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诺生物(688117)投资要点分析

要点一: 所属板块 化学制药 四川板块 2025三季报预增 2025中报预增 融资融券 减肥药 辅助生殖 婴童概念 西部大开发

要点二: 经营范围 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圣诺生物致力于为国内外医药企业的多肽类创新药研发提供药学研究和定制生产服务,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多肽类仿制药原料药和制剂产品以及多肽药物生产技术转让服务。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公司在多肽药物研发和生产领域积累了先进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的研发生产经验,具有自主多肽合成和修饰核心技术,并积累了大量非专利技术,依托技术的不断创新,持续满足多肽医药市场需求。

要点四: 行业背景 (一)行业发展阶段 从市场规模来看,随着全球多肽药物市场飞速发展,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达729亿美元。根据肽研社统计,2023年全球7大药品监管机构共批准6102件药物上市,其中,多肽药物批件185项,创新药(含剂型及配方改良)仿制药批件分别占35%、65%。从国内市场来看,多肽药物市场也发展迅猛,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中国的肽类药物市场规模则是从2016年的63亿美元上升至2020年的85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到了8%,远远超过了全球增速。近年来中国多肽原料药注册个数快速增长,新品种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24年底,中国NMPA共批准80件多肽药物上市,占全球批准上市多肽药物数量43%。 多肽药物市场持续扩容推动相关API及CDMO需求提升,根据Polypeptide官网显示,2020年全球多肽原料药市场规模达18亿美元,其中65%采用外包服务(2020-2025年CAGR有望达10%)。随着多肽创新药物研发热度上升,相关外包需求有望持续扩容。根据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全球多肽CDMO市场规模将达118亿美元,国内多肽CDMO市场规模将达185亿元,CAGR增速高于全球。 从市场分布来看,我国多肽药物市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产品结构也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已上市多肽药物主要分布在免疫、消化道、抗肿瘤、骨科、产科、糖尿病和心血管等七大领域。其中,免疫药物一家独大,消化道和抗肿瘤领域次之;骨科、产科、糖尿病、心血管市场较小,市场以初级产品为主,还未进入成熟期。而从全球多肽市场来看,肿瘤、糖尿病、罕见病是拉动多肽药物市场的“三架马车”,慢病治疗才是多肽行业真正的富矿。相比之下我国多肽市场中免疫、消化道、产科、心血管(心绞痛、心梗急救等)都是短期用药或急救药物,肿瘤、骨科(骨质疏松治疗)、糖尿病等慢病治疗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近几年,国家积极支持化学合成多肽药物行业的发展,国家产业政策为多肽药物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随着多肽类药物行业的不断发展,临床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医生和患者对多肽类药物的接受度日益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多肽类药物的发展。预计未来将有更多具有显著临床效果的多肽创新药和多肽仿制药获批上市,使得我国多肽药物市场进一步扩容。 整体上,我国多肽药物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多肽药物产业仍将以仿制药为主,创新将主要集中于多肽仿制药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优化。但差距同时意味着提升空间,我国多肽药物产业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行业基本特点与主要技术门槛 多肽药物的质量控制水平接近于小分子化学药,活性接近于蛋白质类药物,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在临床应用上和生产制备上体现了自己的优越性,具有高活性、低剂量、低毒性等优点,适用于解决小分子化学药难以解决的复杂疾病。但多肽药物也存在生产成本高、给药不便的缺点。多肽药物规模化生产难度较大,目前化学合成法是多肽药物规模化生产的主要途径,化学合成法快捷灵活,但放大生产时成本较高,部分大品种原料药国际市场每千克高达25万-50万美元,小品种原料药成本每克上千美元,价格相对较高。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始终专注于多肽类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在多肽原料药和多肽CDMO领域已经具备较强竞争力,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多肽研发生产企业之一。 公司凭借多肽合成和修饰核心技术优势,在多肽药物研发生产领域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先后为山东鲁抗、山西锦波、派格生物、百奥泰制药、江苏普莱、哈尔滨医大药业、众生睿创等新药研发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40余个项目的多肽创新药药学CDMO服务,其中2个品种获批上市进入商业化阶段,2个进入申报生产阶段,多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公司挑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市场容量及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多肽仿制药品种进行研发,公司目前已拥有21个自主研发的多肽类原料药品种。在国内市场,公司取得14个品种多肽原料药生产批件或激活备案,其中恩夫韦肽、卡贝缩宫素为国内首仿品种;在国外市场,公司比伐芦定、依替巴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11个品种获得美国DMF备案,其中11个品种处于激活状态;延伸开发的12个多肽制剂品种在国内取得了16个生产批件,产品涵盖免疫系统疾病、肿瘤、心血管、慢性乙肝、糖尿病及产科疾病等多肽药物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 截至本报告期,公司及子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其中2项同时取得国际专利)和大量非专利技术,先后获评国家级、省级科研和技术改造项目十余项。公司多肽制剂产品注射用恩夫韦肽和卡贝缩宫素注射液为国内首仿多肽药物,利拉鲁肽、比伐芦定、恩夫韦肽等合成难度较大的仿制原料药已出口至欧美、韩国等国际市场,终端客户包括费森尤斯(Fresenius)、Masung、DAEHAN、华源沙赛、海南中和、上药第一生化、扬子江等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醋酸阿托西班、醋酸奥曲肽、生长抑素、胸腺法新和卡贝缩宫素五个品种的产业化研发被纳入“‘十一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公司申报的“现代生物技术多肽药物产业化基地项目”获评国家发改委2012年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技术研发和体系优势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多肽类药物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研发,经过二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公司掌握了长链肽偶联技术、单硫环肽规模化生产技术、多对二硫环肽合成技术、聚乙二醇化修饰、脂肪酸修饰等多肽合成和修饰类自主核心技术,成功解决了多个多肽原料药品种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并在多肽药物合成路线设计、工艺研发、产业链平台以及技术人员经验等方面形成了体系优势。与此同时,公司成功研发多个国内外市场的热门原料药品种,同时对外提供多肽创新药药学研究服务和多肽类产品定制生产服务,拥有的多肽原料药品种数量和对外服务项目数量均处于行业前列。 (二)丰富的研发管线储备优势 公司基于多年的多肽类药物的研发服务经验,对多类药品的开发技术、市场前景具有深刻理解。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8个研发产品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申报注册批件,共有中长期在研储备项目26项,形成了科学的研发产品梯队,能够保证持续有新的产品完成研发为市场提供生产服务。其中利拉鲁肽已取得临床许可通知;特立帕肽、利那洛肽等品种申报资料已齐全,待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审评批准。 (三)原料药与制剂全产业链生产服务优势 公司具备多肽原料药和制剂的全流程研发管线和全产业链平台,能够为多肽创新药和仿制药提供从工艺路线设计,到小试、中试、工艺验证和质量研究等药学研究服务,以及药物研发及商业化生产所需原料药、制剂产品的全链条定制生产服务,涵盖从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到临床试验和上市销售的完整药物开发周期。得益于公司提供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以及在医药研发服务领域长期的项目经验积累,目前公司在多肽药物研发生产领域获得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先后为山东鲁抗、山西锦波、苏州派格生物、百奥泰生物、江苏普莱、哈尔滨医大药业、众生睿创等新药研发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40余个项目的多肽创新药药学CDMO服务,其中2个多肽创新药已获批上市进入商业化阶段,2个多肽创新药进入申报生产阶段,另有多个多肽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四)核心团队优势 公司研发团队由首席科学家、董事长文永均先生创立并组建,其中文永均先生是国内最早研究多肽药物领域的专家之一,曾主持开发了国内第一个获批的多肽药物胸腺五肽、国内首个销售超20亿元的多肽药物胸腺法新,先后获得第十届、第十二届国际多肽会议“多肽应用杰出贡献奖”、第二届全国多肽药物研发及规模化生产前沿技术交流会“杰出人才奖”,2017年入选“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8年入选四川省天府创业领军人才项目,2021年获得“新兴产业十大杰出企业家”称号,2022年获得“化工工程”正高级工程师。 (五)质量管理优势 公司建立了从药物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完整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管理服务。在药品规模化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践行20余年,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执行团队;建立了GMP级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线在内的全流程研发管线和全产业链平台,多次通过美国FDA等机构的认证检查。

要点六: 自愿锁定股份 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十六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本次发行前本人直接及间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由公司回购本人直接及间接持有的该部分股份。

要点七: 股利分配 在满足现金分红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持续经营和长期发展,公司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分配利润的10%,且最近3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

要点八: 稳定股价措施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三年内,如公司股票收盘价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公司将通过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公司全体董事(独立董事除外)和高级管理人员增持公司股票以及公司回购股份等措施来稳定股价。

X
密码登录 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