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专用设备 浙江板块 专精特新 沪股通 融资融券 机构重仓 可控核聚变 机器人概念 核能核电 军工
要点二: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工业机器人销售;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信息安全设备制造;信息安全设备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计算机系统服务;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销售;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硬件销售;智能物料搬运装备销售;核电设备成套及工程技术研发;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烘炉、熔炉及电炉制造;机电耦合系统研发;炼油、化工生产专用设备制造;机械设备研发;机械设备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机械电气设备销售;智能仓储装备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货物进出口;安防设备制造;安防设备销售;安全系统监控服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光电子器件制造;光电子器件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分支机构经营场所设在:杭州市滨江区东冠路611号金盛工业园4幢一层、5幢)。
要点三: 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事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特种机器人、核工业智能装备系统、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等,产品主要应用于核工业、国防军工、医药大健康等领域。
要点四: 行业背景 核能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快速发展态势更加显著,核工业已进入规模化、自主化与高质量发展并行的新阶段。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运和核准在建核电机组共102台,总装机容量达到1.13亿千瓦,规模跃居世界第一。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核准了5个核电项目(10台机组),总投资超2000亿元。当前中国核燃料循环产业链结构呈现“前端强、后端弱”的特点。前端环节(铀矿开采、浓缩)已实现较高自主可控,具备自主生产能力;后端乏燃料处理能力严重不足,而2025年累计乏燃料产量将达1.39万吨,超过总贮存量临界值,处理需求迫切。作为深耕核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深度把握行业发展脉搏,构建了覆盖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的完整业务体系,依托在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有力助推了我国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化。同时,公司正积极布局核电站智能化运维、核聚变装置配套装备等前沿领域,持续拓展业务边界。 核技术应用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与技术升级并行的规模化发展阶段,2024年多部门联合印发三年行动方案,首次针对核技术应用产业进行顶层设计,设定2026年4000亿元产值目标。核技术应用产业链分为上游的射线发生装置(反应堆、加速器、同位素)和下游具体应用领域(医疗、工业、农业、环保等)两个环节。其中医疗领域是核技术应用的重要增长点,政策推动核医学诊疗设备研发和生产,支持放射性药物创新,加速实现医用同位素自主供应。公司新品事业部专注于核技术应用领域,已成功研发并实现了核药分装仪的产业化,相关产品在多家核药生产企业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口碑。同时,事业部已积累了核素、核药智能产线整体解决方案技术能力,与中核集团、中科院等核技术应用相关牵头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相关产品已在秦山同位素生产基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重要机构中得到了应用。在此良好开端基础上,公司正全面开拓核技术应用领域业务,致力于在该领域实现更深层次的布局与发展。 国防军工行业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技术驱动与规模应用并行的加速期。2025年,我国国防预算达1.78万亿元,持续保持7.2%的增长速率。国防军工行业发展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其中智能装备的研发和采购成为重点方向。特别是特种机器人、无人装备、卫星通信、智能指挥系统等新质作战力量建设成为热点,军用机器人在侦察、监视、搜救等任务中应用广泛,未来将加速列装。公司已将国防军工领域作为业务开拓重点,在特种四足机器人、智能保障系统、智能综合信息系统等方向进行了布局,推出了相应产品并已形成应用,相关业务处于快速增长期。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方面,我国正处于技术突破、产业化加速与商业化落地并行的关键发展阶段,其中特种机器人行业已步入成长期,并在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2024年中国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240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800亿元。国家政策明确支持“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升级,工信部“揭榜挂帅”项目推动技术攻关,地方政府通过产业园促进集群效应。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机器人软硬件技术融合的具身智能,具备了更强自主决策和环境感知能力,推动特种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提升,使其应用场景从“单一任务”向“生态协同”拓展。公司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深耕10年,掌握了针对核与军工特殊场景应用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形成了系列化特种机器人产品,已建立了较好的行业竞争优势。面对机器人行业“人工智能+”与国防军工行业日益增长的国产化、智能化、无人化需求,公司正在加快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专项攻关,旨在进一步完善特种机器人产品矩阵,为拓展国防军工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依托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企业研究院、浙江大学-景业智能联合研发中心等高新研发平台,构建高效协同的研发组织体系,深入开展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智能控制、数字化等核心技术及产品研发。 (二)产品优势 公司深耕核工业,布局核技术全产业链,并将领先技术拓展到军工等国家战略行业,为其提供智能整体解决方案。为此公司以“一群靠谱的人交付高品质可靠产品”为核心价值观,持续技术攻关,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高品质可靠产品,并结合行业特点提供整体智能解决方案,实现特色产品和特色解决方案的优势支撑。公司严格按照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核安全质保体系及相关行业特定要求,对产品设计、制造过程进行全过程质量管控,产品满足行业及客户的高标准要求。 (三)人才优势 公司面向业务战略布局和行业发展趋势需求,依托企业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新平台,进一步优化研发团队结构,提升研发能力,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占比始终保持在40%左右。截至报告期末,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27人;公司研发人员中,博士学历人才2人,硕士学历人才25人。公司已形成了一支集机器人结构设计、控制器及系统开发、智能算法开发、数字化软件开发、核科学技术等面向国家战略行业创新需求的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高层次研发团队。 (四)行业经验及品牌优势 公司持续深化与核工业设计院、研究所、高校等单位合作,深度参与预研类项目,奠定产品工程化和项目复制基础,保持行业先入优势。同时,公司积极拓展核技术应用、军工领域。在本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巩固了其在核燃料循环领域内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方面的领先地位。同时,公司也在医用同位素和核药生产领域实现了进一步的市场拓展,成功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与口碑。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套智能保障系统产品已经顺利完成客户交付,并正式进入军工鉴定阶段,这标志着公司在军工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外,在火工品领域,基于多个项目的成功交付以及由此积累的良好行业口碑,公司积极进取,进一步开拓了智能装备业务的新疆界。 (五)协同优势 公司具备高校团队技术创业、央企国资参股、投身国家战略行业重大项目、科创板上市平台等综合属性,拥有与高校研究院所、央企国企大客户、行业头部合作伙伴、政府、创新团队等多方合作协同优势,通过链接整合和创新,公司能发挥各方优势创造更大价值。
要点六: 自愿锁定股份 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次发行前本人直接及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由公司回购本人直接及间接持有的该部分股份。
要点七: 股利分配 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公司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且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要点八: 稳定股价措施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三年内,如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公司将通过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公司全体董事(独立董事除外)和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票以及公司回购股份等措施来稳定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