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交运设备 浙江板块 深股通 低空经济 数据要素 算力概念 时空大数据 数字水印 数据确权 机器人概念 智慧灯杆 虚拟数字人 元宇宙概念 数据中心 半导体概念 数字孪生 华为概念 工业互联 车联网(车路云) 国产芯片 无人驾驶 人工智能 一带一路 大数据 智慧城市 长江三角
要点二: 经营范围 单晶硅及其制品、半导体元器件的开发、制造、销售与技术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转让及销售;建筑节能材料的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计算机系统集成;电子工程技术、电力自动化系统技术、通信系统技术的开发及咨询服务;风力发电工程、火力发电工程、环境保护工程、轨道交通工程的设计、施工、咨询及设备采购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开发;计算机设备、电子设备、电力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通讯设备、化工产品及原料(除化学危险品和易制毒品)、金属材料的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
要点三: 主营业务 众合科技立足国家战略需求,以数智化转型为发展主航道,通过空天地立体交通产业生态构建,以空间信息为公司核心支柱产业,智慧交通、半导体材料、数智健康为基石产业,借力CVC产业基金和滨江、青山湖双产业基地,同步打造"数智能力双螺旋"能力架构——纵向构建覆盖半导体芯片及材料、算力服务及数据资产运营、关键设备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生态协同的全维度数智化基础能力与支撑;横向拓展交通、数智健康、能源等产业数字化场景的运营和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形成"硬科技突破+软实力赋能"的生态发展格局。 具体来看,空间信息业务以“空天地立体交通”为主场景,以核心自主工业软件为核心底座,以关键装备及材料、交通智慧数据运营服务和整体系统解决方案为主要产品和服务,构筑地下(轨道交通智慧中枢)、地面(车路云协同网络)、低空(空域管理平台和安全控制系统)、低轨卫星(星务及卫星运营核心软件和服务)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空天地"多维度交通网络的空间协同与智能互联。
要点四: 交通行业 2021年8月,交通运输部同意中车、北京交大等有关轨道交通强国试点工作,要求开展“智慧城轨地铁列车研制及工程化应用”、“智能轨道交通平台建设与技术研发”、“绿色智能交通装备研制及应用”等项目研究;2022年3月,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了《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广泛应用,明确指出到2035年,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水平总体迈入世界前列,前沿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面融合,基本建成适应交通强国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规模为1917亿元,同比增长15.62%。在政策需求双轮驱动下,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上升期,未来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开放式产学研生态构建能力,形成可持续创新体系 公司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核心引擎,通过深度整合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联合叶志镇院士团队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王家耀院士团队在时空大数据领域、谭建荣院士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前沿突破,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公司已分别设立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践产学研用一体化,极大促进了公司高端人才引入和科研创新能力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软硬件协同构建核心壁垒,打造立体交通数字底座 公司依托自主可控的高可靠安全性技术和通行域资源管理、调度算法核心技术能力,公司建立了通用高安全可靠计算机平台、通用工业数字平台两大技术平台,形成支撑全栈国产自主可控的技术根基。以“平台复用+场景定制”模式,构建起从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到低空网络的多维技术矩阵,实现了从平面交通到立体空间的全域技术赋能。 (三)行业积累赋能立体化布局,客户资源形成协同效应 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深耕10余年形成显著先发优势,业务已经覆盖杭州、郑州、西安、深圳等全国28座城市。信号系统已经站稳行业第一梯队,累计实施国内地铁&市域铁路(CBTC+FAO)项目65个,累计1950公里;累计建设完成自动售检票系统(AFC)项目58个,逾1000座车站依托深度的行业积累,能够快速复用项目管理能力和市场渠道资源,应用于地面车路云协同、低空经济和低轨卫星等场景,实现覆盖地下、地面、低空和低轨的多维业务增长极。
要点六: 与招商局资本合作发起设立产业基金 2022年12月29日公司对外公告,浙江众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众合科技”或“公司”)为促进公司主营业务板块与产业数智化生态的快速、稳健、可持续发展,公司与招商局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局资本(北京)”)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出资不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共同发起设立杭州招临数字科技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公司于近日收到通知,杭州招临数字科技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已完成工商登记设立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