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药辅(300452)投资要点分析

要点一: 所属板块 化学制药 安徽板块 专精特新 创业板综 转债标的

要点二: 经营范围 药用辅料生产;药用辅料销售;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添加剂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等许可类化学品的制造);化工产品生产(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货物进出口;进出口代理;食品进出口。

要点三: 药用辅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山河药辅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药用辅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专业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是国内排名前列的口服固体制剂药用辅料生产供应商。公司主要产品涵盖填充剂、黏合剂、崩解剂、润滑剂、包衣材料等常用口服固体制剂类药用辅料和注射级药用辅料。其中:微晶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低取代羟丙纤维素、羧甲淀粉钠、硬脂酸镁和薄膜包衣粉先后被评定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立崩”牌羧甲淀粉钠先后获得淮南市知名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和“中国化学制药行业药用辅料优秀产品品牌”、首批“安徽工业精品”称号,羟丙甲纤维素荣获“中国化学制药行业优秀产品品牌”奖。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和薄膜包衣粉产品被评定为淮南市知名产品,并有多个产品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公司多次获得“中国化学行业药用辅料优秀企业品牌”称号。公司客户主要为制药企业,产品还可用于保健品及食品行业。

要点四: 药用辅料行业 在全球药用辅料领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走在前列。我国药用辅料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口服固体制剂药用辅料的研究才得到重视,整个行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 发展历程。从行业发展来看,药用辅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药制剂发展的瓶颈,加大对药用辅料的研究和 应用力度,鼓励和促进药用辅料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专业科研机构和企 业界的共识。新型药用辅料的研究开发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 业化重点领域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类目录。

要点五: 品种和质量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优化产品质量、丰富产品链、差异化生产”的产品发展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发展和创新产品,药用辅料品种目前已发展到35个品种、80余个规格,成为国内药用辅料行业专业化、系列化品种较多的生产企业之一。公司药用辅料品种的丰富、结构的合理,辅以专业营销子公司外购小用量、多品种辅料的有益补充,使得公司能够满足众多下游制药企业多品种、多规格的集合需求,从而更易在客户的招标采购中胜出。公司系我国《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参与制订单位,在产品质量管理方面严格按照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组织生产,目前已取得欧盟EXCiPACT认证8项、美国DMF备案14项、欧洲CEP证书1项,部分产品已取得HALAL、KOSHER等多项认证,公司先后通过ISO9001:2000/ISO9001:2008/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在全国首家开展药用辅料生产企业第三方质量管理审计试点。

要点六: 品牌信誉优势 公司以展会、技术交流会为平台,通过学术交流、新产品推介等形式多方面、全方位展示企业品牌,宣传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知名度,并以品牌和品质推动药用辅料的销售增长。目前,“山河药辅”、“滑美”、“立崩”等商标在业内颇具影响力,其中“山河药辅”和“立崩”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公司曾连续多年先后荣膺慧聪网制药行业“制药原辅料十佳供应商”和“十大原辅料民族品牌”。公司再次被中国化工制药工业协会等五家单位评为“2021中国化学制药行业优秀企业和优秀产品品牌”企业。此外,公司微晶纤维素、羟丙纤维素、羟丙甲纤维素、羧甲淀粉钠、硬脂酸镁等产品被评定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立崩”牌羧甲淀粉钠获淮南市知名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硬脂酸镁被评为安徽省工业精品。

要点七: 科研开发优势 公司十分注重药用辅料的科研开发,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之路。公司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智能工厂,同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创新型企业,是安徽省科技厅授予的省级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及省教育厅授予的“安徽省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研发人员专业涵盖制药工程、药学、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合成、药事管理学、环保工程等多个学科,现有各类研发人员161人,约占公司人员总数的18%。其中:高级工程师8人,工程师40人,具有执业药师资格的11人、助理工程师多人。公司现拥有“一种制备羟丙纤维素的方法”、“崩解剂羧甲淀粉钠的制备方法”、“药用辅料薄膜包衣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肠溶型水分散体包衣材料的制备方法”等17项国家发明专利;公司先后承担国家项目4项,省级项目4项,市区级项目56项,完成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评价)4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研发实力,公司积极与中国科技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X
密码登录 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