上述收盘价格指公司A股股票经调整后的价格。
要点七: 稳定股价措施 当启动稳定股价预案的条件成就时,公司及相关主体将选择如下一种或几种相应措施稳定股价:(1)公司回购股票,(2)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增持公司股票,(3)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