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友钴业(603799)投资要点分析

要点一: 所属板块 能源金属 浙江板块 2025中报预增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MSCI中国 沪股通 上证180_ 融资融券 基金重仓 HS300_ 锂矿概念 动力电池回收 固态电池 独角兽 新能源车 小金属概念 锂电池 新材料

要点二: 经营范围 研发、生产、销售:钴、镍、铜氧化物,钴、镍、铜盐类,钴、镍、铜金属及制品,钴粉,镍粉,铜粉,氢氧化钴,钴酸锂,氯化铵;金属矿产品和粗制品进口及进口佣金代理;生产设备进口及进口佣金代理。(上述涉及配额、许可证及专项规定管理的商品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范围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承包工程资格证书》)。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锂电材料和钴新材料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业务,是一家拥有从镍钴锂资源开发到锂电材料制造一体化产业链,致力于发展低碳环保新能源锂电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

要点四: 行业背景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此大势之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据RhoMotion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10万辆,同比增长28%。中国凭借政策与产业链优势居于引领地位,销量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32%;欧洲政策弹性与碳排放压力并存,市场温和复苏,销量达到200万辆,同比增长26%;美国受补贴退坡和加征关税的双重影响,销量增速显著放缓,同比增长6%。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锂电正极材料市场保持稳健增长,磷酸铁锂主导了中低端车型市场,而高端车型三元材料(尤其是高镍三元)仍是当前最优选择。据ICC鑫椤资讯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三元材料产量为45.5万吨,同比下降4.5%,中国三元材料产量为32.1万吨,同比增长7.3%。未来三元材料的市场份额有望回升。 报告期内,全球镍市场整体产能过剩局面依旧但过剩逐步减小,镍价整体呈现横盘震荡态势。据SMM数据,2025年1-6月,全球原生镍供应约180万吨,需求约174万吨。报告期内,全球钴市场供需格局显著改善,钴价触底回升,MB钴价从年初9.81美金/磅稳步攀升至报告期末的15.16美金/磅,期间涨幅近55%。受供应端政策变化影响,预计2025年全球钴供应将大幅减少。需求端,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和消费类电子电池是钴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报告期内新能源车市场继续增长,贡献稳定钴需求。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的持续发展,5G、6G、AI、物联网、卫星通信等各类新技术的持续商业化应用,叠加供应端收缩钴供应,钴市场有望进入新一轮量价齐升周期。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高效的产业协同 公司作为新能源锂电材料行业的头部企业,已形成从镍钴锂资源开发、绿色冶炼加工、新能源材料研发制造、废旧电池能源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体化的产业链条,链条间紧密连接、高效协同,一体化的产业协同优势持续凸显。稳定的资源保障是公司竞争力的源头。公司凭借强有力的资源开发能力和高效的矿冶一体化经营模式,从源头上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低成本、规模化、高 ESG 标准、稳定可靠的资源保障为公司打造新能源锂电材料行业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前驱体及镍钴锂新材料产品的制造能力是公司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的重要保障,新材料业务通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产品研发、智能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水平,已成为行业中先进制造、绿色制造、效益领先的标杆。新能源业务是公司“产业一体化”的龙头,是拉动公司上游资源和新材料业务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新能源业务以上游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制造作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聚焦主流市场,实现主流产品、主流客户全覆盖,产品已大批量应用于国际高端品牌汽车产业链和主流消费类电子市场。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循环业务,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开发和退役电池再生处理项目,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一体化产业链实现了上下游的资源要素有机整合和产业的高效协同,释放出强大的竞争力。 (二)领先的技术创新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公司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能源电池材料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绿色钴冶炼技术及新材料开发省级研究院”等多个高层次研发中心与院所,并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共同创建了联合研究基地,在锂电正极材料及前驱体新产品开发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以及镍钴锂矿产资源采选冶的创新工艺和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领域,建立了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开发、评估及应用科研平台。拥有国内同业一流的技术人才队伍,以公司研究院技术骨干组成的研发团队被评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57 项,其中两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累计授权专利达 565 项。公司参与研发的两个科技项目荣获 2023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报告期内,公司围绕一体化产业链进一步加强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取得一系列成果,10 余项研发成果在印尼红土镍矿资源开发项目上实现产业化应用;聚焦中镍高电压和高镍新产品开发,实现 30 余款前驱体新产品开发与导入;完成多款中镍、高镍、超高镍正极材料新产品研发,成功开发多款适用于半/全固态电池的中镍高压/(超)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其中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已应用于终端客户超长续航车型,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持续推进头部企业开发认证,获得客户充分认可;多款 4.53V 高电压钴酸锂通过客户认证并实现稳定量产。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的多点突破,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三)开放的全球布局 公司大力实施“合作共建、共赢未来”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海外资源配置、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加入全球市场竞争,以国际化驱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上游资源端,在印尼,公司先后建成华越 6 万吨湿法项目、华科 4.5 万吨高冰镍项目、华飞 12 万吨湿法项目,收购擎天火法项目,总计具备约 24.5 万吨(金属量)镍中间品生产能力。此外,与淡水河谷印尼、福特汽车合作的年产 12 万吨镍金属量 Pomalaa 湿法项目已启动建设;与淡水河谷印尼合作的年产 6 万吨镍金属量的 Sorowako 湿法项目准备工作有序推进,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夯实公司在镍钴资源开发优势。以参股和长期供应协议的方式布局矿山资源,截至目前,公司已参股 WBN、SCM、AJB、WKM、TMS 五座矿山,与淡水河谷达成 Pomalaa 项目、Sorowako 项目独家供矿合作,为公司镍钴冶炼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原料保障。在非洲,已在刚果(金)主要矿产区建立了采矿、选矿、钴铜冶炼于一体的钴铜资源开发体系,并在津巴布韦投资布局了 Arcadia 锂矿项目,补齐了公司锂资源短板。下游锂电材料端,在印尼,华翔 5 万吨硫酸镍项目建成投产,华能 5 万吨三元前驱体已于今年一季度实现批量供货,标志着公司新能源锂电材料一体化布局在印尼落地生根;在韩国,与 LG 合作的龟尾 6.6 万吨正极材料项目部分达产;在欧洲,匈牙利正极材料一期 2.5 万吨项目有序推进。此外,作为新能源锂电材料行业的核心供应商,公司产品已大规模应用于特斯拉、大众、宝马、现代、Stellantis、通用、福特等国际高端品牌汽车产业链。公司始终秉持开放的战略,积极整合上下游资源要素,不断拓展共建共享共赢的发展空间,增强公司的全球发展力与国际竞争力。 (四)先进的管理体系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先进的管理体系。制定了行业领先的战略管理体系,公司经营发展始终围绕发展战略开展,并形成了战略优化调整机制,确保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保持战略竞争力。构建了以业务经营为本质、以标准成本为基础、以极致制造为抓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在划小核算单位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绩效考核的运营管理体系,保障了经营的高效运行。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国际化、行业领先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构建了集团化的资金管理体系,具备多样化的境内外融资渠道和优秀的融资能力,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建设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构建了稳定可靠的安全环保管理体系,为公司的生产运营提供了坚实安环保障;设有集团采购中心,实行集团化和通用物资标准化采购,充分发挥供应链管理价值。具备健全的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是全球首家通过 ISO37301 合规管理体系认证的新能源锂电材料企业。同时公司打造了“极低成本、极高效率、极致能效”的极致制造体系,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有效控制生产成本,显著提升制造能力。公司始终践行“工艺短程化、装备大型化、产线自动化、制造智能化、运营数字化、产业绿色化”的六化融合发展理念,运营管理和智能制造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五)高标准的 ESG 实践 作为新能源锂电材料行业最早引进国际 ESG 标准和管理体系的企业之一,公司建立了高标准、覆盖全公司的 ESG 管理体系,将 ESG 思想和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建设发展和风险管理各环节,打造具有华友特色的 ESG 实践。公司大力实施“低碳绿色可持续”的转型战略,以高质量发展响应国家“双碳”号召,不断加大在节能降耗、绿色低碳、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投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构建从“镍钴锂资源开发-有色精炼-前驱体产品-三元正极产品-循环回收”的一体化绿色低碳产业链。2024 年,公司开展“降碳、减碳、低碳”三大工程,减碳、降碳效果明显,全产业链清洁电力使用占比提升至 40%,远超预期目标,CDP 评级高于全球行业平均水平,获评“2024 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入选“2024 年度全国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典型案例”。此外,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业务端携手世界各地合作伙伴的同时,亦在社区发展端与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应用“共创”的方式促进社区发展,制定并公开披露《ESG 政策》《原住民保护政策》《社区沟通咨询政策》等政策,对社区关系、社区维护、避免暴力冲突、维护人权等方面做出明确的承诺与规定,助推投资所在地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及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的深度互融。公司 ESG 管理的深入实践,入选了“中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百篇最佳实践”以及“2024 年《财富》中国 ESG 影响力榜”。

要点六: 拟63.7亿元投建锂电动力三元前驱体新材料项目 2018年3月12日公告,为充分把握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满足新能源市场对高端动力电池材料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公司从钴行业领先者转型发展成为锂电新能源材料行业领导者谋得先机。公司(或通过子公司)计划投资建设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基地(年产15万吨锂电动力三元前驱体新材料项目)。项目总投资为636,982万元。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均营业收入125.25亿元,年均利润总额11.81亿元。

要点七: 拟与LG化学在韩国投资设立电池材料厂 2023年4月20日公司对外公告,2023 年 4 月 19 日,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友钴业”或“公司”)与株式会社 LG 化学(以下简称“LG 化学”)、新万金开发厅(以下简称“新万金厅”)、全罗北道及群山市(以下称“地方政府”)、韩国农渔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在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市签订了《投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备忘录”、“本备忘录”)。备忘录约定,公司与 LG 化学拟在韩国新万金国家产业园区内投资设立电池材料(金属硫酸盐、前驱体)生产工厂。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战略规划把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核心业务。本次公司与 LG 化学签署备忘录,拟在韩国合资建设新能源锂电材料项目,是公司按照中长期发展战略做出的安排,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步骤,契合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发展对新能源锂电材料快速增长的需求,顺应了全球市场产业政策的变化趋势,将进一步整合各方在产业政策、基础服务设施、原材料、技术与市场渠道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各方在新能源锂电材料原材料供应、产品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

要点八: 拟1.47亿美元投建年产3万吨电积铜项目 2018年12月25日公告,公司子公司CDM公司拟投资1.47亿美元建设刚果(金)PE527矿权鲁库尼矿年产3万吨电积铜项目。

要点九: 筹划重大资产重组 2019年4月8日公告,公司正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天津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股权。预计本次交易涉及的金额将达到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标准,目前该事项仍处于洽谈阶段。

要点十: 拟1.19亿元出售资产 2018年11月13日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拟将三项土地使用权及一项在建工程出售给关联方衢州华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土地转让含税价格为18,873,631.00元,在建工程转让含税价格为100,114,238.32元,合计转让含税价格为118,987,869.32元。本次关联交易有利于公司盘活资产、优化资产结构,理顺管理关系,促使公司现金回流。

X
密码登录 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