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所属板块 通用设备 湖北板块 创业板综 深股通 机器人概念 数字哨兵 职业教育 工业母机 数字孪生 边缘计算 工业互联 新能源车 人工智能 病毒防治 3D打印 锂电池 军工
要点二: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生产(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第二类医疗器械销售;数控系统、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新能源汽车设计和配套产品、机电一体化、电子、计算机、激光、通信、工业软件、红外等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技术服务;开发产品的销售;机械及静电喷塑加工;经营本企业和成员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经营本企业和成员企业科研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配件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和国家禁止进出口的商品除外)(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要点三: 主营业务 公司坚持“一核三军”的发展战略,即“以数控系统技术为核心,以机床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配套为三个主要业务板块”。
要点四: 行业背景 (一)数控系统配套 根据中国机床工业工具协会发布的信息,2025年上半年机床工具行业完成营业收入4,933亿元,同比下降1.7%;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利润总额93亿元,同比下降37.6%。但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降幅都进一步收窄。恢复的动力来自出口和内需两个方面,其中出口的驱动力更为强劲。从各分行业看,机床主机出口和内需双增长,且出口增幅大于内销增幅;机床功能部件及附件、切削工具分行业出口继续增长,但整体转为下行,内需有所减弱。国统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金属切削机床产量40.3万台,同比增长13.5%;金属成形机床产量8.5万台,同比增长10.4%。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的产量虽都保持增长趋势,但增幅较一季度有所回落。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5年上半年机床工具商品的进出口总额为162.5亿美元,同比增长5.5%,其中进口50.4亿美元,同比增长0.1%,出口112.1亿美元,同比增长8.2%。 (二)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产线业务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得到快速增长,中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具备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自主生产能力。2025年1-6月,我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36.93万台,增速达35.6%。2025年上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达到9.42万台,对应金额7.46亿美元,同比激增59.74%。这一增长背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及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三大领域的需求激增是核心驱动力。新能源汽车产能扩张带动焊接、装配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头部车企智能化产线改造需求持续释放;消费电子行业复苏则推动精密组装、检测类机器人订单回暖;半导体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进一步催生高精度晶圆搬运与封装机器人应用需求。随着国产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技术突破,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自主化率显著提升。企业通过垂直整合核心技术、优化成本结构,逐步打破国外品牌在中高端市场的垄断。未来,工业机器人产业将从规模化扩张转向技术引领,进一步深化与5G、AI等技术的融合,拓展柔性制造、协作机器人等新兴场景。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竞争策略研究及未来前景展望报告》,从市场规模看,202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额已从2020年的476.26亿元增长至725.38亿元。2024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进一步增长至842.62亿元,2025年有望达到900亿元以上。 (三)教育教学方案服务 随着国家加大教育强国建设力度,超长期特别国债进一步向教育现代化领域倾斜,从现代化教育装备升级、产教融合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强国基础能力等多个方向推动教学设施现代化升级,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深入开展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存量设备评估诊断,分领域分行业明确设备更新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加快存量设备评估诊断和项目储备。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加强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常态化储备,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广东、浙江、湖南、四川等省份也分别出台区域性政策,明确教育领域设备换新实施方案。 (四)新能源汽车配套 虽然我国场地电动车制造行业起步较晚,但凭借其环保、节能、便捷、实用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市场规模逐渐增大,也逐渐吸引了较多企业进入行业。但在行业发展前期,我国场地电动车企业多以从追赶国际大牌产品开始,产品的整体质量、服务能力等与国际大厂相比存在差距;与此同时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在创新性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还在不断加强,市场竞争较为激烈。2025年上半年,中国场地电动车行业在政策调整、技术升级和市场多元化驱动下保持增长,但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和价格竞争压力。企业需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和市场多元化应对挑战,同时把握国内“双碳”政策和海外新兴市场机遇。未来,智能化、绿色化和全球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方向。根据电动汽车网发布的《2025-2026中国电动观光车,电动高尔夫球车等场地车的市场发展趋势》,随着内需市场培育与政策驱动,景区、机场、社区等场景电动化替代,预计2026年电动观光车需求增速达15%。 (五)特种装备 公司特种装备业务主要包括人体测温、工业安防监控等领域广泛应用的红外产品,以及特种装备配套产品,如控制系统用于特种装备部件或单元总成配套、特种机器人及智能系统在装备领域的应用等。
要点五: 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优势 华中数控是首批国家级创新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电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承担和完成了国家04重大专项、国家863及省部级科技攻关等课题数十项,公司对标国外先进的高档数控系统,攻克了数控系统体系结构、现场总线、高速高精、五轴联动等一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在功能、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进口替代。自主研发NCUC-Bus现场总线技术,获批5项国家标准。公司研制的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智能化数控系统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入选武汉市“2024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产品”。2025年4月,公司在北京国际机床展期间发布了集成AI芯片与AI大模型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创新构建了“一个智能底座,两条数字主线,三个功能子系统”技术架构,创造智能制造高级阶段的新范式。 (二)研发及人才队伍优势 公司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始终专注于数控技术研发和应用,具有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和传承底蕴。在多年研发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形成了以董事长陈吉红、总工程师朱志红等人为核心的研发团队。公司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覆盖面广、专业性强,技术能力覆盖了数控技术的全部核心领域,在硬件设计及软件创新应用方面卓有建树。强大的研发人才基础既保障了公司目前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也为公司长期技术战略规划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公司始终保持较高的技术投入,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20.90%。公司采用“研发一代、生产一代、运营一代”的战略,工程中心负责基础前沿研究、中央研究院负责产品技术平台开发、地方研究院负责产品应用开发,建立了良好的开发梯度和迭代机制,新技术能及时向产品应用转化。 (三)完善的产品服务优势 公司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健全的售前、售中及售后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完善及高附加值的服务,并不断提高公司的服务质量。根据市场环境,产品特点和客户需求,为满足客户提供其所需的产品售后服务;聆听、挖掘客户需求,为其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工具管理客户和团队,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服务好客户,提升客户满意度。公司通过“iNC-Cloud”云平台打造智能运维服务体系,面向数控机床用户、数控机床、系统厂商打造以数控系统为中心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服务平台。无论何时何地,只需移动终端,所有信息尽在掌握,让用户随时了解设备生产状态、生产效率、产量统计、报警信息等,享受专业、智能、安全的跟踪服务,分享制造过程中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等先进经验,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客户资源优势 在数控系统与机床业务领域,公司与国内主要机床厂均实现了批量配套,相应数控系统成功应用于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立车、重型数控机床、车铣复合机床、数控磨床等各种机床,在重大机械装备、船舶、发电、汽车等领域获得批量应用,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得到了广大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和最终用户的认可,未来随着国产替代的推进,还将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凭借自主可控、高速高精、安全易用等优势,批量应用于3C、鞋服、汽车、家电、机加工等领域,助力完成10余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0余个省部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设,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推荐供应商》和《国家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企业。公司依托自身的研发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凭借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优质的产品品质积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公司依托自身的研发优势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了公司品牌市场知名度,为公司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携手合作伙伴,缔造产业协同优势 公司在产业协同方面迈出了坚实且富有成效的步伐,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链与生态链建设。在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方面,公司联合国内多家知名机床厂以及各行业头部用户,共同进行数控系统核心技术的攻关,通过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等手段搭建平台,利用数控系统智能化应用的二次开发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 (六)AI赋能,提质增效 公司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凭借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构建了以AI驱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工业生产注入强劲动力。公司自主研发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深度融合数控机床的数理模型与AI数据模型,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程领域的融合建模新范式。以开源通用大模型作为基座模型,融合机床领域知识图谱,用系统厂、机床厂的知识档案,实施微调和强化学习,构建智能数控机床的AI助手。通过智能编程和工艺优化,大幅提升加工精度,缩短加工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其强大的切削动力学仿真功能,可以在生产前对加工过程进行模拟,避免生产中的失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高精度加工能力和智能误差补偿功能能够确保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满足关键核心零件的严格要求;智能运维功能可以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警潜在故障,保障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智能编程和快速换模功能,能够实现不同产品的快速切换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要点六: 签署11.4亿元重大合同 2018年9月18日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苏锦明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于2018年9月17日与山西米亚索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设备采购合同》,合同金额34,801.63万元;与贵州米亚索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签署《设备采购合同》,合同金额79,164.50万元。公司与山西米亚、贵州米亚签署的合同金额共计113,966.13万元,占公司2017年度营业收入98,519.21万元的115.68%。
要点七: 子公司获得项目经费 2023年6月20日公司对外公告,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子公司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机器人产业发展扶持项目经费 1,032.43 万元。公司获得的上述项目经费为现金形式,上述资金已经到账。根据规定,公司本次收到的项目经费,认定为与收益相关,将作为其他收益入账。本次收到的项目经费预计对公司 2023 年的利润影响金额为 747.87 万元,最终的会计处理仍须以审计机构审计确认后的结果为准。