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消费电子 广东板块 创业板综 深股通 融资融券 铜缆高速连接 液冷概念 储能 PCB 电子烟 氢能源 小米概念 LED
要点二: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消毒器械生产;消毒器械销售;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家用电器销售;家用电器制造;家用电器零配件销售;电子专用设备销售;电子产品销售;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批发;电子元器件零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销售;橡胶制品制造;橡胶制品销售;塑料制品销售;塑料制品制造;新材料技术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池制造;电池销售;五金产品制造;五金产品零售;五金产品研发;模具制造;半导体照明器件制造;半导体照明器件销售;可穿戴智能设备销售;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机械设备销售;机械设备研发;机械设备租赁;专用设备制造(不含许可类专业设备制造);普通机械设备安装服务;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货物进出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塑胶表面处理;电镀加工。(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FPC、连接器及零组件、LED背光模组等精密电子零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要点四: 行业背景 (一)连接器行业 在连接器产品领域,公司主要的产品是各类连接器端子、光通讯组件、连接器及相关精密结构件等,下游客户主要是全球领先的连接器厂商等。近年来,受益于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对网络性能的急剧增长持续发展,全球高速连接器市场需求保持高速增长,全球连接器总体市场规模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1、通信连接器 2025年上半年,通信连接器在5G网络深度覆盖、AI算力基建全面提速及6G技术预研的推动下,继续向高速率、高频化、高密度、低延迟方向演进。板对板射频连接器、高速背板连接器、I/O连接器及光模块连接器等高端产品需求持续攀升。根据MarketsandMarkets最新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球通信连接器市场规模预计达到约15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4.8%,其中中国市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约36%,规模突破58亿美元。 其中,AI服务器爆发式增长成为核心驱动力,其对连接器的需求量显著高于通用服务器,单台AI服务器连接器用量超过5,000个。得益于头部云服务厂商大规模投入AI数据中心建设,2025年上半年全球AI服务器连接器市场规模同比激增超55%,规模达到约48亿美元。与GPU服务器配套的高速I/O连接器市场也同步扩张,规模突破75亿美元。为应对高速传输需求,支持PCIe5.0、USB4等协议、传输速率提升至100Gbps及以上的连接器已成为市场主流,有效适配数据中心与5G基站需求。针对AI服务器对低延迟和高稳定性的严苛要求,先进的光通信组件在高速背板与I/O接口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其抗干扰能力提升了30%以上。 2、新能源连接器 2025年上半年,在全球“双碳”战略持续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维持高景气度,直接带动新能源连接器需求迅猛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市场渗透率历史性突破44.3%。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新能源连接器市场规模持续攀升。 根据普华有策数据,储能领域同样表现强劲,得益于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装机量的不断扩大。储能连接器出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新能源产业协同效应显著,储能领域受益于大电芯技术的普及。314Ah及以上大容量电芯的加速普及,对连接器的载流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光伏连接器技术持续向轻量化、高耐候性方向升级。前瞻技术方面,适用于全固态电池的连接技术以及面向6G通信的预研连接器已进入实验室阶段,预计2026年可实现商业化应用。 3、工业连接器 2025年上半年,工业连接器市场在工业自动化升级、智能制造转型及国产化替代浪潮的共同推动下,保持稳定增长。根据普华有策的数据,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领域是增长的核心贡献者。“中国制造2025”及“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的落地实施,为工业控制连接器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产工业控制连接器的替代进程进一步加速,国内领先企业凭借本地化服务、成本优势和持续提升的技术能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二)新能源行业 1、新能源汽车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主要开发、生产、销售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的FPC、CCS,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电芯正负极保护片、连接片、电池盖板及铝壳等)、连接器、车载背光等产品,下游客户包括电池生产商、模组集成商、储能系统集成商、整车厂等。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为587.8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552.4万辆,同比增长34.3%,渗透率提升至50.4%;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35.4万辆,同比增长55.9%,渗透率提升至21.8%;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5年1-5月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为752万辆,同比增长32.4%。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78.2万辆,同比增长23.6%,渗透率达26.1%。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带动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5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为401.3GWh,同比增长38.5%。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日前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299.6GWh,累计同比增长47.3%。 此外,根据Omdia预测,2025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总出货量达将突破2.5亿片,2023~2028年复合增长率达7.2%,下游显示面板产业的增长将带动背光模组产品的需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增长,对FPC、CCS,锂电池精密结构件、车载背光等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2、储能行业 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市场继续高速增长。根据第三方机构InfoLink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240.21GWh,同比增长106.1%。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储能电池(不含基站、数据中心电芯)全球市场出货量达233.6GWh。 (三)消费电子、AI+AR智能终端及机器人行业 在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公司主要开发、生产、销售应用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VR/AR等领域的FPC、精密结构件、连接器、背光模组等产品。下游客户包括消费类电池厂商、各大手机终端、ODM厂商、穿戴设备厂商、显示模组厂等。 根据IDC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仍实现增长1.0%,达2.952亿部,实现了连续第8个季度的增长,表明市场持续回归增长轨道。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增长8.4%。2025年上半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5.4%,主要受益于教育行业需求增长和商用市场复苏。中国市场方面,2025年上半年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1,450万台,同比增长8.2%AI PC成为推动PC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根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AI PC出货量占比已达到40%,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预计到2025年底,AI PC占比将超过50%,成为市场主流。 随着智能手机向AI手机的升级,AI功能的增强预计将推动手机硬件的升级,对手机电池及散热等功能提出更高要求。FPC的灵活性使其成为有限空间设计的理想选择。折叠手机的快速发展也提升了对FPC的需求,折叠屏手机设计中轻量化是关键考量之一,双屏幕之间的连接依赖于柔性FPC,且摄像头数量的提升增加了FPC的用量,同时对FPC可弯折次数提出更高要求。AI眼镜作为集成视觉、听觉、语音等感知交互的端侧硬件,AI眼镜正在成为下一代智能硬件的首选。2025年AI智能眼镜市场将进入到新品密集发布期,AI智能眼镜全球销量有望迎来明显增加。IDC中国预计2025年全球AI眼镜市场出货量为1,280万副,同比增长26%,中国AI眼镜市场出货量为280万副,同比增长107%;AI眼镜等AI可穿戴产品的快速发展,为FPC带来了新的增长点,FPC独特的物理特性使其不仅能够实现可穿戴产品的舒适佩戴,还能在有限空间内实现多种功能。 在机器人领域,FPC可支持高密度信号传输与复杂运动控制,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的关节驱动和传感器模块,需依赖高精度FPC实现灵活布线和可弯折等运动设计,未来随着通用紧凑型人型机器人商业化加速,FPC需求或将长速增长。未来,AI驱动的智能硬件革新正加速FPC技术向高性能、多功能方向迭代,覆盖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汽车、医疗、无人机、航天等多元场景,成为未来智能终端创新的核心支撑元件。 奕东电子凭借其在精密结构件、FPC柔性线路板和高速连接器领域的技术积累,紧抓AI端侧产品发展的浪潮,有望成为AI+AR智能终端及机器人供应链的关键参与者。 (四)热管理行业 1、IGBT散热基板 IGBT器件作为功率变流装置的核心,2025年继续在电动/混合动力汽车、轨道交通、变频家电、电力工程、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等领域保持强劲需求。根据Yole Développement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IGBT模块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车规级IGBT模块市场份额占比超过45%。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0万辆,同比增长35%,带动车规级IGBT模块需求大幅增长。同时,工业级IGBT模块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加速扩张,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同比增长40%,风电变流器市场增长25%。 散热解决方案方面,随着IGBT模块功率密度不断提升,对散热性能要求日益严格。Omdia研究报告指出,2025年先进散热解决方案在IGBT模块中的渗透率将达到65%,其中针翅状(Pin-Fin)散热基板市场份额预计增长至38%,同比增长15个百分点。 2、AI芯片散热 AI芯片散热模组作为液冷数据中心和基站等领域的核心组件,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IDC最新数据,2025年全球AI基础设施市场规模达到3,52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AI芯片散热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7亿美元。 在数据中心领域,Dell'Oro Group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液冷数据中心渗透率达到25%,同比增长10个百分点。特别是AI训练集群和推理服务器对高效散热需求迫切,推动AI芯片散热模组市场快速增长。Technavio预测,2025年全球液冷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增长32%,其中AI芯片专用散热模组占比超过40%。 5G和通信基站建设也为散热模组带来新增需求。GSMA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建5G基站120万个,同比增长28%,其中采用先进散热解决方案的基站占比达到55%。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25年6月中国5G基站总数达到420万个,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 随着AI终端持续增长并逐渐将成为主流,国补的持续消费刺激,新兴市场需求的增长,消费电子回归增长轨道,新技术产品的持续增量有望给电磁屏蔽和热管理产品带来量价齐升的广阔市场空间。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产品优势 精密模具设计制造技术作为生产精密电子零组件的核心技术之一,是公司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优势的重要体现。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精密模具设计制造经验和大量的数据,形成了公司模具设计开发数据库,培养了一支专业的模具设计和制造队伍。公司大型模具加工精度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模具零件加工精度可达±0.002mm,关键位置加工精度可达±0.001mm,表面粗糙度达到Ra0.02。具备在保证模具精度的同时缩短开模周期的能力,能够对客户需求进行快速响应,提供更优的产品设计方案,更高生产效率和低成本的工艺方案,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完善的服务。 (二)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从2006年开始就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产品研发创新和制造工艺创新并举的战略,将技术研发创新视为公司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已经充分掌握了精密模具设计开发、精密冲压、精密注塑、自动化组装、检测等环节的核心技术,并已研究开发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些技术在行业内竞争优势明显,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产品竞争力、生产能力及生产效率。例如,在精密模具开发以及冲压技术方面,公司研发的“精密高速级进冲模关键技术的开发及其在IT行业的应用”技术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鉴定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三)规模优势 另一方面,公司拥有大量国内外先进的高端精密生产设备,凭借着大量先进的生产及检测设备、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公司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公司能够在极大地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规模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规模优势显著。 (四)客户优势 公司深耕于精密电子零组件领域,经过多年质量优化及品牌积累,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合作关系,公司产品聚焦于消费类电子、通讯通信、新能源、汽车电子、工业及医疗等多个行业。依托于高品质以及国际化的营销团队,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多服务于世界500强或行业内知名企业,覆盖亚洲、美洲、欧洲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公司的主要客户具有信誉好、规模大、实力强的特点,客户资源优质。 (五)全制程综合配套生产和管理优势 公司具备全制程综合配套生产能力,可以根据客户的差异化需求,综合模具设计制造、精密冲压、精密注塑、表面处理、配套组装、检验和测试等全产业链的工艺流程,提供产品设计、产品制造及配套组装、检验和测试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综合配套服务。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公司三大业务的协同性,高效衔接各道生产工序,能迅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产品整体的生产能力,提升了公司整体制造水平和服务能力,巩固了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
要点六: 自愿锁定股份 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次发行前本人直接及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由公司回购本人直接及间接持有的该部分股份。
要点七: 股利分配 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公司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且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要点八: 稳定股价措施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三年内,如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公司将通过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公司全体董事(独立董事除外)和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票以及公司回购股份等措施来稳定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